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_论事不论心 论心千古无完人 出处 围炉夜话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7-04 0
  1. 怎么看待“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2. 榆次老城的对联
  3. 媓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什么意思
  4. 千古名言“*字论事不论心”,后半句道出人性,却少有人知

如何理解"*字论事不论心,孝字论心不论事"?孔子被误解了2000年

如何理解"*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这是中国古人对思想和行动最精辟的论述。

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_论事不论心 论心千古无完人 出处 围炉夜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之前的文章批评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不是哲学思想,被一群哲学盲围攻。今天我就好好讲讲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

当然,这不是主题,主题是,古人判断"万恶*为首和百善孝为先"的标准,是主观上的"心",还是客观上的"事"。

先来解释一下"*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是什么意思。

*字论事不论心,论信千古无完人。

这里说的是男女之事,是否算得上受道德谴责的"*",主要看客观上的实际行动,而不能看思想上产生的一瞬间的邪念。

俗话说,万恶*为首。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一开始就把"戒色"当做人生修养的大事。早在《论语》中,就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论述。这里讲的就是年轻人一定要戒色,否则,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其实,孔子的传人孟子还说,食色性也。可是,儒家知识分子决定选择性遗忘,从宋朝开始后一条路走到黑开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斗争。对于自己,要克制欲望,对于女子,则是要彻底消灭欲望,办法很简单粗暴,贞节牌坊。

可是,食欲求生欲,这就是人的本能,如果以心理活动来判断是否*邪,千古之内绝对没有道德上的完人。

中国古代真正做到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并且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当属曾国藩。曾国藩就曾因为自己总是产生对某某女子的邪念在日记里批评自己。但曾国藩在别人眼里,确实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

曾国藩的崇拜者蒋校长,年轻时流连于烟花之地,无法自拔。后来他用了5年时间写日记,骂自己,终于改掉了这个"坏毛病"。那五年的日记,简直就是种马***。

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孝字,更注重内心的孝,而不是具体行为。这一点孔夫子也说得很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是说,孔子认为,赡养父母***都能做到,但是要做到内心的恭敬,就难了。

孔子甚至说,:"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敬父母,不光要从一言一行做起,还要做到把微笑给父母,让父母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可是,论事万年无孝子,就是混账说的话了。

孝敬父母,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尤其是遇上苏大强那样的老爹,多少孝子都能给整死。但是,孝心必须用孝敬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如果基本的赡养和问候都没有,内心有多少孝心,谁能说得清楚。

实际上,*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品评家王永彬的著作《围妒夜话》。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日常生活对自己也是要求特别低,只是维持住了变成禽兽的最后一道底线。

反思这句话,潜台词说的很直接。见到美女,尽管用眼睛qj了一万遍,并且幻想了无数个旖旎的镜头,只要我不动手,那我就是正人君子。

从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正人君子。

第二句话更恶心。对于父母,只要有心就行了。具体做啥?啥也不用做,有这份心就行了!要是看实际行动,天底下都没有孝子了。

这两句话的作者,有底线没错,但绝对算不上什么好人。

怎么看待“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城隍庙通用联,横额“你可来了”

阳世三间,积善作恶皆由你;

古往今来,阴曹地府放过谁。

是是非非地;冥冥晓晓天。

几何代数留今古;乘法归除定是非。

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

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

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

莫光光磕磕头去;要细细问问心来。

善来此地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赫赫明明,何必藏头露尾

生生化化,须防戴角披毛。

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做个好人,心在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赶紧吃亏,一文欠债理当补;

老实忍耐,半夜敲门心不惊。

进来摸摸心头,不妨悔过迁善;

出去行行好事,何用点烛烧香。

阴报阳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人知鬼知,何谓无知。

好,我不需磕头,你且后退三步;

是,你若再饶舌,我就上前一鞭。

不用***虔诚,你那心眼中想得甚事;

何须空祷告,我岂口头上能骗之人。

要作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

要做坏事,请看大奸巨恶怎样收场。

泪酸血咸手辣口甜,莫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眼红心黑,须知头上有青天。

我有什么灵,连自己断肢脱皮,都难治好;

汝又何必敬,请医生开方用药,倒是正经。

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

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

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

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间孽镜台前,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何不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料此身未得长存,为什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

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

榆次老城的对联

“*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初听不解其意,但是细究起来,真是有道理极了。

“孝”字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处于道德标杆的地位。“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孝”字在传统道德里的地位。

在科举考试被发明之前,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举孝廉”一直都是考察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也曾提倡“以孝治国”。

但实际上真正要做到“事事尽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那里,那就是想要更好地尽孝,就得去背起砖头;但是因为背起砖头的同时,实际上就是放下了背上的老人;但是放下砖头,背起老人,你甚至无法养活自己,更别提尽孝。

康熙可以时刻陪在奶奶孝庄的身边,在晚年孝庄生病的时候,康熙连着几十天不脱衣服,伺候汤药在身边。但是换到普通老百姓家,能如此“奢侈”尽孝么?

但是也是因为他处于这种忠和孝的矛盾之下,难以抉择,恰恰又表明了他的“孝心”。其实很多时候,对于老人而言,有孝心就已经足够了,内心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安慰,怕只怕既无行,又无心。所以说,孝字只能论心,而不能论事。如果以事论,那么天下根本不存在孝子。

更何况古人除了对“孝”有要求,还对“忠”有要求。而这两者本质相近,却互相争夺***,自古“忠孝难两全”,“弃孝全忠”而“夺情”者,却又如过江之鲫。古人凡是喊出“忠孝难两全”的人,最后都被认定为“忠孝之人”。但是如果从事情上来看,他本质上并未能“尽孝”。

媓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什么意思

山西榆次老城楹联摘录 转自 粟孟德

县衙大堂有一副清代诗人魏向桓撰写的对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县衙大门联:

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责合乎民心。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场时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仪门内联曰: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居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副楹联告诉人们,为官从政,不要夸夸其谈,重要的是要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勤政爱民。一事当先,要有全局观念,

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

到了二堂,只见上额刻有“悬鉴涵泳”的字样,两侧楹柱联为: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右偏房:

敬以待人恕以接物;

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左偏房:

古训是武威义是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明清时期,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时才用刑。

六房也各有楹联:

工房:

修路开渠造福乡梓;

鸠工选料营建明堂。

刑房:

按律量刑昭示天理;

依法治罪摒绝私情。

兵房:

厉兵秣马常备不懈;

枕戈待旦防患未然。

户房:

造户量田唯勤唯爱;

征赋理财亦谨亦公。

牢房联也颇具特点,像狱神堂的楹联:

触法即欺天,十恶不赦;

悔过是回头,一体宽容。

膳房是衙役们用餐的地方,楹联除一般性歌颂饭菜飘香外,还有劝衙役甘于清贫、廉洁奉公的含义:

形味色香多雅趣;

烹烧蒸煮俱清香。

白米为炊,莫嫌樽酒淡;

山肴作馔,还是菜根香。

县丞院是县丞、衙役们平日工作的所在。为时时提醒县丞、衙役爱国忠君、为民办事,牢记执役的宗旨,有三副楹联分别为:

既然穿吏服,心要爱民爱国;

纵使卖番薯,秤须足两足斤。

不多事,不废事,斯能任事;

勿忍心,勿私心,即是良心。

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住世一天,须做一天好人。

思凤楼是榆次县衙的标志性建筑,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据说在西晋咸宁年间,荀浪任榆次县令,卓有政绩。有一天县衙飞来一大群吉祥美丽的鸟,人们说那是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榆次就有了“凤城”的美誉。七百年后,宋仁宗天圣八年,名臣文彦博出任榆次县令,他为了缅怀先人,激励自己,鞭策后人,就在县衙旁修建了思凤楼。有感于此,去年在重修思凤楼时,时任榆次区委书记的耿彦波题一联:

民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

官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吏贤。

县衙“酂侯祠”,供奉的是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萧何因协助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为汉王朝的兴盛鞠躬尽瘁,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知人善任、慧眼识才,是为官应有的品质和素质,也是萧何的可贵之处。所以,萧何庙的对联是:

策马追贤留佳话;

安邦运智著德馨。

酂侯祠内的主要建筑除萧何庙外,还有“音飞白雪”,也就是戏台。每逢重大节日,知县都要调戏班来唱戏。音飞白雪戏台联是: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尔放开眉眼做;

世事原来多***局,装模作样,惟吾踏实脚跟看。

三堂的楹联就有四副,分别是: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

可兴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慎其前则无悔于后;

志以往而有先之今。

行不得则反求诸己;

旺勿厚而薄责于人。

开源节流裕充国课;

量入为出利达乡黎。

四堂是县官居住休息的地方。横额为“雍和”,堂内挂有一匾式楹联:

剧暑悲难渡;

清秋喜却回。

相传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7月,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榆次县衙,恰逢七月流火天。随驾的山西巡抚噶礼,见康熙燥热难奈,命人取来一个西瓜。康熙顾不得是否得体,拿起来便吃,吃完顿觉目清身爽,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其实,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康熙耳闻一些反清复明的义士经常来榆次,早想剿灭,只是无暇顾及此事。到康熙四十二年,四海安宁,他终于有机会来山西暗访。但到榆次一看,那些前明遗老已陆续过世。康熙感慨时事与人事的变迁,就写下这副对联,并且把这块匾送给当时的榆次知县祖良才。从此,这块御匾就代替了一般县衙的“明镜高悬”,成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四堂还有几副楹联也耐人寻味:

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别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常经:常法。驭官:控制驾驭官吏。治赋:管理赋税。意思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

清心以尽心,意外升沉皆定数;

办事勿多事,个中界限要分明。

***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事总不相干。

五堂也叫“大仙楼”,分上下两层。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也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地供奉于此。大仙楼外的匾额是“槐月轩”、“冰雪堂”,两侧楹柱的楹联为: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典;

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皇。

这些对联告诉人们:做官犹如下棋,心里要清静,要像冰雪一样晶莹剔透,不能有杂念。要勤动脑、镇动手,不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清一静,正是匾额“冰雪堂”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弈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告诉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榆次老城的县衙联,可以说是封建为官之道的总集成,包含了许多的“学问”和“奥妙”。正是:

名场似弈无同局;

吏道如诗有别裁。

养成上下千年气;

自有纵横万里心。

当官的只要平时注意修身养性,有纵横万里的雄心壮志,就会像马王殿楹联所云:

房驷腾辉周凤驾;

骅骝献瑞冀空群。

榆次老城始建于周成王九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在古代叫涂水和魏榆,到北魏、北齐时,因两度移民改称中都县,到了隋文帝杨坚开皇七年,改中都县为榆次县。城内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形成庙、寺、街、景合一的独特景观。主要建筑城隍庙、古县衙、思凤楼、东花园、西花园、桑云故居、南北大街、清虚阁、西城门等相互依衬,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大量的楹联,从老城开放之日起便引起游人的广泛关注。

             城隍庙联

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各地建城隍庙。他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庙作为明王朝控制百姓思想,使人诚惶诚恐接受管束的精神统治阵地之一,其巩固王权的目的,在榆次老城城隍庙的楹联中得到集中体现。

“城隍”,是迷信传说中主管某个城市的神。一县之清官,一地之英烈,死后都可被奉为当地的“城隍爷”。榆次的城隍庙始建于元代,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由不同时期的三个建筑组合而成,最高的一处叫做玄鉴楼,联曰: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此联劝告人们平时要多做好事,不做坏事。

玄鉴楼的前面有一戏台,戏台联写得十分直白,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做坏事要遭报应:

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

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

戏台的对面,是主殿显佑殿,供奉城隍。相传朱元璋在起兵之时,曾避难于城隍庙。他认为是城隍爷保佑他得了天下,所以不仅命令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城隍庙,还为城隍爷加官进爵。城隍爷的官位品级,一般比当地行政长官的官位品级还高,比如县一级城隍庙的城隍爷是正四品官。当时榆次城隍庙的城隍爷,还被朱元璋封为“鉴察司民显佑伯”。当地人修了显佑殿,两边有联:

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瓦刺大军侵扰榆次,寇准族人天叙堂弟寇天舆带人护城池40余天,瓦刺军终不能得而退。所以,榆次有城隍神是寇准的传说。宋朝以后,许多地方奉祀过世的英雄、有功于地方的名臣为城隍。如北京城隍是文天祥、杨椒山;上海城隍是汉代大将霍光、河北人氏秦裕伯、爱国将领陈化成;会稽城隍是庞玉;南宁桂林城隍为苏缄。

城隍庙的楹联大多是劝人向善、遵纪守法的,如冥王殿:

任凭你无法无天,即将明镜悬时还有胆否;

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

地狱即在眼前,莫到犯了罪时方才醒悟;

明镜高悬台上,只要过得意去也肯慈悲。

元辰殿:

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世事;

名利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城隍庙的寝殿,自成院落。东厢房为知县斋宿堂,知县上任前须先拜谒孔子和城隍神,并在此带往一宿,以“聆听神教,端正为官之德”,此定制一直沿用至清末。其门联为:

站着,你背地作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那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天缘宫: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元君殿:

御灾除患神功著;

福善恶*天道昭。

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祭祀的重要神庙之一,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百善孝为先论人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少完人

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 

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

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

居官当思尽其天职

为政尤贵合乎地情

好学近智力行近仁知耻近勇

在宫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官有典常任一日则尽一日之心况兼地广事繁敢不夙兴夜寐

民供正果宽几分则受几分之惠纵使时丰岁稔常如怨暑恣寒

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存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幅谓之《官箴》的作品,是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所撰,但也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

(这是宋代御制戒石铭,亦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须克己守廉正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浮燥一分到处便遭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

敬以持己恕以接物

勤能补拙俭能养廉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为亲民官何以克勤厥职

但求无愧于天恩情行快心事做还尽些父母母莫说一官易堂上一官称父

要办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敛怨

可兴利勿近利可急功勿喜功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礼

驭官无前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事总不相干

堂上一官称父母莫言当官易要广施父母之恩德

眼前百姓即儿孙应知为民难须多照儿孙以福星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这幅谓之《官箴》的作品,是明代山东巡抚年富所撰,但也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压上天难欺

(这是宋代御制戒石铭,亦可作为上联,下联请有识者补之)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摘录两副佳对如下:

“世事如棋,让一看不为赢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客人。”

“你的算计非凡,得一步进一步,谁知满盘都是错;我却糊涂不过,有几件记几件,从来结帐总无差。”

千古名言“*字论事不论心”,后半句道出人性,却少有人知

媓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这句话并不存在,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应该是*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很多人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这个*是*邪的意思,但是这个字包含的意思有很多,这个字可以指一个人所取的东西非常的过分,或者很多人对于某些东西非常的贪婪,比如钱财。也可以指在某些行为或者处事方式上非常的放纵。所以这个字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的。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看一个人是不是邪恶不能只看他的心,而又根据他的行为来判断,如果只是用一个人的心来论断,任何人都会有冲动或者欲望。

如果让你评价周围人,你会用什么方式去判断呢?是通过平时与他的交谈,还是从他工作中的处事方式上?这些可能都会有一些影响。所以我们不能用太严苛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因为完美的人在世界上并不存在。有这样一句俗语叫 “*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就能够很好说明一个人的善恶,下面就来品读一下。

这句俗语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你评价这个人是不是有不轨之心,那么就一定要从他做的事情来进行判断。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龌龊的想法,但是胆子却很小,没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那么就够不上这个 “*” 字,毕竟人都是有缺点的,只要他在表现出的行为非常端正,这就很好了。

再来看看这个“*”字,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字就会非常反感,其实在这句俗语中,这个字所指的范围非常广泛,它的意思是说 人有很邪恶的想法,并且把这些想法都转化为行动。

我们都知道要与君子走近,与小人走远一些,但是没有具体的办法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这句俗语就给我们一个很好标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按照古时候的君子标准,那么我们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因为我们有爱恨情仇,不能够做到绝对的君子,自己都没有做到十全十美,我们又有什么资本要求别人。

而且人的心也是不一样的,真正冰心玉洁的人可能没有,人都会有生过恶意和私欲的,这也是人类的一种需求,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说, 如果在脑海中产生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但是人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够去触及法律进去,一定要有自制能力,能分辨善恶以及是非曲直。

其实很多人以为题目中的俗语只有这两句话,其实不然,这句俗语还有半句: “孝事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那么这两句话又如何解释呢?其中蕴含什么哲理呢,一起来看看。

每个人对于孝顺的定义都不同,为此很多人都争论不下,而这句俗语就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孝顺,首先一定要有一颗关心父母的心,有了这颗心之后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给父母幸福感,虽然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但是这却代表了做儿女的一番心意。

反之,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事受到别人称赞,可能你受到了表扬,周围人都会夸你很孝顺,但是父母却不会觉得很快乐,而这样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孝顺。

所以说,孝顺不能用事情去评价,最重要是要发自心底去做,哪怕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