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经中可以励志的句子

2.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3.陈与义的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把个人的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成为渔舟唱晚式记忆的句子?

4.小弟有个谜语 知道的回答一下哦

5.经典佛语的语录100条

6.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的一句话的理解

佛经中可以励志的句子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前一句

1、为何不必?

2、刹那便是永恒。

3、一切皆为虚幻。

4、不可说,不可说。

5、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9、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0、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2、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3、见色起*心,报之在妻女。

14、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6、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17、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1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2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1、真为生,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22、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3、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2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7、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2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9、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0、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3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32、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3、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4、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欲。*欲断时生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3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36、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38、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

39、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40、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41、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42、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43、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4、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经中的40句分享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

1、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7、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8、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29、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30、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1、千悟万悟悟不到,原来一句佛名号。

3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33、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34、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5、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佛经中的佛语经典语录二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一)

1、?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2、?人生不懂反省,等于停止进步。

3、?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4、?修行要防止三种心:想速成的心、恐惧的心、懈怠的心。

5、?王欲理人,先自理身。

6、?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皆以直故。

7、?时间在变,人也在变。

8、?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9、?见人要微笑,处事有礼貌,是为做人的密行。

10、?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1、?放开执念,随缘是最好的生活。

12、?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13、?拨无因果,断灭善根。

14、?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不会到来。

15、?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6、?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7、?在一丛鲜花中,最突出的一朵总是最先被人采走。

18、?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19、?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20、?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二)

1、?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3、?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知足少欲藏大富,任劳不悔大愿力。

5、?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6、?才入信门,便登祖位。

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8、?笑看花开,是一种宁静的喜悦;静赏花落,是一份随缘的自在。

9、?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1、?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12、?人生在世,无法预知未来。

13、?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4、?有力量帮助他人,是自己的福。

15、?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6、?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17、?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8、?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19、?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0、?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三)

1、?心若安,可步步生莲。

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佛经名言。

4、?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6、?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9、?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10、?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1、?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2、?心静,才能听见自己的内心。

13、?物质可以贫,但是心灵、志气不能贫。

14、?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15、?若不知人生是苦,智慧就无法开启。

16、?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1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18、?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9、?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20、?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佛经中蕴含禅意的简短句子大全精选(四)

1、?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2、?善念是无限的财富。

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4、?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5、?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6、?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7、?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念佛还是平平淡淡的好。

1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12、?有智慧,能发挥勇猛的大爱。

1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4、?心之本性空,安定。

15、?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执念而已。

1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7、?没有生过什么大病,是因为此人根本没有能量排病毒。

18、?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1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0、?自爱是报恩,付出是感恩。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

开放分类: 成语、语言、词语、词汇、文字

词目 亦复如是

发音 yì fù rú shì

释义 复:又,再。也是这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是。所以卒无所建定”

示例 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回)

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同样

亦复如是的是的意思?

又是这个样子。亦-又 是--指示代词这这样。复也是又的意思 如-像。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结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质”。物质都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一切物质都是依缘而生,借助、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存在。既为缘起法,物质就没有实在的、独立的自性,本质就是空。色是物质厂表现形态,空是物质的属性。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四蕴和色蕴一样,也是空有不二。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的是什么意思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的“是

”这里是“这样、如此“之意,

整句翻译

”世界愚人也都是这样“(或如此)

亦复如是的如是是什么意思啊

这样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那一如此”一般承接上句所说的内容比如“纵然如斯,亦复如是”--〈彩云国物语〉

陈与义的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把个人的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成为渔舟唱晚式记忆的句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作者: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小弟有个谜语 知道的回答一下哦

分类: 娱乐休闲 >> 脑筋急转弯

问题描述:

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个问号打一个字,六个问号合起来打一个句话。

解析:

“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至今为止已经看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个为是呢?本着多知多识的思想,把这几个答案帖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答案一:

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何陀树无枝,佛城无市?六字乃南无阿弥陀佛,后列为语咒。释迦行于尘,无日,无食,不眠,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南无阿弥陀佛。

答案二:

这个答案提供了一段所谓“密史”:说黎元洪任湖北军 *** 都督时,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黎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

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原于释迦凡尘语录,名曰劝修经,南水无鱼?无山无石?阿人无父?弥女无夫?陀树无枝?佛城无市?此不隐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故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

黎微笑不语。

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行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适才黎都督不愿于众部下前斩降兵致惑人心,但他应知降将罗金成为人善变无信,黎都督责令梁公秘密处决降兵呢!”梁大惑不解,章公行解释:

何水无鱼? 隐喻 “清”字

何山无石? 隐喻 “冰”(兵)字

何树无枝? 隐喻 “余”字,余有残余之义

何子无父? 隐喻 “孽”字

何女无夫? 隐喻 “处”字

何城无市? 隐喻 “”字

梁适武闻言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拾人设计秘密处决。

不想全国上下,古今近百年,除章公行外,皆无人能正解此谜,想黎都督也始料不及也!

答案三: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位仁兄本着“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定信念,游遍了中华的五千年文化殿堂,号称自己找到了一个标准答案:

《全宋词》(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中有如下的南宋词人林訾殊(字渡川)的一首词:

西江月

林訾殊

暮雨丝丝迷眼,凛风道道穿心。

烛火阑珊映孤芳,锦绣思归雁忙。

执手却道无言,相望竟觉心伤。

惊雷崩落梦已惘,泪冰玉珠修长。

这首词讲的是:丈夫北上出征打仗,而妻子在等待丈夫来年如大雁般回来,因此在雨夜灯下忙着绣归雁图,结果竟睡着了,梦见两人相见情景,却被雷声惊醒,于是泪如雨下...

那么他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

“泪水无鱼,冰山无石,玉树无枝,珠子无父,修女无夫,长城无市”

答案就是最后一句:“泪冰玉珠修长”!

如果是浪漫的话:应该是:与你天老地荒

经典佛语的语录100条

悲心如善咒,能咒者还活。(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佛语的语录100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有时我处理一件困难的事情,即使是一件大事,我仍然能坦然、从容且顺利地解决,究其原因,发现当时的我自我没有那么强大,私心也没有那么严重;有时我处理一件困难的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自己却心烦意乱,处理得不够融洽,究其原因,发现当时的我自我高大,私心严重。总之,一切唯心所造。

2、人生就像是长江的流水一般,后浪推着前浪,永远都在不停地流逝。看透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把许多事情看得淡薄一点,不会地执着某个观点不放。"是非成败转头空",就是指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

3、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4、渐渐发现,人生是一场修行,边走边悟,且行且珍惜。童年的纯真,少年的懵懂,青年的志在千里,中年的海阔天空,都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如茶人生,次第前行。历经数次沸腾与翻滚,恰似人生跌宕起伏,留给世人的却是芳香四溢,做人亦如茶,不如将烦劳放下,学会对生活豁达。

5、有种风景叫花开花落,有种流年叫春去秋来,有种感悟叫岁月沧桑。伸出双手,搂一缕清风,融一抹优雅文字,用生命的画笔记下点滴的过往。尽管岁月无情,人生沉浮,但唯心独醉……

6、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花花世界,浮华人生。静默淡然,随遇而安。生命是一场懂得,剪一段流年的时光,握着一路相随的暖,把最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生活只需要拥有一份恬淡平和的心情,一颗自由的心,一份简单细致的人生态度。

7、人生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所以心态放宽,对待一切事物报以平常心看待。

8、我受过很多伤害,但我仍然相信爱情永远和温暖。一个人开始相信永远温暖并不珍贵,难能可贵的是内心遍布疮痍仍然坚信。特别是爱情。这样的人,值得敬畏。

9、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心灵的高尚纯洁。小事是大事的基础,轻视一滴水如同轻视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如同轻视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如同轻视高楼大厦;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怎能成就伟业?所以,智慧的处世之道,由去小恶、行小善开始,从善的一路"渐盈大器"。

10、有人盯着你,有人嫉妒你,有人批评你,说明你还有价值, 对方的层次越高,说明你的价值越大。

11、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与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

12、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心中的力量!

13、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清,是我们追求的心境,浅,是我们生活的态度,清浅,是我们一生的自然,清浅,是我们一世的随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窗子,打开是尘世烟火,关上是云水禅心,禅如一朵花,开在心中,会让生命豁然开朗。以一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简单来生活,快乐就会一路相随。

14、踏实的人生,在于付出爱心、有成就感,而欢喜自在。

15、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宽恕,便能令我们多一位朋友。

16、挂碍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内心还有见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内心还有阴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碍。

17、现代人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缺乏自觉,只是把自己的心一味的向着外侧,却忘了觉悟出真正的自己。——梅原谛愚禅师

18、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

19、内心常存仁德,至诚待人,自然得人心。

20、真正的法喜,是做了之后的欢喜。

21、中国几千年的基因传承,几千年的美德传递,时至今日,实 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异,也没有产生断裂,它依然存活在我们每个人的 心灵深处,只不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累了、倦了,暂时沉睡 了,一旦被召唤就会醒来。重要的是,谁去召唤?是否有人愿意自觉 承担起召唤的责任。

22、如果说世界只有一种颜色,只有一种声音,那是把山河认作法眼,并没有穿透祖师佛法的境界。客观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既有同一性,又有特殊性。只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世界每时每刻都很丰富精彩。

23、问:"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如何是无心一句?"师云:"你是有心耶?无心耶?"进云:"叠石峰高险,白云出故关。"师云:"莫道无心好。"僧礼拜。一《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筠州圣寿语录一》

24、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 别人做错了事,我们可能会批评指正别人;别人走错了路,我们往往 会提醒别人;但在我们提醒别人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在批评指正别人 时也要批评指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觉悟自我和觉悟他人。

25、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明、无明,同一相。知如是,为世尊。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诸法无行经》

26、人所执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

27、也许我们应该为一只南飞的大雁,痴守在老旧的楼台,尽管它不是为你我而飞翔;也许我们应该为一枚落叶,停下匆匆行走的步履,尽管它不是为你我而飘零;也许我们应该为一朵莲荷,洗净浊世里浮躁的心,尽管它不是为你我而美丽。

28、对于修行之人来说,有了愿力,就不会浑浑噩噩;对于世人来说,有了愿力就不会愚痴苦闷。在心中有愿的情况下,才能设立愿景,即愿力的具体化。为了成功,我们必须确立一个愿景,如果没有愿景,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29、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30、想得开,想不开,最终还得想得开,何不提前想得开,找那么多憋屈干什么。放得下,放不下,最终都是被放下,何不快乐的放下,受那么多累心做什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1、待人处事诚正信实,问心无愧,就可以皆大欢喜,身心自在。

32、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说法,这种说法常是无声的,但有时却比有声更为深刻。

33、别让自己沉迷于过去抛开过去,让一切在今天全部归零,这样我们才能整装待发,快乐出行。

34、只有心里有阳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现实的阳光,如果连自己都常苦着脸,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35、将粗话打磨成艺术的那是文字高手,将艺术还原成粗话的那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36、关于爱情,或许正如雪小禅说的那样,爱情的别离,原来只是一个手势,孤独、苍凉、凄美,散发着烟花开过的味道,冷冷的,一地相思,两处寂凉。是的,我依旧在旧时光里,不愿丢弃一段曾经,而你,在离去后,是否有过些许的悲寂呢?

37、人的时间有限,然而才能无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嗟叹上,认识自己,安于自己所走的路,珍惜时间,最有效地运用每一秒钟。若能如此,即使年老体迈,也依然能够保持年轻的激情与活力。

38、戒为道基初人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39、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40、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以佛心宽容待人,以禅心谨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禅心灵活应变;以佛心勤勉奋进,以禅心保持谦卑;以佛心赢取成功,以禅心化解失败;以佛心感受快乐,以禅心摒弃烦恼;以佛心度己,以禅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禅心随缘而行。

41、禅师所问郓州针,是指对人生的彻悟。没有针,只能穿破散的衣服。同理,没有对人生的彻悟,只能过浑噩凄惨的生活。人一旦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能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到乐趣和诗意。

42、因贪犯者,为过微细,难可舍离;因瞋犯者,为过粗重,易可舍离。因痴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因瞋犯戒,为大犯戒,名大过患,名大堕落。

43、破坏大自然,等于破坏自己的家园;浪费资源,等于浪费自己的福德;伤害动物,等于伤害自己的生命。最终亏损的还是自己,实在是得不偿失。如果你真的疼爱自己的话,应值得慎重。

44、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造十恶业,亦复如是。

45、唯有你从心灵深处承认、接纳、爱上你自己,你的生命才正式开始,才迈开旅程。这之前,你只是原地在打转,你只是在寻找那个你丢失的生命,你找不到自己,因为你已被所有其他的概念所覆盖,所牺牲,所淹没。

46、自见断十恶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自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一心。《中阿含经》卷四,《波罗牢经》

47、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物常常塞满了我们的头脑,经验成了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平时摸索,思路开阔才不会钻牛角尖。当然,思路开阔也需要以知识做底蕴,形成一种习惯,它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

48、佛在教诲世人时,总是会特别强调"宽容"与"原谅"。因为一个人 如果懂得了"宽容"与"原谅",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你的心 灵。"大肚(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句话既说明了一种胸襟,也道出 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49、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50、若一个人很小气,那他(她)一定爱精打细算,很少乱花钱,能够为家里节省开支。

51、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29经

52、要让学生对读书发生兴趣,教师先要热爱读书,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不是通过说教。我认为一所学校爱读书的老师越多,教育越有希望,好学生必定层出不穷。

53、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不增不减经》

54、有的人一出生就遭遇战争,来不及放下行囊便不得不踏上归 程;有的人才刚刚体味到一点人生的甜味,疾病便找上门去,送上吃 不完的生命苦药。因此人生而有忧患意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也不 管你当下处在顺境还是逆境。

55、我每天早七起床后,晚L睡觉前,最不忘念诵的四句非常重要的佛法,就是顶果法王写的:"不要忘记上师,时刻至诚祈祷;不要忘记自心,时刻观照本性;不要忘记亡,时刻观修无常;不要忘记众生,时刻回向祈愿。"

56、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57、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曾说:"眼耳及鼻非正量,舌身意亦非正量,倘若诸根是正量,圣道为谁为何用。"由于我们凡夫的六根不是正量,所以我们所看到、听到、知道的一切的一切不是绝对的真理。假如我们凡夫的六根是正量,看到、听到与知道的一切都是真理的话,那么佛陀的圣道为谁起到何作用呢?

58、要得到婚姻的幸福,我们就要忽略对方的缺点,多看对方的优点。因为当我们看到对方缺点时,也正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相同的缺点。当我们看到阴性场态的事物时,那正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与写照。

59、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往往仅有一点点的差距,前面 大部分的困难已使人筋疲力尽,这时即使一个微小的障碍也可能导致前功 尽弃,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胜利便近在眼前。

60、自己不爱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试想自己受害时,那会是什么感情!(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61、参禅参的什么,参的是自己如何从无限的膨胀到化做虚无。学佛学的什么,学的是自己如何从妄想成神到本分做人。悟道悟的什么,悟的是自己从自以为是到如何还能像别人一样坦白的微笑,轻松的活着。

62、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共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63、以上课的精神,学习人生的真实。

64、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落花风。

65、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

66、生活总是在启示,人生地不熟的前方,是疲惫不堪还是峰回路转,也都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如何努力而改善,不必要埋怨幸运多遥远,记得鼓励自己,幸运正在赶来的路上,或许是幸运太沉的住气而已。

67、从生到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68、宁静则是心灵的洁净,宁静是一种禅意。心中宁静,就不会困于喧嚣的市井,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心中宁静,意味着能静下心来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灵魂的自由和永恒。

69、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禅茶一味,茶心佛心,何异何殊?

70、不给别人带来烦恼是一种慈悲。不给自己带来烦恼是一种智慧!要学会原谅,人难免有错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努力爱这个世界,不要嗔恨,否则将是一片苦海。宽恕的同时,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安详、解脱。吉祥如意。

71、光阴荏苒,岁月静好。与光阴把盏,与温暖言欢,少些娇情,少些浮躁。万般情事,诸多悲喜,不过是岁月湍急中一渺小沙砾,无需牵强,不必苛求。淡守一心安逸,清捻一卷馨香,文字里徜徉,生活里快乐,眼中有明媚,心中有闲田,分分钟都会开满春天。

72、能量是不灭的,当你把这股能量引向爱的地方,它就变成了爱的能量,当你不爱的时候,这股爱的能量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变成了恨的能量。

73、被琐事缠身或者心情特别闷时,不要急着找人倾诉。朋友是你倾诉的对象,但你不能一味把他们当成你情绪的回收站。情绪会传染,糟糕的心情会蔓延,你会放大自己的苦。大多时候你急着找出口会更苦闷,翻遍通讯录才发现情绪无法表达。不如静下来,听歌深呼吸都会有帮助,学着自己去消化去化解。

74、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质。你走得再远,站得再高,得到的再多,都脱离不了苦与累的纠缠。人生就是一种承受,一种压力,让我们在负重中前行,在逼迫中奋进。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学会支撑自己,失败时给自己多一些激励,孤独时给自己多一些温暖,努力让自己的心灵轻快些,让自己的精神轻盈些。

75、人生一世,岁月沧桑。匆匆一遭,韶华易老。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得失恰如三更梦,百年恍如戏一场。不知有多少的烦恼苦闷,尝尽多少人间冷暖。其间,名利的追逐,情感的纠缠,南北的奔走,恩怨的煎熬。世事的无常,人情的变故。红尘茫茫,纷争不休。荣华似梦,醒来皆空。春花秋月皆自诳,情仇不外梦一场。

76、当你对被别人产生意见时,先不要动口批评别人,你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看看你意见的背后是否隐藏着贪心、嫉妒或是嗔恨这些东西。遇事容易发脾气的人,其实是无能的表现,也证明了是自己心胸不够大,发脾气是既伤害了自己,又伤害了他人。能做到镇定、从容,并且能够包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过失,这是真的有素质、有涵养的人。

77、长大后才知道,童年时纯洁的`心和天真的笑容是那么的自然!现在想拥有那份纯洁与天真是多么的困难!

78、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增长智慧,它是带领我们脱离黑暗的善知识。

79、我们的生活不能永远停留在不满足的痛苦当中,做任何事情前要以善良的动机而行动,这样才能远离不满足的痛苦。

80、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不断减少的过程,所以要学会放弃与回归,放弃一切浮躁和喧嚣,回归内心的安宁。再苦,也要用今天的微笑,吟咏成一段从容的记忆;再累,都要用当下的遗忘,编写出一份幸福的流年。

81、如果我们轻忽了生命和亡的问题,就会对今生所有大大小小的快乐或痛苦深深执著,患得患失。

82、学佛能改变命运。我们积极地创造善缘,就会让我们从智慧走向智慧,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幸福走向幸福。

83、每个人都一样,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是谁都逃不掉的命运

84、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85、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微微一怔,转而嫣然。那朵莲花,要经了风雨,要经了伤害。然后,依然带着跋扈的清凉。或者说,带着那种低温却从容的温暖,和出了淤泥却仍然不染的素贞。它必须还有,突然绽放的可能。哪怕再黑,哪怕再暗,哪怕再冷。

86、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87、我失去了我的家园,大半辈子都是在流亡中度过的,我实在一点快乐的理由也没有。然而,我却在和其他人民、其他宗教、其他文化以及其他科学的接触中,增长了不少见识。我发现了一些之前我所不知道的世界观和自由的形式。

88、无论做什么事,不好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89、日休禅师: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今天便是这刻,每个分钟,如全做好,人生就会美妙。

90、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无垢性品》

91、人生的一切,积于内心世界,投射到外部,成为"现实"。虽然外界的种种人与事,有时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真正主宰生活的,是我们的心。

92、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

93、守护感官不令刺激进入心灵,也不做引起内心激动、不安的错误行为。巩固自己的心有如卫士守护城门一样,这就是戒——行为与心灵的守护。

94、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以惭自禁者,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

95、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

96、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

97、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要让投资太累。

98、愿为果,可以收了日月的光华,可以把红尘中的喜怒哀乐放在里面。愿为果,可以坚强而不妥协,抵挡外面的风雨雷电。愿为果,可以在小小的壳里,温暖自己的一生。哪怕飘零枝头,也是一枚果。它不会轻易如花样凋谢,它也许还在来年,生根发芽,等待另一季。

99、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咱们一起把内心中的局限修正过来,达到无量,无限,圆满无碍的境界。

100、我很少有后悔的心,因为我明白现在的结果都是当初的我所做的决定才会有的 结果如何都是我该承担的,我的决定我不后悔,感谢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你们,不管怎样你们都是我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人,都教给我东西!不应该太执着于以前,以前的都已经过去了,学会放下,放宽心态。调整自己,重新出发。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的一句话的理解

在理上说,是的,佛说的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都是真理。

然而信不信,就看个人意愿了。佛是老师,只是教授、分享、描述,不强迫。

文摘恭录《佛陀的启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人应当自作皈依,还有谁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注一]佛曾经这样说过。他训诫他的弟子们,当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注二]他教导、鼓励、激劝每一个人要发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脱;因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佛说:“工作须你们去做,因为如来[注三]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注四]我们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说,他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涅盘——的人而已。这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在这条责任自负的原则下,佛的弟子们是自由的。在《大般涅盘经》中,佛说他从不想到约束僧伽(和合僧团)[注五],他也不要僧伽依赖他。他说,在他的教诫中,绝无秘密法门。他紧握的拳中,并没有隐藏著东西。换言之,他一向没有什么“袖中秘笈”。[注六]

佛准许他的弟子们自由思想,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闻的。这种自由是必要的,因为,根据佛的话,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而不是因为他顺从神的意旨,行为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脱以为酬佣。

佛有一次到憍萨罗国一个叫做羁舍子的小镇去访问,那镇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罗。他们听说佛来了,就去拜见他,向他说: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来到羁舍子,他们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然后又来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们也同样的只解说弘扬他们自己的教义,而蔑视、非难、排斥其他教义。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一直都怀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谁说的是真实语,谁说的是妄语。”

于是,佛给了他们如此的教诫,在宗教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是的,迦摩罗人啊!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的事,是应当生起怀疑的。迦摩罗人啊!你们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也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单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测而得的臆见,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们的导师。’迦摩罗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确知某事是不善、错误、邪恶的时候,你才可以革除他们......而当你自己确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时你再信受奉行。”[注七]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诉他的比丘们:弟子甚至须审察如来(佛)本身。这样,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随师尊的真正价值。[注八]

根据佛的教诲,疑是五盖[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实见到真理,并能障碍一切进步。疑却不是一种罪恶,因为在佛教理没有盲信这一条。事实上,佛教里根本就没有其他宗教里所谓罪的观念。一切恶法的根本是无明与邪见。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坚定,就不可能有进步。但同样不可否认的,在没有确实明了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进步,就绝对必须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须确实明了。

叫人不怀疑,叫人必须要信,是没有道理的。仅仅说一声“我相信”,并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与见。一个学生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到了某一阶段,他不知道该怎么演算下去。这时他就生起疑虑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进步。想进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须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门径很多,仅靠说一声“我相信”或“我不怀疑”,并不能解决问题。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为了祛疑解惑,素极热切。就在他圆寂前几分钟,他还数度要求他的弟子们,如果他们对他的教诫仍有所疑的话,应向他提出问题,而不要到后来再后悔没有把这些疑问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们都没有出声。那时他所说的话极为感人。他说:“假使你们因为尊敬你们的师尊而不肯提出问题的话,甚至有一个人肯告诉他的朋友也好。”(这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将所疑的告诉他的朋友,而由后者代替他向佛陀发问。)[注十]

佛不但准许弟子们自由思考,他的宽大为怀,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惊。有一次,在那烂陀城,佛接见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优婆离。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诃毗罗[注十一])的在家弟子。摩诃毗罗亲自选派他去迎佛,和佛辩论有关业报理论方面的某些问题,想将佛击败,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佛的观点与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讨论论的结果,优婆离却相信佛的观点是对的,他老师的看法反而错了。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决定,要慎重考虑一番。因为“像你这样有名望的人,审慎考虑是要紧的。”当优婆离再度表示他的愿望的时后,佛就要求他继续恭敬供养他以前的宗教导师们,一如往昔。[注十二]

在此,我们要加一句话,就是:这种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应当适用于宗教方面,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这种宽容与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与佛教文明最珍视的理想之一。因此,在两千五百多年漫长的佛教史中,找不到一个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从来不曾因为弘法或劝人信佛而流过一滴血。它和平地传遍了整个亚洲大陆,到今天已有了五亿以上的信众。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论以什么为藉口,都是绝对与佛的教诫相违背的。

有一个时常被提起的问题:佛教到底是宗教呢?还是哲学?不管你叫它做什么,都无关宏旨。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论你给它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标签是不相干的。我们将佛的教诫称为“佛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人们为它所取的名字,是不关紧要的。

名字有什么相干? 我们叫做玫瑰的,

叫任何别的名字, 仍然一样的芬芳。

同样的,真理不需要标签。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印度教的、或是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宗教的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它们能在人们心中产生有害的偏见。

这不仅再与理性和心灵有关的事情为然。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间,亦复如是。举例来说,我们遇到一个人,并不把他看成人类,而先在他身上加上一个标签,好比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或是犹太人,然后将我们心中与这些名称有关的一切成见,都加在此人身上。实际上,这人可能不含有丝毫我们所加于他身上的种种属性。

人类最喜欢有分别性的标签,甚至将各种人类共同具有的品性与情感也都加上了标签。因此,我们常常谈到各种“商标”的慈善事业:好比佛教慈善事业,或者基督教慈善事业,而藐视其他“商标”的慈善事业。可是慈善事业实在不能分宗派;它既非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也非回教的。一位母亲对子女的爱,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母爱。人类的品性与情感如爱、慈、悲、恕、忍、义、欲、憎、恶、愚、慢等,都用不著宗教的标签;它们并不专属于任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