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可者什么意思,是无可无不可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03 0
  1. “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翻译为现代汉语是何意?
  2.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
  3.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是什么意思

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譬如说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不能忍让。“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受到伤害。

殆,有“危险”的意思,这是其本义。

联系《墨子经下》上下文,可知,此处“殆”的用法,作名词,危险的境地。

无不可者什么意思,是无可无不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又如,殆危。

读音,形声。从歹,台声。

扩展资料

《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诸篇中。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说,做官的不能永远都是高贵的,老百姓也不能永远都是***的。

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并为此而奔走呼嚎,勇敢地主持正义。

墨子对统治者过的骄奢*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要进行限制。对死人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客观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翻译为现代汉语是何意?

在古文中“者”一般是句末助词,用于代词时可以指代人。

读音:者?[zhě]

释义:

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

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

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

造句: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关联的,二者不可偏废。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不可偏废。

班干部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努力学习,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这二者的关系唇齿相依,不可分割。

他的诗和他祖父的画结合在一起,二者相映成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晁错论》的开篇第一句。意思是: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你要跳出来进行一些改变。晁错是西汉文景帝时代的重臣,几乎做到国家的一把手,却被皇帝腰斩于市,甚至是穿着朝衣被杀。 直接的原因是晁错主张并推行了削藩政策,结果导致七王之乱;皇帝为平息战事,杀晁错以平叛。结果晁错被杀了,叛军依然不退兵,最后还是靠武力解决,西汉才保得江山安稳。这一段应该在《大汉天子》里也有情节。 如果是天下已经大乱,而你要来改革,当然是师出有名;然而天下本无事(表面上看是这样),你却说是危机四伏,要替天下分忧,天下人又不知情,理解你就需要一个过程。 这样的话,除了少数人之外,也许全天下都会反对你。而在你的行动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后,也许支持你的少数人都会改变方向。这就好比是本来皇帝坚实的支持晁错,兵乱之后,皇帝却不犹豫的突然发难,直接拿晁错的命换取和平。 晁错出发点是好的,但行动未免太急噪了。 晁错是当世的才子,本身也非常有政治眼光。削藩是不错的,但错就错在晁错动手地太快,动手地太猛。 后世的人在这里都表明,晁错如果能“徐徐图之”,也许就不会是这样一个下场。 晁错自身的问题,文人不支持他,忠臣不支持他,奸臣也不支持他。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

出自《论语·微子》。《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全文(节选)如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如下: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经过,他唱道:‘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败?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物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眼下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使孔子没有能够和他谈。

释义如下:

往者:过去的所作所为;谏:挽回,规劝;

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努力争取,赶上。

扩展资料:

楚狂接舆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那意思其实也正合于孔子在《八佾》篇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精神。“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在接舆看来,如果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

其实,接舆的观点与子路宿于石门时那个“晨门”的说法是一致的,都认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要加以讽刺劝喻。

百度百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意思是: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

这一句源自北宋司马光说过的一句名言,原话是“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司马光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个有多么优秀的人,也没什么地方比别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光明磊落,从未有任何亏心之事。一方面说明他的谦虚,另一方面说明的他行事磊落,光明正大。

出自元末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司马光传》。

节选原文: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天下敬信,陕、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译文:

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礼仪。在洛阳时,每次前往夏县扫墓,一定去看问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像事奉严父般事奉他,像保护婴儿般保护他。司马光从小到老,讲话从不乱言,他自己说:“我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诚心出于自然,于是天下人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之间都为他的道德所感化,有什么事做得不好,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扩展资料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抵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例如,从食货志中,不仅可以看到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联击的加强,还可以看到劳动人民创造的超越往代的巨大物质财富和他们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许多天文气象资料、科学数据以及关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丰富史料。

百度百科--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