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2.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翻译

3.拿了主角剧本的窦建德为何失败,奈何有挂逼

4.《新唐书》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

5.形容诸葛亮的功勋的典故是什么?

6.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

天命有归人谋不及-天命有归是什么意思

却说蔡瑁正要回城时,赵云领军赶出城来。原来赵云正在饮酒间,忽然看到人马调动,急忙进入察看,席间却唯独不见了刘备。赵云大惊,急忙赶回馆舍,听到军兵说:“蔡瑁领军朝西赶去了。”

赵云火速绰枪上马,领着带来的三百名军士奔出西门,正迎着蔡瑁,急忙问道:“我的主公去哪里了?”蔡瑁说:“使君逃席而去,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去哪儿了。”赵云一向是做事谨慎心细之人,从来不肯造次,立即策马前行。

他遥望大溪后,看到并没有其他路可以通过,这才圈回马喝问蔡瑁:“你请来我主公赴宴,为什么带领着军马追赶?”蔡瑁说:“九郡四十二州县官僚全都在此,我作为上将,怎么不可以带兵防护?”赵云问:“我只问你,你威逼我的主公去哪儿了?”蔡瑁说:“我听说使君匹马出了西门,到了这里却没有看到。”

赵云惊疑不定,再次来到溪边看时,只见对岸隐约有一带水迹。赵云暗自寻思道:“难道连人带马跳过了溪去?”下令军士四散观望,却是不见踪迹。赵云再回马时,蔡瑁早回城去了。赵云抓着守门的军士追问,都回答说:“刘使君飞马奔出西门而去。”赵云想再进入城中,又恐怕中了埋伏,只好领军回了新野。

却说刘备跃马过檀溪后,感觉不可思议。他暗自想道:“这么宽的深涧我竟然一跃而过,这难道是天意?”于是打马朝南漳方向策马而行,太阳慢慢就要落山。

正行间,看见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刘备叹道:“我的境地还不如这个牧童!”于是停马观看,也想顺便问一下路。牧童也停牛罢笛,打量了刘备许久问:“将军难道就是破黄巾军的刘备吗?”刘备惊问道:“你只是偏远村落的小童,怎么也知道我的名字?”牧童说:“我是不知道,但我听我师父和他的朋友们常常提起。说有个人叫做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是当世的大英雄。现在我看到将军您就是这个模样,所以就猜测是您了。”

刘备问:“你的师父是谁?”牧童回答:“我的师父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他是颍川人。他还有个道号叫做水镜先生。”刘备说:“你的师父和谁是好朋友?”小童说:“和襄阳庞德公、庞统为好友。”刘备又问:“庞德公和庞统又是什么人?”童子说:“他们是亲叔侄。庞德公字山民,比我师父大十岁,庞统字士元,比我师父小五岁。有一天,我师父在树上采桑,看到庞统来访,就坐到树下。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整整一天都没有厌倦。我的师父十分喜爱庞统,直接称呼他为兄弟。”刘备问:“你的师父在哪里居住?”牧童用笛遥指说:“前面林中便是我师父的庄院。”刘备说:“我就是刘备。麻烦小童领着我前去拜见你师父。”

童子便领着刘备,走了大约二里多路后到庄前下马,进入中门,忽然听见传来悠扬琴声。刘备让童子先去通报,他在外侧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不弹,有一人笑着出来说道:“琴韵清幽,音中忽然起高亢之调,想必定有英雄窃听。”童子指着这人对刘备说:“这就是我的师父水镜先生。”刘备观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慌忙上前施礼,衣襟却还是湿的。水镜先生说:“今天看来你是刚刚幸免大难!”刘备惊讶不已。小童对师父说:“这人就是刘备。”

水镜先生请刘备进入草堂,分宾主坐定。刘备看到架上堆满书卷,窗外盛栽松竹,横琴在石床之上,清气飘然。水镜先生问:“明公这是从哪里来?”刘备说:“我是偶尔经过这里。因为小童指引,才得拜尊颜,不胜万幸!”水镜先生笑道:“你不要隐讳,想来你是逃难至此。”刘备于是把襄阳发生的事情说出。水镜先生说:“我观察你的气色,早已猜到了。”就问刘备:“我久闻明公大名,为什么还是这么落魄不堪?”刘备答:“我一生命运多难,所以到了这个地步。”

水镜先生说:“这话不对。我说大概是因为将军左右没有得力之人。”刘备说:“我虽然才干不济,但现在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流,他们全都殚精竭虑,出生入,我也很依赖他们出力。”水镜先生说:“关、张、赵云,都是万人难敌的猛将,只可惜你还缺少善于调度使用他们的智能之人。像孙乾、糜竺等辈,都是白面书生,绝非经纶济世之才。”刘备说:“我也曾经去寻求山谷中的隐居大贤,只可惜从来没有机会遇到!”水镜先生说:“难道你没有听说孔子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怎么说是没有能人?”刘备说:“我愚昧不识人,愿请先生赐教。”水镜先生说:“你听说过荆襄诸郡有民谣吗?谣中说:‘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这句民谣最早出现在建安初年:建安八年,刘景升丧却前妻后生出家乱,这里是说的刘表将要衰败;无孑遗者,说的是不久刘景升将要去世,文武零落无处投靠;天命有归,龙向天飞,我看是应验在将军身上。”刘备听完惊异地谢道:“我怎么能当此重任!”水镜先生说:“现在天下的奇才,全都在这里聚集,你应当前去寻访聘请。”

刘备急问道:“奇才在哪里?他们都是些什么人?”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其一可安天下。”刘备说:“伏龙、凤雏又是什么人?”水镜先生抚掌大笑道:“好!好!”刘备再追问时,水镜先生说:“天色已晚,将军可以在这里暂宿一夜,明天我再告诉你。”立即安排小童准备饮食酒菜款待,战马牵到后院中喂养。

刘备吃完饭后,就住宿在草堂偏房之中。他想起水镜先生的话,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折腾到半夜三更,忽然听到外面有一人叩门而入,水镜先生问:“元直怎么这么晚了还来?”刘备起床侧耳倾听,那人答道:“我很早就听说刘景升礼贤下士,善恶分明,就前去拜谒。等见到后一看,却是徒有虚名。善良有才之人他不能使用,险恶狡诈之人他不能赶走。所以我写下一封辞别信后来到了这里。”水镜先生说:“公怀王佐之才,应当择人而侍,怎么能够轻易去投奔了刘景升?况且英雄豪杰就在眼前,只是你不识罢了。”那人说:“先生说得对极了。”刘备听完后大喜,暗自寻思这人必定是伏龙、凤雏,想要立即出外相见,又恐怕造次,迷迷糊糊睡过去了。

到了天明,刘备见过水镜先生问:“昨夜来的人是谁?”水镜先生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刘备要求和他一见。水镜先生说:“这人想要投奔明主,已去了其他地方。”刘备问那人姓名,水镜只是笑道:“好!好!”刘备再问:“伏龙、凤雏,他们都是谁?”水镜也只笑道:“好!好!”水镜先生口头语就是“好好好”,所以后世称其为“好好先生”,也就是现代“老好人”的鼻祖。

刘备拜请水镜先生出山相助,同扶汉室。水镜先生说:“我是山野闲散之人,不堪重用。现在能力胜我十倍之人会前去辅佐你,公应当赶紧访察。”

正谈论间,忽然听到庄外人喊马嘶,小童进来报告:“有一位将军领着数百人赶到庄上来了。”刘备大惊,急忙出庄察看,见是赵云,刘备大喜。赵云下马进来见礼道:“我昨夜里回到新野县,找寻不见主公,连夜访察到了这里。主公速速回县中,只恐怕有人到县中去厮杀。”

刘备辞别了水镜先生,和赵云上马奔新野而去。行不到数里,一彪人马来到,正是关羽、张飞兄弟,彼此相见后大喜。刘备讲述了跃马檀溪之事,大家都惊讶不已。到县中后和孙乾等商议。孙乾说:“可先写书信送给刘景升,说清楚这件事情。”刘备立即命令孙乾带书信赶到荆州。

刘表召唤孙乾进入问:“我专门请刘备到襄阳主持宴会,他为什么不辞而别逃席而去?”孙乾呈上书信,说明蔡瑁设计加害,全靠跃马檀溪得以逃脱。刘表大怒,急忙召唤蔡瑁进来责骂道:“你胆敢加害我的兄弟!”命令左右武士推出斩首。蔡夫人出来哭求免,刘表余怒未息。孙乾禀告说:“如果杀了蔡瑁,恐怕皇叔再也不能安居在这里了。”刘表于是训斥蔡瑁一顿就释放了,派长子刘琦随同孙乾前去赔罪。

刘琦奉命赶赴新野,刘备接着后设宴相待。酒到半酣,刘琦忽然流泪,刘备问其中缘故。刘琦说:“我的继母蔡氏常有谋害我之心。侄儿没有什么计谋免祸,特地向叔父指教。”刘备劝他只要小心尽孝,自然无祸。第二天,刘琦流泪而别。刘备乘马送刘琦出郭,指着坐骑对刘琦说:“如果不是这匹马,我早在九泉之下。”刘琦说:“这并不是马力,而是叔父自有洪福。”说罢相别,刘琦流泪而去。

刘备回马入城时,忽然看到大街上有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

刘备听到歌后暗自寻思:“这人难道是水镜先生所说的伏龙、凤雏吗?”于是下马相见,邀请进入县衙。问那人其姓名,那人答道:“我是颍上人氏,姓单名福。久闻使君招贤纳士,想来投奔,却又不敢造次。所以在街市上行歌,以引您来倾听。”刘备大喜,待为上宾。

单福说:“刚才使君所骑乘的战马,再让我来看一看。”刘备命人去牵马到堂下。单福说:“这不是‘的卢’马吗?虽然是千里马,却只是妨主人,不可骑乘。”刘备说:“已经应验了一回。”于是把马跃檀溪之事说出。单福说:“这是救主,不是妨主,但却必定再妨一主,我有一法可破解。”刘备说:“我想听听破解之法。”单福说:“你如果有什么仇怨之人,可以把这匹马送给他。等到妨了这人后,然后再来骑乘,自然就无事了,这叫做一举两得。”刘备听完这话勃然变色说:“你刚刚来到这里,不教我正道,却教我损人利己妨人的事,我不敢领教。”单福笑着道歉说:“我早就听说使君仁德,不敢全信,所以故意用这话来试探。”

刘备也收起怒容起身说:“我哪里像外界所说的那么有仁德,只希望先生教我。”单福说:“我从颍上来到这里,听到新野的人们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的确仁德宽厚。”刘备于是拜单福为军师,负责训练指挥本部人马。

却说曹操从冀州回师许昌后,常有取荆州的意图,特地派曹仁、李典带降将吕旷、吕翔等人率军兵三万,屯驻樊城,虎视荆襄,不时探看虚实。这时吕旷、吕翔禀报曹仁说:“现在刘备屯兵新野后招军买马,积草储粮,其志向不小,不能不早早图谋。我们两人自从投降丞相之后,没有立下寸功,愿意请求拨付五千精兵,前去取来刘备之头献给丞相。”曹仁大喜,拨给二吕五千名军兵,前往新野厮杀。

探马飞报给刘备,刘备请来单福商议。单福说:“既然有敌兵而来,就不能放他们入境。可派关羽带领一支军马从左路杀出,以敌住来军中路,张飞带领另一支军马从右路杀出,以敌住来军后路。使君亲自率领赵云出兵前路相迎击,敌军可破。”刘备听从单福之计,立即派关羽、张飞两人前去埋伏,然后和单福、赵云等众将,共带领两千人马出关迎敌。

行不到数里,只见山后尘头大起,吕旷、吕翔领军来到。两边各射住阵角,刘备出马在旗门之下,大呼道:“来者是什么人,胆敢进犯我边境?”吕旷出马说:“我是大将吕旷。奉丞相命令,特地前来擒你!”刘备大怒,命赵云出马。两将交战不到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刘备指挥军兵掩杀,吕翔抵敌不住,领军便退。

正败退间,路旁一支军马杀出,为首大将正是关羽,冲杀一阵后吕翔折兵大半,夺路逃脱。行了不到十里,又有一支军马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挺矛大叫:“张翼德在此!”直取吕翔。吕翔措手不及,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而,其余众军士四散奔逃。刘备兵合一处紧紧追赶,曹军大半都被擒获。刘备班师回县里,重待单福,犒赏三军。

却说败军回去见到曹仁,报告说:“二吕被杀,军士大多被捉。”曹仁大惊,和李典商议。李典说:“二将轻敌身亡,我们现在应当按兵不动,抓紧时间申报丞相,让丞相起大兵前来征剿,这是上策。”曹仁说:“你说得不对。现在二将阵亡,伤了很多军马,此仇不可不报。新野区区弹丸之地,何用劳驾丞相大军?”李典说:“刘备是人中之杰,不能轻视。”曹仁说:“你怎么这么怯战!”李典说:“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不是怯战,只是预料不能取胜。”曹仁大怒说道:“你是怀了二心吧?我现在就去生擒刘备!”李典说:“如果将军前去,我负责守卫樊城。”曹仁说:“你如果不跟我一起前去,那就是真怀了二心!”李典没有办法,只好和曹仁点起两万五千军马,渡河杀奔新野而来。

黄其军

? 作于2018年7月24日(古历六月十二)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翻译

然而诸葛亮的才能在治军方面有所擅长,但不擅长使用奇谋,他治理人民的才干要比他的将才更为优秀。而与他对敌的人有的是当时的人杰,再加上双方人数众寡不敌,攻守的优势不同,因此诸葛亮虽然连年出兵,也不能有所攻克。当初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的长处不能兼顾到任何方面的原因。诸葛亮的能力可以治理政事,大概也算是与管仲、萧何相当了,但是当时的名将没有城父、韩信那样的将才,所以诸葛亮的功业不能建立,难道是他在大义上有所不及吗?大概还是天命有归,不能凭借智慧和力量来抗争吧。

自己翻译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拿了主角剧本的窦建德为何失败,奈何有挂逼

隋唐之际,其实真正拿了主角剧本的,是 窦建德 窦建德的出身是里长,这总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亭长,叫刘邦。

窦建德是个仁主,他自身待人非常好

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

作为一方领袖,他生活简朴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非常仁慈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

在他的治下,河北出现了短暂的安宁

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

直至唐末,河北依然传颂着他的仁德

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

武功部分,他也有很牛叉的战绩

他刷过贞观薛家四子的亲爹薛世雄

会云雾昼晦,两军不辨,隋军大溃,自相踏藉,者万余,世雄以数百骑而遁,余军悉陷。

他刷过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

化及保聊城,建德纵撞车抛石,机巧绝妙,四面攻城,陷之。

他刷过初唐双李之一的李世绩

又进攻卫州,陷黎阳,左武卫大将军李世勣、皇妹同安长公主及神通并为所虏。

从一个里长起身,到打下河北那么大的地盘,妥妥的刘邦剧本

,那个时代的韩信在他对面

2

窦建德插手洛阳之战,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这时候的局势是这样的,李世民举倾国之力和王世充互相消耗,王世充的情况肯定不会好,李世民这边的情况是远来之师,从七月打到次年二月,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怎么看怎么都是一场打包kill

吃下李世民就是吃下李唐主力,加上王世充的势力,天下可定

3、

其实双方都看出了对面的弱点

李世民吐槽窦建德军队不行

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陈,有轻我心

窦建德知道李世民粮草不多

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

但是问题来了,窦建德并没能来得及精准针对李世民的弱点,而李世民做到了

一场漂亮的闪击战,当李世民率领3500铁骑插入本阵的时候,窦建德正在开会,根本没法反应

建德群臣方朝谒,唐骑猝来,朝臣趋就建德,建德召骑兵使拒唐兵,骑兵阻朝臣不得过,建德挥朝臣令却,进退之间,唐兵已至,建德窘迫,退依东陂。

其实李世民这波斩首就3000人,问题就在于窦建德的军队素质实在太差,没能组织有效反击,于是溃散了,窦建德被擒

4、

李世民并不希望跟窦建德打起来,窦建德都跑他门口了,他一轮小胜展现实力后,遣使对窦建德说兄弟,你之前对我叔叔我兄弟很好,我真不想打你,为了爱与和平您能回去吗?

足下乃以三军之众,仰哺他人,千金之资,坐供外费,良非上策。今前茅相遇,彼遽崩摧,郊劳未通,能无怀愧!故抑止锋锐,冀闻择善;若不获命,恐虽悔难追。”

后来捉住他后,李世民还很委屈

“我自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来越境,犯我兵锋!”

窦建德说我就喜欢千里送人头,咋地?

“今不自来,恐烦远取。”

事实上李世民未必喜欢这个人头,一战两王直接使得他到了封无可封的危险境地,从此走上了一条不是反就是的道路,差一点就走了韩信老路

综上,这就是个主角剧本惨遭挂逼制裁的故事,用史官的说法就是

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新唐书》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

 王窦

 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 妻。颓耨子收从之,冒粲姓,仕隋,历怀、汴二州长史。生世充,豺声卷发,忌刻 深阻。涉书传,喜兵法,通龟策、推步。以廕为左翊卫,迁御府直长、兵部员外郎。 从杨素北伐,为幽州长史。

 大业初,为民部侍郎,善占对,习法,敢舞文上下。人或辨驳,世充以口舌缘 饰,众知其非,亦不能屈也。出为江都赞治,迁郡丞。炀帝数南幸,世充善伺帝颜 色,阿意顺旨。性机巧,饰台沼、阴奏远方珍物以媚帝,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 兼知宫监事。

 世充观隋政方乱,而江左浮剽易动,乃阴结豪桀,有系狱者,皆桡法贷减,以 树私恩。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江南应之,兵十余万。隋将吐万绪、 鱼俱罗讨之不克,世充以偏将募江都万人,频击破之。每捷必归功于下。虏获尽推 与士卒,故人争为效,由是功最多。

 大业十年,齐贼孟让转寇诸郡,至盱眙,世充拒之,保都梁山,列五壁不战, 羸兵以示弱。让笑曰:?世充文法吏,安知兵?吾今生缚之,鼓行下江都矣!?时 百姓皆入保,野无所掠,让众餧,又苦五壁闭道不得南,即分兵围之。世充数战, 阳不利,走壁;让益骄,数日,稍分其下南略,裁留兵足围壁。世充知贼懈,夜夷 灶撤幕,为方阵外向,毁垣而出,奋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去,斩首万级,虏十 余万人。炀帝以世充有将帅略,复委捕诸盗,所向辄定。会突厥围帝雁门,世充悉 发江都兵赴难,诈为可喜事以邀声誉。在军蓬首垢面,日夜悲泣,不释甲,卧必席 藁。帝以为忠,愈属信之。

 厌次贼格谦兵十余万屯豆子,太仆卿杨义臣杀谦,世充讨其余党,夷之。进击 贼卢明月于南阳,俘系数万。还,帝自持酒为劳。

 世充启帝:?江淮良家女愿备后廷,无繇进。?帝喜,令阅端丽者,以库赀为 聘,费不可校,署计簿云?敕别用?,有司不敢闻。具舟送东都宫,会道路剽夺, 使者苦之,或沈舟亡去,世充屏不奏。

 李密逼东都,诏世充为将军,以兵屯洛口。大小百余战,无大胜负。诏即拜右 翊卫将军,趣破贼。十四年,世充引军与密战洛南,有气若城压其营,世充大败, 众几尽,走保河阳。自系狱,请罪于越王侗,侗以书慰勉,赐金帛安之,召还洛, 裒亡散得万人,屯含嘉城,畏缩不敢出。

 会江都杀逆,群臣奉侗为帝,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宇文化及拥兵北 还,侗听内史令元文都、卢楚等谋,以重官畀李密,使讨贼,若化及破而密兵亦疲, 乘其弊,可得志。乃遣使以太尉、尚书令即军中拜密,趣兵北讨。密称臣奉制,引 后从化及黎阳,战胜来告,众大悦;世充独谓其下曰:?文都等刀笔才,必为密禽, 且我军与贼战,多杀其父子兄弟,一旦为之下,吾属无类矣!?以此言激众,文都 等闻,大惧。

 侗欲以文都为御史大夫,世充不许,曰:?尝与公等约,左右仆射、尚书令、 御史大夫,留待勋旧。今各欲得,则流竞开矣,何以共守?文都憾焉,潜与楚谋, 因世充入殿伏甲杀之。纳言段达庸怯,畏不果,驰告世充。世充夜以兵袭含嘉门, 围宫城。右武卫大将军皇甫无逸等遣将费曜、田阇拒战太阳门,曜败,世充入之, 无逸以单骑遁,收楚杀之。时紫微宫尚闭世充扣门,绐侗曰:?元文都等欲执陛下 降李密,臣不反,诛反者耳。?段达执文都送世充,杀之。世充悉遣腹心代卫士, 然后入谢曰:?文都、楚无状,规相屠戮,臣急为此,非敢它。?侗与之盟,进拜 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乃去含嘉城,居尚书省,专宰朝政,以其兄世恽为 内史令,居禁中,子弟皆将兵。分官吏为十头,以主军政。

 未几,李密破化及,还屯金墉,劲兵良马多。世充欲击之,恐士心未一,乃 谋以鬼动众,令德阳门卫张永通言梦人谓己曰:?我,周公,能以兵助讨密。?世 充白侗,立祠洛旁,使巫宣言:?周公令急击密,有大功;不然,兵且疫。?世充 下皆楚人,信妖,遂请战。乃简精卒二万、骑二千,跨洛水为三桥以度兵。密军偃 师北山,新破敌,有轻世充心,不设壁垒。世充夜遣二百骑蔽山伏,因秣马蓐食, 迟明薄之,密阵未成,伏兵上北原,乘高驰下,压其营,纵焚庐落,密众大溃,降 其将张童仁、陈智略,进拔偃师。初,密得世充兄世伟及子玄应于化及军,囚之, 至是皆归。世充兵次洛口,密长史邴元真、司马郑虔象以城降,悉收美人、宝货而 还。密以数十骑跳奔。

 于是,世充自为太尉、尚书令,加黄门印绿綟绶,以尚书省为府,置官属。乃 设三榜于府外,其一求文学堪济世务者,其一武干绝众、推锋陷阵者,其一能治冤 抑不申者。繇是上书陈事日数百,皆慰劳省接,虽吏卒,必饰词诱纳。而世充素诡 妄,不能仇其语,士大夫遂贰。初,杀文都,欲诡众取信,乃请事侗母刘太后为假 子,至是加号圣感太后。散骑常侍崔德本曰:?此王莽文母何异乎?后食侗前, 得呕疾,疑见毒,遂不复朝。以将张绩、董浚卫宫城。

 武德二年,矫侗诏假黄钺,相国总百揆,封郑王,授九锡,冕十有二旒,建天 子旌旗,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旄头云罕,舞八佾,设宫县,出入警跸。 术士桓法嗣自言能决谶,乃上《孔子闭房记》,画男子持一竿驱羊状,因说世充曰: ?隋,杨姓也;于文,?干一?为?王?,王处羊后,大王代隋之符。?又陈庄周 《人间世》、《德充符》二篇曰:?上下篇与大王名协,明受符命,德被人间,为 天子也。?世充喜曰:?天命也!?拜受之。以法嗣为谏议大夫。又罗取飞鸟,书 符命于帛,系鸟颈纵之,有弹捕得鸟而献者亦拜官。讽百官劝进。时纳言苏威老就 第,世充以威隋大臣,有素望,每表必署威名。使段达等胁侗曰:?天命不常,今 郑王功德甚盛,请揖让,用尧、舜故事。?侗怒曰:?天下者,高祖天下,若隋德 未究,此言不可发。必天命遂改,尚何禅?公非先帝旧臣乎?朕何赖?达等流涕。 世充又诈曰:?天下未定,须镇以长君,待天下安,则复子明辟。?

 四月,矫侗策禅位,幽侗于含凉殿,犹三让。遣诸将以兵清宫,世充袭戎服, 法驾,导鼓吹入宫,每历一门,从者必呼。至东上閤,更兖冕,即正殿僭位。建元 开明,国号郑。乃封兄世衡为秦王,世伟楚王,世恽齐王,诸族属以次封拜,以子 玄应为皇太子,玄恕为汉王。世充每听朝决政,诲喻言语谆复百绪,以示勤笃,百 司奏事者听受为疲。出则轻骑,无警跸,游历衢肆,行者但止立,徐谓百姓曰: ?故时天子居九重,在下之情无繇察。世充非贪位者,本救时耳。正若一州刺史, 事皆亲览,当与士人共议之。恐门卫有禁,无以尽通,今止顺天门外置座听事。? 又诏西朝堂听冤诉,东朝堂延谏者。繇是章牍真委,观省不暇,后亦不能复出。

 五月,裴仁基与其子行俨及宇文儒童、崔德本等谋劫世充,复立侗,不克,夷 三族。六月,鸩杀侗,以绝众望。世充率众东徇地至滑,以兵临黎阳。时黎阳为窦 建德守,故建德亦破世充殷州,以报其役。

 三年,下书大赦,筑练兵台于伊阙。守将罗士信、豆卢达稍稍归国,世充顾下 多背己,乃峻诛暴禁以威之。户一人逃,家无少长皆坐,父子、兄弟、夫妇许相告 免。令伍伍相保,一家叛,举伍诛。樵牧出入皆为限,公私不聊生。遣台省官督十 二郡营田,行者自谓仙去。以宫城为大狱,意所猜恶,必收系其人,内家属宫中。 或命将,亦质其孥乃遣。既而囚质且万口,食不足,饿者日数十。

 七月,高祖诏秦王率兵攻之,至新安,屯保多下,败世充于慈涧城。八月,王 陈兵青城宫,世充悉精兵来拒,隔涧言曰:?隋失其国,天下分崩,长安、洛阳各 有分地,吾常自守,不敢西顾。熊、谷二州在度内,不取,敦邻好也。今王远涉吾 地,越三崤,馈粮千里,勤师远出,将何求?王曰:?四海之人皆承唐正朔,独 公迷不复。东都士民来请师,陛下重违,我是以来。公若降,富贵可保;必拒我, 勉之,无多言!?世充约割地,不许。颍州总管田瓒请举山南二十五郡归。九月, 王君廓进拔轩辕,徇地至管城,河南州县以次降定。始窦建德与世充隙,至是建德 遣使结好,并陈赴援意。世充遣兄子琬、内史令长孙安世报,且乞师。

 四年二月,青城宫守将以宫降,王进保之。世充引兵出方诸门,临谷水以战, 王阵北邙,令屈突通步士五千逾水击之。兵接,王以骑决战,世充排兵殊斗,自 辰及午乃溃,俘斩八千人。王傅城,堑而守之。世充粮且尽,人相食,至以水汨泥 去砾,取浮土糅米屑为饼。民病肿股弱,相藉倚道上,其尚书郎卢君业、郭子高等 皆饿。御史大夫郑颋丐为浮屠,世充恶其言,杀之。然气竭,但婴城须建德之救。

 五月,王禽建德,并获王琬、长孙安世,俘示东都城下,且遣安世入言败状。 世充惶惑,将突围出保襄、汉,谋于诸将,皆不答,遂率将吏降军门。王受之,以 属吏,陈兵入城,发府库赉将士。其黄门侍郎薛德音以移檄嫚逆,崔弘丹造弩多伤 士,前诛之;又收段达、杨汪、孟孝义、单雄信、杨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 张童仁、朱粲、王德仁等斩洛渚上。以世充归长安,高祖数其罪,世充曰:?计臣 罪不容诛,但秦王许臣以不。?乃赦为庶人,与其族徙于蜀。将行,为羽林将军 独孤修德所杀。初,修德父机尝仕越王侗,世充既篡,谋归唐,为所屠者也。高祖 免修德官。子玄应,兄世伟,在道谋反,伏诛。世充篡,凡三年灭。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世为农,自言汉景帝太后父安成侯充之苗裔。材力绝人, 少重然许,喜侠节。乡人丧亲,贫无以葬,建德方耕,闻之太息,遽解牛与给丧事, 乡党异之。盗夜劫其家,建德立户下,盗入,击三人,余不敢进。请其尸,建德 曰:?可投绳系取之。?盗投绳,建德乃自縻,使盗曳出,跃起捉刀,复杀数人, 繇是益知名。为里长,犯法亡,会赦归。久之,父卒,里中送葬千余人,所赠予皆 让不受。

 隋大业七年,募兵伐辽东,建德补队长。方如军,会邑人孙安祖盗羊,为县令 捕劾笞辱,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阴舍之。时山东饥,群盗起,乃谋曰: ?往文皇帝时,天下盛强,发百万众伐辽东,犹为所败。今水潦为灾,民力刓敝, 主上不是恤,而亲驾临辽。且往岁西征,十不一返,今创夷未平,又重发兵,人情 危骇,易以摇动。丈夫不,常建功于世,渠为亡命虏乎!我闻高鸡泊广袤数百里, 葭{艹乱}〗阻奥,可以违难;承间窃出,椎埋掠夺,足以自资。因得聚豪杰,且观 时变,以就大计。?安祖然之。建德为招亡兵及民无产者数百,使安祖率之,入高 鸡为盗,安祖号?摸羊公?。

 时鄃人张金称亦结众万余,依河渚间,蓚人高士达兵千余屯清河鄙上。诸盗往 来漳南者多剽,焚乡聚,独不入建德闾,郡县意建德与贼通,捕族其家。建德 至河间,闻家屠灭,即率麾下二百人亡归士达。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 安祖为金称所杀,其下数千人归建德,众益盛,至万人,犹保高鸡泊。然倾身接物, 其执苦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力。

 十二年,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人讨士达,士达自以智略不及建德,乃推为军司 马,以兵属焉。建德既统众,思用奇厌伏群盗,乃请士达守辎重,自以精兵七千迎 绚,诈为亡状。士达取所虏,阳言建德妻子,杀之。建德遗绚书约降,请前驱执贼 自效。绚信之,引兵从建德至长河界,欲与盟,兵懈不设备。建德袭杀其军数千人, 获马千匹,绚以数十骑去,追斩于平原,献首士达,威振山东。

 隋遣太仆卿杨义臣讨破张金称于清河,残党畏诛,复屯啸归建德。义臣乘胜欲 遂入高鸡泊,穷划根穴。建德谓士达曰:?隋善将独义臣耳,新破金称,其锋不可 当。宜引兵避之,彼欲战不得,军老食乏,乘之可有功。?士达不纳。留建德守壁, 身将兵逆战,置酒享士。建德闻,曰:?东海公未捷,遽自矜大,祸至不日矣。隋 兵胜,必长驱而来,吾不能独支。?乃留众保壁,帅锐士据险待。后五日,义臣斩 士达于阵,追北薄垒,守兵溃。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 义臣已杀士达,谓余党不足忧,引去。故建德得还平原,收士达士胔葬焉。为士 达发丧,军皆缟素。招溃卒,得数千人,军复振,自称将军。初,他盗得隋官及士 人必杀之,唯建德恩遇甚备,引故饶阳长宋正本为客,尊任之,参决军议。隋郡县 吏多以地归之,势益张,兵至十余万。上谷贼王须拔自号?漫天王?,以兵略幽州, 战。其下魏刀儿号?历山飞?,壁深泽,众十万。建德以计袭取之,并有其地。

 十三年正月,筑坛场于河间乐寿,自立为长乐王。

 十四年五月,更号夏王,建元丁丑,署官属,分治郡县。

 七月,隋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督兵三万讨之,屯河间七里井,建德以劲兵伏旁泽 中,悉拔诸城伪遁。世雄以为畏,稍弛备,建德率敢士千人袭之。会大雾昼冥, 跬不可视,隋军惊,遂溃,相腾藉,者如丘,世雄引数百骑亡去。尽得其众,获 河间丞王琮,劳遣之。琮复婴城,建德进攻未下,而河间食尽,闻炀帝遇杀,琮率 吏发丧,乘城大临,建德遣使入吊,琮因请降。建德为退舍,饬馔具。琮率郡属素 服面缚军门,建德亲释徽纆,与言隋之亡,琮伏哭极哀,建德亦为泣。麾下或言: ?河间久拒守,多杀士,今力穷而下,请烹之。?建德曰:?琮,谊士也,吾方旌 擢以励事君者。且往为盗,可妄,今将安百姓,定天下,而害忠臣乎?即令 其军曰:?与琮隙者敢辄摇,罪三族!?乃授琮瀛州刺史。

 始都乐寿,号金城宫,备百官,准开皇故事。冬至,大会僚吏,有五大鸟集其 宫,群鸟从之。又宗城人献玄圭一,景城丞孔德绍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与之 侔,国宜称夏。?建德然之。改元五凤,以德绍为内史侍郎。

 武德元年,宇文化及至魏县,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及德绍曰:?吾,隋民也; 隋,吾君也。今化及杀之,大逆不道,乃吾仇,欲为天下诛之,何如?正本等曰: ?大王奋布衣,起漳南,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以能杖顺扶义、安四方也。化及为 隋姻里,倚之不疑,今戕君而移其国,仇不共天,请鼓行执其罪。?建德善之。即 引兵讨化及,连战破之。化及保聊城,乃纵撞车机石,四面乘城,拔之。建德入, 先谒萧皇后,语称臣。执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等,召隋文武 官共临斩之,枭首辕门;囚化及并其子,载以槛车,至大陆县斩之。

 建德性约素,不喜食肉,饭脱粟加蔬具,妻曹未尝衣纨绮。及为王,妾侍裁十 数。每下城破敌,赀宝并散赉将士。至是,得隋宫人尚千数,悉放去;其文武、骁 果尚万余,各听所之。乃以诛化及报越王侗,侗封之夏王,遂号大夏。以隋黄门侍 郎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兵部侍郎崔君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余随才署 职,委以政事。有愿往关中及东都者,恣听不留,仍给道里费,以兵护出于境。

 二年,陷邢、赵、沧三州。复陷冀州,执刺史曲棱,赦之,复以为刺史。八月, 陷洺州,虏刺史袁子干,遂迁都焉,更号万春宫。使人如灌津祠先墓,置守冢三十 家。又遣使朝侗,因与王世充结欢,北聘突厥,士马益精雄。俄而世充废侗,乃绝 之。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书称诏。追谥隋炀帝为闵帝,以齐王暕子政道为郧 公。义成公主在突厥,遣使迎萧后,建德自将千余骑送之,并献化及首。

 未几,连突厥侵相州,刺史吕珉之。进攻卫州,执河北大使淮安王神通、同 安长公主、黎阳守将李世勣,释之。复使世勣守黎阳,馆王、公主,馈以客礼。滑 州刺史王轨为奴所杀,奴以首奔建德,建德曰:?奴杀主,大逆。纳之不可不赏, 赏逆则废教,将焉用为?命斩奴而返轨首,滑人德之,遂降,齐、济二州亦降。 兖贼徐圆朗闻风送款。

 三年,世勣自拔归国,吏白建德诛其父,建德曰:?臣勣,唐臣,不忘其主, 忠也。父何罪?释不问。高祖遣使修好,建德即以公主等归京师。尝执赵州刺史 张志昂、邢州刺史陈君宾、大使张道源等,将杀之,国之祭酒凌敬谏曰:?夫犬吠 非其主,彼悉力坚守,以穷就禽,伏节士也。今杀之,无以劝。?建德怒曰:?我 傅其城,犹不下,劳费士旅,何可赦?敬曰:?王之大将高士兴抗罗艺于易南, 兵未交,士兴即降,王以为可乎?建德悟,即释之。然其大将王伏宝数持兵,功 略在诸帅上,或谗其反,建德杀之。伏宝临呼曰:?我无罪,王何信谗,自刈左 右手乎?后战数不利。

 九月,建德自帅师围幽州,为罗艺所败,艺乘胜袭其营,建德阵营中,填堑而 出,败艺众,进薄其城,不能拔,乃还。济阴贼孟海公兵三万,据周桥城以掠河南, 建德自击之。会秦王伐东都,其中书舍人刘斌献说曰:?唐据关内,郑王河南,夏 有冀方,此鼎足相持势也。今唐悉兵临郑,出入二年,郑人日蹙。二国兵不解,唐 强郑弱,势必举郑,郑灭则大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莫若援郑,使郑抗其内, 我攻其外,唐之兵必却,唐却而郑完,然后徐观其变。郑若可图,因而取之,并二 国兵,乘唐师老,长驱而西,关中可遂有也。?建德曰:?善。?乃遣使聘世充, 与连和,会世充亦自乞师,即令其臣李大师、魏处绘来朝,请解郑围,秦王留之不 答。

 四年,建德克周桥,虏海公,留其将范愿戍之。悉发海公、徐圆朗之众,并兵 号三十万救世充,至滑州,世充行台仆射韩弘开城纳之。建德进逼元、梁、管三州, 皆陷,遂屯荥阳。运粮溯河西上,舟相属不绝。壁成皋东原,筑营板渚。遣使与世 充约期,又遗秦王以书。

 三月,王进据虎牢。翌日,以骑五百觇建德营,设伏道侧,独以数骑去贼营三 里,觉,贼出骑追之,王渐却,诱至伏所,卒起奋击。贼骑惊,引去,追斩三百级, 获其将殷秋、石瓒,乃报建德以书。建德失二将,又闻唐兵精,得书犹豫,顿六十 日不敢西。

 时世充弟世辩为徐州行台,亦遣将郭士衡、兵数千人从建德,王遣王君廓以轻 骑抄其饟,执贼大将张清特。建德惧,人情携骇,其诸将又新破海公,掠获盈给, 日夜思归。凌敬说建德曰:?今唐以重兵围东都,守虎牢,我若悉兵济河,取怀州 河阳,以重将戍之,然后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传檄旁郡,进壶口以骇蒲津, 收河东地,此上策也。且有三利:乘虚扌寿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 郑围自解,三也。?建德将从之,而王琬、长孙安世日请兵西,每言必流涕,又阴 赍金玉啗诸将,以挠其谋。众乃曰:?凌敬书生,岂知战?建德乃谢曰:?今士 心锐,天赞我也,师将大捷。方用众议,不得如公言。?敬固争,建德怒,命扶出。 其妻谏曰:?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夫自滏口道乘唐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 因招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难纾矣。今顿兵虎牢下,徒自苦,恐无功。? 建德曰:?此非女子所知。且郑朝暮待吾来,既许之,岂可见难而退,且示天下不 信。?

 五月,建德自板渚出为阵,西薄汜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而前。郭士衡为 游兵。秦王登虎牢城望其军,按甲不战,曰:?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士 嚣,令不肃也;逼城而阵,有轻我心。待其饥,破之果矣。?日中,建德士皆坐列, 渴争饮,意益怠。王麾军先登,骑怒,尘大涨,乃率史大奈、秦叔宝缠麾帜,弛出 贼阵后,建德军顾而惊,遂大溃。建德被重创,窜牛口谷。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 威获之,传而西,斩长安市,年四十九。初,其军有谣曰:?豆入牛口,势不得久。? 至是果败。

 建德妻与其左仆射齐善行以骑数百遁还洺州。余党欲立其养子为主,善行曰: ?夏王奄定河朔,号为威强,今一出不复,非天命有归哉?不如委心请命,无为涂 炭生民也!?遂分府库散给将士,令各解去。善行乃与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率官 属及建德妻奉山东地并传国八玺来降。建德起兵至灭凡六年。

 赞曰:炀帝失德,天丑其为,生人辜,群盗乘之,如?胃毛而奋。其剧者,若 李密因黎阳,萧铣始江陵,窦建德连河北,王世充举东都,皆磨牙摇毒以相噬螫。 其间亦假仁义,礼贤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谓盗亦有道者。本夫孽气腥焰,所以亡 隋,触唐明德,折北不支,祸极凶殚,乃就歼夷,宜哉!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

形容诸葛亮的功勋的典故是什么?

诸葛亮的相貌:“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的子嗣:先从兄诸葛瑾过继其次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年二十五卒;亲子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长子——大度容人注)。“景耀...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时年三十七。…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诸葛攀是诸葛亮义子诸葛乔之子——大度容人注)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京位至江州刺史”;

诸葛亮其妻名字:“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由此可知,诸葛亮之妻姓黄,但名字不得而知。所谓“黄月英”系民间传说,未载正史;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诸葛)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以上引文均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是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用不着争论,在《辞海》、《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辞书里,提到三国时代的大“家”就只有两人:一是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或诗人),另一个就是诸葛亮——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争论呢?这是因为,颠覆历史已经成了当今历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特征——许多历史人物已经被评了百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不颠覆历史,不和传统的历史评价唱反调,如何能一鸣惊人,如何能引人瞩目。所以,过去说不好的历史人物,我一定要为他找一些好处(比如对隋炀帝、对秦桧、对李鸿章);过去说好的历史人物,我也一定要找点毛病出来(比如对岳飞、对诸葛亮)。于是,历史学界也不是清水衙门了,历史学家们也照样可以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只是,历史真的可以随意颠覆来颠覆去吗?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谈及此处,我不由得要先发一段议论:

自从极亲曹操(其实,这种所谓的“亲”也未必是真的“亲”,其目的也不外为了能引人瞩目而故作惊人之语)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狂吹了贾诩、郭嘉后,这两个人的所谓军事才能就被众多“易粉”和一些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听讲者捧上了天,这真是一个极为荒唐极为可笑的现象。我不否认他们的确是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在许多关键场合、关键问题上给曹操谋划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策,然而,既没有姓孙武那样举世公认的军事理论著述、又没有统领过军队、亲临疆场指挥打仗的人,居然就成了“军事奇才”,这岂非咄咄怪事!袁绍阵营中的田丰、沮授甚至吕布手下的陈宫,他们遇事为其主做的分析、提出的建议也都准确、很好,但无奈袁绍、吕布均非明主,所以这几个谋臣的才能被后人忽略了。其实,除了未能选择明主外,他们哪一点比贾诩、郭嘉差!郭嘉的确给曹操出了不少的好主意,但并不是曹操的每次胜利都源于郭嘉的计谋:比如,官渡之战,当与袁绍陷入相持时,曹操有心退兵,是荀彧而不是郭嘉阻止了他。更何况,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吕布、宛城败给张绣、征刘表张绣中贾诩之计等等,易中天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呢?贾诩也一样,曹操征宛城破张绣,贾诩除了献投降计外,别无良策;张绣叛曹后依附刘表,曹操前往征伐,又大破之,贾诩同样束手无策。曹操因袁绍袭许都而撤兵,此时的贾诩灵感来了,这便有了“贾文和料敌决胜”(对此,《三国演义》的描写和《三国志》基本相同)。易中天为什么只提他后面的“料敌决胜”却避而不谈他前面的无计可施呢?郭嘉也好、贾诩也好,有主意他们就可以向曹操献计献策,没有主意他们就可以缄口不言,自有他人出谋划策,何况曹操本人也是足智多谋。诸葛亮则不同,刘备大事小情都要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则须每求必应。孰优孰劣,还不一目了然吗?马谡给诸葛亮出的主意也是百发百中,如果他没有后来的守街亭,是不是也可称为“天生的军事奇才、其军事能力超过诸葛亮”?如果仅仅出谋划策纸上谈兵就可算军事奇才,那赵括可称“天下第一军事奇才”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尚不被称为军事家,也没有人称其为“军事奇才”。贾、郭被称之为“军事奇才”,实在是“军事奇谈”。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中说:“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庞统与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并驾齐驱,法正和程昱、郭嘉相当——连庞统、荀彧都在郭嘉之上呢,更别提贾诩了。

为了“抗衡”诸葛亮,有些人还抬出周瑜、司马懿说事儿,然而,他们“抗衡”得了吗?

周瑜,满打满算,就打了“赤壁之战”这一场硬仗,还是在自己的“主场”。即便是赤壁之战,也不是他独自打的:“权…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诸葛)亮诣先主(刘备),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三国志*诸葛亮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三国志*周瑜传》。无论从哪个资料看,赤壁之战都不是周瑜单独打的。周瑜功劳确大,但不能全都算在他头上;

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比,我们还是看看蜀、魏、晋之外中立方人士吴人张俨怎样评价的吧——《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

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这才是客观的评价!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一谈诸葛亮的军事实践与战绩:论文韬武略,曹操在三国时期可谓首屈一指,但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后,曹操就没再得到什么便宜。而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原来的“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一变而为无往不胜。孔明不仅帮助刘备硬是在天下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先取荆州后取川”,实现了《隆中对》中的预言;更以一介书生统领千军万马助东吴赤壁破曹、从荆州直取成都、六次北伐强大的曹魏令其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他与之作战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曹魏集团自不必说,就是益州刘璋,那也是久居川蜀,几代的地头蛇,又是易守难攻的地形,而诸葛亮仍能助刘备战而胜之(取川蜀庞统有功,但他过早阵亡。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诸葛亮),这岂是“军事才能平平”所能做到的!三国时期,包括曹操在内,没有谁能超过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次数,如果他的军事才能不行,刘备、刘禅岂能让他长期最军队统帅,还不早就“下课了”!

有些人(包括那个现在火得不可一世的易中天)根据陈寿《三国志》里一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便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是荒唐的很。稍微动下脑子就能明白,作为西晋臣子,如果不这样说,那末,他将置其主子——宣帝司马懿于何地?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通过司马懿之口夸赞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卒...。及军退,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这难道不是在称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在夸奖他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吗?

有些人总是讲这个胜仗是刘备打的,那个胜仗是刘备打的,可为什么不想想,在得到孔明之前,刘备东投西靠,如丧家之犬;得孔明之后,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这难道是他在得了孔明之后突然自己脑袋开了窍而与孔明没有关系吗?

比如,火烧博望,有人说是刘备干的,与诸葛亮无关,因为诸葛亮那时还没出山呢?果真如此吗?《裴松之注*三国志》记:“刘备以建安十三年败,遣亮使吴,亮以建兴五年抗表北伐,自倾覆至此整二十年。然则备始与亮相遇,在败军之前一年时也”,也就是说,诸葛亮出山是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同上),夏侯敦、于禁败于博望应该是在曹操北征乌丸之后,如何能肯定地说火烧博望于诸葛亮无关呢?

让我们看看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与诸葛亮的:《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初,刘备袭蜀,丞相掾赵戬曰:‘刘备其不济乎?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徵士傅干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何为不济也?’”一个“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的人,居然终成鼎立三足之一,没有诸葛亮的“谋”,哪得如此!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那末,为什么后来他未待“天下有变”就急于出击曹魏呢?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自恃才能穷兵黩武。但问题不能这样看:

刘备后,刘禅继位。天下尽知这是个昏庸的皇帝。有诸葛亮在,刘蜀固然可以自保,但一旦诸葛亮去世,则刘蜀必然成为别人(或曹魏、或孙吴)的口中食、囊中物,这一点也是天下尽知。因此,诸葛亮必须要赶在自己在世时完成统一大业,即使力所不殆也要勉为其难以求一逞。即所谓“臣鞠躬尽瘁,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后出师表》)。

明了了这一点,对诸葛亮以最弱小的刘蜀却频繁征讨最强大的曹魏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但弱小蜀汉终究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比较准确的。然而,有些人却因此诟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种人真是太浅薄了!

拿破仑先有法俄战争之败,最后的滑铁卢战役使其再无回天之力,但全世界没有人否定他军事家的地位;

纵观曹操一生,尽管有众多谋士为其出谋划策,但也打了不少败仗,特别是灭袁绍、收荆州之后,其实力已是天下第一,尽管如此,还是遭遇了赤壁惨败,以后又在征汉中的作战中折损了大将夏侯渊,失利于刘备。却没人因此否认曹操军事家的地位;

而诸葛亮完全凭着自己个人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东征西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以弱敌强之势,却依然能攻城略地斩将夺隘进退自如,怎么就“军事才能平平”呢?这也太双重标准了吧。

更何况,北伐果真无功吗?第一次北伐夺得三郡,虽然得而复失但迁徙人口入汉中扩充了国力;第二次北伐进退有度,因故退兵时斩敌大将王双,令魏军望而却步不敢进逼;第三次北伐夺武都、阴平二郡扩展了蜀汉的版图;第四次曹魏强势攻蜀,诸葛亮以弱抗强,举重若轻潇洒御敌,轻松击退司马懿入寇;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获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之战果。在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时还顺手射杀了名将张郃;第六次北伐兵临渭水,直指长安,以十万军兵对抗二十万众,以弱敌强,主动出击,接连取胜,打得国力最为强大的曹魏及其统帅司马懿龟缩不敢出战。正像前面提到的张俨所说的那样:“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果不是征战途中诸葛亮病与五丈原,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诸葛亮。

至于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声誉是被《三国演义》捧起来的,更是荒唐之极。说这话的人,既没有起码的历史常识,又没有起码的文学常识:“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给诸葛亮这样高评价的人是谁,诗圣杜甫。难道唐朝的杜甫也会受明朝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

游过成都《武侯祠》的人都知道它门前有座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的作者斐度是中唐时期功绩卓著的名宰相;书写者柳公绰是柳公权的哥哥,也是位大书法家,刻碑者鲁建是当时碑刻者中的绝顶高手。因文、书、刻历来为人们称绝,所以此碑被称为“三绝碑”。如此兴师动众,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碑文言道:“尚父(姜子牙)作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仲)、晏(婴),总汉萧(何)、张(良),异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如此高的评价,难道也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与其说后人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如说罗贯中、毛宗岗等人受了前人的影响更确切。因为,毕竟人家生活的年代比我们距三国时代近了好几百年。

最后,我用杜甫的另一首咏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结束本文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觉得有帮助的话就给点分吧。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孔明的评价是出于私心还是事实如此?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认为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治军理民,短处便是不善于领兵对战。那么陈寿的评价是否公允呢?

现代对《诸葛亮传》的看法

现代对《诸葛亮传》有两种看法,差别主要集中于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

一、有人认为陈寿在黑诸葛亮,理由有以下两点:

1. 私怨

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参军。在街亭之战中,受马谡影响被惩罚。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晋书?陈寿传》

陈寿自己也与诸葛亮有仇怨,不过这里有两个说法:

其一是陈寿曾在诸葛亮麾下做事,被诸葛亮打过。

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魏书?毛修之传》

其二是陈寿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有仇怨。

《孙盛异同记》记载: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

不过诸葛亮于234年,那个时候陈寿不过一周岁,如何替诸葛亮做事。因此第二种说法比较可信些,陈寿曾在诸葛瑾手下做事。

到了唐代,《晋书?陈寿传》更是将其盖棺定论,将陈寿与诸葛家族的恩怨记了下来: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2.政治抹黑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司马炎时期,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仇恨?很大。因此陈寿受晋朝?委托?来抹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二、陈寿对诸葛亮是?真爱?,理由有如下两点:

1.《诸葛亮》是《三国志》中少有的大传(6000多字)而且是独立传记。《三国志》中臣子独自立传的只有诸葛亮与陆逊,《诸葛亮传》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而且在二十四史中,臣子独自立传的也很少。

2.《诸葛亮中》有不少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词。比如对诸葛亮的介绍?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等等,都是很高的赞美与评价。

在二十四史中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伟人必有奇貌。

比如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等。仿佛这些人,没有令人惊奇的相貌就当不了帝王一样。

诸葛亮的八尺就符合?伟人?的特征。

那么陈寿究竟属于?黑?还是?粉?呢?我们先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诸葛亮传》。

司马炎心中的诸葛亮

我们从《三国志》中可以看出,陈寿写《诸葛亮传》是受了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的命令。

中书监、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正副长官。魏晋时期的中书省权势颇重,负责接收大臣上书,草拟皇帝诏令,参与国家机要,以及兼管修史。因此可见,陈寿写《诸葛亮传》并非为自己写,而是为了朝廷所写。

知道了陈寿的写作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传》的政治风向了?它肯定是为晋室皇权所服务的。

二十四史又被成为国史。这个国史有两个意思:为?国?所写,即古代建立国号的各种朝代;由?国?所写,即这些史书都有所写。(当然《史记》例外)

史书是不能乱修乱写的,否则很有可能引来灾祸。东汉班固因私修史书,便被抓入大狱,若不是弟弟班超的营救,估计我们就看不到《后汉书》了。

北魏崔浩更因为修史被诛杀全族,甚至连累了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这在晋朝同样适用,从上文对中书省职权介绍就可以看出对修史的重要性。晋朝将修史放到了与国家机要等同的地位。

若晋朝当权者仇恨蜀汉,那么陈寿哪怕再?粉?诸葛亮,也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来美化诸葛。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晋武帝司马炎却十分推崇诸葛亮。

在《晋书?职官志》中?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

陈勰因孰知诸葛亮?兵法?而别司马炎重用。

《汉晋春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樊建(蜀汉降臣)为给事中,晋武帝问诸葛亮之治国,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汉晋春秋》是东晋习凿齿所编撰,更是多次被裴松之引用,注解到《三国志》中,可信度比较 高。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司马炎是十分推崇诸葛亮,甚至说出自己若有诸葛亮的辅助,自己就能多休息了。

司马炎这句话不仅对诸葛亮治国才能的肯定,更是透露出对诸葛亮掌权?放心?。司马氏是权臣篡位登基的,会对诸葛亮这样的权臣会放心?因为诸葛亮确实是如此做的,掌权一生,却不曾弄权。

这便是司马炎让陈寿写的《诸葛亮传》的根本目的了?为后世立一个?忠君?的榜样。

陈寿在《诸葛亮传》写到: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罪罪。可见这篇传记最后肯定会让司马炎看。陈寿不敢也不能拿出一个不符合司马炎价值的诸葛亮出来。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鞠躬尽瘁而后已的形象,正是西晋皇权所需要的。曹篡汉、晋篡曹都是权臣踢走主君,自立为帝。?忠君?思想是魏晋时代大臣们最为缺少的东西。

司马炎为了晋朝统治,必须大力宣扬忠君思想,以此来杜绝权臣篡位。这个忠臣标杆便需要被立起来,还有比权倾蜀汉,却始终以臣子自居的诸葛亮更好的人选吗?

晋朝需要的是一个既忠君,关键时刻又能挽天倾的人物。

诸葛亮受命于?危急存亡之秋?,为了蜀汉数次北伐曹魏,希望以己之力来拯救蜀汉。晋朝统治需要诸葛亮式的人才,他的才能足以治理国家,他的性格足以让君主放心。诸葛亮简直就是历朝历代君主心目中的完美人才。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

如何了解一个人,我们一般是通过他做过的事情,来定论他的才能、性格等等。但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少有具体事情的描写。

诸葛亮政治才能很强,这是普遍都认可的,?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但都没有提到具体的举措。

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的描写,则更是能省则省。比如数次伐魏就可以概括为:诸葛亮出兵,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去世。这些都是十分空洞的描写。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没有对哈姆雷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我们从哪里寻找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就是如此,将其具体的经历舍去,只剩下空洞的结果与结论,不给后人评判的机会。陈寿笔下的诸葛亮便是忠君、善于治民练兵、尤其不擅长军事。

因为君主们需要的是诸葛亮治国之才,军事才能是不需要的。陈寿自然把握住了司马炎的这一考虑,因此舍去了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肯定,只保留了政治才能,也就有了最后的评价。

这也是符合历代帝王需要的?诸葛亮?。

陈寿对诸葛亮的结局也早写明了原因:?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天命归于谁?自然是司马氏。关于这一点,陈寿也有所暗示。

司马懿在《诸葛亮传》中的唯一出场,便是诸葛亮的时候,这就是天命有归的原因。否则让魏国头疼无比的诸葛亮,为何一碰到我们的司马宣王便了,这不是天命什么是天命?

当然陈寿的《诸葛亮传》是比较符合事实的。因为他不敢糊弄司马炎。

司马炎若仅仅是为了塑造一个忠臣形象,可供选择的人就多了,不一定非得选诸葛亮。司马炎如此做只因为诸葛亮确实才能非凡,司马炎自己也确实推崇诸葛亮。

但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我们就需要跳出陈寿的《诸葛亮传》,去全方面了解了。毕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是修史的晋朝所需要的,那么便用春秋笔法,一笔带过吧。

陈寿笔下的诸葛亮是出于政治需求,基本符合诸葛亮的实际情况,这是肯定。那么陈寿本人是不是不带任何偏见呢?我倒是认为陈寿对诸葛亮还是有点想法的。

为何如此说?《三国志》蜀书卷十记载着七个人,分别是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这七人都是蜀汉失意人,而且或多或少都因诸葛亮而, 陈寿将其归为一传之中,其居心如何,大致也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