倜傥不羁词典-倜傥不羁有错别字吗
1.毛遂自荐造句
2.跳脱的国语词典跳脱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3.李白诗歌的意境、作品、意象
4.李石岑的附录
毛遂自荐造句
毛遂自荐造句
1、老师问全班同学是否有人毛遂自荐来担任班长。
2、这地方我熟,容我毛遂自荐,当大家导游吧。
3、我进公司是毛遂自荐的,因为我相信自己的能力。
4、他向老师毛遂自荐当班长,心甘情愿为同学们服务。
5、此刻的社会讲究自我广告,掌握机会,所以,毛遂自荐是很重要的。
6、如果你认可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向对方毛遂自荐。
7、我就是欣赏你当年毛遂自荐的勇气,才会破格晋升你当经理。
8、如果公司里有新的项目需要有人领导,那就毛遂自荐。
9、王丹毛遂自荐担当起了帮助残疾同学的重任。
10、我毛遂自荐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
11、容我毛遂自荐,我姓王,是来应征店员的。
12、谁毛遂自荐和我一起去洽谈这项业务?
13、我看今天咱们就先谈到这儿吧,明天中午我毛遂自荐,给大家介绍"有趣的中外拔河赛"。
14、他毛遂自荐当上了班长,成为了老师的小助手。
15、竞技场上讲谦虚是无疑等于宣告自己的失败;该需要毛遂自荐时就要当仁不让。
16、我们不提倡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17、七年前,彭博意气风发地向纽约市民毛遂自荐,自称是亿万富豪市长候选人。
18、不要蜻蜓点水般经营人脉,要向素昧平生的人自我推销自己才行,先试着向大家毛遂自荐吧。
19、在一次对抗练习赛上,一方正好缺个陪练,他毛遂自荐顶了上去。
20、在影片提示的启发下,亚历克毛遂自荐担任戈尔的气候计划的陈述人,但由于年龄太小被婉拒了。
拼音:
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语法:
毛遂自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我作毛遂自荐,居然被校长核准了。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邹韬奋《经历 深挚的友谊》)
近义词:
自告奋勇、挺身而出
反义词:
自惭形秽、遁世逃名、推三阻四、畏缩不前
跳脱的国语词典跳脱的国语词典是什么
跳脱的国语词典是:逃脱。如:「他身陷重围,左右奔突,东西跳脱,终得逃逸。」。
跳脱的国语词典是:逃脱。如:「他身陷重围,左右奔突,东西跳脱,终得逃逸。」。结构是:跳(左右结构)脱(左右结构)。注音是:ㄊ一ㄠ_ㄊㄨㄛ。拼音是:tiàotuō。
跳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腕钏,手镯。2.由于思绪急转,事象突出,以致语路中断的修辞象现。3.逃脱。
二、引证解释
⒈手镯。参见“手_”。引汉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南朝梁简文帝《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女饰》:“饰於臂曰手_又曰臂_、曰臂环、曰条脱、曰条达、曰跳脱者是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_石琢堂_一日_《四朝闻见_》中有劾朱文公疏,诬_极丑秽,忽拍案大怒,亟脱妇臂上金跳脱,质钱五十千,_搜东南坊肆,得三百四十_部,尽付诸一炬。”⒉灵活。引清沉德潜《说诗_语》卷上:“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⒊逃脱。引汉焦赣《易林·无妄之师》:“火起上门,不为我残,跳脱东西,独得生完。”唐卢仝《观放鱼歌》:“一一投深泉,跳脱不_拘。”
三、网络解释
跳脱跳脱:汉语词语跳脱:Shawee录音室专辑跳脱(汉语词语)跳脱tiàotuō,分为古今两用。古义有三种,分别是手镯、灵活、逃脱。今天用作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
关于跳脱的诗句
安得玉跳脱_波来往偏跳脱空赠金跳脱
关于跳脱的成语
三尸暴跳狗急跳墙颖脱而出脱口成章肉跳心惊狼奔兔脱脱胎换骨临阵脱逃跳丸日月
关于跳脱的词语
颖脱而出狗急跳墙肉跳心惊脱口成章临阵脱逃稚气未脱脱胎换骨狼奔兔脱小丑跳梁三尸暴跳
关于跳脱的造句
1、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2、而那个不动的点那个有高度的指标点。“盯着晃动烛光中那不动的芯”,是一个培养自己清静专注非常好的练习。
3、岳翎今昔对比,虽然皮肤保持的不错,但是眼神中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那份跳脱与柔情。
4、的布衣诗人,到了九五至尊的天子脚下竟然肆无忌惮地飞扬跳脱、倜傥不羁起来,散发出人性中最最照人的光彩。
5、由此显出来的交错和复杂,同样写照了变法成为一种思想震荡之日,清流群体的今时不同往日,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发皇和跳脱。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跳脱的详细信息
李白诗歌的意境、作品、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
关键词:诗人 花朵 意象
内容提要: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花朵意象。我们在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时,不免要对其中所涉及的花朵意象解析。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所以,了解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是赏析李白诗歌的关键。
引言
李白天性自然。喜好以自然界的客观意象来表达感情。如:鸟类,花朵类。古人以为意是内在上午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地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本文试图以我所接触到的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为考察对象,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花朵意象分六类作一梳理。
一
一类是用花朵意象表达对祖国山水,生活的热爱。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桃花一般用来比喻很美或美人。白居易赞道:“闲折两枝握在手,细看不似人们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故又“花中西施”的美名。诗人的“桃花带露浓”则是通过视觉上的感观,用一“浓”字写出了蕴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正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朵普通的桃花,由于诗人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便能发掘出它的色“浓”。《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芙蓉:荷花的别称。荷花并非五片花瓣,而五老峰也没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环境。二者似乎联系不起来,诗人却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山花:顾名思义,就是山坡上的花,本不应受到注意,诗人却将它比做“绣颊”,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加上视觉的冲击,才形成这种比中带兴的写法。诗中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江中夜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越女词五首》其三):“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荷花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誉为“花中君子”。是美的象征和化身,也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叙述,勾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风格清新活泼,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这首诗中,诗人用“比”的手法,将雪花比喻成“席”,夸张到了极点,体现了诗人豪迈的风格。是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采用“赋”的方式,以问答形式,抒发隐居读书的情意,清新自然。桃花最早成为象征文人隐逸的理想境界,便是晋带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与世无争,在自然美景中其乐融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成了世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成就了“桃花源情结”桃花在历代文人的吟咏中演绎成典型的诗歌意象,它是春天的象征,美人的象征,理想桃源的象征。(《秋浦歌十七》其十一):“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诗人用“兴”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普遍的山花也有它的芳香,情景交融。(《秋浦歌十七》其十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夜色中,哪里有花迹可寻?这非赋,非比,非兴的手法,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民歌色彩。《扶风豪士歌》:“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诗人用“赋”,抓住日常生活极普通的事物进行描绘,以景抒情又赋景以情。《荆门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桃花在诗歌意象中是春天的象征。本文运用“赋”的手法,描绘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诗人从颜色上着手,强调视觉与味觉。(《少年行二首》其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落花:从草木上掉下来的花瓣。落:本指植物的花,叶往下掉。诗人用“赋”,不表其“残”意,用“笑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慷慨给予心花怒放,对人间赏心悦目之事饱含激情。《寻雍尊师隐居》:“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诗人从视觉和温觉(冷和热)出发,赋写花,一个“暖”字饱含无限韵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李白性格爽朗,率真,所以他的诗歌感情真挚,饱满,他一向反对雕章琢句,所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他努力学习民歌,深得民歌自然天成之风致。他的诗歌语言,平易真实,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就象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
另一类是用花朵意象比托羁旅行役,作客他乡的愁苦心绪。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诗人用赋,兴,描写了五月天山的寒冷,一个“寒”字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温觉,也显示了客观环境的冷酷。《塞下曲六首》其五:“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月光伴随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这首诗中,描写战士夜行军的情状。将胡霜比做剑花,抒发了行疫之苦。《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扬花似雪何!”扬花:农作物开花后飘散花粉。诗人用“比,兴”手法将往日的情节一一浮现。(《秋浦歌十七》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诗人用“兴”,抒发作客他乡的愁苦心绪。《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杜鹃:①鸟类,也称“杜宇”,“布谷”,“子规”等,②一种植物,也称“映山红”。历来是对思乡的寓意象征。此诗赋,兴结合,描写诗人在宣城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此诗歌音节之美妙自然,犹如天籁。诗人强烈的思乡情,也只有通过这种婉转缠绵的音节才能表达出来。《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挑花锦浪生。”这首诗赋写鹦鹉洲的艳丽春景,以桃花象征很美的春天。却抒发了自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心情。
三
第三类是以花朵意象影射黑暗势力,比拟奸佞之徒,庸碌无能之辈,或通过反衬来比喻贤能。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本诗以芳兰比做贤才,对唐玄宗的宠信奸佞,谗害贤能,作了有力揭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花落尽,杜鹃正在悲鸣。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对王昌龄的不幸遭遇,表深切的关注和同情。《桃花开东园》(《古风》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这首诗用比兴体,借鲜艳妩媚,华而不实的桃花,巧妙地讽刺那些逢迎拍马,一时得宠的达贵。《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九):“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芙蓉:荷花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子,花叶供人观赏。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美的化身。这首诗以芙蓉为中心虚构一虚无仙境,安宁,美好。衬托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惨酷景象,对安史之乱的强烈谴责。
四
第四类是以花朵意象拟指爱情欢合与朋情友谊。如(《长相思》其一):“美人如花隔云端。”诗人用“比”的手法,将美人比做花,这是一首刻划相思之苦的抒情诗,形容与所念之人如隔云端,相思而不能想见,反映了诗人被迫离京后的心情。(《相思》其二):“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诗人用“赋”描绘了黄昏时刻花的景貌,抒发了相思劳苦之状。景愈美而心愈衰,反衬同陪衬一样能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诗人用比拟,将“云”,“花”赋以鲜活的生命。(《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用“一枝红艳”借代作花,从视觉上来看,花红。从嗅觉上,花香。(《清平调词三首》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组诗歌前两首写名花美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时而花喻美人,时而美人比花。第三首总明所咏“名花倾国”,写花写人都极其传神,堪称生花妙笔。《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这诗以赋的手法,直接描写生活场景。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是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杨柳在诗歌意象中象征惜别,离别。本诗也借柳花一表惜别之意。《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诗采用比的手法,将烟花象征春天艳丽的景色。表达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对王昌龄的不幸遭遇,表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五
第五类是以花朵意象比拟对时光易逝的思索。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这首诗亦赋亦兴,先以普通的口吻叙述一代美女绿珠楼下的花园。而后抒发时光易逝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哲理的思索。时光流逝,名淑的青春,都随岁月消逝了。对于绝代名淑光彩沉埋的感慨,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与思索。《醉后赠从甥高镇》:“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落花:形容残春的景象,这首诗赋写江东此时风光明媚,可惜即将消逝,以落花象征残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哀伤。《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首诗中,赋,兴结合,诗人抒发兴废盛衰之叹,人世无常,逝者如斯。
六
第六类是以花朵意象表现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格与崇高的理想。如(《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这首诗以赋的方式描写诗人月夜泛舟的情趣,概括了许多自然物独特的形态,反映了诗人豪迈洒脱的风貌。《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以赋的方式叙写在山间与幽人对酌的事件。短短四句诗,把一个天真,倜傥不羁的诗人形象给活画了出来。《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一种多年生的名贵观赏植物,花朵非常艳丽,唐代传入中国。(郁金香是无魂之花,而蔷薇和百合仿佛能见其精神。),在这首诗中,郁金香是美酒的代称。诗人采用“赋”法,铺陈叙事,却将诗人洒脱的情怀,忘掉人生忧戚的境界,流于字里行间。《下途归石门旧居》:“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本诗以桃花暗喻“桃花源”,整首诗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思想,表明诗人已认识到求仙访道和追求富贵荣华的虚无。《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本诗以芙蓉象征美,神圣贞节的风貌,表明诗人在湖光山色的描绘中,寄托经历挫折后希望超脱现实的精神。《梦有天姆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忽已瞑。”这首诗用赋,写千岩万转的山路,及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的花,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愿望。构思奇特,语言夸张多变,通过梦境的描绘。
结束语
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不同的色调的花也可以表示同一意思。也就是说,“意”同而“象”异,“意象”就不相同。即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象,构成具有独创性的意象。例如,那些同样是写“花”的名句,选取的物象就可以各不相同,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于天地万物间所有宜于投射的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寄托的客观物象。这就是意象。换句话说,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我们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必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总之,意象是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诗意,诗的结构和效果的重要线索。同样,我们赏析李白诗歌时,领会其诗歌中的花朵意象的意境也是必要的。
参考书目:《唐诗的美学阐释》,李浩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南方出版社 2003
《李白诗》,(唐)李白著,商务印书馆1928。
《李太白全集》,李白著,中华书局1977;
《李白诗选》,(唐)李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李白诗选注》,(唐)李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石岑的附录
李石岑讲演集
目录
我的生活态度之自白 代序
吴稚晖序
顾颉刚序
象征的人生——在上海美术学校女子美术学校共同大讲室讲演
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中国公学讲演
科学与哲学、宗教三者之类似点——在宁波浙江第四师范讲演
柏格森哲学与实用主义之异点——在浙江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夏期讲演会讲演
杜威与罗素之批评的介绍——在湖南省教育会讲演之一
人生哲学大要——在南京东南大学哲学研究会及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十周年纪念会讲演
最近心理学上之三派——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演
人格之真诠——在苏州第二农业学校讲演
怀疑与信仰——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演
教育与人生——在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研究会讲演
佛学与人生——在上海商科大学佛学研究会讲演
哲学与人生——在上海神州女学讲演
科学与人生——在湖南育材中学讲演
尼采思想与吾人之生活——在湖南省教育会讲演之二
青年与我——在镇江第六中学及醴陵县教育会讲演
附言
哲学人生与时进——记中国近代哲学家李石岑
性情中人 多才多艺
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暨南大学。他身材并不魁梧,一脸红白相间的斑蚀,看起来象地图,背地里就有学生叫他“地球牌”的,他乐得别人这样叫。他讲授的《人生哲学》课最受学生欢迎,每次讲课,一个大教室总是挤得满满的。他讲课语速很快,条理分明,经常脱开讲义侃侃而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男女同学便一窝蜂地围住他,问个没完。他是性情中人,为人倜傥不羁,富于情感,有时不免为情所累,学生中就有人知道他因一些风流韵事而惹下不少麻烦的。他对学生平和亲切,十分随意,甚至还和学生谈论起女人来。他说:“对女人,只要你懂得‘体贴温存’就可以了。你瞧我这副‘地球牌’面孔,照理说女人看见我大概是不喜欢的。其实不然,不瞒你们说,我还蛮有女人缘呢!我无非善于在‘体贴温存’上用功罢了。”——这就是作为著名教授的李石岑。
1916年他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就编辑出版《民铎》杂志,由于抨击国内军阀专权、政治混乱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行经,遭日本政府查禁。1918年归国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并在上海继续主编《民铎》,着重介绍和阐述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最新思潮”,成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刊物。他还主编过上海《教育杂志》,兼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笔。——这就是作为编辑家的李石岑。
他对宗教和佛学研究颇深,曾与弘一法师等交往甚密。他考察过欧洲的宗教,着重研究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他说:“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为科学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他的这一段论述,后来经常被许多佛学和科学著作所引用。——这就是作为宗教家的李石岑。
在20世纪20年代,他一边做编辑和教授,一边辗转东南各处做演讲。举凡怀疑与信仰、哲学与人生、佛学与人生、教育与人生等哲学和生命人生的大题,他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在演讲中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柏格森哲学与实用主义之异点、杜威与罗素之批评、尼采思想与吾人之生活的演讲,可以窥见他对东西方哲学会通的能力,给人以启迪。他的演讲被辑为《李石岑演讲集》,当时就风生水起,学人争相阅读,后来又多次重印出版。有学者认为他的演讲是“汉语言民族朝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这就是作为演讲家的李石岑。
他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据民国版《醴陵县志》载,他“工书,幼与善书者较速度,兼五人,而工整过之。喜临《石门颂》,化其疏朗而为茂密,有时逼近康南海(有为)。”——这就是作为书法家的李石岑。
他还对游泳颇有研究,他著有《游泳新术》。1918年,刚从日本回国的他来到长沙,比他小一岁的专门请他到湘江教授游泳技术。当时兴趣盎然写下了“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诗句。——这就是作为游泳家的李石岑。
哲学人生 人生哲学
然而,李石岑之所以卓立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济济群英之中,是因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
李石岑幼年聪慧好学,五岁入私塾,及长,赴长沙湖南优级师范理化科就读。191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在东京与友人发起组织“学术研究会”,后参加留日学生团体“丙辰学社”和“华赢通讯社”。1918年5月,东京留日学生示威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遭警察镇压。留日学生遂大举罢课回国,李石岑亦归国。此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达10年之久,期间还在上海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兼任哲学和心理学教授。1928年夏天,李石岑自费考察法国和德国。1930年回到上海,先后在中国公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并从事著述。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上海各大学停课,暨南大学在广州中山大学设立临时办事处,收容部分学生南下就读,李石岑应约去中山大学任教。1933年秋,李石岑回上海暨南大学。1934年10月29日,李石岑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42岁。
李石岑少年时期是一名儒家思想的信徒,尊崇孔子,尤慕曾国藩之为人,言行以曾国藩为楷模。留日期间,由于接触到西方新思想,对儒家学说日渐产生怀疑动摇,下功夫研究西方哲学,逐渐成为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信仰者。
五前夕,李石岑由日本回国。他目睹了五和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一方面赞赏对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一方面认为运动有许多不足,最严重的是“思想之浅薄”,究其原因是各地学生热心于救国而无暇于学问。他主张走“学术救国”的道路。于是李石岑在上海潜心著文,介绍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反理性主义、倭铿的精神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学、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想。他先后推出《民铎》专号专门宣传柏格森和尼采。他特别契合尼采,推崇尼采思想表现出来的“酒神精神”,以致到了“言必称尼采”的地步。他说:“我们目前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在于打破中国人的固有观念,这便是改变中国人的因袭性而代之以创造性。”“完全是酒神的思想,完全是属于意志的世界,我们要在这个世界里面活动,才可以唤醒不进步的中国人,才可以救济带有黏液汁的中国人,才可以根本改变中国人消极和廉价的肯定的人生。”他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之力”,体现了“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活力和精神,中国人正需要这种精神。这既表现出他对国家贫穷落后和民众思想浅薄的深深忧虑,又反映出找不到有效改变这种状况的探索。1920年10月,李石岑陪同罗素、杜威及章太炎、蔡元培、张东荪、吴稚晖等人到湖南讲学,他自己先后在长沙和醴陵作了五场演讲,介绍尼采、柏格森、詹姆斯、罗素、杜威的思想。
李石岑早年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拥护者。他说:“宇宙间无论动、植、矿三界之中,无一处不是生机,生可以赅万有,故曰唯生。”在认识论上,他是唯意志论者,以人的主观意志为出发点,又以不断实现主观意志为归宿,由不断满足人的要求而推动真理发展。但他承认认识无止境和螺旋上升的特点,带有辩证法的因素。
1923年中国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李石岑以自己的“人生哲学”理论投入这场论战。他的人生哲学理论承继的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核心仍然是强调生的冲动,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生要充分表现“生命的渴望”。李石岑不仅著书立说和演讲宣传他的人生哲学,而且把它搬到了大学课堂上。
李石岑的“人生哲学”理论在当时的理论学术界和大学校园颇有影响,很受欢迎。黄玉顺有《咏李石岑》诗云:
人生哲学李石岑,当年信仰柏格森。万有生命何以在?只缘自我生命存。
学者品格 包容兼蓄
1924年元旦,李石岑在致吴稚晖的信中阐述了他的学问和生活态度的主张。他认为一种是为生活而学问,这种人追求的是个人生活;一种是为功利而学问,这种人追求的是社会生活;他主张为学问而学问,追求的是宇宙生活。他说:
我们极贫枯的中国里面,无论农工商医以至百业,都没有一种精深的学问作基础,无论谈什么主义,作何种运动,都是一些极脆弱的根据;无论解决何项困难问题,也很少可作学问上例证的价值。……纵或有一二知道学问很重要的,也就不肯发大愿心,把学问当作一种终身的事业;又纵或有一二聪明绝顶的天才,也不愿意抛弃物质上的享乐,终于事业将要告成而又全毁。孔子有言:“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们虽知之而始终不好,更哪有乐此不疲的精神?所以我以为为学问而学问的积极态度,正值得大提倡而特提倡。
他还主张做人作学问最恨庸庸碌碌的“中”,讲究“偏”,他说“偏”就是“个性”。但正因为自己“偏”,所以更尊重别人的“偏”,这就是“包容”。
李石岑特别注重理论功底,总是强调客观对待和了解不同的哲学流派,不能在没有全面了解对方哲学体系的情况下就凭一己之好恶而随意臧否。因此当时的学者都赞赏他的这种“包容”的品格和精神。他在教学中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他上哲学课时,第一次发下的讲义,就是一份列出100多部中外哲学名著的参考书目。他说浏览过这些哲学名著,才算对哲学入了门,才有研究的资格。
他还讲究科学之间的贯通。他在他的论文集自序《思想方法上之一告白》中说:“余少时初习几何学,莫审所指;其后习论理学,始稍稍能言其故,然仍未克举其内容,乃复重习几何学;如是者数岁,遂得略窥其义蕴,盖思想方法之达于绝诣者也。吾人理知之运用,恒以几何学为鹄的,是无间于理知根本作用之归纳与演绎,固举莫能外;则几何学所造于吾人之思想方法,从可识矣。”他认为“就思想方法言,数学实为一切思想方法之源泉”。他还多次论及科学与艺术相通之处。
孜孜求真 与时俱进
李石岑的哲学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在李石岑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不可能平心静气地“为学问而学问”的,凡有道义感和爱国心的知识分子都在艰难地探索着救中国的道路。他对以往的思想信仰开始怀疑,感到西方的唯心主义理论不能提供救国救民的武器,柏格森和尼采的思想也不是灵丹妙药。带着这种困惑,他决心到西方对当代哲学思潮作一番实地考察。1928年便倾历年之所蓄,离妻别子,取道埃及先后到了法国和德国。
这时的欧洲正爆发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传播广泛深入。这种情况使李石岑受到极大震动,他看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状况和伟大力量。他研读了从赫拉克利特到费尔巴哈,一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并以极大的兴趣关注欧洲哲学的发展。欧洲之行,使他的眼界大开,思想更加开阔。通过对各派哲学的分析比较,他不得不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作出重新评价,他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落脚点已经转变到唯物主义方面上来。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上,他一反过去的看法,认识到事物不因人们承认或不承认都是客观存在的。他开始重点介绍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学派。这时期他通过译著和文论向国内详细介绍了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费尔巴哈、达尔文的思想,并赞赏。他说:
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十个范畴,康德发现了十二个范畴,却抵不过马克思、恩格斯一个范畴有力量。生产力是历史上一切冲动力的基础,是一切冲动力的冲动力。
当然这时的李石岑还没有完全从柏格森和尼采的哲学思想中脱离出来。1930年回国后,正赶上国内哲学思想界围绕本体论与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问题展开一场大论战。处在思想大转变中的李石岑,不顾政府和唯心主义学者利用他私生活方面的感情纠纷对他进行的非难与中伤,抱病参加论战。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李石岑举起的是唯物主义旗帜。他在《哲学概论·新唯物论》中指出,“自然的整一性就是它的物质性”,物质“离开我们的主观、意识、精神而存在”,“感觉世界从客观世界而来”。还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统一律、量变质变律、否定之否定律三大法则。他说:“辩证法的对象是过程,过程是永久的运动、永久的变化,存在转变为不存在。”“有矛盾之处必形成一种对立,有对立必有统一。但对立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的斗争乃是绝对的。整个的自然界只是统一和斗争的过程。”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认识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一样,由低级阶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级阶段的思维,前者认识的是事物是“各个现象”,后者认识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二者交互发展其内容”。他说:“认识随实践而发展而扩大,但实践也随认识而发展而扩大,这是互为因果的。”他还进而指出,社会实践是理解并把握整个现实发展过程的基础。这时候的李石岑已经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和升华,转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阵营。他认为“未来的哲学必然的以新唯物论为主营”,新唯物论的哲学作为方法论的科学,“在现在和未来,将有一个光华灿烂的发展”。
1933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上海青年会邀请著名进步学者举办学术讲座,李石岑不顾白色恐怖的威胁,作 了题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演讲,公开宣传哲学思想,并预言“经过若干年军阀混战之后,又经过几次之后,中国必然的走上科学的社会主义之路”。
李石岑作为一个著名学者,他会通中西,融通古今,取各家之长,成一家之学,顺乎时世而不固守己见,这种对于真理的与时俱进的孜孜追求和探索精神,足可为后人示范。他留给了后人20多部著述——《人生哲学》、《教育哲学》、《哲学概论》、《哲学浅说》、《哲学大纲》、《哲学词典》、《现代哲学小引》、《体验哲学浅说》、《超人哲学浅说》、《希腊三大哲学家》、《郎格唯物论史》、《西洋哲学史》、《辩证法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十讲》、《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哲学上之讨论》、《李石岑演讲集》和《李石岑论文集》等,是他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史的宝贵贡献,也是中国哲学史一笔永久的思想财富。
哲人逝矣,学犹存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