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衣什么意思_朝衣东市杀的谁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7-01 0
  1. 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是被汉景帝杀死的吗?历史名人
  2. 朝衣东市的典故出处
  3. 东市朝衣是何意?出自于哪?
  4. 历史人物
  5. 文言文学申商刑名于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朝衣什么意思_朝衣东市杀的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宣和四年(1122)初,岳飞初次从军。同年十月,在北宋攻辽战争中,曾到达辽燕京(今北京)城下,见到高大的城墙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误认为这是金初起时的著名战略要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这也可能是当时不少人共有的误解,以至于十多年后已是大将的岳飞,还对部属说过“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的豪言壮语。宋军攻辽战败退军,适值父亲岳和病死,岳飞随即回到家乡守丧。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应募从军为刘浩部属。同年十二月,康王赵构在相州建立大元帅府,刘浩所部成为大元帅府最早的基本部队之一。次年五月,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此后不久,作为小军官的岳飞,奏请宋高宗回都城开封领导抗金战争,以越职上奏罪名而被夺军职。建炎元年(1127)六月,张所任河北招抚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东)。七月,张所离开“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张所“今留京师,以招集将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飞投张所部下从军。张所“一见,与臣(岳飞)言两河、燕、云利害,适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补修武郎、合门宣赞舍人,充中军统领,寻又升统制”。岳飞隶属于都统制王彦。九月,王彦所部攻占新乡(今属河南)县城,但随即遭金军围攻,王彦兵溃突围后,组织义军(八字军)抗金(参见八字军抗金起义)。岳飞则率所部独立行动,后虽向王彦谢罪,但未再被接纳。岳飞遂投东京留守宗泽,由于岳飞曾擅自脱离主将王彦管辖,“犯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泽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建炎二年六月,宗泽病死,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岳飞成为杜充的部属,在胙城(今延津东北)、汜水关等地战胜金兵;又先后在开封、陈州(今淮阳)等地,击败王善、曾成、孔彦舟等部。建炎三年,以功屡升“授真刺史”,成为中级武官。六月,岳飞随杜充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杜充任右相兼江淮宣抚使守建康。十二月,金军于马家渡(今南京西南)渡江南下,杜充派都统制陈淬率统制岳飞等将士2万抗击金军,以王■领兵1万余人策应。陈淬、岳飞与金军激战十余合,直战到天黑胜负未分,王■首先率部逃跑,宋军遂即溃散,都统制陈淬战死,岳飞率部退屯钟山(今南京城东紫金山)。这是岳飞,也是南宋军队首次正面与完颜宗弼(兀术)统率的金军主力作战。此战为“建炎三大战”的首次重大战役。虽然由于主要将领王■在胜负未分之际率军先逃,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但在宋金战争史具有独特的意义,那就是宋军终于敢与金军主力正面作战,因为“建炎、绍兴初,诸将未尝敢与虏(金军)战也”。除此次建康之战及次年的白原、富平两次战役外,“其它率望风奔溃,盖未尝接战也”。金军占领建康,岳飞率部退至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境内,又转移至宜兴,宜兴成为岳飞所部此后一段时间的根据地。建炎四年五月,金军渡江北撤,岳飞邀击后撤的金军于静安镇(今江苏南京西北)渡口,前建康府通判钱需也率乡兵从侧面袭击金军,金军大败,岳飞、钱需收复建康城。岳飞后率部回宜兴,不久即归属张俊节制。此时,南宋“***(借)权宜以收群盗”,设置镇抚使。“上供财赋权免三年,余听帅臣(镇抚使)移用,更不从朝廷应副,军兴听从便宜。……许以能捍御外寇(金军),显立大功,特与世袭”。在金军接战的江淮、江汉地区普遍设置镇抚使,这是利用“群盗”守土抗金的地方军区。在南宋又将实力较小的地方军政长官也改任为镇抚使时,张俊没有将岳飞所部归并入神武右军,而是推荐岳飞出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岳飞率部赴泰州,奉命出援楚州时,于承州(今高邮)击败金军,但大将张俊、刘光世并不出兵,势单力薄的岳飞只得退守泰州。十一月,又渡江退往江阴后,奉命防江。十二月,岳飞受命从张俊讨伐李成。绍兴元年(1131),李成在岳飞等军追击下归附伪齐。张用也在岳飞招降后,向张俊投降。此次平寇,岳飞战功第一;七月,岳飞改任神武右副军统制,所部也由杂牌军成为南宋朝廷直系军的一部分,但岳飞的地位尚低,当时东南大将号称“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辛(企忠)”。同年十二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忠罢职,由岳飞取代辛企忠,时年29岁的岳飞开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绍兴二年,岳飞任权知潭州兼权荆湖东路安抚使、马步军总管,讨伐曹成。曹成在岳飞所部追击下向韩世忠投降。七月,岳飞奉命移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其时刘光世、韩世忠所部各有4万人,张俊有3万人,岳飞所部也已达二万三四千人,成为南宋第四支重要军事力量。 绍兴三年,岳飞镇压了吉州(今吉安)、虔州(今赣州)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八月,岳飞在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朝见宋高宗时受到奖励,随后任江西沿江制置使,置司江州。九月下旬中,岳飞被任为江南西路、舒(今安徽潜山)、蕲(今湖北蕲春东北)州制置使,成为与鄂州王■、池州刘光世、镇江韩世忠,共同负责长江中下游的四支主力部队之一。原神武后军的长官巨师古因不伏韩世忠的节制,于绍兴三年六月被除名、编管广州后,部属被拨隶其他将领。同月,岳飞所部由神武副军升改为神武后军。绍兴四年五月,因金与伪齐南犯,岳飞兼任黄州、复(今天门)州、汉阳军、德安府(今安陆)制置使,随即收复被伪齐占领的郢州(今钟祥)、襄阳(今襄樊襄阳区)、唐州(今河南唐河)(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六月,部将牛皋攻克随州(今属湖北);七月,部将张宪、董先等又攻克邓州(今属河南),南宋后以新收复地区设置襄阳府路。岳飞以功建节,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时年32岁。同时改任湖北路、荆(今江陵)、襄、潭州制置使。同年九月,金和伪齐联军大举南下,直扑两淮,十二月,进攻庐州时,高宗诏令岳飞驰援,岳飞派部将张宪、牛皋率兵2000进援庐州,敌军战败奔溃。绍兴五年二月,岳飞升领镇宁军、崇信军两镇节度使,声望地位已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老将相近。岳飞的神武后军长官官衔也由统制升为都统制,并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镇压杨么起义军成为主要任务(参见钟相、杨幺起义)。岳飞率部于五月下旬初进抵鼎州(今湖南常德),对杨么起义军***取剿抚两手政策,杨么部将黄佐首先率部出降,被岳飞派回湖中招降和攻击起义军。黄佐击破周伦水寨,取得了进剿起义军的首次胜仗。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前来湖湘督战,五月末,张浚接到诏令要回朝布置防备金、伪齐南犯。张浚即把岳飞召到潭州,要他作暂停进攻或长期围困起义军的打算,而岳飞“请除来往三程,以八日之内,俘诸囚于都督之庭”。六月初,岳飞派任士安进攻杨钦大寨,自率大军遂接应,杨钦战败投降。六月中旬初,岳飞又攻破杨么起义军基地夏诚大寨,杨么战败投水***,夏诚被俘,终于如期镇压了杨么起义(参见洞庭湖之战)。岳飞以功加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岳飞的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数万原起义军成为岳飞的战士,几支官军也归并为岳飞的部属。十二月初一日,岳飞升为招讨使。次日,南宋进行军事改制,废神武军号改称行营护军,不设都统制,由宣抚使、招讨使直接指挥。岳飞所部改称后护军,中军统制王贵兼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张宪兼同提举一行事务,需要时可以代替岳飞指挥部队作战。南宋这次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吴玠所统辖的五支最主要的部队,统编为行营五护军,成为朝廷主力军,分布在宋金战争的全线,改变了南宋初年的无序状态,岳飞所部扼守长江中流及汉水流域,成为金军、伪齐军南犯时难于逾越的钢铁长城。绍兴六年三月,右相兼都督诸军事张浚部置抗金事宜,在长江中下流***取进攻的态势,岳飞升任湖北、京西宣抚副使(不设宣抚使,宣抚副使即是长官),置司襄阳。岳飞在行营五护军统帅中不仅是最年轻、资历最浅、最晚建节的高级将领,也是最后一个升任宣抚副使,但已确立了岳飞作为“中兴四将”之一及在南宋诸将中的应有地位。同年夏秋,岳飞军长驱进入伪齐统治区,部将牛皋攻占镇汝军(当是今河南鲁山),王贵攻占卢氏(今属河南)、虢略(今灵宝)、朱阳(今灵宝西南)、栾川(今属河南)等县,又西进攻占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今丹凤西北)、洛南(今属陕西)等地,杨再兴攻占长水县(今河南洛宁西南),虽由于军粮供应困难而退军,但沉重地打击了伪齐的统治。面对南宋进攻态势,伪齐在谋求与金联军侵宋遭金拒绝后,自行发兵侵宋,主要矛头仍然直指两淮,并让部分士兵穿着金军服装,制造伪齐与金朝联合侵宋的***相。然而热中于派系斗争,致力于扶植二程理学、打击王安石新学的左相赵鼎,惊慌失措,不与在前方的右相张浚商议,急忙命令诸将退而守江,并调遣岳飞移屯江州进行防守,岳飞不顾眼病加重两眼昏花的情况,急忙抽调部队东下。南侵的伪齐军主力于藕塘(今定远东南)被宋军打得大败,两淮伪齐军随即全线败退。但伪齐乘岳飞抽调兵力东下,江汉地区防守力量削弱的情况下,伪齐与金朝集中兵力,攻击此前不久被岳飞部将收复的商州、虢州以及邓州、唐州、信阳军等地,各地守军奋力抗击。十一月中旬,岳飞回到鄂州后立即渡江北上,部将牛皋、王贵、董先等先后击败伪齐军,并攻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城下,由于所带军粮不多,难于持久攻城,遂自蔡州主动退兵返回防区。 绍兴七年二月,岳飞的武阶官升为最高的太尉,职衔也升为宣抚使。三月,刘光世被罢兵权,宋高宗原已诏令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统辖,但既遭到新任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宰相兼都督的张浚又想将刘光世所部收归都督府,任命刘光世的部将王德为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由于王德位微望轻不足以居郦琼之上,同年七月,郦琼裹胁4万人投降伪齐。由于宰相张浚处置失当,不仅使岳飞扩充军队以加强抗金实力的愿望落空,也造成了南宋最大的一次兵变***。绍兴七年(金熙宗天会十五年,1137)十一月,金废伪齐。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南宋与金首次议和。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金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岳飞虽持反对态度,在上表中称:“唾手燕云,正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首以称藩。”宰相(独相)秦桧“见之切齿”。但岳飞依旧因议和而援例升官,升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这年夏季的一天一阵骤雨之后,岳飞在鄂州衙署凭栏远眺,但见滔滔大江滚滚东流,心潮汹涌澎湃,不胜感慨,前些时他上表反对议和时的心情,此时更为激烈,发为心声,高声吟唱了后来成为千古绝唱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五月,金毁约犯宋,面对金军的全面进攻,宋高宗被迫抗金。六月初的顺昌(今安徽阜阳)保卫战,刘锜击败金军主帅宗弼的精锐部队,遏制了金军南犯的矛头。岳飞此时已官进少保、职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当顺昌形势严峻时,岳飞奉诏进援,岳飞曾派张宪、姚政率部赶往顺昌。当宋高宗被迫应战时,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帅虽都加了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但实际只要求诸军抵挡而非进攻。所以,随即派遣官员以计议军事的身份分别前往三大帅处,传达宋高宗的意图。当前往岳飞处的计议军事李若虚,带着宋高宗的“御札”赶到湖北、京西宣抚司所在地鄂州时,岳飞早已依照既定***率部北伐中原,李若虚追到德安府(今安陆)才见到岳飞,除了转交宋高宗的“御札”外,还告诉岳飞“兵不可轻动,宜班师。飞不从。是时诸军皆已进发,若虚曰:‘面得上(高宗)旨,不可轻动,既已进发,若见不可进,则当以诏还。矫诏之罪,若虚当任之。’飞许诺,遂进兵”。岳飞开始了空前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北伐的军事行动。六月间,救援顺昌的张宪、姚政,由于刘锜已打败金军,张宪、姚政即转向西北攻取蔡州,西路的牛皋攻取鲁山(今属河南)。闰六月间,张宪、傅选等打败金军韩常后收复颍昌(今许昌),张宪又与牛皋等打败从开封来援的金军并收复陈州(今淮阳),金军企图重新夺取颍昌,又被驻守部队董先、姚政等击败,郝晸又收复郑州,姚政也收复中牟(今属河南),前锋距离金军指挥中心只有几十里。七月初,郝晸在忠义军李兴等配合下,收复宋西京洛阳。正当前线不断取得胜利之时,金军侦察到岳飞的指挥部郾城(今属河南)只有少量骑兵驻守,金军主帅宗弼(兀术)亲率精锐骑兵1.5万,自开封奔袭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飞的指挥中心。经过一场恶战,倚以屡胜宋军的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指重装骑兵),都被打得大败,金军终于不支而退。但宗弼仍不断企图进攻郾城,岳飞亲自率军出战,杀败金军(参见郾城之战)。小商桥(郾城北)之战,杨再兴、杨兰、高林等以少敌众,英勇战死,张宪率援军赶至,再次大败金军。宗弼又改而攻击颍昌以切断岳飞与前方部队的联系,经过大半天的恶战,也被守城的将士打得大败。还可能有一支小部队一直进到离开封45里的朱仙镇(今开封西南)一带,并打败了金兵。此次岳飞北伐中原,金军遭到沉重打击。“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是金军对岳飞部队的高度评价。正当岳飞大获全胜,宋朝原首都开封收复在即,宋高宗、秦桧不仅不支持岳飞的抗金战争,恰恰相反,而是要岳飞措置班师。此时张俊、韩世忠、杨沂中、刘锜等军已先奉诏退兵,岳飞如果不退兵,将面临单独抗击全部金军的险恶形势,岳飞只得也退兵。绍兴十一年(1141)二月,金军再次渡淮南犯,在岳飞奉诏进援还未到达的情况下,宋金“柘槔之战”,杨存中、刘锜大败金军。杨沂中、王德随后虽因轻敌在濠州遭金军伏击而败,但金军毕竟还是渡淮北撤,说明只就抵抗金军的南犯而言,依靠刘锜、杨沂中、王德等将领也已足以应付。四月,借口柘皋之捷,论功行赏,三大将被收兵权,同时罢宣抚使,韩世忠、张俊升任枢密使,岳飞升任枢密副使。而更大的阴谋是,秦桧对坚持抗金最力的韩世忠、岳飞进行陷害。秦桧首先将矛头指向韩世忠。胡纺首先向秦桧秘告,韩世忠亲校耿著企图鼓动兵变,以迎韩世忠回楚州重掌军权。秦桧立即逮捕耿著并严刑拷打,阴谋以此陷害韩世忠。岳飞和张俊奉命前往楚州按阅韩世忠军马时,岳飞得知耿著的冤狱并随即写信告诉韩世忠,由于得到宋高宗的庇护,终于使秦桧陷害韩世忠的阴谋落空。岳飞又反对剥夺刘锜的兵权,更加深了秦桧对岳飞的仇恨。当金朝表示和谈的意图时,岳飞仍不顾安危上奏反对求和,秦桧在加快求和的过程中,也加快了迫害岳飞的步伐。同年八月,岳飞已感到形势的险恶,自请免职,随即被罢去枢密副使,但并没有能延缓秦桧陷害岳飞的步伐。九月,一起类似陷害韩世忠的阴谋终于发生,秦桧党羽指使岳飞部将王俊,向都统制王贵“告副都统张宪谋据襄阳为变,……冀朝廷还岳飞复掌兵”。王贵立即向枢密使张俊报告,张宪随即被逮捕,后又诬陷“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后谋反”。岳飞及子岳云即被投入大理寺狱审讯,秦桧决心杀岳飞以警告所有敢于反对求和者。金军主帅宗弼在给秦桧的信中指出:“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这既可能实有其事,也有可能是秦桧编造,借以促使宋高宗下杀岳飞的决心。秦桧派御史中丞何铸审讯岳飞,岳飞脱衣露出少年时母亲姚太夫人刺写在背上的“尽忠报国”,“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秦桧见何铸不治岳飞谋反罪,就改派万俟■审讯岳飞。十二月,岳飞终于被定为谋叛罪。已经退闲的“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一代英豪岳飞,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时年39岁;子岳云、部将张宪被处***,家产籍没,家属都被发配往广南、福建路居住。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在金帝完颜亮南犯的形势下,才将“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管州并放令逐便”。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后,追复了岳飞少保、两镇节度使、开国公等官衔、爵位;岳飞的夫人李氏、岳云的夫人巩氏追复封号,岳云、岳雷、岳霖追复官衔,岳震、岳霭(后改霆)及岳云、岳雷之子也补授官;岳飞又依礼改葬,岳云祔葬,岳飞的冤狱终于得到昭雪。岳飞于淳熙五年(1178)被追谥为武穆,嘉泰四年(1204)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又追谥为忠武,此前还追赠为太师。著作有后人所编《岳忠武王文集》。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

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

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

。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

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

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

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

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

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

破,尽灭关氏家。”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

。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

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

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

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

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

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

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

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

。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

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

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秉承家学所致。

至于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一点关于这个人的记载。江苏南通曾经

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

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

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

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

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

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

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

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

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

”。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

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

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

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

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

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

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

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是被汉景帝杀死的吗?历史名人

1. 《高中文言文阅读晁错附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晁错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节选自《汉书》)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2. 景帝杀晁错文言文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上便宜事 便宜:方便办的

B.法令多所更定

更定:更改订正

C.收其枝郡 枝郡:从属的郡城

D.公为政用事

用事:执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还,

因上便宜事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D.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晁错“峭直刻深”的一组是

①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②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③宠幸倾九卿

④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A.①③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峻强硬,不近人情;但他人品出众,足智多学,能言善辩,深得文帝太子及景帝的宠幸和重用。

B.文帝时,晁错任太子家令,虽多次上书进言而未被***纳,但展示了他的才学,获得升迁,为后来景帝继位重用晁错铺垫了基础。

C.晁错不顾反对意见推行改革,极力主张削减诸侯封地,结果导致他的父亲服毒自尽,自己也被赐“衣朝衣”问斩东市。

D.晁错死后,景帝问及平叛归来的将军邓公对诛杀晁错的看法。邓公认为晁错行事有利于国家***的巩固,杀晁错是错误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译文:

⑵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译文:

⑶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译文:

答案1.A 2.C 3.D 4.A 5.译句:⑴汉文帝没有***纳,但认为他的才能特异。⑵晁错多次请求皇帝闲时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纳。⑶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用;后来独揽大权,有不少变革的法令。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小题

9.D 10.A 11.C 12.①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②晁错忧患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

③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D项,“吾亦恨之”中的“恨”,联系前面的语境,前面说“公言善”,既然说的“善”,何来“痛恨”,故此处的“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比如本题的D项,就可以借助上文的语境进行推测。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B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音节助词;C项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后一个“其”,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前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后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把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应关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前后同则同。

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比如本题的“以”,其后面都是动词,故用法相同。

前后异则异。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

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

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即可辨别正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一句中,“用事”,处理政务;“让”,责难;“何为”,倒装句,应为“为何”。第二句中,“制”,控制;“以”,表目的;“尊”,使……尊;“万世之利也”,判断句。

第三句中,“所以”,……的原因;“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事故;“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整体是一个判断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比如第一句中“何为”,倒装句;第二句中“万世之利也”,判断句;第三句中,整体是一个判断句。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

4. 文言文阅读(25分

7.C 8.A 9.A 10.A 11.D 12.(1)陛下富有天下,损失了一些资财,不必过分忧虑;所最应忧虑的,是政令或有不明,赏罚或有不当。

(2)现在回过头来又把罪过归在别人身上,拿什么来显示信用? (3)寇准对陛下没有任何隐瞒,更体现了他的忠心与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准的原因。 解析 7. 试题分析:殆,几乎、差不多。

“殆”没有“必将、一定”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 兼并 ” 古义 :同时并列,两全。

清·李渔《凰求凤·翻卷》:“徵文考行,二者难兼并,若个堪居绝等,推敲不厌详明。”;;并吞。

指土地侵并,或经济侵。《墨子·天志下》:“今天下之诸侯,将犹皆侵凌攻伐兼并。”

《荀子·王制》:“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汉·晁错《论贵粟疏》:“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A“以”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B“乃”副词,“竟”/副词,“才”;C“之”助词,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助词,“的”;D“其”代词,“他”/代词,“其中”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中“知、迁”为官职升迁调动的术语。

要熟悉常见的官职名。另外在 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他们并没有把王旦接回家,王旦此前早已回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中重要实词为“虑、咎、益”。

固定格式为“何以、所以、无所”。文言文翻译中的得 分点有: 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文言句式(省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文言特殊用法(通***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地人。王旦幼年时沉稳文静,爱好学问,言语有文***。

他的父亲王佑非常器重他,说:“这孩子将来会当卿相。”太平兴国五年,考中进士。

担任大理评事、平江县知县。后来晋升殿中丞,任郑州通判。

上表请求在全国兴建常平仓,以杜塞兼并的途径。真宗即位,王旦被授予中书舍人的职务。

皇帝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有一次有事向皇帝上奏,退下来的时候,皇帝目送着他说:“帮助我实现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啊。”过了一年,王旦以工部侍郎的职衔参知政事。

契丹入侵,王旦跟随皇帝出征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忽然得了急病。

真宗命令王旦急速返回东京,代理留守事务。临行前王旦对皇帝说:“请求您召见寇准,臣有话要说。”

寇准到来后,王旦启奏皇帝说:“***如十天之后我还没有接到前线的捷报,应当怎么办?”真宗沉默了很久,说:“那你就立皇太子为帝吧。”王旦返回京师后,直入宫禁,颁布严令,要求任何人不得走漏消息。

等到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才知道原来他早已回京了)。 景德三年,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授予同中书门下评章事之职。

有一次,宫内发生火灾,王旦闻讯后,立即奔赴现场察看。皇帝很伤感地对王旦说:“两朝的积蓄,我从来不敢任意花费,这一回被一场火灾差不多全烧光了,实在太可惜了!”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损失了一些资财,不必过分忧虑;所最应忧虑的,是政令或有不明,赏罚或有不当。

我凑数当了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我有责任,应当罢免。”随即上表请求治他的罪。

皇帝也表示天降灾殃应由皇帝承担责任,下了罪己诏,并要求朝廷内外臣民多提意见,议论朝政。后来有人说,火灾是由荣王宫失火延烧进来的,并非天灾,请求将有关人员逮捕治罪,应定罪处死的有一百多人。

王旦为此独自奏禀皇帝说:“当初火灾发生后,陛下已经下了罪己诏告知天下人,大臣们也都上了奏章承担责任。现在回过头来又把罪过归在别人身上,拿什么来显示信用?况且火灾的缘起虽然有个过程,既然蔓延到宫里来了,怎能说就不是天灾呢?”(于是)有关人员全都得到赦免。

寇准多次反映王旦的短处,王旦却总是称赞寇准。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而他总是反映你的过错。”

王旦说:“道理本来就是这样。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时间久了,处理政事的过失必然会多。

寇准对陛下没有任何隐瞒,更体现了他的忠心与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准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能。

朝衣东市的典故出处

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其政见深刻,才华出众。《古文观止》收录有晁错的《论贵粟疏》,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精练,文笔流畅,是历代传诵的文学名篇。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 刘启 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那么,晁错是怎么死的?有人说晁错是汉景帝杀死的?那晁错是汉景帝杀死的吗?以上问题 历史网 的我将一一为您揭晓。

晁错是怎么死的?

晁错的死亡是因为削藩,惹起了,口号是清君侧,杀了晁错,虽然是示敌于弱,但大义毕竟有回到了朝廷。诸侯国还闹那就是造反了。 >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把自己放到了非常危险的地位上,这一点他的父亲也感受到了。于是这位老人就急急忙忙地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去找晁错,对他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在朝廷当政,侵削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亲疏远,引起大家的怨恨,你这是为什么呢?”晁错对父亲说:“必须这样做呀!不这样做,天子就没有尊严,国家就不得安宁。”父亲感叹地说:“ 刘氏 王朝当然是安宁了,但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还是离开你回去吧!”于是,这位老人就回家服毒***了。临死前,他说:“我不忍眼睁睁看着大祸临头!”其实,晁错本人何尝没有感到危险呢?不过,他已经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

晁错是汉景帝杀死的吗?

朝廷讨论削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策划发动叛乱。他先派中大夫应高到胶西王刘印那里去密谋,约好以声讨晁错为名,共同起兵,并夺天下,“两主分割”。刘濞听了应高的回报,怕刘印翻悔,自己又乔装打扮,秘密到胶西,亲自与刘印订立了叛乱的盟约,刘印又发使串连齐地诸国,刘濞发使串连楚、赵诸国,相约一起反叛。

公元前154年,同时也是景帝三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朝廷,景帝立即在军事上作了部署:太尉烃侯 周亚夫 率领三十六将军为主力,进攻吴楚军;曲周侯郦寄攻赵军;将军栾布攻齐诸军;拜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齐赵方向,作为后援。景帝召见窦婴时,窦婴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景帝对他说:“现在国家有危急,王孙(窦婴的字)难道可以推辞吗?”窦婴这才接受了任命。 > 吴楚等七国联兵反叛,以诛晁错为名,使晁错的处境十分危险。当此之时,晁错本人又有两件事处置失当,更增加了这种危险。一件是他向景帝提出建议,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长安,使景帝产生了对他的怀疑,也给其他大臣提供了攻击他的借口。一件是追究袁盎预知吴王刘濞阴谋反叛之罪。 > 吴楚七国之乱后,十馀日,据《吴王濞列传》记载,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

东市朝衣是何意?出自于哪?

典 故典出《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汉景帝时,晁错为御史大夫,修法三十章,诸侯群情沸腾,议论纷纷,皆怨晁错。错父闻讯,自颍川来,谓错曰:“陛下甫即位,汝所行法令,削弱诸侯,疏人骨肉,众人为此愤懑,何欲如此哉?”错曰:“本欲如此。不然,天子不尊,社稷不安!”错父曰:“既然,则刘氏天下安矣,而晁氏家族危矣,吾欲归矣!”遂饮鸩而死,临死曰:“吾不忍见其祸,累及吾身也。”死十余日后,吴、楚等七国诸侯果叛,皆以杀错为名。景帝纳窦婴、袁盎之言,令斩晁错。后十余日,帝乃使中尉召错,错不疑有诈,朝服晋谒,竟加之离间群臣,大逆不道之罪,以车载至东市。故错衣朝服,被斩於东市。

东市:汉时长安道东西两旁,均有市场,处决皆在东市,后人遂以此指代刑场。

“朝衣东市”。原指晁错犹衣朝服,被斩于东市之事。后喻正直之大臣被杀,常用此语。

历史人物

释义东市:汉代长安处决死犯之处;朝衣: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指大臣无辜被杀。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在汉景帝执政期间,有个御史大夫叫晃错,他忠厚耿直,不畏权势,就诸候的罪行曾数次上书,以此来限制他们的权限,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叫嚣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议论你,怨恨你,你这是何苦呢?”

晁错说:“我只能这样做。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天下不会安宁。”

晁父痛心地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晁家却危险了。”

晁父劝告无效,无奈只身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不久,吴楚一带的七个诸侯国果然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这时,与晁错不和的几个大臣乘机在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讲:“不杀晁错,天下不会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张,误以为一切祸乱全因晁错而起,于是下令让晁错穿着上朝的礼服处死在长安东市(东市朝衣)。

晁错死了以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率兵抵抗叛军。一次,他回京城面君报告军情,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吴楚叛军听到晁错死了退兵没有?”

邓公回答道这根本不可能,杀不杀晃错,他们都要出兵。他们痛恨晁错限制他们的权力。而晁错却无辜惨死,可悲,可叹!邓公的话教景帝悔恨不已。

文言文学申商刑名于

晁错(上)

内容简介: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但是就在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之时,他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他的蒙冤而死与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夭折,成为文、景时代最著名的两大政治悲剧!晁错蒙冤而死是因为朝廷大臣给他拟定的罪名是无臣之礼,大逆不道。朝廷大臣给晁错拟定的罪名虽然很重,但并不是晁错被杀的真实原因,那么晁错被杀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七国之乱”爆发后,朝廷的这一政策,立即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刘濞首先决定起兵反叛,用晁错的观点来说,他提出《削藩策》是因为吴王必反。因为当时的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这样下去,必有尾大不掉之势,成为中央***的隐患,因此必须削减其势力。当汉景帝推行晁错的削藩策时,吴王刘濞跳起造反,这再次肯定了晁错的削藩政策。对于削藩策,文景时代朝中大臣也曾提出削藩政策,但未被***纳。很多人都意识到藩王的尾大不掉之势。问题是当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朝中一片反对,而到了最后,当提出要诛杀晁错时,朝廷几乎是一片喊杀。那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全文)

大汉这个王朝严格地说,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因为在它之前的秦,持续的时间很短,而汉王朝强大、持久、影响深远,比方说我们现在是***,汉族,我们说的是汉语,都是以这个王朝为标记的。这个王朝持续了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当然由于王莽篡汉,这个王朝被一分为二,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历史上称为前汉和后汉,又叫西汉和东汉。那么汉王朝四百多年,应该说最精彩的是在西汉,而西汉王朝两百多年,最精彩的是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这一段,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轰轰烈烈。在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人才辈出,英雄辈出,人物辈出。遗憾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和风流人物,并不是都有一个好的历史结局。他们有的身败,有的名裂,有的身败兼名裂,甚至死于非命,今天我们要讲的晁错,就是其中的一个。

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还是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死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死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死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而他的这个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被冤杀了,所以他死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的人就跟汉景帝说过,晁错死得太冤了。邓公是一个什么人呢?邓公当时的官职叫做“谒者仆射”,“谒者仆射”它的级别是叫做秩比千石,那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部级。

吴、楚之乱的时候,汉景帝派“谒者仆射”邓公到前线去打仗,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军情,汉景帝就问了他一个问题:说这个晁错已经被朕杀了,吴、楚两国应该退兵了吧?汉景帝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我们如果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大家都应该知道,所谓吴、楚之乱,就是当时一个叫吴的王国,还有一个楚的王国,联合了另外的五个王国,组成七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京师。他们当时打出的口号叫做“诛晁错,清君侧”,什么叫做清君侧呢?就是皇帝身边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谁?晁错。所以汉景帝就说:既然你们的口号是“清君侧”,说我身边有小人,小人是晁错,我把晁错杀了,你们应该退兵了吧?邓公说:怎么会退兵呢?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吴王想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好容易逮一个机会,你杀了晁错就退兵了,不可能。邓公还说了一句话,他说,反倒是我认为天底下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嘴巴闭起来,汉景帝就问他说:为什么呢?邓公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死的?晁错是主张削藩,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中央***,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你们提建议吗?汉景帝听了这个话以后呢,漠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那么现在看起来汉景帝的后悔,我估计还是真的,为了表示这个汉景帝杀晁错是出于万不得已。我们看到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安排了一场汉景帝和晁错两个人喝酒话别的这么一个场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恐怕是没有记载的。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晁错被杀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被杀的,而且被杀的也不是晁错一个人,是他们全家,而且诛杀晁错,是朝廷的大臣正式打了报告的,牵头打这份报告的是三个人,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个张欧就是欧洲的欧,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这个欧字应该念(qu),应该叫张区。他们三个人是正式向汉景帝打了一份报告的,拟定的罪名也很重的。

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要知道,汉代的中央***它实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个宰相,九个部长,三公:首先第一个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第二个叫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最高军事长官;第三个叫做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监察部长。那现在好了,一个***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这个分量那是很重的,拟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礼,大逆不道”。所以当时拟定的处分是晁错腰斩。腰斩就是一刀从这儿切下去,腰斩是一种很残忍的刑罚,腰斩以后人没有马上死,他还会动,非常惨,所以这个刑罚一直到雍正的时候才废掉,因为雍正皇帝杀了一个人,腰斩,看了以后他觉得非常惨,他自己用手蘸着血写了三个字,惨、惨、惨,把这个刑罚废掉了,晁错是腰斩。另外他的父母、妻子、家人,凡是没有分家的统统杀头,所以是判得非常重。在当时这个报告打上去,汉景帝马上批了一个字“可”。

我们现在读史书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制曰可”,皇帝批示同意了。而且晁错的死,是他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马迁在给晁错做传的时候,用的是这样一句话:“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那么从这个字面上看呢,我们好像觉得汉景帝给晁错一个面子,就穿着上朝的衣服,上刑场。实际上不是,如果我们读《汉书》,我们就会发现《汉书》上晁错传里面写得很清楚,叫做“绐载行市”,这四个字从哪里来的,从《史记》来的,《史记》也写了这四个字。但是问题是司马迁他没有写在晁错传里面,他写在哪儿呢?他写在《吴王刘濞列传》里面,叫做“绐载行市”,绐是什么意思呢?骗,也就是说当时这三个人打一个报告给汉景帝,汉景帝批了可以后,马上就派中尉陈嘉,就是那个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驾了一辆马车,找到晁错,就是说皇上叫你,晁错以为叫他开会呢,穿上朝服,兴冲冲地上了车,上了车以后,一车拉到“东市”立即腰斩。我们现在不知道,在杀晁错之前,是否向他宣读了判决书,但是肯定有一条,没有给他自我辩护的机会,当然也没有给他请律师,所以他死得惨,死得冤,死得窝囊。

是主张削藩,晁错是非常坚决地主张削藩,而且一有机会就跟汉景帝说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说削藩这个事儿是晁错一手鼓捣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晁错是不是死得冤,我们来把削藩这个事儿来交代一下,而我们要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儿,我们要大致地讲一下中国国家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中国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秦汉之前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呢?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也有中国这个概念,但和我们现在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中国,那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中国是什么?是中央之国,当中的那个国,而中央这个国外面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中国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也就是说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天子,这是一个概念。

然后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当中的这个天,最正中的这个地方,这个叫中国,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国家,很多的国家,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反过来看,我们觉得当时就是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国家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国家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天下共主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所谓天的儿子,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个土地封分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然后在这个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然后还给你指定一个国家元首,这个叫做建,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呢,封建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他又把他的土地,又把它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家,所以这个时候是三个层次的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把这个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中央***,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一个***,一个领袖,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那么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十几年。

秦始皇死了以后,这个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是汉王朝,那么汉灭秦以后,是实行原来周代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高祖刘邦***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一个中间路线,就是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京师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实行秦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实行周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地,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称之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的,也是有财源的。

不过汉高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的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只有我们姓刘的,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就可以封侯,卫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你可以封侯,留了这一手。那么后来刘邦去世以后,吕后执政,就破坏这个规矩了,她就封姓吕的做王,所以在历史上就被视为乱政。最后吕后死了以后,大臣们就起来商量说要把这个事,我们要把他摆平,那么请谁来摆平呢?太尉周勃,因为周勃手上有军权,于是找到周勃,说周勃出来,你看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周勃摆平了以后,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到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这个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他儿子刘濞很能干,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那个时候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了吴王,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你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干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那么事实证明,刘濞是造反的,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呢?还是叫晁错逼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它是有独立***的,有自己的财税,有税收,有军队,有领土,有***,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这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既得利益,谁甘心情愿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猫,阿狗嘴巴里一条鱼,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王爷,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搞不成。汉景帝也很担心,说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是不是会造反,晁错回答的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他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强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就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那么这句话说下去以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或者说七国之乱。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只有这个邓公说了“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干什么事呢?他干了这么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要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中央***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交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就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水浒传》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嘛,干了这些事。

但是实际上你说抓他这个谋反的证据,这个是证据不足的。当然晁错也抓了他们一些岔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具体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算小节吧,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吧。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我们如果站在后人的立场,站在历史的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没有反,曹操儿子反了吧,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是藩王,他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是已经先死了,皇太孙建文帝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乱的旗号:“清君侧”,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强大,对于中央***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强大的藩国开刀,就是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有一点,至少有谋反的条件。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视为谋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国家制度,巩固汉代的中央***,他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且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很多人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纳,汉文帝觉得他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所以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另外晁错的死都是因为袁盎,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代朝廷当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清楚,这个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一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国家,它要有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国家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黄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整个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态度比较强硬。

有一天,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革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革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革命,由周朝取代商朝,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黄生,一个姓黄的先生,黄先生,黄先生说:他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脚下,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坏,殷纣王再无道,他也是君,所以汤武革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叫辕固,辕固先生说,照你这么说,我们高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这个事情就不好讲了,你如果赞成这个黄生,那意味着我大汉***是来路不明,如果我赞成辕固,那意味着我大汉王朝也可以被别的王朝取代,这汉景帝怎么表态呢?汉景帝说:好了,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味道,马肝是什么?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还是喝排骨汤吧,汉景帝他是比较温和,窦太后就很厉害了,窦太后就把辕固叫过来,说你读读老子的书,辕固嘴巴一撇,什么老子的书,那是奴才的书,窦太后勃然大怒,你怎么说本太后读的是奴才的书,那你到野猪圈里去,你跟野猪斗一斗,就把他扔野猪圈里头,最后还是汉景帝赶快塞给他一把好刀给辕固,辕固一刀把野猪杀了,保了一条性命。所以这个时候整个朝廷人的思想,他是倾向于道家的。

那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叫“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什么叫做小鲜呢?就是这个小鱼,小虾要怎么做呢?拿一个盘子,放一点油,不要多了,把小鱼,小虾放在里面,弄点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再反个面再烤,烤得酥的骨头都能吃,得这样,你这个如果是小鱼,小虾在锅里面,你不能拿个锅铲不停地炒,最后成什么,成渣子,所以老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你不要折腾,不要搞运动,你安静一点,安安静静地等它慢慢地走,所以削藩那是要削的,不能像你晁错这样急吼吼,你得一点一点来,慢慢地做,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家认为,这个吴楚之乱完全是晁错惹出来的祸,本来人家也没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规矩嘛,该缴的税也都缴了嘛,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的不合礼节的是吴王没有来朝见嘛,那吴王没有来朝见,那是有原因的嘛。是因为当年吴王的太子进京的时候,和文帝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两个人下棋,下棋两个孩子下棋怎么下火了,汉景帝拿起棋盘砸过去,把吴王的太子砸死了,砸死了以后呢,这个文帝就把吴王太子的尸体就弄车运到吴国去,给你拿回去埋葬,吴王就发脾气了,什么意思嘛,在那儿死的,为什么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给我送回来,他又把他送回去,这么两家就翻脸了,吴王说:我生病了,我病了,我气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后来汉文帝也很后悔,就赐了吴王一个几杖,一个拐棍,说兄弟你既然年纪大了,就不来了吧,那没事了嘛,那你要去削人家的地,惹的人家造反,那你要担当这个责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那就归结到晁错的为人了,晁错这一回为什么一片喊杀呢?我认为,不但因为他这次犯了众怒,而且因为他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就牵涉到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谢谢。

1. 文言文 错者,川人也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晁错,颖川郡人。在轵县张恢先先生处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因通晓文学而做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酷烈苛刻。孝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只听说济南郡的伏胜原是秦朝的博士,研究过《尚书》,年龄已九十多岁,因为年老不能征召,就诏令派人去向他学习。

太常派遣晁错到伏胜那里学习《尚书》。学了回来,就上书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事,以《尚书》论证。

皇帝下诏先后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

在孝文帝时多次上书,论述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改定的地方。上了几十次书,孝文帝虽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称赞他的才能,提升他做中大夫。

当时,太子称许晁错的计策,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法令多所更定。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

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

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

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

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里满意,但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毁伤他。

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

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机禀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

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丞相谢罪。

退朝之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而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丞相终于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却。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

(景帝登位,任命晁错为内史,(1)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总是***纳,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晁错升任为御史大夫,请求根据诸侯王的罪过,削弱他们的封地,收回他门的枝郡。

奏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议论,谁也不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改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喧哗疾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了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当政办事,侵削诸侯势力,疏远人家骨肉,人们纷纷议论而多埋怨你,为什么呢?”晁错说:“本当这样。不这样,皇帝不被尊贵,国家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这样,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就危险了!”随即饮药***。死了十多天,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

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做了校尉,讨伐吴楚军任将军。

回朝来,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帝。皇帝问:“你从军事前线回来,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罢兵了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几十年了,因被削封地而恼怒,以诛晁错为名(造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

况且我担心天下的人都将。

2. 景帝杀晁错文言文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上便宜事 便宜:方便办的

B.法令多所更定

更定:更改订正

C.收其枝郡 枝郡:从属的郡城

D.公为政用事

用事:执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还,

因上便宜事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D.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晁错“峭直刻深”的一组是

①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②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

③宠幸倾九卿

④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⑤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⑥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A.①③⑤ B. 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峻强硬,不近人情;但他人品出众,足智多学,能言善辩,深得文帝太子及景帝的宠幸和重用。

B.文帝时,晁错任太子家令,虽多次上书进言而未被***纳,但展示了他的才学,获得升迁,为后来景帝继位重用晁错铺垫了基础。

C.晁错不顾反对意见推行改革,极力主张削减诸侯封地,结果导致他的父亲服毒自尽,自己也被赐“衣朝衣”问斩东市。

D.晁错死后,景帝问及平叛归来的将军邓公对诛杀晁错的看法。邓公认为晁错行事有利于国家***的巩固,杀晁错是错误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译文:

⑵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译文:

⑶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

译文:

答案1.A 2.C 3.D 4.A 5.译句:⑴汉文帝没有***纳,但认为他的才能特异。⑵晁错多次请求皇帝闲时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纳。⑶晁错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用;后来独揽大权,有不少变革的法令。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C句译文: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胜居谏官”译为“龚胜身居谏官期间”,为一句,故排除BD.“数上书求见”译为“多次上书求见”.故选C.(2)C 徙,调动官职.“徙光禄大夫”,就是调任光禄大夫.(3)A 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原文“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习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拔烦吏, 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4)①“何若”,像什么;“小”, 有点;“乃”,不过;“属”,类.译为:(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②“无以”,没有什么;“义”,按照道义;“事”,侍奉.译为: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答案:(1)C (2)C(3)A(4)①(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 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②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 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翻译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晚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 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夏侯常生气,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王莽篡夺国家***后,派五威将帅巡视行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 *** .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前往龚胜的乡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在家中西屋南窗下设置一只床,自己身穿朝服腰系长带头朝东卧在床上.使者进屋,往西走然后面朝南站着,传达诏令并交付盖有玉玺的诏书,然后退后一步再次行礼,献上印绶,上前对龚胜说:“圣朝没有忘记您老人家,现在天下制度未定,期待您参与政事,希望听到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和指导,用以安定天下.”龚胜回答说:“我向来愚昧,加上年老患病,已是命在旦夕,若跟随您上路,一定会死在路上,这样对国家对个人都毫无益处.”使者极力劝说,甚至上前把印绶放在龚胜身上,龚胜就是推辞不接受.使者每隔五天就与太守一起前来问候饮食起居,对龚胜的两个儿子和门人高晖等人说:“朝廷虚心对待龚胜先生,要封他为侯,即使他病情严重,也应当起身到驿站,以表示出有赴行的意思,这样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大基业的.”高晖等人把使者的话告诉了龚胜,龚胜知道自己的话无人听从,就对高晖等人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