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大耳面相-方面大耳帝王相
1.耳朵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2.都城隍庙随笔散文
3.为什么乾隆这么长寿呢?
4.彭鑫博士:如何吃素才能健康
耳朵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描写耳朵的描写耳朵的词语 听力 聋儿 倾听 双耳 两耳 谛听 耳环 耳坠
闭目塞听 侧耳细听 充耳不闻 道听途说 杜耳恶闻 耳鬓厮磨 耳聪目明 耳带翠环 耳带金环
耳带银环 耳带珠翠 耳朵垂儿 耳朵根子 耳朵眼儿 耳红到根 耳聋眼花 耳聋眼瞎 耳目所及
耳热眼跳 耳儒目染 耳熟能详 耳听八方 耳听心受 耳闻目睹 方面大耳 方头大耳 肥头大耳
拱手听命 姑妄听之 骇人听闻 两耳垂肩 面红耳赤 目耳一新 内视反听 凝视谛听 倾耳而听
如雷贯耳 入耳著心 软耳根子 身镜体牖 竖起耳朵 耸人听闻 所见所闻 听而不闻 危言耸听
娓娓动听 闻所未闻 闻一知十 洗耳恭听 言听计从 言犹在耳 掩耳盗铃 一无所闻 以正视听
忠言逆耳 抓耳挠腮大耳朵 老鼠耳 扇凤耳 小耳朵 圆耳朵
逼耳 侧耳 充耳 打听 谛听 耳背 耳垂 耳根 耳鼓 耳鸣 耳闻 凡耳 恭聆 恭听 鼓膜
静聆 静听 聆听 旁听 亲聆 收听 竖耳 耸耳 竦耳 偷听 洗耳 细听 掩耳 招风
都城隍庙随笔散文
北京城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旧时的北京城几百年来究竟修建了多少庙宇,道观,庵院没人能数得清,又荒废倾圮了多少更是无人知晓,就是官方的资料也未必详实。从大觉胡同到护国寺大街,您看直线距离不足一里地儿就有三座寺庙,大觉寺、宝禅寺、护国寺,还不包括附近的观音庵。
再来说说长河,长河的两岸留存下来许多庙宇的名字,由此看来当时佛教寺庙的香火一定旺盛,庙宇众多也符合当时信奉佛教的情况。青山粗略的算了一下,这里面包括有;广通寺,(就是戏曲法门寺的原型,现已荡然无存,原址是北下关小学)五塔寺,娘娘庙,笑祖塔院,紫竹禅院,万寿寺,立马关帝庙,双林寺,碧霞元君祠,(即西顶娘娘庙)石佛寺等等(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仅凭个人记忆,如有疏漏,敬请谅解)远离河岸的庙宇不在此数字之内。现在仅存的有;五塔寺,紫竹禅院,万寿寺,其它的庙宇则是在清末民初时倾圮以及解放后大规模的改建后就荡然无存了。
高粱桥北岸河边有座用条石砌成的码头,专供皇家乘船去清漪园休息游览度假之用也算是御用码头了,这里还建有一座鲜为人知专供皇帝后妃们休息品茶小憩用的清雅别院“倚虹堂”,离御用的码头非常的近,也可谓咫尺之遥吧。此“倚虹堂”的别院内驻有许多的官员和太监他们在这里候着随时听从调遣,“倚虹堂”也早就随着大清朝灰飞烟灭而片瓦无存了。要不然一座小小的石桥,何来牌坊两座?
中国有佛教和道教,再加上孔孟之学说,也就是儒家,也可称为儒教,那就是人们常说的“释、道、儒”三教。道教、儒教,是中国所特有,而佛教则由国外传入。由于佛教的教化理念更符合人们的心理,使得其流行广泛,全国名刹比比皆是,有众多虔诚的信众,并有佛教四大道场之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峨眉山是普贤菩萨,九华山是地藏菩萨。佛教有密宗和净土宗两支,也可能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有关,可以说中国许多朝代是以佛教立国的。而元朝的皇帝比较侧重于道教,所以京城除了白云道观外,另一处皇家道观就是都城隍庙,也是皇家敕建的。
今天说说老北京城西南角的“都城隍庙”,虽说名字是叫“都城隍庙”不是佛教云林可却是座道观,和不远处的“吕祖宫”互为近临。那位先生说了;城隍庙就城隍庙呗,还要叫什么“都城隍庙”。您一张口就外了不是,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十万天兵外加各路神仙归谁管?玉皇大帝呀!哼哈二将,四大天王,十八罗汉,护法神韦陀,西方三圣,五百罗汉,天下的比丘尼、比丘僧都听谁的教化,佛祖释迦摩尼啊,这不结了吗。古代之时一座城镇最不可少的就是城隍庙,因为他是城镇的守护神。
郑重地说明;都城隍庙就是统领全国城隍爷的总神只之所在地,京城其它地界儿的城隍庙,外省份的城隍庙则都是其分支,这也包括明清两朝皇宫内的城隍庙。这座都城隍庙就在西城区复兴门内百盛商厦后面呈东西走向的成方街的北侧,街的东侧就是鼎鼎有名的闹市口。此地界儿元朝属于金成坊,大明朝时属于金城坊,其右是阜财坊,大清朝时属于镶红旗。
千百年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有城隍庙,就应了那句俗话“三里一土地庙,十里一城隍庙,家家都供着灶王爷”。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处处都有神仙,日游神,夜游神,还不包括游走民间的散仙,“离地三尺有神仙”即是一句口头禅,也具有警示作用,但也说明神仙是无处不在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城隍,就是保护城市之神,监察阴阳两界领治亡魂惩凶除恶福佑众生。
古时,一座城镇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城隍庙。笔者去杭州旅游时在吴山上就见到了一座城隍庙,里面供奉的是大明忠臣周新。也就是前些日子央视一频道中的热播古装剧《大明按察使》里的那位刚正不阿的明朝官员的原型。据坊间传闻;周新被大明皇帝冤杀后,群臣纷纷上书陈情,皇帝明明知道错杀了周新却又不想承认错误,遂玩弄起权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御封周新为杭州城隍爷享受一方香火。民间传闻,城隍老爷的生日是阴历3月28号。
北京的都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几百年来几经修葺,是否还保留元代的建筑特色我不知道,更无法知道它的建筑布局,山门何等模样,殿宇几重,供奉多少神明,何时举行供奉大典。一切的一切都离我们远去。昔日的城隍庙曾有过自己的辉煌,香烟缭绕烛火通明殿宇间许多信众向神明顶礼瞙拜,道观内回荡着肃穆庄严的高声诵经声,在虔诚的信众还愿祈福声中,城隍庙,倏然之间荡为寒烟,曾经有过的辉煌不在了。而今,只是遗存了一座古殿,几块残旧的石碑和散落在草地上的石制构件,一座空无一物的大殿,静静地孤立在原址,努力的证明着都城隍庙它曾经存在过,也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
我远远地就看到了修葺一新的都城隍庙,殿脊之上雄踞着双头螭吻,上覆黄琉璃瓦黑剪边,翘角飞檐瑞兽排列,斗栱交错精妙之极。最为难得的是殿两侧的金龙合玺图案,是古建装饰中最高的规格,也只有皇家庙宇才能使用,那种辉煌与厚重凸显出它在历史中的地位。虽然只剩下一座殿宇,一座红墙朱欞朱门的后殿,却也是一座气势不凡的古建,观之总有一些肃穆敬畏之感,彰显皇家道观的威仪。当我走下十几节台阶近距离的观瞧大殿时,就被它的巧妙的构思,色彩斑斓的绘画,恢宏的建筑,精美的图案所震慑。
仅存的后殿立于大块青石地基之上,殿门前有几节宽大的石阶,整座建筑呈现着一个“凸”字形,殿宇飞檐高挑轻盈灵动,斗拱奇崛凝重雄浑。殿门饰以紫红朱漆描绘有金色云状图案,大梁,斗拱饰以蓝绿底色,上面只是绘有简单的线条,而更多的则是绘有金色的龙形图案,无论是双龙游走,卧龙蓄势,还是腾龙威猛,盘龙扶摇,轻盈灵动间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画匠师们的高超绘画技艺。一座后殿的粱枋间画了如此多的龙形图案在北京也属罕见。都城隍庙的殿宇彰显着皇家建筑恢弘气势,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您要知道在明清之时龙形图案可不是随便画的。
大殿正门东侧窗棂之上的横梁还保留着一段大明时的彩绘图案,虽然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雨雪侵蚀,大部份褪色脱落,但图案仍然依稀可辩,细观之精美异常。为重新修复提供了详尽真实的`资料,也符合了修旧如旧的复建原则。
都城隍庙在京城是首屈一指的帝王城隍庙香火鼎盛香客云集自不必说,尤其是重大的宗教节日那真是摩肩接踵几欲不能行走。还带火了附近胡同内所有的商户,茶馆、饭庄子、酒楼、饽饽铺、点心铺、冥器铺、胭脂铺,那是一家挨着一家就连青楼的老鸨子们也纷纷到此设点经营,还有在胡同内摆地摊卖香烛供果的,卖纸钱的,卖大肉的、卖鱼的、卖时令水果的,打金钱算卦的,相面的,变戏法的,唱小曲的、落地卖艺的,饭庄子里伙计高声的报着菜名与之相反门口的讨饭者用低沉的声音说着;太太,赏两个小钱吧。另一处酒楼前一大帮人围着看热闹,只见一个人领着一大帮子人讨钱,(丐帮)手拿两块油光锃亮牛大腿骨,上面缀以铜钱,绑有红绸布条双手抖动有节奏的相互轻敲声音悦耳用沙哑的声音唱这数来宝;掌柜的,开买卖,有得买来有得卖,低处买高处卖,日进斗金不算怪,掌柜的,好面相,方面大耳富贵相,三妻四妾不算少,多子多孙福满堂……那边传来一声女人高声的尖叫,街面上那帮纨绔子弟嘎杂琉璃球们又再调戏年轻的妇女了,此时只见一个人迅疾跑过身后传来“抓住他,小绺偷钱啦”,这位傻老爷们尽顾看热闹了钱丢了才想起来追。那一边一帮小痞子们又为了争地盘又结伙打起来了。您心里一定说;这地方真够乱的。OK!您说的对极了,此街面就叫“闹市口”京城的唯一。您看,老北京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它的出处。现在地名还在,还叫闹市口,原地不过已是宽阔的大马路了。现在还是那么闹,闹得堵心。还闹?不会吧,都几百年了?爷们,猜错了是堵车闹心。
闹市口平静了,都城隍庙辉煌不再了,成方街也不是旧时的街道了,一切都在恍惚之间。夕阳中孤寂的大殿恢弘肃穆中也多了几分凄楚,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喧嚣,没有了香烟缭绕中的经声道号,静谧中有着异样的朦胧,也就更会令人遐想。
随着城市改造的进程,许多胡同中的有名的古建筑都在轰鸣声中付之一铲,就连红学家们视为心肝宝贝似的十七间半房,曹雪芹家在广渠门外的旧宅须臾之间就变成了马路,拆迁单位连文物局都不通知,令红学专家们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欲哭无泪。在商人的眼中除了钱财别无它物。如此的看来,都城隍庙还算是幸运的,三清显灵天意垂怜,它躲过了致命的一铲,真的值得庆幸。
成方街,一条古老的胡同,跨越了三个朝代,如今四周是高楼林立惟有一座大殿默默无言有些孤寂冷清。夏季的傍晚时分望着高楼林立中的都城隍庙我感慨万千,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倾圮了,仅存了一座后殿。城隍庙的后殿经过落架重新修葺后恢复了原有的本真,可谓是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在夕阳的余晖中静静地展示着古都遗韵。都城隍庙,是那样的恢宏,那样的祥和,那样的瑰丽,那样的神秘……
为什么乾隆这么长寿呢?
中国历代君主小五百人,其中活过70岁的仅有9人,分别是汉武帝、梁武帝、唐高祖、武则天、唐明皇、宋高宗、忽必烈、朱元璋和乾隆。其中,又只有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乾隆活过了80岁,而乾隆以89岁高龄在这四人组中又力拔头筹,称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长寿帝王,那是一点不夸张。即便放在世界范畴内,乾隆的高寿也是近乎第一的,只有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活了整整90岁,乾隆只比他少活了一年半载。
为什么乾隆这么长寿?首要一点,与其母亲的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乾隆生母,出身平民家庭的钮钴禄氏身上完整地保存了满洲人在白山黑水间陶治出来的强壮和皮实。想当年,康熙见到钮钴禄氏时,便说她是”有福之人“,这其中就有荣华富贵,健康长寿的意思。
传世的清宫《慈宁燕喜图》中有老年钮钴禄氏的画像,老太太方面大耳,心宽体胖,其康健的气息是那些富贵人家出来的妃子没法比的。
更主要的,老太太天性还异常乐观,平时很爱运动。乾隆登基后,每次出巡,老太太都要跟着出去玩。老太太生前一共赶上了乾隆四次南巡,每一次她都没落下。最值得一提的是,85岁还能步履甚健康地登泰山。
乾隆完全继承了老太太健硕长寿的基因,一辈子没生过大病。
另一点大家伙可能会略感意外,乾隆的帝王生涯十分地自律,在自制力上少有帝王能跟他比。乾隆一生特别懂得节制,不喜欢饮酒,也从不暴饮暴食,帝王常有的炼仙丹求长生的毛病他也没有。据记载,即使举行节庆贺宴,乾隆从来都是日落而止,从不搞夜宴。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做事的漫长过程。乾隆在处事上也是如此,从来都是有条有理,不躁不乱的。
关于养生,乾隆曾说过这样的话:”事烦心不乱,食少病无侵,此二语为予养心养身良方,原别无求养生之术也。“
对于乾隆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朝鲜人曾有这样的描述:”皇帝寝食起居,自御极后,无论四时,卯时而起,进早膳后,先览中外庶政,次引见公卿大臣与之决议,至午而罢,晚膳后,更理未了公事,间或看书、制诗、书字,夜分乃寝。平生不饮酒,不嗜异味,朝夕进食,不过数匙,体力康旺不衰。“
第三点,乾隆一生勤于锻炼体魄,骑射娴熟,一生狩猎不断。乾隆天生擅长运动,敏捷性、平衡性极佳,各种兵器,上手很快,武功骑射,在清代诸帝中首屈一指。
故宫曾展出过一张巨大的熊皮,下方清晰地标明乃乾隆猎获的大熊,可见乾隆生猛的身体素质。
据统计,乾隆一朝的各种巡幸活动竟有一百五十次之多,其中,巡幸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秋荻就有五十二次,算下来,平均一年超过两次。
生命在于运动,乾隆一生都在践行这个。
第四点,乾隆的勤政勤思也是他长寿,老年未怎么糊涂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世界流行病研究,65岁以上的人5%有痴呆症,85岁以上则增加到20%。乾隆晚年对自己的功业得意扬扬,自称”十全老人“,80多岁才明显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这其实算是很难得的。
不要小瞧了乾隆一生勤于作诗,一生三万多天,除去孩童时期,能用来写诗的也就三万天,其一生共作诗41863首,平均一天一首多。
咱们嘲笑乾隆的诗多是流水账,但这份坚持实属难能可贵,说不准十全老人拿作诗当思维保健呢。
第五点,乾隆一生都生活在运气中,福气中,这种精气神对他的长寿也很有益处。最后来看看洋人描述的80多岁的乾隆是啥样?
据考证,乾隆的身高并不高大,可能也就在1米六六到一米六八之间。
长方同字脸,鼻子有点鹰钩,不胖不瘦,眼睛有神。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英国使团抵达承德,在这里他们见到了这位”天朝上国“的帝王。
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说:”余静观其人,实一老成长者。形状与吾英老年绅士相若,精神亦颇壮健,八十老翁,望之犹如六十许人也。“
另一洋人巴罗的记述更为传神:”八十三岁的乾隆毫无一丝龙钟老态,有着一个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六十岁人的外表。他的眼睛漆黑,目光锐利,鼻子鹰钩,即使在如此高龄,面色仍相当红润。我估计他身高约五尺九寸,腰板极其挺拔。虽然八十三岁的他既不算肥胖也不算强壮,但不难看出他曾经有过一副强壮的体魄。他的精神充沛,一生的操劳都没能令其衰弱。像所有的满族鞑靼人一样,他热爱狩猎,从不错过每年夏季举行的操练。“
彭鑫博士:如何吃素才能健康
1 问题的引出:面黄肌瘦
时下出现很多「饮食新理念」,其中之一就包括不吃主食,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原则。有两类人群持这种观点:第一类,想减肥的女性;第二类,某些佛教人士。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减肥的女性为了控制热量摄入,不吃主食只吃蔬菜水果,久而久之,面有菜色,要么萎黄晦暗,要么脸色苍白,精神体力衰弱,大便稀溏,疲劳无力,造成月经量少、甚至绝经,来门诊求治妇科疾病,希望调理月经。
2 气血生化:五谷杂粮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吃主食,水谷精微无从摄取,气血无从生化,后天之本亏耗,导致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因此,我在诊治这类疾病的患者,通常要求其恢复正常饮食,以保证气血之来源,此外,建议喝小米粥加红糖以充养脾胃,迅速恢复元气。在北方,妇女生完小孩坐月子的时候,老婆婆通常给产妇做小米粥加红糖,以补养身体,小米在中医看来是补肾健脾利湿的佳品,古代行军打仗多以小米为军粮,吃小米不仅耐饿,而且除去脾胃湿气,避免水土不服所导致的肠胃疾病。
一把小米,撒到地里是一片庄稼,小米是高度浓缩了的「生机」,产妇生完小孩,生机消耗很大,所以民间用小米来帮助其恢复生机元气。很多女孩子,喝了小米粥加红糖,不仅月经调顺,而且脸色红润光彩,真印证了五谷杂粮补养身体的道理。
佛教界有一些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也是不吃主食仅吃蔬菜,但是据我观察,大部分遵从这个饮食原则的人久而久之面黄肌瘦,身体衰惫,气色晦暗。其原因不外乎上文所讲的仅靠蔬菜是无法维持气血来源的。蔬菜多为植物的茎和叶,其疏通力量比较强而补养力量比较弱,气血虽然可以得到疏通但得不到补养,尤其是脾胃没有水谷滋润,久之就会造成脾胃气虚的病机。
3 气满不思食
以上论述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凡事都有特例,既然有人提出不吃主食只吃蔬菜的原则,就说明有一部分人是这个原则的亲身受益者。那么,什么样的人合适这种饮食原则呢?我总结为「心地清净,元气充沛」的人可以超越一般的养生原则。凡是修行有成就的人,内心清净无染,妄想分别执著淡泊,元气消耗极少,依靠修行禅定所获得的能量补充(禅悦为食),全身元气充沛。正如古人所说「气满不思食」,真正元气充盈的人,不思饮食。因此一天仅仅吃一顿饭甚至一碗粥就可以了。如台湾著名的广钦老和尚,数十年来不吃主食,仅吃水果维持体力,活到九十五岁高龄,身无疾苦,安然往生。
在佛教经典《增一阿含经》中以「禅悦食」为五种出世间食之一。并在《杂阿含经》指出,有众生进入初禅,「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凡是修行真正契入境界,功夫得力,均会有全身气力充足之感。毛凌云居士所撰《念佛法要》卷二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念佛功夫得力的文字,现摘录如下:
清*竺峰、圆融大师,姓姚,德清人。年三十,出家受具戒,持守无缺。笃好礼念,以往生净土为决定志愿。不畜徒,不自住庵,恒依人修,免杂用心。居无定所,合则留,不合则去,意气洒落,不为胶执,亦不乐随众作务。常静掩一关,礼念并行,不礼则念,不念则礼,无一时间断,亦不参以他法,竟以此终其身。尝于午间敲鱼念佛,直到次日日晡时(下午3~5时),人见其终无休歇,大声唤之,始止,自谓才如半日耳。问其饥否?则曰:「我口甜水如蜜,常咽常盈,受用无量,更不思食也。」胁不帖席者数十年,故少梦,偶有梦,亦不离礼念,更无异缘,梦中常见佛菩萨活动如生,间予奖励,或导引念佛。忽自知时至,念佛而逝,年六十四,顶示暖相。
圆融大师精进念佛一天一夜,竟不会感到饥饿,反而觉得口水甘甜,受用无量,这恰恰说明法喜充满,禅悦为食便会得到能量的补充,不需要依靠一般的饮食。
又如历史上著名的永明延寿禅师,据历史记载他三十岁悟道,「后住永明,日课一百八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每天由早到晚,讲经、作佛事,要做一百零八件事情,而且夜晚还要到其他峰顶念佛。明代学者洪觉范说:一个人每天要做这么多善事,而且日中一食,一定骨瘦如柴,结果看到他的画像,却是身体壮硕、方面大耳的帝王之相。永明延寿禅师一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然而需要补充的能量却很少,足见禅定功夫之深。禅定并不一定是面壁打坐,行住坐卧都不离禅定,禅悦为食自然身体健壮。
4 不要盲目模仿
然而一般佛教居士,没有专业修行,或者因为功夫不到,还需要应付日常工作,有的护法居士为佛法、为众生而奔忙操劳,修证上还没有真正契入境界,这就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假如不加以补充,就会导致上文所说的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亚健康状态,长久以往,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任何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每个人在接受不同的养生观点时,要参考自己的实际情况,斟酌采纳,方能如理如法。
5 补充气血的食疗方法
小米粥做法
做法:小米适量,小火慢慢煮熟,气血不足者可加红糖少许。
功效: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还可以治疗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疾病。《本草纲目》说,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经常喝小米粥,可以温补脾肾,增强生命力,对身体虚弱的有不啻为一帖补养良方。
印光大师的饮食建议:
1 提倡吃面食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2 提倡吃豆油
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间粥中,宜下磨破之黄豆。平常食油,专用豆油,较比猪油,补力更大。《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鲍衡士书》
3 佐以干果食疗
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4 印光法师滋补粥
根据印光法师的建议,结合中医理论,提供以下食疗的方法,而达滋补气血、调理脾胃之功效,如下操作:
做法:莲子十粒、桂圆(剥掉外壳)十枚、红枣(掰开)十二枚、芡实(大型超市里面或药店都有)一两、薏米一两,一起用小火熬粥。
功效:补气化湿,固肾强精。
粥中之莲子,可以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芡实可以开胃助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此四种配伍相辅相成,温补脾肾,养血安神,同时佐以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功用健脾利湿,流通湿气,正可兼制桂圆之热,温阳而不助火;又可反佐红枣之腻,使补虚而不留湿。诸种补养食品相配,共奏补气养血,固肾强精之效。
「药补不如食补」,滋补粥长期服用,对于气血不足、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怔忡健忘、血虚萎黄等现在社会常见虚弱类疾病确有良效,其中加大桂圆、大枣的量便可以针对失眠类患者,加大莲子、芡实的量针对脾胃虚弱、泻下伤精的患者,加大薏米的量,针对湿气较大的肌肉酸重,关节疼痛,水肿,脚气,白带,肺脓疡患者,此外,现代研究中发现薏米里含有抑制癌细胞的成分,因此对于癌症患者,薏米粥不失为调养身体的佳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