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举成名似词语是成语吗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成语接龙: 一本正经: 一笔勾销: 一步登天: 一唱一和: 一尘不染:

3.关于科举制的成语和诗句

一举成名似词语是成语吗

一举成名的意思是-一举成名的意思解释词语

是成语

一举成名 [yī jǔ chéng míng]

基本释义

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褒义

出 处

《战国策·秦策》:“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遇其党必曰:‘非我之才,维吾舅之私。’”。”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飞冲天 一鸣惊人 飞必冲天 平地一声雷 石破天惊

成语接龙

名公巨卿 卿卿我我 我醉欲眠 眠云卧石 石破天惊 惊心骇神 神短气浮 浮石沉木木落归本 本末源流 流言惑众 众醉独醒 醒聩震聋 聋者之歌 歌声绕梁 梁孟相敬敬贤礼士 士饱马腾 腾空而起 起早贪黑 黑天摸地 地主之仪 仪表不凡 凡胎肉眼眼中拔钉 钉嘴铁舌 舌尖口快 快人快性 性命关天 天命攸归 归心似箭 箭拔弩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成语接龙: 一本正经: 一笔勾销: 一步登天: 一唱一和: 一尘不染: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严肃,面容端庄,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或再也不提往事。

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含有讽刺意味)

一唱一和:一唱一和指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一成不变: 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一触即发: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一刀两断: 比喻由于某种原因而感情破裂,单方或双方坚决断绝关系,从此不愿意来往

一发千钧: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一干二净:形容一点也不剩

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了百了: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

一箭双雕: 比喻一举两得

一石二鸟: 本义指用一块石头砸中两只鸟,现用来比喻一个举动达到两个目的

一窍不通: 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败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双喜临门: 指两年喜事一齐到来。

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蒙混过关: 用欺骗的手段逃避询问或审查

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五谷丰登: 丰登:丰收的庄稼上场打晒。指收成好,农作物丰收。

六畜兴旺: 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七上八下: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

八面玲珑: 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面面俱到。

九一生: 常用来表示人的经历;有时可用来表示决心或用来预料特别少能幸存的。

十全十美: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百发百中: 形容射术高明,百不失一。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万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通指世事。

化为乌有: 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有声有色: 形容说话、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样子

色味俱全: 形容食品的色.香.味.样样俱备。

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意气用事: 指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事在人为: 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为人作嫁: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绣,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嫁祸于人: 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

人山人海: 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关于科举制的成语和诗句

1. 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榜上有名

金榜题名\金榜挂名

名落孙山

状元及第

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高步通衢\高步云衢: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

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郤诜丹桂: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郤诜传》。

郤诜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2. “金榜题名”是不是关于科举制的成语

你的答案是正确的 以下是

参考资料:

金榜题名 解释:〖释义〗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

指科举得中。 出处:五代·五王保《唐摭言》卷三:“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示例:旬月之间,~,已登三甲进士。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近义词:金榜挂名、名列前茅 反义词:名落孙山、榜上无名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科举得中。

3. 有关科举制度的词语 比如“及第”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