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_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践行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26 0
  1. 见素抱朴是什么思想?
  2. 见素抱朴什么意思?
  3. 帛书版《道德经》揭秘 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4. 见素抱朴是什么意思
  5. 百字瞻瞻4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6. 抱朴是什么意思 抱朴的意思是什么
  7. 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8. 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 详细解读 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xiàn sù bào pǔ)

“见素抱朴”语出《老子》。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_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践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素抱朴意指推举圣人,实行法治,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绝圣弃智”。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俗无忧。”

此章主要论述:“绝圣”、“绝仁”、“绝巧”的人,都是以***面貌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心,尽量文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只有弃智、弃义、弃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

“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自然之“天道”被忽视、抛弃之后出现了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所谓“智慧”指欺诈奸巧而言。意思是说:欺诈的思想抬头之后,就有欺国骗民的大奸人。

“六亲不和有孝慈”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意思是说:亲属之间不和睦的时候,这才看得出下孝、上慈的亲情。

“国家昏乱有忠臣”是说当朝政昏乱的时期,才看得出谁是忠贞的臣僚。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是指最狡诈的“大伪”者,而不是指爱民的贤君。意思是说:若放弃狡诈、阴谋,反而君正、民安,对于民众来说有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已经没有了一己之仁慈,虽然以最高尚的“义”去行事,也得不到民众的普遍响应,因为这种行为还是有所图的,所以应当放弃“义”的欺骗性。当欺骗性已经不存在时,民众本来就有的孝道和仁慈的心态才得以恢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说:精明伎巧之徒,若能够放弃贪财高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至于相互窃夺。

“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全句的意思是说:以上这三句话还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表达,所以只能让大家有所熟悉,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也就是说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求得解决。

“绝圣”、“绝仁”、“绝巧”的人,都是以***面貌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心,尽量文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只有弃智、弃义、弃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

“少私寡欲”是说减少本来有的私心,去掉原来过多的欲念。

“绝俗无忧”是说应当放弃世俗观念,心灵才不至于受到世俗的困扰,心态平静,自然无忧无患,反而心有所属。

以上都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放弃私心和贪念,从世俗中摆脱出来。不受世俗的陈旧观念所束缚,能够放弃争名、夺利的心态,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超然自在。

见素抱朴是什么思想?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国篇第二章)

三绝三弃 见素抱朴

(原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解

1、绝圣:中止把人标榜为圣人的行为,当把圣人之行视为常人之行。

2、弃智民:意为弃智于民。智,指法令,真正的智要支持和保护人民,而非限制或阻碍。意为应该放弃更多用于管理人民的法令。

3、绝仁:不标榜仁义。

4、弃义民:即弃义于民,不鼓励民众追求“仁义”名号。

5、绝巧:不追求巧利。

6、弃利盗:意为弃利于盗。

7、属:归属,这里指回归本心、本性。

8、见素抱朴: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见,同“现”,显现;素,未染色的丝;抱:坚守;朴,未雕琢的原木。素、朴是同义词,返璞归真

9、少私寡欲:灭私心,弃私欲,融入集体意识。

10、绝学:弃绝仁义圣智之学。

释义

上德不德,古之善为道者,不把其行标为“圣行”,不把其人标为“圣人”,***众自然有心效仿;一旦“圣人”名出,逐名违心之智民就随之出现,伪圣人大行其道;当人由心而发,全然绽放自己,社会将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不标榜“仁义”,人们就不会争当义民,就不会有***仁义出现。同样,人们会把孝慈作为平常、本来应该的事情来做。少传播心计、计策、算计之思想,盗就无空可钻,贼也就失业了。这三条看似简单,但仅靠这几句话还是不足以说明白。但最终目的就是让人回归本心、本性,不人为造成彼此分裂、分离、人类集体浑然一体,井然有序,在集体意识下尽情绽放自我。

释意

众生平等。当通过仁义、智慧和忠孝将人们人为分开之后,会逐渐加大这个分离。对有道之人来讲,忠孝仁义是本来就应该具备的品质。当遇到问题都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做到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不拒绝圣人,而是拒绝大伪的圣人、大伪的智慧。老子说的智,是用智支持好人做事,而非限制和阻碍。当一个人站在“利益我们”的角度做事时,仁义、智慧和忠孝都会自然生发出来。把浮华的东西去掉,做圣人之事,绝圣人之名。圣人会把所有人都当作家人。因此要用智慧做事,用道做人,杜绝***仁***义。

《道德经新译》第十章(国篇第一章)

道法自然 有为多乱

(原第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解

1、大道:自然的法则。老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都是道、德沦丧后的产物,失道而后德,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智慧:聪明、智巧,这里引申为内在的知晓。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做人真心就好。当智慧成为外观的“表现”,伪圣人就大行其道。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释义

大道无形,自然运行。当大道有形,仁义出现,恰恰说明自己失道;当智慧从内在演化到外在的表现,说明大伪已现;而把孝慈作为“标杆、榜样”,说明六亲已不亲不和;当“忠臣”成为标榜时,说明国已经乱了。当有道,一切俱足(天得一清,地得一宁,国得一安,家得一和)。

释意

在有道之人看来,仁义、智慧和忠孝是基本配置;当需要标榜时,意味着已经出问题了。

这一章的四条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的体检。智慧是内在的,若拿出来标榜、用计,已经大伪。

见素抱朴什么意思?

见素抱朴的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的意思是: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一、拼音

清心寡欲?[ qīng xīn guǎ yù ]?

二、出处

唐·赵蕤《反经·适变》:“参为汉相,清静寡欲,言合道意。然百姓离秦之酷扰,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释义:

曹参作为汉朝的宰相,清心寡欲,为政合乎黄老之道。当老百姓终于摆脱离了秦国的残暴统治后,曹参给了他们修养生息的机会。做到了无为而,所以人民大众才都称赞他的美德。

帛书版《道德经》揭秘 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问题一:见素抱朴的意思,有什么含义? 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激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

问题二:见素抱朴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问题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见素抱朴----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成语出处:《老子》曰:“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所谓“素”与“朴”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要使人们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找到自然的生活规律,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有了自然的生活规律,社会才能平稳发展,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这是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相吻合的,也是有利于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和“四化”中国的。

问题四:抱朴见素 见素抱朴(xiàn sù bào pǔ)

“见素抱朴”语出《老子》。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锭项具体措施。

见素抱朴意指推举圣人,实行法治,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绝圣弃智”。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俗无忧。”

此章主要论述:“绝圣”、“绝仁”、“绝巧”的人,都是以***面貌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心,尽量文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只有弃智、弃义、弃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

“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自然之“天道”被忽视、抛弃之后出现了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所谓“智慧”指欺诈奸巧而言。意思是说:欺诈的思想抬头之后,就有欺国骗民的大奸人。

“六亲不和有孝慈”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意思是说:亲属之间不和睦的时候,这才看得出下孝、上慈的亲情。

“国家昏乱有忠臣”是说当朝政昏乱的时期,才看得出谁是忠贞的臣僚。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是指最狡诈的“大伪”者,而不是指爱民的贤君。意思是说:若放弃狡诈、阴谋,反而君正、民安,对于民众来说有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已经没有了一己之仁慈,虽然以最高尚的“义”去行事,也得不到民众的普遍响应,因为这种行为还是有所图的,所以应当放弃“义”的欺骗性。当欺骗性已经不存在时,民众本来就有的孝道和仁慈的心态才得以恢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说:精明伎巧之徒,若能够放弃贪财高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至于相互窃夺。

“此三言,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全句的意思是说:以上这三句话还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表达,所以只能让大家有所熟悉,它们都各有各的特点,也就是说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求得解决。

“绝圣”、“绝仁”、“绝巧”的人,都是以***面貌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用心,尽量文饰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以达到欺世盗名的目的。只有弃智、弃义、弃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众。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

“少私寡欲”是说减少本来有的私心,去掉原来过多的欲念。

“绝俗无忧”是说应当放弃世俗观念,心灵才不至于受到世俗的困扰,心态平静,自然无忧无患,反而心有所属。

以上都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放弃私心和贪念,从世俗中摆脱出来。不受世俗的陈旧观念所束缚,能够放弃争名、夺利的心态,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超然自在。

问题五:抱素怀朴是什么意思 您好,

成语解释

词 目 抱朴含真

发 音 bào pǔ hán zhēn

释 义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成语典故

出 处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词语辨析

拼音代码: bphz

近义词:抱素怀朴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常用程度:一般

感 *** 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问题六:见素抱扑是什么意思 见素抱朴(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 义:

1.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一本作“ 朴 ”。

2.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问题七: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 那要结合上下文来解释

[原文]

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注释]

1、绝:断绝、杜绝、弃绝、灭绝。圣:通达。知:同“智”。

2、仁:仁爱。义:由礼而生义。

3、巧:奇技海巧。利:货物之利

4、文:写在纸面上的具体言辞

5、属:归属、归类。

6、见:同“现”,呈现、表现、推举。素:没有染色的生丝。朴:本意指未经加工的木材,文中指保持事物未加修饰,朴素无华的原始状态。

7、忧:干扰。

[译文]

杜绝背“道”而驰的政治理念,放弃以“智”治国的政治权谋,百姓反而能获得百倍的好处。杜绝和放弃所谓的仁爱、礼义等说教,黎民百姓就能重新恢复尊老爱幼的天性。杜绝和放弃对奇技异巧、珍稀财物追求,盗贼自然就会消失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为巧饰的繁文缛节,不能用来教化百姓,所以要让人们的思想有所归属。一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二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三是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扰患了。

问题八:抱朴守一是什么意思 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思想。

抱朴一词解释为: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

抱:保持 朴:淳朴,这里解释为本有的纯真

出自《老子?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偿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抱朴”就是要求学

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

守一:坚守一样东西――道

问题九:见素抱朴"抱"是什么意思 见素抱朴

抱朴一词解释为:保持本有的纯真,不为外物所诱惑

抱:保持 朴:淳朴,这里解释为本有的纯真

baike.baidu.c埂m/view/652***4

见素抱朴是什么意思

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

绝仁弃义,民复蓄兹(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①。

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②,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①文,纹也。

②“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砍斫修整的原木。

这一章可以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第十八章的问题。第十八章说了“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所以统治者不用高深的权术来干预太多,民众得到的好处百倍;不用空洞的仁义来说教,民众会恢复孝慈的本性(追求所谓的仁义,只是为了名声,其根本要是慈爱和知恩图报,这是人本性中就有的,之所以丧失,是因为名利的干扰);杜绝小聪明坑蒙拐骗,抛弃用财利来诱惑老百姓的做法,也就不会有盗贼。

上面说的这三种情况,圣智,仁义,巧利,是为了掩饰统治者治理不足的东西。

所以要让民众的思想有所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少私心,不要有太多的物欲,哪怕停止说教,也不会有什么忧患。

这段文字很简单,但是很多人看了很不以为然,现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太普遍了,真的能恢复这种“见素抱朴”的状态吗?

是的,近几百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海盗文明”占据了上风,主导着世界秩序,把器物发展到极致,科技越来越先进,但是地球人并没有感到比几百年之前幸福,而是内卷不断。西方的掠夺式发展方式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越来越陷入内卷。越是用“智巧”来行事,内卷越严重,其实人的智商差别并不是太大,相互欺骗只是增加了内耗,增加了交易成本。

笔者知道的有一家企业,管理层就特别“聪明”,想出了很多高招来对付员工,之前是本月20号发工资,后来慢慢改成本月三十号发工资,这倒可以理解;然后有慢慢改成下个月初,还可以接受;再进一步改成下个月底,慢慢地员工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但是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不是不发,只是晚点发呗。

这就是用“智巧”来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案例其实可以套用到很多不同的场景。

百字瞻瞻4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的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见素抱朴解释:

释义: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扩展资料

见素抱朴解析: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又从“绝学无忧”四个字来讲述如果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有人说,前面老子希望的“”是虚其心,实其腹。那么这里,老子应提倡的是更高层次的学习,老子认为只有取得不同于世俗的独到学问,才能对私欲无所冲动的自由。也有人说,老子所说的“”就是放弃学习,降低百姓的学识,免去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

抱朴是什么意思 抱朴的意思是什么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 第十九章》

所以要人民有所依归: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信,降低欲望。

见素抱朴和少私寡欲,是老子面对“大道废弃、六亲失和、国家昏乱”,所提出的根本解决之道。在对世事万物进行了细心观察和深刻体悟后,老子认为只有回到“素与朴”所代表的人之本来的样子,才会有心灵与精神的归属。

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所谓的“智巧与仁义”乃是亡羊补牢之策,因其舍本逐末,不仅无法发挥其预想的效果,往往会弄巧成拙,叠加新的困惑,进而积重难返

见素抱朴是保持事物原有的自然本色,而没有文饰雕琢。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在这里“素与朴”即代表事物的本真质朴,也隐喻着老子对回归自然之道的推崇与向往。

《庄子. 天道》中说,“静而圣,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在道家看来,要想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需静下心来,复归到事物的质朴本初状态。破解社会纷乱如此,化解内心困扰亦是如此,陪伴孩童生长仍是如此。

所以老子说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修炼观念上的少私寡欲。之于家庭教育则首先是父母内在心性的体验与觉察。

《孟子,尽心下》有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由此看来,虽然具体解读不尽相同,但在个人修养方面,儒道两家在少私寡欲上可谓不谋而合。

细观孩童成长中的诸多困惑,看起来是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反应在具体行为中,纠结于人际关系间。其实本质上皆是远离了孩童质朴的本真,失去了天性禀赋发展的自然,被各种外在价值的尺度所束缚,为诸多嗜欲杂念所羁绊,从而迷失了自我,偏离了“见素抱朴”之本。

在孩童生长教育中,父母如果有此智慧觉察,会首先返回到自己生命成长的内在里,见素抱朴的活出真实自己,然后才有机会陪伴孩童朴而素之的生长,此谓父母之成长优先于孩童。

明代诗人高攀龙,有一首《枕石》的小诗,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您不妨听来,“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心同水净,泉流汩涌不息,身与云轻,亲情虚室生白”,与孩童共享相伴生长之趣,您以为如何?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1、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源见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指平真、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始。抱朴即道家、道教思想中追求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的思想。

2、出处

出自《老子·十九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详细释义

朴,原是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又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

“抱朴”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

帛书《道德经》第十九章 详细解读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的意思是指私念欲望很少,后亦指人淡泊名利。最早出自于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成语用法: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

近义词:清心寡欲。

示例:

1、战国·庄周《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寡欲。”

2、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血匮。”

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一:“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朴柔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本文由“原文译文”和“详细解读”两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可了解***大意,“详细解读”可深入理解***含义。)

原文译文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超越狭隘的途径,舍弃片面的观念,人们便能完好地顺应本性。超越自身的角度,舍弃自我的方式,人们自然关系和谐。超越局部的标准,舍弃一时的凭借,损伤便不会发生。这三种观点以一般的条例来说明是不足够的,所以要强调它们的本质属性。重视纯正的本质,保持全面的本性。减少执着,舍弃偏好。超越局部的效仿,远离狭隘的见解。

详细解读

一、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表示超越。“圣”:“圣”本意表示用耳朵倾听,认知事物,这里表示以狭隘的途径认知事物。“知”表示片面的认知,片面的观念。“利”表示顺应。“绝圣弃知,民利百倍。”这句的意思表示:超越狭隘的途径,舍弃片面的观念,人们便能完好地顺应本性。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这句的意思表示:超越自身的角度,舍弃自我的方式,人们自然关系和谐。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巧”表示巧合,表示局部的标准,“利”表示通往、到达的凭借。“盗贼”比喻人们执着某种标准,某种方式就如同盗贼一般损伤本性。“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句的意思表示:超越局部的标准,舍弃一时的凭借,损伤便不会发生。

以上三句主要讲述不执着某种观念,某种方式,人们才能完好地遵循本性,关系和谐,不受损伤。

二、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这句的意思表示:这三种观点以一般的条例来说明是不足够的,所以要强调它们的本质属性。

“见素抱朴”,“见”表示重视,“素”比喻纯正的本质,“见素”表示重视纯正的本质。“见素抱朴”的意思表示:重视纯正的本质,保持全面的本性。

“少私寡欲”,“私”表示自私,执着。“少私寡欲”的意思表示:减少执着,舍弃偏好。

“绝学无忧”,“学”表示局部的效仿,“忧”表示思考、思虑,“无忧”表示远离狭隘的思路、见解。“绝学无忧”的意思表示:超越局部的效仿,远离狭隘的见解。

以上几句主要讲述遵循道的要点是退却自身的观念,以道为根本。

总结: 这章主要讲述退却自身的观念,以道为根本,人们才能完好地运行。具体讲述如何才能纠正“案有不信”这种偏离道的行为。

从第十七章到第十九章可以合并为更完整的一章,主要讲述之所以不能完好地遵循道,是因为执着自身的观念,所以退却自身的观念,才能完好地遵循道。只有完好地遵循道而不影响百姓的运行,百姓才能完好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