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冯妇历史典故_再作冯妇文言文翻译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28 0
  1. 瓦石成语?
  2. 有内涵的成语
  3. 含有典故的文言文
  4. 来源于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5. 用典的文言文
  6. 世易时移,不做冯妇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解释为:树立品行要以冯妇、叶公为鉴,要做到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读书要专一。这句话里有两个典故:冯妇搏虎、叶公好龙。

1、冯妇搏虎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

再作冯妇历史典故_再作冯妇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寓意:寓言是说冯妇这个人只是表面的改变,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改掉自己的行为。

释义:冯妇原来善于搏虎,后从事儒业,成为读书人的师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着山角反抗,冯妇又捋袖下车,再次与虎相战。

后遂用“再作冯妇、一作冯妇、又做冯妇”等比喻重操旧业;用“冯妇”称勇猛或凶狠的人;用“搏虎”指敢与凶猛的敌人拼搏;用“负隅顽抗”表示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原文: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复,扶又反。先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穷。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

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译文: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百姓都认为先生您会再次劝齐王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您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先前齐国曾经闹饥荒,孟子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贫穷的灾民。到这次又闹饥荒,所以陈臻这样询问孟子说,齐国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劝齐王发放棠粮。但是陈臻自己也说恐怕不行了。

孟子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抵抗,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这种行为却被有见识的士人们讥笑了。”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

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

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

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话获罪,但冯妇却至死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2、叶公好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寓意:辛辣讽刺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好:喜好。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字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扩展资料:

冯妇,男,战国晋国人,冯妇是人名,不是说此人是姓冯的妇女 。文章一句卒为善士可得出冯妇的性别。士,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如:士民、士子、军士等等,但是除通***“仕女”外却无一不是男子。而古汉语中的“士女”当作“男女”之意,非一端也。

一般说来,“士”的称呼多用于成年男子。如《诗· 郑风·女曰鸡鸣》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可意译为:老婆说公鸡叫了快起床 !老公说太阳还没晒***。

又如《泰伯》中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显然是指男子。故至此“冯妇”当可定名定性——冯妇,名也。性别,男 。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百度百科-冯妇

百度百科-冯妇搏虎

百度百科-沈诸梁

百度百科-叶公好龙(四字成语)

瓦石成语?

本回答收录于「虎年唬不住」优质回答中

「虎年唬不住,新春趣答会」去看看

在中国古代,几乎只要说到英雄,都会用一个打虎的故事来证明一下。以此来说明,这个英雄的称呼名副其实。比如西汉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在知道右北平虎患猖獗,就自己带着随从亲自射杀老虎。有一次,他带着随从赶路,忽然发现丛林深处,窝着一只老虎,于是就搭箭射了过去。作为神箭手的李广,自然是百发百中,这次也不例外。可是当随从们走进之后,才发现,这哪里是什么老虎啊,原来是一个形状和颜色像老虎的石头。但是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是,尽管这是一个“石老虎”,但是李将军的箭,依然射中,箭头还深深的嵌入石头中。李广自己也是觉得不可思议,还特意又射了几箭,结果碰到石头都是火星四射,却再也没有射入石头中。

著名的《水浒》中,也有武二郎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武松打虎的故事虽然是杜撰的,但是这个故事的原型,来自于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中所记载的《武行者》,也是讲述一个姓武的英雄如何为民除害,打死老虎的故事。

古人动不动就打虎,是不是古代的老虎很多呢?

众所周知,如今在中国有老虎的地方,只有东北地区。曾经有人说拍到华南虎,但是后来也证实,照片是***的。而在中国古代,因为人口稀薄,很多地方人烟罕至,很多地方都有老虎出现的记载。

比如在泗州,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就有一只老虎被活捉,被当地的官府进贡给宋太祖。宋太祖为了尝试这只老虎到底有多凶狠,就放了一只羊进去。这只老虎,二话不说就扑了上去,将羊的头咬断,再将羊的身体撕裂,一边吃肉,一边喝血,及其的残暴嗜血。特别是这只老虎的眼睛,盯着人的时候,目录凶光,让人不敢直视。

如今,只要是在苏州待过的人都知道一个叫作虎丘的地方。地方志记载,在北宋至道二年九月,也就是宋太宗的最后一年,苏州忽然出现一只老虎,在夜里连续吃了还几个人,当地的官衙组织猎户围猎这只吃人的老虎,但是却无功而返。

《宋史,烈女传》就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庆元府,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在南宋初年,有一个叫童八娜的女人和自己的母亲一起赶路,忽然在丛林中跳出一只老虎,用嘴衔着童八娜母亲就走。童八娜死死的拽着老虎的尾巴,不让这只老虎把自己的母亲叼走。于是老虎就放下了她的母亲,把她衔起来叼走。当地的官府知道后,为了纪念这位舍身为母的孝女,就在她被老虎叼走的地方建立的一个祠堂,供人们去纪念。

明朝末年,张献忠祸乱四川,死的人非常多。于是在成都城里,人们在大白天都能看到老虎在城里活动,一个逃避灾难的书生,也在大白天,隔着护城河,看到河的另一边有六只白色的老虎,沿着河边行走。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战乱和饥荒,虎患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

老虎在哺乳动物食物链中处于顶端,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一只能年的老虎所活动的范围在50平方公里。因此古代这么多老虎,也是说明当时的森林植被的范围是多么广。如今,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范围变大,同时人类的武器变得更加强大。现在想看到老虎,恐怕只能去动物园看了。

有内涵的成语

『壹』 有哪些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故事中的华歆及王

割席断义(Gē复 Xí Duà制n Yì) 出处《世说新语·德行》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译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后人据此阐述交友之道者颇多,“割席”甚至成了绝交的同义语。其实,二人都是三国时候的名士,难分高下

『贰』 掷果潘郎的成语典故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容止〉~60~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南朝梁·刘孝标注引《语林》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张孟阳至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投之,亦满车。」二说不同。

《晋书》卷五十五〈潘岳列传〉~507~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反。岳从子尼。 潘岳姿容美丽,辞藻艳丽,尤其善于制作哀悼诔祭的铭文。年少时常常挟着弹弓出洛阳道,妇女遇到他,都手拉手围成圆圈环绕,把果子投给他,于是满载而归。当时张载很丑,每次行走在路上,小儿便用石块瓦片扔向他,张载十分颓丧地返回。

『叁』 管宁割席引出的成语

管宁割席引出的成语是:

管宁割席

拼音:

[guǎn níng gē xí]

[释义] 管宁:人名专;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属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曾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肆』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用哪个成语形容

格格不入

gé gé bù rù

解释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回。

出处《礼记·学答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结构偏正式。

用法多用于形容思想感情、言论、方法、风俗习惯等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不;可以读作“bú”。

近义词方枘圆凿、水火不容

反义词水 *** 融、融为一体

例句思想僵化的人;对新的观点、见解、理论;一开头总是会感到~的。

『伍』 告别过去感情的成语有什么

告别过去感情的成语有曲终人散、一刀两断、割袍断义、割席断交、劳燕分飞等。

『陆』 关于刻苦的成语

卧薪尝胆、

自强不息、

废寝忘食、

坚持不懈、

发奋图强、

悬梁刺股、

闻鸡起舞、

勤学苦练、

焚膏继晷

『柒』 包含人名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江郎才尽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5伯乐相马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再作冯妇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8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东施效颦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阮囊羞涩阮囊:晋代阮孚的钱袋;羞涩:难为情。比喻经济困难。

萧行范篆南朝宋羊欣的隶书见重一时,萧思话、范晔同师羊欣而小叛,萧善行草,范精小篆,后世并称为“萧行范篆”。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0伯乐一顾比喻受人知遇赏识。

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22郊寒岛瘦本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灌夫骂坐灌夫:西汉中将,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张敞画眉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

韩康卖药 隐士逃名避世。指卖药。

羊续悬鱼羊续,汉时官吏。羊续把生鱼悬于庭。形容为官清廉,拒受贿赂。

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季布一诺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马工枚速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环肥燕瘦环:杨玉环,燕:赵飞燕,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东施效颦 吴越春秋时,美女西施因病捧心皱眉更显娇弱之美,其邻村之丑女东施也故意模仿,结果更显其丑,留下胡乱模仿、适得其反千古笑柄。

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隐居东山,朝命屡征不出,后出山担任桓宣武司马。后多以“东山再起”比喻失败后再次得势。

周郎顾曲 周瑜精于音乐,酒酣时尚能听出音乐中的差错,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据说私下倾心于周郎的乐女常常故意弹错曲子,以引得周瑜回头。后也用“周郎顾曲”指欣赏音乐。 阮囊羞涩 晋人阮孚手持一黑色袋囊游会稽,别人问他里面装的什么,他回答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后以此成语称自己贫困。

塞翁失马 《淮南子》上说,塞翁失马,不以为祸,果然丢失的马带回另一匹马。比喻坏事可能变为好事,常与“安(焉)知非福”连用。

灌夫骂坐 西汉中将灌夫,好任侠使酒,因酒宴骂坐,指侮丞相田,被劾族诛,后以“灌夫骂坐”形容为人鲠直敢言。

轮扁斫轮 语出《庄子》。轮是职业,造车的;扁是人名。此人斫轮徐疾皆能得心应手。后因以比喻高手技艺高超。

买臣覆水 ***朱买臣贫贱时,其妻弃之而去。后买臣做了会稽太守,妻子请求复归,朱买臣泼水于地,以示旧情难圆。现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

伯俞泣杖 据《说苑》记载,伯俞极孝,因有过而受母亲责打,觉得母亲力气渐小,打得不疼,因此而哭。后成为事亲至孝的典故。

张敞画眉 ***张敞,宣帝时为京兆尹,常替妻子画眉。后以借代夫妻情笃。

祖逖之誓 晋元帝时藩王争权,晋室大乱元帝让祖逖平定内乱。祖逖过江时于中流击楫发誓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借指坚定的誓言。

祖生之鞭 晋刘琨与祖逖为友,听说祖被任用,便写信给亲友说:我常常枕戈待旦,誓歼敌虏,总担心祖生“先著吾鞭”。后用以借指奋勉争先或先占一着。

祖龙一炬 祖龙即秦始皇,曾下令焚书坑儒。“祖龙一炬”指焚书一事,后也借指类似的做法。

郦寄卖友 ***郦寄与吕禄友善。吕后崩,大臣谋诛吕时,吕禄为将军,在北军中。太尉周勃不得入,劫持郦寄的父亲郦商,迫使郦寄骗吕禄出游,周勃得据北军、诛吕禄。时天下称“郦寄卖友”。后借指出卖朋友的卑鄙行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庄公死后,庆父为篡权先后杀死两位继嗣国君,造成鲁国不安。当时大夫仲孙归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用以比喻首恶不除,祸乱不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楚汉相争时,韩信能得刘邦重用,赖萧何力荐。后来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欲召韩信除之,担心他不上当,便让萧何将韩骗来诛杀了。后以此八字谓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此外,还有王祥卧冰、老莱娱亲、周公吐哺、气杀钟馗、子虚乌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醉翁之意、刻画无盐、唐突西施、马工枚速、生张熟魏、墨守成规、班门弄斧、郊寒岛瘦、庖丁解牛,等等。篇幅所限,不再赘举。

再作冯妇:冯妇是男的,古代的勇士,善打虎。据说他多年不打虎了,后来见人聚集打虎,又去插手。

向平之愿 向平愿了:向平是刘秀的朋友,刘秀让他当官,他不干,说自己唯一的愿望是儿女成人,婚事如意,心愿一了,就去云游四海。 伯道无儿:旧时叹别人无子之语。

伯玉知非: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季布一诺 据《史记》载,***季布重诺守信,以至楚人有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用以指极有信用的承诺。

季常之惧 据《容斋三笔》载,宋人陈?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苏轼有诗嘲之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师子指柳氏。后因称“惧内”(怕老婆)为“季常癖”或“季常之惧”。

季孙之忧 语出《论语?季氏》。季氏将讨伐附庸国颛臾,孔子得知后,对主谋者子路等人说,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鲁君)。后以“萧墙之祸”或“季孙之忧”借指隐存于内部的灾祸。

毛遂自荐 毛遂为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十九年未得重用,后自荐随行参与赵楚结盟,立了大功,留下了敢于自荐的佳话。

叶公好龙 据《新序》,叶公子高好龙,处处画上龙。等真龙出现时,却惊慌异常,连忙逃走了。后成为“***喜欢”的代称。

庄周梦蝶 战国庄周在梦中变为蝴蝶,物我难分。后比喻人生变幻无常或物我两忘。

羊续悬鱼 东***羊续为官清廉,手下有个府丞送活鱼给他,他收下挂在庭院中。府丞又献鱼,羊续就拿出所悬挂的鱼给他看,以杜绝其意。后用此成语形容为官清廉,拒收贿赂。

韩康卖药 后***韩康,字伯休,三十多年卖药从不二价。时有一女子,不认识他,见他卖药不肯让价,便怒曰:“公是韩伯休耶?乃不二价乎?”韩康听后慨叹道:“我本欲避名,今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于是隐居到霸陵山中,任朝廷怎么征召也不再出山。后以借指医者隐居。

韩寿偷香 晋韩寿与大臣贾充之女贾午奸通,贾午把晋武帝赏赐给自己的奇香偷赠韩寿。后用以借代男女暗中通情。也说成“韩寿分香”。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载,管宁、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忽见地下有块金子。管宁挥锄如常,视同瓦石;华歆拾起来扔掉。又有一次,二人正同席读书,有人乘轩冕过门,管读书如故,华歆放下书出门观看。于是管宁与之割席分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用以指绝交。

潘鬓成霜 晋人潘岳《秋兴赋并序》说自己三十二岁上头上开始出现黑白“二毛”。后以这一成语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漂母进饭 韩信落魄时,一个漂洗衣服的女人(漂母)见他饥饿,停下漂衣十天供饭给他吃。韩信表示日后必有重报,漂母闻言大怒。后以此成语表示施恩不图报。

伯乐一顾 秦穆公时的孙阳善相马,时人以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呼他。凡伯乐相中的马价格很高,甚至伯乐看一眼也身价陡增。后以“伯乐一顾”借指受到名人重视而身价高。

伯道无儿 晋人邓修,字伯道,一次避战乱,在危难关头舍弃儿子,保全了侄儿,后终无子。时人叹息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后称人无子为“伯道无儿”或“伯道之忧”。

徐娘半老 据《南史》载,元帝妃子徐昭佩与元帝左右及季江等人*通。季江常慨叹:“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以指女子虽到中年风韵犹存,语含轻薄。

文君新寡 汉代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看上了一代才子司马相如,便相约私奔。后常以“文君新(早、初)寡”用作年轻女子丧夫寡居的代称。

江郎才尽 南朝文学家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渐衰。据传是因为写诗的“五色笔”被郭璞于梦中收去。后以此成语借代才思减退。

再作冯妇 春秋晋国人冯妇善搏虎,后修善不再杀生。有一次,在野外遇见众人追赶一只老虎,老虎负山隅而踞,众莫敢前。冯妇忍不住攘臂下车趋虎。后以此典故比喻重操旧业。

名落孙山 吴人孙山为人幽默,与乡人子去外郡赴考。孙山列于榜末,乡人子落榜。乡人询问儿子的情况,孙山拐弯抹角地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以名落孙山借试不中。

吴下阿蒙 吴人吕蒙原来只懂用兵打仗,后勤奋读书,“学识英博”,鲁肃对此慨叹道:“?非复吴下阿蒙。”后以“吴下阿蒙”代指学识浅陋的人。

祁奚之举 春秋晋国人祁奚,退休时君主问继位人,他推荐了仇人解狐,解狐未及上任就死了,他又推荐了儿子祁午,留下了“外举不隐(避)仇,内举不隐(避)子(亲)”的佳话。成语指不避亲仇的公正举荐

『捌』 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

1、 难兄难弟 含义 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后来多比喻两人同样坏。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八条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故事说明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2、割席绝交 含义 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常用来形容朋友绝交不再往来。 出处 《世说新语?德行》第十一条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说明 三国时,华歆、邴原、管宁被时人称为***,华歆年称龙头,邴原居中为龙腹,管宁年为龙尾。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虽则如此,但两人的性格却不同。管宁高洁,一生不曾进仕;管宁则经世致用,功名累世。通过两件小事,管宁目睹了华歆捉金出看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3、小时了了 含义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三条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故事说明 李元礼就是李膺,东汉朝臣、名士,名气很大。《世说新语?德行》有载:“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很多人就是因为有李元礼的欣赏和赞誉,就因此声名大噪的。 孔文举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称孔北海。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义 字面意思是鸟巢倾覆了,其卵就会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都不得幸免。后也泛指事之整体被毁灭,其个体也无以保全。 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条 原文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故事说明 据《魏氏春秋》记载:“(孔)融对孙权使有汕谤之言,坐弃市。”临事,他的子女无动于衷。原来二人预料必被株连,故以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为喻。 5、拾人牙慧 含义 牙慧,原指言谈中所流露之智慧,后喻他人曾说之言论与见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语为己用,或抄袭他人之言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二十七条 原文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故事说明 殷中军,即殷浩,东晋人,学识渊博,善发议论,少时颇有名气。曾封为建武将军,取中原时战败,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韩康伯。韩康伯常中断殷浩的发言,私表议论。一天,殷浩见韩康伯又夸夸其谈,便出此语。

『玖』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哪个成语可以形容a坎井之蛙b大刀阔斧c视而不见d愚不可及

大刀阔斧 ,请***纳,谢谢

含有典故的文言文

乘肥衣轻 湛湛青天 诪张为幻 自贻伊戚

坠茵落溷 责有攸归 枕山栖谷 澡身浴德

踵事增华 螽斯衍庆 助我张目 主文谲谏

至死靡它 折槁振落 困心衡虑 硁硁之愚

葵藿倾阳 克绍箕裘 袂云汗雨 暮夜怀金

暮虢朝虞 大中至正 恫疑虚喝 德音莫违

抵死谩生 嗷嗷待哺 哀哀父母 哀哀父母

东方法眼 濯足濯缨 煮粥焚须 再作冯妇

哀毁瘠立 爱鹤失众 澡身浴德 朝斯夕斯

属垣有耳 岸谷之变 匕鬯不惊 北窗高卧

屡见不鲜 嗷嗷待哺 哀哀父母 东方法眼

濯足濯缨 乘肥衣轻 湛湛青天 乘肥衣轻

东方法眼 濯足濯缨 煮粥焚须 再作冯妇

哀毁瘠立 爱鹤失众 澡身浴德 朝斯夕斯

属垣有耳 岸谷之变 湛湛青天 牙牙学语

诪张为幻 自贻伊戚 坠茵落溷 责有攸归

枕山栖谷 澡身浴德

诪张为幻 自贻伊戚 坠茵落溷 责有攸归

枕山栖谷 澡身浴德 踵事增华 螽斯衍庆

助我张目 主文谲谏 至死靡它 折槁振落

困心衡虑 硁硁之愚 葵藿倾阳 克绍箕裘

袂云汗雨 暮夜怀金 暮虢朝虞 大中至正

恫疑虚喝 德音莫违 抵死谩生

煮粥焚须 再作冯妇

哀毁瘠立 爱鹤失众

澡身浴德 朝斯夕斯

属垣有耳 岸谷之变

匕鬯不惊 北窗高卧

数见不鲜

鲜为人知

鲜廉寡耻

濯足濯缨

zhuó zú zhuó yīng

成语典故: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童山濯濯

tóng shān zhuó zhuó

成语典故: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头童齿豁

tóu tóng chǐ huò

成语典故: 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不劣方头

bù liè fāng tóu

成语典故: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螽斯衍庆

zhōng sī yǎn qìng

成语典故: 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

暮虢朝虞

mù guó zhāo yú

成语典故: 春秋时晋国***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克绍箕裘

kè shào jī qiú

成语典故: 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沉潜刚克

chén qián gāng kè

成语典故: 沉潜:深沉不露;刚克:以刚强见胜。形容深沉不露,内蕴刚强。

沉痼自若

chén gù zì ruò

成语典故: 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恫疑虚喝

dòng yí xū hè

成语典故: 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来源于文言文的成语故事

1. 给一些成语典故故事的文言文,带有译文和道理的

文言文小故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兔走触株,折劲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2、“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3、注释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4、评点 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⑦非徒——非但。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2、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3、文章批评了哪两种人? 说说这则语言的现实意义 一个是比较懒的人,另一个是急于求成的人。 现实意义就是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 4、成语-揠苗助长 发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释义揠:拔起。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近义词欲速不达反义词放任自流、循序渐进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

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

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 先自度其足度 [2] 吾忘持度 度 [3] 宁信度 度 (1)duó(第2声)(2)dù(第四声)(3)同(2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

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西***刘向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校订,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

2. 20条成语典故,文言文的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汉书》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螳臂当车: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韩非子·说林上》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

叔父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少文既高尚,诸子群从皆爱好坟典,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知。

(选自《宋书》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名落孙山: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 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平漫屠龙: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冯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3. 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有典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②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

① 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9、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晋国囚禁,晋侯见了问道:“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赏析

①这个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思.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

典故

①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②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为“建安风骨”.

③弄扁舟:这里是归隐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

①②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③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摘自八年级下册)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没有建立破敌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赏析

抒发孤城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典故

①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

②烂柯人: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赏析

①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4. 我要15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带翻译的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

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7.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8.狐***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5. 《韩非子》中的故事,要有文言文,还要意思以及寓意一定要有意思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白话文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用典的文言文

1. 举例:一个成语、它的故事来源和本故事的文言文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 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典故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最牢,再坚固没有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没有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提示] 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同。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伺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

[注释]

①鬻(yù)——卖。

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说。

示 例 *** 《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吗?

近义词 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灯 谜 类;开封;尺短寸长

2. 30个成语及其来源(文言文),要详细

2,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

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还有个成语"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3,望梅止渴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第二十七》:“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原理 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在**《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也成功地演绎了一回"望梅止渴"的现代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里严重缺水的危机情况下,连长给战士们讲述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都在吞口 事实上,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

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

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的、橙的、黄的颜色会产生温暖的感觉,而看到蓝的、青的、绿的颜色会产生寒冷、凉快或清爽的感觉,因而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温度觉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联觉,即听到一种声音会引起一种色觉,通常是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兰菲尔德(H. S. Langfeld)曾做过一个有关色听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色觉,而且对同一个人来说,音调和颜色的联系是相当稳定的,有些人在7年后仍保持c音符与红色,d音符与紫色,f音符与粉红色,b音符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因为联觉现象的普遍存在,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把这一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尤其是在现代的广告中有相当普遍的应用。

参考资料:

4,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 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 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偷扔谑歉嫠呷嗣俏艺?谡饫锿抵勇穑克?睦镆患保 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 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 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 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拔苗助长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

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

6. 20条成语典故,文言文的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汉书》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螳臂当车: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韩非子·说林上》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

叔父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少文既高尚,诸子群从皆爱好坟典,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知。

(选自《宋书》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名落孙山: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 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平漫屠龙: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冯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7. 求22篇文言文成语故事,并附有出处,急要

1.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明朝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刘氏斋尼》》

2.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出自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3.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

4.螳臂当车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和刘安的《淮南子·人间训》都有记载

5.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出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6.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7.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8.点石成金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吕祖乃吕洞宾也,相传为道教之祖。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俄顷,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 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 其人曰:“不然,我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不见。(据《广谈助》改写)。9.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叼)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10.刮目相待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11.传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集释》12.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2)知之(3)。往见(4)伯乐曰:“臣(5)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6)立(7)于(8)市,人莫与言(9)。愿(10)子还(11)而视之,去而顾(12)之,臣请献一朝之贾(13)。”伯乐乃(14)还而视之,去(15)而顾之(16),一旦(17)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1]13.毛遂自荐14.请君入翁15.盲人识日16.郑人逃暑17.自护其短18.农夫耕田19.打捞铁牛20列子学射 望楼主***纳 楼下不许抄袭

世易时移,不做冯妇

1. 语文古文上的“引用”和“用典”的手法是怎样区分的,各自的艺术表

引用包括用典.解释如下1)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从定义上明显看到引用典故,所以引用和用典是所属关系.若是区分,就是看这个被引用的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你要发表自己思想的感慨我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这就是引用,这是借别人的文章表现自己的情感;而用典就是我现在的感情和宋之问回乡的时候一样,紧张激动之余还有一些恐慌,怕家乡有所变故,这是用典,用典往往要说明一个道理,有一个隐身的含义.所以,简单地说引用笔用典要表层一点点)2)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用典的作用是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从各自作用上,可以发现它们的作用相似)3)引用分: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 用典分:明典、暗典、翻典(表现技巧,引用常常有一种复古感,就是像你在电视前看古装剧,而用典就想穿越了一样.“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这是李商隐些汉宫的诗句,仿佛突然回到汉宫一样,有穿越之感.)这里理解了吧!哈哈。

2. 高中语文,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诗中的《 *** 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 *** 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

3. 20条成语典故,文言文的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汉书》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螳臂当车: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韩非子·说林上》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

叔父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

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少文既高尚,诸子群从皆爱好坟典,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知。

(选自《宋书》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名落孙山: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 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平漫屠龙: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冯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宋玲)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

诗中的《 *** 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 *** 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

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

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

5. 对古书用典的看法

与楼主有同感,在读古书的时候典故太多,读起来比较难,要不断的停下来,去了解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对阅读大大的不便。

在我理解来看,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古代的书比较少,读的书比较专一,大家都读那么几本书,所以,引用大家都读过的书里的面句子,论点。别人应该都应该看得懂。不会赞成阅读难度。

再一个就是,古代人作文比较简洁,能用一个词,一个句子,能够说明的问题,绝对不会长篇大论的。这就使得典故有了用处。

到了现代用典这种方法,被现在的人认为是一种有学识的表现,所以大家在作文的时候都想办法用点名句,典故之类的以表现自己的文***。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的“典”应该是大家都比较懂的,能够一看就明白的,才好。要不然,还是不用的为妙!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越是读起来简单越好。

小弟乱说的,愿起到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孟子喜欢通过类比来讲道理。类比之为类比,其所作之比首先要被理解,这样才能借此比来理解正在讲述的道理。而孟子的比有时候却不那么好理解,这样就可能理解不了他讲的道理,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孟子?尽心下》

这究竟在说什么?陈臻揣摩孟子可能不会再请齐王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了。没有交待背景。孟子就讲冯妇的故事,说他开始善猎杀老虎,后来做读书人了,再后来遇到众人围猎一只猛虎,那虎背靠大石直视众人,没人敢上前,大家看冯妇来了就请他下手,冯妇欣然同意,撸起袖子奔老虎去了。最后说冯妇“为士者笑”。士者因何而笑?

我首先想到孔子的教训:“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孟子自己也说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就是说冯妇之所以为士人笑,是因为鲁莽,面对老虎,一只被逼急的为了保命而负隅顽抗的老虎,他竟然“攘臂下车”,这不是送命吗?所以被众人笑?儒生讲“君子临危不乱”,他这虽然没有乱,但这种不加思考的行为有些鲁莽,不属于君子行为,因此被众人笑?

孔子强调君子要行仁,这没错,这是行天道,顶天立地,但不能被别人要挟,不能被别人呼呵着做仁义之事,即不能被别人道德。《论语》中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据说也是一个贤人,但跟孔子学习时总是出幺蛾子,不是说不该守孝三年,那样太长了,耽误事,就是大白天睡觉,以至于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先放下他不说,这话也许不是他想说的,也肯定有人这样戏弄儒生。孔子回答得很好,你不能拿行仁义的事陷害君子。君子自己舍生取义可以,但君子不是那种被利用的工具或者可以小看的人,君子既庄严更有尊严,那些猥琐小人靠边站。如果把冯妇的行为跟这一条对比,不就呈现出冯妇是被陷害被迷惑了吗?他本人也不够智慧,所以被笑?

这似乎又不对,因为前面的逻辑有问题,预设了结果,***想冯妇是被迷惑乃至被陷害很可能被穷凶极恶的老虎吃掉。但为什么不能是另一种结局呢?即冯妇很享受这个过程,不但没被老虎伤到或者咬死,还杀死了老虎。一般的捕猎者不行不代表冯妇也不行,毕竟他以前可是“善搏虎”者!人家冯妇艺高人胆大,之所以敢揽这瓷器活,就是因为人家有金刚钻。

还别说,还真有按照这种思路而流传的故事:

冯妇面对龇牙咧嘴的老虎,从容镇定,手持尖刀与老虎对峙。老虎猛扑过来,冯妇迅速墩身,在跃起的老虎的肚皮上划了一刀,刀子逆着老虎的跳跃方向,深深的切入了老虎的腹中,划开了一条大口子。老虎转身再次向冯妇扑来,冯妇巧妙的避开了。老虎鲜血直流,很快失血过多而死。

这是说冯妇是大英雄,冯妇搏虎带来的是声誉,不是羞辱。那孟子的故事中,如果是这样的结局,何笑之有?

后来发现一则资料:“疑此时齐王已不能用孟子,而孟子亦将去矣,故其言如此。” (朱熹《孟子集注》)这是从另外的角度推测孟子当时已经无力“复为发棠”。这样解释是有道理的,孟子为人,行仁义之事是其追求,不可能绕开不为的,之所以不为,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有人说这是孟子的审时度势下的算计。面对饥荒,齐王没开仓放粮,老百姓想到孟子,希望孟子再次出手,劝说齐王救济百姓。孟子之所以拒绝,因为这会触怒齐王,你孟子在百姓面前威望高了,把我这齐王放在哪里了?齐王会因此而为难孟子甚至生杀心。孟子正是意识到这一点而放弃向齐王求情帮助百姓。这种说法很侮辱孟子的人格,孟子在诸侯王面前都敢直接说王不仁义百姓可以讨伐他的话,岂能在这件事上明哲保身?

有人说众人之所以笑,因为冯妇面对老虎的行为不够文雅,又回到其修道前粗俗的行为。为此产生了一个成语:“再作冯妇”。意在批评人修养不够而在某种情况下的原形毕露。借此衍生一个成语倒无所谓,但这种说法放在孟子话语中,依然不合乎逻辑。“攘臂下车”就是粗俗?没有道理啊!

还是得回到朱熹的推测,也就是那个时候孟子已经不被信任,齐王不会再听他的话,不会给他面子。也可以把“再作冯妇”拿过来用,孟子举那个例子是说,我孟子已经不是当初的孟子,那冯妇也不是当初的冯妇,尤其是面对凶恶的老虎,冯妇的行为确实是鲁莽的,打虎技术不能离开练习和应用,所以冯妇的行为是很冒险的。孟子虽然没讲结局,但真正的结局很可能是冯妇受伤或者被咬死,这种结局才可能成为被笑的原因。孟子能预测到结局,自然不会像冯妇那样禁不住别人的求助(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名声)而贸然行事,因为“雄风”不再,无结果之事不必做。延伸一层,那就是君子要有必要的思维判断,为所当为,为所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