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最精辟的一句话_慎思笃行的精辟句子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6 0
  1. 慎思之、笃行之,是啥意思
  2.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3. 分析校训“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妙处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5. 慎思笃行 臻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什么意思?
  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出处:《礼记·中庸》

选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慎独最精辟的一句话_慎思笃行的精辟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

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扩展资料:

博、审、慎、明、笃,五个字很好地诠释了学习治学求进的道理。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辨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行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尔。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学习某种技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

慎思之、笃行之,是啥意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作品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不只是单向前进的顺序,还应该是一种反向促进、循环递进的过程:“学问思辨”之后,要“身体力行”地去呈现、去验证、去推进、去实践;而“身体力行”之后,还要“学问思辨”地去再反思、再学习、再提高、再进步。  

这便是子夏说过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平时常说“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就去投身仕途、报效祖国;其实亦要“仕而优则学”,身在仕途、服务家国,更需要不断学习完善、不断见贤思齐。  

一方面,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学无止境。这种良性循环,就是现在我们提倡打造“学习型人生”和倡导“终身学习”的意义。

扩展资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出自《中庸》中的名言,常被人们当做励志格言,比如中山大学的校训,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从“学”到“习”这个过程里的几个重要步骤:博学,通达地学习、广泛的学习,这是吸收知识的过程;审问,审慎地探问、深入地追问,这是答疑解惑的过程;慎思,谨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这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确地判别,这是择定结果的过程。

以上四个步骤,合起来叫做“学问思辨”,这是一个人把所学所想,在自己内部世界的运作,或者说在思维层面的处理。而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所思所得,做出在外部世界的表达、在行为层面的落地:笃行,笃定地履行、坚定地执行,这是践行学志的过程。

最后一个步骤,就叫做“身体力行”。“学问思辨、身体力行”,这两个阶段加到一起,就是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论语》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

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应该就是这样了

出自《礼记·中庸》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

(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分析校训“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妙处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的意思是必须勤于学习,审慎地询问问题,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勤学善问,慎思笃行qín xué shàn wèn,shèn sī dǔ xing

解释:必须勤于学习,审慎地询问问题,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出处:?出自《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造句:正是因为小王同学勤学善问,慎思笃行,所以他才能考入一所好的大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

厚德,犹大德。语出《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淮南子·汜论训》亦谓:“故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潜心实践这一阶段,为学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无涯学海,正所谓厚积薄发。这是成就学业的奠基工程。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有所明,也要反复拷问。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立足实际,为我所用。切不可邯郸学步,因袭古人,循表祖涉。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第三阶段。“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慎思笃行”为校训之内容,并非只取“博学、慎思”和“笃行”六字,而是包括“审问、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慎思笃行 臻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什么意思?

“慎思笃行,臻于至善”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踏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

出处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

原文节选

《中庸》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慎思”二字,其义一也; “笃行”二字,其义至也。惟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中庸》中说:“中庸之道是最为高尚的德行,如果人们都能坚持中庸之道,那么社会就能够长治久安。”“慎思”二字的意思是谨慎思考,“笃行”二字的意思是坚决行动,只有在不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慎思笃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处事原则,它要求人们在行动前要深思熟虑,在行动中要坚定不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至善的境地。

赏析?

《中庸》是一部关于人生修养的道德哲学专著,旨在阐述中庸之道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其中,“慎思笃行,臻于至善”一句话强调了在学习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文主要想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修养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习、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这样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也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讲述的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性和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需要明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来引导自己。在这种背景下,《中庸》这部著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指导性的道德准则。

注释?

“慎思”意为审慎地思考,避免草率从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笃行”则意为坚定地实践,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生活启示

从《中庸》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修养必须通过广博的学问、审慎的思考和踏实的行动来达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慎思笃行”的精神。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境界。同时,我们也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为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

总之,“慎思笃行,臻于至善”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境界,才能过上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什么意思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作品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精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

扩展资料:

具体解释:

1,博学之:“博学”就是广博的学习、广泛的学习,就是知识要学的多。

2,审问之:“审问”就是对照我们自己人生,仔细的去审查问难,我们学习了这些知识,有不明白的要问,不明白就不明白这就说明我们学的不深,要对照我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真的研究,把它弄明白这就叫“审问之”。

3,慎思之:学的这些知识明白了,还要谨慎的思考,通过谨慎的思考你对这个事物的了解就有更深的内涵。

4,明辨之:“明辨”就是明晰的辨别,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思考的内涵,他到底是属于哪一方面,像知识有历史的、有地理的,按分科来讲有理科的、有文科的。

在一个从德行上来讲有善的、有恶的、有美的、有丑的、有好的、有坏的,对于我们所学的有一个明确分辨,那为主、那为次、那为阴、那为阳。

5,笃行之:“笃行”就是专一坚定的去执行,“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选择了这一条路努力去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去广泛的学习它、去谨慎的思考它、去细致的分辨它、去举一反三的研究它,专一坚定的这样去做。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出处:《中庸·第二十章》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

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

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

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扩展资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博学之,审问之

推荐于 2019-09-0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