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元老是谁_三朝元老元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1 0
  1. 秦国的三朝元老是谁
  2. 乾隆皇帝为何不准三朝元老张廷玉配享太庙?
  3. 威继光是明朝的哪位皇帝在位
  4. 清代,身为汉臣的张廷玉,被誉为“官场长青树”,为何却最终落得“晚节不保”?
  5. 清代三朝元老张廷玉,深得帝王重用,为何晚年遭遇凄惨?

李广是西汉时期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三朝老将。在汉匈交战期间,李广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因为他骑射技术高超,被匈奴人誉为?飞将军?,但是飞将军李广的命运却多舛,他打了一辈子仗,却终身未被封侯。

汉匈交战的几十年里,李广几乎每次都出征,而且当年跟着卫青打仗的将领,极少没有升官发财的,李广的堂弟李蔡被封了侯,连那些能力不及他的校尉也都封了侯,甚至李广很多部下都封了侯。武帝伐匈奴期间,因打匈奴有功而被封侯的人多达几十人,李广的才能不在他们之下,为什么却终身不得封侯?

李广画像

三朝元老是谁_三朝元老元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飞将军李广

李广出生于武将世家,他是秦末名将李信的后裔,在汉文帝时期从军,做了文帝的侍从,一次他跟猛兽搏斗显得格外勇猛,文帝感叹到,你要是生在秦末乱世,跟着刘邦打天下,封个万户侯很容易。

景帝即位以后,李广任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后,调任上谷太守。

李广带兵很特殊,他的部队从来不站岗、不巡逻,没有严格的组织,士兵平时都比较轻松。

而且每次行军出征,遇到断粮缺水时,李广总是等到士兵们吃饱喝足后,自己才喝,如果士兵不能填饱肚子,他绝不吃饭。除此之外,李广为将十分清廉,常常把自己得到的赏赐分给属下。

李广做了40多年工资只有二千石的官员,家里财物不多,也没有购置家产,跟那些一当官就为自己家人谋利的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为此他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李广待属下宽厚不苛,与士兵同甘同苦、同吃同住,不仅给自己赢来非常好的官声,而且士兵也愿为他肝脑涂地。

李广剧照

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无法忍受匈奴多次举兵南下,派出四位大将出击匈奴,每人分配一万兵马,结果李广运气不好碰到匈奴精锐主力,兵败被俘。匈奴单于因仰慕李广的贤明,下令一定要活捉李广。

李广被放在网袋里,当匈奴大军大概行了十多里地时,李广躺那儿装死,他斜眼瞄了一下旁边的匈奴骑兵,发现骑着一匹上等的好马,李广突然从网袋里一跃跳上了战马,夺走骑兵的弓箭,快马加鞭往回跑,匈奴几百人追赶,李广一边逃跑一边射杀追兵,跑的那是一骑绝尘,最后扬长而去。

匈奴人十分惊讶,没想到汉军中有骑术如此精湛之人,所以匈奴人把李广誉为?汉之飞将军?。

后来匈奴入侵辽西,李广被调任为右北平太守,他在右北平任职期间,匈奴因畏惧李广几年不敢侵犯。

汉武帝剧照

李广为什么终身不得封侯?

第一、运气欠佳

武帝元光六年,匈奴先后多次举兵南下,让汉武帝忍无可忍,武帝派出四位大将,分别是卫青、 公孙贺、李广、公孙敖各自率领一万人马出征匈奴。

第一***者卫青,他来到龙城,斩杀匈奴七百,全胜而归,四位将领中卫青最***,他没有遇到匈奴主力。第二***者公孙贺,在大草原转了一圈,没有碰到匈奴人。第三***者公孙敖,遇到匈奴主力,兵败逃亡,汉军被斩杀七千人。最倒霉的李广,遇到匈奴精锐主力,全军覆没,自己惨遭被俘。

其实出征前,武帝谁也没有偏袒,他也不知道谁的能力更强,所以分配的军力相当,试一试他们领兵打仗的能力,可惜的是李广运气差,遇到匈奴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就算卫青遇到匈奴精锐,恐怕也会落得兵败被俘的下场。

卫青剧照

第二、自视才高

李广任上谷太守期间,天天与匈奴交战,公孙昆邪对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的才气举世无双,他自恃其才,天天跟匈奴交战,恐怕早晚会战死。景帝听后只好把李广调为上郡太守。

此后匈奴经常犯边,景帝派了一位深受信任的宦官随同李广到边地抵御匈奴,一次宦官带着几十个骑兵出猎,遇到三名匈奴人,宦官一看匈奴就仨人,打他们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结果由于战斗力的悬殊,宦官手下几十号人全部阵亡,宦官狼狈逃回汉营中。

李广知道后决定一定要把三名匈奴人除掉,于是他带着百名骑兵追赶匈奴,结果遇到匈奴几千骑兵,幸好李广没有逃跑,故意下马解鞍,其实李广摆了个空城计,目的为了造成一种他们是骑兵诱饵的***象,果然匈奴上当,以为附近有汉军埋伏,李广才得以解脱。

其实李广这样做太过于冒险,万一忽悠失败,那不就全军覆没了吗?而且匈奴就三人,有必要追吗?是不是显得太好战了。

所以应了公孙昆邪那句话,李广自视才高,早晚有失守的一天。

李广剧照

第三、不懂帝王之术

景帝三年(前154)爆发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同太尉周亚夫平息叛乱,在与叛军交战中,夺了对方的军旗。古代行军打仗夺了敌军的军旗,算是立下大功,按常理李广应该被封侯,但是他犯下大错。

当时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刘武因赏识李广的才能,授他将军印玺,李广傻乎乎地接受了,梁王是藩王,而且非常受窦太后的宠爱,以致于威胁到景帝的皇位,景帝对这位弟弟非常忌惮,所以他借齐国之乱打压梁王。

没想到李广在这个节骨眼上接受梁王的封赏,或许他不了解景帝与梁王之间的矛盾,或许他不懂帝王之术,总而言之李广拿着中央***的工资,接受地方诸侯官职,只会让景帝猜疑,认为他支持梁王。

故而李广虽然在七国之乱立下大功,但是并没有被封侯。

汉景帝剧照

结语

李广体恤士卒,有长者的风范,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被封侯,后世之人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名言,来纪念这位祖孙数辈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

虽然李广没有被封侯,他却被后世之人推崇,连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和诗仙李白都自称是李广的后裔,可见李广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是那些一辈子没有打过胜仗,还被封了侯的草包将军不能比拟的。

秦国的三朝元老是谁

作为三国时期魏国的一员大将军,司马懿的野心很大并且老谋深算,自己登基称帝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懿便效仿曹操的儿子曹丕篡夺汉献帝刘协天下一样,让自己的后世子孙夺取曹魏的江山

大概就是说司马懿在尚未掌权之时,有一年魏国境内发生了一件怪事,天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恰巧司马懿经过此地,发现了这块大石头。司马懿在这块大石头上面发现了四个字:牛继马后

司马懿看到这四个字很吃惊啊,当时的司马懿已经有篡权之心,以马代曹是势在必行之事。可是,牛继马后四个字自然让司马懿很不舒服,马自然指的是司马家族,牛继马后岂不是说姓牛的要取代他司马家族获取天下?

司马懿的疑心产生后,司马懿很快发现了目标,原来他手下有个武卫后将军牛金很牛逼,说他牛逼是在司马懿手下战功赫赫,是司马懿重用的将领。牛金功劳越大,他被怀疑的疑点就会越大。毕竟位高权重是威胁皇权的根本,一个平头老百姓没有威胁皇权的资本。

司马懿做事向来快刀斩乱麻,从不拖泥带水。为了后世子孙,司马懿用毒酒毒死了牛金。牛金死后不久,司马懿也心满意足的闭上了眼睛,总算为子孙除去了潜在危险,后世子孙可安享太平了!

但牛金是被冤杀了,篡夺司马懿后世子孙的江山不是他。那是谁呢?而牛家的后代子孙最终篡夺了司马懿子孙的天下。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乾隆皇帝为何不准三朝元老张廷玉配享太庙?

秦国的三朝元老是:甘龙,孝公之臣,甘姓,龙名也。

一、甘龙的政治根基与政治主张,与整个世族集团形成有重大差别。

政治根基:甘龙曾在秦献公时期主持推行新政并长期领国,有功业根基,是秦国功臣,所以对秦国贫弱有清醒的认识。而世族集团,则以承袭祖荫为根基,以维护祖制传统为根基,对秦国贫弱有实质上的疏离感。这种根基差别,形成了甘龙在政治主张、政治策略两方面与世族集团的重大差别。

政治主张:甘龙前期主张有限变法,后期主张有度复辟。

具体说,甘龙的政治主张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认识基础,承认秦国不推行新政不走向强大,便会走向灭亡的残酷现实;

第二层面是治国主张,以恢复穆公霸业为目标,与秦孝公求贤令的初期目标相同,而不是推倒重来的彻底变法;

第三层面,支持变法的底线,是不触动穆公祖制。

政治根基与政治主张,决定政治个性的本质。甘龙的政治本质,是怀旧保守派,与一味倒退的复辟派有别。基于此等根基、主张与本质,甘龙的政治策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商鞅入秦之前),甘龙支持秦孝公谋求强国的种种举措,此为支持新政期;第二时期(商鞅变法之初),甘龙以多种方式试探观察商鞅变法,并对世族集团宣布了自己的底线,此为试探观察期;第三时期(商鞅全面变法与甘龙虚位),甘龙蛰伏不动静观待变,偶有阴谋秘密实施并与世族集团保持特殊的联络方式,此为蛰伏阴谋期;第四时期(孝公死后),甘龙果断跳出,主导恢复穆公祖制。

二、甘龙的结局《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均未记载,应当是寿终正寝正常死亡,后来甘氏家族的甘茂、甘罗都受到秦国重用。

威继光是明朝的哪位皇帝在位

太庙在周朝叫“明堂”,“天子布政之宫也”,是帝王发布政令、祭祀先祖、处理“国之大事”的地方,可谓神圣而庄严。因而李白、范仲淹等大家写过《明堂赋》歌颂之。后世叫“太庙”,主要用来供奉帝王先祖的神主(灵位),定期祭祀。大约从晋朝开始,朝廷的大功臣也可以“配享太庙”,死后灵位存放到太庙,与本朝历任皇帝们一起接受祭祀。这对于极其重视“身后之名”的古人来说,当然是至高的礼遇和荣耀。

李白《明堂赋》

清朝雍正皇帝留下遗诏,特别提及了两个人,交代乾隆皇帝这二人死后可以配享太庙。看过电视或者稍微了解清史的人都知道雍正朝的四大宠臣,分别是张廷玉、田文镜、李卫、鄂尔泰。雍正遗诏点名的只有张廷玉和鄂尔泰。鄂尔泰是旗人,在雍正年间立有大功,乾隆十年病故,乾隆皇帝亲临丧事,将他配享太庙。

到张廷玉这里,他生前却被乾隆皇帝明确告知,死后不能配享太庙。乾隆二十年(1755年),84岁的张廷玉在凄凉中死去。但张廷玉一生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一来为了雍正遗命,二来为了顾及影响,乾隆皇帝还是允许张廷玉配入太庙。虽然这可以告慰张廷玉的儿孙,但乾隆皇帝在张廷玉生前似乎刻薄了点,害得他死不瞑目。张廷玉怎么就得罪了乾隆呢?一起简单回顾。

武则天时期的明堂

张廷玉是大学士张英之子,康雍乾三朝元老。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品学兼优的人才,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在康熙晚年熬到了刑部侍郎(清代从二品)。雍正皇帝接班后,认为张廷玉处事公平谨慎,很是欣赏。雍正元年(1723年),“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一年内,又让他兼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院长),调到户部当了尚书(从一品)。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户籍、田亩、赋税等,相当于财政部长,这官升得太快了。张廷玉虽是***,却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朝臣,“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就是说张廷玉机敏干练、虑事周密,而且稳重勤恳。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皇帝,很想有所作为,任内大刀阔斧改革,张廷玉这样的人才自然备受器重。

雍正八年(1730年),因战事需要设立了清朝大名鼎鼎的军机处,张廷玉与雍正的弟弟允详一道在军机处办事,军机处的奏章制度等,就是张廷玉一手制订的。这时张廷玉已经做到了地位最尊荣的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还身兼户部、吏部一把手,可谓权倾朝野。

张廷玉剧照

雍正皇帝念及张廷玉劳苦功高,对他也很够意思,又是给他各种赏赐,又是给他封妻荫子的世袭爵位。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下特旨让张廷玉带着父亲的神主回乡祭拜,赐给他貂皮、人参、内务府书籍等,外加一万两白银以供用度。关键这些东西全是雍正皇帝从“内帑(tǎng)”中拿出的,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财产,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厚爱。这还只是正史的记载,清代别杂史中,君臣二人可谓感情深厚,有事分别几天,皇帝就要写信问候张廷玉。

张廷玉在雍正一朝,提出了改良刑部、户部等弊端的合理建议,朝廷全盘通过。可以说张廷玉的进言,雍正无有不从。从大处来说,这些措施惠及了千万百姓。

雍正剧照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代最勤政的皇帝去世,病重时候任命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皇帝。

综合史料分析,新皇帝大概与张廷玉有点合不来。张廷玉跟雍正打交道惯了,说话比较直爽,固执也是免不了的,估计越老越严重(60多岁了),乾隆不吃这一套。张廷玉先是与鄂尔泰逐渐有了龃龉,后来发展为同在朝堂竟然整天不说话。两个倔老头让乾隆很无奈。鄂尔泰死后,乾隆让军机大臣讷亲接替他的职务,因为在朝堂上谁站前面谁站后面的问题,讷亲与张廷玉也互不服气。但这不过是场面尴尬而已,事态并没闹大。

乾隆皇帝做法也令人纳闷。提拔他人与张廷玉分庭抗礼,对他也不甚“待见”,又不准他退休。张廷玉走路已经颤颤巍巍,后来乾隆皇帝特许他“不必向早入朝,炎暑风雪无强入”,不用一大早签到,刮风下雨就在家休息。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已经七十七岁了,老迈多病,请求退休。此前已经让儿子替他在“南书房”值班。可是乾隆的答复是,不允许。

相关剧照

君臣二人的对话很有意思。乾隆说,你身受两朝厚恩,又有我父皇遗命准许你配享太庙,哪有入太庙的元老重臣退休的?张廷玉就说了,宋、明以来,就有这样的先例(比如刘伯温)。古人七十悬车(退休),都是有根据的。乾隆反驳说,不对,凡事都要见机而行。你说的那些人,达不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古代还有朝廷允许八十岁的人拄拐杖上朝的规定呢。诸葛亮鞠躬尽瘁,没提过退休吧?

话说到这份上了,张廷玉就应该收声。可他并没有,而是表现出了一个“杠精”特质,继续与乾隆辩论。说诸葛亮是三军统帅,我只是个太平年代的文臣而已。乾隆也是杠精,反驳说,这话也不对。古代的贤臣,易地而处都是一样的,以天下大事为重,不会因为困难就推卸责任,在太平年代也不会贪图安逸。不光俺爷爷、俺爹对你很好,这十几年来俺也待你不薄,你这样不妥吧?再说我不忍心让你离开朝廷,你就忍心离我而去吗?张廷玉欲言又止,终于不敢再杠下去。

这次小争论,毫无疑问又砍掉了几点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印象分。

相关剧照

但张廷玉的身体真顶不住了,第二年又请求退休。乾隆皇帝看他老态龙钟的样子,无奈就应允了。不料张廷玉这时可能犯糊涂了,担心乾隆对他不满,竟然说,先皇答应让老臣死后配享太庙,但陛下又不希望我退休,请陛下亲口许诺配享太庙的事不会更改。

乾隆一听很不高兴,不好发作,只得写了手诏给张廷玉,表示会遵守诺言。第二天张廷玉派儿子去叩谢乾隆。乾隆更加不爽,他怎么不亲自来?派人批评张廷玉。于是朝臣们都知道了张廷玉请求配享太庙的事,纷纷向乾隆进言,撤销他的资格。乾隆气呼呼地命令剥夺张廷玉的爵位,仅以大学士的身份退休,但没有剥夺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如果君臣二人的不愉快到此为止,张廷玉就可以安享余年了,可后来变故陡生。

相关

又过一年(1750年),乾隆的长子生病死了,所有朝臣都出席葬礼,张廷玉也从安徽桐城老家赶来。初祭仪式刚结束,张廷玉就请求回南方。这一下乾隆皇帝怒不可遏,问他说,你觉得你还好意思配享太庙吗?张廷玉惊惧万分,说不出话来。第二天,乾隆下旨,撤销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并追回往年赏赐给他的所有财物。

于是张廷玉拖着年迈之躯,黯然返乡。这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朝廷呕心沥血一辈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导致了临死前最大的愿望变为泡影。可以想见他回乡路上的悲凉和落寞。张廷玉在哀愁失意中又度过五个寒暑,乾隆二十年(1755年),这位三朝老臣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乾隆皇帝大概为了安抚***朝臣的情绪,又下诏让张廷玉的神主进了太庙。张廷玉还能不能感知到,这就难说了。如果乾隆当年不要那么决绝,这个老人可能还要多活几年,或者起码活得开心一点。

安徽桐城张廷玉墓

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大臣。笔者认为,这毫不奇怪,因为雍正皇帝也只有一个。田文镜和李卫也都是雍正的宠臣,为什么只有张廷玉获此殊荣?田文镜为官有问题就不说了,李卫虽然一辈子尊荣,从发迹和才能来看,与张廷玉还是有差距的。雍正自然分得清什么是近臣,什么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田文镜与李卫对皇帝的态度,也跟张廷玉有着微妙区别,张廷玉的腰板挺得更直。

相比起来,乾隆对***朝臣比较刻薄,戒备心甚重。再说张廷玉在皇子葬礼后的举止,当然不对,但他一个行将就木的昏瞀老人,言行不得体也在所难免,乾隆似乎有点小家子气。

古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很符合张廷玉的际遇,不管什么原因,晚年没能跟乾隆皇帝维持好关系,以致郁郁而终。对乾隆来说,这个成语一样意有所指,因一件小事大动肝火,让张廷玉死不瞑目。

清代,身为汉臣的张廷玉,被誉为“官场长青树”,为何却最终落得“晚节不保”?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前后经历了明朝的三位皇帝,是三朝元老,这三个皇帝分别是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帝

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7年-1572年),隆庆帝

明神宗朱翊钧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就是那个四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帝。

清代三朝元老张廷玉,深得帝王重用,为何晚年遭遇凄惨?

张廷玉是清朝的三朝元老,到乾隆皇帝时期的已经年迈,他想回家颐养天年,便向乾隆多次请辞,但是乾隆并没有允许,当时一心想回家养老的张廷玉说了一句话,不是所有配享太庙的人都得工作到去世的,而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乡养老了。这句话惹恼了乾隆,从此张廷玉便晚节不保。

张廷玉的一生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并且他经历了三朝皇帝,因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行事作风,每一朝的皇帝都重用了他,到了乾隆皇帝时期的张廷玉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乾隆还允许他可以不上早朝。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做官做到张廷玉这种程度,而他被称为"官场常青树"也是名副其实。

在整个清朝都找不出第二个张廷玉这样多朝元老,但是他却在年老之时说错了一句话,让自己晚节不保。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张廷玉已经70多岁了,很多事他已经干不动了,于是他就很想回乡养老,安度晚年。可是张廷玉递了多次折子乾隆都没有批准,到最后张廷玉一时情急说,不是配享太庙所有的大臣都要工作到去世的,当年的明太祖也放刘基回乡养老了。

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刘基最后就是让明太祖杀死的。这不就是告诉乾隆将来张廷玉。从此乾隆就和张廷玉之间有了矛盾,而张廷玉也因为这一句话晚节不保,名誉丧尽。

其实张廷玉是三朝的元老,是清朝十分著名的以为官员,他一共侍奉过3位清朝皇帝康熙,雍正最后是乾隆,并且在后来一直身居要职。但后来由于与年轻的皇帝乾隆在思想上的不同观念,慢慢的受到了冷落,最后由于子女的过错受到了牵连,所以晚年遭遇凄惨

尤其是雍正在位时,他作为雍正的舅舅,雍正十分信赖他,在雍正死的时候,他的遗诏中还特别提到了张廷玉,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张廷玉在朝廷中的重要。乾隆上位的时候朝廷不怎么稳定,但多亏张廷玉等大臣的帮助,才使乾隆安稳地度过这段艰难期。在乾隆初年这张廷玉并没有受冷落,而且除了之前担任了很多职位吧,还担任了总理事务大臣,每次乾隆外出的时候,张廷玉基本上都是坐镇京中处理朝廷的事务。

可是身为三朝元老的他逐渐年迈,思想上难免会有一些固执,比较守旧。这样和年轻的乾隆就在处理事务上有不同的意见。长久以往他和这个年轻的帝王就有了很多的代沟。清朝的种种制度让满汉官员的矛盾加剧,然后张廷玉和隆科多之间的斗争也是十分激烈,有时候还会公然在朝廷上争辩,这样一来就会让乾隆觉得很不高兴。

还有就是,张廷玉觉得他很老了,觉得该告老还乡了,于是动不动的就向乾隆请辞,乾隆就更加不爽他了。最后张廷玉老的时候,却因为他女婿犯罪而被受到牵连,没收了他之前的所有赏赐,但乾隆看在他是三朝元老的份上,还是让他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