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那些事儿 张居正为什么改革成功

2.佛说,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得明心见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明朝那些事儿 张居正为什么改革成功

受之无愧啥意思-受之无愧下一句

何谓善人?

做好事要不留名,做坏事要擦屁股,这就叫善人。

赶我走的是你,送我通行证的也是你,既上香又拆庙,你装什么孙子?

严嵩输给了徐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而是他不如徐阶狡猾,徐阶输给了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现在,我除掉了高拱。所以事实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的天才。

再见了,我曾经的朋友,再见了,我曾经的同僚,你的雄心壮志,将由我去实现。

其实我们本是同一类人,有着同样的志向与抱负,我也不想坑你,但是很可惜,那个位置实在太挤。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老百姓家的孩子,做文官能做到连皇帝都靠边站,可谓是登峰造极了,要换个人,作威作福,前呼后拥,舒舒坦坦地过一辈子,顺便搞点政绩,身前享大福,身后出小名,这就算齐了。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张居正不是小名人,是大名人,大得没边,但凡有讲中国话的地方,只要不是文盲村,基本都听过这人。

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干过一件事情——改革。

什么叫改革?通俗的解释就是,一台机器运行不畅,你琢磨琢磨,拿着扳手螺丝刀上去鼓捣鼓捣,东敲一把,西碰一下,把这玩意整好了,这就叫改革。

看起来不错,但要真干,那就麻烦了,因为历史证明,但凡干这个的,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其结局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改了之后,被人给革了,代表人物是王安石同志,辛辛苦苦几十年,什么不怕天变,不怕人怨,最后还是狼狈下台,草草收场。

另一种则更为严重,是改了之后,被人革命了,代表人物是王莽,这位仁兄励精图治,想干点事情,可惜过于理想主义,结果从改革变成了革命,命都给革没了。

由此可见,改革实在是一件大有风险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个字——利益。你要明白,旧机器虽然破,可大家都要靠它吃饭,你上去乱敲一气,敲掉哪个部件,没准就砸了谁的饭碗,性格好的,找你要饭吃,性格差的,抱着炸药包就奔你家去了。总之是不闹你个七荤八素誓不罢休。

如果把天下比作一台机器,那就大了去了,您随便动一下,没准就是成千上万人的饭碗,要闹起来,剁了你全家那都是正常的。

所以正常人都不动这玩意,动这玩意的人都不怎么正常。

然而张居正动了,明知有压力,明知有危险,还是动了。

因为他曾见过腐败的王爷,饿的饥民,无耻的官员,因为他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靠神仙皇帝。因为他相信,穷人也是人,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因为在三十余年的勾心斗角,官场沉浮之后,他还保持着一样东西——理想。

在我小时候,一说起张居正,我就会立刻联想到拉板车的,拜多年的胡说八道教育所赐,这位仁兄在我的印象里,是天字第一号苦人,清正廉明,努力干活,还特不讨好,整天被奸人整,搞了一个改革,还没成功,说得你都恨不得上去扶他一把。

一直十几年后,我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这位张兄弟既不清正,也不廉明,拉帮结派打击异己,那都是家常便饭,要说奸人,那就是个笑话,所有的奸人都被他赶跑了,你说谁最奸。

更滑稽的是,不管我左看右看,也没觉得他那个改革失败了,要干的活都干了,要办的事都办了,怎么能算失败?

所以我下面要讲的,是一个既不悲惨,也不阴郁的故事,一个成功的故事。

在张居正之前,最著名的改革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当然,大家都知道,他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

对于这个可以写二十万字论文的题目,我就不凑热闹了,简单说来一句话:

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自以为聪明,而张居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自以为愚蠢。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存在的东西,必有其合理性,否则它就绝不会诞生。而王安石不太懂得这个道理,他痛恨旧制度,痛恨北宋那一大帮子吃闲饭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旧有的制度或许顽固,或许不合理,却也是无数前人伟大智慧的结晶,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人,都是无以伦比的聪明人,比所有自以为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僵化也好,繁琐也罢,但是,能用。

所以这位老兄雄心勃勃,什么青苗法搞得不亦乐乎,热火朝天,搞到最后却不能用,所以,白搭。

而张居正就不同了,他很实在。

要知道,王安石生在了好时候,当时的领导宋神宗是个极不安分的人,每天做梦都想打过黄河去,解放全中国,恨不得一夜之间大宋国富民强,所以王安石一说变法,就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相比而言,嘉靖就懒得出奇了,反正全国统一,他也没有征服地球的欲望,最大的兴趣就是让下面的人斗来斗去。张居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翰林到大学士,他吃过苦头,见过世面,几十年夹缝中求生存,壮志凌云,那是绝对谈不上了。

所以在改革的一开始,他就抱定了一个原则——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具体说来,就是我不砸大家的饭碗,大家也不要造我的反,我去改革,大家少贪点,各吃各的饭,互不干扰。

改而不革,是为改革。

对高仪的,张居正丝毫不感到悲痛,因为从根子上说,他和高拱是同一类人,却比高拱还要独裁,看见有人在眼前晃悠就觉得不爽,管你老实不老实,了拉倒。

其实这也怪不得张居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所以事实证明,越复杂的政策,空子就越多,越难以执行,王安石就大体如此,一条鞭法虽然看似简单,却是最高智慧的结晶,正如那句老话所说:

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那是能耐。

你说这么大的轿子,得多少人抬?

我看至少也要十几个人吧。

十几个人?那是垫脚的!三十二个人起,还不打折,少一个人你都抬不起来,张大人的原则是,不计成本,只要风头!

相信我,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写错,关于这部分,我确定一定以及肯定。

顺便补充一句,这顶轿子除了在京城里面转转之外,还经常跑长途,张居正曾经坐着这东西回过荆州老家,其距离大致是今天京广线从北京出发,到武汉的路程,全部共计一千多公里,想想当年那时候,坐着这么个大玩意招摇过市,实在是拉风到了极点。

这段史料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并彻底改变了我对祖国交通工具的看法,什么奔驰、宝马、劳斯莱斯,什么加长型、豪华型,什么沙发、吧台,省省吧,也好意思拿出来说,丢人!

日子过得舒坦,工作也无比顺利,张居正的好日子似乎看不到尽头,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只进不退的人生是没有的,正如同只升不跌的股票绝不存在一样。

一个二愣子加另一个二愣子,并不等于二,而是二愣子的平方。

除了工作上独断专行外,张居正还常常对人说这样一句话:我非相。

这句话看上去十分谦虚,表明我张居正不是宰相。但很不幸的是,这句谦虚的话还有下半句:乃摄也。

综合起来,这就是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话:

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

所谓摄政,就是代替皇帝行使职权的人,对张居正而言,宰相已经是小儿科了,只有摄政才够风光。一个平民竟然如此风光,如果当年废除宰相的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活过来。

但张居正明显是不怕诈尸的,他受之无愧,并在家里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这幅对联用黄金打造,十分气派,但要换在以前,这是个要人命的东西。因为所谓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字,而众所周知,对联的下半句要高于上半句,如此一来,张居正就比皇帝更牛了。

而牛人张居正非但没有拒收,还堂而皇之地裱起来,就差贴在门口当春联用了。

但一个人天下无敌太久,老天爷也会不满的,毕竟他老人家喜欢热闹,于是在冥冥之中,他给张居正找来了两个敌人,一个是他的上级,一个是他的下属

张敬修一,事情就闹大了,抄家竟然抄出了人命,而且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实在太不像话。恰好张四维两个月前了爹,回家守制去了。他这一走,原先的内阁第二号人物申时行,就成为了朝廷首辅。

这位仁兄还比较正派,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连夜上书要求严查此事。万历也感觉事情过了,随即下令不再追究此事,并发放土地,供养张居正的母亲家人。

事情终于解决了,万历的仇报了,他终于摆脱了张居正的控制,开始行使自己的权力。张四维的心愿也已了结,他在家乡守孝两年,即将期满回朝之际,却突然暴病身亡,厚道的人说他得其所,不厚道的人说这是干了缺德事,被张居正索了命。

无论如何,仇恨与痛苦,快乐与悲伤,都已结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写过无数个人物,有好人,也有坏人,而张居正,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了。

有的人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一个神秘的年份

张居正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

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执政以来,一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

所以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

在张居正后,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忱,直到那个神秘年份的来临。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

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

第二件大事:海瑞了。 现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到了。

万历十四年(1586),御史房寰率先发难,攻击海瑞"大奸极诈,欺世盗名",奏疏一上来,朝廷就炸了锅,海瑞这种传奇人物,恨的人多,喜欢的也不少,大家开始吵作一团。而海瑞兄还是那么有性格,啥也不说,上了个辞职报告--不想干了。

吵到最后,报到了皇帝那里,但万历兄的态度却十分奇怪,他既不处理骂人的房寰,也不批准海瑞辞职,该干嘛还干嘛,搞得两位当事人都非常纳闷。

万历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至少在海瑞的问题上,他比张居正要聪明得多,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真用海瑞,因为他很明白,这是个偶像型的人物,可以贴在门上,挂在墙上,烧香拜佛地供起来。

但绝不能用。

说到底,海先生只是个撑门面的,然而他自己,并不知道。

就这样,他稀里糊涂地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下去,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的那个冬天,亡降临到他的头上。

他没有儿子,仅有的妻子女儿也已先他而去,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一个老仆人陪伴着他,在寒风呼啸之中,海瑞对仆人说出了人生的最后遗言。

按照常理,像海瑞先生这样的奇人,遗言必定非同凡响,往往都带有深刻含义,比如什么人生短暂,努力工作之类,或是喊两句口号,让大家热血沸腾一番。

然而海先生的遗言既不深刻,也不沸腾,只是让人瞠目结舌:

"明天,你送六钱银子到兵部。"

说完就去了。

这是一句看上去十分无厘头的话,也是威名赫赫,语不惊人不休的海瑞先生的唯一遗嘱。

这句话的来由是这样的,由于当年没有暖气,每逢冬天,兵部就会给各部的高级官员送柴火钱,数量也不多。

而在他之前的那天,兵部送来了柴火钱,而经其本人测量,多给了六钱银子。

这一次,我是彻底无语了。

在海瑞后,他的好友佥都御史王用汲来为他收尸,遍寻海瑞的住处后,他只找到了几件打着补丁的破衣服,和几口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

为官三十年,二品正部级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这就是他的全部财产。

听说海瑞的讯后,南京城出现了一幕前所未有的场景,男女老幼无论见过海瑞与否,都在家自发为他守孝,嚎啕大哭,出殡的时候,据说为他送葬的人排了上百里,整整一日,无人离去。

人民,只有人民,能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如何评论这位传奇人物,实在是一个难题,对的说了,不对的也说了,现在要搞个总结,实在谈何容易。

在名著《围城》中,钱钟书先生借用别人之口,对那位命运多变的主人公方鸿渐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瑞。

在黑暗之中的海瑞,是一个无助的迷路者。

第三件事,才是一切的关键所在。

自万历十四年(1586)十一月起,一贯勤奋的万历皇帝突然变了。

佛说,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得明心见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明心之功德(1)----能知宿命

栗子鼠

常常听人讲,明心见性,这里先不讲见性

部分,只就明心来讲,就会有诸多功德正

受,由於篇幅所限,只好多分几篇叙述了

(1)能知宿命

注意这里讲的是"知",而不是"忆",要到

"忆",必须有两种情形,一种往世(最近的

几百世)修过"宿命通",这辈子明心的关系

,可以离染,所以过去世修的宿命通证量又

现起,就可以看到过去世;另一种情形是

往世虽没修过神通,但明心后努力精进,在

十回向位(如梦观)快满心时,因为净心的关

系,可以在睡时或入定的等持位中,看见过

去生的种种事情,但因为这不是神通,故无法

像第一种"宿命通"一样能指定要看哪一世就

看哪一世,只能随机的跑到过去生的情境里

可是以上这两种情形,都属於"能忆宿命",不

过对於刚明心的人,并不能马上"忆宿命",而

却能"知宿命",什麼意思呢,明心的人如果智

慧够深利,他虽现前没有这个功力,可是因为

真正触证到"真如心"的关系,他对於因缘果报

的道理不再有怀疑,有时把这一世的处境(无论

顺逆)和自己明心前的习气做个比较,就很容易

知道几世前大概是做了什麼事,所以今天有这个

结果,渐渐的,他对於顺境不会特别高兴,对於逆

境也会欣然接受,是该得的,他受之无愧;不是他

的,他乐的拱手让人,这就是可以渐渐的随顺因

缘,也因为深信因果的关系,这个明心的人会渐

渐的不敢做恶事,而且对於布施等善事,会愈来

愈努力去做,这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

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众生却只知道果报可怕,却

不懂从因去改,那就是一种愚痴

所以明心的初学菩萨,会"能知宿命",不敢再去

做不好的业,以免业种储存在"真如心"里,引生

来世全新的自己去承担上一世自己所变现的恶

果,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会更加努力修集福德,

使自己的未来世有可爱的异熟果,这是真正有智

慧的

所以一个久学菩萨,如果到了四十多岁还要为三

餐奔波劳碌,那是不可能的;久学菩萨福德都是

很大的,不仅自足可以,还能出来以自己的财力

弘法利生(此处指在家菩萨),所以维摩诘居士,尽

管修证很好,也不妨他那麼富有,甚至眷属无量;

相反的,到了四十来岁还为三餐奔波的人,一定是

初学菩萨,佛教是很公平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

开悟明心的第一个功德,是能知宿命,改天讲明心

的另外功德---毕竟解脱,能观平等,智慧无碍,业能

自在,无有恐怖.....等等

明心之功德(2)---毕竟解脱

栗子鼠

接下来讲明心的第二个功德---毕竟解脱

首先讲一个故事,在大海里,有只鱼的尸体,

别的鱼看到了,争先恐后来食,海鸟也飞下来

啄食,这时有另一只大鱼看到了,就游过来吃

这些群聚的鱼群,而海鸟看到这只大鱼,双翅

一振,就飞走了

这个大海,就是生大海;鱼的尸体,是指世间

上的五欲;鱼群,就是指尚未解脱的众生;那只

吃鱼群的大鱼,就是无常;而飞走的海鸟,是指

明心开悟的菩萨;众生在生大海里享用种种

欲望,却不知无常随时在旁虎视眈眈,而明心的

菩萨尽管也一样享受世间上的种种欲望,但他

其实是已经解脱的,当无常来时,他潇洒的振

一振双翅,无常大鱼,生苦海,都拿他没办法,

这就是毕竟解脱的功德受用

这个明心开悟的菩萨,尽管是这一世才第一次开

悟(往世并未明心),但只要深入观行而见地不退

,则毕竟解脱,最懒的人开悟以后,掉后人间天

上来往七次,就证得阿罗汉果,不要说一般的凡夫

,连上帝看到,都要跟他顶礼供养,因为阿罗汉是

人天应供(人和天界都应该供养),是真实解脱,已

出三界的圣者啊

如果此人开悟明心后,不以取证无余涅盘为满足,

而发愿往成佛之道迈进,那麼尽管他还有隔阴之迷

(就是一投胎,就把前辈子的事给忘了,连同他曾

开悟的事情),但是在新的一世,一定会有这个因

缘,让他重新接触佛法而再度开悟,而且新的一世

证量会更胜前世,只进不退,这都是明心后毕竟解

脱的功德

因为明心以后,他可以现观这个"真如心",就知道

这一辈子的我,只是暂时的假我,这一辈子的财富

名位,妻子眷属等,都只是暂时的,由於福报的关系

,明心的菩萨虽受用这些世俗的欲望,但因为真正

明了"五蕴非我"的道理,所以心态是离染的,清净

的,也许诸位不相信,可是这是事实,这一世的金钱

财富,妻子眷属等,你只是"暂时保管"而已,何尝真

的拥有?下一世后,彼此随业流转,各分东西,又在何

处?这样看的话,我们有无量世,自然有无量世的眷属

,有些缘分比较深,有些浅,有的来报恩,有的来要债

,那麼明心的菩萨,遇到要债的,他不烦恼,赶快把债

还一还;遇到报恩的,他欣然接受,却也不生骄慢;看

到别人的眷属,他不贪求,因为此人或许无量世之前

已经做过你的眷属,就算没有,未来无量世后也有机

会互为眷属,那又有什麼好贪求的呢

明心的人,清楚知道这些欲望的享受属於这一世的五

阴所有,这一世的痛苦,忧悲,苦恼也是这一世的五阴

所有,但是在这个假我之外,有另一个"真我",这个真

我,也就是"心真如",从来不感受这些快乐苦痛的情绪

,从来没有烦恼,这个"真我",才是真正的你自己,现

在你以为是自己的这个我,是假的,只是暂时而有,那

麼这一世"我所有之物",当然也是"暂时而有"而已,有

何好贪求?你的真如心,那个真正的你自己,那个你从来没

有认识的你自己,从来无得无失,无愿无求,却具足一

切功德,因此之故,明心的菩萨懂得转依到真如心的体

性,而不以假我的意识为自己,所以必定可以升起解脱

功德,这是明心后第二个不可思议的功德。

明心之功德(3)---无所畏惧

栗子鼠

明心的人,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愈来愈没有畏惧的

心态

大家有看过Matrix(骇客任务)这部**吗?这部

**是代表佛教精神的最佳**,第一集里面,男

主角基诺李维最后被打了好几枪,大家都以为他

定了,可是最后又复活了,这告诉我们一个宇宙的

大秘密,我们的"真如心",是永不的,是永恒的,

因为你无量世以来,都未曾找到过"真如心"的缘故

,所以每一世的你自己,其实都怕怕的不得了,你

以为自杀的人不爱自己吗?错了,他就是太爱自己,

才会跑去自杀,可是众生都不知道,以为自杀了,

就完结了,可是事实上他太爱自己的缘故,自杀完

马上又跑去投胎,结果另一个自己又在下一世出现,

由於意识是全新的,因此往往就忘掉了,可是确实有

个"真如心",他是真正的你自己,这种秘密连

,阿拉都不知道,他们虽贵为天主,可是他们有没有

害怕的事?有啊,别人对他们不信了,不信他们能创

造世间,就要发怒降洪水,就是因为害怕众生脱离他

们的掌控,这就是一种畏惧的心态,可是不管是上帝

或阿拉,他们也有他们各自的"真如心",那个才是他

们真正的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真如

心",跟的,阿拉的,甚至十方三世诸 佛都没有

什麼差别,而这个"真如心",不同於我们的意识,他可

是不会断灭,每一刹那都在作用,而且从无烦恼的,他

是远离"我"跟"我所"的烦恼的,你若真的明心,找到

自己的"心真如",你就知道自己这一世虚假的意识会

,但是真正的你自己,也就是你自己的"真如心"啊,

根本不会断灭,那麼对於生,还有什麼畏惧的呢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为什麼明

心的人可以"无有恐怖",因为就像骇客任务那样,知道自己

的意识,现在认为的这个"我",根本是假的嘛,我们为什

麼会害怕?不就是怕这个"我"消失掉吗?不就是怕没有

人爱"我"吗?不就是怕有人对不起"我"吗?众生在没有

认清"真正的我(心真如)"前,总是像骇客任务里的那些

众生一样,把假的自己当成真的自己,因此要许多外在的

东西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这样,才有恐惧啊,怕

自己这个"我"消失了,所以怕,怕自己这个"我"不被人

青睐,所以天天在家里等爱人电话,怕自己这个"我"吃亏

了,所以老是去算计别人,最后惨澹收场,这都是因为太

爱这个"假我"了,所以有一大堆的恐惧

明心的菩萨,因为能知道"真如心才是真我",所以对於虚

假自我的执著会慢慢断掉,例如像初地菩萨,为了破邪显

正,可以不计生命,因为"心真如"不曾啊,哪一天我们为

了"摧邪显正",不得已要破斥或阿拉时,如果被降

下大洪水或打天雷,掉的也是我们这个虚假的自己,"心

真如"他们是无法毁坏的,那又有什麼好畏惧的,所以明心

的菩萨不久后,做人处世上会慢慢有一种自信出来,一种气

定神闲的态度会出来,为什麼呢?因为他们不需要外在的境

界来肯定自己这个假我,这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对於外在世

界的享受,该享受时就享受,却也不怕这个快乐什麼时候会

没有,因为"真如心"从来没享受过啊;对於外在境界的横逆

也无所恐惧,因为再怎麼样,都不可能伤害到你的"真如心"

啊,所以就会像基诺李维那样,被打个几枪,又可以在虚幻世

界里来去自如,拯救苍生,这就是明心后的第三功德--无有

恐怖,无所畏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