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刃而解出自哪个典故中的,迎刃而解出自哪个典故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6 0
  1. 迎刃而解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2. 迎刃冰解意思?
  3. 势如破竹详细资料大全
  4. 迎刃而解什么意思
  5. 烛之武退秦师的四字成语

1、迎刃而解,汉语成语,拼音是yíngrènérjiě,意思是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2、成语典故

公元280年,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向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讨伐东吴,他调兵遣将,10天功夫就占领了长江流域的大片地方。当时有人建议收兵待来年春天再战。杜预认为要乘胜追击,趁士气高涨时出兵就能迎刃而解,不久就一举占了东吴。

迎刃而解出自哪个典故中的,迎刃而解出自哪个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迎刃而解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释义

 形势象破竹子一样,劈开几节以后,下面的就顺着刀子分开来了。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典故

 杜预(222-284),西晋大将,著名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东南)人。公元278年,镇南大将军羊祜病故,他以镇南大将军镇守襄阳。

 那时,三国中的蜀国被魏国吞灭了,魏国也被司马炎夺去了帝位,剩下一个吴国。杜预力主出兵灭吴,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因受几个重臣的影响,一直下不了灭吴的决心。杜预奏章送到京城,司马炎看了,要和他对弈的大臣张华再看一下。

 张华见奏章中对当前的形势分析得很有道理,随即推开棋盘,对晋武帝奏道陛下圣武,国富兵强。吴主 *** ,诛杀贤能,现在起兵讨伐它,可不劳而定,愿陛下不要迟疑了。”

 司马炎下了决心伐吴。那几个重臣又来劝谏,他愤怒地斥责他们。

 公元279年,晋武帝命镇军将军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下巴蜀,兵分六路,共二十多万人马,分头进攻吴国。

 公元280年,杜预挥军攻占江陵,斩吴将伍延。于是沅江、湘江以南,连接交州、广州的大片州郡,都望风而降。

 司马炎下令杜预分兵支援王溶。王濬受杜预指挥,自水路进攻。杜预召开军事会议,听取意见。有人认为:吴国立国很久,不是一下子可以占领的,而且江水陡涨,难以久驻,因而主张推迟到冬天,再大举进攻。

 杜预说“从前,燕国的乐(yue月)毅凭著济西一战就击破了齐国。现在我方兵威已振,其势犹如破竹,数节之后,都可迎刃而解,用不着费大力气了。,,当下,他和众将拟定了作战方略。

 不久,晋军攻占了建业,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了全国,晋武帝封杜预为当阳县侯。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仍然勤于军备,兴修水利,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

迎刃冰解意思?

编号 246 成语 迎刃而解 注音 ㄧㄥˊ ㄖㄣˋ ㄦˊ ㄐㄧㄝˇ 汉语拼音 yíng rèn ér jiě 释义 迎著刀刃的竹子,会顺着刀势裂开。

比喻战事进展顺利。

语出《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

后用「迎刃而解」形容相连的事物很容易分解,亦用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处理。

「势如破竹」 典源 《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王濬先列上得孙歆头,预后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

时众军会议1>,或曰:「百年之寇2>,未可尽克3>。

今向暑4>,水潦5>方降,疾疫将起,宜俟6>来冬,更为大举。」

预7>曰:「昔乐毅8>藉济西一战9>以并10>强齐11>,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12>,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遂指授13>群帅,径造14>秣陵15>。

所过城邑,莫不束手16>。

议者乃以书谢之。

〔注解〕(1)会议:聚在一起商议。

(2)百年之寇:东吴自孙权(西元182?252)建国至孙皓(西元2?280)时,立国约一百年,故称「百年之寇」。

(3)克:战胜。

(4)向暑:接近夏天

向,接近。

(5)水潦:水势盛大。

潦,音ㄌㄠˋ,雨下很大的样子。

(6)俟:等待。

(7)预:杜预(西元222?284),字元凯,西晋京兆杜陵人。

晋武帝任命为镇南大将军,率兵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后封为当阳县侯。

(8)乐毅: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

燕国名将,昭王时拜为上将军,曾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封昌国君。

(9)济西一战:指战国时,乐毅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水西岸,齐泯王亡走莒城。

乐毅趁势攻入齐国首都临淄,总计攻下七十余城。

(10)并:通「并」,兼并。

(11)齐:国名,战国七雄之一

故址在于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

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

后为秦国所灭。

(12)破竹:剖开竹子。

(13)指授:指点传授。

(14)径造:直接进攻。

径,通「迳」,直接。

造,至。

(15)秣陵:地约当在今南京市附近,三国吴孙权于汉献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为建业。

(16)束手:无计可施,无法抵抗。

典故说明 杜预是西晋时的著名大将,他的学识渊博,时人称为「杜武库」。

据《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载:蜀汉灭亡之后,孙吴偏安江东。

于是晋武帝派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统军攻打东吴。

战事进展得很顺利,短短数日就攻占吴国许多城池,吴军都督孙歆等人被俘。

杜预想要趁胜追击,但有官员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吴国立国已久,一下子很难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滥,行军不易;加上天气炎热,疫病容易流行。

不如暂停进攻,等到冬天再说。

但杜预举出当年乐毅的济西之战为例,认为「我军现在士气旺盛,如果趁机伐吴,就像用刀劈开竹子一样,只要劈开前面几节,下面也会顺着刀势轻易地劈开了」。

晋武帝接纳了杜预的建议,继续进攻吴国,果然节节顺利,很快地灭了吴国。

后来「迎刃而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战事进展顺利。

亦用来比喻事情很容易解决。

书证 01.《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

(源)02.《五灯会元.卷一七.***子琦禅师》:「知有底人,于一切言句如破竹,虽百节当迎刃而解,讵容声于拟议乎?」03.《朱子语类.卷一五.经下》:「若知得切了,事事物物至面前,莫不迎刃而解。」

04.《宋史.卷三二二.杨绘列传》:「以集贤校理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

05.《聊斋志异.卷二.陆判》:「陆以头授朱抱之,自于靴中出白刃如匕首,按夫人项,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首落枕畔。」

06.《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的。」

用法说明 一、语义说明比喻相连的事物很容易分开。

使用类别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  句<01>我看师傅拿起尖刀一划,鱼皮迎刃而解,就和鱼身分开了。

<02>她用小刀先一划,再往下一拉,整条蛇的外皮就这么迎刃而解了。

二、语义说明比喻事情很容易解决。

使用类别用在「非常容易」的表述上。

例  句<01>他是万事通,任何事到他那儿都会迎刃而解。

<02>感谢您的救助,使我眼前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03>只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04>这个根本问题若能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05>这个问题非常困难,他竟可以迎刃而解,令我非常佩服。

<06>想不到那么难解的题目,竟被他毫不费劲地迎刃而解了。

<07>体例是辞典编辑的关键,掌握住,其他部分皆可迎刃而解。

近义词: 手到擒来,探囊取物,唾手可得

反义词: 坚不可摧 辨识 参考语词 刃迎缕解,迎刃而判,迎刃冰解,迎刃以解

势如破竹详细资料大全

注音 ㄧㄥˊ ㄖㄣˋ ㄅㄧㄥ ㄐㄧㄝ ˇ

拼音 yíng rèn bīng jiě

释义 同“迎刃而解”。

成语出处 宋·叶适《题张君所注佛书》:“至于要言微趣,人所难知,往往迎刃冰解。”

简体字 迎刃冰解

常用程度 一般

感 *** 彩 中性

相似词 迎刃而理、迎刃而解

教育部成语典

注音 ㄧㄥˊ ㄖㄣˋ ㄅㄧㄥ ㄐㄧㄝˇ

拼音 yíng rèn bīng jiě

成语解释 义参「迎刃而解」。见「迎刃而解」条。

成语典故 此处所列为「迎刃而解」之典源,提供参考。《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王濬先列上得孙歆头,预后生送歆,洛中以为大笑。时众军会议1>,或曰:「百年之寇2>,未可尽克3>。今向暑4>,水潦5>方降,疾疫将起,宜俟6>来冬,更为大举。」预7>曰:「昔乐毅8>藉济西一战9>以并10>强齐11>,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12>,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13>群帅,径造14>秣陵15>。所过城邑,莫不束手16>。议者乃以书谢之。〔注解〕(1)会议:聚在一起商议。(2)百年之寇:东吴自孙权(西元182?252)建国至孙皓(西元2?280)时,立国约一百年,故称「百年之寇」。(3)克:战胜。(4)向暑:接近夏天。向,接近。(5)水潦:水势盛大。潦,音ㄌㄠˋ,雨下很大的样子。(6)俟:等待。(7)预:杜预(西元222?284),字元凯,西晋京兆杜陵人。晋武帝任命为镇南大将军,率兵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后封为当阳县侯。(8)乐毅: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燕国名将,昭王时拜为上将军,曾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下齐七十余城,封昌国君。(9)济西一战:指战国时,乐毅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水西岸,齐泯王亡走莒城。乐毅趁势攻入齐国首都临淄,总计攻下七十余城。(10)并:通「并」,兼并。(11)齐:国名,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于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12)破竹:剖开竹子。(13)指授:指点传授。(14)径造:直接进攻。径,通「迳」,直接。造,至。(15)秣陵:地约当在今南京市附近,三国吴孙权于汉献帝建安十年得秣陵,改名为建业。(16)束手:无计可施,无法抵抗。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迎刃而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杜预是西晋时的著名大将,他的学识渊博,时人称为「杜武库」。据《晋书.卷三四.杜预列传》载:蜀汉灭亡之后,孙吴偏安江东。于是晋武帝派杜预为「镇南大将军」,统军攻打东吴。战事进展得很顺利,短短数日就攻占吴国许多城池,吴军都督孙歆等人被俘。杜预想要趁胜追击,但有官员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吴国立国已久,一下子很难攻下;而且南方正是雨季,容易河水氾滥,行军不易;加上天气炎热,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停进攻,等到冬天再说。但杜预举出当年乐毅的济西之战为例,认为「我军现在士气旺盛,如果趁机伐吴,就像用刀劈开竹子一样,只要劈开前面几节,下面也会顺着刀势轻易地劈开了」。晋武帝接纳了杜预的建议,继续进攻吴国,果然节节顺利,很快地灭了吴国。后来「迎刃而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战事进展顺利。亦用来比喻事情很容易解决。

近义成语

反义成语

相关汉字成语:迎 刃 冰 解 相关汉字解释:迎 刃 冰 解

迎刃而解什么意思

势如破竹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shì rú pò zhú

释义: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势如破竹 所属学科 :文学 所属领域 :词语 词性 :形容词 属性 :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引证解释,成语典故,词语辨析, 成语 势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引证解释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宋·王懋《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 明 施耐庵 《水浒传》第五十七回:指望到此势如劈竹,便拿了这伙草寇,怎知却又逢著这般对手!我直如此命薄!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独乐毅自引燕军,长驱深入,所过宣谕威德,齐城皆望风而溃,势如破竹,大军直逼临淄。 成语典故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词语辨析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势不可当、所向披靡、摧枯拉朽 反义词 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节节败退

烛之武退秦师的四字成语

迎刃而解指竹子劈开口后,下面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非常顺利。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迎刃而解”。

成语寓意: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而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勤于著述,为日后立业报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语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

只有坚定信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只要解决了主要的问题,其他附带的麻烦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成文用法:

“迎刃而解”指竹子劈开口后,下面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非常顺利。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运用示例:

宋·王懋《韩信之幸》:“其后以之取燕,以之拔齐,势如破竹,皆迎刃而解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陆判》:“著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的。”

迎刃而解的近义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顺理成章、易如反掌、迎刃冰解

迎刃而解的反义词:相持不下、治丝益棼、百思不解、不了了之

1. 四字成语概括烛之武退秦师

以六个成语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左养正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2. 四字成语概括烛之武退秦师,求助

1.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2.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3.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4.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

5.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6.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3. 出自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成语或典故

以六个成语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左养正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4. 烛之武退秦师概括出几个重要的成语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5. 《烛之武退奏师》中的成语有哪些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郑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际,没有在慌乱中开门投降,也不是匆忙地发布迎战动员命令,而是果断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

临危受命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表现出顾全大局的气度和胸有成竹的智慧。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秦晋两国虽然国君之间世代互为婚姻,但是政治家决策及行为方式必从本国利益出发。由于地理位置关系的客观原因以及曾经的嫌隙,两国之间本来就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小结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6. 文言文中,以、固、因、焉、其的一词多义.最好完整点啦谢谢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固gù (1)动词 ①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军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⑥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2)形容词 ②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程度. ③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增加:坚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3)名词,险要的地势 ⑤秦孝公据肴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肴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4)副词 ④表本来,原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⑦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增加: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死,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