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2.《列子·汤问》(薛谭)的翻译

3.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意思是什么?

4.响遏行云的典故及解释

5.“响遏行云”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吗?

成语故事响遏行云

响遏行云的故事原文-响遏行云的故事原文阅读

(指声音)如此响亮以至于阻挡了过往的云朵——洪亮的歌声/音乐

拼音:[xi m: ng x ng y n]

含义:形容歌声嘹亮直冲云霄,挡住了浮云。《列子汤问》:“丧节,振树,甚铿锵。”停止():停止。

句子:林边响亮的笛声,非常洪亮,令人难忘。

故事: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年轻人叫薛谭。他有一副好嗓子,非常喜欢音乐。于是,他四处拜师学艺,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后来,他师从著名的秦腔歌唱家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他的歌唱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薛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可以当徒弟了,就对:说:“老师,这几天给您添麻烦了,我现在学习很好。我打算明天回家。”秦青有点失望,平静地说:“好吧,明天我送你。”

第二天,秦青在郊区摆酒为谭雪送行。告别时,秦青打着节拍唱了一首略带悲伤的歌。高亢的歌声震动着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被这歌声止住了。(原文是:“丧节,鸣树,甚铿锵。”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很惭愧的说:“老师,我原以为我的水平和你差不多,现在才知道差太远了。请原谅我,老师。我想继续和你一起学习。”秦青非常高兴,再次收他为学生。此后,薛谭一直很谦虚地跟着老师学习,从来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相关问答:响遏行云遏是什么意思?

阻止,使停止。 响遏行云意思是形容歌声嘹亮,直上天空,把浮动的云彩都挡住了。 行云:飘动的云彩。 出处:《列子》卷五《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译文:打着节奏悲慨高歌,声音振动林木,歌声激昂,阻止了行云。 成语用法编辑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歌声嘹亮。 示例:

1、那年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响遏行云。

2、蒋大伟那高亢的男高音响遏行云,让人百听不厌。

《列子·汤问》(薛谭)的翻译

《列子·汤问》(薛谭)的翻译如下文所示: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完全学会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全都掌握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也不挽留,还在郊外的大路口为他饯行,席间,秦青拍打着竹制的乐器,慷慨悲歌,激越的歌声震撼着林间树木,清亮的回响遏止了天空飘动的浮云。薛谭听了,连忙道歉谢罪,请求继续在门下学习,终身都不敢再提学成回家的话。

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韩娥经过旅馆时,旅馆里的人侮辱了她。

于是韩娥拖长了声音悲哀地哭泣,周围一里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忧愁,相对流泪,三天没有吃饭。旅馆里的人急忙追赶她,向她赔情道歉,韩娥回来后,又拖长了声音长时间地唱歌,周围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欢喜雀跃地拍着手跳起舞来,谁也不能自己停下来,都忘记了刚才的悲哀。然后给她很多钱财送她回家去。所以雍门附近的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韩蛾留下来的声音啊!”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插图],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作品介绍:

《列子·汤问》出自《列子》,作者是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录《列子》八篇,班固曰:列子“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

这句话出自古籍《列子·汤问》

原文如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白话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说要回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录有《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经过秦火,刘向整理《列子》时存者仅为八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后始残缺。其后经由张湛搜罗整理加以补全。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其余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响遏行云的典故及解释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响遏行云的典故及解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典源出处

《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晋·张华《博物志》亦载,略同。

释义用法

秦青唱歌,声音能使树木振动,行云留止。后以此典形容歌声嘹亮动听。

用典形式

驻云宋·苏轼:“已烦仙袂来行雨,莫遣歌声便驻云。”

秦云唐·罗隐:“歌声丽句秦云咽,诗转新题罗锦铺。”

秦讴宋·吴文英:“知道池亭多宴,掩庭花,长是惊落秦讴。”元·尹济翁:“玉搔头,是何人敲折,应为节秦讴。”

遏云唐·张祜:“垂老秋歌出塞庭,遏云相付旧秦青。”宋·晏几道:“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

歌云宋·杨亿:“才断歌云成梦雨,斗回笑电作嗔霆。”

入行云宋·苏轼:“清歌窈眇入行云,云为不行天为泣。”

云绕扇宋·黄庭坚:“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

穿云衢唐·杜牧:“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留云歌宋·张枢:“赋雪词工,留云歌断,偏惹文箫怨。”

遏云歌唐·李商隐:“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唐·罗隐:“蜀国暖回溪峡浪,卫娘清转遏云歌。”

遏行云五代·魏承班:“声声清回遏行云,寂寂画梁尘暗起。”宋·晏殊:“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听歌云断北周·庾信:“听歌云即断,闻琴鹤倒回。”

林木激越清·钱谦益:“林木无情还激越,梁尘何苦尚飞扬。”

响遏珠尘清·丘逢甲:“响遏珠尘落殿楹,瑶池春宴按歌情。”

清歌驻云宋·黄庭坚:“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

遏云妙响明·高启:“遏云妙响发朱唇,不数开元许永新。”

歌入青云唐·李商隐:“歌声入青云,所痛无良媒。”

清唱云不去唐·岑参:“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

唱歌云欲聚北周·庾信:“唱歌云欲聚,弹琴鹤欲舞。”

歌响行云住宋·柳永:“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住。”

“响遏行云”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吗?

一、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战国时期。

二、

1、响遏行云的含义:

“响”,指声响;“遏”,指阻止,使停止;“行云”,流动的云彩。“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多用以形容歌声的嘹亮。

2、成语典故:

《列子》卷五《汤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3、主人公简介:

秦青 qín qīnɡ

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

薛谭xuē tán

古代传说人物。战国时秦国人,善歌。薛谭师从著名歌唱家秦青学习技艺,薛谭非常聪明、好学,嗓音又格外甜美嘹亮。“响遏行云”的典故就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