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是指哪三思?

2.三思而行是什么意思解释

3.三思而行的意思出处原文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是指哪三思?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的意思-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出自

三思而后行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是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

(一)首先思考是什么。 也就是对该事物进行定义、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该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就能够对事物的结构、矛盾、联系、过程做出具体分析,进而对它的存在本质做出科学判断。

(二)其次思考为什么。 也就是要分析事物产生的背景、相对性条件,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真理结构,就能够判断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它“为什么”。

(三)然后思考做什么。 也就是要从“我”的角度对它进行合理取舍——“我”是当事人应该怎么做,怎么想。其中的力度、角度、适度如何进“量”的把握。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应变思维方法论,就能够在实践判断的意义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扩展资料

《论语·公冶长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传统译文:

1、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此译文将“再”译作“再借鉴以往的经验”。显系衍文。“再”只是再,并没有“再借鉴以往的经验”的意思。如果这样,那再见的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岂不也要作类似的推衍。

2、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此译文将“再”字按“两次”翻译,整条译文的意思就变成了——孔子认为三思而行没有必要,思考两次就行。即使常人也不会说出如此骄傲武断的话,何况以“慎”著称的孔子呢?孔子《易·系辞传》“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即说明孔子是主张“慎”的。此译文显然有待考究。

这个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多次,然后才付诸实行。孔子听说后,说:“再多思考几次,这样才算可以啊”(刘小烽嬴嘉丽)。

《说文》按“再者,加也”。此处的“再”字,应当按“再多加几次”理解。所以“再”字,承接前文而译作“再多思考几次”。在三思而行的基础上“再多思考几次”,这样就完全符合了孔子一贯主张的“慎”。

百度百科-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行是什么意思解释

三思而行释义:三:再三,表示多次。反复考虑后再去行动。

拓展知识:

三思而行,汉语成语。指的是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相关近义词有深思熟虑、郑重其事,反义词有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即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孔子都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不过看问题应该是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

从小时候开始,长辈总是提醒我们做事要“三思而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三思而行”就是要“思考3次才可以行动”的意思,字面上的解释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自己的内心却有一种疑惑和不认同,总觉得做事情还要考虑3次,好像太多余了。

没什么意义,而且在实践中还有一种模糊感:不知道要思考什么内容,没有什么方向。有时甚至会想的多了而心里犹豫,最后不愿意去行动。

直到自己在工作中因为屡次粗心大意,被社会不断毒打之后,发现“三思而行”的“三”不是指次数,而是指三个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把三个问题思考清楚,就可以动手去做了。

这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熟悉的“3W法则”,也叫“黄金思维圈”:What、Why、How。简而言之,就是思考清楚“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事(任务)”、“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目的)”以及“怎样去做这件事(方法)”。

从小时候开始,长辈总是提醒我们做事要“三思而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三思而行”就是要“思考3次才可以行动”的意思,字面上的解释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自己的内心却有一种疑惑和不认同。

总觉得做事情还要考虑3次,好像太多余了,没什么意义,而且在实践中还有一种模糊感:不知道要思考什么内容,没有什么方向。有时甚至会想的多了而心里犹豫,最后不愿意去行动。

直到自己在工作中因为屡次粗心大意,被社会不断毒打之后,发现“三思而行”的“三”不是指次数,而是指三个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把三个问题思考清楚,就可以动手去做了。

这三个问题就是我们熟悉的“3W法则”,也叫“黄金思维圈”:What、Why、How。简而言之,就是思考清楚“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事(任务)”、“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目的)”以及“怎样去做这件事(方法)”。

三思而行的意思出处原文

三思而行的意思出处原文如下:

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行动;常用于形容人行事谨慎。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三思而行是一个成语,最早先秦《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的寓意

凡事多加考虑,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论语正义》中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成语告诉人们,说话做事不应该太鲁莽,而应该事先权衡考虑,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去做,以免出错。

季羡林先生曾说:“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然后做出决定并立即行动。如果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再,斯可矣”的含义,物极必反,如果凡事考虑的过多,反而会患得患失,疑惑不定。

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即主张“三思而行”。季文子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

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的正卿大夫,辅佐过两朝国君,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希望我的妻子穿漂亮的衣服,马也用粮食喂养。

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将儿子仲孙关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痛改前非,也让他的女人都穿粗布衣服,喂马的饲料只用杂草。

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然而,孔子并不十分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时,孔子出生的时候,季文子已经逝世十多年了。

后来孔子听人说到关于季文子的谨慎态度时,便评价道:“再,斯可矣”。意思是说,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