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在论语中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看法是什么?

2.“乐而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老子文学中的含义是什么?

3.“乐而不*,哀而不伤”应该如何体会这句话?,,

4.孔子为什么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在论语中对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看法是什么?

哀而不伤成语意思-哀而不伤出自哪里

孔子对《关睢》的评价,出自于《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即:

原文内容: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原文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

注意:*:<形> “过度”的意思,而并非是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解释。

由上内容可解读,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实质上表达了他对情感控制的看法,也就是凡事讲求适度的“中和之美”。如果再进一步深究,你就会发现:孔子的这些看法,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中庸其至矣乎!”即:用中庸之道来评价美与艺术,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这种评价和处理,完全不同于后世的“道学先生”一味否定情感的作法,他肯定了“乐”与“哀”的合法地位,并指出:对“乐”与“哀”的要求都不能过分,都必须要有所节制。

孔子对《关睢》的看法,这当然是一种古典的审美观,也是必须具有古典情趣和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然而,对现代人来说,却崇尚歇斯底里的先锋艺术,以寻找强烈刺激为乐;以追求“过把瘾就”为趣,哪里还有什么“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涵养呢?这恐怕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乐而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老子文学中的含义是什么?

乐而不* 哀而不伤,这句话本事孔子在《论语 八佾》中评价《诗经 关雎》的句子,意思是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怨刺上政而不愤怒,体现的是儒家中庸之美,凡事都不可过度,表现感情、陈述词句都要点到为止,要内敛而不可外露。

“乐而不*,哀而不伤”应该如何体会这句话?,,

“乐而不*,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的内容,拼音lè ér bù yín,aī ér bù shāng。意思是,快乐而不过分,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论语的艺术特色:

1、《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2、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3、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

孔子为什么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闲谈《关雎》的“乐而不*,哀而不伤”

孔子对《关睢》的评价,出自于《论语·八佾》中的第二十章: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原文大意: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感。朱熹《集注》:“*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其实,《关雎》中爱情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真诚与和谐。这也是对爱情的最完美的诠释吧!我们一生能够遇到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窈窕淑女”,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极大的快乐。其次,因为喜欢,所以为她而“左右求之”,为她而“寤寐思服”,为她而“悠哉悠哉”,为他而“辗转反侧”,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快乐呢?

《关雎》中的男主人公为了所爱,全力以赴,但又极力克制,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控制在礼法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起失礼义之思,不干越礼法之事,显得大胆而又谨慎,这是对所爱之人最大的善意与尊重了吧,也就是所谓的“不*”。

尽管如此,最后结果却是“求之不得”,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悲哀,又是一种多么无言的痛苦。但既然已经全力以赴了,悲哀过后,也无须过于伤痛。因为长时间的伤痛易化为怨气,结为仇恨,那就悲哀复悲哀了!世间因爱生恨的惨痛教训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所以文中男主人公以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来化解内心的思念与伤痛,这又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与善呢?

其实,就《关雎》的核心思想而言,笔者还是不愿将其引申到政治理念、社会道德等方面。单纯的将其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爱情理想不是很好吗?

真爱由心生,是最真挚的感情,是最纯粹的感情,是最易超越理性的感情,也是最具有爆发力的感情。求而得之,幸莫大焉,善莫大焉。但倘若求而不得,若我们在悲伤过后能够让自己尽快归于理性,从求之不得的悲伤中走出来,那也是大悲无声,大爱无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