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_慷慨捐躯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2 0
  1. 赵一曼身上体现了什么中国精神
  2. 李白诗中的、侠精神
  3. 慷慨的意思
  4. 慷慨意思是什么
  5. 戊戌六君子被斩顺序,康有为和人品
  6. 慷的组词有哪些慷组词慷字组词
  7. 形容慷慨的成语哪些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代: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慷慨捐生易,从容就死难_慷慨捐躯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赵一曼身上体现了什么中国精神

词目

从容就义

发音

cóng róng jiù yì

释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引用

《五代史演义》第五十六回 督租课严夫人归里 尽臣节唐司空就刑 ...生于度外,卒未肯输情敌国,委曲求全。观其临死怡然,南向再拜, 从容就义 ,有足多者,本回亦特从详叙,所以示臣道也。至如陈抟之入... 《宋史》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 ...题扁曰:"吾必死于是。"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 从容就义 难",此殆其兆也。"卯发死,林开门降。大元丞相伯颜入,... 《辽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一·后妃 ...文妃能歌诗讽谏,而谓谋私其子,非矣。若简宪之艰危保孤,怀节之 从容就义 ,虽烈丈夫何以过之。钦哀狠桀,贼杀嫡后,而兴宗不能防闲...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伦笑曰:“张伦将自卖为丁公乎!”死之。京师陷,武臣皆降附。 从容就义 者,伦一人而已。 又陈质者,以... 《明史》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然当其时,徘徊隐忍、蒙垢而终以自戕者,亦不少矣。贺逢圣诸人 从容就义 ,临患难而不易其节,一死顾不重哉!逢圣与南居益、周士朴... 《清史稿》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而海兰察以病没,端济布以伤,亦并入之。至典史温模死守通渭, 从容就义 ,特予入祠。且有取义舍生,赏延於世,褒谕流外微官,获邀...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六 ...,皆罔知所措。其死封疆者,唯松寿、锺琦等数人,或慷慨捐躯,或 从容就义 ,示天下以大节,垂绝纲常,庶几恃以复振焉。... 《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五 ...。巡抚李续宜奏言:“福基以童穉之年,护母陷贼,计杀凶党多人, 从容就义 。奇节至性,深可嘉愍!”被旨旌恤。... 《歧路灯》第四十一回 韩节妇全操殉母 惠秀才亏心负兄 ...来躬身进院,只见韩氏面色如生,笑容可掬,叹了一声道:“真正是 从容就义 。可感!可敬!”  因问道:“这巷... 《锦香亭》第十回 睢阳城烹僮杀妾 ...,敢不顺从。况且孤城危急,倘然城陷,少不得也是个死。何如今日 从容就义 的好。老爷快请下手。”张公大哭道:“我那娘子,念我为国...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变幻重重从容救死 ...这话不错,倒不要被这先生看轻了。我果然该把母亲送到故乡,然后 从容就义 才是。”随又转念一想道:“话虽如此,只是这番护着灵柩回... 《梼杌闲评》第三十六回 周蓫洲慷慨成仁 熊芝冈从容就义 《楹联丛话全编》楹联四话 杂缀 ...常两字;进无以助援,退无以固守,孤忠效死,羞对此章贡双流。” 从容就义 ,大节凛然,人以之方文天祥云。 “武侯读书...

李白诗中的、侠精神

赵一曼的革命精神不死!

赵一曼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具有传统文化品格的巾帼英雄,是在中国***的培育下经过民族民主革命锻炼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国际反法西斯大环境中出现的抗日民族英雄。在酷刑拷打下,赵一曼坚持信仰、宁死不屈的事迹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巾帼英雄中最壮烈的。赵一曼是中国***党员,是中国***斗争历史中遭到敌人拷打最严酷的女党员!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女军事干部!赵一曼是母亲,妻子和女儿,具有中国妇女所具备的优秀品德与情感。赵一曼为中华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远比穆桂英、花木兰更崇高。她是中国妇女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最伟大的女英烈!她的精神曾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和激励了今后所有的中国人。

赵一曼是美丽的!没有人不被她的美丽所打动!每一次瞻仰她那张安详文弱、秀目含笑的遗照,我们都会动容。在走进赵一曼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感到,比美丽更令人动容的,是美丽背后坚强的革命精神———日寇在赵一曼身上用尽各种酷刑,令人发指的折磨没能让她屈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王新华馆长介绍:日本的宪兵对赵一曼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来迫害她。用尽数十种酷刑。……。当时赵一曼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拷打事实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绝非“严厉讯问和人格污辱”所能涵盖。事实上,日寇真正对赵一曼采用的酷刑手段和人格污辱,远远要比我们看到的资料所描述的经历残酷。

尽管受尽日寇凌辱和多种令人难以想象的酷刑,肉体上,精神上饱受折磨。但赵一曼为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以惊人的精神力量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侮辱和磨难!坚守秘密,决不向日寇低头。赵一曼为了崇高理想献身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赵一曼少年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面对白色恐怖,赵一曼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毅然加入了中国***。在中华民族遭到劫难之际,赵一曼义无反顾走上抗日最前线。正是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赵一曼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率领部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她被捕入狱后,受尽酷刑,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她毫不动摇,共产主义信念坚如磐石。赵一曼战斗的一生,为中华民族创立了丰功伟绩,更闪烁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在中国***领导的民族中的高度升华和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

赵一曼短暂壮丽的革命生涯,充分表现了赵一曼热爱祖国,争取独立解放的伟大民族气节;表现赵一曼了坚忍不拨、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了赵一曼勇往直前,宁死不屈的顽强拼搏精神;表现了赵一曼服从党的安排,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的革命精神;表现了赵一曼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赵一曼在与敌人的英勇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对她百般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不能动摇她坚定的革命意志。面对凶恶的敌人,她怒斥到:“你们可以把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员的信仰!”在最后走上刑场时,她一路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为国献身,实践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乎如归”的铮铮誓言。从赵一曼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中,我们看到了赵一曼把忠诚献给为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为了崇高理想与信念献身的革命精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远去的是往事,不朽的是精神。赵一曼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壮举表现了中国妇女、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具有很强的革命精神,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在赵一曼烈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本文试从赵一曼个人性格,成长经历,具体表现和时代特征,对赵一曼革命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表达对赵一曼的深切悼念和敬仰之情,弘扬和继承赵一曼革命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

(一) 争取妇女彻底解放是赵一曼革命精神的起源。

1.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品格是赵一曼革命精神的起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是地主阶级的专利。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的巾帼英雄,大都有着直接承袭封建文化的优越条件。赵一曼在封建家庭中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先是父母的管束,接着是兄嫂的管束。她在这个家庭所处的地位,决定她接受封建文化的熏陶,主要不是接受压制和管束的一面,而是相反。赵一曼从小就形成了不屈的性格。赵一曼小的时候,时常有人到她家里来告状,每次告状都是因为她为别人打抱不平去打架。与别人打架时,不管对方的个子多高大, 赵一曼都不怕,硬是与人拼命, 从不肯让步,直到对方先住手她才罢休,而她早已被打得浑身是泥了。她的反封建意识,在行动上很强烈地表现出来。按照封建礼教,女子不能在堂屋洗脚,她不仅硬要在堂屋洗脚,而且要当着众人洗;女子缠足不可抗拒,她却不信邪,将缠足用的长布条(裹带)剪成碎片……,在和封建礼教的斗争中保留下一双大脚。争得了用脚走路的自由。在同时代的妇女中,成为勇敢的叛逆者。父亲李鸿绪曾感叹说:“端女儿乃刚烈之女也。”

中国的封建文化是以束缚和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占主导地位的,特别是对妇女的束缚与压迫更甚于男性。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压制和反抗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以压制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也有反抗压制的因素。对封建文化的继承和反叛,是她们共有的特性。在中国女性中,从女娲到孟姜女,从秋瑾到赵一曼,这种不妥协不投降追求女性自由与解放的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受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赵一曼反封建意识迅速转向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思想境界。

赵一曼出生在封建社会已从它的顶峰迭落下来,并最终被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所取代的时代。新的政治制度非常软弱,封建势力仍很顽固,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凌辱。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道德精神与科学精神)同世界文化强烈碰撞,由单一型文化走向多样型文化的时代。1915年,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爆发。这一运动有力地评击了封建的宗法观与旧礼教。其中,对封建妇女观的批判是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爱情与婚姻是压迫与反抗的一个焦点。赵一曼的大哥李席儒决定找一个厉害的男人把赵一曼嫁出去,赵一曼割了一把藿麻———一种密布细刺的植物,指着媒婆说:“如果再来管我的闲事,我就用藿麻收拾你们!你知道,我是说得出做得到的。”吓得媒婆从此不敢登门。压制与反抗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赵一曼下定决心:一定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离家出走!

以反封建婚姻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婚姻是最原始的两性关系,婚姻自由必然与男女平等相对应。此外,中国的封建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内涵极深的封建堡垒。因此妇女求社会解放,必须首先冲破家庭的桎桔。赵一曼冲破封建家庭的桎桔,踏上了新的革命路程,是她的反封建意识的革命精神向争取妇女彻底解放思想的革命精神转变的关键。

“五四”时期,反封建特别是反对封建婚姻的斗争扣人心弦。其间,瑞典妇女理论家爱伦·凯的《恋爱与婚姻》被翻译过来,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使一代青年觉悟到恋爱自由乃是个性解放的前提,“没有恋爱的结婚是没有道德和堕落人格的。”

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引进与普及,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妇女政治解放的新方向,即: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以求得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妇女的“彻底解放”。陈独秀在《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妇女与劳工是社会上最没有能力的、受压迫最深的,妇女问题,离了社会主义,“断不会解决的”。因为现有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但“在社会主义之下,男女都要力作,未成年时候,受社会公共教育,成年以后,在社会公共劳动。在家庭不至受家庭压迫,结婚后不会受男子压迫,因社会主义认男女皆有人格,女子不能附属于父,也不能附属于夫”。所以,“如果把女子问题分得零零碎碎,如教育、职业、交际等去讨论,是不行的,必要把社会主义作唯一的方针才好”。李大钊在他的几篇文章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二十世纪是被压迫阶级的解放时代,亦是妇女的解放时代”(《现代女权运动》),“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战后之妇人问题》)。为这一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作了最好的历史注解。

在篷勃发展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赵一曼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熟悉了大量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故事,也从外国文化中找到了知音。《前夜》就是她最喜爱的一部外国小说,她读后,还把书中的爱情故事讲给别人听。她对她的小侄女说:“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 赵一曼以“婚姻自由”为突破口,不仅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点,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的体现,还具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包括妇女解放实践的结合的萌芽。

后来,赵一曼在处理个人的爱情问题时,就突出了鲜明的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思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赵一曼与同学陈达邦经常在一起,陈达邦教给了赵一曼许多新鲜的东西,而赵一曼也渐渐对陈达邦萌生了爱意。终于有一天,赵一曼发现自己看不进书,满脑子都在想着出差两个月的陈达邦,于是她明白了自己的状态。陈达邦回莫斯科后,赵一曼立即找到他,开门见山地说:“我爱上你了,你要是也爱我就和我结婚吧,不爱我就让我死了这个心,我不想因此影响了工作与学习。”尽管她的直接和大胆让陈达邦措手不及,但他平静之后答应了赵一曼的求婚,两个人就这样因革命而结合,这是赵一曼一生中最灿烂美丽的日子。在几十年前,敢于自由恋爱结婚尚为新潮,为众多国人不齿,更是惊世骇俗。赵一曼对自由婚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感情正视的态度。闪烁着新女性对新社会的强烈追求。革命和伟大的女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交织出赵一曼革命精神的主旋律。

3. 受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赵一曼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精神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已沐浴到十月革命的阳光,并与政治运动相结合。而1919年爆发的旨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则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包括妇女解放实践的结合。1921年,中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大旗从此在中国大地挥舞。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了以工农劳动妇女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族各界妇女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了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的群众性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在***领导的根据地,革命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保障妇女权利,提高妇女地位,使全中国的妇女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当她读到了《向导》、《中国青年》、《妇女周刊》、《觉悟》、《前锋》等革命刊物,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922年10月,恽代英应邀赴泸州川南师范就职,先任训育主任,继任校长。恽代英聘用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锐意改革,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展学校公有运动,大刀阔斧地向着封建势力冲刺,很快把这个川南封建思想的顽固堡垒改造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集散地。川南师范本是川南23县的重要学府,在泸州、宜宾等地影响很大。再加上恽代英组织旅行讲演团,步行到川南各县进行巡回讲演,把革命火种迅速撒向川南城乡广大地区。

赵一曼虽然是数年之后在武汉才与恽代英相识,但从这时起,恽代英已成为赵一曼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赵一曼接受了新思想,视野开阔了,她夜以继日的认真读书,渴望求知。书上的革命道理雨露般地滋润了她的心田。她了解了苏联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消息,还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进步书刊。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的道理。***人的革命活动,使她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中国,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的结合,便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与阶级斗争的结合,二是与民族解放事业的结合。而这两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表现出的特色之一,则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革命战争的结合。与革命战争相结合的方式,是由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属性与封建属性决定的。中国社会的这双重属性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必然是水火不容的。一方面是中国***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对立;另一方面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的对立。在这两重矛盾中,任何一重都不可妥协或调和,而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寻求解决,这便决定了中国妇女运动长期与革命战争相结合的特点。毛泽东指出:“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现在打日本,要妇女参加,生产要妇女参加,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中国***给劳动妇女指出了唯一正确的求解放的道路,指出了积极参加劳动人民的斗争的道路,去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派。中国***把千百万劳动妇女吸引到自己的旗帜下,团结了她们,并把她们推上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与社会解放而进行的自我牺牲斗争的舞台。在这个历史潮流中,赵一曼由朴素的反封建意识转变为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思想。精神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她在《滨江抒怀》的诗中所言:“誓志为人不为家, 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自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抗联部队被包围的关键时刻,赵一曼主动要求负责掩护部队突围!当王团长说“那怎么行!不能把你留下,你是女同志,我来掩护!……”。赵一曼严肃地说: “没有时间再争论!什么男的女的! 谁说女同志就不能打掩护!你的责任是把部队带出去!快走! ” 赵一曼不容王团长再争论, “你只记得我是个妇女,却忘记了我是同志! ”充分表现出赵一曼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

赵一曼被捕后, 敌人为了逼迫赵一曼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认为她是个妇女,容易屈服。对她进行了“严刑拷问和人格污辱,” “甚至剥光全身进行羞辱,”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但赵一曼在凶神恶煞的敌人面前,赵一曼始终 “强忍着浑身的伤痛,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姿态。……冷漠倔强地把头颅昂得更高,眼睛里闪烁着坚定、无畏的神采。”任凭敌人严厉拷问和人格污辱,赵一曼“还是那幅蔑视一切的神情,态度也真够傲慢的了。” 在长时间的刑讯中, “始终闭口不语,受过多种酷刑从没有开口喊叫一声。 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无法摧垮其坚强意志,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人物的尊严。” 不管受到多么下流的污辱、多么严酷的考验,赵一曼始终表现出一个争取彻底解放的中国女性不妥协不投降的革命精神。当年的一位行刑者不自觉地被赵一曼那刚毅、自信的言表所折服。感叹道:要想战胜一个民族是何等艰难的事啊!

4、伟大的母爱升华了赵一曼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名革命者,选择了女性解放与抗日救国这条艰难崎岖的道路。赵一曼有她铁骨铮铮的一面。但作为一名女性,赵一曼有至情至性的一面,作为一位母亲,赵一曼有柔情万种的一面。她的遗书里,表达了伟大母爱对儿子的不舍,对人世的留恋!

赵一曼就义之前,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子。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耷拉着在酷刑拷问中被刀背击断臂膀的右手,被押往去珠河的火车。赵一曼清楚地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年临产时,她正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把孩子生在了一个好心妇女的半间砖房中。她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受尽了千辛万苦,几乎在上海街头把孩子卖掉……。 1930年4月,为了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争,赵一曼便把心爱的孩子托付给爱人的堂妹陈琮英(任弼时夫人),送到湖南陈琮英的哥哥陈岳云家抚养。然后硬着心肠流着泪离开了向她扑过来的孩子。从此,母子再没见过面。

在前往东北,奔赴抗日前线时,赵一曼拿出在宜昌与儿子合影的照片,对着宁儿的脸蛋亲吻。将这张极珍贵的照片寄给了她好友郑双璧大姐,请她在以后时局太平时将照片转交给二姐李坤杰。赵一曼在信中还告诉亲友:此次去抗日前线,万一再也不能回来见到亲友,请亲友们带上这张照片,去宜昌寻访当年救济过她们母子的宜昌工人夫妻,也请亲友们用这张照片去联络丈夫陈达邦和宁儿。

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拉扯大的孩子,让行将为国捐躯的母亲如何不想念!她向押送她的特务科长山浦公久手里要了一支笔,山浦公久以为她真的要开口了,忙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在短暂的时间内,一身铁骨,从来不论儿女私情、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她有过家庭和儿子的赵一曼,转眼间又成了一位最普通不过的母亲。

赵一曼给幼小的儿子写了两份催人泪下,内容不尽相同的遗书,给她的孩子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言: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1936年8月2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从二份遗书中,看不到死亡前的恐惧,以及丝毫的畏缩。从那刚劲清秀的字迹,谁能想象得出,仅在几天前,赵一曼曾承受日寇无耻的凌辱,挺住电刑惨绝人寰的摧残,用血肉之躯铸起抗日的长城!谁又能想象得出,赵一曼当时以怎样的刚毅,忍受剧痛执笔留书。一向钢强的革命战士,在告别这个世界之际,才将那压抑许久,满腔慈爱跃染纸上。在***人理想信念、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精神毫不动摇的同时,赵一曼并未褪去作为一名女性及一位母亲的柔情,但她将它们糅合进了民族大义中,糅合进了女性解放的征程中。在富有母性和人性的遗书中,赵一曼用她升华的母性,表现出她对儿子的深情,充满伟大的母性和光辉的人性。感动了千万中国人!也洋溢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和豪情。

头一句就对未尽母爱之责,深表遗憾。哪一位母亲不希望尽扶育之责,哪一位母亲不希望母子团圆,哪一位母亲不希望亲眼目睹子女长大成人。然而,为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华夏大地,为了千百万母子团圆,却忍将自己母子分离!一句“亲爱的我可怜的孩子“,叫得那样令人心碎!为了抗日主义,离别之际,多么想见孩子最后一面,多么想多写些,将多年母子情深倾述,然而这一切终为不可能了。对于这一切,赵一曼没有丝毫的后悔,用自己的坚毅鼓励孩子继续父母未完成的事业,用自己的牺牲留给孩子最后一次身教,用血肉铸造历史的丰碑!

写完了遗书,这个母亲又消失了,赵一曼又成了原来的赵一曼。这位宁折不弯的***员,竟然也是一位满腹柔肠的母亲,一个象所有女人一样普通的中国女人!赵一曼临终前的遗书。是写给她的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的儿子的,也是写给这个民族的。她让这个民族突然发现自己的英雄竟是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一个本应受到保护的、儿子尚未成年的年轻母亲。这时赵一曼的死就有了另一重意义:日本人折磨和枪杀的不再是一个抗联战士和女***员,而首先就是一个女子和母亲!一个至死也不能忘记育儿之责的母亲。

赵一曼临终前这两份充满了舐犊之情、报国之意的遗书。字字千钧的绝笔的遗书,刚劲清秀的字迹,显露了对自己抉择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悔,浸透着中国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气概,表达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的无限希望,也是赵一曼革命精神的最高升华。

(二). 赵一曼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活动,逐步成长为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成为赵一曼革命精神的支柱

慷慨的意思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关于侠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侠大约产生在春秋战国的乱世时期,少数拥有武力的人受雇于某个人或集团,以暴力替雇主完成使命.因而《韩非子 五蠹》说:"侠以武犯禁",这也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侠"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侠拥有强大的武力,必然经常触犯国家的法律,对正常的统治秩序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统治者对侠客们是引以为忌的.随着春秋战国乱世的结束,侠也渐渐地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到了汉初,社会上侠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但当时侠的活动与以前已有所不同,著名的大侠如朱家,剧孟,郭解等都发展成为隐隐与国家政权对抗的地方豪强势力,《史记 游侠列传》:"鲁朱家者,与高祖同时,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这种地方武装必然对封建统治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所以汉武帝大一统之后,对豪侠势力坚决打击,之后真正的侠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然而侠客们仗义疏财,重诺轻生,追求独立自由人格的精神与文人士大夫宣泄抑郁不平之气,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鸣,侠及侠的精神在后世文人笔下得到了礼赞.汉魏六朝时期,侠开始进入了诗歌领域,游侠成为乐府诗的重要主题,由此产生了大量歌咏侠客及侠行的咏侠诗,到了唐代咏侠诗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汪聚应先生全面搜集整理了《全唐诗》,唐人史料,笔记和传奇小说中的咏侠诗,得出唐人的咏侠诗有四百多首.[ 1 ]特别是盛唐时期,几乎每一位盛唐诗人都有咏侠诗作,其中以李白最为突出,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少任侠,曾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是一位充满侠气的诗人,本文拟从内容和思想两个方面来谈谈李白的咏侠诗,并进而探讨李白咏侠诗的特点.

一,李白咏侠诗的主要内容

李白的诗作中反映游侠生活,歌颂侠义精神以及抒发个人侠义情怀的咏侠诗将近二十首,主要是乐府诗,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歌咏古代知名侠士

李白一生以侠客自诩,许多古代的知名侠士一直是他歌咏的对象.他渴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靠自己的侠行建功立业,名垂后世.如《侠客行》就歌颂了候嬴,朱亥两位侠士的义举,"将炙啖朱亥,持觞劝候嬴",[ 2 ]诗人一直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候,朱两人在诗人笔下更是光耀千古.《结袜子》赞扬了侠士高渐离和专诸,歌颂了他们"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在众多古代侠士中,李白最推崇的是鲁仲连,在《古风》第十首中,诗人盛赞了这位战国时期著名的侠士: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

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鲁仲连这种立功而却赏,不因"千金赠"动心的高尚品质和"顾向平原笑"这种平交王候的心态深深打动着诗人,"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是以鲁仲连为自己努力的对象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鲁仲连那样在建功立业之后悄然隐退,不事王侯.这类咏侠诗都是诗人对古代侠士们的直接赞美,它们深深地寄托了诗人的任侠情怀.从这几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古代侠士们的英雄事迹和高贵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他深切地渴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通过自己的侠行壮举来建功立业.

(二)肯定侠士的个人复仇行为

侠客行为和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复仇,侠在最初就是受雇于别人以自己的武力为雇主复仇的.自古以来,对复仇行为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3 ](P138)到了唐代,任侠精神再度高涨,侠行侠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尚武好勇的气息,复仇行为也为社会所肯定,甚至法律对个人的复仇行为还有较为宽容的一面,[ 4 ](P76)在李白的咏侠诗中也有肯定个人复仇行为的作品,如《秦女休行》就描写了一个女子"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的故事,虽然这位女子因而触犯了法律,但最终还是"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以个人武力强行复仇而触犯法律结果被赦免,可见当时社会的普遍风气是对个人复仇行为的肯定与赞扬."何惭聂政姐,万古共惊嗟"诗人用当年刺客聂政的姐姐作对比,用惊叹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这位复仇女子的深深敬佩.《东海有勇妇》描写了一位为夫报仇的女子,"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该女子"十步两跳跃,三呼一交兵"杀掉了仇人,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被处决,相反"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惊风俗,流芳播沧瀛",这位勇敢的妇女因此而流芳千古.

(三)描写游侠生活,赞颂侠义精神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侠意识空前活跃的时代.当时社会上游侠活动盛行,而且游侠的范围也更广了,那些"东郊斗鸡","南皮射雉"(陈子良《游侠篇》)的公子王孙和无赖恶少被人们同真正的侠士混为一谈了.[ 5 ](P52)李白的咏侠诗中有很多就是描写这类游侠的生活,赞颂他们的侠义精神的.如《白马篇》描写了一位武艺高强,"如剪草,剧孟同遨游"的侠士,他能"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猱",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依然从军作战,建立了功业,最后"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少年行》中的那位淮南游侠"浑身装束皆绮罗",娇纵自傲,经常出入于歌楼妓馆,然而几年过后他依靠战功使"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实现了自己求取功名富贵的理想.《行行且游猎篇》写一个出生边地的少年于秋高马肥之际射猎的场景,他的神乎其技使诗人发出了"儒生不及游侠儿,白首下帷复何益"的感慨.《结客少年场行》写了一位剑术不凡的少年结交豪雄,借酒的故事,诗人赞扬了他的高超武艺和过人的胆识,渴望能像少年游侠那样建功立业.《少年子》中的那位"挟弹""如流星"的游侠少年在作者看来更比伯夷叔齐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有《出自蓟北门行》一首,诗人把心目中的游侠形象转变为一位在边关危急的时候勇登战场的"猛将",这位猛将"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最终"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纵观这几首诗可以发现,诗中的主角都是一些身有武力的少年游侠,他们刚健豪迈,追求自由的个性与独立不羁的人格,在国家危急的时候从军作战,这种生活是诗人一直所憧憬的理想生活.

(四)回忆自己任侠经历,表现个人任侠心态

李白总把自己当作一个侠士,他在许多社

701第2期傅振宏:论李白的咏侠诗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会交往过程中都表现出独特的豪侠风度:"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袖中匕首剑,怀有茂陵书"(崔宗之《赠李十二》),《新唐书》本传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刘碣》,

《范碑》都有李白任侠的记载,这些在李白的咏侠诗中都可以得到印证.李白回忆自己的任侠

经历,表现自己任侠心态的咏侠诗约占全部咏侠诗的三分之一."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少年时的李白就已经遍交豪雄,斗勇了,然而青春已逝,功业未成的惆怅时时侵袭着诗人,"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一朝狐裘敝,百镒黄金空",穷困潦倒的他只能"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旁",年少时行侠远游,年老时贫困不堪,这巨大的落差常常撞击着诗人的心灵.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游金陵时与恶少争斗,在幽州纵马射猎箭穿两虎等事例,丰富了李白这个侠士的形象.《醉后赠从甥高镇》写出了诗人对任侠行为的反讽,"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唾廉蔺",侠士的行为在社会上越来越得不到认同,以至于诗人"匣中 剑装鹊鱼,闲在腰间未用渠",他一心想通过任侠来建立功业,然而功业未成穷困交加的处境让他无比的惆怅悲慨.《赠何七判官昌浩》也表现了诗人同样的心态,"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的他渴望"沙漠收奇勋",然而诗人这种积极用世的心态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士子们人人渴望建立丰功伟业,可现实是成功的没有几人,李白在这首诗中真切地道出了他自己这种欲建奇勋而无门路的悲凉心境.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中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在燕赵一带结交豪侠,骑马佩剑的往事,诗人渴望以自己的本领建立战功,然而"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他还是没有得到重用,"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在失望之余,诗人开始采药炼丹,求仙访道,"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过着一种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有一首《门有车马客行》用乐府旧题的形式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诗人从少

年时代开始就仗剑远游,遍访名士,希望能以自己所学为帝王所用,几十年过去了,诗人还是一

介平民,帝王之略也成了空谈."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一生所学已无用武之地,没有人会赏识他了,诗人"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痛苦地度过了余生.从这些诗一方面可以看出李白积极用世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残酷的现实对诗人的打击,自小苦读,少年出游,而怀才不遇,建功立业也成了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这几首咏侠诗可以说是诗人心路历程的一面镜子.

二,李白咏侠诗的思想

李白一生以侠士自居,为侠活动频繁,李白的咏侠诗集中反映了他的任侠思想.李白的侠

义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恩义,轻财利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侠"字为"轻财者也",可见侠在最初就有仗义疏财的一面.

李白在他自叙生平的《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余."在咏

侠诗中他多次提到古今侠客们视金钱如粪土的节义行为,"鲁连逃千金,圭组岂可酬"(《赠崔郎

中宗之》),"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其十),"鲁连卖谈笑,岂是顾千金"(《留别王司

马嵩》),侠客们的轻财是和重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所以轻财好施正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更

看重义,古代侠客们讲求知遇,有恩必报.《结袜子》就歌颂了侠客义士们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荆轲一去后,壮士多摧残"(《赠友人》)高度赞美了

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

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李白对候瀛,朱亥舍身赴难,知恩必报的侠行义举极为倾

慕.李白在诗中赞美的都是一些古代的知名侠士,实际上塑造的是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二)重然诺,轻生死

重诺守信是儒生和侠士们都奉行的行为准则,也是文人和侠士们相互理解和交往的基础,历史上的侠客义士们大都是重然诺轻生死的,如乐毅,郭隗,候瀛,朱亥等等,这种精神深深感

染着李白,在咏侠诗中李白也写出了自己对这

801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种精神的仰慕和追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诗人对候,朱两位侠士为承诺

而献身的义举一直神往.《结袜子》也歌颂了高渐离和专诸重诺言于太山,轻性命于鸿毛的风

节.重诺守信是侠士的优秀品质,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时充满狡诈和

欺骗的封建社会中,这的确是为士人所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

(三)重功业,成身退

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青年时期的他就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大志向.他希望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经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谢安等自比,他的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采取了多种方式,游侠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他希望凭着自己的本领在国家危难之际出征沙场.他的游侠活动是他的一种晋身报国之道,是与他的政治理想密切相连的,但是,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取功名求取富贵,而是靠自己的本领报效国家,建立不朽的功业,"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这种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咏侠诗中."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其十),李白不止一次地歌咏鲁仲

连,他深切地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那样建功立业,流芳百世.李白诗中的侠客们在斗鸡走狗

之后都走向了大漠边塞.边关出现危急时,少年侠士们都奋勇从军,《白马篇》中那位能"弓催

南山虎,手接太行猱"的少年侠士在边关告急时,"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打跑了匈奴,平定了边关,建立了功勋.《出自蓟北门行》

描写了一位猛将在"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的情况下"连旗登战

场",在寒冬腊月风沙凄紧的恶劣环境下坚持作战,"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

种落自奔亡",让边关重新恢复了宁静.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首诗中主人公的归宿是不一样的,

《白马篇》中那位侠士"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他不愿封侯拜

相,鄙视功名富贵,最后隐身于草莽之间.而《出自蓟北门行》中的那位猛将"收功报天子,行

歌归咸阳",可想而知是走上了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比较而言,李白似乎更推崇《白马篇》中

那位侠士的做法.与李白建功立业的思想紧密相联系的是他的功成身退的思想,这在他的咏侠诗中也可以找到例证,"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归来使酒气,不肯拜萧朝"(《白马篇》),因为他认识到了"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风》其十八),"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行路难》其三),他希望能在建功立业之后及时归隐.其实,这既与他鄙视功名富贵,崇尚个性自由的性格有关,也有全身避祸,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种功成身退的思想与他赞颂的侠义气节是不矛盾的,而是完全一致的,再参看他的诗作可以发现,这种思想更多地是受了鲁仲连的影响,"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文上

翁》),"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

别王司马嵩》)渴望建功立业,在功成名就时及时隐退,"这是李白任侠精神的最大特点和最终

归宿,是其游侠精神的高度升华,也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 6 ](P86)

(四)重侠士,轻儒生

与李白崇尚游侠精神相关联的是他的"轻儒"倾向,盛唐社会尚武好勇,弥漫着一股重侠

轻儒的气息,"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塞下曲》),"岂学书生辈,窗前老一经"(王维《送赵都督赵代州得青字》),"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王维《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李白一

生狂放不羁,不走科举应试的常路,这本身就是对儒家规范的一种超越.他在热情赞颂侠士的

同时对那些皓首穷经,老死章句的腐儒极尽讥讽鄙薄之能事.如《侠客行》盛赞了侯朱两位侠

士"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相比之下,"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

经》",在《行行且游猎篇》的末尾,作者更是发出了"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的感慨.

最能反映李白轻儒思想的是《嘲鲁儒》一诗,"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芒如坠

901第2期傅振宏:论李白的咏侠诗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烟雾",这些腐儒们死守章句,毫无经世致用之才,精神世界一片空虚."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坐",写出了腐儒们令人生厌的外部形象,"秦家丞相府,不重褒

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前两句用李斯的典故说明治国不能用这些腐儒,而叔孙通则为诗人所推崇,说明诗人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儒生,像叔孙通那样不死守章句,学以致用的儒生,他是持肯定态度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轻儒并不是绝对地鄙弃儒生,而是崇尚学以致用,反对迂腐于章句之间,他的身上还是刻着儒家思想的深深烙印的,

回顾他的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五)重成功,轻虚名

李白歌咏的侠客大多是那些成功的英雄,他们都是获得功绩,取得盛名的侠士,像"所冀

旄头来,功成追鲁连"的鲁仲连,"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的剧孟,对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物,

李白都表现出极大的崇拜,而对那些名成功不就的侠士们更多的是遗憾和感慨,如"豫让斩空

袤,有心竟无成.要离刺庆忌,壮夫素所轻"(《东海有勇妇》),"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末秦帝功"(《结客少年场行》).李白轻视虚名,对古代侠士的某些行为也不盲从,"要离刺庆忌,壮夫素所轻.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东海有勇妇》),这种惨无人道的做

法是诗人所鄙视的.

三,李白咏侠诗的特点

游侠在汉魏六朝时期开始进入诗歌领域,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可知,第一首

真正意义上的咏侠诗是阮禹的《咏史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咏侠诗始于六朝,至盛唐而蔚为大

观,其中以李白的咏侠诗最具有代表性.咏侠诗在初始时期主要是描写和歌咏复仇

行为,从汉末到西晋中期,咏侠诗的基本基调就是颂扬侠客的快意恩仇和任性使气,如左延年

和傅玄的同名诗作《秦女休行》,而李白的咏侠诗中也有一首《秦女休行》,虽然都是写女子复仇,但两者是不一样的.左延年和傅玄的诗叙事性较强,这两首诗都完整地描述了两个女子

报仇的全过程,从结仇的原因写到女子为何坚定地要去复仇和复仇成功以后的结果.而

李白的诗则显得简洁而明了,淡化了过程,强化了复仇的精神和意义,这一点在李白的另一首

描写妇女复仇的咏侠诗《东海有勇妇》中也可以看出来.傅玄在诗中还赤裸裸地描写,"一奋寻身僵,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肆旁","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可见当时的所谓侠士

是非常残忍的,咏侠诗中也是饱含杀气,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东汉之末,私

人复仇之风特炽,贤士大夫,又往往假以言辞,遂致不可遏抑".而在李白的诗中已经找不到这些痕迹了,鲜血和尸体在他的诗中消失了.除此之外,复仇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傅玄《秦

女休行》中的那位"庞氏""烈妇"最后还是伏法被处决了,虽然县令和刑部都很佩服她的复仇

义举,并给了她的后代特殊的荣耀.而在李白笔下,无论是《秦女休行》中的那个女子,还是《东海有勇妇》中的那位为夫报仇的妇女,都得到了赦免,"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秦女休

行》),"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惊风俗,流芳播沧瀛"(《东海有勇妇》).在复仇这一点

上,李白的咏侠诗与汉魏六朝的咏侠诗是不一样的.李白的咏侠诗不仅把先秦以来的游侠精神

和魏晋以来的游侠题材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赋予游侠形象以更加狂放通脱的自由

精神和气拔五岳的强大气势.这一点通过曹植和李白的同名乐府诗《白马篇》就可以看出来,

曹植在《白马篇》中只是简单描写了少年游侠的武艺不凡,"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而李白

《白马篇》中的那位游侠不但武艺高强,在装饰和打扮上也显得更加的威猛,"酒后竞风采,三

杯弄宝刀","如剪草,剧孟同遨游",这是何等宏伟的气魄,这种大手笔非李白写不出来,所

谓的盛唐气象,毕现于此!李白之前的唐代诗人也有咏侠之作,但这一时期诗歌中侠的形象削弱了,侠的刚风硬骨疲软了,以往侠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当今丈夫志,独为上古英"(孔稚 《白马篇》)的英雄气概不见了,侠的价值取向也不同了,原来那些雄姿英发的游侠在诗中成了纯粹的装饰品,侠客的服饰和装佩在诗中被大量地歌咏,公

011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子王孙无赖恶少们也成了诗人笔下的侠了,如陈子良的《游侠篇》:"洛阳丽春色,游侠骋轻肥.

水逐车轮转,尘随马足飞.云影遥临盖,花气仅熏衣.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国家安定,四海归一,这时候的侠客们该何去何从呢 很多诗人笔下的侠都有这

样的困惑,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就写了一位"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的少年到处交游,

希望能为世所用而最终"轻生徇知己".也许侠客们己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而李白的咏侠诗则

赋予了侠客行为以鲜明的目的性,李白笔下的侠客大都走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侠客的行为

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斗鸡走狗了,他们的活动有了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如《白马篇》中的那

位侠士"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出自蓟北门行》中的猛将也"连旗登战场",《少年行》中的淮南游侠在报仇之后也走上了从军的道路.李白一生渴望能为明主所用,以自己毕生所学报

效国家,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自己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投射到他的咏侠诗

中,创造了一个个游侠形象,这些从军报国的侠客们其实就是李白自己的影子,他借这些咏侠诗写出了自己怀才不遇郁郁而终的苦闷心境.

慷慨意思是什么

慷(kāng)慨(kǎi)意思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啬。反义词有吝啬、近义词为大方。例句为大海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慷慨是一种给予,而且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给予。

慷慨是一种给予,而且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给予:他把宝贵的东西给了你,而且他自己却并不希图从中得到你的什么好处。只要给了你,对他也就够了。

人的天性中本身就有慷慨的种子,它使我们人类比起动物来,少了许多的争争斗斗,多了许多的温情脉脉。

尽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狡诈和冷漠,但每每在接受慷慨之人的援助时,都是一律真诚地心存感激。

慷慨是令人愉悦的,会使人冬天感到温暖,夏天感到凉爽。为人慷慨能使人们疲惫的心得到抚慰。俗话说“山不转水转”,“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个再强的人总有脆弱的时候,一个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之时。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是领导还是平民,人生百年,总有需要人关怀、帮助的时候。问题是谁来做这些可爱的慷慨之人呢?

当然是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做慷慨之人,则大家都有机会得到那份来自同类的温暖。慷慨之举具有一种“感染”的功能,它能让人集体成为慷慨之人。救助募捐时的普遍热情,就是这种感染的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地,整个单位、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人就都能被发动起来。在这种氛围之下,即便是平素冷漠小气的人,也都会被无形地感召进慷慨的轨道上来。

救灾是生活中的意外。除了救灾,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对他人慷慨一些。那些街上迷路的小孩,那些贫困山区的学童,那些旅途中的老弱病残,那些孤寡无助的老人,那些遭到歹徒袭扰的兄弟姐妹……当我们让自己的慷慨为他人增加一缕温馨,添一份生活下去的理由,多一点向上攀登的勇气的时候,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施以慷慨并不一定是支付钱财,只要使人得到温暖,那就是你付出的慷慨了。

雷锋雨夜送路遇的老大娘回家,他虽然不是花钱为老大娘打“的士”,但他是慷慨的;一个年迈的音乐家过生日,它的学生为他送了一株玉兰花,邻居一个小孩知道后,挖了一个小坑当自己送给老爷爷的生日礼物:“我没有钱,送你这个坑栽那株玉兰花吧。”这个小孩是慷慨的;一位忙碌的父亲送给女儿的一件生日礼物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样的话:“孩子,从今天起,我每天抽一小时时间和你在一起。”这位父亲是慷慨的。

慷慨如同春天的阳光,能温暖自己,又能温暖别人,它又像一块强大的磁石,把人世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一个慷慨之人,无论地位高低,不管富贵贫贱,都会受到众人的欢迎。一位高考落榜的青年,来到一家自行车修理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车胎漏气的自行车,青年认认真真地将车胎补好后,手头再没活干了。他本来可以悠闲地坐下来和同事喝茶聊天,但他却为这辆自行车的各个部件加了油,又将车圈、车架的锈斑全部擦的锃亮亮的,简直整旧如新,别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自行车领走的第二天,青年人就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原来,慷慨有时在特殊的场合,还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阳光是慷慨的,空气是慷慨的,蓝天是慷慨的,大地是慷慨的。如果人人都能像阳光、像空气、像蓝天、像大地一样地慷慨为人,慷慨处事,我们的心灵将会达到一个更加完美的境界,我们的生活将会走向更加幸福美好。

戊戌六君子被斩顺序,康有为和人品

慷慨的意思是(1)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2)大方;不吝啬。

读音:[kāng kǎi]。

近义:激动、大方、高昂、豪爽、激昂、高亢。

反义:吝啬、悭吝、低沉、小气、爱小、自私。

出处: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性慷慨而有过人节。选自《虞初广志》卷八。

例句

1)把工作当享受,你就会竭尽全力;把生活当乐趣,你就会满怀信心;把读书当成长,你就会勤奋努力;把奉献当快乐,你就会慷慨助人。

2)战争中,决心。失败中,不屈。胜利中,慷慨。和平中,好意。

3)生活是什么,是一杯咖啡,苦中有甜;生活是什么,是一份亲情,大爱无声;生活是什么,是一条山路,蜿蜒曲折;生活是什么,是一首豪歌,慷慨激昂。

4)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利益,我闪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地和慷慨地去作。

慷的组词有哪些慷组词慷字组词

戊戌六君子被斩顺序

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清末的一次重要的,对中国近代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至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软禁光绪,康梁逃亡,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历时103天,因此也被称为“百日维新”。

死于变的谭嗣同、杨深秀、林旭等六人青史留名,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个称谓始于,当时他侥幸逃脱日本,急于将事情公诸于世。 朝中具体情况只能听信传闻,感慨追思英勇就义的同袍,挥毫泼墨写下了《戊戌记》。为增加宣传效果, 难免有所溢美。后人则因袭其说,统称谭嗣同等人为“戊戌六君子”了。

按孔夫子的说法,君子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谭嗣同等六人合这个标准吗?他们是不是君子大家来评定好了。

一说起“戊戌六君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谭嗣同,据《清实录》记载,在慈禧的眼中,六人的排序是这样的: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

康广仁是个替死!

之所以将康广仁排在首位,并不是因为康广仁是首犯,而是因为他是康有为的胞弟。

之初(八月初六),清廷要抓的是康有为、康广仁兄弟二人,三天后才陆续抓的谭嗣同等人。在此之前,为避免与守旧派矛盾激化,康有为被光绪皇帝打发到了上海督办官报局,中途受英军舰保护去了,最终躲过一劫。没有抓到康有为,罪魁祸首跑了,只好拿康广仁顶缸了,何况康广仁本来就是变法派的。

康广仁生性懦弱,做过最出格的事情也就是在澳门办过《知新报》,曾经写过一些鼓吹变法维新的 。据回忆,康广仁学过西医,当年进京是为了给他治病。

来到时,正是变法派与守旧派势同水火之时。康广仁“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慈禧),决无成功,何必冒祸”苦口婆心的劝兄长离开是非之地。

康广仁被抓后关在刑部,每日以泪洗面,不停的用头撞墙,抱屈喊冤,苍天啊、大地啊,哥哥的事,怎么要兄弟来承担?狱卒过来提牢,他吓得号啕大哭,刘光第见状哭笑不得,温言安慰他,这只是提审,不是杀头。

康广仁怕死,监斩官索性成全,之一个血溅菜市口的人就是他了。

老而弥坚杨深秀

排在第二的是山西大儒杨深秀,与谭嗣同、等人新晋不同,维新运动兴起之时,杨深秀已经是宦海沉浮二十多载,年近半百的老人。

子曰“五十知天命”,混迹,到了杨深秀这把年龄早已经是圆滑世故,少开口、多磕头的老油条了。

哪知道杨深秀却是老而弥坚,清末的另类。当光绪被囚、慈禧重出的时候,朝堂之上万马齐喑,惟有杨深秀上疏请慈禧撤帘归政。

他的儿子看到他的奏章,苦劝不要作死触了慈禧霉头,无奈杨深秀只是不听,到后来老头怒了,“厉声叱之退”。

看到杨的奏章,慈禧的反应可想而知。加上杨深秀一贯主张变法,在任御史时数次替康梁维新派代笔上疏,早已经是守旧派的众矢之的。

坊间传言,杨深秀曾经提议以三千枪围颐和园,欲效仿讨武曌。传言无法证实,但上疏请慈禧归政却是白纸黑字的事情。这一番,杨深秀是将慈禧彻底得罪到了家,将他列为第二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狱中,杨深秀表现的坚贞不屈,对生死看得更是淡定,作诗一首明志:

久拼生死一毛轻,罪臣偏由积毁成。

自晓龙逢非俊物,何尝虎会敢徒行?

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

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

杨深秀虽然旧学精湛,却与康梁维新派人物交往甚密,反对向列强妥协,积极探索救民之道。居京官二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恶衣菲食敝车羸马,官至御史,节操不改。

杨深秀正直清廉,在清末实属凤毛麟角,他是死于戊戌变法的第四个维新派。

蜀中奇才杨锐

六人中,更具争议的当属杨锐了。

41岁的杨锐(1857~1898)是四川绵竹人,他是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按现代人的理解,杨锐其实就是张之洞在的耳目——驻京办主任。在任职期间,与张之洞书信往来不断,将朝中大事小情悉数知会坐师,张之洞有儿子在京,但许多事情都是托付杨锐,可见对其倚重之情。

杨锐自幼博临览群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历算医术无不精通。1874年,杨锐到成都参加院试,时任学政的张之洞读了他的卷子后惊叹不已,称其为蜀中奇才,将其收为。

1885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杨锐成了得力助手,步入仕途。在此期间,杨锐结识了康有为,二人私交甚笃。

1895年,康、梁在成立强学会,杨锐积极协助,成为维新派的骨干。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等人过激不同,杨锐谨言慎行,深得光绪的信任。

当慈禧在颐和园大发雌威,光绪预感不妙时,下了一道密旨(即后世人说的衣带诏)给杨锐,而不是给其他人,可见杨锐在光绪心目中的地位。

杨锐建议光绪不要固执己见,主张变法循序渐进,不必一次性裁撤太多的守旧派,以免引来反弹,增加变度。这些中肯稳健的建议,却被后人认为是圆滑狡诈。

临刑前,杨锐大义凛然表示,我几人为国为民,所犯何罪?质问监斩官刚毅为何不审而诛,提出“愿明心迹”,向慈禧申诉。

杨锐入狱后,张之洞认为是无辜受累,之一时间即 各方大员、京中大佬展开营救,愿以全家百口保杨锐。可惜的是,几人八月初九入狱,未经审讯定罪,十三日就被杀了,前后不到五天时间。

张之洞此举不过是亡羊补牢,试想就连光绪皇帝都失去了自由,可知慈禧决心之大,张之洞又如何能保得了杨锐?

另据记载,杨锐等人被杀的消息传出,当时海外身在邮轮的康有为闻讯,面朝大海手抚栏杆大恸:“杨兄死,我确要孑然一身了!”

为变法抛头颅、洒热血,却被后世人讥为投机,杨锐泉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想?

英年早逝的林旭

林旭(1874~1898)是福建侯官(福州)人,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叔父抚养长大。

林旭从小聪颖异常胸怀大志,有神童之称。

就在林旭在乡刻苦读书的时候,同乡沈葆桢(晚清重臣、林则徐女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第四子沈瑜庆回乡扫墓,偶然拜访好友杨用霖,意外看到了他学生林旭的“作业”。一阅之下拍案叫绝、赞赏不已。

得知林旭尚未娶妻,恰好“沈家有女初长成”,于是托杨为媒,招林旭为乘龙快婿。

知道林旭家境贫寒,沈瑜庆(沈于江南水师学堂任职)就将他带回完婚。1893年,林旭回乡应试,名列之一得中秀才;同年恩科乡试,又中举人之一名,得了解元,名冠全省。

第二年,林旭进京参加会试,哪知名落孙山,次年再考仍然榜上无名,连续两年落第不免心灰意冷,最后只得捐了个七品的内阁补中书。

林旭本来只想做个小闲官消磨时日,哪知这一年清王朝战败,准备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林旭对清软弱无能割地赔款的行径愤怒异常,作诗曰:

宗三百春,即今将相示无人。

言战言守言,三十六策它则无。

这个时候,康有为在倡言维新,林旭慕名前往拜访,一见之下相谈甚欢,于是拜康为师,逐渐成长为维新派骨干。

1898年,锐意的光绪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为保证变法的实施,下诏重臣荐贤,于是林旭、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四人成为四品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

“章京”是满语,即办文书的人员。清代军机处于军机大臣之外,另设章京若干员,更低只有七品。杨锐等四人为四品章京,应该是章京中品衔更高的了,再高品职的,光绪也无权任命。

军机处权力虽大,办公室却小的可怜,只是在乾清宫外几间很浅的北房和南房。南房是章京的办公地,办公桌又分为满章京与汉章京。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四人到了军机处,却连一张办公桌也没有。汉章京说他们只办旧案,不办新政;满章京则声称自己是满文档,不让几个人瞎搀合。最后,还是军机大臣出面协调,这才在屋子中间给四人安排了一张桌子。

即便是这样的办公条件,年轻气盛的林旭积极建言献策,“参政十日、朝士侧目”。

被捕入狱后,林旭泰然自若“时时作微笑”;临刑前视死如归,神色不变。

因为他是沈葆桢的孙女婿,因此特别优待,允许他穿官服受刑。林旭是第三个被杀的,死时年仅24岁。

之一完人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虽然名列第五,却是第二个被的。所以如此,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事变发生后,在康梁的奔走呼号下,英国、日本等列强开始 事态发展,迫于外交压力,与康有为来往密切,事变后被抓入狱的张荫桓不得不被另案处理。未经审讯、定罪,就急着杀六人,也是担心迟则生变的缘故。

由于没有公开审讯,谭嗣同的许多事迹无法公开,罪责不免被弱化,慈禧太后虽然恨之入骨,也只好将他排在第五位了。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祖籍湖南浏阳人,出生在宣南烂缦胡同。谭嗣同从小习武,十岁拜大侠王五为师学习剑法,其一生“好任侠、善剑术”正是受大刀王五的影响。

谭嗣同的谭继洵是进士出身,官至湖北巡抚。谭饱读读书却鄙视科举。老谭没办法,就花钱给儿子捐了个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在暂住时,读书著述,其著作《仁学》就是这时完成的。

清日战争后,经过对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谭嗣同积极倡导新政,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的主张。

1895年,谭嗣同回到浏阳和同人一起在办《湘报》宣传变法。他的生怕他惹祸,一个月写了三封信促他回家,谭嗣同却不顾劝阻,依然我行我素。

发生后,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亡的,他却决定留下来舍身取义,对友人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而成,今日中国未有因变法而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据狱卒刘一鸣事后回忆,谭嗣同在狱态自若,终日在牢房中闲行散步,时而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上写写划划。刘不识草字,更不懂诗,问谭在做什么?谭笑着说,在作诗。这首诗就是著名的《狱中绝笔》: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临刑之际,正气凛然奋力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谭嗣同死的壮烈异常,誉其为“戊戌变法之一完人”,诚哉斯言。

坦然受死刘光第

死于变法的最后一人是刘光第(1859~1898),刘是四川自贡富顺人。在六君子中,刘光第名气稍弱,后人对其评价也并不是很高,甚至认为他根本就不是维新派。

这种说不起推敲,刘光第是维新派人士,与谭嗣同等人不同的是,他在变法维新的认识上存在差异而已。

刘光第于1882年进士及第,官授刑部主事(六品)。

刘光第到的时候,正是大清王朝危机重重的时刻。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变法维新的救亡图存运动。他们通过办报纸、建立等手段来联络同人,朝野上下逐渐形成一股维新。

刘光第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其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使其无法置身事外。当时,所以人认为只有变法维新,才有希望。刘光第也认为“天时人事,行至穷尽处,必当变通而尽利”。不过他并不公开宣称自己的主张,而是谨慎的私下议论

刘光第上既不激进,也不保守,自认为属于中间派,并无新旧之见。他一生做过两件更大胆,最为人称道的事情:

其一,清日甲午战争还在进行中,他就上了《甲午条陈》的奏章。文中虽然没有提到变法,却有请光绪乾纲独断等主张。他敢写,却没有人敢替他代奏。虽然奏章最后没有送到光绪手中,但却先于康梁的公车上书半年流传于朝野。此举,称得上是维新运动的先声。

其二,1898年9月11日,湖南守旧派上书请杀康有为、,当时军机处章京惟有刘光第与谭嗣同二人值班,谭嗣同表示“以百口保康、梁之忠”并表示愿意同坐,刘光第当即也署名,大义凛然道:“臣光第亦请先坐罪!”刘光第此举令谭嗣同刮目相看,刘光第则笑称:“仆不让君独为君子。”

9月28日,六人提牢由西门出,其他人尚自懵懂,刘光第却是熟知刑部制度的,西门是押赴刑场的通道,忍不住厉声大骂“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尔!”

临刑前,刘光第“倔强自若”,“神色淡定如平日”,头断后,尸身不倒,观者惊惧不已。

以上就是与戊戌六君子被斩顺序相关内容,是关于戊戌六君子的分享。看完康有为和人品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形容慷慨的成语哪些

慷字组词有:忼慷、慨慷、慷他人之慨、慷喟、慷忾、慷恺、慷惋、慷慨、悲歌慷慨、慨当以慷 、慷慨仗义、慷慨就义、慷慨悲歌、慷慨捐生、慷慨淋漓、慷慨激扬、慷慨激昂、慷慨激烈、慷慨解囊、慷慨输将、慷慨陈词、慷爽、慷达、激昂慷慨等。

详细字义

1、形声。从心,康声。本义:情绪激昂

2、同本义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3、又如:慷惋(愤激怨恨);慷忾(慷慨。意气高昂);慷慨赴死(意气激昂,不畏死难);慷他人之慨(慷慨他人的财物来作自己的人情)

4、性格豪爽。如:慷爽(大方;爽快)

5、 大方 。如:慷达(大方通达);慷恺(大方)

扩展资料:

1、慷慨:意思为大方;不吝啬。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 袁为人简默,而慷慨好施。

译文:袁的为人简单幽默,并且大方好施。

2、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作事悭吝;只要下山。”

译文:鲁智深看见李忠和周通不是大方好施的人,作事悭吝。所以他要下山。

3、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也说激昂慷慨。

出自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三十六·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

译文:具体必定情绪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为广大劳苦大众。

4、慷慨淋漓: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5、慷慨陈词: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出自宋·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元丰之末,附丽匪人,自为定策,至造诈以诬首相,则畴昔从容问学,慷慨陈义,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

译文:原封末年,附丽的匪人,想了一个计策,诬陷首相,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但是诸位君子感到非常疑惑。

百度百科-慷

八方支持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八方支援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悲歌慷慨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出处:《后汉书·党锢传·何顒》:“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处:《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打抱不平 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

扶倾济弱 倾:倒塌,这里指遇到困境的人。扶助困难的人,救济弱小的人。

出处: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一会价记着想念着。”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

出处: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击筑悲歌 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

出处:《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积善成德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善余庆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激昂慷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急公好施 指热心公益,乐于施舍。

急公好义 急:急于。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出处:汉·刘向《新序·节士》:“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

急人之困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急人之难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疾病相扶 有病的互相扶助。指患难时互相关心帮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

出处:《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

出处: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济困扶危 济、扶:帮助。救济贫困的人,扶助有危难的人。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一个报冤仇称了子胥,一个打赌赛去了包胥,何处也济困扶危重复楚。”

济弱扶倾 弱:弱小;倾:倒塌,比喻境遇困难。扶助弱小和处境困难的人。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桓公匡合,济弱扶倾。”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你若肯扶倾济弱,我可便回嗔作笑。”

济世救人 济:拯救。拯治时世救济人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乃命其子命龙宫药方三十首与先生,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

将顺其美 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解囊相助 囊:口袋。拿出财物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但见个贫的呵,我早则倾囊儿资助。”明·张岱《娘嬛文集·募修岳鄂王祠募疏》:“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

矜贫救厄 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危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

救难解危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

救灾恤患 指救济抚恤灾患中的人。

慨当以慷 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出处:汉·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慨然应允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慨然允诺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慷慨悲歌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慷慨陈词 慷慨:情绪激动,充满正气;陈:陈述;词:言词。指意气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出处:宋·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元丰之末,附丽匪人,自为定策,至造诈以诬首相,则畴昔从容问学,慷慨陈义,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

慷慨赴义 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出处:明·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反》:“大丈夫当慷慨赴义,何用悲为!”

慷慨激昂 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慷慨激烈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同“慷慨激昂”。

慷慨激扬 激扬: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周书·韦孝宽传》:“孝宽慷慨激扬,略无顾意,士卒莫不激励,人有死难之心。”

慷慨解囊 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出处:姚雪垠雪《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因此只得不揣冒昧,向大公子求将伯之助,不知公子肯慷慨解囊否?”

慷慨就义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慷慨捐生 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慷慨淋漓 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慷慨输将 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

慷慨仗义 仗义:讲义气。为了讲情谊或主持公道而毫不吝啬地帮助别人。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乐善好施 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出处:《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乐善好义 指乐于行善,喜好正义。

普度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普济群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普济众生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轻才好施 指人不把钱财放在眼里,乐于慷慨解囊,急公好义。

出处:《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

善门难开 善门:为善之门。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大善士见机,善门难开。”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疏财仗义 疏财:以财物分人。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疏财重义 讲义气,轻视钱财。多指出钱帮助遭难的人。同“疏财仗义”。

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我贾仁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雪里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同“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与人为善 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玉汝于成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仗义疏财 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枕戈击楫 枕着兵器,拍击船桨。形容杀敌心切,志节慷慨。

出处: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坐朝》:“便凭着这肝胆轮囷,枕戈击楫,逐鞑虏早复神京也呵!”

振穷恤寡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出处:《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

出处:《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赈贫贷乏 救济穷人。

出处:《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和重用的恩情。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

指囷相赠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周急继乏 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亦作“周急济贫”、“周贫济老”。

诸恶莫作 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出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助人为乐 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处: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作善降祥 旧指平日行善,可获吉祥。

出处:《尚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指男女之间恋情绵绵不断,而慷慨奋发的气概消沉不足

出处:明·许自昌《水浒记》第18出:“人常说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宋公明为人倒是反这两句话,故此担阁了嫂嫂。”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出处: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