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恻隐之心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恻隐之心什么意思

3.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释义: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读音:ce yǐn zhī xīn

近义词:悲天悯人

反义词:落井下石 铁石心肠

例句:

1.这是一种内心恻隐之心的直接表达。

2.他怀着恻隐之心,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过夜。

3.她觉得对谁显示为男性陌生人的性对象的私人部分西方妇女只不过是恻隐之心。

4.孟子认为,就看他有没有「不忍之心」或者「恻隐之心」。

5.于是我便产生了恻隐之心,将她带到家里。

6.谈到「恻隐之心」,易中天说,人们为了生存,难免会做一些「不忍之事」。

7.刚才和海利说话的那个汉子倒颇有点恻隐之心,花了不多几个钱把她买下来,接着看热闹的人就都散了。

8.把弃妇描写得令人由衷生起恻隐之心,不是件易事,但史蒂文斯做到了。

恻隐之心什么意思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释义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出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原文

公都子(1)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 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2),以省瞽瞍(3)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4)其情(5),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3)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1]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 ‘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 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 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 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 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 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 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 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 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 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 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 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 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示例

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

灯谜

恻隐之心(打一字) 谜底:则[2]

2近、反义词编辑

近义词

悲天悯人,慈悲为怀,怜悯之心

反义词

铁石心肠,落井下石

3具体解释编辑

解释: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出自:《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示例:此人为官清正,作事廉明,每怀~,常有仁慈之念。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三回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有同情心

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白话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