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什么道理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3.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鹬蚌相争,渔翁受利

在处理人际关系或事情时,要有全局观念,懂得权衡利弊,如一味意气用事,互不相让,结果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要懂得适时妥协与让步,以达到和谐共赢的结果。

1、鹬蚌相争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文学家,古琴家、中国目录学鼻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内容是: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翻的长嘴夹住了。

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醇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翻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故事里的酶和蚌都想置对方于地,却始终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不是很可笑吗?

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两个人的力量是不相上下的,还硬要争出一个高低,只会两败俱伤,反而让一直看好戏的第三者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在生活中,不论是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着看开一点,不能因小失大。

坐收渔翁之利是什么意思

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是比喻利用别人的矛盾而从中获利。

拼音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

释义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完整的成语是“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三回:“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看他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也不为迟呢?”

用法作宾语、定语。

结构类型复句式成语。

成语故事赵国和燕国相持不下,苏代为了燕国,劝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最终,赵国得以攻打燕国,这是因为苏代成功劝赵惠王停止战争,避免了双方的力量消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坐收渔翁之利造句

1、他们是想鹬蚌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2、到时候他们两家鹬蚌相争,自家与赵雷的清风寨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3、他们鹬蚌相争,我们好在暗处坐收渔翁之利。

4、龙溪心中暗暗窃喜,鹬蚌相争,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5、看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成了江湖上所有人达成的共识,谁都怕这时候,打进去,如果鹰三和周大虎再联手,给他们反咬一口,那滋味谁都不好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