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在江湖文言文最好的翻译

2.笼中鹦鹉文言文翻译

3.笼中鹦鹉的文言文及翻译

4.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怎么翻译

5.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原文及翻译

人在江湖文言文最好的翻译

身不由己的意思翻译是什么-身不由己的意思翻译

1.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名言原文

一者为书法原文:人在江湖,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1303132身不由己,寸心之争,生忘矣——古龙一者为作为古龙的“江湖人”系列唯一的一部《三少爷的剑》中,燕十三就做了类似的表述,可能就是这句话的雏形。

一者,古龙在《楚留香传奇》之《午夜兰花》中创造了这样一句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难却,恩怨无尽。如果你厌倦了这种生活,唯“”而已。

只可惜有些人连都不了。——江湖人的悲剧,难道真的都是他们自找的? “江湖传言,都说这个人只有在月圆夜的午夜时才出现,出现时总是带着一种兰花的香气。”

他说:“就好像香帅出现时总是带着一种郁金香的香气一样。”“是的。”

老者说:“江湖传言,的确如此,这种兰花的香气,最近几乎已经和香帅的郁金香的香气同样闻名了。”“所以这就是他的弱点。”

少年说:“名气有时就像是包袱,名气越大,包袱越重,”他说:“最可怕的是,这个包袱里什么都有。”——有声誉,有财富,有地位,有朋友,有声色,有醇酒,可是也有负担,横逆,中伤,挑拨,暗算,杀戮。

所以这种人通常都最能明白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点老者当然也懂。

他这一生中,也不知道做过多少件并非他自己情愿做的事,可是他并无怨尤。因为他知道———个人一生中一定要勉强自己作几件他不愿做的事,他的生命才有意义。

这也就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意思。

2.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的“江湖”是什么意思

江湖两字拆开各自可指地理上的三江五湖,但“江湖”两字成一对词,在中国文化中另有指涉的意涵,如《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中的江湖指的即是广阔逍遥的适性之处;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江湖则用来指民间社会,有与朝廷相对的意思。

也因为高人隐士不甘于受朝廷指挥控制,鄙弃仕途,以睥睨傲然之情,逍遥于适性之所,所以江湖也被近代武侠小说,引为豪杰侠客所闯荡的社会。因为武侠小说里的那种刀光剑影的生活并非正常的生活秩序,现今社会也唯有以暴力冲突为常态的黑道生态贴近所谓的江湖,也因此,江湖一词已演变成较为负面或特定的用语,如“混江湖”,意指混黑道;“ *** 湖”,喻见多识广之负面人物;“江湖险恶”,指是非纷扰之地等。

而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此话语出古龙)意指人身处在特定环境中,因顾及周遭人事的压力,常做出非出于己愿的事。

笼中鹦鹉文言文翻译

笼中鹦鹉文言文翻译对照如下:

原文: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

翻译: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接待客人并诵诗交谈。

原文: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

翻译:于是这个姓段的人剪了鹦鹉翅膀上的羽毛,把它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

原文:熙宁六年,段忽系狱。

翻译: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

原文: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

翻译:等到回来对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

原文: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翻译: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待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笼子里待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原文: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翻译:姓段的商人听了恍然大悟,当天就把它放了。

笼中鹦鹉的文言文及翻译

《笼中鹦鹉》是一篇据《乐善录》改写的一篇文言文,主旨是:要让人们把自由还给动物们,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笼中鹦鹉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笼中鹦鹉原文]

富商有段姓者⑴,畜⑵一鹦鹉,甚慧⑶,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⑷于雕笼。熙宁⑸六年,段忽系狱⑹。及⑺归⑻,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⑼在家有人喂饲,何其⑽乐耶。”鹦鹉曰:“君⑾半年在狱,早已不堪⑿;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⒀?”段大感悟,即日⒁放⒂之⒃。

[翻译]

有一个姓段的富人,养了一只鹦鹉,十分聪明,能欢迎客人并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人(为了不让鹦鹉飞)剪了它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它放进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宋神宗六年,这个姓段的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牢房。等到他出狱后问鹦鹉说:"我在牢房半年,真是身不由己,痛苦至极。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怎么能够谈的上是快乐呢?"姓段的'人听了大有感触,当天就把它放了.

[解释]

⑴者:……的人。

⑵畜(x↘u):养。(第四声)

⑶慧:聪明。

⑷置:搁,安放。

⑸熙宁:宋仁宗年号。

⑹系狱:关押。

⑺及:等到。

⑻归:回来。

⑼女:同“汝”,你。

⑽何其:多么。何:副词,多么。

⑾君:对对方的尊称。

⑿不堪:不能忍受。堪:忍受。

⒀言:说。

⒁即日:当天。

⒂放:释放,解脱。

⒄之:代词,指代“鹦鹉”。

[启发与借鉴]

自由对动物或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一定要保护动物,不可以伤害动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其他人生存的权利。

笼中鹦鹉阅读答案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尝畜①一鹦鹉( ) ②女在家有人喂饲( )

③及归( ) ④乃放之 ( )

小题2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小题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曾经 通“汝”,你 到了…的时候 于是,就

小题2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

小题3人最重要的就是自由。一个人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或者失去自由是最大的痛苦,动物跟人是一样的。或者一定要保护动物,不可以伤害动物,要善待动物。(意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尝"在文言文中常规的意思即"曾经",第二个字"女"是通假字,第三个根据语境应译为"到…的时候",与<孙权劝学>中的"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意思一样.第四个"乃"也是文言文中的常规意思,即为"于是,就".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考查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一般在课内文言文中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去想一想,结合语境去推断一下.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已”“ 不堪”‘ 何’等。“已”是已经的意思,“不堪”是痛苦不堪的意思,‘何’是什么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道理或启示,比如可以从段姓富商的角度,可以知道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从鹦鹉的角度,可以知道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自由.从整体的角度可以得出,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点评: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文章中阐明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运用简洁的语句加以回答

人在江湖,生不由己?怎么翻译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Once you get into this world,you have to deny yourself more or less.

You have to adapt yourself to the dusty world as/since you come

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原文及翻译

邻里相送至方山原文: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邻里相送至方山翻译及注释

翻译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当船要趁著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著皎洁的光芒。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注释 1抵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只,敬也。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憩(qi气):休息。瓯越:指水嘉郡。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2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及:乘。怀旧:留恋老朋友。3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就:靠近。皎皎(jiǎo狡):光洁的样子。4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盈:满。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5积疴(ē):多年患病。疴,病。谢:绝。虑:思虑、谋求。6寡欲:少欲。阙:同「缺」。7资:借。此:指永嘉郡。幽栖:隐退屏居。岂伊:岂惟。8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音尘:音信,消息。寂蔑:寂寞。

邻里相送至方山创作背景

 谢灵运是晋代世家大族名将谢玄的孙子。在当时门阀制度下,他作为豪门世族的后裔,不仅拥有大量财产,而且政治上影响也很大。尽管宋武帝刘裕出身不够高贵,倚仗兵权在握才篡夺了晋室天下,做了皇帝,但他对当时的豪门世族还是要拉拢敷衍的。所以在刘宋开国以后,谢灵运虽未身居显要,却依然在朝任闲散官职,名气还是很大的。等刘裕一,少帝即位,由于各派政治势力互相倾轧,谢灵运终于受到排挤,于公元422年(永初三年)农历七月出任永嘉(治所在今浙江温州)太守。这首《邻里相送至方山》,便是写他离开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于京城东面大约五十里的方山码头上船,与送行的亲友告别时的具体情景和思想活动的。方山,又名天印山,以山形如方印而得名。

邻里相送至方山鉴赏

 前人谈谢灵运,都认为他是山水诗人之祖。而山水本自然景物,观赏者角度不同,思想感情每个人都不一样,同一风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就未必面貌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谢灵运写山水诗,贵在其善于用精美准确的词句客观地刻画出山水景物奇异而微妙之处,有似看细腻的工笔画。然而这种精心刻意的描绘,又与他一生复杂多变的政治处境和矛盾纠缠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同为山水诗,他的作品既不同于,也不同于谢朓。而谢灵运诗的真正特点,在于他能用深细的笔触来摹现其内心微妙的感情。即如现在要介绍的这首《邻里相送至方山》,就不是山水诗,而是一般的赠别抒情之作。表面上虽语多旷达,骨子里却是恋栈朝廷的,作者终于用凝炼而微带生涩的语言把这一真实而隐曲的思想给勾画出来了。这就是谢灵运诗值得借鉴的地方。

 此诗共十四句,前四句和中四句各成一小段落,末六句自成起讫,而这六句中,每两句又各为一层意思。其中最难讲的是中间「析析就衰林」四句,自闻人倓《古诗笺》至近人许多注本,几乎没有一位把它讲透了的。

 开头四句写自己将出任郡守,因与邻里有旧情而不忍分别。「祗」,敬。古书多以「祗」字与「奉」、「承」、「仰」、「候」等动词连用,因知「祗」字亦涵有上述诸词之义。「役」,行役,指出任郡守是为朝廷服役。「祗役」,敬其职役,指郑重对待皇帝的任命,故须到官就职。「皇邑」,犹言帝都。第一句是说由于敬承王命而服役赴郡,故出京远行。第二句是说要去的目的地。永嘉在今浙江,古瓯越之地。「相期」的「相」,虽有互相、彼此之意,却不一定有对方存在。这里的「相期」只是期待、打算的意思。「憩」本是休息、止宿,这里用得别有涵义。作者到永嘉是去做官的,不是去度假的,到任之后,根本谈不到「憩」,而应该是勤于公务。而作者却用了个「憩」字,言外之意,作者被朝廷外迁并非受重用,而是投闲置散;而作者本人也并不想在外郡有所建树,只是找个偏僻地方休息休息。这就是下文「资此永幽栖」的「根」。「资此」,借此,利用这次机会;「永幽栖」,长期栖隐起来。把做官看成「幽栖」,并且想长此以往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反话,就是牢骚。事实上,谢灵运本人原是不甘寂寞的。

 接下去,作者写船要解缆启程了。「及流潮」,趁著涨潮的时候。这句是说自己要离京出发了。但第四句又一转,说由于怀念亲旧而不忍离去,所以一时还未能出发。这种欲行又止的描写并非纯粹指行动,因为船终于还是解缆出发了;而是写心理活动,即该走了却不想走,不想走又不能不走。表面上是与邻里亲友依依不舍,实际上是对「皇邑」的恋栈。读下文自明。

 以上是第一小段,下面四句是第二小段。「析析」二句是写实,也是比兴。这时船已前行,途中所见,应为实景;但与「含情」两句相连,则又属比兴了。「析析」,风吹树木声。「就衰林」,叶笑雪《谢灵运诗选》注云:「就,迎面而来。岸边的树林是静止的,江上的船则顺风随流急驶,在船中看岸上的树林,不觉船动而只看到树林向自己走近。」这个讲法颇具诗意,但不一定确切。依叶说,「就衰林」的「就」主语应为船,应为乘船人;而叶的解释却成了倒装句,成为「衰林」迎面而来,其本身逻辑已觉混乱;如与下文对举,则「皎皎」与「明」皆「秋月」之形容词,除「析析」与「皎皎」为对文外,其它词语并不严格对仗。且「衰林」亦为不词,不能同「秋月」相提并论。鄙意下句既点出「秋」字,则上句亦为秋景无疑。而谢灵运出京赴郡是在公元422年农历七月,虽交秋令而木叶尚未衰枯。这时就把树林称之为「衰」,似乎不确切。故应读为「就衰」林始合。「就衰林」者,已经出现衰的迹象、向着衰的趋势发展之林也。耳之所闻,乃析析风吹木叶之声,感到又是秋天了,原来葱翠的林木从此又要日就衰枯了;而目之所接,却是皎洁明亮的秋月。作者动身的当晚是七月十六,正值月圆,故为写实。这与第一小段实际已有一段间隔,即跳过了船已解缆,人已离岸的阶段,而写途中景物了。「含情」二句,旧注多讲成作者自谓,而把「遇物」的「物」讲成林和月。其实,此二句乃逆承上文,「含情」句是说「月」,「遇物」句是说「林」,但同时又是借外景以抒内情,实质仍在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夫七月十六正月盈之时,因之作者联想道:由于月亦含情,尽管它经常有亏缺晦暗之时,而每月总要盈满一欢,看来这也并非难事。正如多情之人,一有悲欢离合,感情自然流溢,这也是一种不能自制的表现。即如自己之迁离皇邑,远赴越瓯,虽已成行,犹「怀旧」而「不发」,这也正是情不自禁,「易为盈」的表现。而「遇物难歇」,即《韩诗外传》所谓之「树欲静而风不止」,「物」指「风」,乃承「析析」句而言,指林木之声析析,正因风吹而不能自止。亦如自己本不欲迁外郡,而朝命难违,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只好扬帆上路。旧注或将景语与情语割裂,或引老庄之言而故求艰深,恐皆无顺理成章之妙。若依鄙说,则因实而入虚,见景而生情,转折亦较自然,层次似更清楚。故不惮辞费,析言之如上。

 最后六句,在全诗为第三小段,就题意言是点明与邻里告别之主旨,即做为诗之结尾。但中间每两句为一层。「积疴」二句从自己说起,「资此」二句既与赴郡相关联,又同来送行者相呼应。最后「各勉」二句看似与邻里赠别的套语,实将自己留恋京都、不甘寂寞之意「不打自招」式地点出。有人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每于结尾处发议论,成为无聊的尾巴,而这首诗恰好相反,正是从末两句透露出作者深藏于内心的底蕴。先说「积疴」两句。上句说由于自己多病,因此对人生的考虑已力不从心,只能「敬谢不敏」,言外之意说:一切听从命运安排,爱把我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下句说自己本淡泊于名利,没有什么欲望可言,因而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言外指自己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又不想贪图什么,因此留在朝中也罢,出任外郡也罢,反正都无所谓。看似旷达,实有牢骚。于是接着说到第二层,他认为此次出任永嘉太守,倒是自己藉以长期隐蔽、不问世事的好机会,看来同皇帝、同都城以及在都中盘桓甚久的邻里们,都将长期分手,不仅是分别一年半载的事了。其实这两句也暗藏着不满意的情绪,言外说皇帝这次把自己外迁,大约没有再回转京都的希望了。其患得患失之情,真有呼之欲出之势。而结尾两句,上句是说:我们要彼此互勉,都能做到「日新」的水平,以遂此生志愿。「日新」,《周易》屡见,如《大畜》云:「日新其德。」《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又《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进德修身之意。下句则说:希望亲友仍经常沟通消息,只有经常得到信息,才能慰我寂寞。「寂蔑」,与「寂灭」同,也是岑寂、孤独的意思。这两句也属于无形中流露出自己恋栈京都、热中政治的思想感情的诗句。一个人既已「谢生虑」、「罕所阙」而且打算「永幽栖」了,就不必「各勉日新志」了。他认为只有京城中的亲友邻里有信来,才能慰其「寂灭」之情,可见他所说的「永幽栖」只是牢骚而并非真话。从而可以这样说,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是并不想离开帝都建康,可是在诗里却说了不少故作旷达、自命清高的话;而恰好是在这种故作旷达、自命清高的诗句中透露了他对被迫出任郡守、不得不离开京城的牢骚不满。这既是谢灵运本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谢灵运本人的诗才,才写得出他这种特定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只有从这种地方入手,才会真正理解谢灵运及其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诗词作品: 邻里相送至方山 诗词作者: 南北朝 谢灵运 诗词归类: 赠别、友人、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