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翻译,百二秦关终属楚,百二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8 0
  1. ?百二关河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2.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原文_翻译及赏析
  3.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诗词选鉴赏
  4.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5. 百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6. 元好问原文_翻译及赏析
  7. 百什么什么红四字成语

百二关河指的是山河险固之地。

读音:bǎi èr guān hé。

出处: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翻译,百二秦关终属楚,百二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义词:百二山河。

例句:虽然有着百二山河这逆天战技守护着高义的放于,但是高义此时浑身依然是流满了血迹,但其身形也是借着这股推力,迅倒飞而出。

百二关河造句

1、咸阳百二关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2、咸阳百二关河,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里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哪尽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马致远。

3、能令百二关河主,变作樽前击缶人。

4、陛下,山东百二关河,决不可弃,必不得已时,也只能当边界。

5、全秦百二关河,一旦为李闯所据,大明可不危矣?

?百二关河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河东狮吼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 635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 633

河汉无极 河汉:***;极:尽头,边际。***广.. 《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 467

河梁携手 河梁:桥。指送别。 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 4***

河梁之谊 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 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 454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 473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 《孔子家语·困誓》:“孔子适郑,与***相失,独立于东郭门外.. 492

河清海晏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 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881

河清难俟 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 《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457

河山带砺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 513

河水不洗船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4

河鱼腹疾 指腹泻。 《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445

河清人寿 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因以之极言.. 清·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词之二:“但愿.. 52

河清三日 为升平祥瑞的预兆。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明·张.. 38

河清社鸣 为太平祥瑞的象征。 《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 39

河清云庆 黄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 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河清云庆,祥光烛天。” 45

河沙世界 指多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 语出《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 40

河山之德 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38

河水不犯井水 比喻互不干犯。 无 66

河同水密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故意欲责秀姑,却教秀姑..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河斜月落 表示夜将尽。同“河倾月落”。 清·洪升《长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转参横,不免回.. 46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 78

河鱼之疾 河鱼:腹疾的隐称,因鱼腐烂是从腹中.. 《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54

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 元·刘埙《隐居通议·理学二》:“与朱文公往复辩论,每书辄倾.. 37

河伯为患 指歪门邪恶的风气。 无 47

河不出图 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 无 40

河出伏流 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 45

河东三箧 指亡失的书籍。 语出《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 35

河东狮子 旧指妒悍的妇女。 明·梅鼎祚《玉合记·砥节》:“吼动河东狮子,惊回海底鸥儿。” 90

河东狮子吼 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 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 80

河汾门下 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 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 55

河海清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44

河汉江淮 黄河、汉水、长江与淮河的合称。比喻.. 明·黄叔初《端正好·寿李如真明府》套曲:“生就的准绳规矩,.. 59

河涸海干 河流干涸,大海枯竭。比喻穷尽、彻底.. 《三峡五义》第五五回:“谁知那姓展的不知好歹,他说菜是剩下.. 40

河决鱼烂 比喻事物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清·王夫之《读通监论·晋武帝》:“孰如近在汾晋之间,使我不.. 34

河溓海晏 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唐·陈集源《龙龛道场铭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37

河溓海夷 犹言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宋书·礼志三》:“故精纬上灵,动殖下端,诸侯轨道,河溓海.. 43

河门海口 比喻说大话。 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 42

河倾月落 表示夜将尽。 元·陈樵《月放过赋》:“河倾月落,馀欢未歇。” 142

河清海竭 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 《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小臣莫效于鸿毛,穿街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河清海宴 比喻天下太平。同“河清海晏”。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

成语查询结果

成语词目 释义 出处 人气

过河拆桥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 894

过河卒子 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1509

恒河沙数 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 《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 634

黄河水清 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703

济河焚舟 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 《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510

江河日下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 清·郑燮《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岂得为日月经天.. 575

江河行地 象江河在陆地上奔流一样。比喻确切不.. 467

俟河之清 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678

悬河泻水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 4***

***倒泻 泻:水从高处往下直流。象***里的水.. 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金阙前开二峰长,***倒挂.. 423

饮河满腹 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 416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 《遏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 537

冯河暴虎 犹言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 无 51

恒河一沙 比喻极其渺小。 清·各邦额《夜谭随录·宋秀才》:“宋阴念一身蜩寄世间,真如.. 119

临河羡鱼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52

山河表里 形容形势险要。 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 37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指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无 63

投河奔井 指投水***。 无 41

投河觅井 即寻死觅活。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 俞平伯《中年》:“但是在另一方面,说非看不可,或者没有得看.. 38

先河后海 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学要弄清.. 《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

大好河山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652

海晏河清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 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752

还我河山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 449

锦绣河山 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 454

笑比河清 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宋史·包拯传》:“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488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 《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 36

半壁河山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清·钮琇《觚剩·虎林军营唱和》:“昊《怀古》四首《咏岳忠武.. 38

带砺河山 带:衣带。砺:磨刀石。河:黄河。山.. 无 42

海沸河翻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清·洪升《长生殿·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44

砺带河山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 34

邈若河汉 形容奇异怪诞之极。 无 39

邈若河山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无 37

气壮河山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 无 37

鱼烂河决 鱼肉腐烂,黄河溃决。比喻因自身原因.. 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附录汉班固曰:“河决不可复壅,鱼..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 《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 2345

表里山河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 822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 1150

不废江河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 512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 513

带砺山河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 519

锦绣山河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 唐·杜甫《清明二首(其二)》:“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 410

涓滴成河 涓滴:小水珠。一点一滴的水珠汇集起.. 586

口若悬河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 704

砺山带河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 472

泥船渡河 坐泥土做的船过河。比喻非常危险。 《三慧经》:“人在世间,譬如乘泥船渡河。” 568

被山带河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战国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 432

气吞山河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491

气壮山河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 463

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 614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1040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 《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 504

信口开河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 1399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旧唐书·李密传》:“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 540

偃鼠饮河 比喻所需极有限。 《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百二关河 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225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 52

半壁山河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48

辨如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金·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 38

辨若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 38

担雪填河 挑雪去填塞河。比喻徒劳无功。 《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 45

倒峡泻河 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 《平山冷燕》第九回:“只那一枝笔,拈在手中,便如龙飞凤舞,.. 36

滴水成河 比喻积少成多。 周立波《山乡世变》上一:“几年过去,聚少成多,滴水成河,手.. 79

负石赴河 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 无 45

后海先河 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语出《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40

挥剑成河 将宝剑一舞,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术.. 无 42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 43

口如悬河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 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 50

口似悬河 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同“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使苏秦、张仪、陆贾、.. 41

砺岳盟河 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同“砺.. 无 42

邈若山河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无 42

邈以山河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无 36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 81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 58

顺口开河 犹言信口开河。不***深思,不负责任地.. 无

谈若悬河 犹言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 无 44

跳进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同“跳..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 174

跳在黄河洗不清 比喻很难摆脱干系,避免嫌疑。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 62

鼷鼠饮河 比喻欲望有限。 无 44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 37

言若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同“言.. 《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 37

一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 73

以指测河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 《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 38

阻山带河 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 《汉书·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

***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原文_翻译及赏析

典故出处:金 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成语意思: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成语注音:ㄅㄞˇ ㄦˋ ㄍㄨㄢ ㄏㄜˊ 通用拼音:bǎi er guān he 拼音简写:BEGH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百二关河,作主语、宾语;指河山。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近义词:百二山河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诗词选鉴赏

秋江岸边莲子多,***莲女儿并船歌。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唐代·张籍《***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秋江岸边莲子多,***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地方 , 写莲写人 鉴赏

“秋江岸边莲子多,***莲女儿并船歌”,清秋时节,莲子成熟了,碧荷沿江连绵无际,正是收获的季节。***莲女们笑着,唱着驶船来江上***莲。“并船歌”,几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一个“并”字,突出了***莲是群体活动,以及***莲女们的爽朗和快乐。她们的船摇到哪里,她们那优美的歌声就飞到哪里。江流蜿蜒向前,欢快悠扬的歌声随着江流一路飘荡。这阵阵甜美的歌声,为清秋江面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两句环境描写,烘托出秋江***莲的热闹场景。下面两句具体描绘***莲细节:“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齐戢戢,形容众多莲蓬露出水面,一个挨一个,戢戢然。这些饱满的莲子,吸引著***莲女们。她们荡著小船,在荷丛里穿梭,在绿色的芙蓉国里你追我赶,相互竞赛,都想多***一些莲子。澄碧的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闪亮的水花,荡起一道道翡翠般的波浪。歌声、笑声、桨声,合奏出一支支活泼欢畅的青春曲。绿叶青莲,映衬***莲女红润的面颊,***莲女和粉红的荷花在阳光下相映生辉。颜色的相互映衬,使画面明丽多姿;荷叶和莲子是静态的,***莲女和江水是动态的,静态和动态相互转换,衬托出画面的中心——***莲女轻盈、敏捷。“争前,”描写她们争着划船向前,使轻舟竞***的动人画面跃然纸上。“竞折”,突出她们争相***摘莲子的情态,把她们的青春风***写活了。从“争前”到“竞折”,***莲画面的动态感越来越强。诗人连用争、折、漾几个动词,描绘出***莲女们神速、灵敏的动作、兴奋欢快的心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她们轻盈飞动的神彩。前四句押“歌”韵,为第一段,展现出广阔而热闹的秋江***莲场景,情调悠扬甜美。

五、六两句写寻藕:“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试牵”说明她们寻藕的目的只是想看一看藕长得多大了。因为此时的藕只是小嫩藕,还没有到扒藕的季节。绿茎上有刺,如果不小心就会刺伤手。因此,她们就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茎向下摸藕,***莲子是那样飞快,寻藕却是如此缓慢,一快一慢,突出了她们寻藕的细致。这两句押“有”韵,为第二段,刻画寻藕的具体细节,表现出她们劳作的情景。节奏缓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受。

下面四句转入刻画***莲人。“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这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莲女的妆扮。她们用白色的带子系著腰,显示出形体曲线美和俊俏优美的风姿。她们不插玉钗,只施淡妆,表现出***莲女的自然风***,表现出一种朴素大方的美,“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莲子还没有把船舱装满,她们便相互鼓劲:“我们结伴到前面的洲边继续***吧。”她们边***边相互关切地询问:“我们越往前***,离家就越远了,谁家住得远一些?”一句亲切的问话,揭示出她们善良的心地和开朗的性格,突出了她们相互的友爱和关切。这浓厚的人情显示出她们美的心灵、美的情操,她们的形体美和内在美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

这四句押“洗”韵,为第三段,刻画***莲女们的形体外貌和内心世界,情调朴实亲切。

最后两句描绘***莲女暮归:“归时其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傍晚还在***莲,表现了她们的勤劳。日暮涨潮,正好可以乘船疾驶。这个“共”字用得妙,突出了她们同出同归和丰收后共同的欢乐。在归途中,她们边荡著桨边拿着荷花玩耍。一天劳动后,她们还是那样轻松。这最后两句展现出一幅水彩画:红色的晚霞给***莲女披上了绚丽的色彩,她们的欢笑和歌声,为日暮秋江增添了无限的情趣。结尾和开头照应紧密。最后两句押“漾”韵,描绘出一幅***莲女丰收归来边荡桨边弄荷花的动人画面,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回味全篇。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唐代·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唐代 : 陈子昂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

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

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

崔崒乍孤断,逶迤屡回直。

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

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 ▲ 地方 , 写景抒怀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近代·谭嗣同《潼关》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地方写景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金朝·元好问《岐阳三首》

岐阳三首

金朝 : 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地方 , 战争 , 抒怀悲愤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

岐阳三首(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开头两句,总写十年多来,蒙古统治者侵犯陕西的战事。百二关河指陕西;百二,一百的二倍,一说是以二敌百,典故出于《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关河,指陕西的潼关、大散关、黄河、渭河等。横草,原指军行所至,野草被践踏而横倒,语出《汉书·终军传》,这里借指杂草,“草不横”即野无青草之意。秦京,陕西的首府长安,为周、秦、汉、唐京都所在,这里泛指陕西全省及其邻近之地。十年戎马,可自金宣宗元光元年即蒙古成吉思汗十七年(1222)算起,这年,蒙古攻金河东(属山西,靠近陕西,辖地中一部分属陕西)、陕西,次年,蒙古攻金凤翔不克。金哀宗正大四年即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蒙古破金洮河、西宁。十二月,蒙古兵入京兆(即长安),金收兵保潼关。正大六年即蒙古窝阔台汗元年(1229),六月,蒙古议南伐,十月,蒙古兵入金庆阳界。金请缓师被拒。正大八年四月,蒙古破金凤翔,九月,蒙古破金河中。开兴元年即蒙古窝阔台汗四年,二月,金潼关降于蒙古。两句中包括了这许多战事,诗句用一“暗”字,集中地渲染了战地天日无光的阴暗场面。三四两句,“岐阳西望”是倒装语,即西望岐阳,作者身在汴京,秦地在西,故云“西望”。“无来信”,则因开兴元年二月金潼关降敌后,陕西与汴京之间,信息已断。陇水一句,包括洮河、西宁、庆阳等战役在内。“闻哭声”,写得如闻其声。贴定秦地实写,到此已足。五、六两句便把战地画面展开,野蔓萦绕的是战骨,极无情事,却说是“有情”,正言若反,极意形容战地无一生人,野蔓只得与战骨为缘,好像是“有情”了。这是把野蔓拟人化的表现法。残阳也是无感情的,随处可。以照到,可是现在照的是空城,残阳是无意的,而且那些陷落的城池,哪一座不被侵略者***一空,残阳虽要避免而不照,也不可能。这样,对侵略者的残杀罪行,暴露得更加深刻,而作者在诗句的声泪俱下中所含蕴的悲愤,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全诗也正在这里显示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最后,作者在呼天申诉中,把一切归罪于蚩尤。争遣即怎遣,五兵,矛、戟、弓、剑、戈。蚩尤,是神话传说中“九黎”的君长,有蚩尤受金作兵伐黄帝的说法。作者在这里,是借以指人类最初从事战争的罪魁。这一问,问得无可奈何,言外之意,是要消弭战争。然而在元好问的时代,作者是无法作出正确答案的。

百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台山杂咏》

 金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他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诗句。

 此外,他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诗歌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斐然,“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

 他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原文_翻译及赏析

百川归海、百锻千炼、百二关河、百万雄师、百里之才、百无一能、百步穿杨、百堕俱举、百花争妍、百孔千疮、百事大吉,等等。

成语解析:

一、百川归海

解释: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白话文:“河流不同源,但都归于大海。”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形容分散的事物聚积在一起

二、百锻千炼

拼音[ bǎi duàn qiān liàn ]

解释形容写作时一字一句多次推敲、琢磨。

出处唐·皮日休《刘枣强碑》:“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在镯太白,也后来之佳作也。”

白话文:“囊括奇异,各种锻造为字,千炼完成句子,虽然不在手镯金星,的后来的好诗啊。”

三、百二关河

解释: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出自: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白话文:“百分之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战争期间秦京。”

四、百万雄师

解释: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出自:现代***《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师过大江。”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数多

五、百里之才

解释: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后称才能平常的人。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白话文:“蒋琬,江山的人才,不愧是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

百什么什么红四字成语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 轶事典故

诗狂他日笑遗山

元好问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而“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一句更是显示了他对自己诗才的极为自信。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城东北)读过书,因此自号遗山,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他自幼聪明过人,四岁读书,八岁就能作诗,十四岁拜陵川名儒郝天挺为师。潜心学习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数年间精通百家,并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元好问一生写了5000多首诗,今存1388首,词今存384首。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 *** 。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佳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留存下来的词有384首,称为《遗山乐府》。后代研究者有不少人爱他的词,如翁方纲认为元好问的词比陆游的词还高秀;刘熙载称元好问的词是“集两宋之大成”,兼备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近代学人郭象升在《古文学家别集类案》中评价元好问:“遗山笔力奇伟,吸纳万流,遗集四十卷,与《金史》相为表里。”应当说,这些评价虽有拔高之嫌,却也说明元好问的词的确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填词,到晚年也没有放弃。就风格而言,以金朝灭亡为界,前期清雄豪放,后期苍凉深郁。

元好问不仅诗词功底深厚,而且自称“诗中疏凿手”,他在兵荒马乱之世就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评《诗论三十首》,《诗论》几乎概括了汉朝以来的各种是个风格与重要诗人,所有的点评都浓缩在七言诗句之中,不仅点评准确而且文***斐然, “以诗论诗”再继杜甫风范。那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然而,无论是元好问的诗词还是他的诗论,除了专攻学者以及喜爱他的人,大众知之甚少。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这一代文坛领袖,正如他所处的那段乱世一样,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影像罢了。

构亭野史一布衣

元好问由于显著的文学成就,在金元文学史上占有举中轻重的地位。其实,元好问的诗,不只是文学性的,而且是史诗;他更是精于史学,在作为一个文人的同时对《金史》的修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金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以文治斐然著称于史的王朝。而元好问所处的时代,是元灭金,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大融合,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大交流,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交错移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元好问所撰的《中州集》、《壬辰杂编》、《续夷坚志》及《元遗山先生文集》等诸多论述,都寓史于文,对元人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1年),元好问在文坛上已渐露头角,与此同时,元好问也已涉足史学,“长大来与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更是“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元好问与其他一些官员被蒙古军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后,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将金末的史实记下来。在1239年,旧朝已亡换了新庭,在山东聊城被羁押6年的元好问重获自由,返回忻州。终于,他下定决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大量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又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辑成了《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给中国文学史填补了空白。《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的《全金诗》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元好问一向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的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多为后人所仿效。

野史亭盛名可谓久矣,八百年间,屡有大雅宏达之人或凭吊或修缮,留下诗文碑记众多,然而,早在民国初年,山西教育会长梁善济就发出“今亭寥落如此,何其名实不相符”的叹息。如今又将百年,更显颓败了。颓败之间,只剩下遗忘。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相传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一说为秦王拓跋翰,另一说为南安王拓跋余)。其祖先又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迁洛阳,并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户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五代时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他的高祖元谊,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军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县)团练使,又从平定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平时诗酒自娱,著有《东岩集》。

游学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问诞生在忻州农村一个世代书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没有儿子,元好问的兄弟有三个,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国传统,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问称他为陇城府君)在他生后七个月时,就把他当做过继儿子,随即把他带到掖县县令任上。

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去陵川县令之职,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科场受挫

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识免乡试”,他直接到并州参加府试,但榜上无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岁时,他又到长安参加府试,但这次又未中。

元好问二十一岁时返回故里,在离祠堂几十里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两年之后,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屠城十万余众,其兄元好古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卫绍王崇庆元年(1212年),元好问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参加考试,仍未考中。这年正月,金朝三十万大军被蒙古击败,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国家的危机,加上考试的失败,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虑。

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围攻、金兵节节败退,金宣宗仓皇迁都南京,元好问于这年夏天赴汴京,准备将于秋天举行的考试。虽然考试又一次失败,但他却通过应试汴梁,得以与朝中名人、权要如赵秉文、杨云翼、雷渊、李晏等交接结好,诗歌创作极丰。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篇,深得时任礼部尚书的赵秉文赞赏,其文名震京师,被誉为“元才子”。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围攻,元好问不得不由山西逃难河南,并在豫西逐渐定居下来。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岁的元好问又赴京赶考,仍未成功。

坎坷仕途

兴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因科场***,被诬为“元氏党人”,便愤然不就选任。又过了三年,到他三十五岁时,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岁的元好问因不满冷官生活请长***回到了登封,期间撰写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诗学》,内容包括杜甫的传志、年谱和唐朝以来评论杜诗的言论。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次年,改官河南内乡县令,不久其母张氏身故,其长子出生,元好问丁忧闲居内乡白鹿原,应邓州帅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军攻陷凤翔,邓州帅投降,元好问借机辞去幕府。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国亡被囚

此后不久,元好问赴京调金中央 *** 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

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即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等,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金亡后,元好问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后居住冠氏县。元好问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等地,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行动较为自由。

这期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奸贼的误国,并为了以诗存史,勤奋编辑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则寓有缅怀故国和以金为正统的深意。

成就

诗歌

元好问是一位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对当时所有的文学形式除金院本之类的戏曲作品未见流传至今的实证或记载传说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有,如:诗、词、歌、曲、赋、***,传统的论、记、表、疏、碑、铭、赞、志、碣、序、引、颂、书、说、跋、状、青词,以及官府公文诏、制、诰、露布等,均掌握熟练、运用自如。

元好问的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他的同时代人和后世都对他的诗文有极高的评价。

他的朋友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评元好问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诗存史,去取尚不尽精。至所自作,则兴象深邃,风格遒上,无宋南渡宋江湖诸人之习,亦无江西派生拗粗犷之失,至古文,绳尺严密,众体悉备,而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

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他的《论诗三首》、《论诗三十首》《与张仲杰郎中论文》《校笠泽丛书后记》等等,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诚”、要写“情性”,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词的创作

1、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

(1)丧乱词;(2)写景词;(3)爱情词

(4)其他:咏怀、吊古、送别、咏物、射猎、边塞词

2、特色:元好问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因而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诗歌理论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歌理论主张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主要理论观点在于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开郝经诗歌理论之先端。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影响也有元一代的诗歌理论。

文学

元好问的主要文学成就

元好问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元好问的丧乱诗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真实地反映了金朝被灭亡,人民遭涂炭的社会现实,他的著名的《岐阳三首》为其中代表作品。真实是元好问丧乱诗最主要的特点。

二是历史的反思。元好问的丧乱诗,包融了他对丧乱事实的历史审视,作出了历史的评价,从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问是金朝最杰出的词人,存词三百余首,无论词之数量质量,都为金词之冠;元好问的散文雄深简朴,独具一格,元好问有笔记作品《续夷坚志》,为金代笔记上乘之作。

史学

元好问目睹亲历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著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

当金如败亡前夕,他就向当政者建议用女真文小字写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编撰了一部《壬辰杂编》。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镟,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为存放有关资料和编辑写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相当多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

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

《金史·艺文传》就是以它为蓝本写成的,后来《全金诗》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同时,《中州集》也为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惜,正当他满怀信心地说只需破费三数月功夫,查阅抄录了《金实录》上的有关内容,即可着手《金史》的著述时,他的一个朋友却从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万户、汉军首领张柔处见到金实录,以致功亏一篑,使他抱恨以殁。元好问生前虽然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这些资料,却为元代修宋、辽、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为修金史奠定了基础。元好问尊重史实,不阿时俗,秉笔直书,所以后代学者一致认为,《金史》与元好问关系密切,《四库全书总目》称“多本其所著”。元好问这种国亡修史的作法,也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遗老万斯同拒绝应清 *** 的博学宏词科的征召,也坚决不要清朝给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衔,却以“布衣”参与修《明史》。民国三年(1914年)创清史馆,也有不少清朝遗老为报故主来参与《清史稿》的编撰。

介绍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

高祖元谊,北宋宣和年间官忻州神武军使,定居秀容。

元好问出生七月,过继叔父元格。格历任掖县、陵川令,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陇城 。好问七岁能诗 ,有神童之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摭金源君臣遗言往行,至百余万言,元人编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乐府》,有金一代诗词多赖以存。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今属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金史》卷一二六附传元德明。缪钺谓:“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 ,固不数数觏也 。”

著有《遗山文集》四十卷,《遗山乐府》五卷,《续夷坚志》四卷。《全金元词》收录其词三百八十余首,最为完备。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续夷坚志》四卷、《遗山先生***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著有其诗刚健、其文弘肆、其词清隽,缺点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诗1361首,内容丰富。一些诗篇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百姓苦难,如《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沉郁悲凉,追踪老杜,堪称一代“诗史”。其写景诗,表现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脍炙人口。诗体裁多样,七言是其所长。

元好问之文继承唐宋大家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众体悉备,为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

藏书之家 金文学家、藏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进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诗文为一代文坛盟主,晚年以著述自任。据《遗山故物谱》称,其家多藏书,皆宋元祐以前旧物。贞祐四年(1216)兵乱,将书藏于墙壁间而得免。有杂书及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等书尚有千余册,画有百轴。建书屋为“野史亭”,藏书著述其中。又就顺天张万户家。取金历代实录,晨夕抄集,至百余万言,未成而卒。一生写诗1 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续夷坚志》4卷。著有《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壬辰杂编》、《唐诗鼓吹及签注》。编有《中州集》。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如《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元好问的诗文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金朝·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朝 :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咏物 , 写鸟 , 抒情爱情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金朝·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古诗三百首 , 咏物 , 写花 , 寓人劝诫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金朝·元好问《京都元夕》

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游玩查看更多元好问的诗文>>

1. 什么红什么红的四字词语

没有什么红什么红的四字词语,包含红的词语有:走红 鲜红 桃红 红军 红灯 红色 红花 脸红 红星 大红 红枣 干红 红粉 粉红

红 hóng

释义 详细释义

1、像鲜血的颜色:~枣。~领巾。

2、象征喜庆的红布:披~。挂~。

3、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运。开门~。满堂~。他唱戏唱~了。

4、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军。又~又专。

5、红利:分~。

6、姓。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附一 文言版《说文解字》: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红,丝帛呈浅赤色。字形***用“糸”作边旁,***用“工”作声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红灯[hóng dēng]

原为指示车辆停止前进的标志灯,现常用来比喻妨碍事物发展的障碍。

2、红色[hóng sè]

红的颜色。

3、红花[hóng huā]

也叫草红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互生,聚生头状花序。花为橘红色,供药用,有活血通经、消瘀止痛的作用。

4、脸红[liǎn hóng]

指害臊:说这话也不~?

5、红星[hóng xīng]

红色的五角星。

2. 百什么百什么四字成语

1、百依百顺

成语拼音:bǎi yī bǎi shùn

成语解释:依:依从;顺:顺从。事事都依从别人。形容一味顺从而不问是非。

成语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

2、百治百效

成语拼音:bǎi zhì bǎi xiào

成语解释:效:效果,功用。形容医术高明,效果很好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3、百灵百验

成语拼音:bǎi líng bǎi yàn

成语解释:验:效验,灵验。测算预卜十分灵验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1卷:“人多晓得柳庄神相,却不知其子志彻传了父术,也是一个百灵百验的。”

4、百中百发

成语拼音:bǎi zhòng bǎi fā

成语解释:中:射中目标。发:发射。形容射箭、投掷或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从不落空。同“百发百中”。

成语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一:“回陈桐闻脑后鸾铃响处,料是飞虎赶来,挂下画戟,取火龙标掌在手中,此标乃异人秘授,出手烟生,百中百发。”

5、百战百胜

成语拼音:bǎi zhàn bǎi shèng

成语解释:打一百次仗;胜一百次。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成语出处: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众击寡,以治击乱,以富击贫,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

3. 含有什么百千什么的四字成语

没有 什么百千什么的 四字成语,百 在第二位的成语如下: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许许多多贫寒的读书人。

劝百讽一 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人百其身 百其身:自身死一百次。别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死者的复生。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三百瓮齑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四百四病 指四肢百体的四时病痛。泛指各种疾病。

一百二十行 犹三百六十行。指各种行业。

瑜百瑕一 比喻优点多而缺点少。瑜,玉的光***;瑕,玉的毛病。

4. 红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红什么什么成语 :

红男绿女、

红灯绿酒、

红装素裹、

红杏出墙、

红光满面、

红不棱登、

红得发紫、

红日三竿、

红情绿意、

红紫乱朱、

红绳系足、

红叶传情、

红尘客梦、

红腐贯朽、

红丝暗系、

红颜薄命、

红衰翠减、

红粉青蛾、

红炉点雪、

红旗报捷、

红飞翠舞、

红叶题诗、

红火火、

红豆相思、

红颜白发、

红旗招展、

红瘦绿肥、

红白喜事、

红粉青楼

红颜暗老

5. 百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搜索《百字开头的成语》找到的,超过四个字的都去掉了。

第一页 百年偕老、百灵百验、百身莫赎、百尺无枝、百鸟争鸣、百废俱举、百无失一、百啭千声、百无一能、百品千条、百辞莫辩、百思不解、百无一存、百计千谋、百家诸子、百宝万货、百败不折、百感交集、百依百随、百虑攒心、百口同声、百堵皆作、百里之任、百世之利、百折不屈、百般抚慰 第二页 百载树人、百虑一致、百举百全、百城之富、百二金瓯、百喙难辞、百战不殆、百步穿杨、百喙难辩、百无是处、百废俱兴、百世一人、百鬼众魅、百治百效、百折不摧、百怪千奇、百喙莫明、百花生日、百喙莫辩、百折不挠、百中百发、百年难遇、百乘之家、百死一生、百年归寿、百读不厌、百岁之盟 第三页 百岁千秋、百衣百随、百舌之声、百草权舆、百喙一词、百马伐骥、百折千回、百下百着、百舍重茧、百二河山、百世之师、百龙之智、百无一失、百年之欢、百谋千计、百年好事、百伶百俐、百废具兴、百纵千随、百凡待举、百堕俱举、百计千心、百年不遇、百卉千葩、百无一成、百弊丛生、百结悬鹑 第四页 百忍成金、百口莫辩、百口难分、百折不移、百思莫解、百福具臻、百不一存、百金之士、百不一贷、百务具举、百无所成、百足不僵、百世不磨、百兽率舞、百转千回、百无一二、百里之命、百年之约、百花齐放、百业萧条、百锻千炼、百战百败、百无聊赖、百喙如一、百二关河、百足之虫、百战百胜、百卉含英 第五页 百里之才、百无一堪、百不失一、百鸟朝凤、百样玲珑、百般刁难、百不得一、百不获一、百万雄兵、百事无成、百依百从、百龄眉寿、百顺百依、百年好合、百般奉承、百年之柄、百岁之好、百举百捷、百约百叛、百年大计、百堵皆兴、百端待举、百废待举、百岁之后、百巧成穷、百世不易、百废咸举、百二关山 第六页 百二山川、百战无前、百巧千穷、百紫千红、百依百顺、百拙千丑、百无禁忌、百味杂陈、百计千方、百六阳九、百炼成刚、百万雄师、百折不回、百废待兴、百代过客、百端交集、百里异习、百舍重趼、百孔千创、百态横生、百了千当、百川赴海、百代文宗、百炼成钢、百废具作、百孔千疮、百尺竿头 第七页 百年之后、百不一遇、百丈竿头、百身何赎、百年树人、百花争妍、百世流芳、百结愁肠、百念皆灰、百爪挠心、百无所忌、百里挑一、百下百全、百二山河、百事大吉、百世流芬、百年到老、百无一漏、百发百中、百废具举、百密一疏、百顺千随、百媚千娇、百川朝海、百家争鸣、百无一用、百年谐老、百年之好 第八页 百八真珠、百不当一、百年之业、百无一是、百川归海、百花争艳、百般折磨、百年大业。

6. 四字成语大全一 什么百什么

千姿百态

一呼百应

百发百中

一了百了

千奇百怪

千娇百媚

百战百胜 一倡唱百和,形容附和的人很多

一呼百诺,形容权势很盛,侍从很多

一呼百应,一个人提倡,很多人响应

一了百了,由于主要的事完成了,有关的其他事也跟着完结了

一树百获,比喻培养人才可以长期收益 回答

一吠百声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呼百和一人呼唤,百人响应。形容响应的人很多。

一狠百***:狠心。指既然狠下心来,索性就狠心到底。比喻小处已经下狠心做了,大处也就无所顾忌。

一呼百诺一人呼唤,百人应答。形容有钱有势,仆从很多。

一呼百应一个人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

一门百笏笏: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一家里有许多手拿笏板的大臣。形容旧时豪门贵族的兴盛状况。

一门百指指一家有十口人。

一了百当了:完成;当:适宜,恰当。指办事妥当、彻底。

一倡唱百和,形容附和的人很多

一呼百诺,形容权势很盛,侍从很多

一呼百应,一个人提倡,很多人响应

一了百了,由于主要的事完成了,有关的其他事也跟着完结了

一树百获,比喻培养人才可以长期收益

一了百了

千依百顺

7. 百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百川归海、百锻千炼、百二关河、百万雄师、百里之才、百无一能、百步穿杨、百堕俱举、百花争妍、百孔千疮、百事大吉,等等。

成语解析:

一、百川归海

解释: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白话文:“河流不同源,但都归于大海。”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形容分散的事物聚积在一起

二、百锻千炼

拼音[ bǎi duàn qiān liàn ]

解释形容写作时一字一句多次推敲、琢磨。

出处唐·皮日休《刘枣强碑》:“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在镯太白,也后来之佳作也。”

白话文:“囊括奇异,各种锻造为字,千炼完成句子,虽然不在手镯金星,的后来的好诗啊。”

三、百二关河

解释: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同“百二山河”。

出自:金·元好问《岐阳》诗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白话文:“百分之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战争期间秦京。”

四、百万雄师

解释: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出自:现代 *** 《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师过大江。”

语法: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数多

五、百里之才

解释: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后称才能平常的人。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白话文:“蒋琬,江山的人才,不愧是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

8. 带“红”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带“红”字的四字成语:

皓齿红唇: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绿酒红灯: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脸红耳赤: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绿惨红愁:指妇女的种种愁恨。绿、红,指黑鬓红颜。

大红大绿:指颜色浓艳。

倚翠偎红:倚翠:接近女性。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

乌帽红裙:泛指男女。

红杏出墙: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

大红大紫:形容显赫、得意。

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