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苏教版期末试卷

2.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教学设计

3.仿句的参考答案

4.阅读下列故事。知道“读万卷书”的故事吗?故事是有关西汉时期我国古代一位大史学家的,他的名字叫司马迁

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苏教版期末试卷

秉笔直书的-秉笔直书阅读理解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háng shèng jiǎng zhāng wān yán bá shè xià hǔ

( ) ( ) ( ) ( ) ( )

diān bǒ fú lǔ gǎng ào sāo rǎo pú fú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5分)

衰( ) 禁( ) 燥( ) 湍( ) hé( )

衷( ) 婪( ) 躁( ) 瑞( ) hè( )

3、把词语填写完整。(4分)

姗姗而( ) 良( )美景 ( )倒是非 朝花夕( )

慷慨( )词 ( )为己有 生( )择 抚今( )昔

4、根据提示写带有“看”的词语。(7分)

向上看( ) 向远处看( )目不转睛地看( )

向下看( ) 向四周看 ( ) 仔细地看( )怀着敬意地看( )

5、给下面的手选择正确的解释。(6分)

手:①人的上肢前端。②拿着。③亲自动手。④技能、本领。⑤有某种特长的人。⑥小巧易拿的。

玩具手枪( ) 手不释卷( ) 行家里手( )

留着一手( ) 他的手稿( ) 秉笔直书( )

6、选择恰当的词填空。(8分)

安静 寂静 平静 清静 宁静 幽静

①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 )。

②我独自走在( )的小路上,心情显得格外的( )。

③在这个( )的夜晚,大地似乎也睡着了。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①骆驼( )身体很大,( )走路并不笨拙。

②( )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孩子,我( )会告诉他:和时间赛跑,就会成功。

7、按要求写词句。(2+2+3+2+4分)

①羁鸟恋旧林,( )。(东晋)陶渊明

②欲速,则( );见小利,则( )。《论语》

③一寸光阴( ),寸金难买( )。

④我们是东海捧出的( ),琉球是我的( ),我就是( )。⑤照样子写比喻句。例:天上的太阳像个火球,热辣辣地照着大地。

⑥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A、春天那美好的景象,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B、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阅读,把我带入丰富多彩的世界!(22%)

一、课文片段阅读。(5+6分)

1、《乡村大道》这首诗写出了乡村大道( )、( )、( )、( )、( )、( )等特点。乡村大道既指( ),也指( )。

2、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①我的不解之谜是 。

②挑山工和游人走路不一样在哪里?

③挑山工这几句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二、课外拓展阅读。(3+1+3+4分)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在意大利(休养 休息)时,他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盼望 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裁 载 栽)了好些花籽,不久,就回国去了。

后来,鲜花盛开了。高尔基看着(zháo zhuó zhe)窗前怒(lù nù)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像鲜花啦 好的思想啦 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 那么 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侯,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 须)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是啊,“给”永远比“拿”愉快!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字、词。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 。

3.在第3节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4.“‘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的意思是 ; “拿”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习作,放飞我的思维,表达我的想法!(25%)

(任选一题习作)

1.想象作文:《里的规则》

2.无论是林间的小道,还是水泥大道,都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请以《放学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参 考 答 案

积累,让我的知识更丰富!

1、看拼音写词语。

(昌盛) (奖章)(蜿蜒)(跋涉)(吓唬)(颠簸)(俘虏)(港澳)(骚扰)(匍匐)

2、比一比,再组词。(略)

3、把词语填写完整。

姗姗而(去) 良(辰)美景 (颠)倒是非 朝花夕(拾)

慷慨(陈)词 (据)为己有 生(抉)择 抚今(追)昔

4、根据提示写带有“看”的词语。

向上看(仰望) 向远处看(眺望) 目不转睛地看(凝视)

向下看(俯视) 向四周看(环顾) 仔细地看(打量) 怀着敬意地看(瞻仰)

5、给下面的手选择正确的解释。

玩具手枪(⑥) 手不释卷(①) 行家里手(⑤)

留着一手(④) 他的手稿(③) 秉笔直书(②)

6、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①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四周非常(清静)。

②我独自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心情显得格外的(平静)。

③在这个(宁静)的夜晚,大地似乎也睡着了。

①骆驼(虽然)身体很大,(但是)走路并不笨拙。

②(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孩子,我(就)会告诉他:和时间赛跑,就会成功。

7、按要求写词句。

①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②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④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⑤照样子写比喻句。例:天上的太阳像个火球,热辣辣地照着大地。(略)

⑥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A、春天那美好的景象,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改为:春天那美好的景象,真叫人陶醉。

B、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改为: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难道不能激励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吗?

阅读,把我带入丰富多彩的世界!

一、课文片段阅读。

1、《乡村大道》这首诗写出了乡村大道(长远)、(宽阔)、(险峻)、(曲折)、

(坎坷)、(丰沃)等特点。乡村大道既指(家乡大道),也指(人生之路)。

2、①我的不解之谜是 挑山工怎么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 。

②挑山工和游人走路不一样在哪里?

答:游人一路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

③挑山工这几句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答:无论做什么事只有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才能取得成功。

二、课外拓展阅读。

1.根据上下文,在括号里划去不正确的音、字、词。

(保留:休养、看望、栽、zhe、nù、需)

2.短文中“怒放”这个词的近义词是 绽放 。

3.在第3节的 里加上标点符号。(“,,,,,……,!”)

4.“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中“给”的意思是 给予、奉献 ;“拿”的意思是 索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 要以奉献为乐,不要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要为大众谋幸福,为社会作贡献。

习作,放飞我的思维,表达我的想法!

(略)

回答者: ooo030303 - 试用期 一级 2007-6-28 12:20

一、基础知识 (5+6+3+3+3+4+5+2+4+5=40)

1、读拼音,写词语。 (5)

bào chóu kuì jiù jī xiè jiē tī b? yù

( ) ( ) ( ) ( )( )

xīn láo yóu l?n bù j?n píng t?n cōng lóng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6)

嫌( ) 涌( ) 拐( ) 冶( ) 缺( ) 陡( )

歉( ) 桶( ) 别( ) 治( ) 缸( ) 徒( )

3、填字补充词语。 (3)

( )色降临 相( )为命 难以( )量

清( )可口 络( )不绝 ( )惑不解

4、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3)

无名——( ) 仰望——( ) 寂静——( )

甜美——( ) 贫瘠——( ) 善良——( )

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用“——”标出,并在( )

里依次写出正确的字。 (3)

(1)池低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险峻的山锋。( )

(2)必需下攻夫,才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

(3)儿童团员在坚苦的环竟里还能坚持学习。( )

6、选词填空。 (5)

希望 渴望 盼望

(1)爸爸出差已三周了,我( )他快点回来。

(2)老师( )我们好好学习。

(3)海峡两岸的同胞( )祖国早日统一。

危险 危急

(1)他不怕( ),跳进急流中,救出落水儿童。

(2)正在十分( )的关头,我们的增援部队赶到了。

7、用“——”将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4)

新鲜的 目光 吃惊地 排队

诧异的 山坡 出神地 思考

神秘的 蔬菜 整齐地 眺望

荒凉的 境界 安静地 盯着

8、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

(1)、这是个老地方了。( ) ①年岁大;②对某方面有丰富的经验;③原来的;④很,极。

(2)、老师的话意味深长。( ) ①距离大;②深度大;

③深奥;④深刻。

9、按要求改写句子。(4)

(1)、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改为使用句号的句子:

(2)、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口古井。

缩句:

(3)、伯父送给我一辆自行车。

① 改为“把”字句:

② 改为“被”字句:

10、按课文内容填空。 (5)

(1)、天生我材 。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

(3)、啊,( )地付出( )的铺路人啊,你们是( )的无名英雄。

(4)、多好的古井啊,它( )为乡亲们提供着( )泉水,( )陶冶着乡亲们的( ),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 )。

二、阅读理解。 (8+8+14=30)

1、读句子,填空。 (4+4=8)

(1)、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

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来的吗? (2+2=4)

①“这数不清的石板”是指:

②将标有“ ”的部分改为肯定的语气:

(2)、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1+1+2=4)

①“我”想到了:

②“愧疚”的意思:

③ 我“愧疚”的原因是:

2、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 (2+2+2+2=8)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丁丁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①从 可以知道到古井取水的时间长。

②从 这个词语可以知道到古井取水的人多。③从 可以知道乡亲们尽情地享用井水。④从 可以知道古井既珍贵又作用巨大。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4+3+3+4=14)

搭 车

放寒假了,我要乘车回老家了,车站的车票已经卖完了,只好乘私人班车了。听别人说,私人班车价钱贵,服务态度不好,可是没有办法,为了急着回家,我还是上了这种车。

这是一辆新的中巴车。我坐在最后一个座位上,打量了一下车厢,只见地板上干干净净,车厢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录音机里还放着歌曲。车发动了,一位长得十分清秀的姑娘说:“请大家坐好。”我想她大概是售票员吧。刚出城,汽车就哼哼地爬起坡来。倒霉!我最怕这劲头,心里一上一下折腾起来。我用劲咽吐沫,一口,两口,咽下去,顶上来,再咽下去,又顶上来,……突然,我胃里像被谁推了一下似的,“哇”地吐了出来。这一来我心里是好受多了,可又怕车厢里的人见我呕吐,把我轰下去。不料那位售票员阿姨走了过来,她亲切地问我:“小朋友,你晕车吧?喝口茶也许会好受些。”说完,递过一杯茶来,她又对前面的乘客说:“哪位同志让一下,后面有个小朋友晕车。”听她这么一说,有好几个人都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让座位。我喝了一口茶,打心里感激她。她又叫驾驶员把车开慢些,扶着我到前面去坐,把我安顿好。然后拿起扫帚,扫着我呕吐出来的东西。旁边的阿姨递过来一个苹果,说:“小朋友,把这个苹果吃了会好些的。”一个小孩把一个又红又大的橘子送到我跟前,说:“大姐姐,吃我的橘子!”人们对我这么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1解释带点的词语。

打量 打心里

2从“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放着歌曲”可以看出:

3“人们对我这样好,我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人们对我这样好”表现在:

4上车前“我”的态度是: ,

最能说明这种态度的句子是: ;

上车后,“我”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能说明这种态度变化的句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作文。 (30)

星期天是我们大家都盼望的日子。你希望你的星期天怎样度过呢?请你想象一下,写下来。要求想象合理。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教学设计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了解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的作用;

(2)领会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同价值,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3)掌握发现历史认识社会的方法,学会利用各种资料辨别信息的价值;

(4)了解历史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明白历史记载的困难和重要性,从而关注历史,关注现实生活,珍惜现实生活。

●教学难点分析

如何运用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区域在不断地变化,身边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人类的过去就是人类的历史,要想了解人类自己,首先要从了解人类的过去入手。可见过去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过去的事情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后人是怎样探寻历史发展的踪迹的呢?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课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

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新课教学)

(文献资料)

提问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是不能重演的,既然如此,我们是怎样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呢?

学生发言。

总结对,人们就是通过存留下来的或考古发掘出来的各种资料来努力重现历史。这些资料是我们发现历史、了解过去的重要依据。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资料来了解历史呢?也就是说人类的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呢?

叙述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鸿门宴。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讲述“鸿门宴”的故事。

提问我们是怎样了解鸿门宴的故事的呢?(通过司马迁《史记》上的记载。)

总结可见,历史虽然不能重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板书文献资料

提问什么叫文献资料?

学生发言。

总结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叙述但最早的文献资料还不是书籍。

展示甲骨文的资料。

提问他们为什么把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

总结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是由一些被称作“史”的官,将一些重要的事件的时间、结果等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并加以保存,这就是中国相当古老的文献记载。这些记载使后人能够了解到商代的社会生活。

叙述除了甲骨文之外,考古学家还陆续发现了战国、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大量竹木简。这些竹木简上的文字,使人们对当时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可见,这些写在竹简上的文字也属于文献资料。

展示居延汉简。

叙述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在不断的变化,书写材料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书写材料由龟甲兽骨变为竹简、木牍,进而,进步到纸张。人们将文字书写在某种材料上,制成书。因此书籍就成为人们了解过去的重要资料。

提问当时的历史是由什么人来记载的呢?(当时的历史是由史官和少数文人学者撰写的。)

然后,请学生阅读第124页阅读卡:秉笔直书的史官)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记述者是史官,史官的基本素养有德、才、学、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秉笔直书的史德。正因为有很多这样的史官,才能使人们看到相对客观的文字资料,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文献去研究久远的过去。)

总结随着科技的进步,书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现在出现了不用纸张的电子书籍。而且,撰写历史的人也不仅仅局限在史官或者文人身上,普通人也可以书写历史。比如说写自传,实际上就是写个人的历史;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家族感兴趣,就可以撰写家庭史、家族史。如果我们想了解身边生活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去调查研究,撰写我们学校的历史,社区的历史,村落的历史,甚至每一件生活用具的历史。

提问史官的记载和普通人的记载有什么不同呢?史官主要记载的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但是对于民间的历史、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却不关注,那么如何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呢?

(实物资料)

展示《汉代舞女画像砖》。

提问通过画像砖,你能了解汉代的哪些情况?(了解汉代的舞蹈服饰和社会生活等。)

总结所以,文献资料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除了书籍之外,还包括档案、日记、报刊、等其它文字和音像资料。

提问文字产生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那么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我们如何认识呢?

总结对于没有书籍和文字传世的远古时代,文物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它。

板书实物资料

提问文物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总结文物指的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

提问文物是怎样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呢?

展示山顶洞人的骨针、装饰品和头盖骨资料。

提问从这些文物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提问这是一根针,但是它却不是一根普通的针,它是用骨头做成的,并且经过考古学家的测定,这根针距今已有18000年了,是我国远古先民们使用过的,根据刚才老师的描述,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这说明我国远古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针了;这说明他们已经有衣服穿了。

提问这根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回答:骨头。

提问我们知道骨头这种材料很硬,如果把他磨成针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况且针上还有小孔,看到这细细的针和针上的小孔,你又会想到什么?(这说明当时人的磨制技术很高,并且钻孔技术已经出现了。说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很聪明了。)

提问针是用来做什么用的?(缝衣服。)

提问有了衣服穿,说明了什么问题?(更暖和了、更美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得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展示“装饰品”的。

提问这些装饰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兽骨、贝壳、海蚶壳等。)

提问这些材料的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人的饮食当中有野兽的肉和海鲜等。)

提问当时人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有高山、有森林、有河流。)

提问当时人的生活范围如何?(当时人的生活范围很广泛。)

提问这组装饰品是用来做什么的?(把这些东西穿在一起,可以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

提问当时人为什么佩戴装饰品?(因为戴上装饰品显得很漂亮,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有了美的观念和意识。)

提问请仔细观察装饰品,思考这组装饰品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美?(对称美。)

提问装饰品的出现还能说明什么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当时的人们还吃不饱肚子,就不可能想到制造装饰品,而且从兽牙、贝壳和海蚶壳这些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展示山顶洞人头盖骨及其复原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骨针和装饰品的主人。

展示司母戊鼎的。

提问从中你能看出什么?(商朝的青铜器制造水平、商朝的祭祀情况、商朝的青铜艺术。)

总结文物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还能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学生阅读125页阅读卡:“碑文的破译揭开古埃及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找到关键词并分析。

总结可见,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但要发现古老的文物,还需要考古学家的帮助。

展示125页图5-62考古学家在进行野外发掘。

总结考古学家不但要长年对历史遗迹进行地下发掘,有时还要进行水下考古,寻找古代的沉船或沉在水下的遗迹。就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人们对历史的更加全面的认识。

叙述文物是不是都十分古老的呢?不一定,比如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今天的微机、笔记本电脑比起来就称得上文物了。

提问文物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

总结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提问文献和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那么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呢?

(口述资料)

提问请学生看第一组资料中的资料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属于什么资料?(口述资料。)

板书口述资料

叙述实际上,口述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有些口述资料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了历史,有些口述资料直接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叙述那么,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原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属于口述资料。比如端午节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口述资料中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

总结现在人们还经常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

承转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

提问那么,这三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第一组资料。

提问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能被哭倒吗?

总结对,不能。今天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

叙述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

提问但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述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

提问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承担呢?(男子。)

提问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开始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提问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说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

提问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长城的防御作用。)

提问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

总结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评价。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

提问对长城的评价是怎样的?(充分肯定了长城的防御作用。)

提问鲁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

提问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长城呢?(我们应把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长城。)

总结可见,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所以说:三种资料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

训练学生判断三种资料。(过程略)

提问我们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案例。长期以来我国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叙述传说山西省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官府曾把人们骗到哪里,然后又强迫他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许多地方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那个地方的子孙。河北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告诉他,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树下,这位同学想证实一下,请大家帮助他。

提问在《明太祖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城西的大槐树下共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上百万山西省的移民都经过设在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被迁往全国十几个省区和400多个县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明朝政府进行大批移民呢?然来,元末明初,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据史料统计,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加起来的总人口还不及山西一个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富国强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桩决策,主要就是从山西向河北地区,中原地区大量移民。

总结一棵大槐树,魂系千百代,如今,始于汉代的古槐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古槐下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却永远烙进了古槐树下移民后裔的心目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一种根的符号,一种家的标志。

展示大槐树公园。

总结所以,这些传说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表达了人们被迫离开故乡的痛苦,以及他们对想象中的家乡的思念。这些传说虽然并不等于历史,但却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

总结事实上,研究历史并不容易,过去的事情毕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去重温一遍历史。因此要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

承转根据史料记录的不同方法,可以把历史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板书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叙述在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中,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又同时代的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欧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都属于第二手资料。

提问上述讨论过的资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提问那么,如何运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呢?

学生总结如何运用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

总结正是凭借和利用了这些资料,我们生活的故事才不断被发现、被记载、被传承下来。

展示长城的资料:长城城砖上的刻痕和老乡家的城砖和石碑。

提问请同学判断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并思考:你能想到什么?(保护文物。)

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发现身边的历史,运用多种资料记载身边的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下去。

(课堂作业)

写班史或家族史。要求:运用文献、实物、口述资料,800字以上。

附:关于长城的资料

第一组资料:

资料一: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征召为民夫,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这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资料二: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楚世家》引《齐书》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资料三:

长城城砖上的文字:

第二组资料:

资料一:视长城为中国最伟大的工程说:“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秦汉之时代矣。”

资料二:鲁迅曾一言以蔽之:所谓长城,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是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体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

仿句的参考答案

1. 有一抹红霞,那是母亲脸颊上淡淡的血色

2. 答:正面: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拼合了多少哀怨的创伤?

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历史?

记忆是心的储仓,积累了多少珍贵的往事?

回忆是心的双手,拾起了多少珍贵的从前?

反面:贪婪是人生的绊脚石,绊倒了多少前程似锦的人?

彷徨是心灵的蛀虫,吞噬了多少美好的时光?

3. 仿1: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跌跌撞撞,缺少目标。仿2: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

4. 教室的前面有块黑板,不,那并非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5. (2)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1)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6.(1)水面上的一叶浮萍,飘游不定 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蜜蜂的骄傲

(2)夜幕中的一束昙花,转瞬即逝 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付出,也是陨石的辉煌

(3)清晨绿草尖上的露珠,晶亮而短暂 金子,它的光耀是淘金者辛劳的价值,也是淘金者的喜悦。

7. 生活是一条长河,奔腾不息,淘尽人间善恶。

生活是一条启锚的航船,确定了航向,便不再畏惧狂风恶浪。

生活是一幕人人皆可做主角的戏剧,你刚舞罢他登场,尽县风流。

8. 荒凉沙漠中的一眼甘泉,寒冷冬天里的一盆炭火,漆黑夜里的一盏灯火………这个“一”虽然平凡无奇,但却是生的希望,力的源泉。

9.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以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议论文阅读

10. 他的生活如同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他的生活如同漫漫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12. 苦难是种折磨,也是种财富。/坚强者能叫苦难化作一笔笔财富,怯懦者苦难留予他们意志消沉,一事无成。

15. (1) 山中的石!你背靠群峰时,意志就坚了。(2)水中的萍!你随波逐流后,根基就没了。

(3) 空中的鸟!你展翅蓝天中,宇宙就大了。(4)空中的雁!你离开队伍时, 危险就大了。

(5) 山顶的松!你挺直腰杆后,根基就牢了。(6)水中的鱼!你游进大海时,境界就宽了。

(7) 井底的蛙!你越身地面时,眼界就宽了。(8)地下的煤!你燃烧自己后, 贡献就大了。

16.高山是大地的一篇乐章:山峦是音阶,山风是旋律,鸟鸣、猿啸是大地的音符。

17. 7.(1)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2)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3)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4)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5)爱心是一阵炎炎夏日的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

18. (1)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2)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成为钢。

19. 金钱可以买来名贵的补品,但买不来健康的身体;金钱可以买来高校文凭,但买不来真才实学

20. 心情犹如一朵花,快乐是欲绽的花蕾。

21. 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

22. 孩子们牵的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它是孩子放飞的梦。

23.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24.. 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往事?

25. 岁月是书,母爱是字,妈妈,我从书里读到的都是你深深的爱意。

26. 同情是一泓清泉,给干涸的土地注入生机。

27. 生命像大海,海在呼啸,那响雷般的怒吼是大海对搏击风云的战斗生活的渴望

28. 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0是一轮大阳,是朝气;S是一条曲线,是优美

29.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30. 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呵护,要用热情去浇灌

31. 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

32. 近看西北角,造几间临水轩斋

33. 吹走世间的尘埃 滋润人们的心田

34. 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 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我不是翱翔于广阔天空的雄鹰,而是低矮树丛中的小鸟--为美好的自然添上一声脆鸣

35. 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不知归宿

36. (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

37. 懒惰是精神的蝥贼,偷走了多少宝贵的青春

38. 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39.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40. (创建事业的基础,内心安宁的保证。)

41. (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护理,要用热情去浇灌。)

42. 人生是一首诗,悠远的意境抒写着你失意的懊恼和成功的欢乐。人生是一台戏,精彩的剧情演绎着你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阅读下列故事。知道“读万卷书”的故事吗?故事是有关西汉时期我国古代一位大史学家的,他的名字叫司马迁

(1)《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2)提示:勤奋学习,博览古今书籍;不怕困难,多参加社会实践;不畏权贵,敢于秉笔直书。等等。(可自由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