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传户诵意思是什么-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
1.世间唯有情难诉
2.显祖汤和汤显祖是同一个人吗
3.简要概括《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4.介绍一下汤显祖及他的作品?
世间唯有情难诉
王六二
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显祖的《牡丹亭》杀青了。
激动之余,他为这部得意之作撰写了一篇短文——《牡丹亭记题词》。随后,即交付与临川相邻的金溪县浒湾镇书铺街刻印。
“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这篇题词,堪称“情”的宣言,虽短短二三百字,却有排山倒海的力量,唤起了中国人对“情”的超越性的全新意识,以及对梦与幻像的痴迷和颂扬,其强烈程度不仅在晚明文学,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学中,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者可以生。”这段文字,后世经常援引,以表难诉之“情”,亦可看成是汤氏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然世间只知汤氏为文学家戏曲家,鲜有知其为思想家者矣。
? 汤氏为何独钟于“情”,且“一往而深”?
? 思想史上,晚明乃异端突显之时。汤氏之重“情”,实与当时士人思想观念之演变有关。
明中叶,越中王(阳明)学崛起以后,泰州王(艮)学接踵而兴。
? 阳明心学所谓“致良知”,“心即是理”思想的提出,对汤氏之重“情”具有重要意义。
? 因为这种“自得、自成、不倚师友载籍”(陆九渊语)的“致良知”,实际上肯定了人的自主意识,强调了人的个体性、平常心。既然“心即是理”,七情六欲之心也就是理,只要顺其情欲之心,也就得了体道功夫。
而泰州学派王艮提出的“尊身”、“以道殉身”的思想,对汤氏重“情”思想的形成,有着更为内在的影响。
作为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的学生,汤显祖对王艮的思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是自然的。王艮少谈“良知”和“心”,但他谈“身”却是将心落到了实处。
在王艮看来,“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知身之为本,是以明明德而亲民也”。这与汤显祖被贬徐闻所发的“人为贵”的“贵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之学,起于知生”其核心要旨是一致的,即都强调感性生命的至尊性。
? “尊身”,不仅只是尊血肉之身,更内在的本质是尊生命情感之身。
王艮说要“以道殉身”,反对“以身殉道”,这实际上亦包含着对生命情感的极大关怀,而这正是汤氏所竭力张扬的。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精心塑造的“情之至”的化身杜丽娘,原来是有所本的,绝非空穴来风,或仅仅是神来之笔。
汤氏重“情”的思想受到与他同时代的李贽的影响可能更多一些,他对“情”的理解显然与李贽思想有颇多契合之处。如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词》中,汤显祖说:“志也者,情也。先民所谓发乎情止乎礼者是也。嗟呼!万物之情各有其志。董以董之情而索崔、张之情于花月徘徊之间,余以余之情而索董之情于笔墨烟波际。”
? 这里所谓“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即志在情中,情即含志。简言之,“志也者,情也”。这就和过去“诗言志”之“志”被阐释为“理”、“礼义”截然不同了。也即是说,志就是情的志向、情的目的,而非在情之外,情之上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志”。
? 在此,汤氏文学创作的思想底蕴,可以略窥一二了,乃集大成之“情本体”也。
汤显祖与佛教亦有深缘,晚年曾作《绩栖贤莲社求友文》,欲隐居庐山未成。他与好友达观和尚有过“情”与“性”(朱熹说:“性即理也。”)的争辩。他认为,达观和尚“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话过于绝对了。
他们观点不同,谋面不多,却是一生的至交好友。达观和尚认定他“受性高明,嗜欲浅而天机深,真求道利器”,一直欲度其出家。他则要达观能够理解他,像白居易和苏东坡那样。白居易和苏东坡对禅佛有很深的信仰与研究,但仍不能在禅佛中寻得解脱,最后还是为情所使,而不能忘情于世。尽管汤氏自言“奉教以来,神气顿旺”,但要他“消情”,却始终无法认同。
对汤显祖来说,“情”与“性”并非对立二物,情为人之所生,有情方见性,有情方能明理。
他写了《江中见月怀达公》诗一首,用艺术言语把这一问题表达得更为精彩:“无情无尽恰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汤显祖全集》卷十四)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弃官归临川,时年四十九岁。他买下一废宅基地,建玉茗堂,用来起居、写作、会客、家宴。考虑到今后要以写戏度曲度余生,他在玉茗堂堂东还建了一个小舞台,做排演戏曲用。园中亭阁书有“一钩廉幕红尘远,半榻琴书白昼长。”
? 玉茗是白山茶花,陆游赞它“格韵高雅”。汤显祖用它来做堂名,是以花的品格自喻,表示自己要做个不随时俗,孤贞介洁,格调高致的人。钱谦益在《汤遂昌显祖》中说,汤显祖“所居玉茗堂,文史狼藉,宾朋杂坐,萧闲咏歌,俯仰自得,”“胸中块垒,陶写未尽,则发而为词曲”。
? 入住玉茗堂时,“临川四梦”只完成了一部《紫钗记》,其余都是归家后完成的。
? 按夏志清先生的说法,汤显祖的前三部戏曲《紫萧记》、《紫钗记》和《牡丹亭》主要在谈“情”,确定情的价值,情超越时间至高无上的地位。后写的两部《南柯记》(1600年),《邯郸记》(1601年)则谈的是“梦”,把情的价值放在人生短暂的大前提下去考验,以梦来缩短时间,把生命之短促戏剧化。
汤显祖用在剧本创作上的时间不到四年,而从事演出活动,耗去了他直至终老约十六年的余生。每排一个新戏,汤显祖都要亲自下到剧场,“拍曲”教唱。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传统的戏曲舞台,没有灯光与布景,要表现剧作的“曲意”,主要靠“角儿”的演唱及其音乐伴奏来达到效果。
可是,伶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曲词不能很好地理解,“曲意”体会不到位。惆怅之余的汤显祖,只好手掐檀板,对小伶“拍曲”教唱:“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七夕醉答君东二首》之一,《汤显祖全集》卷十八)
《牡丹亭》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杜丽娘的悲剧命运在闺阁妇女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商小玲演唱《寻梦》悲恸气绝于舞台;娄江女子俞二娘伤此曲“惋愤而终”;冯小青读剧后写诗寄情:“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 汤显祖闻娄江女子读此曲致,亦有诗自谴:“何自为情,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哭娄江女子二首》之一)
? 汤氏重“情”的思想和造梦的手法,延续清代,及至《红楼梦》。曹雪芹在处理“情”的问题上,深受戏曲影响,尤其是汤显祖作品的影响。原因在于戏曲本身所体现的一种矛盾:唯有通过虚拟才能实现自我表达,只有通过伪装才能诉说真相。曹雪芹正是借助这种方式来完成他独有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自白模式。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坊间纪念活动数年前已展开。细数起来有:昆曲《牡丹亭》按汤显祖原本改编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上演,引起轰动(准确地说是引起争议);徐朔方先生重新校订增补的《汤显祖全集》出版;《才子牡丹亭》的最早刻本(影印本)在美国被发现。前年,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与上海敬华艺术机构在铜仁路92号“敬华艺术空间”联合主办《明万历书画展》。展品中,有汤显祖用行草所书元人马臻诗《红尘堆里懒低颜》,这幅行书七绝诗轴十分罕见,尤为珍贵,诗云:“红尘堆里懒低颜,石路迢迢入乱山。抛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下铃朱文“汤显祖印”、白文“若士”。左右边绫上有上海收藏家姚虞琴的两段长跋。据观者描述,此书轴品相如新,令人叹奇。
显祖汤和汤显祖是同一个人吗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张居正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显祖入幕,显祖都拒绝了。三十四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有人咏之于诗曰:“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其闲寂可想而知。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陈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留都也不太平。这里正进行着文学思想的激烈斗争。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有加无已。风气所及,一时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类。其中王世贞不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势力。万历十一年(1583),他以应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这里为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俨然为文坛盟主。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势力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他的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且又为王世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属,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他写信给朋友说:“无与北地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汤显祖为揭露文学复古派的真面貌,还约了友人把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的诗文拿来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拟、剽窃汉史唐诗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论。王世贞知道后,也无可如何,哑然失笑而已。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缚龙蛇的气概,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读其《焚书》,十分倾慕。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狂奴”。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wú,杀戮),罢桁(héng)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万历二十六年(1598),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文学主张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28岁时作第1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写为《紫钗记》。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二十年(1592)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感事》诗直接讽刺皇帝醉心求金开矿而造成弊端:"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只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专事写作。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汤显祖离遂昌任后,曾在临川和李贽相见。李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他还推崇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掌朝的张居正的招致而落选。中进士后,也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在南京时,不和当时已有很大名声的王世贞、世懋兄弟往来,甚至在王举行的公宴上谢绝和诗。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明史》记他"意气慷慨","蹭蹬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极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戏曲成就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睢》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可以生。生而不可与,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性格显得苍白无力。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即《春香闹学》)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牡丹亭》文词以典丽著称。《惊梦》的几支曲子一向为人称道,如〔皂罗袍〕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杜丽娘对春光的欣赏和叹惜,透露了她爱情上的苦闷。又如《寻梦》中的〔懒画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写杜丽娘渴望重寻旧梦、获得爱情的欢乐,却用她见到的景物来烘托。这种典丽的曲文用来刻画杜丽娘这样出身官宦人家的**的情态是很适合的。不过《牡丹亭》曲文也表现出它的弱点,使用冷僻的典故过多,甚至有晦涩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并不纯是典丽,在描写下层人物如农夫、牧童和桑妇时,比较通俗。在宾白的运用上,语言比较精练,也较通俗,在描写陈最良等人物时,尤为出色。还有不少属插科打诨的宾白则常流于庸俗,这也是元代以来戏曲中的一种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堕入恶趣的笔墨。《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娄江的女读者俞二娘断肠而,他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牡丹亭》的出现,又引起了一桩戏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删改《牡丹亭》的争论。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为了使《牡丹亭》便于用昆腔演唱,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一说吕改本实为沈□改本),汤显祖不止一次对吕改本表示异议。他嘱咐宜黄伶人罗章二说:"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后来改本,且皆系名人所为,如臧懋循和冯梦龙都曾更定、删削。冯梦龙还把他的删改本改名为《风流梦》。汤显祖和他家乡一带的宜黄腔艺人交往颇多,他所写传奇当是便于用宜黄腔演唱。由于昆腔盛传,近代剧坛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改定本。围绕着修改《牡丹亭》的争论,也反映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上首先讲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计较于按字模声的创作主张。他对当时沈□等编纂的曲谱、曲论虽有肯定,但也有批评。他在致吕玉绳的信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这种观点同他主张文章要有灵性,是一致的。《邯郸记》和《南柯记》《邯郸记》共30出。曲词比较朴素。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粱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剧中描写卢生的煊赫声势,较之《枕中记》了的描绘。对卢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以及中状元等刻画,更是属于汤显祖的创造。卢生享尽富贵荣华,在临之际,还一心思念身后的赠谥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发迹到亡的丑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这里融和着汤显祖在多年仕宦经历中和对社会的观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和官僚奢侈等情况。《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内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传》相比,此剧在描写中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佚、文人的奉承献媚等。《邯郸记》和《南柯记》都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由于唐人小说中原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的思想,汤显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两部作品也就表现出虚幻的色彩。《紫箫记》和《紫钗记》《紫箫记》现存34出,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显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情节不同。它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全剧文笔□丽,人物道白都为四六对句。也有恶趣笔墨。据作者的《紫钗记题词》中说,《紫箫记》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原因据说是作者企图"暗刺时相"。但详细真相不明。/《紫钗记》共53出,系据《紫箫记》改作。作者在情节上改动数处:身份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经人撮合改为李益由拾钗而识小玉;批判负心汉改为歌颂李益和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而阻挠他们婚姻的是卢太尉;把黄衫客写成一个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十分有权势的人物。词藻□丽,但也有疏隽处。《堕钗灯影》写霍小玉和李益相会时又惊又羞又喜的初恋之情,细致传神;《冻卖珠钗》写霍小玉的痴情,相当动人。《折柳阳关》、《玉工伤感》和《怒撒金钱》等出写人物心理,结合氛围衬托,也很成功。后世影响及作品刊本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20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5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目前通行的是1961年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市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影剧院内设有汤显祖纪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筹建汤显祖纪念馆,一九九五年,占地二百亩的汤显祖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
简要概括《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故事梗概: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忽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
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去了。
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
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
因他女儿三年前就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
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扩展资料:
《牡丹亭》创作背景:
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问,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成功的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牡丹亭》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牡丹亭》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早有才名,2l岁中举人,34岁进士及第。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
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49岁弃官还乡,致力戏曲创作。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百度百科-牡丹亭还魂记 (明代汤显祖创作戏剧)
介绍一下汤显祖及他的作品?
汤显祖(1550~1616)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从小聪明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汤显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中了举人。按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可望拾青紫如草芥了。但是,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而不以才学论人。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首辅张居正要安排他的几个儿子取中进士,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作陪衬。他打听到海内最有名望的举人无过于汤显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了自己的叔父去笼络他们。声言只要肯同宰相合作,就许显祖等中在头几名。以宰相之威势,加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诱惑,沈某等出卖了自己,果然中了高科;但汤显祖却洁身自好,一无所动。他虽然并不反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憎恶这种腐败的风气,因而先后两次都严峻地拒绝了招揽。说:“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汤显祖名落孙山。而且,在张居正当权的年月里,他永远落第了。但因此,汤显祖却以高尚的人格和洁白的操守,得到海内人士的称赞。张居正后,张四维、申时行相继为相,他们也曾许他以翰林的地位拉显祖入幕,显祖都拒绝了。
三十四岁,汤显祖以极低的名次中了进士,布满荆棘的仕途从此开始。他先在北京礼部观政(见习),次年以七品官到南京任太常寺博士。一住七年。自永乐以来,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虽各部衙门俱全,实际上毫无权力,形同虚设,太常寺尤为其中的闲职。有人咏之于诗曰:“印床高阁网尘纱,日听喧蜂两度衙。”其闲寂可想而知。然而,当时南京却是文人荟萃之地,诗文家不论,即戏曲家,前后就有徐霖、陈大声、何良俊、金在衡、臧懋循诸名家。汤显祖在此,一面以诗文、词曲同一些人切磋唱和,一面研究学问,作书中蠹鱼。虽至夜半,书声琅琅不绝于口。别人问他:“老博士何为嗜书?”答曰:“吾读书不问博士非博士。”这种恬淡自得的生活正同因投靠张居正而终于在这时被严加处分的文人形成鲜明的对照。
留都也不太平。这里正进行着文学思想的激烈斗争。早在嘉靖时代,文坛上就盛行着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万历期间,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步其后尘,有加无已。风气所及,一时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类。其中王世贞不仅有才能,而且有地位和势力。万历十一年(1583),他以应天府尹的身份赴南京,后在这里为刑部侍郎、尚书。地位显赫。士大夫趋之若鹜。许多人奔走在他门下。他的片言只语,便可“翕张贤豪,吹嘘才俊”,俨然为文坛盟主。可是,汤显祖是一个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势力的人,他重创新而反对复古,他注意汲取古代一切优秀的文学遗产而不为复古派所规定的范围所局限。他的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世贞辈大相径庭。因此,他虽与王世贞同在南都,且又为王世贞之弟世懋的直接下属,却不愿与王氏兄弟相往还。他写信给朋友说:“无与北地诸君接逐之意,北地诸君亦何足接逐也。”更有趣的是,汤显祖为揭露文学复古派的真面貌,还约了友人把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的诗文拿来解剖,划出他们诗文中模拟、剽窃汉史唐诗的字句,涂涂抹抹,一一作俎上之论。王世贞知道后,也无可如何,哑然失笑而已。这表明,汤显祖不仅不以权势是从,而且当复古文学思潮笼罩海内时,他有主见,有特识,决不随波逐流。
这不是说汤显祖有一种先天性的反抗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的结果。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离经叛道的思想家。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都以掀翻天地的雄心,赤手缚龙蛇的气概,痛斥口谈道德而心存富贵的伪君子,并以“非圣无法”自命。在思想文化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汤显祖早年就做了罗汝芳的学生,自小跟他学道,读“非圣之书”。后来又与激进的禅宗大师紫柏交朋友,尤其敬仰激进的思想家李贽,读其《焚书》,十分倾慕。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汝芳),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人(紫柏)之雄,听以李百泉(贽)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形成了他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也被人称之为 “狂奴”。这样,他不仅在品格上不愿与专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在政治上锋芒毕露。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wú,杀戮),罢桁(héng)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万历二十六年(1598),听说朝廷将派税使来遂昌扰民,他不堪忍受,便不待别人攻击,给吏部递了辞呈;他也不等批准,就扬长而去,回到家乡。后来,吏部和都察院以 “浮躁”为由正式给他一个罢职闲住的处分时,他弃此敝履早过三年。
文学主张
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 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28岁时作第1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写为《紫钗记》。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二十年(1592)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感事》诗直接讽刺皇帝醉心求金开矿而造成弊端:"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二十六年(1598)弃官归里。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只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专事写作。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汤显祖离遂昌任后,曾在临川和李贽相见。李在狱中自杀后,汤显祖作诗哀悼。他还推崇反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称李贽和达观是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揭露腐败政治、反对程朱理学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常得罪名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掌朝的张居正的招致而落选。中进士后,也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在南京时,不和当时已有很大名声的王世贞、世懋兄弟往来,甚至在王举行的公宴上谢绝和诗。晚年淡泊守贫,不肯与郡县官周旋。这种性格作风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也使他推重海瑞和徐渭这样"耿介"或"纵诞"的人物。汤显祖的这种性格特点在作品中也有明显反映。《明史》记他"意气慷慨","蹭蹬穷老",这评语颇能概括其生平之要。
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极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 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用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徐渭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宋史》,惜未完稿。
戏曲成就
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睢》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回生,两人结为夫妻。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可以生。生而不可与,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理 ",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也即所谓"慕色而亡 "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 ",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 ",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 她不敢反抗, 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美中不足的是,柳梦梅写得较为逊色,缺乏光彩。但也有评论家认为,柳梦梅的痴情和耿介写来还是可贵可爱的,堪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
丫环春香也写得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与杜丽娘的反抗性格相映衬。《闺塾》(即《春香闹学》)出中,分明杜丽娘对陈最良"依注解书"不满,但只能委婉地说"这经文偌多",春香却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在《写真》出中,杜丽娘把梦中幽会事告诉春香,春香先是吃惊,接着表示感叹:"怎的有这等方便呵!"活脱刻画出她的纯洁天真。
《牡丹亭》文词以典丽著称。《惊梦》的几支曲子一向为人称道,如〔皂罗袍〕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写杜丽娘对春光的欣赏和叹惜,透露了她爱情上的苦闷。又如《寻梦》中的〔懒画眉〕曲:"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写杜丽娘渴望重寻旧梦、获得爱情的欢乐,却用她见到的景物来烘托。这种典丽的曲文用来刻画杜丽娘这样出身官宦人家的**的情态是很适合的。不过《牡丹亭》曲文也表现出它的弱点,使用冷僻的典故过多,甚至有晦涩生硬之病。《牡丹亭》的曲文并不纯是典丽,在描写下层人物如农夫、牧童和桑妇时,比较通俗。在宾白的运用上,语言比较精练,也较通俗,在描写陈最良等人物时,尤为出色。还有不少属插科打诨的宾白则常流于庸俗,这也是元代以来戏曲中的一种通病。另外,《牡丹亭》中也有某些在男女情事上堕入恶趣的笔墨。
《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娄江的女读者俞二娘断肠而,他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牡丹亭》的出现,又引起了一桩戏曲史上有名的"公案"——删改《牡丹亭》的争论。汤显祖同年进士吕玉绳为了使《牡丹亭》便于用昆腔演唱,按昆腔音律作了改定(一说吕改本实为沈□改本),汤显祖不止一次对吕改本表示异议。他嘱咐宜黄伶人罗章二说:"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但后来改本更多,且皆系名人所为,如臧懋循和冯梦龙都曾更定、删削。冯梦龙还把他的删改本改名为《风流梦》。汤显祖和他家乡一带的宜黄腔艺人交往颇多,他所写传奇当是便于用宜黄腔演唱。由于昆腔盛传,近代剧坛流行的《牡丹亭》演出本大抵出于改定本。
围绕着修改《牡丹亭》的争论,也反映出汤显祖在戏曲创作上首先讲究"意趣神色",不斤斤计较于按字模声的创作主张。他对当时沈□等编纂的曲谱、曲论虽有肯定,但也有批评。他在致吕玉绳的信中说:"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这种观点同他主张文章要有灵性,是一致的。
《邯郸记》和《南柯记》
《邯郸记》共30出。曲词比较朴素。本事据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写卢生一贫如洗,在邯郸道旅舍中遇道士吕洞宾授他一枕,即入梦中。卧枕时旅舍主人方蒸黄粱。卢生在梦中得娶名门女子,中进士,当了20年宰相,封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他的子孙也一齐高升。一梦醒来,黄粱方熟,卢生遂悟破人生,随吕洞宾出家。剧中描写卢生的煊赫声势,较之《枕中记》展开了更多的描绘。对卢生的卑劣手段,如倚仗妻子有钱去贿通官僚勋贵,以及中状元等刻画,更是属于汤显祖的创造。卢生享尽富贵荣华,在临之际,还一心思念身后的赠谥和青史留名。作品揭示和批判了封建官僚由发迹到亡的丑恶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官场的黑暗。这里融和着汤显祖在多年仕宦经历中和对社会的观察中所感受到的官场倾轧、科举腐败和官僚奢侈等情况。
《南柯记》共44出,本事据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内写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 被招为驸马,和瑶芳公主成婚。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后,召还宫中,加封左相。他权倾一时,*乱无度,终于被逐。醒来却是一梦,被契玄禅师度他出家。和《南柯太守传》相比,此剧在描写中更多地揭露了朝廷的骄奢*佚、文人的奉承献媚等。
《邯郸记》和《南柯记》都通过梦幻写人生,是讽世剧。由于唐人小说中原有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的思想,汤显祖本人又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这两部作品也就表现出虚幻的色彩。
《紫箫记》和《紫钗记》
《紫箫记》现存34出,是汤显祖的早期作品。男女主角李益和霍小玉明显来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情节不同。它写李益和霍小玉成婚后在游华清宫时失散,后小玉拾到紫玉箫,皇帝遣送他回家。李益得中状元,被派往朔方边境军中任职,两人相互思念。数年后的一个七夕之晚,李益回家,夫妻团圆。全剧文笔□ 丽,人物道白都为四六对句。也有恶趣笔墨。据作者的《紫钗记题词》中说,《紫箫记》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原因据说是作者企图"暗刺时相"。但详细真相不明。
《紫钗记》共53出,系据《紫箫记》改作。作者在情节上改动数处:身份的霍小玉改为良家女子;经人撮合改为李益由拾钗而识小玉;批判负心汉改为歌颂李益和小玉在爱情上的坚贞,而阻挠他们婚姻的是卢太尉;把黄衫客写成一个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十分有权势的人物。词藻□丽,但也有疏隽处。《堕钗灯影》写霍小玉和李益相会时又惊又羞又喜的初恋之情,细致传神;《冻卖珠钗》写霍小玉的痴情,相当动人。《折柳阳关》、《玉工伤感》和《怒撒金钱》等出写人物心理,结合氛围衬托,也很成功。
后世影响及作品刊本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20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汤显祖生前就有《玉茗堂文集》刊行。逝世后 5年,韩敬编印《玉茗堂集》。他的作品于明清两代均有刊本,目前通行的是1961年由钱南扬、徐朔方合编的《汤显祖集》,包括诗文和戏曲。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市修建了汤显祖墓园、玉茗堂影剧院,影剧院内设有汤显祖纪念室。一九八二年十月,中央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江西分会在抚州玉茗堂影剧院联合举行了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一九九二年,人民政府又筹建汤显祖纪念馆,一九九五年,占地二百亩的汤显祖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