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佩风笙彩妆-水佩风裳什么意思
1.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2.水字头的四字成语
3.姜夔《惜红衣·吴兴荷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水面清圆风荷举——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在唐宋词作中,也有许多咏荷的佳作。
先看五代词人李珣的《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这首小令,是词人前期的作品。李珣共有《南乡子》词17首,描绘南国水乡的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民歌风味。这首词,写的是南国水乡少女的一个生活片断,写少女游莲塘,触景生情,相与戏谑,很是动人。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写少女漫游莲塘。夏日里,芰荷满塘,碧水渌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着彩饰华丽的游船,悠然地荡着桨儿,信船而游。她们陶然自乐,和棹而歌,一派优雅静谧的气象,令人沉醉。无意之中,那悠扬的歌声惊动了莲叶间沉睡的鸳鸯。这一来,则打破了那宁静的局面,勾起了游女们的绮思遐想,逗出无限情趣,引出了下文。
常言道:哪个少女不怀春!后三句正是游女们触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态。
“游女带香偎伴笑”一句,紧承“惊起睡鸳鸯”而来,工笔绘出一幅少女嬉戏图。游女们惊动了结伴而居的鸳鸯,而鸳鸯又震颤了少女的春心,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带香”一词,给人以“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的感受,是对妙龄少女的真实写照。她们看看眼前偶居不离的鸳鸯,想着心上的人儿,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凭借着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发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
沉浸在追味甜美爱情之中的少女们,一个比一个地娇羞艳丽,在一首短短的小词中,不允许逐个描状。亏作者想得出“争窈窕”一句,尽写出怀春少女的娇美,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
少女们的异样情态,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她们觉得难以为情,于是羞中生智,急忙从水中采摘下一片圆圆的荷叶,以遮挡夕阳的照射为防身,避开游人的围观,只自己消受那向往爱情的甜蜜滋味儿。“竞折团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画出少女们活泼的举止,也揭示出她们害羞的神态。灿烂的阳光、绽绿的团荷与羞红的脸庞构成了一幅鲜亮美妙的画面。
这首小令,绘出一幅活泼俏丽的风俗画,卷面绚丽而明快。状景则景致秀美,绘人则形神兼备,更兼妙语传 神,丽而不妖,艳而能质,颇得民歌韵味。
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写莲花、越女相映照的美丽: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 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明净的秋水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时隐时露的金钏,勾勒出她绰约的丰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梗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上片写越地采莲姑娘之美。“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窄袖轻罗”即薄薄的短袖罗衣。词人描写服饰只是抓住越女服饰的一部分,一个“窄”、一个“轻”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这样的穿着是符合越女采莲的需要,而且也突出了越女的绰约丰姿之美。接着写穿戴。“暗露双金钏。”“暗露”即时隐时现,富有一种含蓄、朦胧的美。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露,闪闪烁烁,便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若是完全显露出来,就毫无意味了。“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前一句写越女那美丽的脸庞。越女伸手采莲花,自己的影子映在水中,脸似如美丽的莲花一样(此处却说花如人面一样)。其实这里是以花喻人,表现了越女之美。下句“芳心只共丝争乱”。“芳心”即形容越女那美好的心灵,往往指情窦初开的。“丝”指从折断的莲梗中拉出来的丝。“丝”谐“思”音,也就是“相思”之意。“丝争乱”即是说,相思纷乱,暗示了越女情感涌动。可以说,这两句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越女的“芳心”之情,对美好的情感生活的一种向往。
下片写环境突然变化,采莲姑娘的情感也逐渐明显起来。“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天晚了,滩头起风了,荷塘上涌起阵阵波浪,荷塘之上水雾烟气弥漫,看不到一起来的同伴们。“鸂鶒滩头风浪晚”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也表现出时间的变化与推移。其中“鸂鶒”又称紫鸳鸯,这一意象,往往是成双成对的。越女找不到同伴,心情怎么样?词人没有直接写,留给了读者去想。但结尾写道:“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意思是说,隐隐约约听到伙伴们已经唱着歌回家去。歌唱意味着一种快乐,为引出越女的“愁”营造氛围。所以,最后一句“离愁引著江南岸”,同伴们快快乐乐的歌声在南岸边缭绕,引发了越女独处的离愁。什么是“离愁”?或许是离别之愁绪,或者是相思之忧,或者是独处之苦恼等。这样以乐景(“隐隐歌声归棹远”)表哀情(“离愁引著江南岸”)结尾,不但含蓄深沉,启人遐想,而且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写雨后荷花,生动传神: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被王国维誉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诗歌以雨后荷花为描绘对象,三言两语,便使雨后荷塘的美景一一尽现。诗歌的主要目的不是咏物,而是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以梦结尾,把读者也领进那个亦真亦幻的梦境中去。
上片写醒后之所感、所闻、所见。首四句写时间与季节的特点,看似平常,实则颇具匠心,用笔不苟。“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刚刚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仍弥漫室内,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词人醒后的第一个感受。“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从争噪的鸣声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对“呼晴”作进一步的补充。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即睁开眼帘朝窗外望去,富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映着曙光,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上四句是第一层。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三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词人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乡的怀念。前四句是思归。换头两句故作推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词人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词人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呼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但是,词人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烘托,于是,作品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一点集中体现于词的上片。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词人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词人的情思,词人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再看宋代词人姜夔的《念奴娇》:
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 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 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 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这首咏荷词,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所咏之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自己对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南宋词人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
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 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 三十六陂烟雨。旧凄凉、向谁堪诉。如今谩说,仙姿自洁,芳心更苦。罗袜初 停,玉璫还解,早临波去。试乘风一叶,重来月底,与修花谱。
池中盛开的白莲,经词人想象化为杨贵妃的亡魂,荷叶则被比作碧色云彩围绕着正在起舞的贵妃。姿态秀美的白莲,像杨贵妃在烛灯前踏着旋律,向唐皇呈献霓裳舞姿;芙蓉出水的净美也很自然联想到杨妃太液池中出浴的身姿。杨妃为虚,白莲为实,虚实相生,让人感受到的也是白莲绽放时雍容华贵的美。诗人将白莲比贵妃,不仅描摹了白莲的形态,更透出了莲之神韵。但安史之乱乍起,杨妃自缢马嵬坡,太液池自此荒寒,长生殿的海誓山盟也随着香魂断送而不堪回顾。下阕则是描绘沦落尘世间后的凄凉苦楚,感叹在时世盛衰之下悲剧的命运,“仙姿自洁,芳心更苦”,只能有一些美好的憧憬与期盼,而这在兵戎的乱世也是难以实现的。显然,这首词托意的是宫室嫔妃蒙尘后的凄凉遭遇。但是广而推之,也是吟叹那些在乱世中想要保持节操的士人。
再看南宋词人蒋捷的《燕归梁》: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慢腾腾,手双垂。 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蒋捷素喜咏莲花,这首词是其咏风莲之作。“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在词人的想象之中,莲花是作霓裳羽衣之舞的唐宫美人。景境迷离,裙禝飘雾,伴随着光茫四射的身姿,在人心头不断回旋。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了舞曲,一晌贪欢的梦境霎时幻灭。“梦回不见万琼妃”,是一曲故国亡落的哀歌。结句点题“见荷花,被风吹”,临去秋波的一转,使梦境完全化为烟云。
这首词给人一种极美的境界。暑意稍返的日子,晨曦初透天边,凉风习习,挽起水面的许多荷伞。十里河塘一片飞舞。虽然荷花面临秋天,将要凋零,这在刻画境界中,读者似乎仍可体会它的空灵和迷惘。
这首词是一首咏风莲的绝唱,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艺术构思上,词人也有“特异”的思想。用风莲来传神,来表达寄托之情,而不着痕迹。词人通过梦的方式,将风莲拟人化。行文流畅。而意境尤深。词人在词中通过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为南宋王朝写了一首挽歌。
莲谐音“恋”,在古诗词中,常作表现爱情的意象。在六朝乐府《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
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代僧人仲殊在《荷花》中道:“想是鸳鸯头白,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问莲根》一词,以并蒂莲喻坚贞爱情。词前有一小序: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 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 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 》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 》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 许。甚不教、白头生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词人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愤而投水自尽。后来人们才在水塘中发现他们的尸体。那年这个水塘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词人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慨,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词人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寻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词人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得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鸳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词人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词人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词人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词人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明代诗人沈野的这首《采莲曲》,以娇嗔的语言来写男女爱恋之情,清新活泼。而宋人王氏《莲花》一诗,则借荷花以抒发春恨无尽的感叹和青春将逝的愁闷之情:“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据说诗人赵德麟读这首诗十分感动,爱慕王氏诗才,与她结成伉俪。
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所作的诗意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水字头的四字成语
1. 水字开头的四字成语都有那些
1、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2、水滴石穿shuǐ dī shí chuān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处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3、水底捞针shuǐ dǐ lā zhēn在水底下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出处 元·吴昌龄《二郎收猪八戒》第三折:“俊儿夫似海内寻针,姻缘事在天数临,无缘分怎的消任?直耽搁到如今。”
4、水火无交shuǐ huǒ wú jiāo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出处 《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5、水晶灯笼shuǐ jīng dēng lóng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出处 《宋史·刘随传》:“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
6、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水木清华 shuǐ mù qīng huá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出处 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2. 水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水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水深火热、
水泄不通、
水落石出、
水 *** 融、
水到渠成、
水中捞月、
水涨船高、
水性杨花、
水土不服、
水里纳瓜、
水大鱼多、
水银泻地、
水阔山高、
水源木本、
水中著盐、
水陆毕陈、
水陆俱备、
水满则溢、
水复山重、
水静鹅飞、
水深鱼聚、
水流花落、
水落归漕、
水木清华、
水陆并进、
水月镜像、
水佩风裳、
水盛胜火、
水火不容、
水过鸭背
3. 以水做开头的四字词语或成语水磨工夫 掺水细磨。
形容工作深入细致,费时很多。 水软山温 形容景色幽雅。
水色山光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水火兵虫 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水中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水过鸭背 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水来土掩 大水来了,用土堵住。
比喻敌人来犯,就引兵抵抗。 水陆毕陈 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
各种山珍海迹乏管何攮蛊归坍害开味全都陈列出来。形容菜肴丰富。
水涨船高 水位升高,船身也随之浮起。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水土不服 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水火不相容 容:容纳。
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深火热 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水清无鱼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水泄不通 汇:排泄。象是连水也流不出去。
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水木清华 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
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水尽鹅飞 比喻恩情断绝,各走各的路。
也比喻精光,一点儿也不剩。 水火无交 没有财物牵涉。
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水火之中 水火:比喻灾难。
灾难困苦之中。 水米无交 指没有吃过别人一点东西。
比喻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也比喻双方毫无往来。
水晶灯笼 比喻遇事能明察是非的人。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水天一色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水秀山明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水 *** 融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水底捞针 在水底下捞一根针。
形容很难找到。 水落归槽 四溢的洪水流入了河槽。
比喻一心惦记着的事有了着落。 水滴石穿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水性杨花 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
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专一。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
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碧山青 碧:青绿色。
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水菜不交 同“水米无干”。 水长船高 比喻事物随着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水到渠成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
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水到鱼行 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
水底捞月 同“水中捞月”。 水底摸月 同“水中捞月”。
水底纳瓜 同“水里纳瓜”。 水调歌头 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
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有《元会曲》、《凯歌》、水光山色 泛指山水景色。 水火不避 谓不避艰险。
水火不辞 见“水火不避”。 水火不兼容 容:容纳。
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水火无情 指水灾和火灾凶猛可怕。
水洁冰清 洁:洁白。清:清净。
指像冰和水一样洁白清净。形容人的品格高洁或文笔雅致。
水尽山穷 同“水穷山尽”。 水净鹅飞 见“水尽鹅飞”。
水枯石烂 极言历时长久。 水阔山高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水里纳瓜 把瓜捺在水里,放手便浮起。形容不能容纳。
水流花落 ①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水流花谢 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
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水流云散 喻时过境迁,人各一方。 水陆杂陈 形容菜肴丰富。
水落归漕 汛期过后,水位下降,河水流入了河槽。 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
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
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满金山”。
鲁迅《坟·论雷峰塔的倒掉》:“扞法海禅师呴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 水满金山 见“水漫金山”。 水米无干 见“水米无交”。
水明山秀 见“水秀山明”。 水母目虾 《文选·郭璞〈江赋〉》:“璅蛣腹蟹,水母目虾。”
李善注引《南越志》:“扞水母呴无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虾依随之。
虾见人则惊,此物亦随之而没。”后因以“水母目虾”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
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水穷山尽 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 水剩山残 唐杜。
4. 带有水字的四字成语水碧山青 水菜不交 水长船高 水到渠成 水到鱼行 水滴石穿 水底捞月 水底捞针 水底摸月 水底纳瓜 水调歌头 水光山色 水过鸭背 水火兵虫 水火不避 水火不辞 水火不兼 水火不相 水火无情 水火相济 水涨船高 水至清则 水中捞月 水中著盐 水中捉月 顺水放船 顺水人情 顺水顺风 顺水推船 顺水推舟 顺水行舟 似水流年 似水如鱼 溯水行舟 听风听水 拖人落水 拖人下水 问诸水滨 污泥浊水 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无源之水 宿水餐风 宿水飡风 显山露水 杨花水性 杯水车薪 杯水粒粟 杯水舆薪 杯水之敬 杯水之谢 悲歌易水 车水马龙 臣心如水 趁水和泥 洪水横流 洪水猛兽 背水一战 冰寒于水 冰清水冷 兵来将挡 兵来将敌 兵来将迎 不避水火 不便水土 不服水土 不通水火 不习水土 乘高决水 乘顺水船 尺山寸水 尺水丈波 抽刀断水 出山泉水 出水芙蓉。
5. 水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第一个字是水字的四字词语水深火热、
水泄不通、
水落石出、
水 *** 融、
水到渠成、
水中捞月、
水土不服、
水涨船高、
水性杨花、
水阔山高、
水银泻地、
水大鱼多、
水复山重、
水源木本、
水里纳瓜、
水满则溢、
水陆毕陈、
水静鹅飞、
水落归漕、
水流花落、
水月镜像、
水陆并进、
水到鱼行、
水木清华、
水火不容、
水火无情、
水软山温、
水置座右、
水盛胜火、
水中著盐
水深鱼聚、
水清石见、
水径不深、
水性随邪、
水泄不漏、
水佩风裳、
水波不兴、
水乳之合、
水米无交、
水菜不交、
水陆俱备、
水火之中、
水陆之珍、
水月观音、
水火难容、
水母目虾、
水南山人、
水清无鱼、
水磨工夫、
水浆不入、
水过鸭背、
水泼不进、
水尽鹅飞、
水裙风带、
水火兵虫、
水广鱼大、
水火不辞、
水调歌头、
水漫金山、
水陆之馔
水宿山行、
水乳不分、
水则资车、
水浊鱼噞、
水来土掩、
水天一色、
水旱频仍、
水送山迎、
水晶灯笼、
水激则旱、
水宽鱼大、
水绿山青、
水懦民玩
6. 水水中捞月,水泄不通,水落石出,水 *** 融,水到渠成,水涨船高,水深火热,水火不容水落石出水天一色,水月洞天,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水落石出 水 *** 融 水火无情 水深火热 水月镜像 水中捞月水中捞月 水涨船高 水远山长 水性杨花 水泄不通 水土不服 水天一色 水深火热 水色山光 水 *** 融 水清无鱼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米无交 水落石出 水陆毕陈 水流花谢 水阔山高 水洁冰清 水火无情 水火无交 水火不相容 水火不辞 水光山色 水滴石穿 水到渠成 水碧山青水到渠成 水涨船高 水泄不通 水落石出 水 *** 融 水火无情 水深火热 水月镜像 水中捞月 水滴石穿。
姜夔《惜红衣·吴兴荷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惜红衣·吴兴荷花原文:
枕簟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可惜柳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惜红衣·吴兴荷花翻译及注释翻译 我每日在竹枕席上乘凉,抚琴读书打发时光,即使睡醒了也觉疲惫无力量。用泉水细细地清洗,用利刀将鲜甜的瓜果切劈。我每天精心地安排著自己的生活,可我比杜甫寂寞,不能隔着墙头把酒索,又有谁会来问候我,我不是那城南诗客。家中孤寂冷落,西风微寒,落叶的柳树,哀鸣的老蝉,都在告诉我已经到了秋天。眼前拱桥如月,湖堤漫长,鱼儿随波嬉游,湖面飘着清香,荷花却已半数凋零枯黄。系船登岸遥望故乡,在那茫茫天际的北方。可惜在这水岸沙边,不能与旧时的美人一同游览。想问什么时候才能同赏,眼前这水乡湖塘秋日的风光?
注释 [1]枕簟(dian):枕席。邀凉:乘凉,纳凉。[2]细洒:细心清洗。并刀:古时并州(今太原一带)所产的刀,当时以利、快闻名。甘碧:香甜新鲜的瓜果。[3]墙头唤酒:化用杜甫诗《夏日李公见访》:「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城南诗客:指杜甫在《夏日李公见访》中杜甫借酒所居于「僻近城南楼」。作者在这里感叹不如杜甫,无佳客来访,无邻家有酒可借,一唤能从墙头递过来。[4]西风消息:秋天的信息。[5]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6]维舟:系船。[7]同赋:这里作"同赏"。三十六陂(bēi):泛指湖塘多。
惜红衣·吴兴荷花鉴赏姜白石词素以深至之情为体,以清劲之笔为用。这首《惜红衣》词,颇能见其特色。
白石词多有序居首,此词亦然。小序述作词的起源。公元1187年(淳熙十四年丁未),白石依萧德藻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吴兴水乡,北临太湖,境内有苕、霅二溪,溪水清澈可鉴,屋宇的影子照入湖中,好像水中宫殿,故称为水晶宫。但言上白石感触最深的,还是吴兴荷花茂盛清丽。故在序中强调引用陈与义居吴兴青墩镇时写的《虞美人》词句,对荷花加以赞美。
接着,记述丁未夏天,白石自己游吴兴之弁山千巖。「数往来红香中」一语,正印证著陈词「一路荷花相送」之句,文情隽美。荷花给予白石之感触极深,白石遂作此词。调名《惜红衣》,借取惜荷花凋零之意。
乐谱为白石自制,属无射宫调。但此词所寄予的深意,序中并未道出。白石之辞,极为含蓄隽永,道人之的未道,创人之未新,于欲言又止中见神奇,于奇伟而不怪诞之中见功力。实乃词像一派,该序乃以抛砖引玉之意。
首句「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起笔用对偶句开头,开篇就使人便觉笔力精健,气势动人。簟枕指凉席凉枕,下一邀字,尽传暑天取凉之心切。琴书指姜夔自著关于古琴理论之书(见《大乐议》及琴曲《古怨》序),下一换字,翻出永昼难挨之意。在白石的炼字炼句之间,便觉意脉伸展。陆辅之《词旨》,曾举此联为属对之范例。第三句睡余无力,写夏日渴睡,无力二字已暗指主意,但含蓄而隐。在下边二句,笔锋却又宕荡开。「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冰,用以形容泉水之清冷。并刀,指快刀,古时并州(治今太原)素以出产快刀而著称。甘碧,指香甜鲜碧的瓜果。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此二句写夏日瓜果解暑之趣,趣在洒清水洗之,用快刀破之。句法略同 *** 《少年游》「并刀如水」,「纤手破新橙」。但写出细洒冰泉之趣,及以甘碧之感觉代瓜果之名称,则又显出白石词创新生趣的特色。体味上下文,言外时时有一种聊遣寂寞的意味。接着下一句「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反用杜甫诗事,直接写出自己客居的无限寂寞来。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云:「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凉秋。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城南诗客」,就是借所居「僻近城南楼」的诗人杜甫来自指。纵是如杜甫那样,当佳客来访时,邻家有酒可借,一唤即从墙头递来,但自己却是索居无人过访,纵然有这种想法也是徒然。言「谁问讯」,可见是没有人来问讯。下即紧接「岑寂」二字,真可以说是冷清、寂寞啊。这一短韵,总挽以上所写种种生活细节,无一处不是对孤寂无聊地表现,同时也引起以下所写层层哀愁。「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其意境也是顺手借自杜诗后面几句,但以情景恰当的交融,故不觉其有所借用之感。高柳晚蝉,声声诉说著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其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著凄然以悲的心事。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换头以素描之笔写景,使人感觉笔力不懈怠。虹梁,摩状水乡拱桥之美。水陌,描绘湖心之堤如画一样。鱼浪吹香之句,传「鱼戏莲叶间」之神。二句的景像极其清美,似可用以忘忧。第三句红衣半狼藉,却将笔锋硬转,转写荷花已半凋零之凄凉景象,遂接起歇拍西风消息之意脉。邹祇谟《远志斋词衷》称道白石词「有草蛇灰线之妙」,这正好说明了白石词的这种风格。以上极写寂寥之感,时序之悲,下边,终于转出此词的本意——怀人。「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维舟即系舟。原来,红衣半狼藉,乃是水上所见所指,故感触亲切如此。舍舟登岸后,遥望天北故国,却唯渺邈而已。「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渚边沙外是指水岸。吴兴水乡之美,正如东坡《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云:「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可惜,此水乡尽管清绝之地,竟不得与故国之美人一起饱览旖旎的风景。美人在天一涯,渺不可及呵。白石怀人情感至深,由此可见。这正是词之内蕴所在。「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维舟」二句,「可惜」二句,此二句,皆挽合人我双方语,具见深情。唯前二句是眇望,中二句是感喟,此二句却是期待。曰「秋色」,似乎可期,但冠以「问甚时」三字,便觉无期,流露出心头的沉沉失落感。别易相会难,思之伤心无极。结穴「三十六陂秋色」,极美,亦应细玩。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白石在吴兴另有赋荷花的《念奴娇》词云「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在此处用法相同。王安石《题西太—宫壁》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亦连结荷花而言。「秋色」二字连上「三十六陂」,并非泛指,乃是暗点秋荷。南朝梁昭明太子《芙蓉赋》云:「初荣夏芬,晚花秋曜。兴泽陂之徽章,结江南之流调。」足见江南陂塘的秋荷,也是很可爱的。「同赋」即是同赏,赏而有所咏,故云「赋」。结句拈出赏荷,与词中的序言直接在呼应并紧扣,而期于不可捉摸之「甚时」,亦可哀矣!词已毕而情却未了,正如刘熙载所谓:「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艺概·词曲概》)至此,词人的未道出真意,以欲言又止,欲叙止的欲扬克抑的手法尽情渲染悲凉凄切之意,引人以揣度和深思,究竟为谁而愁,为何事而忧?
此词所怀思之人指谁,已难确考。可能是指一位挚友,但更可能是指一位合肥女子。词中,「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考证。按白石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幼随父宦久居于汉阳(今属湖北武汉市)。鄱阳、汉阳,俱在吴兴之西方,不能说是望故国眇天北。从吴兴遥望天北,实瞩目于江淮一带。
当白石二三十岁时,客游于江淮间,曾与合肥女子结下终身不解的情缘。而此情却无法如愿以偿,铸成白石一生之悲剧。白石词集中有关怀念合肥女子之作,极多,极好(详夏承焘《合肥词事考》)。白石若以合肥为故国,应属情理之中,就像今天所称的第二故乡。无论所怀之人为谁,此词至深之情,都是能感动人肺腑的。
此词艺术造诣颇能见出白石词创作的特色。首先,是结构意脉之曲折精微。上片前三韵共七句,刻绘了种种生活细节,看似与怀人无关,但层层暗透寂寞之感,却正是怀人之苦的铺垫与烘托。歇拍与换头三韵共六句,描写时序变迁的消息,则是暗示离别已久之感,别易会难之悲,意脉已渐趋怀人之本意。但仍未点明此意。直至最后四韵六句,才一气倾注出望远怀人相思期盼之苦。末句又叹何时能同赏荷花,与词序所述自己「数往来红香中」遥遥映射,既有照应,又有发展。纵观全幅,结构曲折而意脉精微,层次分明,而意绪疏动,贯通全文。尤其千回百折于现境之内,显然有别于 *** 词的时空错综之结构,可谓白战不许持寸铁,确实表现出白石自己的特色。其次,是风格之清新刚劲。这要从两个角度分论。论其笔法,有清疏空灵之美,比如宕开笔墨去描摩生活细节、时序景物:「墙头唤酒」以下五句,运用杜诗,有正有反,有明有暗,不粘不脱,称意惬心,语同己出。又有刚劲峭拔之美,有如从暑日夏景之宜人硬转至西风消息,从虹梁、水陌、鱼浪之美景硬转至荷花红衣狼藉之凄景。论其字面句构,亦有生新精健之美。如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无不字字新奇,句句生辉。而且全篇辞无虚设,笔无稍懈。(白石词几乎篇篇无败笔,这只有 *** 词可与媲美。)这样独特的笔法与字句整合,遂产生清刚之风格。第三,是声情与词情妙合一体。 宋代 精于音律的词人,前有 *** ,后有白石。
此词是白石创调,其声律独具匠心。全词用入声韵,其声激越。不协韵的句脚字,又异乎寻常的多安排仄声而少用平声。仄声高亢,与入声韵相联缀,遂构成一部激越的乐章。这对于表现深至高迈的怀人之情,不仅适得其宜,而且增添效果。尤其下片后六句为怀人重点段,前二句叠下韵脚,声情愈急密。后四句连用两个去声字作句脚,声情愈高亢。声情与词情,同时推向 *** 。白石虽因词作不多,在 南宋 未能称为大家,但其词少而精,在技巧上的细腻与风格上的清瘦,也显示出独特的成就地位。于此词可见。
诗词作品: 惜红衣·吴兴荷花 诗词作者: 宋代 姜夔 诗词归类: 思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