乱臣贼子不得好死_乱臣贼子***得而诛之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22 0
  1. 张柬之是如何恢复李唐
  2. 当年刘备在临死前和诸葛亮说过,如果刘禅实在无能的话就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做呢?
  3.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4. 宋江如果也像方腊一样扯旗造反而不是接受招安,结果会怎么样?

我觉得很多人对日本的认识有些偏差,因为有很多报道说日本人是多么的彬彬有礼,这么有礼貌的民族怎么可能让军国主义复活呢?但是大家还是不够了解日本人,因为日本人大部分都是那种听话的乖孩子,但是在学校里说的算的却都是那种爱打架的坏孩子。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日本社会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喜欢服从,所以他们才往往被少数胆大妄为,敢想敢干的野心家所操控。

日本作为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下级对上级有一种渗入骨髓的盲目服从精神。大家觉得现在我们的社会中等级制度就已经够明显了,什么科长见了处长点头哈腰的。但是你见到过中国的下级有几个像日本人一样在接上级电话的时候还起立鞠躬的?甚至被上级连扇十几个大嘴巴子还觉得理所当然,一点都不感到屈辱的?本来日本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只要每一级都尊重自己的上级,就能把中央的意志由最高层准确传递到最基层。

但是遗憾的是,日本的传统不是像中国式的中央集权社会,而是类似“我的臣仆的臣仆不是我的臣仆”的那种欧洲式封建等级秩序。武士只忠诚于自己的主人,而不忠诚于主人的主人,所以当一个有权势的下属不再忠诚时,他的下属依然忠诚于他。在中国由于儒家的礼教,所以下级的忠诚是有条件的。如果自己的主人不忠诚于他的主人呢,那主人是就失去了礼,自己也不必再忠诚于他,这时候是乱臣贼子得而诛之。

乱臣贼子不得好死_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柬之是如何恢复李唐

李自成这个人称过两次帝,一次是兴盛时期,一次却是落魄时期。

公元1644年一月,当时已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的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并定都城于西安,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

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率军出征却被吴三桂与清军联手击败的李自成,逃回北jing城,匆匆忙忙再次称帝,此日逃离北jing,前往大本营西安。

至于他为何要在兵败后再次称帝,这个不怎么清楚,个人猜测或许他认为北jing是当时政治中心,在这称帝才更加名正言顺吧!

李自成兵败逃亡至九宫山,最终被地方武装给杀死是在公元1645年的五月,在这段时间李自成一直没有取消过帝号,所以李自成不单单是当了42天的皇帝,不管是从第一次称帝,还是第二次称帝算,都是当过一年多皇帝的人。

其实李自成并不是当了四十二天的皇帝,而是在北jing城呆了四十二天。

为啥这样说么?这里我来捋一捋时间。

在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城门迎接刘宗敏所部,李自成正式入北jing城。而在同年四月三十日,也就是第二次称帝后的次日,他就逃去了西安。从入主北jing城,到离开北jing城,刚好是四十二天。

那在北jing城呆了四十二天,李自成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其实刚进城的七八天李自成表现还是良好的,他下令禁止烧杀抢掠,让京城保持原有的秩序,一切照常,甚至下令将***的崇祯?礼葬?,并于东华门公祭。至于感情方面,他封了宫女窦美仪为妃子。

但七八天过后,就变了,李自成让手下开始对明朝官员们进行严刑拷打,并抄他们的家,以此来搜刮财产。官员如果稍微让自己感到不爽,都是直接大刑伺候,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当时还特地制作了五千夹棍专门用来拷打官吏。

再之后,李自成手下已经变的不单单是拷打官吏以搜刮财产,而是开始在北京城烧杀抢掠,连连普通老百姓也不能幸免,当时北京城迷茫着一种恐怖的氛围,人心惶惶

这样的日子历时二十多天,加上之前的七八天一共一个月左右时间。

一个月后,李自成由于招降吴三桂不得,于是率军出征与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而吴三桂得到清军相助,李自成不敌,最终兵败,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回京城,在休息三天后,于四月二十九日再次称帝,并在称帝的同一天杀了吴三桂全家来泄恨,最终于四月三十号离开北jing。

四十二天很短,但对于李自成来说却是特别漫长,因为在这些天内他由极盛转衰。

这里我再来总结下李自成的四十二天生活。

前面一个月:禁止烧杀抢掠,让一切保持如初;对崇祯皇帝进行礼葬;入住皇宫,纳宫女窦美仪为妃,享受皇帝生活,这种情况持续了七八天。七八天后,李自成和部下日益骄纵,开始对官吏严刑拷打,到处搜刮财产,对城中居民进行烧杀抢掠。

后面十二天:与吴三桂、清军作战兵败;逃回北jing;再次匆忙称帝;杀了吴三桂家人泄恨,最后匆忙离开。

当年刘备在临死前和诸葛亮说过,如果刘禅实在无能的话就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做呢?

张柬之(625~706)

唐代宰相,以主谋迫使武则天退位而知名。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襄阳)人。登进士第 。永昌元年(689),举贤良科,对策第一。武周时,历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长安四年(704),以夏官(兵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武则天已病,宠臣张昌宗、张易之侍疾在侧,弄权用事。柬之与另一宰相崔玄暐等人密谋除二张。神龙元年(705)正月,柬之等率羽林兵500余人,迎太子(先被废黜的唐中宗李显于7年前立为太子)由玄武门入宫,斩易之、昌宗,迫武则天传位太子。二月,恢复唐国号。柬之进位夏官尚书、中书令,与崔玄暐、敬晖等并为宰相。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他们勾结韦皇后,谮毁柬之等。同年五月,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同时罢相。柬之自请养病返襄州,乃出为襄州刺史。次年六月,贬新州司马。至新州,忧愤病死

以下为“狄公案”的记述:

张柬之用谋除贼 庐陵王复位登朝

却说张柬之见李多祚所言,也是同一心病,趁机说道:“将军可谓富贵双全。但不知今日富贵,是谁所致?”多祚听了此言,不禁起身流泪道:“老夫南征北讨,受先皇知遇之恩,以致荐居厥职。今日之富贵,先皇所赐也。”柬之道:“将军既受先皇之赐,今日先皇之子为二竖所危,何以不报先皇之德?”多祥到了此时,正是伤心不已,乃道:“老夫久有此心,只因未得其便。大人乃朝廷宰相,社稷良臣,苟利国家,惟命是德。”柬之见他此言出于至诚、也就流泪道:“此时请将军正为此事,刻下武后抱病,将军能率部下斩关而入,将张昌宗诛绝,然后请武后养病于上阳宫,则唐室江山岂不仍归李姓?”多祚当时哭拜于地道:“宰相之言真国家之福,老夫何敢不从。”

当时议定,柬之又命袁恕已等人出来,彼此相见,议论了一番。多祚道:“老夫依计而行,设若外有奸人闻风起乱,那时何能兼顾?必得再有一人,以靖外乱,方可万全。”柬之想了一会,起身道:“此人已得之矣。下官在荆州之时,与长史杨元琰泛舟江中,偶谈国事,慨然有匡复之志。自张某入相,引为羽林卫右将军,与将军朝夕相见。其人赤心报国,具有肝胆,何不此时去邀来,共议此事。”李多祚忙道:“此人实可与谋,设非宰相言及,几乎忘却。老夫此时便去。”说罢起身,来至杨元琰府内。元琰见是多祚前来,随即出见。看他面有泪痕,忙问道:“将军从何而来?为何面色不乐?”多祚道:“适自宰相府中至此,闻将军从前为荆州长史,与张公意气相投,不知可有此事么?”元琰道:“某一身知遇,惟张公一人,岂仅意气相投而已。”多祚道:“既然如此,张公立等,有言面商,特命老夫前来奉约。”杨元琰听了此言,心下已猜着几分,因有家人侍立两旁,不便追问,随即趁轿同至相府。走入里面,见袁恕已这干人全在书房,无不忧形于色。入座问道:“相公呼我何来?若有用某之处,万死不辞。”柬之道:“将军曾记江中之言乎?此其时矣,不能再缓。”无琰道:“某亦久有此心,只因独力难支,未敢启齿。此正为臣报国之秋,何敢退避。”当下六人商议已毕,柬之道:“前议虽佳,究竟绝裂。张昌宗虽在宫中,他家下未必无人。莫若用调虎离山之计,引他出来,将他诛杀,岂不是好。”众人道:“若能如此,便省无限周折,且免武后震恐。”众人直至三鼓以后,方才各散。

次日李多祚打听得张易之每日自回家中,将宫中禁物肆行搬运,至四鼓之时方进宫去。多祚访问清楚,当即选了五百亲信兵丁,到了二鼓之后,借巡夜为名,向张昌宗住宅而来。合当二张诛杀,却巧张易之带了许多宫禁之物,命两个小太监随着自己,由宫内回来。方欲进门,后面李多祚已至,上前喝道:“汝是谁人,竟敢犯夜。”张易之见是羽林卫的军兵,那里能受,骂道:“汝这许多狗头,不知此地是谁的府上,在此呼喝。”众兵本是李多祚指使,为捉他而来,当时上来数人,将他揪住道:“不问是谁的门前,我们李将军要将你带去。”说着也不问情由,早将两手背于后面。小太监想来帮助,无奈身边俱有要物,不敢动手,只得说:“汝等勿得罗唣,此乃西宫张六郎府前。若不放手,可获罪不浅。”李多祚见已将张易之拿住,心下好不欢喜,随即上前问道:“汝是谁人?可从实说明,本将军自有发落。”张易之连忙答道:“李将军,你我皆一殿之臣,我乃张易之,难道未曾见过么?”李多祚道:“误国的奸臣,汝既说出姓名,何故深夜不在家中,带着太监意欲何往?为我从实言明。”张易之道:“目今武后抱病,方才进宫看视病症。蒙武后龙恩,命小太监送我回来,你何得在门前拦阻?”李多祚道:“胡说。这太监身上明有宝物,显见汝偷盗禁物,潜运家中,该当何罪?”说着命人将小太监身上搜查。顷刻上来数人,搜出许多物件。多祚道:“汝这奸贼,此乃人赃两获,尚有何赖?显见家中私藏不少了。”随命兵了分一半在门外把守,一半同自己入内起赃。

当时呐喊一声,众兵将太监并易之三人拥入里面。无论男女老少,见一名捆一个,见两名捆一双,上下里外,不下有四五百人,一名未能逃脱。然后将张易之捆倒在地,取出腰刀,在他颈项上试了两下,然后问道:“汝是要死要活?”张易之到了此时,早吓得魂飞天外,连忙答道:“蝼蚁还想贪生,谁人肯死?”多祚道:“你既要活,可快命人入宫,将你哥哥喊来,问他迁我何官,送我多少银两。说明之后,随后不但不杀你,还要感激。”张易之不知是计,疑惑他因未升官故尔挟仇,忙道:“这事容易。”立刻命人前去,说家中出有要事,请六郎即速回来,千万勿误,再迟便有性命之虞了。

当时释放了一个家人,领着易之的言语,拼命的奔入宫中,照着原话说了一遍。张昌宗正伏伺武则天安睡已毕,听了此言,便鬼使神差,随着原人趁轿回来。以为李多祚见了自己,总要看点情分,将兄弟释放。谁知才到里面,兵丁看见,齐声喊道:“奸贼来也,莫要为他逃走。”只见你推我拥,早将张昌宗捆起,押至厅前。昌宗见了多祚之面,还未知道是他的妙计,忙道:“李将军快来救我。你手下的兵士不知道我的权势,竟敢将我捆起,你还不为我解下。”多祚喝道:“汝想谁救汝?乱臣贼子,得而诛之。汝欺君误国,死有余辜,今日还想活命么?”当时吩咐将张昌宗弟兄斩首,所有家属数百人全行杀戮。独将两名小太监放去。这两人是死里逃生,自是没命跑回宫中。谁知张柬之、袁恕已等人,已到玄武门内。太监到了里面,正值武后查问,赶忙奏道:“不好了,右羽林卫将军李多祚谋反,现已将张六郎弟兄杀死。”武则天虽在病中,听说有人谋反,知道李多祚有兵权在手,赶着起身问道:“谁人作乱?何不拿下。”此时张柬之等人皆已听见,随即在外答道:“张易之、张昌宗两人欺君误国,久存谋反之心。今趁陛下病中,欲行己志,又将宫廷禁物私运家中,臣等奉太子之令,特命右羽林将军李多祥将两贼斩首,以杜乱萌。”

正说之间,桓彦范同敬晖等人已将太子由东宫请出,来此候旨。武后见了他面,乃道:“是汝指使耶?小子既诛,可还东宫而去。”此言未毕,桓彦范领着众人跪于阶下,奏道:“太子乃天下明君。昔先皇以爱子托陛下,国家王器自有所归。今年齿已长,既蒙加思由房州赦归,久居东宫恐失民望。人心天意,久思李氏,虽有二张为乱,君臣不忘先皇之德,故奉太子诛乱臣。陛下春秋已高,理合静养余年,以臻上寿。从容闲暇,含饴弄孙,愿传位于太子,以顺天人之望。”武后到了此时,只得准奏。

当时庐陵王谢恩已毕,此时正值四鼓以后,将次临朝。张柬之赶忙为庐陵王换了天子章服,来至金殿御案前坐下。张柬之随敲了龙凤钟鼓,朝房文武有一半得知此事,其余尚不知道。忽然听得钟鼓齐鸣,无不惊讶,若非有了大典,何以两器同敲。当下众臣纷纷入朝,两班侍立。再朝金殿上一望,正是惊者大惊,喜者大喜,不知庐陵王何以复登龙位。张柬之高声说道:“在延文武大小臣工,兹因张昌宗、易之两人谋为不轨,张某奉太子之命,率同李多祚等人将昌宗斩首。既蒙武后传旨,传位东宫,今日登极之初,理合排班恭贺。”众人听了此言,无不俯伏金阶,行那君臣之礼。庐陵王首先传旨,率百官上武后尊号。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徙居上阳宫。每日请安问膳,定省晨昏,曲尽子职。

次日,大赦天下,后人称为中宗。随又传出一道圣旨:加封狄仁杰公爵,世袭罔替;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已这一干人,皆加封侯爵;李多祚封为勇猛侯;刘豫升为怀庆府;胡世经着来京升用。其余有功大臣,哨弁偏将,无不加封实职。从此太平无事,君明臣良,官为国家,民知君上,江山万里依然李氏家传,社稷千秋,终赖狄公政治。

为什么都说曹丕篡汉,却没人说刘邦篡秦?

常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刘备托孤诸葛,说了能辅佐刘禅就辅佐,不能辅佐,君才华百倍于曹丕,可以取而代之的话。

后世有人闲操心,不解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干事还方便点,甚至没准能赢。

这当然很蠢,不过究其根源,其实刘备是好心,诸葛亮也得了方便,都是用心良苦。

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诸葛亮都不会那么做,刘备知道,诸葛亮知道,敌人知道,猪队友们也知道,不过后人们知其一未必知其所以然。

取而代之这事可为不可以,不适合,也没有必要,诸葛亮的个人价值观也不会让他那么做,但这些都不是主因。

刘备枭雄,心思也深沉,托孤孔明,说可取而代之的话,不是试探,也没有埋伏刀斧手,那是信任,加权,威上加威。

你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就是刘备给诸葛亮的尚方宝剑加丹书铁劵。

尚方宝剑,上打昏君,下斩佞臣,谁不听你的你都可以灭掉,我那个不成器的孩子,你打的也骂的,不听话不行,你爹说可以,道理和名义上有依据,怎么办都没毛病。

丹书铁劵,诸葛亮你可以独裁,可以决定蜀国命运,你怎么做都没错,谁都不能说你做的不对,谁也不能影响你,你在蜀国就是王炸,你干任何事都不会被追究,保命保命立原则。

刘备深谋远虑,同时也是对诸葛的无上信任,刘备知道诸葛亮不傻,不会取而代之,这是君臣相知,一块儿演戏,但你不能不佩服刘备,不用赏赐金银和官位,效果比为诸葛而死还感动人,此等权术,也该是我们了然的。

为什么诸葛亮既不会,也不敢,实际上取而代之也没有实操性那?

一个集团公司,山头林立,党同伐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向来如此,利益纠葛,疙疙瘩瘩,各怀私心。

荆州也好,益州也罢,除了刘备的铁杆军团,像益州官民这样后期降服的,跟谁都是做臣子,跟谁都是吃饭,你刘备在世看刘备,刘备不在世了,我们跟着魏蜀吴谁都行,汉献帝不死的话,那魏国那边有强大有正统,曹丕篡汉那魏国也是实力最强,跟着刘备是当股级干部拼命打仗,干活缴税,跟着曹丕最少是股级干部,要是投降,没准还是个香饽饽,升个职位什么的,最次最次,蜀国自己养个皇帝,养着军队来回大是一种缴税过活的路数,魏蜀吴或者魏蜀,三个两个加起来伺候一个皇帝,自然是后者压力小一些,那为什么要跟着刘备集团受罪那?

在这种心态和利益纠葛下,还取而代之,不散了黄瓜架鸟兽散就不错了。

所以除了诸葛亮,没谁能延续这个集团的统一并维持下去,刘备没有选择,这是刘备的,也是刘备的无奈,虽然打吴国是愚蠢的着急和作死,但是好在临死前,刘备不糊涂,心里明镜儿似的。

不托孤诸葛亮,面对各怀鬼胎的荆益各利益集团,刘禅自己打理能活几天?

诸葛不用取而代之,只要旁观看之,刘禅自己不把自己玩死,也会被底下的整死。

那么换句话说,即使是刘备的儿子,守土都未必守得住,诸葛亮何必以下取上,诸葛亮就是有那个心,也不会干这种蠢事,而诸葛一生唯谨慎,不蠢,而根本上诸葛亮就没那个心,他的心是鞠躬尽瘁而后已的心,是知恩图报士为知己者死的心,国士无双说韩信,我甚至觉得,国士无双都不足以赞扬诸葛亮。

被托孤的诸葛实际权力比皇帝都大,他要是取而代之就是乱臣贼子,得而诛之,反受其害,底下的官民还得站队,等于诸葛亮作茧自缚,多智近妖的诸葛岂会干这等傻事。

你会选择内部反叛,外部,内外不是人,名义上也被天下唾骂的事吗?

我们这等凡人都不会,孔明更加不会。

台上演的是戏,其中运行的确是各自的权谋和心机,看热闹,也可以学到些什么的。

宋江如果也像方腊一样扯旗造反而不是接受招安,结果会怎么样?

篡位的定义是指臣子用各种手段夺取君王的帝位,如果以这个为标准来说的话,其实曹丕和刘邦都算是篡位,因为曹丕是汉臣,刘邦也是秦臣,曹丕利用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业,威逼汉献帝禅让帝位给自己,这就是篡位。

同样的道理,刘邦作为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这是标准的秦吏,虽然地位低,官职小,但仍然算秦吏,然后刘邦利用整个天下反秦起义战争,第一个攻入秦都咸阳灭亡了秦朝,然后再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了项羽,最终夺取了天下,这同样是篡位。

刘邦

所以,从篡位的定义来说,刘邦与曹丕都是由臣子夺取了君主的帝位,这就叫篡位,但是,从实际意义上看的话,刘邦与曹丕其实不叫篡位,因为他们夺取天下的方式不是利用了臣子的权力、地位和身份去夺取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

先说刘邦,刘邦虽然是秦朝的下层低级小吏,甚至连个官也算不上,自从陈胜与吴广开启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后,刘邦也扯起了一支队伍开始反秦,在起初,刘邦只是千千万万支反秦武将中极为普通的一支,但是,刘邦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在一路向西攻打秦朝都城的战争中,一路收编人才,一路攻打城池,网罗了张良、萧何、韩信这样杰出人才,然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第一个打进关中,逼近咸阳,逼降了秦王子婴,灭亡了秦朝。

刘邦称帝

刘邦在整个七年战争史上,没有一天利用了秦吏的身份地位来获得权力,来威逼秦朝君主让位,而是靠着创业方式的战争打出来的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刘邦是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得到的天下,是他自己创业打出的,与秦朝没有关系,所以从实际意义上,不能说刘邦篡秦。

再说曹丕,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地位和所有的一切,比如北方的地盘,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和几百座城池,这些都是曹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而打下来的,整个天下没有一块土地是属于汉朝,没有一个子民是属于汉室的,都是曹操打下来的,这叫创业,而不是篡位。

曹操打天下

曹操的起步不是利用汉臣的身份地位,而是利用了自己的家产、宗族与支持他的人金钱相助,曹操是在陈留起兵的,依靠自己家的钱财和当地豪族卫兹的支持,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 ,然后利用这五千人开始打天下。

曹操在青州打败黄巾军,收编了几十万黄巾军和他们近百万的家属,曹操在下邳打败了吕布,收编了吕布的军队,曹操收降了张绣和贾诩,曹操打败了刘备,还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北方强大的敌人袁绍,再利用几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河北,之后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最终做到了坐拥天下十三州之九,但这一切,都是曹操自掏腰包创业所得到的,而不是依靠汉朝的官职地位身份得来的。

曹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打来的,与汉献帝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有没有汉献帝在,曹操都会打下来,然后曹操把自己打下的一切留给儿子曹丕继承,这是天经地义,至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那不过只是个流程而已,因为汉献帝只是活着,而汉朝早就死去了,所以曹丕不算篡位。

曹操称王

那么什么方式才算篡位呢?

王莽这种方式就算篡位。王莽是汉臣,之后一步一步在朝廷做到高位,并拥有汉臣所能获得的最高权力,然后王莽利用自己汉朝权臣的身份,通过一系列的暗箱操作,夺取了西汉孤儿寡母的江山,这就叫篡位,因为王莽本质上是当着汉臣,却做着背叛君主的勾当,这才叫篡位。

那么古人为何非常怨恨篡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际上儒家思想就成为汉朝的治国思想与基本道德素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的第一条就是:君为臣纲。意思就是说国君是臣子的准则,也就是说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国君,如果臣子夺取了国君的帝位,这叫什么?这叫谋逆,这叫叛逆,是可以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同时,儒家的五常分别是:仁、义、礼、智、信。代表着儒家的道德素质,仁是要爱护每个人的意思,义是要承担必要的责任,礼是道德的约束,智是智谋的意思,信是诚信的意思,五常代表了两汉基本的道德规范,相当于现在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一样,是整个社会除法律之外的道德约束,规定了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

而臣子夺取君主的帝位,不仅违背了三 纲,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法律,而且还违背五常,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道德约束,这简单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就是反人类的行为,皇帝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而且君权是天授的,不能能通过权臣地位以阴谋手段就能夺取帝位的,这在当时不被信任与支持。

从这些当时的法律与道德来说,刘邦与曹丕其实都不算篡位,因为刘邦是自己创业打出来的天下,而曹丕是继承他父亲曹操打出来的江山,曹操却又是像刘邦一样自己创业打出来的天下,所以都不存在篡位的说法。

如果当年宋江也造反的话,那肯定也会被宋朝给打败,最终很多人都会死。其实按道理来说当年宋江千方百计的想要招安不仅让手底下的兄弟们感到不爽,也让很多后来的读者觉得心里堵得慌、不舒服,毕竟后来宋江等人死的都比较憋屈。但是转过头来想想,如果宋江不去想招安而是真的去造反会怎么样呢?那毫无疑问会死的更惨。

第一个原因就是梁山的军费很少,不足以维持宋江进行太长时间的军事行动。其实不论什么时候,打仗打的就是军费,就是钱。当年的宋朝算是历史上最富有的王朝,在军费方面基本都能保证充足的供应。而梁山上面的财富很少,除了柴进等人带上山的一些外就是依靠掠夺周边地区获得的。再加上平时梁山上面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日子过得比较铺张浪费,军费很难维持长久。

第二个原因就是梁山的屏障就是那八百里的水泊,离开了水域的掩护梁山的实力将会大打折扣。虽然说宋朝派出的几批军队都在宋江手底下遭了殃,但那基本上都是在梁山周边打的,有水域的掩护。如果宋江真选择造反去攻城略地的话,那不得不面对很多的城池攻防战和野外的马步军硬碰硬。失去了水军掩护的梁山人马很难讨到便宜

第三个原因就是梁山内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派系很多,可能也会出现窝里反的局面。虽然表面上看梁山的人都讲义气、亲如一家,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的派系的,日子过得最好的当然要数宋系的人物了。如果宋江造反有一定的地盘后,肯定会因为权力的斗争而使其内部分裂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原本有很多人就不愿意上梁山,这样就会被宋朝的军队给抓住机遇,实行各个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