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谤莫如自修-止谤莫如自修造句
1.结合当下社会生活谈谈对止谤莫如自修的领悟
结合当下社会生活谈谈对止谤莫如自修的领悟
每个人都身处社会生活之中,自然免不了被别人评价。表扬听来当然顺耳舒心,但面对批评,尤其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该如何看待,怎样处置,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古人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36年,魏明帝曹睿让大臣们举荐“才德兼备者”,司马懿推举了兖州刺史王昶。王昶“为人谨厚”,他在给侄儿和儿子的一封书信中写道:“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王昶的这段话,道出他对待“毁誉”的态度,可谓是肺腑之言。人类有群居的特性,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一个单位、部门,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相互之间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人都性格迥异,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岗位、职位的不同,面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可能完全一样,从各自的角度衡量,肯定会有赞同者,也有批评者。诸事当前,人们往往会从个人切实利益考量,获益的自然表扬,受损的肯定不满。正如王昶所说,连孔子都难逃毁誉,何况芸芸众生呢?可以说,毁誉二字,伴随着每个人、每件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这句古谚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毁誉之中,如何正确对待毁谤,是考验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的关键。相比好听的誉美之辞,毁谤之言要刺耳得多,且多有谬误。能不能听进去,是对待毁谤的第一关。这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无论多厉害的毁谤,轻者只是话语表述、重者不过舆论风潮,往往形不成实质性的伤害。所以,且听它怎么说,切忌初听即躁,一碰就炸。第二关就是如王昶所言,若遇毁谤,先“退而求之于身”,审视自己有没有错。“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面对误解、曲解甚至谩骂,听进耳已经不易,要静心、反省,更是难上加难,这无疑对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醒我们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对缺点和失误的揭露,很可能就隐藏在毁谤之中,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面对毁谤,最困难的当属放弃“反报”,以“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的态度对待它。若是从中发现自身问题,则不怨恨,还要感谢有人指出;若是纯属毁谤,则要认识到它并不能伤害自己,要宽容待之。能这样做的人,必定有宽阔的胸怀,可以从更高层面看待事物、对待他人。能够不惧毁谤,善待批评,也必定会是一个站得正、行得端的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