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懑不平的诗句-愤懑不平的近义词
1.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是什么意思
2.日出扶桑下一句
3.夜泊水村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5.酬乐天扬初逢席上见赠中抒发作者怅惘心怀的诗句是什么
6.愤懑不平的意思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是什么意思
意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出处:唐代诗人刘叉的《偶书》。
原文: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译文: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扩展资料
词句注释
⑴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长在日出的东方。《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⑵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
⑶磨损:一作“磨尽”。
创作背景:
《偶书》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此诗以“磨损的刀”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表现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
全诗构思新奇,比喻警辟,气魄宏大,音节响亮,以高昂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野夫”“不平则鸣”的心声。
百度百科-偶书
日出扶桑下一句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译文: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偶书》是唐代诗人刘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磨损的刀”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表现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全诗构思新奇,比喻警辟,气魄宏大,音节响亮,以高昂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野夫”“不平则鸣”的心声。
赏析: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日生”的诗句,意思相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诗人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年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然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
夜泊水村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夜泊水村
[作者] 陆游 ? [朝代] 宋代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标签: 岁月 感叹 壮志 诗 其他 情感
《夜泊水村》注释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腰间悬挂的羽箭,他们都已经羽毛凋落了。叹息著燕然山还没有刻下北伐胜利的事迹。我还可以横渡大漠,战斗沙场,诸位士大夫们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对涕泣,徒然无济于事。我一身用以报国,虽万而不辞;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法使它变成黑色。只是记住江湖上我小船的停泊位置,卧在塌上听着秋天大雁落在水中小洲之上,一年又要过去了,我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完成啊!
《夜泊水村》赏析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夜泊水村》作者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的其它作品○ 卜运算元·咏梅
○ 游山西村
○ 示儿
○ 冬夜读书示子聿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陆游更多作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以及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原文为: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年)应召回京。
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4]?,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百度百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初逢席上见赠中抒发作者怅惘心怀的诗句是什么
《酬乐天扬初逢席上见赠》中抒发作者怅惘心怀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诗词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战友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直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注释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酬:酬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二十三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前后共二十三年。弃置:抛弃。
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赏析
首联承白居易赠诗“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意思是说,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荒凉的地方,度过漫长的23年。刘禹锡从永贞元年(805)贬官朗州司马,至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经历约22个年头,估计回到洛阳当跨进第23个年头了。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谪的地方。“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承上联写归来后的感触。经过23年的贬谪,如今归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回到故乡,只觉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的陌生人一样。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翻似”二字显然有抑郁不平的意思。这两句用典,涵义十分丰富。
颈联推开一步,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景象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在白居易的赠诗中“举眼风光常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句,对刘禹锡的“长寂寞”“独蹉跎”很感不平。刘禹锡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处境困难,但相信未来,积极争取,诗人这一深沉、丰富的感情,都蕴含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里,任读者去理解,去想象,去回味。
尾联顺势而下,点明酬赠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到你为我吟的诗,我很感动,让我们暂借这一杯酒来振作精神吧。“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愤懑不平的意思
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出自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九回:“我听郎君之言愤懑不平,似怨**错看了郎君的诗句。”造句为张爱玲《浮花浪蕊》:“眼睛里常有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愤懑不平是中性词。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心中不服。愤意思是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