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对泣指什么人-新亭对泣典故出自
1.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是什么
2.运用典故的作用
3.26.4 相邀对泣|新亭
4.文言文 新亭对泣中为什么泛指囚徒为“楚 囚”
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是什么
此诗出于唐·刘禹锡《乌衣巷》。
自东晋以后,乌衣巷为王导、谢安两大家族聚居之地。
王导是 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 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侯岂页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 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 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人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 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 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了。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 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了。
——资料参考来源于网络
运用典故的作用
典故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含义,直接用典故,而又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或者说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内涵,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有可能得到更深层的感悟。再说,当时的社会形式比较乱,许多话是不能说出口的,而用典故就可以借古喻今,而不会触犯当代执政集团的利益,被他们所。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赤 壁 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 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行路难 李 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诗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表现出了对未来、对前途的美好希望。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书 愤 陆 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蓑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或谁堪伯仲间。 这儿连用了檀道济自比长城和诸葛亮鞠躬尽瘁两个历史故事,抒写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要干一番伟业的理想。 再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以魏尚自喻,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睁相应湘江阔,普竹丛深日向西。 面对“雨昏”“花落”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与伤感;但诗人又用了“青草湖”“黄陵庙”这两个典故,不由让人勾起了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这样。在时空的穿梭交错中,闻鹧鸪之啼,不觉更感哀怨凄恻。又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南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准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律诗。诗中多处用典:颔联化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原典有云:“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后人以“新亭对泣”表示怆怀故国之意。在这里用来写山河未改,风景依旧;颈联第一句引用了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的“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芦荻秋”。在刘诗中,芦荻白花象征王室的末日。在这里,作者写自己像秋天飘落的芦花一样,随风而去,实表将为国殉难。全句抒发国家沦丧之感和悲痛哀伤之情。颈联第二句“旧家燕”是引用刘诗《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旧家燕现飞往何处?飞落到侵入者天下的人家里。诗人化用此典故,感慨亡国被俘之悲痛。尾联化用望帝后化为杜鹃的典故,表示诗人虽被迫离开故乡,决无生还之望,但一片忠魂终归南土。丰富的典故,把诗人的耿耿爱国之心、拳拳报国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平时,我们可以采取分类的方式整理一些常见典故.如送别的典故、归隐的典故等。-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
原文地址: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26.4 相邀对泣|新亭
南渡长江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挤上了一条平生从未乘坐过的流民渡船,船上有两个人同划一支木桨,摆渡在拥堵的河道上,那是王导和周伯仁。
王导感觉到飞溅而来的湍急河水,河道焦噪得嘈嘈切切,船舫外的空气吸起来腥腥鲜鲜的,渡船似乎想竭尽全力地与它相融合,也竭尽全力地与河道相融汇贯通,他们就在这浮沉不定的船舫和纵横交错的水路上缓缓地划行,就连船尾处藕花折断的声响都十分悲酷,王导不忍松开手弃伯仁于不顾。
残叶败藕中突然有一条鱼“腾”地跃出水面,王导相信,那是上苍赐予渡江诸中原世家大族的一条龙。
新亭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是六朝时期国都建康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是为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地处都城西南交通要道,濒临长江,位置险要。
当今,这里也是一处风景名胜,风光奇特,有本篇中“新亭对泣”的典故流传后世。
唐代许嵩:
所葬之人指卫玠。
新亭在墓西,卫玠墓在县南,则新亭在县南偏西,其地正当南京市安德门菊花台。
但菊花台应该并非新亭这座亭子所在地,因为六朝时期所谓新亭,还指亭子所在之山,连带着山的附近地区,因此菊花台地属新亭,是六朝新亭垒的北界。
南宋时史正志《新亭记》记载:
史正志后来复建了新亭,而“回环险阻”一语道出了新亭山势的特征。
从东北至西南,新亭山势至少有三个环形山岭,菊花台及其南部是第一个环形,浡泥国王墓一带是第二个环形,南京压缩机厂等地是第三个环形,整条山曲直相衔,堪称卧虎藏龙之地。
史正志重建新亭的基址选在整条山的西南端,今油坊桥东。
新亭紧靠长江边,是南朝时代国都建康的西南要塞。
讨刘劭时,曾在此修建营垒。
后来即帝位于建康。
王僧达因此改新亭为“中兴亭”。
当时从南方来攻打台城,必经新亭。
所以齐武帝称它是“兵冲”之地。
新亭一带,古代多寺庙。
据《南朝佛寺志》载:晋孝武帝太元五年立新亭寺,宋孝武帝时改曰中兴寺。宋明帝时易名天安寺。
此外,刘宋在此建旷野寺。齐时寺废,梁大同中又恢复为寺。唐开元中改称“禅居院”。杨吴大和二年改为崇果院。宋改为崇因寺。
刘谊有“十里崇因寺,临东水气中”之句。
崇因寺的观音画像十分生动,苏东坡为之颂,李端叔写跋,均刻于石上,为寺内之珍品。明嘉靖年间还曾重修。
03 新亭垒一度是兵家必争之地
新亭西临大江,东吴时是饯送、迎宾、宴集之所,但到了东晋,新亭的作用发生了性质的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它本身的地形以及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南朝时,凡上流举兵下都,必经新亭,所以齐高帝萧道成说“新亭既是兵冲”,这一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据记载,最早在新亭驻军的是东晋的征西大将军桓温。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后,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想害谢安和王坦之的性命。
谢安、王坦之在简文帝临终时皆为顾命大臣,除此二人,桓温便可一人说了算。
当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
王、谢二人都是朝廷重臣,谢安又是风流名士的代表,且是桓温的旧部,因此桓温虽然暗藏杀机,表面上还是以邀二人到新亭宴集、叙旧为名,地点就选在亭子里,这里地势高峻,且山顶开阔,可容数千人,是中军大帐的所在地,在亭子四周埋伏一些刀斧手是很容易的事。
对王、谢来说,这其实是一场新亭鸿门宴。二人如约来到新亭,见了桓温,王坦之汗流沾衣,连奏事的手版都拿倒了。
谢安从容镇静地入席而坐,问候完毕,对桓温说:“我听说古时候有道的诸侯、大臣,他们的边境在很远的地方,明公今天怎么在墙后布置起兵来了?”
桓温不好意思,传令撤去伏兵。
谢安临危不惧,谈笑间为东晋朝廷避免了一场颠覆政权的战争。
文言文 新亭对泣中为什么泛指囚徒为“楚 囚”
这里有个典故:
楚囚《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 观於军府,见 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本指被俘的 楚国 人。后借指处境窘迫无计可施者。 唐 王昌龄 《箜篌引》:“九族分离作 楚 囚,深溪寂寞弦苦幽,草木悲感声飕飕。”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堪笑流离一 楚 囚,萧萧空自佩 吴 钩。” 清 孙枝蔚 《金山》诗:“此间风物异,无那客心愁。身世殊 张佑 ,歌吟类 楚 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