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登高啥意思_步步登高下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5 0
  1. 步步登高添富贵年年好运迎吉祥横批是什么
  2. “重阳节”对联简析欣赏
  3. 歇后语的知识

扬州传统的丧葬仪规,历朝历代不尽一致,大体上有几步程序:停灵、报丧;吊唁、入殓;奠礼、出殡;下葬。

--停 灵 报 丧

停灵,在古礼中又叫“卒”,扬州民间俗语中又叫“挺尸”、“停尸”。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中云:“一是要在正堂屋停灵,也只好同意了”。又如《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云:“先生挺尸在床,少不得夜间还要延僧放瑜伽焰口。”

步步登高啥意思_步步登高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家中有人病危时,扬州人家就开始准备丧事,如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的人准备“寿衣”等。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新丝棉质地轻松,稍有呼吸即动,若是丝棉的细纤维突然间一点都不动了,说明已经停止呼吸,扬州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咽气”。证明的确是咽气了,就应趁着人体还尚僵硬,赶快移到硬铺板上,然后再抬在“明间”(即堂屋)里停放,这就叫“挺尸”,又叫“停尸”。停尸的方向是头朝北,脚朝南,然后尽快为死者换上“寿衣”。若有可能,扬州人家会为死者在临终前就擦洗干净身体,换上寿衣,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

寿衣换好后,扬州人家会为死者梳头整容,有的还要涂口红,抹胭脂,使死者的容貌无病态,宛若常人。然后要在死者的头、脚两处各点上一盏油灯,再供上一碗米饭,这碗米饭又叫“倒头饭”,意思是让死者吃上最后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另一个世界”――阴间的路。

旧时,扬州人家把这一切做完后,还不能立即办理丧事,还要完成一个奇怪的事项,就是把死者病床上的枕头用力扔上自家房屋的屋顶,在扔的时候有亲属在院子里挥动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外衣,口中还要呼喊死者的名字,喊了三遍后,再把这件外衣复盖在死者身上。这一做法,扬州人叫做“招魂”。

扬州人家的这一做法是一项古礼,在古礼中这叫做“复”,《礼记 ? 檀弓下》曰:“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这则记载说明古代在人刚刚去世后,有“复”的礼俗。复,是返还的意思,是表示生者不忍心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开恩,让死者的灵魂重返人世。从古代人的这种愿望和动机看,扬州人家的“招魂”是和古代的“复”礼一脉相承的,是古代“复”礼的通俗化和具体化。把枕头扔上屋,有接引灵魂的意味,把旧外衣再复盖在死者身上,这是对古礼“复”的形象化做法。扬州的丧葬习俗中,有许多具体的做法都是古代礼制的遗存,关于这一点,在以下探讨中还会有所提及。

“招魂”以后死者仍不能复苏,便可以筹办丧事了。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第一件大事便是报丧。

报丧一事,扬州人家一般应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去。但孝子在家中还有其他重要事项要处理,也可派仆佣前去。孝子去报丧,因要去的亲友家很多,时间又紧迫,便要赶紧奔走,故扬州人又谓之“奔葬”。

旧时,孝子报丧也是有讲究的,扬州的评话***王少堂在他著名的《水浒 ? 宋十回》中有一段“混城”,其中说到梁山泊头领朱贵要混进城里去营救宋江、戴宗,朱贵为了蒙混守城的兵士,***扮成报丧的孝子。朱贵虽是***扮,但孝子的衣着穿戴却丝毫不***,王少堂是这样表述的:

的确,朱大爷不要人烦神,他也扮起一个脚色。……他把头发打散了,披到后头,后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手里实在拿的一根铁秤,也就是他的武器;但是,他把铁秤的下半段,用白纸剪成的纸须子糊裹起来,上半段缩进袖筒里,活像哭丧棒。这些都是刚才上码头现扮的。原来他是扮的孝子。

王少堂绘声绘色的说表,使我们看到旧时报丧的孝子是什么样的穿着,至于孝子为什么要“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又为什么手拿“哭丧棒”,我们在谈到丧服时还将详细讨论。

王少堂在这里是说孝子亲自报丧,若是派仆佣报丧,旧时的扬州人家就要写成“报丧条”,让仆佣到亲友门上去投送。李涵秋在《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有一段描述:

(云麟)一眼蓦然瞧见桌子上放着一张白纸,上面疏疏落落地写着十几个大字,这一惊确是不小,不由失声叫道:“哎呀!这是打哪里送来的?如何不告诉我一声?”黄大妈笑道:“少爷是问这纸条吗?这个有什么打紧,是今天清早起我刚开了大门,便走过一个短衣的汉子,手里拿着像这样的纸条,倒有好一叠儿,冒冒失失地递了一张在我手里,掉转头就跑。……”

秦氏先前也不曾留意,此时见云麟说得如此郑重,才从桌上拿过来,瞧见上面明明写道:

宣统四年八月十五日,何其甫老先生午时仙逝。谨于十六日午时大殓。传事禀高升。

秦氏读了一遍,也不由落下泪来,说道:“……论起理来,他算是你的恩师,……你快换一件素服,带点锞锭,到他老人家面前磕一个头。……”

文中所说的“传事禀高升”就是旧时扬州大户人家专门跑差的仆佣。为讨口彩,这些仆佣都不用自己的姓名,改叫“高升”。

当时的这种“报丧条”在后世就演变成为“讣告”、“讣闻”,“讣”就是“赴”的意思。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丧祭类”载:“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丧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卜葬或浮厝之地及出殡日期,凡宗族、戚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必遍致之。”有的出于士大夫之手的“讣文”更为考究,讲究每一个字词,力求切合死者的身份,并能根据礼仪从丧服的服制上写出每位孝属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就是这样,也担心措辞有失严谨和疏漏,故旧时的“讣文”上常常缀上一句“恕报不周”,事先打个招呼。

扬州人家的“报丧条”是传递丧讯的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要比孝子上门报丧更为便利有效,所以后来扬州人家报丧除长辈和至亲由孝子亲自上门外,一般的亲戚朋友都使用“报丧条”。还有的人家干脆在大门口贴上一张“讣文”,以示广而告之。到了现当代,人们又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报丧,在报纸、电台发“讣告”,或是打电报、打电话,藉以让亲友尽快地奔丧。

在报丧的同时,家中眷属便要遵制成服。另外还要设灵堂、搭丧棚、扎素彩、糊白门、请鼓吹、设祭亭等,甚为忙碌。

--吊 唁 入 殓

孝子奔走报丧谓之“奔丧”,亲友听到丧讯后,日夜兼程,赶奔葬礼,也叫做“奔丧”。扬州人家把亲子奔丧与孝道***相联系,认为为父母奔丧,是尽孝道。否则,即为大逆不道。所以,有的人家,当子女尚未到齐时,家中就要停尸待葬。当然,一般地说,父母亡故,子女不管在外有多远,一定要日夜兼程,赶回扬州。这在旧时的丧礼中就叫做“亲视含殓”。若万一有个别子女没有能如期赶到,有人家就会在讣文中说明:“惟×子××在外,闻讣星夜匍匐奔丧,先后遵制成服。”

子女要“亲视含殓”,而其他亲友则要“闻丧赴吊”。所谓“闻丧赴吊”,是指接到丧报的亲友,要尽快前往死者家中或死者冶丧处吊唁。吊唁,扬州人又叫做“吊丧”、“吊孝”。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

前往参加吊唁的亲友在服饰、表情、哭丧、言语等方面,扬州人家也有一些的俗规。如吊唁者的服装,一定要素洁,司马光《书仪》中曰:“凡吊人者,必易去华盛之服。”所以前文引用的《广陵潮》中,秦氏要云麟“你快换一件素服”,就是遵从这一俗规。旧时,有亲友来吊时,有的人家还有发“孝帕”的仪规,即送上一方白布帕,发白布帕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让吊唁者在行礼时顶在头上,表示哀痛。二说是便于吊唁者揩抹眼泪。后来此俗发生变化,演变为发“白纸花”,现今发“白纸花”已成为流行的丧礼。

吊唁者的表情当然是要哀痛悲伤的,若为至亲和挚友,还有哭丧一礼。吊唁者哭丧时,家中孝属又有陪哭的礼节,此时室内外哭成一片,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扬州人便谓此“嚎丧”。但有的人家忙于事务,或是悲痛至极,难以哭声连天,扬州一带乡村便有人“代哭”,代哭的多为中年妇女,是随同吹鼓手一并受雇而来的。

宾客前来吊唁,旧时扬州人家专门有人在一旁“喝礼”,吊唁者按照“喝礼人”的指挥,行“一跪三叩”之礼。《邗江三百呤》卷五云:“一跪三叩,国制也。扬城丧事,灵前一人站立,俟往吊者拜焉。拜用四揖四叩首,相间起伏。吊者初拜起,即喝云:‘不敢,劳起!’四拜将毕,又云:‘叩谢,请起!’名曰:喝礼。”现今“一跪三叩”已改变,人们已用“三鞠躬”代替,行礼时,孝子在一旁相伴行礼。

宾客吊唁时,除行礼致哀外,照俗例,都会送上一些财物,用以助丧,这些财物就叫“奠仪”。扬州人家的“奠仪”大致有:现钱、孝幛、香烛、冥钱等,文士间还有祭文、挽联等。民国以来,又多用花圈。

明清以来,扬州城乡有了丧事,都要请来一帮吹鼓手,管弦丝竹,吹打弹唱,当有吊客前来,吹鼓手更要起劲地表演一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一新俗,有人家开始不用吹鼓手,改为在灵堂上放哀乐。灵堂放哀乐,这是无疑要比吹鼓手文明得多。

其实,丧事中用吹鼓手并不合古制。在古代,人死后,是在内宅云板传点,一次四下,频敲为号,这就是所谓的“丧音”。扬州民间有“神三鬼四”一说,是说祭神或者是在一般的吉礼上,人们叩首常用“三”数,丧礼则用“四”数,因而丧音为四下。《红楼梦》第十三回:“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对这一古制,身为清代的“三朝元老、九省封疆”的扬州学者阮元,他是很熟悉的,所以当阮元的父亲亡故时,他便不用鼓吹,而是改用“鼓点”作为丧音。对此,《邗江三百呤》中记载:“丧不用乐,古今通义也。扬州丧事,吊者入门,以鼓吹丝竹为行拜之节,及祭,则亦必用乐。阮伯元中丞居父丧,恪遵古制,门设鼓厅,设点以待吊客。奠而不祭,亦以鼓点为令。及葬,以鼓角为前导,概不用乐。知礼者,多变而从之。”

主要亲属都到场吊丧后,家中便可为死者盖上“蒙脸布”,蒙脸布也可为纸质,多为裱芯纸,又叫做“蒙脸纸”。蒙脸布盖在死者脸上,便不再揭开。接着,家中便要忙于“入殓”。

旧时,殓又分为小殓、大殓。小殓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大殓就是把尸体放进棺内。扬州人家在小殓、大殓时,家属都要放声痛哭。尤其是大殓,盖棺后就再也见不到死者了,故家属都是万分悲伤,尽哀而止。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上提倡火葬,大殓都在火葬场举行,大殓的仪式便演变为现今的遗体告别仪式。

旧日封棺时,扬州人家有“封棺礼”。此时孝子要头顶一只筛箩,筛箩内有一绺孝子的头发,一段松柏树枝、一把用红布裹柄的斧头和若干根棺材钉。“执钉”者多为死者兄弟,“挽钉”(钉牢棺盖)者为木匠。钉最后一根钉,叫钉“子钉”,“子钉”下塞进红纸裹着的孝子头发,连着“子钉”一起钉进棺盖。扬州人家的“封棺礼”是孝子尽孝道的礼式,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也有人借入殓之机“闹丧”,其事由多为财产分配、丧葬费用等家庭琐事,有的主要亲属或是屡请不到,或是不肯执钉,常常是纷扰不休,久拖不决,使入殓变成了“过关”。一桩原本是孝子尽孝道的礼仪,在有的人家竟发展成为一场家庭闹剧。

-- 奠 礼 出 殡

棺材里装进尸体就叫“柩”,停柩待葬叫做“殡”。在古代,大敛之后先把柩停放在堂屋前的东侧台阶上,三天后再移到西侧台阶上继续停放,这时便叫“殡”。为什么有这样一套做法呢?在古代人的礼仪中,东侧是主人的位置,西侧是宾客的位置,把灵柩从东阶移到西阶,预示死者已从主人变为客人,将不能久留家中,“殡”字从“宾”字,就是这个道理。

旧时扬州人家的奠礼是在出殡前,在家中举行,叫做“家奠”。推行火葬后,尸体先要出殡到殡仪馆,在殡仪馆里举行奠礼,奠礼便移到出殡之后举行。

旧时的家奠,有人家是请和尚诵经,有人家是请道士做道场,还有人家是请吹鼓手吹奏乐曲或是唱小戏,各家做法不一。对这些做法,民众解释也不一,有人认为和尚诵经是超度亡灵;有人说道士的做道场是追荐升天;也有人解释吹鼓手的乐曲和小戏是使亡灵能愉快地离去。其实这些种种不同的做法,都是“助灵入阴”的民间信仰在丧俗中具体表现。在扬州人的信仰习俗中,“助灵入阴”的信仰由来已久,古人***设人是有灵魂的,认为人死只是“精神离形、各归其真”,这“离形”的“精神”即为灵魂,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鬼”。人死后,灵魂要归于阴间,而到阴间的路途上又有众多阻碍,需要为灵魂逐一指明,这就是“助灵入阴”的民俗心理,同时也是在出殡之前举行家奠的民俗含义。

扬州人家的“助灵入阴”,除了以上几种表现形式外,还有唱安魂歌的,利用民歌来告知死者在去阴世的途中,将会遇到的景物以及注意事项。位于里下河水乡的宝应有一首民歌叫《十送亡灵》,这首民歌就是助灵入阴的安魂歌,其中第四段唱道:

四送亡灵莫逍遥,

(你)步步登高走仙桥,

过了仙桥有摆渡,

上了渡船(你)站稳了。

在宝应,如果老奶奶去世,在她的“寿鞋”上还会绣有小狗、小鹅,有“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之说。可见,“助灵入阴”的信仰在民众中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丧事中家奠的重要特性。

家奠是民间丧事中最盛大的仪式,除了有上述助灵入阴的种种做法,扬州人家还要设酒宴招待来客,这就是所谓的“期丧筵乐”。扬州人家的“期丧筵乐”也是由来已久,明代万历年间的《扬州府志》二十七卷中记载:“扬俗丧礼,……朝祖之夕,亲友醵钱之宴,伎乐杂 ”。清嘉庆年间的《重修扬州府志》亦云:“近日扬城治丧,灵前笙簧丝竹之音胜于哭泣。”从明代至民国,扬州人家的这种期丧筵乐,呈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铺张的发展趋势。举办丧事本来是为了死者,到了这个局面,却变成了招待生者,实在是有悖常理。现代,城里的铺张之风已大为好转,但在农村,仍未绝迹。

旧时,扬州民间有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不能立即到达阎王那儿,其魂灵要暂时留驻在本地的土地庙里。在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高邮之丧礼”,其中记载:“棺殓之夕,必延僧道念放焰口。家人则以纸轿,纸船,纸马,抬至土地祠中,声请土地暂放死者,随其回归,谓之招魂看戏。”这些纸轿、纸船、纸马都是亡灵在阴间的交通工具,人们把这些抬到土地祠中,以为就可以把死者的魂灵接回家中。但是,人们又认为魂灵回家时,会有凶煞出现,所以扬州人把死者魂灵招回来,叫做“回煞”。奇怪的是家人把死者魂灵招回来,又因为害怕凶煞,当晚全家都要外出,谓之“避眚”。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设想出虚无的灵魂,反过来又被自己的设想所征服,这就是旧时迷信行为的重要特征。

清代有一本著名的笔记***叫《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就是在扬州去世的,沈复按照扬州的风俗安排了芸娘的葬礼,他在《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中就记叙了从“回煞”到“避眚”的经过:

回煞之期,俗传是日魂必随煞而归,故房中铺设一如生前,且须铺生前旧衣于床上,置旧鞋于床下,以待魂归瞻顾。吴下相传谓之“收眼光”。延羽士作法,先召于床而后遣之,谓之“接眚”。邗江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

把死者灵魂招回家中,设酒肴招待,家中其他人都要回避,于是盗贼便有可能趁虚而入,所以《浮生六记》中又说:“以故有因避被窃者”。这倒是个难题,在家怕凶煞,外出怕盗贼,怎么办呢?于是扬州人想出了约聚亲友在出殡前到家中“坐夜”的办法。《广陵潮》第九十五回说:“过了一天,已到停灵日期,内外客人倒也来得不少。女眷们如秦氏、何氏等,都来坐夜。”“坐夜”时,因人多势众,即使有凶煞来了,也可以壮胆。现今,停灵期间“坐夜”一俗仍有,不过,不是如《广陵潮》中都是女眷们,而是以男子为主。当然,现代人“坐夜”不是为了招魂避煞,而是看作与死者的相守相伴,是亲情和友情表示,故现在扬州人把“坐夜”又叫成了“伴夜”。

现代扬州人家的丧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入殓、第二天家奠、第三天出殡。出殡,扬州人又叫“送殡”、“出丧”、“出田”。一般是在清早。清晨在家中进行最后一次家祭,便将灵柩装上灵车向墓地(今为火葬场)进发,这在扬州又谓之“发引”。这发引的队伍在旧时是讲究排场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有一段描述:

吴翰林是此地人,公馆就在东门城里小街上,死了多日,今天出柩,……这时候出丧送殡的人很多,孝子才十几岁,是姨太太养的,周身麻衣大孝,手拿哭丧捧,由别人搀着;送殡的女太太坐在小轿里哭着;棺材前面吹嗽叭,放炮;武职衙门里派来的队伍在最前面开路,擂鼓吹号;从小街头到东门外大街,隔三五家门面就摆一席路祭。……吴翰林的棺材上盖的大红毡毯,八个土工抬着棺材,由小街上大街。小街太窄狭,要出了小街到大街,棺材调直过来,才好上独龙杠。上独龙杠要三十二个土工抬,那个才威武。……

这个吴翰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所以要用三十二人抬棺。以往百姓之家,抬棺也需要八人。在发引途中,还有人不断地散撒纸钱。遇有路祭,还要停下棺柩受祭。如今棺柩仍有,是火葬场租用的,也不别这么多人抬,也没有路祭(在乡村里时或还有路祭),由殡葬专用车直送火葬场,那些铺张的排场都免除了。

--下 葬

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下葬”。旧时扬州人去世后多为土葬,土葬要事先选好坟地。民间有一俗信,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参与择地,风水先生因此也编造出了许多选择坟地的说法和讲究。

坟地选好后,事先掘好一个可放棺材的深坑,掘深坑,俗谓之“打金井”。待送葬行列来到坟地后,先由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谓之“定向”。然后在坑中放进一扎稻草,点火焚烧,谓之“暖坑”。暖坑后,孝子先下到坑中,其他人向坑中撒一儿碎银或硬币,谓之“分金”。这些碎银和硬币随后都成为挖坑土工的赏钱。孝子上来后,便用绳索把棺柩牵引着,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放在柩上,这叫做“安位”。此时有人在一旁说一整套的吉利话,谓之“说好”。然后开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份依次向坑中撒土,谓之“兜宝”。土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谓之“斗金”。坟初成,家中有人三日后再来探视,则谓之“复三”。至此,安葬事宜便告完毕。以上列举的安葬程式和相关术语,是守墓人所熟知的。扬州西北郊有好几处坟墓集中地,如平山堂北、金龟山南等,这些墓园都有守墓人员,挖墓穴的土工也由他们兼任,他们都十分熟悉这一套

安葬习俗。

在坟墓旁“说好”的,有点类似砌房造屋和新婚洞房里的“说好”,但那种“说好”是见“好”说“好”,而丧葬的“说好”却要把丧事说成喜事。在扬州的传统观念里,高龄老人去世,人们看成是顺天之道,可以把丧事当作喜事办,所以丧事“说好”就迎合这种需要。有一首八十年代在扬州仪征***录的“兜宝歌”就是这样唱道的:

小小大锹亮堂堂,府上金井四角方。

孝子兜进大元宝,子子孙孙做阁老。

孝女兜宝笑盈盈,将来是个老寿星。

儿媳兜宝笑哈哈,发财发福第一家。

孙子兜宝笑嚷嚷,大学毕业出外洋。

恭喜!恭喜!

“说好”的这一番吉利话,使得丧礼的最后程序在吉祥如意的祝福声中宣告结束。

四送亡灵莫逍遥,

(你)步步登高走仙桥,

过了仙桥有摆渡,

上了渡船(你)站稳了。

在宝应,如果老奶奶去世,在她的“寿鞋”上还会绣有小狗、小鹅,有“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之说。可见,“助灵入阴”的信仰在民众中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丧事中家奠的重要特性。

步步登高添富贵年年好运迎吉祥横批是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愿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到黄昏

猪鼻子插葱---装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和尚敲钟-得过且过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别扭扭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的月饼——***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缘(圆);遇了缘(圆);一盒来一盒去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擞——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我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把鼻涕往脸上袜——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自脖老鸽(gua)——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自莱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讶心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自开水画画——轻(请)描淡写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根骨不,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自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打灯笼——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白仙鹤长了个秃尾巴——美中不足

白铁斧头——两面光

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猜清楚楚;一清

二楚

白纸写黑字——黑自分明;更改不掉;改不了;变

不了;没办法;赖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做的灯笼——一点就亮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百货店里卖鞋袜——各有尺码

百斤担子加铁砣——重任在肩;肩负重任

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单单

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后为秦国左相〕认妻——位高不忘旧情

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

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

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百岁公公吹火——老气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百丈高竿挂红灯——红到顶了

柏木椽子(chuan,zi〕——宁折不弯

柏油烫猪头——连根

败家子回头——金不换

败将收残兵——重整旗鼓

拜把子兄弟开茧店——结党营私(丝)

拜旨走进吕祖(吕洞宾)庙——走错门了;找错了门

拜年的嘴巴——尽说好话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搬辍起石磙砸碾盘——实(石)打实(石)

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班房里的衙役——听差的

斑鸠抱窝——悬蛋

班鸩打架——卖弄风流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扳不倒骑兔子——不稳当;不稳

扳不倒坐到烧饼上——面上人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扳倒碓窝(白臼)吓婆婆——泼妇

扳着炉子烤头发——了(燎)不得

扳着指头算帐——有数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板凳上搁蒺藜——坐不稳;坐不住

板凳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扒拉不开;打不开场面

板凳上钻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根斧劈柴——一面砍

板门上贴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板上的泥鳅——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半边羊头——独角

半边猪头——独眼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截砖头——甩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半斤放在四两上——翘得高

半空的云彩——变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势——栽个大跟头

半空中的人把——高明

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响)得高

半空中盖房子——没处落脚;落不得脚

半空中赶牲口——露马脚

半空中刮蒺莠——讽(风)刺

半空中挂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露了蹄

半空中数指头——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个人(仁)

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热闹;嘴上热情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半瓶子醋——乱晃荡

半山腰倒恶水(滑水〕——下流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天云里踩钢丝——提心吊胆

半天云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云里吹唢呐——想(响)得高

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半天云里吊口袋——装疯(风)

半天云里翻帐簿——算得高

半天云里看厮杀——袖手旁观

半天云里拉家常——空谈

半天云里飘气球——高高在上;没着落

半天云里骑仙鹤——远走高飞

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尾

半夜鸡叫——不晓;乱了时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门——来者不善

半夜里的被窝——正热乎

半夜里和面——瞎鼓捣

半夜里抡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里捉迷藏——瞎摸;摸不着

半夜聊天——瞎说

半夜起来穿衣服——为时过早

半夜敲门心不惊——问心无愧

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恶梦——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半夜做梦啃猪蹄——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膀子一甩——不干了

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棒槌改蜡烛——粗心

棒槌进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针——粗中有细

棒槌敲竹筒——空想(响)

棒槌上天——总有一天落地

棒打鸭子——呱呱叫

棒打鸳鸯——难分开;两分离

棒子面煮葫芦——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棒子面煮鸡子儿——糊涂蛋

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经材料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

包办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包单(被单)布洗脸——大方

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包脚布上飞机——一步(布)登天

包脚布上生虮子(ji,zi虱子的卵)——好角(脚)色(虱)

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包脚布做夹扣子——又臭又硬;臭硬

包脚布做围脖——臭一圈儿

包元宵的做烙饼——多面手

包子吃到豆沙边——尝到甜头

包子熟了不揭锅——窝气

包子张嘴——露馅

苞谷棒子生虫——专(钻)心

苞谷面糊——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剥葱捣蒜——干的小事

剥了皮的蛤蟆——临死还要跳三跳

剥皮的青藤——***

雹子砸了棉花棵——光杆司令

薄刀切葱——两头空;两落空

薄刀切豆腐——两面光

薄皮气球——不攻自破

薄纸糊窗棂——一戳就穿

保险柜挂大锁——万无一失

保险柜里安——暗藏杀机

宝囊里取物——手到擒来

宝塔顶上的宝葫芦——尖上拔尖

饱带干粮晴带伞——有备无患

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抱打摆子——窝里战;又扑又颠

抱长胡子——窝里老

抱紧肚子装饱汉——空虚

抱木头跳江——不成(沉)

抱菩萨洗澡——淘神

抱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爱财舍命

抱在怀里的西瓜——没跑;跑不了;十拿九稳

抱着茶壶喝水——嘴对嘴

抱着灯心救火——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抱着擀面杖当笙吹——一窍不通

抱着孩子拜天地——双喜临门

抱着葫芦不开瓢——死脑筋

抱着黄连做生意——苦心经营

抱着金砖挨饿——活该

抱着蜡烛取暖——无济干事;不济事

抱着木棍推磨——死转圈儿

抱着琵琶跳井——越谈(弹)越深

抱着钱匣子睡觉——财迷心窍;财迷

抱着石头跳深渊——死不回头

抱着铁耙子亲嘴——自找钉子碰

抱着香炉打喷嚏——触一鼻子灰;碰一鼻子灰

鲍叔识管仲——知心

暴风雨中的航船——顶风破浪

暴雨前的闪电——***雷霆

爆米花沏茶——泡汤了

爆竹店里夫人——热闹;自作自受

爆竹脾气——一点就着;点火就着

豹狗子吃马鹿——好大的胃口

豹子进山——浑身是胆

报国寺里卖骆驼——没有那个事(寺)

报纸上的社论——句句讲真理

杯弓蛇影——自相惊扰

杯水车薪——无济无事;不济事

背鼎锅上山——吃不住劲

背篼里头摇锣鼓——乱想(响)

背鼓进祠堂——一副挨打的相

背鼓追槌——自讨打

背门板上街——好大的牌子

背菩萨下河——淘神

背石头上山——硬吃亏;自讨麻烦;自找麻烦

背媳妇过独木桥——又惊又喜

背油桶救人——惹火烧身;引火烧身

背着醋罐子讨饭——穷酸

背着粪筐上银行——臭钱

背着粪篓满街串——找死(屎);寻死(屎)

背着棺材上战场——往最坏处想

背着哈哈镜走路——不怕后人见笑

背着黑锅做人——直不起腰;伸不起腰

背着喇叭赶集——揽差事

背着灵牌上火线——要拼命;拼啦

背着棉絮过河——越背越重

背着琐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背着梯子骂街——发贼横

背着娃娃推磨——添人不添劲

北京的萝卜——心里美

北门外开米店——外行

被虫子咬过的果实——未老先衰

被猎人追赶的金鹿——慌里慌张

被埋没的陶佣——永无出头之日;难出头

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

被窝里放收音机——自得其乐

被窝里磨牙——怀恨在心

被窝里伸出一只脚——你算老几

被窝里养老虎——留下祸根;留下后患

被窝里捉跳蚤——瞎抓

背后藏茄子——有外心;生了外心

背后拉弓——暗箭伤人

背集摆摊子——外行

背靠背睡觉——体贴人

背人偷酒喝——冷暖自己知

背水作战——断了后路;不留后路

背阳坡上的太阳——不久长;难长久

背着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笨狗撵(nian追赶〕兔子——不沾边;沾不上边

笨姑娘纳鞋底——坑坑洼洼

驴子过桥——步步难

笨牛吃麻雀——不好捉弄

笨鸭子——上不了架

笨贼偷法官——自投罗网

崩了群的马——四处逃散

逼公鸡下蛋——故意刁难;有意为难;办不到;没法办

逼人跳海——害人不浅

逼上门的生意——没有好货

鼻尖上吊镰刀——挂不住

鼻尖上抹黄连——眼前苦;苦在眼前

鼻孔喝水——够呛

鼻孔里的汗毛——了(燎)不得

鼻孔里长瘤子——气不顺

鼻梁碰着锅底灰——触霉头(倒霉〕

鼻梁上放菜刀——好险;冒险;危险

鼻梁上挂眼镜——四平八稳

鼻梁上挂钥匙——开口

鼻梁上推小车——走投(头)无路

鼻涕流进喉咙里——吃亏沾光没外人

鼻头搽***——一副好相;好相;装丑

鼻头上摆摊子——眼界宽

鼻头上挂粪桶——不知香臭;闻不着香臭

鼻头上抹蜂糖——干馋捞不着

鼻头上耍木偶——面上人

鼻头上长犄角——出格

鼻眼里钻跳蚤——好迸难出

鼻子里插葱——装相(象)

鼻子里灌醋——酸溜溜的

鼻子上安——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鼻子上挂秤蛇——抬不起头来

鼻子上挂肉——油嘴滑舌

鼻子上冒烟——急在眼前

鼻子下面挂电灯——闻名(明)

比赛场上的运动员——争先恐后

比着被子伸腿——量力而行

笔杆子吞迸肚——胸有成竹

壁画上的耕牛——不中用

壁上的耕牛——离(犁)不得

壁上挂鬼星——鬼话(画)

闭了眼和面——瞎搀和;乱搀和

闭着眼睛鼓风——瞎吹

闭着眼睛哼曲子——心里有谱

闭着眼睛卖布——瞎扯

闭着眼睛摸田螺——瞎碰;瞎撞

闭着眼睛螳河——听天由命

闭着眼睛跳舞——盲目乐观

闭着眼睛训话——瞎说

闭着眼睛走路——瞎摸

闭着眼睛走南墙——瞎碰

蝙蝠看太阳——颠倒黑白;傻了眼

鞭打快牛——忍辱负重

鞭打千里驹——快马加鞭

鞭打死鸟——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鞭杆做大粱——不是正经东西

鞭梢上拴两个蛤馍——经不起摔打

扁担打限头——先一头落地

扁担倒了也认不出来——一字不识

扁担窟窿插麦茬——对上眼了

扁担搂柴——管得宽

扁祖挑柴火——心(薪)挂两头

扁担挑水走滑路——心挂两头

扁担无钉——两头的塌;两头滑脱;两头耍滑

扁担砸杠子——直打直

扁担做桅杆——担风险

扁豆绕在竹竿上——有靠了

扁鹊开处方——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变戏法的本领——全凭手快

变戏法的亮手帕——不藏不掖

挂起贞节牌——***正经;***装正经

立牌坊——***正经;***装正经;不要脸

裱糊店里的纸人——一点就透;一戳就破

裱糊匠上天——胡(糊)云

裱画店夫人——自己丢出话(画)来

鳖蛋上抹香油——圆滑;又圆又滑

鳖咬手指头——抓住不放;揪住不放

瘪肚臭虫——要叮人

瘪粒儿的麦穗——头扬得高

瘪嘴吹萧——走漏风声

殡仪馆里的棺材——装人

兵营里养——乱了军心

冰雹砸了棉花棵——尽光棍;全是光棍

冰坂上的驴子——四脚朝天

冻河上赶鸭子——大家耍滑

冰窖里嬉耍——冷笑

冰库里点蜡——洞(冻)房花烛

冰凌当拐杖——靠不住;不可靠

冰凌挂胸口——凉透心;冷透了

冰凌调豆腐——难办(拌)

冰面上盖房子——不牢靠

冰山上画画——好景不长

冰塘葫芦——一串一串的

冰糖调黄瓜——干脆;干干脆脆

冰天雪地发牢骚——冷言冷语

冰雪里到肚皮上——凉了半截

并列第一名——不相上下

病鬼开药店——自产自销

病好郎中到——晚了;迟了

病猫的尾巴——翘不起来

病人拍皮球——有气无力;少气无力

病人遭雷打——天灾人祸

病重不吃药——等死

拨好的闹钟——不到时候不打点

玻璃窗里看戏——一眼看透;一眼看穿

玻璃蛋子变鸡蛋——有一套

玻璃掉在镜子上——明打明

玻璃肚皮——看透心肝

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无山路,没有出路

玻璃缸内关苍蝇——乱窜

玻璃猴子——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玻璃镜上的人儿——有影无踪

玻璃筷子夹凉粉——光对光

玻璃瓶子装开水——三分钟的热劲

玻璃瓶装宝物——一眼看透;一眼看穿

玻璃菩萨——神明

玻璃球上拴麻线——难缠

玻璃上放花盆——明摆着

玻璃娃娃——明白

玻璃心肝水晶人——明白人

玻璃做鼓——经不起敲打

菠菜煮豆腐——一清(青)二白

伯乐挥鞭——骑马找马

博物馆的陈列品——老古董

脖颈上拴头驴——不是正庄(桩)

脖子上挂——太悬乎

脖子上围裹脚布——臭了一圈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nian追赶〕不上

跛脚马上阵——没有好下场

跛脚毛驴——不走正道;光走歪道

跋子拔萝卡——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跛子打秋千——一处拐腿,处处拐腿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跛子骑瞎马——各有所长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跛子走路——左右摇摆;摇摆不定;一步步来

簸箕里的蚂蚁——条条是路;条条是道;路子多

补锅匠的脊梁——背黑锅

补锅匠栽跟头——倒贴(铁)

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不吃羊肉羊膻臭——自背臭名

不出鸡的鸡子儿(鸡蛋〕——坏蛋

不出芽的谷子——坏种;孬种;不是好种

不倒翁得相思病——坐卧不安;坐卧不宁

不倒翁骑兔子——没有稳当劲

不饿带干粮——有备无患

不恨绳短、只怨井深——错怪

不见兔子不撒鹰——做事稳当

不敬东家敬伙计——认错了主

不碰南墙不回头——倔强;顽固到底

不熟的葡萄——酸得很;酸气十足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有你无我

不听曲子听评书——说的比唱的好听

不听使唤的套筒枪——卡壳了

下长毛的家雀——飞不了

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布袋里买猫——不知底细

布袋里装牛角——内中有弯

布上的棉线——千头万绪

布娃娃——缺乏生气

卡了壳——不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仙聚会——神聊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夜吃烧鸡一思思想想(撕撕响响)

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

扮秦桧的不卸装——谁没见过你个二花脸

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子咧嘴——美出馅了

剥皮的树——不长

薄刀切豆腐——两面光

抱着蜡烛取暖——无济于事

报时的雄鸡——不用催

爆竹脾气——一点就着

背手后挂胡琴——拉不着

背后作揖——反礼),

背石头下河——摸底

背手上鸡窝——不简单(栋蛋)

被面上刺练——绵上添花

被窝里划拳——没掺外手

被窝里踢皮球——不见起

逼出来的口哄——信不得

逼楚霸王寻死——心理战术

鼻孔喝水——够呛

鼻涕往上流——反了

鼻头上涂自粉——一副好相

鼻子上吊秤锤——捣嘴

鼻子上袜黄连——苦在眼前

比干丞相——没心

闭着眼睛走路——净想歪道儿

闭着眼睛和面——瞎掺和

门着眼睛卖布——胡扯

壁虎尾巴——节节活

鞭杆当笛吹——没心眼

鞭炮店失火——恭维自己

扁担冲水——牌子很大

庸担上睡觉——想得宽

扁担挑水——挂两头

变戏法的打锣——虚张声势

冰凌的豆腐——难办(掰)

冰山上的雪莲——冻了心

冰上走路——小心在意

冰精蒸荔枝——甜透了

冰窑里打哈哈——冷笑

病好打郎中——恩将仇报

玻璃掉在镜子上——明打明

玻璃杯沏茶——看到底

玻璃猴子——成不了大气候

玻璃瓶装金鱼——一眼看透

玻璃铺的家当——不堪一击

玻璃观音——神明

玻璃罩里的苍蝇——到处碰壁

拨开竹叶见梅花——分清白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不大不小的老鼠——最刁

不倒瓮沏茶——没水平

不倒瓮骑兔子——没个老实劲

不到黄河心不死——顽固不化

不共戴天的敌人——有你无我

不见棺材不落泪——死心眼

不叫的狗——暗下口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有你无我

不识字的人看布告——一纸都是墨

不熟的杏子——酸极了

不着窝的兔子——东跑西颠

布袋里装石榴皮——一个子也没有

“重阳节”对联简析欣赏

福星高照

上联:步步登高添富贵下联:年年好运迎吉祥上联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贵字是仄声为上联。下联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祥字是平声为下联。横批可有也可无,如写横批,则1以四字为好;2能概括整联意思就行。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过春节,风俗在门上贴对联,一般称春联。对联的意思是相对称的。上一句称上联,下一句称下联。一般贴门的两边框上。横批,指贴在门楣上的横行的批语性质的词句。

歇后语的知识

“重阳节”对联简析欣赏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

 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菊蕊金秋傲霜;

 下联:梅花隆冬斗雪。

 上联:三径归时秋菊在;

 下联:满城近日雨风多

 上联:三径就荒菊绽蕊;

 下联:一堂大喜雁来宾。

 上联:小雨酿寒侵白纻;

 下联:西风怜醉避乌纱。

 上联:劝君一醉重阳酒;

 下联:邀月同观敬老花。

 上联:乌台好仿黄花宴;

 下联:凤笛催成红叶诗。

 上联:步步登高开视野;

 下联:年年重九胜春光。

 上联:步步登高开视野;

 下联:年年有度喜重阳。

 上联:夏至酉逢三伏热;

 下联:重阳戊遇一冬晴。

 上联:靖节排冠归隐去;

 下联:孟生落帽快登临。

 上联:孟参军龙山落帽;

 下联:陶居士三径衔杯。

 上联:何处题糕酬锦句;

 下联:有人送酒对黄花。

 上联:黄菊绮风村酒熟;

 下联:紫门临水稻花香。

 上联:年高喜赏登高节;

 下联:秋老还添不老春。

 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

 下联:登高佳节倍思亲。

 上联:登高喜度老年节;

 下联:赏秋畅饮菊花酒。

 上联:乌帽凌风,参军举止;

 下联:白衣送酒,处士风流。

 上联:败兴无端,满城风雨;

 下联:登高何处,插鬓茱萸。

 上联:高阁滕王,何人赋就;

 下联:曲江学士,此日齐来。

 上联: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下联: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上联:入酒菊香由我醉

 下联:向秋山色带云看

 上联:年颇老矣尚能饭

 下联:体甚键哉不必扶

 上联:重九樽前,素秋千顷;

 下联:故乡篱下,黄菊几支?

 上联:双庆临门,家庆欣逢国庆;

 下联:三阳播彩,小阳喜叠重阳。

 上联:九九芳辰,幸未遇满城风雨;

 下联:三三佳节,好共登附郭云山。

 上联: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下联:陶处士风流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重阳节对联赏析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我国《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阴阳家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活动。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吃糕的“糕”与登高的“高”谐音相同,都有长久高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咏重阳、登高咏菊的诗词佳作。明清以来对联兴盛,有关重阳节的名联佳对也层出不穷,成为这个古老节日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寿;

 登高。

 相传九月九日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据《西京杂记》载,汉初已有此风俗,若推溯其源,其来可能更久。至于重阳登高,据说始自东汉,为名术士费长房所传的重阳袪祟法门。此联并举重阳节的这两大习俗,简介精炼而意蕴完足,自是佳对。

 黄花宴;

 红叶诗。

 黄花,指菊花。重阳有赏菊的传统,独乐不如众乐,人们自当与亲与友,推杯送盏,同此赏心乐事。这是秋花带给人的欢乐。秋叶似乎并不逊之,因为它能传达爱意。据传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简放宫女,赐百官司吏,卢渥得一人,正为叶上题诗者。红叶对黄花,工稳之外,意味深长,令人击节赞叹。

 三三令节;

 九九芳辰。

 三三,指三月三,魏晋以来又将此日视为“上巳节”,陌上踏青,曲水流觞,临水赋诗,是此日习俗。九九,即为九月九。三、九,皆为阳数。三月三,传说为王母开蟠桃会的日子;九月九,谐音“久久”,古人视之为吉利喜庆的日子。这自然与所谓“毒月恶日”的端午节有天壤之别,所以联中用“令节”、“芳辰”,实在是人们观念的真实写照,并非虚饰之辞。“三三”、“九九”,“令辰”、“芳节”,属小类工对。

 凤岭设赏;

 龙山落冠。

 凤岭,又名望楚山,在襄樊境内,西晋名臣刘弘与山简都曾于此处重阳宴赏。“龙山落冠”乃东晋人孟嘉的故事。孟嘉是东晋名臣桓温的`参军,为人温和雅正,颇受推重。某年重阳,桓温设宴,僚属共游龙山,孟嘉衣帽应风飘落而不自知。桓温命左右勿言,欲知其何以处之。待孟嘉如厕,命孙盛作嘲讽之文,并将文章与落帽同置于孟嘉坐处。孟嘉返还其处,见此文此帽,并无尴尬之容,笑索纸笔,作文答复,一挥而就,其辞甚优美。此则故事自然是在赞佩这位孟参军既风度翩然又才思敏捷。晋世多名士,山简与孟嘉也在其列,此联似乎颇钟情于其辈的风度。

 愁闻风雨;

 讌会湖山。

 上联颇有鉴湖女侠秋瑾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思,同时又可见“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况味(见后二联),总之无非说些惹人烦忧之事。下联反之,乃推杯送盏,及时行乐之意。一正一反,不惟重阳如此,一年三百六十日皆如此。

 东篱开寿菊;

 南陌献嘉禾。

 上联点化了陶渊明《饮酒诗》“***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

 有人来送酒;

 容我去题糕。

 上联是关于陶渊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无酒可饮,对菊遣怀时,见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来送酒,遂把盏痛饮。下联是关于刘禹锡的典故。刘氏作《九日》诗,本想用“糕”字,由于五经之中并无此字,遂罢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诗嘲之,其中有句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另外,“糕”与“高”谐音,“题高”也可指重阳节登高赋诗之意。

 临风乌帽落;

 送酒白衣香。

 上联事关孟嘉,下联事关王弘,前已言之。

 题糕惊僻字;

 飞屐发豪情。

 上联言刘禹锡,前已言之。下联言庾亮。《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

 鼓琴仙度曲;

 种杏客传书。

 此联本为元代文学家马祖常的诗句。马氏《石田山居》八首之最末一首曰:“淮南穷僻地,先世有林庐。花曙鸣山鸟,芹春跃岸鱼。鼓琴仙度曲,种杏客传书。朋辈如相觅,休嗔礼法疏。”平仄相谐,对仗工稳,心绪清旷者多喜此联。

 孰是题糕手;

 徒夸赐菊荣。

 上联事关刘禹锡,前已言之。下联点化黄巢的《不第后赐菊》,其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联妙在两个字:“孰”与“徒”。一“孰”字尽显了满腔豪气,当仁不让的情怀隐然可见。至于“徒”字则讥讽了浮华虚饰之徒。两联对仗工稳,意绪相反相成,颇为不易。

 三径归时岁月在;

 满城近日风雨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句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上联用之。下联用著名的“一句诗”:满城风雨近重阳。据惠洪《冷斋夜话》载,北宋潘大临工于诗,贫甚。临川谢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大临答云:“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来,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此事想来不禁令人唏嘘。

 步步登高开视野;

 年年重九胜春光。

 下联用***《***桑子》词,其词云:“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夏至酉逢三伏热;

 重阳戊遇一冬晴。

 据传此为钦天监曾用楹联,其旨在占物候。此联的意思如下:如果夏至恰为酉日,则三伏酷热;若重阳适为戊日,则冬天无雨雪。用物占***,别有一番新意,且对仗十分工整,乃佳对。

 靖节排冠归隐去;

 孟生落帽快登临。

 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孟生,即孟嘉。由于陶渊明喜菊,归隐时正在秋季,且重阳有“白衣送酒”的故事,是以陶氏成了重阳对联中的家常菜。“孟嘉落帽”之事,也在重阳发生,故而讲求用典的文人,也多未曾放过他。故而以陶孟二人为主料的对联众多,一般是“大同”而“小异”。

 话旧他乡曾作客;

 登高佳节倍思亲。

 此联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喜度老年节;

 赏秋畅饮菊花酒。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菊花酒,此酒有延寿的作用。是以“菊花酒”对“老年节”,合于情理。

 乌帽凌风,参军举止;

 白衣送酒,处士风流。

 参军,还是那位孟嘉孟参军。乌帽,依然是孟嘉的帽子。白衣,谓王弘;处士,谓陶渊明。不论“凌风”落帽,还是重阳“送酒”,“举止”都绝对“风流”。虽然又是以陶孟二人为主角的对联,长处在于简洁凝练,节奏明快。

 败兴无端,满城风雨;

 登高何处,插鬓茱萸。

 上联依然出自“满城风雨近重阳”。“败兴”的绝非“风雨”,而是催租客。诗情虽浓,无奈囊中空虚,可悲可叹!

 高阁滕王,何人赋就;

 曲江学士,此日齐来。

 王勃《滕王阁序》云:“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盖其文作于秋,此联遂用之。下联用曲江宴会的典故。盖唐时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谓之曲江会。宋人延袭此传统,称闻喜宴。此处泛用此举于秋闱告捷者。明清科举时,乡试在仲秋,称为秋诗,放榜近于重阳,故此联用之。此联对举凝练简洁,铿锵有声,实属佳对。

 习射谈经,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射,六艺之一。《礼记·月令》曰;“是月(季秋)也,天子乃教于田猎。”由于其发生于九月,故而上联用之。至于读经多在农闲之时,秋收之后良佳。天高地爽,形容秋日气温之清爽。上联紧切季秋。下联专写重阳节。一大一小,对仗工整。

 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

 陶处士风流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三秋,指秋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秋日,故下联曰“三秋赋归隐”。栗里,陶渊明的居处。其余相关典故,前已言之。此长联也是就陶孟二人翻新花样的对联。由于其“长”,所以比较起“短”联,更能铺成的开,意绪写得能更清晰明白,感情也能表现得更酣畅淋漓。当然长联比起短联来,平仄对仗上更费工夫,好在此联对仗十分协调,颇为不易。

;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白糖包砒霜——毒在里面

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白天打灯笼——白搭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白天照电简——多此一举

白天捉鬼——没影儿的事

白铁斧头——两面光

白仙鹤长了个秃尾巴——美中不足

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白纸做的灯笼——一点就亮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百货店里卖鞋袜——各有尺码

百斤担子加铁砣——重任在肩;肩负重任

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百里草原一人家——孤孤单单

百里奚认妻——位高不忘旧情

百里奚饲牛拜相——人不可貌相

百灵戏牡丹——鸟语花香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

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岁公公吹火——老气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百丈高竿挂红灯——红到顶了

柏木椽子——宁折不弯

柏油烫猪头——连根拔

败家子回头——金不换

败将收残兵——重整旗鼓

拜把子兄弟开茧店——结党营私(丝)

拜年的嘴巴——尽说好话

拜旨走进吕祖庙——走错门了;找错了门

扳不倒骑兔子——不稳当;不稳

扳不倒坐到烧饼上——面上人

扳倒碓窝吓婆婆——泼妇

扳倒葫芦洒了油——一不做,二不休

扳着炉子烤头发——了(燎)不得

扳着指头算帐——有数

班房里的衙役——听差的

斑鸠抱窝——悬蛋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斑鸩打架——卖弄风流

搬菩萨洗澡——越弄越糟;白费神;空劳神

搬起石磙砸碾盘——实(石)打实(石)

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板凳倒立——四脚朝天

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不住;不可*

板凳上搁蒺藜——坐不稳;坐不住

板凳上睡觉——难翻身;翻不了身

板凳上玩***——扒拉不开;打不开场面

板凳上钻窟窿——有板眼;有板有眼

板斧劈柴——一面砍

板门上贴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板上的泥鳅——无地容身;无处藏身

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板上敲钉子——稳扎稳打

半边羊头——独角

半边猪头——独眼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吹的了

半吊子的一半——二百五

半个铜钱——不成方圆

半截砖头——甩了

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半斤放在四两上——翘得高

半空的云彩——变化多端

半空中打把式——栽个大跟头

半空中的火把——高明

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半空中放爆竹——想(响)得高

半空中盖房子——没处落脚;落不得脚

半空中赶牲口——露马脚

半空中挂蒺藜——讽(风)刺

半空中挂剪刀——高才(裁)

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半空中数指头——算得高

半拉瓜子——不算个人(仁)

半篮子喜鹊——唧唧喳喳

半路开小差——有始无终

半路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半路上丢算盘——失算了

半路上留客——口上热闹;嘴上热情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半瓶子醋——乱晃荡

半山崖的观音——老实(石)人

半山腰倒恶水(滑水〕——下流

半天云里踩钢丝——提心吊胆

半天云里出亮星——吉星高照

半天云里吹唢呐——想(响)得高

半天云里的雨——成不了气候;不成气候

半天云里吊口袋——装疯(风)

半天云里翻帐簿——算得高

半天云里看厮杀——袖手旁观

半天云里拉家常——空谈

半天云里飘气球——高高在上;没着落

半天云里骑仙鹤——远走高飞

半天云里做衣服——高才(裁)

半天云中拍巴掌——高手

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尾

半夜吃烧鸡——思思想想(撕撕响响)

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半夜鸡叫——不晓;乱了时辰

半夜叫大姑娘的门——来者不善

半夜里的被窝——正在热乎劲上

半夜里的寡妇——难过

半夜里和面——瞎鼓捣

半夜里抡大斧——瞎侃(砍)一通

半夜里捉迷藏——瞎摸;摸不着

半夜聊天——瞎说

半夜起来穿衣服——为时过早

半夜敲门心不惊——问心无愧

半夜下雨——下落不明;不知下落

半夜做恶梦——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半夜做梦啃猪蹄——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半夜做梦娶新娘——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扮秦桧的没卸装——谁没见过那二花脸

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绊倒趴在粪池边——离死(屎)不远

膀子一甩——不干了

蚌里藏珍珠——好的在里面

棒槌吹火——一窍不通

棒槌打缸——四分五裂

棒槌当针——粗细不分

棒槌改蜡烛——粗心

棒槌进城——成精作怪

棒槌里插针——粗中有细

棒槌敲竹筒——空想(响)

棒槌上天——总有一天落地

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

棒打鸳鸯——难分开;两分离

棒子里做蛋糕——不是正经材料

棒子面煮葫芦——糊糊涂涂;糊里糊涂

棒子面煮鸡子儿——糊涂蛋

包办的婚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包单布洗脸——大方

包公的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杀亲侄——先治其内,后治其外

包公审案子——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

包脚布上飞机——一步(布)登天

包脚布上生虮子——好角(脚)色(虱)

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包脚布做夹扣子——又臭又硬;臭硬

包脚布做围脖——臭一圈儿

包元宵的做烙饼——多面手

包子吃到豆沙边——尝到甜头

包子咧嘴——美出馅了

包子熟了不揭锅——窝气

包子张嘴——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