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山环水绕指的是-沃野千里
1.沃什么千里四字成语
2.成语造句:用沃野千里造句(约30个)
3.沃野千里的近义词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解释是什么
沃什么千里四字成语
沃野千里。
1、释义: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
2、近义词:
通都大邑。
3、反义词:
穷乡僻壤、不毛之地。
4、成语造句:
(1)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2)这几大片冲积平原虽然不及中部山麓平原条件那样好,但它们地势平坦,沃野千里,极宜农、牧。
(3)水是万物之源,淡水是宝贵资源,浇灌了沃野千里,绿色是它的容颜,养出的鱼儿肥壮,吃了身体康健;水资源日渐枯竭,世界水日,请你节约用水,为子孙积攒下滴滴幸福。
沃野千里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2月,刘邦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暂住于洛阳。这时候,汉朝国基初奠,天下始定,刘邦遣散士兵回家,凡是外逃的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田宅,因饥荒自卖为奴婢的,贬为庶人。
刘邦一时拿不定主意,就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说:“洛阳虽也有他们所说的险阻,但周围地区狭小,不过数百里,土地又十分瘠薄,容易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
那定都在什么地方好呢?张良建议定都长安,也就是西安。张良说,关中则左有肴函之险,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牛放马的大草原。
张良的一番分析,绝非泛泛而论,他站在刘邦如何控制诸侯的战略高度,高屋建瓴,考虑到了大局。汉高祖当即决定定都关中。公元前202年8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
成语造句:用沃野千里造句(约30个)
沃野千里注音: wò yě qiān lǐ
沃野千里释义: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
沃野千里出处: 《汉书·张良传》 “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
沃野千里造句: 1、永丰林生态园的有机农作物国内闻名,世代勤劳的人们将这片肥土沃野变成了千里良田。
2、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沃野千里的近义词
沃野千里的近义词是通都大邑。
沃野千里,汉语成语,拼音是wò yě qiān lǐ,意思是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出自《汉书·张良传》。
通都大邑,汉语成语,拼音是tōng dū dà yì,意思是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出自《民政策下·第三道》。
成语出自《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解释是什么
意思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出自西晋陈寿《隆中对》,原文选段: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文章主旨:
《隆中对》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百度百科-隆中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