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以逸待劳 是什么意思
1.以逸待劳怎么解释?
2.成语 以逸待劳 出处?
以逸待劳怎么解释?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以逸待劳是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
“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可相互转化。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通常情况下,以逸待劳之计有三种含义:
(1)养精蓄锐。足够的兵力是歼敌的必要条件。在自己的兵力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要尽量避免与敌直接交战,在退守中扩充力量,一旦抓住有利时机,便英勇出击。
(2)疲敌劳敌,在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应采取诱敌深入、疲敌劳敌的战术,使敌人体力疲惫、士气低落,再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3)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不成熟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
成语 以逸待劳 出处?
以逸待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ǐ yì dài láo,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敌众》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此书生之言耳。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军以逸待劳,自可取胜。”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悼公曰:“何为以逸待劳之策?”荀罃对曰:”兵不可以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以屡勤,屡勤则怨。内疲而外怨,以此御楚,臣未见其胜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1]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