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特殊句式,虽无丝竹管弦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9 0
  1.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朗读,兰亭集序
  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 大学语文中有一篇文章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知道的吗把文章给我
  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为什么虽不是即使的意思
  5. 兰亭序 祭侄文稿 各有什么特点
  6. 兰亭序什么意思和寓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特殊句式如下: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也有心灵深处的旋律在细声吟唱。

即便没有壮阔的乐曲,依旧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音符跳跃。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特殊句式,虽无丝竹管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虽然没有华美乐器的陪衬,但依旧能听见心中的和谐旋律。

即使没有雄壮的交响曲,依然能够用平凡的生命奏响动人的乐章。

虽然没有演奏者的音乐才华,但自己的内心琴弦依旧会发出动听的音乐。

即使缺少艳丽的视听效果,内心的歌声仍会奏响生命的旋律。

可能没有华美的音乐表现形式,但心中的梦想和希望依旧回荡。

尽管没有堂皇壮观的音乐展现,内心深处的调子却更显真挚动人。

即使没有高贵典雅的乐曲,内心的情感依然能够流淌出美妙的旋律。

虽然没有万众瞩目的音乐舞台,内心深处的音符也依然灿烂绽放。

即便没有激昂慷慨的乐章,心中的音符仍能唤起无尽的情感波澜。

虽无华彩的演奏技巧,内心的旋律却能跳动出真挚的喜怒哀乐。

即使没有辉煌绚烂的乐器合奏,心灵的琴弦也能奏响独特的和谐。

虽然没有庄严雄壮的乐章,但内心的乐曲依旧掀起情感的涟漪。

即便缺少华丽的和声,内心的旋律仍会回旋在深邃的寂静之中。

虽然没有众人瞩目的音乐舞台,但内心的音符依然会盈溢着自信和光芒。

即使没有高亢激昂的乐曲律动,内心的旋律却能唤起无尽的勇气与坚持。

虽无华丽的音乐装饰,内心的旋律却能让人追寻和感受到内心的富足。

即便没有华美的音乐表演,内心的音符也能在寂静中温暖人心。

虽然没有夺目的舞台光芒,但内心的乐谱仍会用真挚的情感演奏出动人的乐章。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朗读,兰亭集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 轶事典故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著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墓址

王羲之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不和,称病辞官,迁来金庭,晚年即在金庭养老,直至去世,也安葬在此。现有王氏后嗣于清代所建之家庙——金庭观,观右有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穿石坊上行山谷,是一条依稀可辨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墓道。尽头处便是王羲之墓。

生平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后世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家族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成就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作品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着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的诗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 兰亭序》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 :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展开阅读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高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宴饮 , 离别 , 感伤 , 感叹人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注音朗读参看课文脚注(或查词典),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之后,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三、标题解读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四、批注理解请在下面的段中、段末,作批注式的理解。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时间、地点、事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活动 )( 兰亭***,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天气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观察 )( 游目骋怀,视听极乐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内向好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外向好动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老得很快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感慨变迁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感叹时光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感痛死亡 )( 生命短暂,悲痛哀哉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今悼古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不死是***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悲今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感共同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后人感我 )( 今人怀古,后人悼我 )

五、主旨确证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本文叙述了兰亭***的极度快乐而引发的关于生命(时间)、死亡的思考、感慨及悲哀,并希望后人能继续思考生命、死亡这个大问题。

六、内容审美你觉得本文所表现的内容美在哪里?

七、形式审美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本文写得漂亮。因为:玩游之极乐反衬死生之悲痛形成情感的张力,使生命、死亡话题显得更为突出、鲜明; 叙述(及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使文章有情、思、景都得到突现,达到情景既交融(美与乐)又错位(美与悲)的复杂效果。四字句与非四字句兼备、整句(对偶)与散句(非对偶)结合,使文章节奏整齐、明快而又自由、流畅。

八、文本与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念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

问题:你认为上面对《兰亭集序》的理解是否有文本依据?若认为有根据,请在原文中指证出来;若认为没有根据,请修改上面的说法。

以上理解,没有文本根据。据我们的理解,《兰亭集序》提示了生命必死这个真相,表现了对生命(包括自我)的必死现象的悲悯,并希望后世人们继续思考生命、死亡这个大问题。作为读者,由此文可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包括去过一种珍惜时间、眷念生活、热爱文明的生活)。于是,我们认为,《兰亭集序》只是提出了生命(死亡)问题,但并没有回答生命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生命价值的定位,留给了读者们去思考。

九、文本与生活请用真实情感,续写下面的文段,字数多多益善。

我也是要死的,即使活到百岁——甚至更短也有可能。这真是让人感到悲哀而荒诞的事情。这意味着无论我多么辉煌还是无能,时间、日子一到,就得离开这悦人耳目世界。幸好,我相信凡是有形的,都将成为无形;凡是生命,都如花草一样会死亡。只是人死是有形的不见了,但还有那无形的灵魂存在而且不死。这样,死只不过是抛掉那沉重的如蜗的壳,灵魂将继续飞扬、前行。于是,我只求死时心灵平静,死后灵魂得到安息[不落入火湖里煎熬]。 [?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象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得?]?

十、妙句品仿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请模仿上面的书法字帖,用横排书写《兰亭集序》第一段:

大学语文中有一篇文章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知道的吗把文章给我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 《兰亭集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为什么虽不是即使的意思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7)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8)。或取诸怀抱,悟言(9)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0)。虽趣舍(11)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3)”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5)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6)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译: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8、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俯仰,低首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9、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1、趣舍:同“取舍”。 12、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14、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5、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6、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古今异义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作者介绍: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又称“王右军”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恭称“二王”。 文章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直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兰亭序 祭侄文稿 各有什么特点

超脑力为你解答

虽:虽然的意思。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

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东晋·王羲之)

“虽”一词在文言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虽然”,一个是“即使”。二者的区别是:

1、“虽然”后面要跟“事实”;2、“即使”表示让步***设,所以,它后面要跟“***设”(即未出现的情况)。

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句话中,“无丝竹管弦之盛”显然是“事实”,并不是“***设”,所以这里的“虽”必须翻译作“虽然”,不能翻译作“即使”。

希望可以帮到你

兰亭序什么意思和寓意

两篇书作释文

(一)《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祭侄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庭阶兰玉,敏尉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三、两篇书作简介

(一)《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的王羲之,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与当地名士孙绰、谢安、支遁等41人聚会修禊,曲水流觞,赋诗书怀,共作诗37首,结纂为《兰亭集》,王羲之欣然命笔为之序,遂有了这千古一帖的《兰亭序》,史称“天下第一行书”。传说,此帖真迹被酷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做了昭陵随葬之物,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是唐人冯承素的摹本。拜观《兰亭序》,如对高人雅士,如沐清风,如临秀松,无人间火气、霸气,一派自然气象。真可谓清丽绝尘,真水无香,令人叹服,玩之不倦。其用笔清利遒健,变化多端,顾盼呼应,笔姿活脱,诸法悉备。“参差之趣得于挥洒,险夷互彰来自映衬”(欧阳中石评语)。尽管1965年郭沫若先生在《文物》第6期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由此引起书坛上著名的 “兰亭论辩”结果莫衷一是,但这种考据丝毫无损《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辉煌地位。许多历代书法大家都有《兰亭序》摹迹传世。如唐代的褚遂良、虞世南,元代的赵孟兆页,清代的八大山人,当代的沙孟海、沈尹默、陆维钊等。或许是王羲之挥毫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得天时之祥瑞;或许是“茂林修竹,流觞曲水”,惹人怡然陶醉;或许是“群贤毕至,老少咸集”,令人意兴勃发;或许是王羲之一觞一咏,酒意诗兴交集等原因所致,事后他曾数度誊清,均不及原草稿的书法气息纯正,遂有传涂抹笔迹的《兰亭序》于世。

(二)祭侄稿:《祭侄稿》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作者书写时的心绪可想而知,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时作者尚能驾驭住自己的感情,写得大小匀称,浓纤得体,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像火山迸发,狂涛倾泻,字形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起首的凝重,篇末的忘情,无不是作者心情自然流露。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飞动,起伏跌宕。《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 或若篆籀, 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觉,褒赞不断。

四、两篇书作的比较

(一)两者的历史背景不同。王羲之是东晋人,东晋是一个崇尚“优美”的时代,这一点可以从《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得到印证。东晋士族喜欢研究《老子》、《庄子》,向往一种绝对自由飘逸的精神生活,这种历史背景和审美风尚势必影响到人们(尤其是士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艺术门类,诸如服饰、容止、音乐、美术,当然还有书法。颜真卿是中唐人,我们都知道,唐是以肥为美,崇尚“壮美”,大量的期望建功立业的诗歌就是明证,还有长安城规模宏大的建筑,当然还有杨贵妃。颜真卿浑厚的书法就很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

(二)两者的心境不同。我们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兰亭序》是作者与众多好友***林下,酒酣耳热之后的乘兴之作,且据历史记载,王羲之当时用的纸笔精良,一代***在好心情的驱使下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使用好的工具必然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正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祭侄文稿》是作者的兄长侄儿遇害而自己又不能亲往祭奠的情况下产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国恨家仇齐来于心,不择纸笔,故通篇弥漫着一种悲愤气息。

(三)两者的用笔不同。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笔以内为主,大都露锋起笔,变化多端,转折灵动,利落洗练,纯出自然。因此,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书风,遒美劲健,流美中正,写得劲媚、清丽、活脱多变 (此帖中,笔画极简单的“之”字有20个,王羲之写的字字有别,决无雷同),在中国书法史上功莫大焉。颜真卿书《祭侄稿》,用笔以藏锋为主,纯用外拓法,骨力遒劲,柔中见刚,时现渴笔,郁勃苍劲,铁画银钩,有篆意,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习,将篆书和草书的意趣纳在了行书之中,其在“二王”之外独辟蹊径,有继往开来之功。

(四)两者的价值各有千秋。书法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用来概括各个书法繁盛期的风格:“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其中“晋尚韵”“唐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作出论断。所谓“韵”,是指一种韵味,一种氛围、一种气息,它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谓“法”,是指法度,我们是可以从作品的笔法、间架结构中直接体会的。如果仅仅从《兰亭序》和《祭侄稿》来认识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不完整的。要把他们放到更广阔的背景当中去比较,两位***是中国书法史上不朽的丰碑,后世几乎无人可以逾越。之所以这样说,这是由中国书法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就中国书法而言,秦以前是“造字阶段”,到颜真卿时代是“造形阶段”,颜真卿以后就进入了“风格阶段”了,风格再变,也逃脱不了“字”和“形”,故有此论。

兰亭序的意思和寓意是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部分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相关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

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兰亭序部分注解及鉴赏:

部分注解:

(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3)会:***。

(4)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5)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6)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鉴赏: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