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隋朝立下奇功的贺若弼,最终为何还落得个惨的下场?

2.《知否》里那个有辱斯文的秀才和奇葩婆婆, 最后是什么下场?

3.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4.对《红楼梦》的人物、环境、情节分别总结,大约300字左右,急用!!!!!!!

5.求历史上的罪己诏

为隋朝立下奇功的贺若弼,最终为何还落得个惨的下场?

挥霍无度的句子-挥霍无度的下场

为隋朝立下奇功的贺若弼,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懂得收敛,忘记了自己为人臣子的本分,最终被隋炀帝处。贺若弼在隋朝建立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立下很多功劳南征北战是开国功臣开国元勋,隋文帝也非常敬重贺若弼的为人,欣赏他的才能在隋朝建立以后封贺若弼为国公。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为人处事要处处小心,一件小事情就可能引起龙颜大怒,臣子手中的权力是帝王赋予的,同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收回他手中的权力,贺若弼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贺若弼也早已经忘记了当初在大隋王朝建立过程当中的艰难困苦。他开始放纵自己,每天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完全没有一个国家官员应该有的样子,隋文帝念及他过去的功劳,并没有给他太大的处分,只是对他略施小惩降低了他的品级。贺若弼认为隋文帝这是小题大做,自己为大隋王朝出生入,身上留下很多伤疤,在国家天下稳定之后,稍微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理所应当。

贺若弼对隋文帝有所怨恨,贺若弼和隋文帝相知相交相识,他不敢做出过分的举动,也只把这口恶气咽在肚子里面。过去的功劳并不代表将来的辉煌,功劳和过失应该分开来看,不能因为过去的往日的辉煌成为贺若弼挥霍无度的理由。隋文帝是要做帝王的表率,他当然不允许自己的臣子成为职业生涯当中的污点。

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继位。一代天子一代臣,贺若弼对于隋朝仍然心存怨恨,在朝堂之下议论纷纷,后来被人举报贺若弼妄议朝政隋炀帝借此机会,把他被处,也是上演了一出杀鸡给猴看的好戏。

《知否》里那个有辱斯文的秀才和奇葩婆婆, 最后是什么下场?

《知否》里那个有辱斯文的秀才和奇葩婆婆, 最后是什么下场?

知否里的孙秀才是囿阳当地有名的神童,12岁便考中了秀才。这就是小地方的悲哀,盛明兰的兄弟们个个年纪轻轻,都考中了进士,还天天低调得不得了。孙母却目空一切,整日叫嚣着自己的儿子是“宰相根苗”,秀才连做官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宰相了,简直是异想天开。

孙秀才娶寡妇

孙家不知感恩盛家的退让,反而变本加厉,越来越妄自尊大。最终他们突破了盛家的底限,要让青楼女子进门为妾。盛家不再退让,坚决和离,最终盛家人破财免灾,损失了一半的嫁妆成功和离。

孙秀才和离之后,立刻把那位怀孕的青楼奇女子,娶了进来做了正房夫人。再也没有人管着孙秀才,他好不快活,过上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当那位青楼女子生下儿子之后,孙家已经家道败落。然而孙秀才不思进取,为了维持舒服的日子,开始陆续变卖家产。这其中最有忧患意识的当数那位青楼奇女子,她率先意识到了危机,果断止损。给孙秀才母子灌下药之后,卷走了所有的钱财。

打击最大的是青楼女子生下的儿子也不是孙秀才的孙秀才再不复当年的风光,度日艰难,又重新回到了解放前。

他们母子两个看着桌上的稀粥咸菜,终于想起了盛淑兰的好处。他们一路打听着,找到淑兰居住的地方,表示自己不计前嫌愿意娶回淑兰。谁知道淑兰不但再嫁,连肚子都老大了,嫁给的也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富户。

孙秀才母子挨了一顿奚落和淑兰男人的扁担,被赶了出去。即便这样,孙家也不思悔改,不事生产,放不下架子,只能靠典当过活。

孙氏母子最终典当光了家财,眼看着就要忍饥挨饿。一个寡妇向他家伸出了橄榄枝,嫁了过来。这个寡妇既然敢嫁,就有敢嫁的底气和手段,结婚的时候先让族中的耆老把婚前财产公证了一下,说明财产都是自己的,孙家母子只是一对穷光蛋。

当年踌躇满志,张口闭口“有辱斯文”的孙秀才,已经落魄到了依附自己的寡妇老婆生活。但凡有点眉高眼低,还要挨媳妇的打、受媳妇的气。当年他对盛淑兰的那种盛气凌人,动辄大帽子压人、开口教训,已经不复存在。他再也没有了岳家的扶持,和媳妇的贤惠。

奇葩婆婆

孙家婆婆拿着这些银子到处开店铺,可他们又哪是做生意的料。看着大笔的银子心花怒放,跟着别人学投资,最后血本无归。

孙秀才娶了寡妇后,孙秀才继续不务正业,整天找狐朋狗友饮酒作乐。这个寡妇可不是善茬,直接一顿棍棒,孙母还想摆婆婆的谱,想上去动手,却自己先摔了一跤。她指责儿媳不孝,鼓动着别人帮着说儿媳坏话,想把人家休了。

孙家母子被奚落的丢尽了人,孙秀才仗着胆子说要休了人家。这个寡妇毫不示弱:当初你们家穷得吃不上饭了,我才嫁过来的,家产田地都是我的,婚前都做了公正,休妻你们就要净身出户。孙秀才不能生育,还不务正业、寻花问柳,如果你们想以“无出”的罪名休妻,那是不可能的。

一家三口,争执不过打了起来,当然面对身体强壮、泼辣强悍的寡妇,孙氏母子只有挨打受气的份儿。

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什么关系

唐太宗唐玄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继位后反思隋朝暴政,谦虚纳谏,实施仁政,开创了唐朝的繁荣盛世,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母亲是窦德妃,李隆基是一位功过分明的皇帝,一方面他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另一方面他又沉湎酒色,宠信奸佞,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

唐太宗画像

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幼子,而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所以,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

从史料来看,唐太宗唐玄宗确实是一脉相承,他们生活的时期正是李唐王朝的动荡时期,他们为了继承皇位,手刃亲人,以鲜血染红了通往帝位的道路。唐太宗继位时,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了亲生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传位,即使后来唐太宗文治天下,功绩卓著也未能抹去这个夺位和弑兄的污点。

与唐太宗相似,唐玄宗为了登上帝位首先与姑姑太平公主杀了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也就是他的亲婶婶,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继位。在李旦将皇位禅让给唐玄宗李隆基后,李隆基为了稳固王位,又下令赐了亲姑姑太平公主。

所以,唐太宗和唐玄宗这对曾祖孙确实是同样的坚毅果断,不留情面,但是相对于唐太宗的精明强干,唐玄宗李隆基还是要略逊一筹的,尤其是在察纳谏言和冷静自持方面,以致最终为美色和奸臣所悟,含恨而逝。

唐玄宗叫什么唐玄宗是李唐王朝的第七个皇帝,唐玄宗叫什么呢?他本名李隆基,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民间多称之为唐明皇。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因而也称他为李三郎。

唐玄宗画像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685年,27岁登皇帝位,在位44年,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帝王。

一方面,唐玄宗从小就是个锋芒毕露的王子,史书中多次记载了小李隆基的聪慧和大气,以至于祖母武则天都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成年后,李隆基更是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心智,与姑姑太平公主一起诛杀韦后,扶持睿宗李旦继承皇位。后来,李隆基还凭借自身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太子,继承了皇位。即位后的李隆基不仅赐太平公主,坐稳皇位,更在不同的时期恰当的选择了能臣良相辅佐朝政,他加强边防,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

另一方面,在李唐王朝走向极盛之时,李隆基又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沉溺女色,宠爱杨贵妃,估计当时连唐玄宗叫什么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昏庸还体现在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一众奸佞之臣,甚至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后来的李唐中衰埋下了伏笔。

唐玄宗是一个功过分明的封建君王,就他前半生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而言,谥号明皇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但对于唐玄宗晚年的沉湎酒色,醉心风月,甚至宠信奸佞,荒废国政而言,明皇二字实在是一个讽刺,难怪最终,唐玄宗被迫退位,并被儿子幽禁,郁郁而终。

唐玄宗是谁的儿子在唐朝的统治过程中,当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去世后,天下终于又一次成为了李姓人的天下。也就是在武则天之后,唐朝迎来了唐玄宗在位的又一个繁荣时期。那么这位在位的唐玄宗是谁的儿子呢?是当时皇后的儿子吗?他和武则天两个人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剧照

其实,在武则天即将去世时,在众大臣的帮助之下,最终得以继承皇位的还是李姓之人。唐睿宗李旦是继武则天之后的下一位皇帝。不久之后,李旦后宫的窦德妃为其产下一个皇子,取名为李隆基,这也就是后来当上皇帝的唐玄宗。那么,唐玄宗是谁的儿子呢?按当时的辈份来排的话,武则天她是唐玄宗的奶奶,而李旦是唐玄宗的父亲。不过唐玄宗李隆基并不是当时唐睿宗的第一个儿子。

所以如果是按照当时继承皇位的顺序,应该是嫡长子李成器来继承,但由于在唐睿宗李旦的几个儿子当中,就数唐玄宗李隆基小时候表现的聪慧过人,胸怀大志,而且做事果断,有继承帝位的潜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韦皇后毒中宗准备夺权的时候,也是他发动的政变帮助父亲李旦得到了皇位,再加上李成器自身也坚决不同意将自己立为太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顺水推舟,尽管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但他成为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名正言顺。不久之后,唐睿宗便将皇位传给了唐玄宗,他正式登基成为了皇帝。

唐玄宗之后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时宠爱杨贵妃,沉湎酒色,挥霍无度,宠信奸佞之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和史思明,直接导致了为期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也因此被迫逃出长安,在马嵬坡赐了杨贵妃,随后,他的第三个儿子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

影视剧中的唐肃宗李亨剧照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_,最初被封为忠王,太子李瑛被废后,才被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亨。唐肃宗李亨的生母杨氏虽然出身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但身为姬妾不能独自抚养儿子,李亨被送往李隆基的正妻王氏那里抚养。

马嵬坡之变以后,李亨经过精心的布置与筹划,于七月十二日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登基仪式,改年号为至德,将唐玄宗尊为太上皇并派使臣向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唐玄宗与唐肃宗回到长安以后,唐玄宗被幽禁在甘泉宫,直至薨逝。

唐肃宗李亨顺理成章的走上了帝位,成为了继唐玄宗之后的新皇帝。试想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玄宗不曾荒*无度,大唐王朝依旧是兴盛繁荣,井然有序,那么即使李亨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才能,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得不说唐玄宗的悲惨遭遇是咎由自取的。

而唐肃宗作为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开元盛世的成果,废除了一些时政弊端,为大唐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他的疏漏,他没能对后宫和宦官势力进行约束,为大唐朝后来的发展也留下了隐患,带来了灾难。

唐玄宗怎么的唐玄宗是怎么的,这个正史记载,大约是郁郁而终。唐玄宗的政治生涯刚开始的时候还算不错,只是很快他就自我膨胀了。他专宠武惠妃,听信谗言,一天之内杀了自己三个儿子,其中包括做了二十几年太子的李瑛。

唐玄宗雕塑

之后武惠妃病,他把自己儿媳妇杨玉环召进宫做了自己妃子。对杨玉环百般讨好,只要能逗杨玉环开心的都加官进爵,后来杨玉华的堂哥杨国忠就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但是也直接导致国家朝政混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后来唐玄宗就赶紧逃跑了,途中士兵哗变,要求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玄宗只能照办。

唐朝气数未尽,唐玄宗并没有,也没有亡国,他逃到四川一代,不过他逃跑路上没干其他事,他的儿子李亨倒没闲着,趁着战乱,自立为皇帝了。回到长安的唐玄宗一下子就升级为太上皇了,那么唐玄宗是怎么的呢?首先,他儿子虽然有篡位的嫌疑,却还没过分到弑父,只是找个小黑屋给软禁了,吃的用的只给一点点,反正饿不就行,加之当时的太监挑拨,李亨就更不愿意搭理他爹了。

归根结底,在唐玄宗是怎么的这件事上,正史应该没有撒谎,一个父亲,还做过皇帝,最后落到被儿子软禁的下场。大约在他人生被软禁起来的日子里,他才开始反思,才意识到自己做错过的事情,信错的人,最后抑郁而。

对《红楼梦》的人物、环境、情节分别总结,大约300字左右,急用!!!!!!!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 国籍 中国

时代 清代 作品类型 古典名著

作品评论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巨作,它所反应的主题、内容,及种种艺术形式的利用,在中国小说史上应该是空前绝后的。而偏偏这种“百科全书”味道的文学精品,却仅存了前八十回。迫于种种政治、历史的原因,曹老虽“披阅十载,更删五次”但仍未将全书流传于世。也正是这十年和五次,才使我们有些许根据来推测原著及后四十回的结局,才使众多人的目光观注这部传世之作,这也正是《红楼梦》的魅力,就像断臂维纳斯......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 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全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红楼梦》人物赏析(一)--林黛玉

林黛玉,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

《红楼梦》人物赏析(二)——贾宝玉

贾宝玉,小说主要人物之一。贾政之子,与元春及已故的贾珠俱王夫人所出,宝玉最小;他与探春、贾环为同父异母兄妹及兄弟。出世时口内衔一块晶莹之玉,因名宝玉。生长在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荣国府中,其父贾政期望他振兴家门,他却“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他与表妹林黛玉由于思想上一致而相互爱恋,这爱情却遭到封建势力的摧残,黛玉后,他出家为僧。

贾宝玉厌恶仕途,不喜读书。把八股文指斥为“饵名钓禄之阶”,视热衷功名者为“禄蠹”、“国贼”,不愿与士大夫交接。他不但背离传统的理想生活道路,且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自己不想“为子弟之表率”,以至“背父兄教育之恩”,甚至把“文谏,武战”的士大夫气节骂得分文不值。他说“除‘明明德’外无书”,亦旨在贬斥程、朱理学的陈腐说教。宝玉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叛逆倾向。

这种叛逆性格必然与封建主义形成尖锐的冲突。以金钏儿之为触因,贾政在盛怒之下要打宝玉,“以绝将来之患”,即是冲突加深的结果,但宝玉毫无悔改之意。即使他的亲近者史湘云等人用“仕途经济”的话劝他,他亦气愤地说这是“混帐话”。宝玉这种叛逆的坚定性被概括成一句话,即“不管世人诽谤”!

另一方面,宝玉喜欢“在内帏厮混”,对大观园里的女孩们却温文尔雅,体贴入微,另是一种性格。他料定“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所一再强调、肯定的“女儿”的“清净洁白”——与他所憎恨的丑恶、污秽、贪婪、势利的“混浊世界”相对立——多半是指未受污染的自然、率真的心灵。而他的“情痴”,不仅是对业经失落的纯真心灵的追寻,还包含着超越尊卑等级的泛爱性质,如他对晴雯等人的感情即如此,这体现了跟传统价值观念相矛盾的新思想的萌芽。

贾宝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奇特而光彩的艺术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具有永久魅力与深刻意蕴。这一人物不仅以作者自身生活经历为蓝本,亦是作者对人生与当时社会缺陷及其根源作深邃反思的结晶。贾宝玉那种崇尚率真、抨击封建道德的虚伪丑恶与晚明思想家李贽尊崇“童心”而反对“道理闻见”有相通之处。在《红楼梦》产生的清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到进一步发展。贾宝玉的进步倾向是新的经济形态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贾宝玉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有着痛苦的思想和情感的经历,也有着凡人一样多的弱点。从小说的叙述角度看,他是全书的灵魂,主题和情节的展开基本上都是在他感觉的观照下显示的,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是在和他的相互关系中被刻画出来的。

后四十回续作写宝玉“中乡魁”,违背了曹雪芹原意,对这一人物形象有所损害。

《红楼梦》人物赏析(三)——薛宝钗

薛宝钗,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出身名门(薛氏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贾府王夫人的侄女,宝玉的表姐。年幼丧父,随母兄暂住于贾府。后被贾府选中,与宝玉成婚。

她容貌丰美,比黛玉别具一种风流妩媚,而举止娴雅,品格端庄。自小读书识字,亦“杂学旁收”,但确信朱熹的话句句实在,不是“虚笔浮词”。她认为“女孩儿不认得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还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家治民”,亦常用这番道理规劝宝玉。她通情达理,随分从时,因此赢得贾府上上下下交口称赞,连心气孤傲的林黛玉亦对她“暗伏”。她是受封建正统教养陶铸的一个完美典范——恪守封建道德对女子的严格规范而不陷于迂腐,谙熟世故而不流于鄙俗,天资聪颖能使她自我完善而臻于“行为豁达”的境界。在她身上体现了传统美德某些永久性的价值。

然而,在“稳重和平”的表层底下,蕴藏着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愫与梦想。滴翠亭前独自用扇捕蝶的情景,犹显出童真未泯。宝玉遭贾政毒打后,她去探望,一时情急,说了宝玉觉得“大有深意”的话而“自悔”不已。又如她那首有名的《柳絮词》,刻意翻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颇显出不甘凡庸的气魄。另一首《螃蟹咏》亦并不温厚,倒近乎冷峭而尖刻。这些却反映了她性格中更为真实的部分,虽然流露得较少。

她的言行习惯于某种观念的制约,有时就显得不自然。如皇妃元春自制灯谜给大家猜,宝钗一见就猜着,但“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明哲保身”是她常遵奉的行为准则,这使她能远避俗世的污秽而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往往使她对与己不相关的事物表现得十分冷漠。如尤三姐自尽,柳湘莲出走,薛姨妈叹息,薛蟠亦为之落泪,而宝钗“并不在意”,提醒他们应当及时酬谢家中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金钏儿含冤投井而,她安慰正在垂泪的王夫人,说金钏儿即使为了赌气而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由于她贤淑明达,博得贾母与王夫人的欢心,终于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但结局仍是悲惨的。婚事本属草率而勉强,她还是顺从了家长的意志,冒名嫁于对她并无深情的宝玉。宝玉出家为僧后,她事实上成为一个年青的孀妇。

《红楼梦》人物赏析(四)——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贾政长女,王夫人所出。小说一开始,她就已入宫了,后来又封为贵妃,作为代表皇室的一个成员,她在贾家中是处于特殊的最高位置上。对于元春一次完整的描写是十六至十八回的省亲。省亲与其说是对元春性格的刻画,不如说它是前八十回写贾府盛时光景的最重要的一笔,它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顶峰,而元春恰是这一家族光荣的象征。省亲表面上为着叙天伦之乐,但实际上却揭露元春是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她是富贵的牺牲者,是一个悲剧人物。

在对于元春不多的描写中,却有一次极重要的暗示,这就是二十八回端午节元春的赐物中,宝玉和宝钗是完全相同的一份,这说明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在贾母之上),元春所属意的宝玉的未来配偶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元春在续书的九十五回,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恨无常》的暗示,元春是早逝的,学者对其中“虎兔相逢大梦归”究竟指什么有不同说法,但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不过元春的突然去世,无疑的是对贾府的一个沉重的打击,判词中也明说元春警告过父母要退步抽身早。

随着元春的,贾府必然就要面临着毁灭性的灾难,这个大家族瓦解了,作者所精心构筑的儿女乐园——大观园也终于风流云散了。

《红楼梦》人物赏析(五)——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贾政女,赵姨娘所出,与贾环为同胞兄妹,与元春、宝玉则是同父异母。在四春中,探春居三。探春虽然生母尚在,但她却依着王夫人生活,而与自己的母亲疏远。这里有着表现探春薄情的地方,但也与封建宗法等级有关,妾是没有地位的,妾的子女通常只把正室作为他们的母亲看待。

探春在诸姊妹中是最能干,最聪明,也是最美丽的一个,庶出的低微地位没有能遏制她在这贵族大家庭中要强的心。她的文才虽不及薛、林,但也能应付过去,她的辩论的口才,她的果断的性格和善于察言观色,是她最突出的表现。三十七回是她首先发起结社吟诗,说明她与宝玉的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也在姐妹群中深得好感,四十六回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错怪到王夫人,在旁的王夫人、薛姨母都不敢出声,这时探春审度只有女孩子出来说话是合适的,于是经她一席话消除了贾母的怒气。这一场景极生动地刻画了探春的性格特征。五十五、五十六两回连续地写探春,前者写赵姨娘有意借她兄弟后发赏银事和探春怄气,以发泄平日怨气;后者写探春理家兴利除弊种种果断气派。这前一回情节是更逼真地揭示探春在家中的处境和她的感情天性。可以看出这一喜剧式的吵闹固然写赵姨娘的愚弱,作者却也不无微词地显示探春的凉薄寡情。至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这才多方面地描绘这个重要人物的形象。她敏感地预觉到这一丑事的严重含义。她满面泪痕为这个大家庭的来日灾祸担心,她虽是一个未嫁的女子,这里却是作为大家族的代理人的身份而出现的;最后她给王保善家的重重一巴掌,在这一场合也有着多种含义,它是代表所有大观园的儿女对这一野蛮事件的不平的申诉,所以这一巴掌连读者也深感痛快;但它又可以说是把这个大家族的没落的命运迁怒于奴才。大观园内人把探春比作有刺的玫瑰花,这说明她的形象是美丽的,但却也是不好惹的。

探春的判词预示她后来远嫁海隅,续书稍有出入,但没有十分破坏原来的形象。判词说“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本身的庶出地位,已经使她不能有作为,她又是生在这大家族趋向没落的时刻,这样她的能干、聪明和要强的心跟注定了要毁灭的命运形成了无可挽回的矛盾。在这一意义上,探春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最成功的典型。

《红楼梦》人物赏析(六)——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史侯家**,贾母内侄孙女。原籍金陵,,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婶母待她不好,“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针线女工都须自己动手,每被人问及家计,她便红了眼圈,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

她平日敬佩宝钗稳重平和,人情练达。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思想性格与宝钗并不相同。有一回,她叮嘱新来贾府的薛宝琴道:“到了太太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是,宝钗评她:“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这正是与心机很重、城府甚深的宝钗的性格不同之处。

史湘云就其身世看,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但两人性格又很不相同。林黛玉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史湘云娇憨活泼,开朗豪爽。有她在场,总是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不绝。无论芦雪庵割腥啖膻,凹晶馆月夜连诗,还是女扮男装,打扮成小子模样,都表现出她娇憨天真、襟怀坦荡的性格。“醉眠芍药裀”一回,浪漫气息更为浓烈:醉卧花下,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犹呓语着“泉香酒冽,醉扶归……”,以其独特的个性光彩,一扫大观园女儿国中的脂粉气息。

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侥幸配得青年公子卫若兰,但好景不长,“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贾母后,她去灵前吊唁,想到从此失去贾母的疼爱,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便失声痛哭。史湘云豪放不羁,开朗放达的性格与其遭受厄运、身无所托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书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红楼梦》人物赏析(七)——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妙玉,自称槛外人,又称畸人,贾府大观园内栊翠庵里的道姑。本苏州人氏,出身仕宦之家,因病入了空门,带发修行。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唯心性高傲孤僻,不好亲近。听说长安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随师父在长安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后因贾府贵妃省亲,用“请贴”将她请来,住进栊翠庵。但她对贾府中的富贵庸俗十分鄙视,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

就某种意义上说,她与贾宝玉性格有相通之处。她厌恶权贵之人,不亚于宝玉痛恨国贼禄蠹。她孤芳自赏,有着惊人的清高、洁癖,贾母偶尔趁兴带了刘姥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到栊翠庵小坐。走后,她便吩咐底下人打水洗地。刘姥姥喝过一口的茶杯,她也嫌脏,准备撂掉。后来贾宝玉求情送与刘姥姥,却又引出她的一番话来:“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然而她给多情公子贾宝玉饮用的却是“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她虽每日与蒲团、禅堂为伴,却被宝玉一个礼施得脸上一阵红潮,连宝玉生日也牢记心头,还特地送去祝寿帖子。可见,孤寂的庵堂生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人世欢乐的向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她是一个被封建豪门当作摆设,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年青少女。

妙玉的结局,《红楼梦曲·世难容》写到:“……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靖本脂批写到:“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诫,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妙玉随着贾府的衰败,流落到南方镇江瓜州渡口,或曰流落风尘,被逼做了,总之,那样一个以“洁”、“空”标榜的女子,竞落到人世间最肮脏屈辱的地位。后四十回续书则写妙玉尘缘未断,内虚外乘,入了邪魔,后又写到被盗贼劫去,因不从被杀。

《红楼梦》人物赏析(八)——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贾迎春,贾赦女,生母不详,七十三回从郉夫人话语中知道她不是郉夫人所出,与贾琏是同父异母兄妹。迎春自幼没有母爱,生性懦弱,也缺少文采。七十三回她的乳母犯法,受到郉夫人的责备,显示她得不到同情和温暖。至七十九回写她由父亲作主嫁与极不堪的纨绔子弟孙绍祖,受尽折磨。根据迎春的判词“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她应是嫁后不久即,续书写她在一百零九回,是在元春已之后,和作者原来构思当有出入。在大观园诸儿女中,迎春是最先显露她的悲惨命运,她的出嫁使大观园变得更加萧瑟凄凉,这些都从宝玉的悲伤中反映出来。

红楼梦》人物赏析(九)——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淄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惜春,贾赦之女,贾珍胞妹,生母不详。惜春是四春中最小的一个,在她出场时,作者就形容她尚小,在以后情节中也没有改变她这一幼小形象。她没有参加姊妹们的吟诗活动,但四十二回的大观园作画却是特地为她写的,说明她精晓绘画艺术。惜春在抄检大观园这一回,表现出她的孤独决绝的性格。所有的人在这次事件中,都侧面地显示着他们性格的特征。不同于迎春的懦弱,小小年纪的惜春却表现出非常镇定的性格。只不过这种镇定是对现实的舍弃和逃避。她的这一特征终于导致八十回以后较为活跃的表现,在贾母病重和丧事期间,她和凤姐一起掌管家务。她又常和妙玉亲近,当妙玉被劫之后,她终于下决心剪发修行。惜春的最后出家的结局,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已写得极明白。“三春去后诸芳尽”,惜春是最后一个结束的,这些姊妹们的没有忧愁的日子也就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俗呼凤姐,谑称凤辣子。出身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府。王夫人之内侄女,贾琏之妻。贾政和王夫人将总管家务之事交与贾琏王熙凤夫妇。贾琏无能,完全受她辖制,她就成了贾府的实际当权者。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当家人,又是一个贪婪钱财、权欲极强的妒悍女人。她明白要在贾府站住脚跟,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第一件事就是要得到老祖宗贾母的支持,为此,她曲意奉承,一切依贾母眼色行事,深得贾母欢心,竞使贾母离不开她。在平辈中,她作为一个当家人,处处予以照顾,满足他们的种种要求。如姐妹们和宝玉组织诗社,李纨等人要她充任监社御史,她虽不会做诗,并明知他们只是要她出钱,也满口应允说:“这是什么话,我不入社花几个钱,不成了大观园的反叛了,还想在这儿吃饭不成……。”这正道出了她的用心所在。对下,则采用高压办法,使奴隶们完全服从她的统治。凡是违反家法家规,一律严加处治。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她在贾府的地位,满足她的权欲。

王熙凤出场时,不过十八岁左右,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威重令行,趾高气扬,显示出她出色的治家才能和争强好胜、善于弄权的性格。她说:“凭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这是她的黄金时代。但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在家政管理方面,挥霍无度和财源枯竭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任凭王熙凤如何治家有法,善于克扣,也难以维持下去。在贾府内部关系方面,郉、王两夫人之间的矛盾,使王熙凤处于很尴尬的地位,婆婆郉夫人常常要与她为难。而她治下的管家奶奶和奴隶们,见主子力竭势衰,也乘机生事。特别是她与贾琏的夫妻关系,日趋恶化。王熙凤没有生儿子,贾琏借口宗祧无继,招婢纳妾,直接影响王熙凤的地位,她设计害了尤二姐,非但不能解除无子对她地位的威胁,徒然增加贾琏对她的反感和不满。以上这样一些矛盾随着她的靠山王府和贾府衰落,日益严重和尖锐起来。尽管她也有“退步抽身”的想法,但终如她自己所说“骑上了老虎”,上也不是,下也不是,进退为难,四面受敌。

王熙凤最后的结局,我们已无法见到。续书后四十回对王熙凤的描写很平庸,缺乏艺术光彩。据脂批,王熙凤后来竞躬亲贱役,执帚扫雪,仅此一事,前后对比,今昔之感,足以撼人心魄,第五回判词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暗示她最后被贾琏休弃,遣返金陵老家。在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中,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的下场,是惊心动魄、十分悲惨的。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一)——贾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贾巧姐,贾琏、凤姐之女。原只叫大姐儿,因她是七月初七生日,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便给她起了“巧姐”之名。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在前八十回中,除了写她出痘、生病,余未多叙。从巧姐的判词和《红楼梦曲·留余庆》一段来看,她将是曹雪芹在后数十回中着重描叙的人物之一。

续书中关于巧姐的文字与原作意图颇不相符。巧姐的判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册页上画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点明了巧姐的结局是从公府千金沦为了一个乡村织女。续书写巧姐嫁给了一个家有钱财百万、良田千顷的周秀才,这无疑与原作精神相抵牾。另脂批暗示巧姐与板儿有缘,最后是结为夫妇。第四十一回巧姐与板儿互换佛手、柚子玩一段,有两段批语,一云:“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又云:“抽(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泄漏,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庚辰本)巧姐最后因刘姥姥相救而免难,续书顾及了这一点,写巧姐正要被“狠舅奸兄”卖掉,幸亏刘姥姥进府设计将她救往乡下。

续书写及巧姐年龄时还有令人不解之处,第八十八回写到她刚在学舌,一见贾芸就哭,分明是个幼女形象,可时隔三个月,到第九十二回就写她已认了几年字了,到第一百十八回,相隔也不过四、五年,王仁等人已打将她卖给外藩王爷作妃子的主意了。

《红楼梦》人物赏析(十二)——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李纨,字宫裁,金陵十二钗之一。李守中女,贾珠妻,贾兰母。她出身于金陵名宦之家,从小受封建礼教熏陶。青春丧偶之后,她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清静守节,面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俨然是一个局外人。除了晨昏定省,礼尚往来,她大部分时间幽居在稻香村中,或做点针黹,或课子读书,即使受命暂时理家,也只“按例而行”,并不“多事逞才”,以至得到了“大菩萨”的美名,小厮们也都说她是“第一个善德人”。但一旦与姐妹们走进诗的王国,她便焕发了青春。她第一个支持探春起诗社,第一个自起诗坛别号,她还自荐执掌诗坛,挥洒笑谈,诗兴勃发。她行酒令时抽得的花签是“霜晓寒姿”的老梅,她也十分喜欢栊翠庵怒放的红梅。可以说,“香欺兰惠”的梅花是这个美而不艳,洁身自好的**的象征。

她不轻易臧否人物,却有着自己的好恶标准。平儿受冤挨打,她首先抚慰;黛玉病笃,独有她流着泪赶去看视。以凤姐之尖利泼辣,从未有人敢当面针砭和使凤姐让步,独有她这“厚道人”却连笑带挖苦地做到了,逼得凤姐当着众人面笑着直讨饶,连呼“好嫂子”。与姑娘们嘻笑在?

其他

在《红楼梦》中,除了以上几位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笥性。温顺世故的袭人,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等无一不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就连书中一些着墨不多的焦大、傻大妞、小红等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求历史上的罪己诏

汉武帝罪己诏的原文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贰师败,军士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