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愆时的解释愆时的解释是什么

2.三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3.含有数字十的成语

4.愆罪的结构愆罪的结构是什么

5.带十的四字成语

6.求李恪的完整资料。

愆时的解释愆时的解释是什么

三风十愆具体解释-三风十愆具体含义

愆时的词语解释是:失时。

愆时的词语解释是:失时。注音是:ㄑ一ㄢㄕ_。结构是:愆(上下结构)时(左右结构)。拼音是:qiānshí。

愆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失时。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文水》:“水出_泉山之上顶,俗云‘_雨愆时,是_是祷’,故山得名。”宋秦观《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上凭鸿雁传,下_鲤鱼送。二物或愆时,已辱移文讼。”

二、网络解释

愆时愆时是汉语词汇,读音qiānshí,出自《水经注·文水》等。

关于愆时的诗句

鸡鸣风雨不愆时二物或愆时膏泽愆时愧已深

关于愆时的成语

绳愆纠违惹罪招愆绳愆纠缪伤廉愆义惹祸招愆

关于愆时的词语

绳愆纠谬闭门思愆绳愆纠违省愆寡过三风十愆惹祸招愆惹罪招愆愆戾山积绳愆纠缪伤廉愆义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愆时的详细信息

三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三星在天 指新婚。

三迭阳关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三浴三衅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年之艾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三茶六饭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令五申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三媒六证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三户亡秦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胜信心。

三人为众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五成群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位一体 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常用来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紧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朋四友 泛指各种朋友。

三平二满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缄其口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街六巷 泛指大街小巷。

三头两绪 形容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旬九食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三占从二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三生有幸 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

三过其门而不入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三班六房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三曹对案 指审问对质。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三妻四妾 妻妾众多的意思。

三三五五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三天两头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三尸暴跳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三六九等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三战三北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三思而后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姑六婆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三长两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亡。

三头六臂 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三三两两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三拳不敌四手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三瓦两舍 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娱乐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三月不知肉味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三折肱,为良医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三更半夜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三对六面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办理手续或说明情由。

三头对案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三番五次 番:遍数。一再,多次。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三寸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朝元老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三马同槽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三坟五典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三寸不烂之舌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命而俯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三旨相公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智五猜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三灾八难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三教九流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言两语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三差两错 比喻偶然的差错。

三贞九烈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三寸鸟,七寸嘴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三牲五鼎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三衅三浴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三老五更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三头两面 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三阳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三蛇七鼠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纸无驴 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三年化碧 指忠心不泯。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三星在户 表示新婚之喜。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邻四舍 〖解释〗泛指邻居。

三百瓮齑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三般两样 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榜定案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病四痛 谓病痛很多。

三步两脚 快速行走貌。

三不拗六 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茶六礼 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差五错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长四短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朝五日 三、五天。

三等九般 同“三等九格”。

三等九格 犹三六九等。

三冬二夏 犹言三两年。

三番两次 屡次,多次。

三反四覆 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 翻:转。反复无常。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复白圭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夫之对 见“三夫之言”。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告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

三宫六院 泛指帝王妃嫔。

三顾草庐 见“草庐三顾”。

三跪九叩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三好二怯 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 同“三好两歹”。

三槐九棘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三回九转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 多次。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荤五厌 泛指荤腥食物。

三饥两饱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乡村。

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

三江五湖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脚两步 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街两市 泛称各街市。

三节两寿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街六市 同“三街两市”。

三老四少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毛七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沐三熏 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臡八菹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年五载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三婆两嫂 犹言三妻四妾。

三期贤佞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

三清四白 谓非常清白。

三求四告 再三求告。

三拳二脚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日新妇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三四四 犹言三三两两。

三山五岳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一说一日反省三次。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亦作“吾日三省”。

三尸五鬼 比喻奸佞之臣。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

三首六臂 同“三头六臂”。

三思而行 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台八座 泛指高官重臣。

三汤两割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汤五割 见“三汤两割”。

三头八臂 见“三头六臂”。

三头两日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六面 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证 众多的人证。

三吐三握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瓦两巷 见“三瓦两舍”。

三窝两块 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徙成都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 见“三徙成都”。

三写成乌 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心两意 见“三心二意”。

三熏三沐 ①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

三言两句 见“三言两语”。

三阳交泰 见“三阳开泰”。

三盈三虚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三怨成府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灾六难 见“三灾八难”。

三折肱为良医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三贞五烈 见“三贞九烈”。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 出处 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示例 故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释义〗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三叠阳关 〖解释〗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含有数字十的成语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九变十化 指变化多端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拔十得五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板,不知变通。

金钗十二 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后指人姬妾多。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女大十八变 指女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容貌性格有较多的变化。

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

软红十丈 形容都市的繁华。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神气十足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十亲九故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十指连心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十冬腊月 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十字路口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十恶不赦 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十一生 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十室九空 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十鼠同穴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

十面埋伏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十万火急 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十日之饮 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

十字街头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

十病九痛 形容浑身病痛。

十行俱下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十围五攻 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

十里长亭 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

十之八九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十年九不遇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十步香草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十二金牌 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

声价十倍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十年寒窗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十万八千里 形容相距极远。

十生九 形容历尽艰险。

十全十美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十年磨剑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

十风五雨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十拿九稳 比喻很有把握。

五风十雨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一尺水十丈波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曝十寒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浆十饼 一碗浆,十个饼。比喻小恩小惠。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用一当十 比喻以寡敌众。

十步芳草 芳草:香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拔十失五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归十归一 谓有条有理。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

九流十家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目下十行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驽马十舍 见“驽马十驾”。

七老八十 形容年纪很大。

人生七十古来稀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十变五化 谓变化多端。

十不当一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十步香车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十成九稳 谓相当稳妥可靠。

十恶五逆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十二金钗 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十二万分 形容程度极深。

十发十中 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十夫桡椎 见“十夫楺椎”。

十夫楺椎 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十光五色 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十寒一暴 冻十天,晒一天。比喻做事时而抓紧,时而懈怠,进展不快。

十浆五馈 本谓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十拷九棒 谓严刑拷打。

十口相传 许多人辗转相传。

十里洋场 ①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②泛指繁荣的市场。

十米九糠 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十眠九坐 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十拏九稳 见“十拿九稳”。

十目所视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十年生聚 比喻培养实力,为报仇雪耻作长期的准备

十亲九眷 众多亲戚。

十人九慕 慕:羡慕。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形容才貌出众,人人羡慕。

十日并出 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并起。

十世单传 连续十代独子相传。形容极其宝贵。

十室九匮 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财物匮乏。

十室容贤 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

十十五五 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

十手争指 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

十不问 谓即使犯十次罪也予宽恕。

十九活 形容难以幸存。

十万火速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十有八九 指绝大多数,大致不差,差不离。

十雨五风 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十载寒窗 载:年。指长期苦读。

十战十胜 谓每战必胜。

十转九空 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经常输钱。

十捉九着 比喻很有把握。

十字街口 十字街头。

十字路头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

问一答十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

五十步笑百步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一传十,十传百 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

一馈十起 吃一顿饭的时间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

一暴十寒 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一以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板板六十四 〖解释〗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存十一于千百 〖解释〗指亡多而存少。

发昏章第十一 〖解释〗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解释〗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十八般兵器 〖解释〗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

十八般武艺 〖解释〗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

十八层地狱 〖解释〗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一百二十行 〖解释〗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

一十八般兵器 〖解释〗泛指各种兵器。

一十八般武艺 〖解释〗泛指各种武术技艺。

一十八层地狱 〖解释〗佛教指极恶众生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七十二变

一夜十起 心里惦挂事情,一晚上起来十次,不得安睡。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十二道金牌 金牌:宋代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用的金牌。比喻紧急的命令。

愆罪的结构愆罪的结构是什么

愆罪的结构是:愆(上下结构)罪(上下结构)。

愆罪的结构是:愆(上下结构)罪(上下结构)。拼音是:qiānzuì。注音是:ㄑ一ㄢㄗㄨㄟ_。

愆罪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罪过,罪恶。

二、引证解释

⒈罪过,罪恶。引《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_刘__殴击吏人,专己凶暴,愆罪莫大,甚可耻也。”

三、网络解释

愆罪愆罪,读音为qiānzuìㄑㄧㄢㄗㄨㄟ_,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罪过,罪恶。

关于愆罪的成语

绳愆纠违惹罪招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绳愆纠缪伤廉愆义惹祸招愆罪上加罪

关于愆罪的词语

省愆寡过惹祸招愆愆戾山积惹罪招愆绳愆纠缪闭门思愆愆德隳好绳愆纠谬三风十愆伤廉愆义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愆罪的详细信息

带十的四字成语

十字路口、一五一十、十全十美、十指连心、一暴十寒、五光十色、神气十足、十世单传、以一当十、十万火急、十恶不赦、十有八九、十年寒窗、七老八十、十拿九稳、十面埋伏、三十而立、一曝十寒、十里洋场、十二金钗、十字街头、五风十雨、三十三天、一目十行、十室九空、驽马十驾、十里长亭、九流十家、十羊九牧、十二金牌

1、十字路口

解释: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出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下·旧说崔慎为瓦棺寺僧后身》:“何以不待其末年,执十字路口,痛与百掴,方为快意。”

示例:站在歧路上是几乎难于举足,站在~,是可走的道路很多。◎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

2、一五一十

解释: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示例:他把事情发生的经过~地向大家讲了一遍。

语法: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查点数目

3、十全十美

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示例:新生事物在刚产生时,并不都是十全十美,但总是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是要取代旧事物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4、十指连心

解释: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十指连心,可怜昏在地。”

示例:焚烧~痛,图得三生见面圆。◎明·汤显祖《南柯记·情尽》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5、一暴十寒

解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示例:而~,终归无益。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珠妓情殉》

求李恪的完整资料。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

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

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于冤狱。

看了赵玫的小说《高阳公主》,对李恪有了感官的了解。我揣摩李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高阳公主那么依赖。从一些历史资料不论正史还是野史看出了一点端倪。

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都可以看出,李恪应该说是太宗心目中比较完美的继任者人选,撇开他的身世不谈。

而且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但至于他最终为什么没有和他父皇走上同样地道路,去夺取他所渴望的,最终导致自己的悲惨结局,或许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身世,古代嫡尊庶卑的观念应该还是很深入的,毕竟他是庶出,这个身份,就让很多保守的朝臣所不容,比如魏征诛遂良之类,都是不能接受的,长孙之流就更不用说。《贞观政要》里面诛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便可看出当时阻挡在吴王恪面前的封建礼法是多么的残酷。这也决定了他不能理直气壮地同他父皇当年一样血洗宫廷排除异己,他的父皇,在怎么说也是名正言顺的嫡子。

第二,估计与其母杨妃的身世与其低调的作风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其母杨妃隋炀帝女也,这便是为那些辛苦打下江山的朝臣所不容的,他们辛苦打下的大唐河山怎能接受一个身上留着隋炀帝血脉的君王?而且,不知道各位看官注意到没有,李世民诸子里面,李恪和其胞弟李愔得名字起得是相对非常低调的,恪即克尽职守,谦卑恭敬的意思,愔则是悄无声息的意思,这或许代表了杨妃对这两个儿子的期许吧,明哲保身,恭敬谦卑,或许杨妃早就预见到了他们将来的不幸。

第三,李恪毕竟还是皇宫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多少腥风血雨,没有如其父般出生入过,也没有其父般广结天下英豪,培养一批强大地幕僚,相对地,便显得稚嫩许多,显得势单力薄,否则,在李治要治他于地的时候,他应该还是有机会拼一搏的!

历史已经永远成为历史,深爱如他也早已化作尘埃,任凭我再怎么叹息,再怎么揣摩,也终究改变不了什么,或许只能在心里,给自己做个自我安慰罢了!

有空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李恪。在我的感觉里,他总是深沉而忧郁的,没有一个王子应有的霸气与傲气,像他的名字一样,谨慎而恭谦。他的眼睛一定有如潭水一般的深邃,他的脸上一定写满刚毅,可是他的内心却始终缠绕着不可化解的哀愁和伤悲。

我想恪的母亲为什么会成为世民的妃子,这其中也应该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是因为隋亡了她成了亡国奴,为了生存才在后宫中谋取一席之地的吗?还是因为他们之间本身就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因为因为爱情她才挣脱一切,跟随了这个理论上是她仇人的男人?从感情上讲,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我更愿意相信恪是一段爱情的结晶,而不是一场战争或者说是一个王朝覆灭一个女子受屈辱的见证。可是我所看到的史书以及后来很多关于世民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及这件事。他们津津乐道于世民的纳弟妃为己妃,表示他们人道的批判或理性的同情,他们津津乐道于长孙皇后的仁德贤淑,表示他们最原始的崇敬或最虔诚的赞美。可是没有人想到恪的母亲,或许他们是不屑于这样一个零星的没有意义的片段,或许他们是不愿意这样一个“有伤风化”“没有气节”的女子玷污他们的纸笔。他们把一切都表现的那么理所当然,恪理所当然是一个帝王和一个前朝公主的儿子,一个前朝公主理所当然该成为下一个王朝帝王的妃子。

我一直在想,或许当恪的母亲还是公主的时候,当世民还属于平常的官宦子弟,当他们还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识了,然后这个情窦初开的公主就喜欢上了这个风度翩翩才貌双全的青年,而世民也一定被公主的纯真美丽所吸引。在世民晋阳起兵后,公主一定是痛苦的,但是她目睹了隋王朝的腐败专制,目睹了她父皇的奢华暴戾,最终她跟随了世民,成了隋王朝的叛逆者。

我一直相信,公主是为了爱情才跟随了王子,而不是为了苟求活命。

在我的感觉里,公主总是温柔而坚强的。她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叛者,而这样的背叛是没有过错的。可是在当时她要接受多少世俗的冷嘲热讽,要遭受王子宫殿里多少人的鄙夷唾弃?然而她不去仇恨不去报复,她放弃高贵的身份甘心做王子身边的一个妾。

我不得不想起另一个和她遭遇完全相反的女子,她出身名门,十四岁的时候嫁给了世民成了他的妻。在世民登上宝座面南坐北的时候,她理所当然捧起了皇后的贵冠母仪天下。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史书上给过这位皇后很高的赞誉,然而我并不喜欢她,或许是因为她实在太好了,好到让我不得不怀疑,她是否有着沽名钓誉的企图。可是公主是不同的,她在王子的宫殿里找了一个空间——兴许就是她过去做公主时的那个宫殿,她隐居在那里,过她自己的生活。她不去表白什么,毋庸证明什么,她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亡亲的哀思,她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她对爱情的执着。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一位公主——她声泪俱下的痛陈着对丈夫对爱人的控诉,她迫不及待的表明着她的清白与无辜。

恪就是在这么一个环境中长大的,他有这样一个父亲,他奠定了大唐王朝国富民强的千秋基业;他有这样一个母亲,她敢于放弃敢于追求堪称女史中的奇葩。

我不知道恪是怎么知道他的身世的,或许他自小就在兄弟的冷嘲热讽的话语中不解着,在大臣冷漠敌视中疑惑着,然后有一天,他的母亲认为他有能力承担或者不得不承担上一辈人的恩怨的时候,她退开了所有宫人使女,一盏长信青灯,昏暗的灯火摇曳着两个孤独的影子,她娓娓道来,从文帝开国的丰功伟业一直到炀帝的暴虐无道,从晋阳起兵的人心所向一直到玄武门的血流成河。她细细道来他所受一切不公平待遇的根源:他的身上流淌着两代帝王的血液。

我一直在想恪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一定是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他或许还会痛苦的质问上苍“为什么”。可是在我的感觉里他会微笑,微笑着对他的母亲说:娘,我懂了。恪会小心翼翼的藏好自己的伤口,不让人发现。

史书上说恪最终因为谋反被诛杀,我一直不相信恪会谋反,我更相信那是长孙无忌的阴谋,他有着不可告人的野心,太宗皇帝的“以史为镜”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自然知道当年文帝是怎样从宇文氏家夺了天下,而高祖皇帝又是怎样让他的登位变的名正言顺。他也想要“以史为镜”,而恪无疑成了一个障碍,恪“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太宗皇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这怎不让长孙无忌不心惊胆战?如果立恪,他将如何安置?如果立恪,他的野心又将何去何从?他当然“固争”,他为他自己固争,为他的野心固争。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他的外甥保住了将来,也为他自己保住了将来。可是他并不能安心,恪太过于优秀,既“善骑射”,又有“文武才”,他的优秀让很多人惴惴不安,那些跟随他父皇开创天下的大臣们,那些思想僵化冥顽不灵的官员们,以及那个高高在上却懦弱无能的新皇帝。而长孙无忌正是利用了这无数人的惴惴不安,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我一直恪守着这样的情景,当世民当着恪的面宣布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恪躬身向他行君臣之礼,李治扶住恪,他说的不是“免礼”,不是“请起”,他说“三哥,谢谢!”他是从他三哥手里接过了皇位,三哥把皇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他。

我想恪他是痛苦的,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应有的不该只是一个藩王的名号,一块小小的封地。他应有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坐北朝南的荣耀,是整个大唐的江山。可是他无法得到,或者说他不想得到。

我常常在这个地方陷入矛盾,有时我真的怀疑自己能否很好的诠释李恪。我不相信他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但我又希望他具有这样的野心。他应该得到他应有的东西,他应该以自己的方式编织他的皇冠,可是他又不该是残忍的,他不该为了一己的私利加重玄武门的血腥。

所以我只好说他是善良的,他的善良迫使他放弃他的梦想,放弃他的野心,放弃皇位,甚至放弃生命。我一直不相信恪会谋反,我一直觉得长孙无忌所谓的“吴王谋反”就像现在的思想犯罪一样,他没有证据,他能列举出恪招了多少兵买了多少马吗?他能说出恪招募了多少谋臣士吗?他自然可以说很多很多,多到不计其数——只是尚在恪的头脑里。他向世人解释说他在未雨绸缪,他是在把坏事物扼杀在摇篮里,他真是个伟大的先知,他真是个不折不扣的圣人。

我把亡看成是对恪的解脱,是对一个纯洁高尚的灵魂的释放。从那以后他可以不在矛盾不在痛苦,他在天国一定过的很好很好。我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安抚自己

[转贴]聂远新戏《贞观长歌》--吴王李恪

关于李恪,是几年前我很迷恋的一个历史人物。可能是那时看完赵玫写得《高阳公主》后,对他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好感。后来在网上查了好多有关他的史料,可惜对我来说依旧太少了!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在《大唐情史》里的恪虽然离我理想中的还相差的很远,不过总算是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偏差。不过,看报道说,好像聂远塑造的李恪和我了解的李恪不太一样!不管如何,我还是满期待的,我很喜欢聂远塑造的七夜,所以让他来演我心目中的恪看了赵玫的小说《高阳公主》,对李恪有了感官的了解。我揣摩李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高阳公主那么依赖。从一些历史资料不论正史还是野史看出了一点端倪。

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都可以看出,李恪应该说是太宗心目中比较完美的继任者人选,撇开他的身世不谈。

而且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但至于他最终为什么没有和他父皇走上同样地道路,去夺取他所渴望的,最终导致自己的悲惨结局,或许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身世,古代嫡尊庶卑的观念应该还是很深入的,毕竟他是庶出,这个身份,就让很多保守的朝臣所不容,比如魏征诛遂良之类,都是不能接受的,长孙之流就更不用说。《贞观政要》里面诛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便可看出当时阻挡在吴王恪面前的封建礼法是多么的残酷。这也决定了他不能理直气壮地同他父皇当年一样血洗宫廷排除异己,他的父皇,在怎么说也是名正言顺的嫡子。

第二,估计与其母杨妃的身世与其低调的作风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其母杨妃隋炀帝女也,这便是为那些辛苦打下江山的朝臣所不容的,他们辛苦打下的大唐河山怎能接受一个身上留着隋炀帝血脉的君王?而且,不知道各位看官注意到没有,李世民诸子里面,李恪和其胞弟李愔得名字起得是相对非常低调的,恪即克尽职守,谦卑恭敬的意思,愔则是悄无声息的意思,这或许代表了杨妃对这两个儿子的期许吧,明哲保身,恭敬谦卑,或许杨妃早就预见到了他们将来的不幸。

第三,李恪毕竟还是皇宫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多少腥风血雨,没有如其父般出生入过,也没有其父般广结天下英豪,培养一批强大地幕僚,相对地,便显得稚嫩许多,显得势单力薄,否则,在李治要治他于地的时候,他应该还是有机会拼一搏的!

历史已经永远成为历史,深爱如他也早已化作尘埃,任凭我再怎么叹息,再怎么揣摩,也终究改变不了什么,或许只能在心里,给自己做个自我安慰罢了!

还是可以接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