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动物的成语

2.描写鸟儿的成语

3.南开头的成语褒义词?

4.关于南的诗句南是地名

5.霸蛮的霸和蛮的语义史

描写动物的成语

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翻译-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1、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的兔子(见于《韩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出 处: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2、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

出 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3、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有一次一只老虎抓到一只狐狸要吃掉它。狐狸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让我当百兽之长,你要吃我,就是违背了天命。不信你可以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百兽见了我是否都逃避。” 老虎跟在它后面走了一趟,果然看到百兽都逃跑了。虎不知百兽原来是怕自己,反而真的认为是怕狐狸了。后因用“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假(jiǎ):借。

出 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见兔放鹰 [ jiàn tù fàng yīng ]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出 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5、狼狈为奸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

6、虎狼之势 [ hǔ láng zhī shì ]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出 处:《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7、兔起鹘落 [ tù qǐ hú luò ]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出 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描写鸟儿的成语

惊弓之鸟 、一鸣惊人、展翅高飞、莺歌燕舞、羽毛未丰。

一、惊弓之鸟 [ jīng gōng zhī niǎo ]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某种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的人。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翻译:好战的军队容易冲动,被弓箭惊吓过的鸟难以安定。

二、一鸣惊人?[ yī míng jīng rén ]?

释义:用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翻译:这只鸟不飞就算了,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叫就这样了,一叫就会惊动众人

三、展翅高飞 [ zhǎn chì gāo fēi ]?

释义:指鸟展开翅膀远远飞走了。亦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树上的鸟儿,也忒楞楞展翅高飞。”

翻译:就是那树上的小鸟,也展开翅膀远远飞走了。

四、莺歌燕舞?[ yīng gē yàn wǔ ]?

释义:黄莺歌唱,燕子飞舞,形容大好春光或比喻大好形势。

出处:宋·苏轼《报锦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翻译:春天到了,百花初放,远望似一片迷蒙飘渺的红色烟霞,柳条吐出新生的嫩芽,和煦的暖风送来了阵阵花香;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万物复苏,燕子飞舞黄莺鸣唱。

五、羽毛未丰 [ yǔ máo wèi fēng ]?

释义:小鸟还未长成,身上的羽毛很稀。比喻还未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出处:先秦·佚名《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翻译:小鸟羽毛还没长成的时候,不能够展翅高飞。

南开头的成语褒义词?

① 以南为开头的成语,只要褒义词。谢啦!

南船北车

南贩北贾

南风不竞

南冠楚囚

南郭处士

南郭先生

南航北骑

南户窥郎

南箕北斗

南金东箭

南橘北枳

南柯一梦

南来北往

南蛮鴂舌

南蛮鴃舌

南面百城

南面称孤

南腔北调

② 是字开头的成语褒义词

字字珠玉

字正腔圆

字里行间

字顺文从

字字珠玑

字斟句酌

③ 请教“周”字开头的成语!只要褒义词!谢谢!

周公吐哺复 (zhōu gōng tǔ bǔ)

解释制: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急济贫 (zhōu jí jì pín)

解释: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同“周急继乏”。

周郎顾曲 (zhōu láng gù qǔ)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周全之道 (zhōu quán zhī dào)

解释:周全:周到。考虑细致全面的方法。

周穷恤匮 (zhōu qióng xù kuì)

解释:接济、救助鳏寡孤独及其它贫困的人。

④ 强字开头的成语,褒义词的,亲们来说几个呗

强直自遂

指刚正而自行其意,不为人所动摇。

强记博闻

指记忆力强,见闻广博版。权

强兵富国

使兵力强大,国家富足。

强弓劲弩

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强将手下无弱兵

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⑤ 有哪些“一”字开头的褒义成语

1,一帆风顺

读音:yī fān fēng shùn

释义:船满帆;一路顺风行驶。比喻境遇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挫折。

出处: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造句:祝你这次旅行一帆风顺。

2,一鼓作气

读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处: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造句:我们一鼓作气爬上去吧。

⑥ 以七字开头的成语要褒义词

七字开头的褒义词成语

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称人才思敏捷。版同“七权步成诗”。

七步奇才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

七步之才形容才思敏捷。

七行俱下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七了八当形容十分妥帖。

七平八稳十分稳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七停八当形容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料理得很妥当。

七十二变变化多端的策略、手法和方法。

七纵八横形容奔放自如。

七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不失身。

七纵七擒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纵七禽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亦作“七纵七擒”。

七次量衣一次裁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⑦ 一词开头的褒义词有哪些 一字开头的褒义成语有哪些

一马当先

⑧ 有什么以第一声开头的成语(要褒义词)

尊师重道

⑨ 以南为开头的成语,只要褒义词。谢啦!

以南为开头复的成语褒义词:

南征北战制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南面百城南面:面朝南坐着,指居尊位;百城:上百座城。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南征北剿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南征北伐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南船北马南方人善于驾船,北方人善于骑马。指各人均有所长。

南方之强南方坚强刚毅之人。

南面称王南面:古代帝王临朝坐北朝南。指称王称帝。

南面称孤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南面之尊指王侯之位。

南面王乐指面向南称王称侯,享受王侯之乐。

南山之寿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南阳三葛三葛:指诸葛亮、讲葛瑾、讲葛诞三兄弟,他们三人都很有才能。比喻很有才能的人。

南金东箭南方的金石,东方的竹箭。比喻优秀的人才。

南征北讨形容转战南北,经历过多次战斗。

南鹞北鹰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⑩ 一词开头的褒义词有哪些一字开头的褒义成语有哪些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选取其中一专段或一句的意思,是贬义词属。

巧舌如簧:形容假话说得很动听,多用于言论,含贬义,不能用来赞美选手们的辩论技巧。

趋之若鹜:是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

弹冠相庆:原意指弹掉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现用于贬义,指坏人得势而庆贺。

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含糊、吞吞吐吐。

关于南的诗句南是地名

1.跟江南地名有关的诗词是什么

忆江南·江南好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梦

作者:岑参

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2.古诗中描写地名的诗句要5句.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

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

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

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

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

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

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

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

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

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

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

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

3.古诗词或历史故事里出现过的南京地名,请附出处\原地名和现地名

都”,是一座名闻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以诗言志,兴怀感物,将南京的一点一滴尽入诗中。

且不说气势雄伟、龙蟠虎踞的钟山、长江,壮美秀丽的的六朝石刻,壮观宏大的明城垣,即便是古巷小境、寻常巷陌,说不定都可以在古诗词中寻到它的痕迹呢。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诗人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一千三百多年后,南京依然保留留有乌衣巷和朱雀桥的地名。同样,秦淮、石头城、台城、桃叶渡、凤凰台……这些古迹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供我们寻觅历史的踪迹,品味古城的变迁,追溯文化的源流,发思古之幽情。

[桃叶歌] 东晋--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渡 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桃叶渡之名的由来,要追溯到东晋时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住淮水南乌衣巷内,他常在这里迎接他的爱妾桃叶渡河,他有一首《 桃叶歌》,其中所说的渡,即桃叶渡,当时因秦淮河上已设浮航(东城航),献之迎接 桃叶无需用船。

六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揽胜对渡赋诗。随着秦淮风光带的建设,“ 桃叶临渡”这一景点已再现游人眼前。

[地址] 位于淮清桥边,十里秦淮与古表溪水道合流处。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

(吴敬梓故居内,桃叶渡8号) [线路] 夫子庙风景区,4路,7路,40路,44路,49路,304路,夫子庙站。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订弄表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

长干里 《建康实录》中记载:古代南京人,称“山陇之间曰‘干’,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庶民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

小长干,在瓦宫南巷,西头出江”“金陵南郭群山环之,而雨花峰为最大,其脊曰石子冈,即古之大长干也。稍西曰小长干,吴立大市,晋瓦宫寺适当其地。”

长干里地势高亢,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汉、六朝时期,长干里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

[地址] 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遗址在今内秦淮河以南至雨花台以北,雨花台到长干桥一带。 [线路] 游2路、2路、16路、26路、33路、49路、802路、814路、816路、新善线、新九线,中华门内或雨花路站。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之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鹭洲与凤凰台 白鹭洲原为古代靠秦淮河口的一个沙洲。

后江流改道,白鹭洲与陆地相连。现在的白鹭洲公园紧邻夫子庙,历史上称为徐太博园,徐中山园、东园,是明初中山五徐达王府的东花园。

东园定名为白鹭洲,始于民国初年,其原因在于湖中有洲,四面环水,洲边多植芦苇,秋日时有水鸟白鹭飞来,与原长江边的白鹭洲相像,墨客骚人在此观景畅饮时,为了让名园平添诗情画意,故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名之曰“白鹭州”。 凤凰台位于城内西南隅的一座山岗上,其遗址就在现今花露北岗一带。

建于南北朝刘宋暑期。相传有凤凰翔集于此,因筑台而称凤凰台。

由于凤凰台是六朝胜迹,为历代文人墨客悼古吟咏之所,特别是李白晚年,于唐上元二年(761年),也就是去世前一年,还登凤凰台,抒发历史的慨叹。从此,凤凰台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在六朝胜迹中闪烁生辉。

至南宋,历经数次重建,最终圮废。今有来凤街、凤台路。

[地址] 白鹭洲:古洲名,为江边沙洲,不是现在的白鹭洲公园。 凤凰台:古台名,故址在今集庆门附近,南京市秦淮职业学校(原四十三中学)内。

(花露北岗21号)。 [线路] 白鹭洲:夫子庙风景区,44路、304路,平江府路。

凤凰台:35路,集庆门站;14路、19路、21路、75路、80路、81路、305路,集庆门站。 [金陵五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与朱雀桥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

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

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

人们为追忆朱雀桥,往往把镇淮河当作昔日的朱雀桥,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名士来此抒发过桑梓情思,抚今追。

4.关于南的成语

走南闯北: 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指南攻北: 犹声东击西。

雁南燕北: 比喻两地分离。

一枕南柯: 指一场梦幻。

拥书南面: 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同“拥书百城”。

天南海北: 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通南彻北: 指贯穿南北。

汝南晨鸡: 即汝南鸡。

南郭先生: 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

南去北来: 指来来往往。

南州冠冕: 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南面百城: 旧时比喻尊贵富有。也比喻藏书很多。

南阮北阮: 指聚居一处而贫富各殊的同族人家。

南风不竞: 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南冠楚囚: 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南来北往: 有的从南往北,有的从北往南。也泛指来来往往。

南箕北斗: 箕:星宿名,形状象簸箕;斗:星宿名,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南贩北贾: 为了谋生而到处奔走。

南山可移: 南山:终南山。比喻已经定案,不可更改。

南山铁案: 指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南郭处士: 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同“滥竽充数”。

南航北骑: 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户窥郎: 称女子偷看男子。

南橘北枳: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南蛮鴂舌: 旧时讥人操难懂的南方方言。鴂,伯劳鸟。

南舣北驾: 犹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棹北辕: 犹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南征北伐: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南征北讨: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过多次战斗。

南枝北枝: 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

南船北车: 比喻行踪不定。

南蛮鴃舌: 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南面称孤: 南面:面朝南;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朝南坐着,自称孤家。指统治一方,称帝称王。

马放南山: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面北眉南: 指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梦里南轲: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江南海北: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广阔,

槐南一梦: 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

淮南鸡犬: 淮南王的鸡和狗。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海北天南: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悔读南华: 《南华经》即《庄子》。比喻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

大江南北: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东箭南金: 东方的竹箭,南方的铜,古时都认为是上品。比喻可宝贵的人才。

东南半壁: 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东南雀飞: 比喻夫妻分离。

北门南牙: 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

北辙南辕: 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

终南捷径: 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越鸟南栖: 从南方飞来的鸟,筑巢时一定在南边的树枝上。比喻难忘故乡情。

天南地北: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寿比南山: 寿命象终南山那样长久。用于祝人长寿。

南征北战: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南腔北调: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南柯一梦: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霸蛮的霸和蛮的语义史

《说文解字·月部》中已收有“霸”字:“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今本《书·康诰》作“哉生魄。”段玉裁注引《正义》:“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段注云:“《汉志》所引《武成》、《顾命》皆作霸,后代魄行而霸废矣,俗用为王霸字,实伯假借字也。”又云:“霸魄叠韵。”《辞源》对“魄”字作如下解释:“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微光,故做‘霸’。” 可知“, 霸”字的本义为农历每月初始见的月亮(月光) ,后来假借古音同在五部且叠韵的“魄”字来表达这个语义 。

探索“霸”的语义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不得不先说到“伯”。“伯”有五种读音,其一读bà音《洪武正韵》必驾切,去祃。通霸。

“伯”作为古代汉语的常用词在使用过程中语义不断引申,义项逐步扩大,到春秋时期又引申为“诸侯的盟主”义。据统计《汉语大词典》收录义项达17 种之多,为区别不同的义项,加强表达的准确性“, 伯”便假借古音同在五部的“霸”来表示“霸主、称霸”之义。

例:

①《荀子·成相》:“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杨倞注:“伯读曰霸。言一朝而霸也。”

②《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颜师古注:“伯读曰霸。”

③《史记·齐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而会诸侯践土,朝周,天子使晋称伯。”张守义正义:“[伯]音霸。”

④汉杨雄《解嘲》:“子胥而吴亡,种蠡存而越霸。”

“霸”在先秦的古籍中已多次出现,并且表示“霸主、称霸”义,这说明“霸”最迟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成为“伯”的专用假借字,此时“, 霸”以名词性和动词性的两个相关义项为主,且用例以动词义居多。

例:

①《论语·宪问》:“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②《孟子·尽心》:“孟子曰:‘五霸,假之也,欠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③《左传·庄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④《国语·晋语四》:“[晋文公]遂伐曹卫,出毂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霸”成为“伯”的假借字后,在“霸主、称霸”之义上两者并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汉书》时代。东汉时代“, 霸”由“称霸”引出“赢得了,赛得过”义。

例:《汉书·王莽传》:“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

南朝,“霸”引申出“称雄,夺冠,超胜于人”义。

例:《文心雕龙·事类》:“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才必霸。”

元末明初,“霸”引申出“强行占据”义,并由此产生出“依仗权势或实力横行一方的人”义。

例:

①《水浒传》第三十一回:“鲁智深?在那里打家劫舍,霸着一方落草。”

②《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我这里有三霸,哥哥不知,一发说与哥哥知道。”

③《红楼梦》第四回:“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

据以上“霸”的语义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霸蛮”的“霸”义可归于“超胜于人”的古义。 蛮,“蛮”的简化字,《广韵》:“莫还切, 平删, 明。”《说文·虫部》:“蛮, 南蛮, 蛇种。从虫,糹訁糹声。”后来引申指“荒野遥远, 不设法制的地方。”后又成为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例:

①《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鴂:佰劳鸟。)

②《战国策·秦策二》:“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

③《书·禹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④孔传:“以文德蛮来之,不制以法。”孔颖达疏:“郑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

⑤《礼记·贾捐之传》:“《诗》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言圣人起则后服,中国衰则先畔,动为国家难,自古而来患之久矣,何况乃复其南方万里之蛮乎!”

⑥清魏源《圣武记》卷七:“无君臣不相统属之谓‘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清初时,“蛮”引申为“粗野,强悍”义。

例:

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又恐怕张幼谦出去,被他两家气头上蛮打坏了。”

②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凡专擅自恣者通谓之蛮。”

③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澄河是咱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是得听咱们的指挥。”

“霸蛮”的“蛮”义可归于“粗野,强悍”古义。“蛮”的“粗野,强悍”义,在文献典籍中应用很广泛。如:“蛮不讲理”、“蛮缠”、“蛮牯子”、“蛮话”、“蛮劲”、“蛮力”、“蛮攀五经”、“蛮人”、“蛮性”、“蛮性子”、“来蛮的”、“蛮搞子搞” 等等。

①蛮不讲理:蛮横,不讲理。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九:“在我们社会里,也有少数不顾公共利益、蛮不讲理、行凶犯法的人。”

②蛮缠:不讲道理地纠缠。

刘半农《拟拟曲》之二:“他媳妇儿还不是那样地糊涂蛮缠不讲理。”

③蛮牯子:方言中多指粗野强硬的年轻人。“牯子”指出生不久的公牛。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说的是初生牛犊对外物没有畏惧感。“蛮”恰巧绘出了“初生牛犊”的这种特性。

④蛮话:蛮横的话。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六回:“我道:‘这个奇了,那里闹出这么一句蛮话来?’”

⑤蛮劲:粗猛的劲头。

茅盾《多角关系》六:“二老板苦笑一下,知道这位洋货店老板,有几分蛮劲。”

⑥蛮力:粗笨的气力。

明袁宏道《竹枝词》:“拽时蛮力强三虎,抛掷轻如一鸟毛。”

⑦蛮攀五经:指蛮横不讲理,却硬拉一些大道理来掩护自己。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又来了,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一日,你怀了毛毛,也会蛮攀五经地跟余家杰说:‘你为什么要我怀孩子,自己不怀? 你太不讲道理,一脑壳封建。’”

⑧蛮人:旧指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方言中则指粗野的人。带有轻视的意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齐有宦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

⑨蛮性:粗暴的性格。

许地山《解放者》:“他在军队里,蛮性越发发展,有三言两语不对劲,甚至动手动脚,打踢辱骂,无所不至。”

⑩蛮性子:脾气粗暴。

柳青《恨透铁》:“这来娃是个蛮性子人。”

以上语词中的“蛮”均为贬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霸”和“蛮”是一对意义很近的词。因此在地处长江以南的湘方言区域,在词汇的复音化过程中“, 霸”和“蛮”这对近义词很容易就会被人们复合成一个词,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在口语中。所以我们认为“霸蛮”一词应该属并列结构,即通常所说的同义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