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中的哲学寓意

2.下列成语中,出自先秦寓言故事的是: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4.四字成语什么不重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是什么

5.狼性管理的读后感

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中的哲学寓意

削足适履的寓言故事-削足适履的寓言故事原文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 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

25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7 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 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

3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3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40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4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会有差别.

43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6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是没有的.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5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5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 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4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5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60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

1、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 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5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55、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6、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57、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59、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60、学以至用. 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1、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2、众人是圣人. 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3、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水一潭.

6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65、失群孤雁终难行. 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6、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7、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8、“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9、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7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下列成语中,出自先秦寓言故事的是:

A

A项,“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喻老》。B项,“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出自春秋时期的《左传?僖公四年》。C项,“黄粱一梦”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D项,“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比喻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只有A、B两项出自先秦时期,而B项并非出自寓言故事,故本题选A。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残疾蟹

小螃蟹走起路来横冲直撞,还喜欢和别人打架,常常弄得缺胳膊少腿。螃蟹妈妈一次次提醒他、批评他,要他注意安全。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反正我有再生功能,断什么长什么,断多少长多少!”

让小螃蟹意想不到的是,当他再一次断螯之后,新螯却迟迟没有长出来。少了一只螯做什么都不方便,螃蟹妈妈很着急,就带着小螃蟹去向龟大夫求救。

龟大夫经过诊断,遗憾地发现小螃蟹由于频繁地再生,导致再生功能减退,没有办法再长出新的肢体。

“怎么会这样,我不要当残疾蟹。呜……”小螃蟹这下知道害怕了,哭了起来。

螃蟹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连连请求道:“大夫,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我都愿意。”

龟大夫为难地说:“办法倒是有一个,那就是给他移植一只螯。可是,又有谁愿意忍受断螯之痛呢?”

“用我的!”爱子心切的螃蟹妈妈义无反顾地说。

在螃蟹妈妈的坚持下,龟大夫把她的螯顺利地接在小螃蟹的身上。然后,龟大夫开了一剂药方,嘱咐道:“你以后要按时服药,避免排斥反应,才能保证移植来的螯牢牢地长在你的身上。”

由于龟大夫开的药很苦很难吃,小螃蟹常常瞒着妈妈少服用。慢慢地,他发现就算少服一点药,移植来的螯也能正常活动。于是,他胆子大起来,干脆漏服药,甚至不服药。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这天,小螃蟹发现移植来的螯突然不动了。螃蟹妈妈赶紧又带着他去找龟大夫求救。龟大夫检查后,痛心疾首地说:“你啊你,白白把你妈妈的螯给浪费了!”

螃蟹妈妈着急地伸出新长出来的螯,拉着龟大夫苦苦哀求道:“大夫,请您把我的螯再给他接上吧!”

“没用的。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移植了!”龟大夫摇摇头,走了。

小螃蟹又害怕又后悔,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他注定只能独螯到老了。(《深圳青少年报》)

灭蚊高手

天气越来越热,越来越多蚊子“嗡嗡嗡”地飞进居民区里,见人就叮。

居民们被搅得寝食不安,大家听说蟾蜍、壁虎和蝙蝠善于灭蚊后,就赶紧把他们请来。蟾蜍、壁虎和蝙蝠真不愧是灭蚊高手,很快就捕杀了一大批蚊子,侥幸存活的蚊子都害怕了,就躲藏在阴暗角落里,连大气也不敢出。

居民们的生活又恢复平静,大家都很感激蟾蜍、壁虎和蝙蝠,见了面总是尊称他们为灭蚊高手。

称赞的听多了,蟾蜍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起来。他高高仰起脑袋对伙伴说:“看见居民们对我毕恭毕敬的样子没有?他们准是见我本领高,才这样尊敬我们的。”

“就你那点小儿科比我飞檐走壁的本领可就逊色多了。”壁虎不屑地说。

“谁也比不上我。”蝙蝠也加入争论的行列,“要不是我在空中飞来飞去,把蚊子赶到你们的身边,你们连蚊子毛都别想捉到。”

“我最厉害!”“我的本领最高!”“我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三个伙伴谁也不服谁,喋喋不休地争吵起来。最后,他们约定大家轮流值班,比一比谁的本领强。

消息传到蚊子们的耳朵里后,他们很高兴,并且想到对策:当蟾蜍值班时,他们就飞得高高的,让蟾蜍怎么跳也捉不到他们;当壁虎值班时,他们就远离墙壁,让壁虎趴在墙壁上干着急;当蝙蝠值班时,他们又采用低飞或者爬行的方式躲过袭击。

结果,三天下来,居民们又通通被蚊子折磨得叫苦连天。他们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蟾蜍、壁虎和蝙蝠之间约定的比赛。

“三位灭蚊高手,”居民们连连哀求道,“你们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同时请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能够携手并肩,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对付可恶的蚊子们,让他们没有可乘之机。”

蟾蜍、壁虎和蝙蝠看着饱受蚊子之苦的居民们,又认真地品味居民的话,都感到惭愧极了。从此,他们再也不自称灭蚊高手,而是通力合作对付共同的敌人。居民们的生活也就恢复往日的宁静。

驼鸟为什么不会飞

一只大雁在旅行的途中,发现驼鸟竟然不会飞。大雁从来没有见过不会飞的鸟类,就吃惊地问驼鸟:“作为鸟类,怎么可能不会飞呢?”

驼鸟笑着问:“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你告诉我,作为鸟类为什么一定要会飞?”

大雁想了想,说:“在空中飞翔可以避开草丛树木等障碍物作直线运动,能够更快地抵达目的地。”

驼鸟指着一望无际的荒漠,回答说:“我们驼鸟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开阔草原和荒漠,地面上并没有太多障碍物,不用飞起来也能够作直线运动。”

大雁又说:“飞起来可以有效地躲避敌害,保护自身的安全。”

驼鸟反驳说:“我们驼鸟有强壮的身体保护自己,粗壮的双腿甚至可以致狮子、豹子于地,所以没必要飞起来。”

大雁接着说:“飞起来能够更好地发现、寻找食物。”

“恰恰相反,如果在这空空荡荡的荒漠上空飞翔,而不愿脚踏实地在地上找食物,我们驼鸟恐怕早就因为饥饿而灭绝了。”

“这……”大雁想不出其它鸟类一定要会飞理由,哑口无言了。

“此外,在地面上奔跑还有许多在天上飞行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更省体力,更不容易暴露自己等等。”驼鸟据理力争道,“我们不会飞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作出的选择,所以会不会飞并不是检验鸟类的唯一标准。”

“你说得对!看来,我还得多加旅行,增长见识,才能减少偏见。”大雁惭愧地说。

仓库的秘密

去年风调雨顺,小头熊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更好地储存粮食,他请大头熊帮自己造了个仓库。

在小头熊看来,新仓库又大又结实,什么都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仓库是悬空架在四个大石墩上,白白浪费了不少空间。小头熊心想:要是把悬空的地方封闭起来,不就能多放一些东西吗?

小头熊拿定主意后,就擅自用砖石把悬空的地方围起来,储存空间果然大了不少。他洋洋得意地想:谁说只有大头熊聪明,我小头熊也很聪明嘛!

冬去春来。这一天,小头熊突然发现自己的仓库潮潮的,粮食不仅发霉,还长出许多小虫子。再看看别人家的仓库,个个干干燥燥,粮食也保存得好好的。

小头熊觉得一定是大头熊给自己造的仓库有质量问题,就气冲冲地跑去质问大头熊。

“我造的仓库个个防潮耐用,怎么就你的出问题了?”大头熊一头雾水地来到小头熊家查看。只一眼,他就发现问题出在哪儿,说:“小头熊,你家的仓库确实有问题。不过,不是我造成的,而是你造成的。”

“我造成的?”这回轮到小头熊想不明白了。

“是的!”大头熊认真地解释说,“仓库悬空而造,是为了更好地通风透气,让害虫无处可藏。现在,你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封闭起来,能不出问题吗?”

小头熊一听,不由得傻了眼。

感悟:对不在行的事物,千万不要像小头熊那样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地去改变它,否则将有可能种下苦果。

方形小树

一棵小树刚长出地面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现象——所有树木的树干都是圆形的。

“大家长得一个样,真是太没个性了。我要是长个方形树干,一定很引人注意。嗯,就这么办!”小树拿定主意后,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执意让自己的树干长成方形的。

“哇,大家快来看,这棵树的树干竟然是方形的。”

“还真是的,太有意思了!”

人们发现这棵小树长得与众不同后,争先恐后地赶来看稀奇。方形小树见大家这么关注自己,觉得很有面子,心里美滋滋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其他小树都长得粗粗壮壮,只有方形小树长得瘦瘦小小的,大大的树冠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过,方形小树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想:只要大家喜欢,瘦点、小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好景不长,有一天树林里突然跑来一只山羊。小树们吓坏了,都害怕山羊会伤害自己。山羊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树木后,把目光瞄准方形小树。

“别咬我,别咬我,呜……”方形小树又怕又痛,忍不住哭了起来。

幸好山羊没啃几口,就被闻讯赶来的主人赶走了。可方形小树的噩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这天晚上天气大变,刮起大风来。方形小树被刮得东倒西歪,痛苦不堪。他发现其他小树都安然无恙,就奇怪地问:“伙计们,风这么大,难道你们不难受吗?”

“还好啊!”其他小树不以为然地说,“这点风不算什么。”

方形小树又吃惊又气愤地说:“我都快被风吹折了,你们却一点事都没有。上天对我真是太不公平了!”

“不是上天对你不公平,而是方形树干不合适我们。”一棵一直苦口婆心劝告小树的大树痛心疾首地说。

以往,方形小树对他的劝告根本不屑一顾,现在吃尽苦头的小树,终于肯静下心来听大树的话。

“我们的树干长成圆形是有原因的:第一,圆形树干能够长出更多的导管和筛管,输送更多水分和养料,有利于我们生长,所以你长得比别人都瘦小;第二,圆形树干具有最大的支撑力,能够帮我们支撑住大大和树冠,而你因为树干是方形的,腰都快被压弯了;第三,圆形树干能够更好地防止外来的伤害。如果树干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就象山羊为什么爱啃你,那是因为你的体形好下口。还有现在,我们能够让风顺着我们圆形的身体掠过,受到的影响很小。而你,因为长着方形的树干,受风面积大,受到的伤害也就大了。孩子,我们长成圆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强行去改变它是要付出代价的。”

认真听了大树的话,方形小树苗才知道方形树干竟然有这么多害处,他的肠子都快悔青了。

“孩子们,我们都来帮帮他吧!”在大树的带领下,小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方形小树苗抵御狂风。

方形小树苗里逃生后,下定决心无论有多难都要努力让自己的树干也长成圆形的。

芦苇和小树

芦苇和小树是好朋友。

一天,天空中突然吹来一阵强劲的大风,芦苇连忙顺着风势弯腰低头。他见自己小树正顶着风笔直地站着,连忙提醒道:“哥们,快像我这样做。”

小树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像你一样呢?”

“只有像我这样随风而动,才能避免被风弄伤啊!”芦苇着急地说。

“没事,没事。”小树淡淡一笑道,“我们树生来就是要与风雨抗争的。”

“呼呼呼……”风越来越大,芦苇把腰弯得更低,而小树依旧咬着牙地顶着风。

风太大了,即使小树拼命抵挡,仍然被打倒在地。不仅枝折叶落,体内还不时发出刺耳的“咯吱”声。但风劲一旦过去,他又立马站起来,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哥们,你这是何苦呢?”芦苇苦苦哀求道,“你这样做,只能自讨苦吃啊!”

“不……”小树喘息着说,“虽然我有可能因此受伤甚至去,但只有这样,我的骨骼才会更加坚硬,我才有可能长成苍天大树。”

“嗯,我明白了。”芦苇噙着泪说,“虽然我无法像你一样,但我会给你加油的!加油,哥们!”

感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小树之所以能长成大树,就在于他敢于直面困难,勇于与困难斗争。(《新少年》)

热带的果树

一支温带动物旅行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热带雨林里参观游赏。在这里,游客品尝了菠萝、火龙果、山竹、榴莲、红毛丹等许多此前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的水果。这些水果很好吃,大家也都喜欢吃。

离开热带雨林前,小猴提议说:“伙伴们,既然我们都喜欢吃这里的水果,不如带些果苗回去种吧!”

“好啊!好啊!”所有的游客都赞同地说,“这样的话,我们在自己的家乡也能吃到这些美味的水果了。”

于是,每个旅客都带回一大捆的果苗小心地种在自家的地里,然后认真地浇水、施肥。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种的果苗的,枯的枯,好不容易长大的苗木也从来不开花结果。

动物们经过多方请教,才明白这是由于热带作物无法适应温带的气候等因素造成的。

感悟:做事之前三思。盲目地一拥而上,往往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种植能手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动物们居然为了这座森林争吵起来。只见小松鼠在树冠上蹦来跳去,尖声尖气地说:“森林里的松树是我种的。这片森林能长得这么茂盛,全我的功劳。”八哥飞来了,扯着大嗓门说:“我种了许多女贞子树,我是种植能手。”小猴说边抓耳挠腮边说:“桃树、苹果树都是我种的,我才是种植能手。”

其它小动物也都说自己才是种植对手,谁也不让谁。最后他们决定去找大象伯伯评理。大象伯伯听了小动物的话,就微笑地说:“都说说你们是怎么种树的吧!”

八哥抢着说:“我把女贞子吃到肚子里。由于种子消化不了,它们就随着粪便拉到地上,后来就长出女贞子树。”听到八哥是这么种树的,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八哥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松鼠说:“我把松果藏在地下,想留着以后吃,可后来没有找着。到了春天,松果就长成了松树。”“哈哈哈……”大家又笑了起来。

“我……我也是无意中种的,我不是种植能手。”小猴的脸红了起来。

这回小动物们都没有笑了,他们都说自己只是无意中种了树,并不是种植能手。

“不!”大象伯伯肯定地说,“孩子们,你们都是种植能手。虽然你们是无意中种的树,但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我们的森林也不会这么美丽。”

听了大象伯伯的话,小动物们又笑了,这一回他们是骄傲地笑了。

河狸兄弟的堤坝

你砍一棵树,我打一根桩,你运一块砖,我填一坯土……河狸兄弟经过齐心协力,共同修建了一座牢固的堤坝。

为了保护堤坝,也就是保护大家共同的家,河狸兄弟经过研究决定,大家轮流看守堤坝,一发现问题立即修补。

一开始,河狸兄弟都能够认真地按要求去做,把堤坝修补得结结实实的。

可是,时间一长,河狸兄弟就慢慢地不把这件事放心上了。

这一天,河狸大哥在巡视时发现堤坝上有个地方渗出水来。按理,他应该潜到水里,找到缺口,并修补好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想:“等一下老二就来接班了,让他去修补好了。”

河狸二哥来接班后,发现堤坝原来渗水的地方已经变成小股的水柱流了出来。按理,他应该潜到水里,找到缺口,并修补好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生气地想:“水都流出来了,老大也不修补,真是太过分了。算了,算了,等一下老三就来接班了,让他去修好了。”

河狸小弟来接班后,小股的水柱变成了大股的水柱喷了出来。按理,他应该潜到水里,找到缺口,并修补好来。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生气地想:“水都喷出来了,他们也不修补,真是太过分了。哼!他们不补我也不补。”

等到河狸大哥再来接班的时候,漏水的缺口变得更大了。他干脆视而不见,躺在岸边晒太阳。

就这样,河狸兄弟都指望别人修补缺口,结果缺口越来越大,最后整座河堤都被大水冲走了。

感悟: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家园,只有齐心协力、各尽职责,才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否则像河狸兄弟这样你指望我,我指望你,到头来受害的将是所有人。

两块有梦想的土地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有甲、乙两块毗邻的土地。他们一样贫瘠,一样寸草不生,他们也都有着一样的梦想,那就是长出植物,成为一块有用的土地。

一天,一阵风吹来了一片尘土。尘土请求两块地接纳自己。甲地不客气地说:“去去去,我们正在等着种子来安家,哪有功夫理你啊?”

尘土听了,伤心地要离开。

“别走啊!”乙地连忙叫住尘土说,“到我这里来吧。我这么大,容下你还不成问题的。”

于是,尘土在乙地住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一匹骆驼路过这里时刚好想方便。甲地皱着眉头驱逐道:“走走走,你把又脏又臭的粪便排到我身上,叫种子怎么安家啊?”

骆驼又气又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别着急!”乙地赶紧安慰道,“你就排到我的身上吧,我想种子也应该不会介意的!”

于是,骆驼在乙地身上拉下一大坨臭烘烘的粪便。

此后的一段时间,又陆续有果皮纸屑、枯枝败叶等来这里安家。甲地无一例外地把它们拒之门外,而乙地则敞开胸怀接纳了它们。

盼啊、等啊,也不知过了多久,两块地终于迎来了一颗种子。

甲地两眼发亮,渴求道:“亲爱的种子,请到我这里安家吧!”

种子看了看甲地,又看了看乙地,摇摇头说:“你的太贫瘠了,我觉得他比较适合我生长。”

种子说完,欢蹦乱跳地向乙地跑去。甲地登时傻了眼。直到这时,他才发现昔日那些被自己拒绝的东西竟然与乙地融为一体,把乙地变得特别肥沃丰腴。

感悟:乙地接纳了尘土、粪便等在甲地看来是累赘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反过来肥沃了乙地。这也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吧!

四字成语什么不重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是什么

1. 四字词语不容分辨什么意思

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

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 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

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

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

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

"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 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

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

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

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 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 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 《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狼性管理的读后感

  1狼性管理读后感

 狼性文化,顾名思义,便知是企业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创举,是一种带有野性的拼搏精神。狼其性也:野、残、贪、暴。自古以来它总是与几千年的孔孟中庸之道格格不入。格格不入的原因便是中庸之道的主导精神:“循规蹈矩、忍辱负重”。数千年来,以至直到现在,这种中庸之道的封建糟粕害得我国民性保守,惰性十足,同步自封,闭关。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不善于进取拼搏,不善于向别人学习,至使我们落后其他先进国家几十年,某些方面至使落后上百年。

 人是有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一切动物都有的特性都有它的共性——原始野性。即使当今的已经理性化的人,在特定环境也会产生原始的野性,这是诸多科学家和成功人士的共识。

  2狼性管理读后感

 一个团队要发展,没有这种:贪、残、野、暴的精神是不行的。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没有这种“贪、残、野、暴”在残酷的企业竞争中就会被撞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因此团队推崇提倡的狼性文化,就是要在浪尖上求生存,浪谷中图发展。也只有这种狼性团队文化,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狼也,狠狠地盯住一个目标,锲而不舍、用心专一、不达目的,则不罢休。狼性如此,成功之势定矣。呜呼!狼性可佩可敬,人性对及此乎?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人在事业上欲成功,势必要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紧紧盯住这一目标去千方百计实现,这才是成功之道。这也和留念感追求目标一样,这种精神难道不可佩吗?

 狼席群居,群而发之,群而进之。目标出现,群而攻之。狼对于目标之攻击,常在群首号令之前,便序而不乱,各自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各施其职,有条不紊。主攻者勇往直前,佯攻者避实就虚,助攻者蠢蠢欲动,后备者嚎叫助威……组织之严密人所难及,协作之精神更让人赞佩不已。若把这种精神力量、组织力量用于企业、用之于事业,充分溶入我们团队文化之中,何愁团队不胜?何愁事业不成功!

  3狼性管理读后感

 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狼的耐心总是令人惊奇,它们可以为一个目标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丝毫不觉厌烦。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群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训练成为决定它们生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此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它动物的威胁。

 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4狼性管理读后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减少人的干预是无为而治的必须,但是还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任正非曾经明确指出:“华为公司大力推行流程管理,机制管理,今后将是惯性运作。事实上,现在公司的管理层已很少管理公司,除非重大决策,公司运作已经开始与人的管理脱开了。”企业管理流程化的制度是起点,标准化的管理行为是基础,规范化的操作是保障。华为尝试着通过高质量的“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信息化”来最终实现企业的“专业化”。通过对过往业务经验的积累和规范,不断提高管理运作水平,扩充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任正非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森林里有一只野猪不停地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不解地问:“现在没看到猎人,你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呢?”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一样的未雨绸缪出现在任正非的`一文中:“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

 “狼性”已经渗透到华为人的骨子里,任正非带领着华为狼群,在全球市场,与老虎、狮子拼杀,将企业的狼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屡建奇功。2009年,华为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跃升“2010年度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榜”第五,与世界巨头平起平坐,这是其“狼性管理”的直接价值体现。

  5狼性管理读后感

 这本书就介绍了华为企业在商场出奇制胜的狼性管理策略,通过这些强有力的管理,华为才成为迅速成长的通讯企业。华为从他的战略规划、决策管理、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运营、文化管理、生产与研发、组织管理、品牌管理,到华为的资本运营都体现出了他独特的做法。华为可以做到削足适履、舍一腿保全身、领先对手半步而不是三步。这是一般企业所不能及的。华为坚持“服务客户是存在的惟一理由”这样的观点,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他们认为小客户也是上帝,并且坚持无往而不胜的客户关系与时俱进的价格战术。

 华为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狼性管理的方式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华为的发展是值得借鉴的,我们也可以学习他的管理方式才促进我们企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借鉴华为的狼性管理方式走出自己的特色,并且走的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