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之又损几近于道,损之又损之道的理解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27 0
  1. 损之又损之道
  2. 老子提出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什么意思?
  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4. 老子是孔子师傅吗?
  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原文:

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

损之又损几近于道,损之又损之道的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①为学:即世人所谓学习知识。

②道:道德。为道:修道。

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

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

1、大益不益,大得不得。故日有所益,不若日有所损;学有所得,不若学有所失。

2、万般学问,寡欲匡过为首;千秋事业,建道立德当先。

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损之又损之道

损之又损

发音 sǔn zhī yòu sǔn

释义 损,减少。减少再减少,否定再否定。

出处 《庄子·知北游》:“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释义

“损”是动词,为否定或减损。“损之又损之”指的是对“之”这一对象做不断的否定或减损。 国学***汤一介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哲学中把‘否定’作为一种论证方法也许可以说是老子最早加以运用和运用得最为出色的。以后中国的许多哲学家都***用‘否定’的方法作为他们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不肯定什幺,又往往被称之为‘负的方法’。’’汤先生还进一步阐释道:“说它是什么,就是对它有所肯定,可是肯定了这一面,必然会否定另一面,因此不能说它‘是什么’,而只能说它‘不是什么’。”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无为”是对“为”的否定,那么“无不为”,就是对“为”的肯定,或者说是对无不为的否定之否定。作为一种方***的公式,她通过否定达到肯定。老子认为,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因为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所以说,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是老子认识的一个原则。

[注解]

损之又损:减少。

乌有先生:典也《史记。司马相如》中的:“乌有先生乌有此事齐之为难,”司马相如《子虚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虚构人物为主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子虚乌有”。

不问白衣童子:是说不问送酒的白衣人是何许人,比喻已经进入完全忘我的状态。

[译文]

生活中的物质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培养生活情趣,把世间的一切烦恼都交还乌有先生忘到九霄云外;脑海中已经了无烦恼没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就面对着佛坛烧香提着水壶烹茶,自然会使自己进入完全忘我的境界。

老子提出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道德经》

人到中年,不仅有中年危机,更有被社会熏染后的城府和老道。还美其名曰:"厚黑学"。

曾有个老师给我们上课,开课第一天就说:"人到四十岁以后就很难交一个新的知心朋友,它不在是酒后打一架就是兄弟,也不是酒多搭个肩成为兄弟"。诚然,经过世俗的侵染后,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利益,名声。虚伪的把自己包裹的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严严实实,难以剥开。

昨天参加了一个朋友的晚宴。真的是酒喝多了。居然又要加一次隔壁加过微信的学者。还被取笑了一下。这真是被酒伤记忆,不行不行的感觉。以前从来没有出过这洋相。看来还是要得时刻保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慎独才行。当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想混个脸熟也着实不能随心所欲。

? 如果说40岁之前不断做加法,那么40岁之后就应该学会做减法。起码要保持能一边做加法同时一边做减法。该忘记的一定要学会忘记,该舍弃的一定要舍弃,毕竟"人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擦伤"。

要做到逐步淡泊名利。培养内心的充盈和强大。庄子说:"吾生有涯而学无涯,用有涯随无涯殆矣"。如果把这句话引申展开,那么名利无止境,交友无穷尽。只有懂得取舍,放下,才能不受外在的名利,物欲影响。把生活过的潇洒自如。

先师说:"世界有道,我们就聪明起来吧!出来做事吧!世界纷乱我们就笨起来吧!随波逐流吧!"

么么虎

2021年5月23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此句源于老子《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翻译道现代文即:做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多,研究道(天道、哲学)的人看到(掌握)的一天比一天少(精)。

少(精)之又少(精),以至于(达到)无为(之境),无为便能无所不为。

若要治理天下,(就得)让天下(太平)无事。(谁)一旦(弄得)天下有事(战乱、争斗),(谁)就不足以治理天下啊。

引申来看的话,即:凡事要掌握其本质,否则迷失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中,便无法掌控而随波逐流的了。要治理好国家,根本在国泰民安,化矛盾于无形才为最佳策略。“和平崛起”实在可圈可点,就是“崛起”似乎太过张扬了些,所以才会引来“***”之说。

老子是孔子师傅吗?

意思: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该句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揭示道理:

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

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意思?

当然是孔子的老师了,老子教会孔子“损之又损”之道。

损之又损之道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pi)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祛;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孔子家语

译文:你不仅要聪明,还要懂得愚笨,你立下悍马功劳,但是要懂得谦让;你很勇敢,但是要懂得胆怯;你很富有,但要懂得谦虚,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不同思想提倡主要区别在于古代学者的避;古代讲究“避天、避地、避人、避世”孔子因避人而离开了鲁国,如丧家之狗,但他从来不避世,这就是古代儒家和道家乃至别家的区别,不像他们“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影”。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一、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二、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三、出处

《道德经》

赏析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

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