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势如破竹”成语是什么意思?

2.势如破竹成语是什么意思

3.势如破竹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

4.势如破竹的意思与造句

“势如破竹”成语是什么意思?

势如破竹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势如破竹的意思

势,气势、威力。势如破竹是说气势好比破竹子,劈开了头几节,整根竹竿就顺刀势分开,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公元280年,杜预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率领各路人马,南下攻打吴国。出兵攻打才十几天,就占领了长江下游的各城镇。这时候,杜预想趁着胜利的优势,一举灭掉吴国。可是有人反对说吴国立国已久,一下子难于打垮它,而且时值夏季,又逢雨季,行军不便,不如暂停进军,等到明年春天再集中力量攻打。杜预不以为然,说:“昔日乐毅收齐在济西一战而并强齐;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势,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有着手处也。” 后来,晋都督老将杜预命令水陆大军继续前进,很快地灭了吴国。“势如破竹”的成语,由晋将社预的军事论点转化而来,在此比喻红于乘胜追击,不可阻挡的气势。

势如破竹成语是什么意思

势如破竹

详细释义 :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褒义

出 处

《晋书·杜预传》:“今军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例 句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横渡长江,横扫残敌,~,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百战百胜 所向无敌 节节胜利 长驱直入 势不可当 所向披靡势不可挡

反义词

节节败退 望风披靡 一败涂地 坚不可摧 牢不可破 跋前疐后

势如破竹是什么意思?它的背后的典故是怎样的?

势如破竹,这是广为人知的一个成语,表面意思是竹子已经被劈开了一个口子,接下来的一段竹子迎着刀刃都会很快的裂开,最难的一点就是劈开那个口子。口子已经劈开了,其他的都不是事。比喻解决问题时已经解决了最主要的问题,剩下的问题那就不叫问题了,都可以迎刃而解。势如破竹形容一种大局在握,胜利在望的一种气势。

这个成语出自杜预传,我们都知道杜预是力劝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加快讨伐东吴的步伐,尽早完成统一的大将,可谓是一代名将,为西晋统一南面的东吴立下汗马功劳。势如破竹就出自于杜预之口。

据晋书记载,当时晋朝南伐东吴的两位大将,一路由征南大将军杜玉预带领,直接目标是攻下东吴的战略要地江陵,另一路是由龙骧大将军王睿率领,直逼东吴的国都建业。此前王睿闹了一个大笑话,他上奏司马炎说他已经将东吴大将军孙歆斩杀并把其头颅给砍下来了,而之后没有几天,杜预已经把活生生的孙歆本人给送到了京城,让王睿很是尴尬,但杜预此举已经是解决了东吴最大的抵抗力量。当杜预提出要迅速进军,一鼓作气时,朝廷中以贾充为代表的一些朝臣向司马炎提意见说,此时南方已经越发酷热潮湿,瘟疫病害不断,这时候应该停止进军,等到冬天来临的时候再进行南征。

杜预一听到这个意见,马上进行反驳说,此时晋军的士气正旺,犹如竹子已经被劈开了一道口子,接下来的竹子都会迎刃而解,所以说进军所到之处肯定动物军队会望风而逃,消灭东吴,指日可待,千万不敢推迟进攻。司马炎的采纳了杜预的建议,迅速进军,果然如杜预所料,东吴的各个城市一看到晋军纷纷投降。这就如同被劈开一个口子的竹子一样,这就是势如破竹的出处。

势如破竹的意思与造句

势如破竹的意思与造句如下:

势如破竹的意思:

势如破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势如破竹的造句:

1、渡江战役以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迅速解放了中国大陆。

2、大反攻开始以后,我军势如破竹,收复了大片国土。

3、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非要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不可!

4、八路军势如破竹,只杀得鬼子、汉骸遍野血流成渠。

5、大家写作业的的速度势如破竹,几个小时就把作业消灭的烟消雾散。

拓展知识:势如破竹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用来形容军队进攻时锐不可当,胜利在望的态势。

1、成语来源: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杜恕在攻占敌城时,以少胜多,所向披靡,如同破竹一般。成语借此形象地描绘了军队进攻时的壮观场面和强大气势。

2、破竹之势:

在古代战争中,破竹之势通常指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攻克敌城,取得决定性胜利。这种态势源于兵器和战略的进步,使军队在战斗中更具攻击性和机动性。破竹之势也反映了指挥官的高超智慧和士兵们的勇敢顽强。

3、成语寓意:

势如破竹不仅用于形容战争,还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领域中的顺利发展和节节胜利。这个成语传达了积极向前、锐不可当的正能量,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4、类似成语:

在汉语中,还有一些与势如破竹意思相近的成语,如摧枯拉朽、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力量强大,胜利在望的态势。

5、文化传承: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已成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汇。在现代社会中,它不仅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还成为了一种象征胜利和力量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