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原文-舌战群儒原文
1.强词夺理什么意思?强词夺理典故出处介绍
2.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出处是哪
3.《三国演义》原版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白话文意思
强词夺理什么意思?强词夺理典故出处介绍
刘表去世后,刘琮继承刘表官爵掌管荆州。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刘琮选择投降,将荆州无条件送给曹操。但荆州作为战略要地,一旦被曹操占据就会直接威胁到孙权还有刘备,于是诸葛亮来到东吴洽谈双方结盟一事。期初孙权也是犹豫不决,不知该降还是该战。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强词夺理”,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舌战群儒”期间,相关人物为诸葛亮和严畯。原文如下: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来到江东,打算说服孙权与刘备组成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但在与孙权见面之前,诸葛亮遭到东吴主张投降曹操的文臣责难,于是出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场面。在这些文臣中有一位名叫严畯,责问诸葛亮有何著作。但诸葛亮却以“寻章摘句,世之腐儒”巧妙应对,令严畯垂头丧气。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严畯口中的“强词夺理”,意为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头号主角。为了突出诸葛亮,作者改编或虚构了大量故事以丰满人物,像“舌战群儒”就是其中的一例。按照《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来到江东说服孙权确有其事,但“舌战群儒”却没有发生过。因此,所谓诸葛亮驳斥严畯自然也就不是事实。
说起历史上的严畯,的确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据《三国志·严畯传》记载,严畯本人徐州彭城人氏,在文学上造诣极高,“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畯著《孝经传》、《潮水论》,又与裴玄、张承论管仲、季路,皆传于世。”汉末天下大乱之际,严畯从徐州来到江东,经张昭推荐被孙权任用,先后担任过骑都尉、从事中郎等职。鲁肃病逝后,孙权一度打算让严畯接替。可见孙权对于严畯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
严畯与诸葛亮一家也颇有渊源。《三国志·严畯传》中说,严畯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仅如此,孙权称帝后,曾经派严畯出使蜀汉,受到诸葛亮的隆重接待,“蜀相诸葛亮深善之”。
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出处是哪
不对吧,这是黄盖对孔明说的话
原文是这样的: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出自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意思是:我听说用多说话去获取利益,不是什么都不说/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如金石一样好的言论对我的主公去说.却在这与众人辩论呢?
参见原文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三国演义》原版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白话文意思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扩展资料该回主要角色简介:
1、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鲁肃,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