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以训政的名义重新独揽大权统治,谁以训政的名义重新独揽大权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06 0
  1. 。历史中有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
  2.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呢?
  3. 关于慈禧的一些资料
  4. 如果光绪扳倒慈禧自己独揽大权能使清朝中兴吗
  5. 慈安太后死因有哪些说法
  6. 慈禧与晚清的半封建半殖民的制度有什么关系
  7. 请介绍一些关于清朝嫔妃的故事,越多越好

1、概念不同

北洋***: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

国民***: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

谁以训政的名义重新独揽大权统治,谁以训政的名义重新独揽大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时间不同

北洋***:北洋***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形成,存活于1912年~1928年。

国民***:国民***在1925年至1928年与北洋***相互对峙,北伐成功之后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存活于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

3、***不同

北洋***:开始是以袁世凯为首,袁世凯逝世后,北洋各部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制中央***。

国民***:以蒋介石为首,依《中华民国宪法》就任行宪后首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改组为总统府,******改中华民国总统,进入***时期。

百度百科-北洋***

百度百科-国民***

。历史中有很多贪财、贪权、贪色的人

载淳继位后,八大臣拟定了一个新的年号为“祺祥”。那拉氏为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称“慈禧”,为咸丰帝守丧时居住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所以叫“西太后”。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驾崩于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临终前,咸丰帝对后事做了精心的安排。立五岁的儿子载淳继位,并指定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

不过咸丰帝对八大臣也有防范之心,因此他赐给皇后钮钴禄氏(慈安)一枚“御赏”印,赐给那拉氏(慈禧)一枚“同道堂”印,八大臣所拟定的谕旨,必须要盖上这两枚印之后方能生效。这里的懿贵妃,就是日后大名鼎鼎,主宰清朝长达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

扩展资料

慈禧1852年入宫,四年后生下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后,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诛顾命八大臣并夺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朝进入暂时的平静期。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直至同治帝崩逝,爱新觉罗·载湉继位,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发动戊戌***,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溥仪继位为帝,尊慈禧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仪鸾殿去世,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百度百科-慈禧

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呢?

贪财的历史人物

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家财三十亿 ,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蔡京,宋朝的最大贪官是北宋奸相蔡京。他生活腐化,奢糜,蔡京最爱吃蟹黄包子,一顿蟹黄包子据说相当于当时数百户中产阶级家庭一年的收入。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宋朝权相之一、书法家。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人,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朱勔(1075—1126),苏州(今属江苏)人。宋朝大臣,为“六贼”之一。因父亲朱冲谄事蔡京、童贯,父子都任有官职。当时宋徽宗垂意于奇花异石,朱勔奉迎上意,搜求浙中珍奇花石进献,并逐年增加。政和年间,在苏州设应奉局,摩费官钱,百计求索,勒取花石,用船从淮河、汴河运入京城,号称“花石纲”。此役连年不绝,百姓备遭涂炭,中产之家全都破产,甚至卖子鬻女以供索取。方腊起义时,即以诛杀朱勔为号召。朱勔在奉迎皇帝的同时,又千方百计,巧取豪夺,广蓄私产,生活糜烂。钦宗即位,将他削官放归田里,后又流放到循州关押,复造使将他斩首处死。

张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宋朝将领,曾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飞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张俊极得皇帝恩宠。但这位张俊将军并不是靠杀敌报国来著称于史的,他是靠贪婪和他占据的巨大财富而闻名于世的。大肆兼并土地,占有了巨额田产,成为古往今来罕见的大地主,号称 占田遍天下,而家积巨万。张俊家共有良田一百多万亩,每年收租米六十万石以,相当于南宋最富庶的绍兴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两倍以上。通过巧取豪夺,张俊还占有了大批园苑、宅第,仅所收房租一项,每年就多达七万三千贯钱,也就是仅房租一项,就年收入七亿三千万文钱。

陈自强:字勉之。宋朝宰相,贪官。福建长乐人。淳熙五年 ?戊戌进士。庆元初以曾为权相韩侂胄童蒙师,累擢右正言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右丞相,显贵无比。

刘观 ,雄县人,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十分残酷,***60两银子的官员就要被剥皮,在皮囊里填草后放在衙门公座旁以警诫继任者。此法在当时收到一定效果。到了明宣宗时,最大的***犯竟是经历了四代皇帝、资历高深的最高司法官左都御史刘观。刘观执法犯法,大肆***受贿。在他影响下,御史们个个贪婪无比。宣德三年六月罢朝后,宣宗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询问,现在朝廷里哪个官员最***?杨荣毫不犹豫地说是刘观。宣宗立即下诏,命刘观巡视河道,实际上把他调离了御史位置。嗅觉灵敏的御史们立即闻风而动纷纷弹劾刘观及其子刘辐。宣宗大怒之下准备处死刘观父子,后在杨士奇等人的一再求情下,改贬二人到辽东戍边。刘观最后死在辽东。

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商人。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为官清廉,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 。

贪权的历史人物: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入秦宫为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 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 ,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二十四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十一年十一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辅国(704年―762年),唐肃宗时当权宦官,唐朝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相貌奇丑无比。李辅国四十岁之前无所作为。安史之乱期间,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兵权,并改名为辅国。之后又因拥立代宗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大权在握后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最后被人刺杀身亡。追赠太傅,谥号为丑。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汉族,生于黄州,籍贯江宁。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史弥远(1164年—1233年),字同叔。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中期权相、右仆射史浩之子。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及第。史弥远在两朝擅权共二十六年,一直得到宋宁宗﹑理宗的信用,封官加爵不已。其亲信七人,被时人称为“四木三凶”。史弥远等对金***取屈服妥协,对南宋人民则疯狂掠夺。他招权纳贿,货赂公行。还大量印造新会子,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而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追封卫王,谥忠献。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诛顾命八大臣,夺取***,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贪色的历史人物:

刘子业(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小字法师。宋孝武帝刘骏长子,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453年,被立为皇太子。464年,宋孝武帝去世,刘子业即位,改元永光,大赦天下。 刘子业在位时,凶残暴虐,滥杀大臣,就连他的叔叔也没能幸免。刘子业是历史上出名的**皇帝,将自己的姑姑纳入后宫为妃,与同母姐姐**。曾命令宫女***身体相互追逐、戏笑,有拒不从命的就杀死。还常让左右侍臣强迫奸*叔叔建安王刘休仁的生母杨太妃。公元466年,因刘子业的**残暴,被叔叔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七岁。

刘骜(前51年~前7年),史称汉成帝,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元帝刘奭与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汉成帝即位后,荒于酒色,外戚擅政,大政几乎全部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为王莽篡汉埋下了祸根,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作为一个唐代大诗人,喜好女色,他有两个很喜欢的歌姬小妾,一个叫樊素,一个叫小蛮,樊素有小口,小蛮有细腰,白居易作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从那以后,人们就形容细腰女子为小蛮腰,小嘴女子为樱桃嘴了。

朱温(852年—912年),宋州砀山人,五代十国后梁开国皇帝。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后脱离黄巢大齐***而归唐。后被唐廷赐名朱全忠,篡唐建梁后又改名朱晃。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是为后梁太祖,自此唐朝结束了它289年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妄有科配。但为人荒*好色。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别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统治者一样,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难以克服的缺憾和不足。他认为,皇权已经很稳固,陶醉于自己的赫赫战功,后期不理朝政,经常在贺兰山离宫和诸妃嬉戏、纵情声色。他给次子李宁令哥取妻没氏,见其貌美,就夺为己有,并立为“新皇后”。

完颜亮(1122年2月24日―1161年12月15日),女真名迪古乃,字元功,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荒*好色,曾对大臣高怀贞说他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 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 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关于慈禧的一些资料

光绪皇帝别说下圣旨逮捕慈禧太后,就算他在床上说两句对慈禧不敬的话,估计不到半个时辰,老佛爷就会派李莲英来?问候?皇上了。

大家不要觉得皇帝的权力有多大,想怎么就怎么,那是电视剧里,就算是电视剧里,皇帝不也受到几个大臣、嫔妃的约束吗?更何况慈禧太后那可是光绪帝名义上的妈。光绪皇帝能当上皇帝,那纯粹是捡来的,同治皇帝死后,他没有子嗣,咸丰一支就绝了嗣。皇帝可以死,皇位却要有人来坐,此时重要的皇室宗亲就在暖心阁商议皇位由谁来继承,这里的皇室宗亲主要是同治皇帝的几个亲叔叔和慈禧、慈安两宫太后。

大家伙选来选去,就选定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爱新觉罗?载湉。这个时候载湉才4岁,当他爹奕譞听到慈禧太后选了自己的儿子后,顿时大哭。奕譞还是很有远见,看得清楚自己的儿子进宫哪是当皇帝啊,完全就是当傀儡。说到底,大清朝的权力还是在掌握两个女人手中的,因为在选载湉之前,慈禧就很皇室宗亲以及军机处各大臣商议了,将来会垂帘听政。谁愿意把自己的儿子放在那个火上烤呢,更何况才4岁的娃娃。

慈禧太后选择载湉也是有道理的,从血缘上来说,载湉不但是离同治皇帝血脉相近,更重要的是载湉的亲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按辈分,载湉应该给慈禧叫一声?姨妈?。4岁的光绪就顺利的登基了,至于亲政的问题,那几乎就不是问题,因为直到光绪最后被慈禧毒死,他也没有亲到政。

光绪皇帝一直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里,但是明面儿上还是在光绪一十三年亲政了,既然皇帝亲政了,那么朝中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皇帝说了算,光绪皇帝完全掌控朝局,不再是那个事事都有太后作主的傀儡皇帝了。很遗憾,在权力的把玩中,慈禧太后不可能真正的放权给光绪,慈禧在光绪亲政以前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但在人事上安排了忠于自己的醇亲王奕譞,而且在醇亲王奕譞的操纵下,将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变成了?训政?。

说白了,就是明面儿上将权力归于光绪皇帝,实际上所有的事情还是慈禧说了算,光绪皇帝不过是从原来一个从不管事儿的皇帝,变成了一个在龙案上签字画押的皇帝。光绪皇帝很不满,极度不满,却没有任何办法,他身边的太监都不跟他一条心,可以说光绪皇帝身边的宫女、太监都是经过慈禧太后给他?精挑细选?的,光绪看书打个瞌睡,慈禧太后都知道了。这种情况,光绪皇帝要下旨逮捕慈禧太后,那完全就是痴人说梦。朝中有几个人是忠心于光绪皇帝的呢?可以说一个都没有,他的师傅翁同龢那就是个书生,既无能力又无权力,至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完全上不了台面的。

如果光绪扳倒慈禧自己独揽大权能使清朝中兴吗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入宫,封兰贵人,居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咸丰七年(1857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皇帝携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及皇子载淳等逃往热河行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重

慈安太后死因有哪些说法

能实现清朝中兴。其实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掌握实权的洋务派掌权,发起了洋务运动,国家的局面还是可以维持的,而且还一度非常不错,被称为“同光中兴”。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不乱折腾的皇帝来掌握国家,那么清朝还是有可能

能实现清朝中兴。

其实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掌握实权的洋务派掌权,发起了洋务运动,国家的局面还是可以维持的,而且还一度非常不错,被称为“同光中兴”。

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不乱折腾的皇帝来掌握国家,那么清朝还是有可能走向强盛的。

首先,我们先设定一个时间点,就是光绪什么时间亲政。

这个时间点就设在光绪十四年,光绪帝已十八岁,而康熙、同治帝在内的幼年继位的清帝均在18岁已完成大婚并亲政。

所以,这个时间点比较合适。

历史上,光绪帝名义上亲政,但慈禧仍然大权在握垂帘听政,实行训政。光绪心怀不忿,联络朝臣逐渐建立了以翁同_、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影响光绪亲政后的作为。

如果光绪亲政,起码可以扭转两个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失败,然后扭转清朝局势。

光绪应该***取什么方法夺慈禧的权

第一个:甲午战争。

这个时间点,距离甲午战争6年。而这6年时间里,因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挪用了海军经费,导致北洋水师再也没有增添一艘新式军舰。

而当时,真是世界海军快速发展时期,造舰狂潮,基本上每隔十年军舰就会更新一代,而日本人则从明治***开始节衣缩食扩充军备,以北洋水师为***想敌,所以这才导致北洋水师的战败。

试想,如果光绪亲政,他断然会拒绝慈禧挪用修园子的海军军费,这样一来,北洋水师就会获得多艘新式军舰,这些军舰航速快,射速快,在海战中和日本联合舰队能有一拼之力。

纵观黄海海战,北洋水师的士兵们其实大多数并不是畏敌避战,而是与敌拼死一战的。所以如果有几艘先进的航速快炮速快的新式军舰,肯定不会吃亏。

即使打个两败俱伤,日本也无法横行黄海,无法封锁黄海,中国军援可以从天津山东源源不断的增援朝鲜,增强朝鲜清军的实力,甚至可以调遣南洋水师北上增援,补充北洋水师的损失。

如果海战胜利,那就可以炮轰日本沿海各个港口,如长崎、吴港,切断日本列岛与朝鲜的补给线,令在朝鲜的日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甲午战争甚至可以翻盘!

第二个: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清朝守旧大臣如载漪等权贵利用义和团排洋,招引义和团进京***洋人,记过引发庚子事变。

义和团大举进京“勤王”,大肆外国人及中国***徒,攻击外国使馆,烧教堂破坏捣毁洋行与售卖洋货的商铺,并攻进天津租界。

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历史上,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召开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光绪表达反对与八国联军开战,但他已没有亲政的权力,无法改变宣战结果。结果宣战后,清军和义和团在八国联军面前一败涂地,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慈禧挟光绪帝逃至西安,次年签定辛丑条约,赔偿白银达4亿两之多!

从以上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光绪是反对向外国宣战的。因为首先不占理,是一些清朝守旧大臣挟义和团自重,驱赶外国势力,并企图夺取更多权力。

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的形势是不允许的。当时清朝的实力孱弱,直接对西方人动武,尤其是依靠的是义和团这种农民组织,根本打不过洋人,结果是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赔偿了4亿两白银,简直是自取灾祸误国误民!

所以,如果光绪亲政,以他对西方的了解,他是断然不会向西方开战的,也会下令让袁世凯等人剿灭义和团之中盲目排外组织。

光绪的思想是十分开明的,比如他倡导变法,重用康有为、等人,积极效法西方,实行戊戌变法,而西方大使也对这个年轻的思想开明的皇帝十分欣赏,认为他是可以交往的。

历史上,戊戌变法之后,慈禧企图废掉光绪另立新君,但遭到了西方大使的一直反对,慈禧这才作罢。

所以,如果光绪掌握实权,他必定不会像慈禧和一些守旧大臣那样瞎折腾,而是积极向西方学习。

***以时日,十年二十年之后,清朝必将走向真正的中兴,富国强兵,甚至可以趁着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自顾不暇之时,取消所有西方在华的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光绪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彼得大帝或者明治***!

慈禧与晚清的半封建半殖民的制度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说,说慈安因为杀掉了慈禧的得宠太监安德海,又抓住她和戏子私通。慈禧为遮蔽事实,便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后。这一说法在《清宫琐闻》等野史之上记载很多。

咸丰帝去世之前,既怕八大臣会谋权篡位,又怕慈禧擅权专政。于是,他一方面安排八大臣“赞襄”政务,另一方面又通过控制在两太后手中的“朱批”御玺来牵制八大臣。据说咸丰还在世的时候,就发现慈禧为人心狠手辣,害怕她将来母以子贵,会擅权专政。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也曾极力劝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故事除掉那拉氏,以防止后宫擅政。但咸丰念于感情,不忍下手。所以,咸丰崩俎之后,慈禧太后对于辅政的八大臣极为不满。为了能够独揽大权,慈禧太后联合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开始密谋一场宫廷的***。按照祖制,咸丰帝死后,应该由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辅政,但是由于咸丰帝对他心存猜忌,奕?被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因此他对八大臣辅政也极为不满。慈禧太后秘派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得海进京召恭亲王奕?借口奔丧前来承德商量。同奕?商量好之后,一场暗藏杀机的宫廷***就悄悄的展开了。

八大臣理政后不久,御史董元醇忽然上折,要求请两宫皇太后垂帘训政。遭到肃顺等人的责斥。慈禧太后便借着八大臣要求处置董元醇的机会,到东太后慈安那里说怡亲王等人独断独行,批谕一切,似乎要发动政,谋夺帝位。我们姐妹也应该加紧***取措施,争取自己垂帘听政。慈安太后本无意于垂帘,但被慈禧这么一说,以为真的是事态紧急,便同意拟了除掉八大臣的懿旨。慈禧得到懿旨之后,便联合在北京的奕?。在回京的途中,逮捕了八大臣。宣布由自己和慈安太后亲自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慈禧虽然是皇帝的生母,但由于慈安曾经是正宫皇后,所以地位在慈禧太后之上。虽然,慈安太后生性平和,很少干涉政事,朝政大权实际上操纵在慈禧的手中,但这种地位的差别还是为她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一丝隐患。

1881年4月8日,一向身体很好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当时年仅四十五岁。由于慈安太后死的很急,死前没有丝毫征兆。宫廷的正史上对于慈安太后的死因又少有记载。因此,慈安太后死后不久,世人便开始议论纷纷。传出了有关慈安太后死因的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说慈安太后是因为和慈禧赌气***而死。据《清稗类钞》记载,祺祥***之后,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执掌朝廷的大权。慈安因为天性平和,不喜欢多问政事,所以朝政实际上是处于慈禧太后一人的控制之下。但有一次,慈禧太后突然得了重病,不能处理政事。慈安太后便代替慈禧独自处理了一段朝政。但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以为慈安太后这是要夺取自己手中的权力。便说慈安“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致使慈安气愤异常,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还有一种说法是,慈禧毒杀慈安说。这一说法有三个版本。一说见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之前,心知慈禧为人奸险,害怕她日后仗子为恶。便密书一道谕旨留给皇后。说:“咨孝贞太后: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钦此。”慈安同慈禧垂帘听政之后,相处得还可以。到了1881年的一天,慈安太后突然对慈禧提起咸丰末年的旧事,慈安对慈禧提起自己还秘藏着咸丰密诏之事。慈禧看后大惊,当即怂恿宅心仁厚的慈安将遗诏烧了。此后不久的一天,慈安正在荷塘边看金鱼,突然,慈禧身边的太监李莲英送来一盒点心。并说:“这种点心,西佛爷觉得好吃,不肯独用,送一点给东佛爷尝尝。”慈安听了很高兴,当即尝了一块。谁知这天夜里慈安便暴病身亡了。这离慈安接见军机大臣才不过几个钟头的时间。更为奇怪的是慈安太后死后,并没有按照制度,先召军机大臣前来,再叫御医开方拿药。并由军机大臣检查方药。也没让慈安的家人进宫验视。而是暴毙之后接着就收殓入棺了。所以人们推测是慈禧在点心中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后。怕别人知晓,才会这么做。

还有一种说法说,说慈安因为杀掉了慈禧的得宠太监安德海,又抓住她和戏子私通。慈禧为遮蔽事实,便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后。这一说法在《清宫琐闻》等野史之上记载很多。说于一次慈禧面前的得宠太监安德海出京替慈禧太后织办龙衣。因为按照清宫的成法,太监不许出京城一步,如查出便立刻就地正法。可安德海恃着慈禧太后得宠,不仅大摇大摆的出京,而且还在沿途大为招摇,骚扰百姓。山东巡抚丁宝祯听到这个消息后,慌忙奏于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慈安太后看后大惊,说“这奴才如此妄为,还当了得!应当以国法处置。”便让同治下旨斩了安德海。慈禧后后来得知了这件事情,便开始怀恨慈安。再加上光绪帝即位之后,也喜欢与慈安亲近,另慈禧更加忌恨。

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经常召当时的一位名伶进宫演戏。时间久了慈禧便看上了他,又是还留他在宫中过夜。有一天,慈安到慈禧宫里找慈禧。忽然看到有个戏子睡在慈禧床上。慈安看后大怒,当即将这位戏子处死。并拿出先帝留下的“若慈禧仗恃生子骄纵不法,可按祖宗家法处死。”的诏书,要废掉慈禧。慈禧跪地求了很久,慈安才答应不再追究此事。但慈禧却一直忐忑不安,生怕慈安哪天会不利于自己。于是慈禧让宫婢给慈安送去点心,慈安吃过后不久便暴卒了,连太医都也没来得及叫。

另外,据清代文廷式的《闻尘偶记》记载:“光绪八年的春天,琉璃厂有一位姓白的卖古董商,经李莲英介绍得幸于慈禧。当时慈禧四十六岁。白某在宫里住了一个多月以后被放出。不久,慈禧怀孕,慈安太后得知大怒,召礼部大臣,问废后之礼。谁知慈安当夜便暴死宫中,据说是慈禧听说慈安要废自己,便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她。

当然,这些版本众多的说法,都是民间野史笔记的记载。据官方正史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记载,慈安实际上是病死的。在本书中载有光绪七年三月十日所发的关于慈安染病的上谕:“初九,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和,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壅气塞,逐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生遐。”同时在《翁同龢日记》中也提到慈安太后生病的事情。说她于光绪七年一月发病,病症为风痫甚重、神智不清、牙关紧闭、痰壅气闭。由此,后世的史学推测慈安太后可能是由于患了类似于现在的脑血栓一类的疾病,这一类疾病通常发病很快,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医生们往往看不出其中的原理,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推测。同时,这类新脑血管病发病时,有时会出现脸色发青,口吐白沫等类似于中毒的症状。这就更会引起人们的种种怀疑了。

慈安太后的死之所以会传出这么多的说法,主要是因为世人对慈禧的不满。即使慈安太后不是死的如此紧急。世人仍然会给慈禧安上其它的罪名。当然,对于慈安的死,后人已经无法知晓其中的事实,所有的说法都只是后人根据某些材料的推测而已。

请介绍一些关于清朝嫔妃的故事,越多越好

慈禧作为顽固保守派代表,在其统治时期,朝内依靠亲信,地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出卖中国***,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载淳死于养心殿平安室,皇后阿鲁特氏,因慈禧太后待之甚虐,亦吞金而死.同治帝无子,慈禧立醇亲王之子(即慈禧胞妹之子)载湉为皇帝,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慈禧独揽大权.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以越事失机之由开去恭亲王奕欣一切差使,撤去亲王双俸,仅保留世袭罔替亲王.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内阁.从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又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慈禧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致使战败,割地赔款.光绪皇帝亲政,支持康梁变法.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复垂帘于便殿训政」.囚光绪帝于瀛台,杀谭嗣同等六人于菜市口,取消一切新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美,英,法,日,德,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回到北京. 至此,中国已完全沦落为半殖半封社会,慈禧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傀儡。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为***革命,慈禧太后又进行了***立宪,为期九年.但此时已74岁的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在光绪帝含恨死于瀛台的次日,也死于西苑仪鸾殿.

在一定程度上,慈禧的统治造成了晚清的半殖半封社会,但根本上,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已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据有关史料记载,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孝庄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劳一生的孝庄因病辞世,享年75岁。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经顺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里,在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孝庄可谓是一个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她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在险象丛生中扶助顺治继位并亲政如前所述,当1643年皇太极暴卒而逝时,由于未及确立皇位继承人,在满族贵族诸王兄弟之间,引起激烈的争夺王位之争。那时,最有权势和实力的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有夺取皇位的欲望,且旗鼓相当,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决,满族就有可能发生内讧与分裂。为此,孝庄在孝端皇后的支持下,利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权力之争,巧妙周旋,左右说服,使多尔衮与豪格势单力薄,难以服众,双方不得不达成妥协,提出由皇太极之九子、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既使福临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因内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着。

顺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顺治进入北京,福临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北京。然而,多尔衮由于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占皇位之心不死,时刻威胁着顺治的地位。为此,孝庄又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一方面尽量让其致力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连续封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使之位高权重,满足其欲望;另方面又设法牵制其野心膨胀,利用各种力量不使其谋位之心得逞,直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开始亲政。

顺治亲政时,也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后,也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导师,而尽力辅政。为尽快扫清明残余势力及各种抗清力量,她百般笼络一批有实力的汉族上层势力,设法使已归顺清朝的孔有德、吴三桂、耿精忠等效忠清朝,为他们封王进爵。还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以郡主视之,招为义女。又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联姻结亲手段,对之既拉笼,又控制。另外,由于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极不安定。为此,孝庄在宫中一再提倡节俭,并多次将宫中节余银钱赈济灾民。这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稳固顺治的统治地位。清初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尖锐的满、汉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满族内部的权益均衡的冲突。在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形势下,清朝能较快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庄对顺治的辅佐则功不可没。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孝庄与顺治母子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与隔阂。孝庄作为崛起于东北一隅的满族贵族女性,有较浓厚的满汉之别的民族观念,总希望能更多地维护满族的旧俗旧制。她利用满蒙联姻的传统,为顺治的后宫挑选了多名蒙族的妃子,还将自己的侄女、侄孙女先后封为顺治的皇后。然而,顺治作为新一代满族贵族,则比较崇尚汉文化,又是一个富有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力求婚姻上的自主,不喜欢孝庄为她选定的后妃,却偏偏钟情于自己喜爱的董鄂氏。遗憾的是董鄂氏却年轻早逝,致使遭受感情沉重打击的顺治,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一心皈依佛门。这些都使孝庄极为失望和不悦。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在郁郁寡欢中,感染天花而病逝。孝庄在极度悲痛中,又把心思精力全部转移到新的皇位继承人玄烨身上。

精心培育和辅佐康熙继位治国顺治去世之后,在孝庄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遗诏,由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位,是为康熙皇帝。康熙失父之哀刚刚过去,十岁时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庄本来就十分疼爱孙儿玄烨,眼看着爱孙先后失去父母,对之更加爱护关心,义无反顾地担当了对他的抚育培养之责。正如玄烨日后所回忆:“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见《清圣祖御制文二集》)。可见,孝庄对玄烨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都悉心照料,而且十分严格,完全按照帝王的标准训练这个爱孙。为使玄烨自幼就接受满族文化教育,她又指示自己依赖的侍女苏嘛喇姑,既照料玄烨的生活,又教他说、写满语、满文。同时又让其入书房,请名师讲读儒家的《四书》、《五经》,且“必使字字成诵,从不敢自欺”,养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学习满汉文化的同时,孝庄还灌输“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驰”的思想,让侍卫教练玄烨的骑射本领,如同读书写字一样,日有课程,终使玄烨弓马娴熟,箭不虚发,深深理解“念祖宗以来,以武功定,文德致太平,岂宜一日不事讲习”,而发奋学习文韬武略,为日后亲政治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由于康熙年幼继位,因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龙、鳌拜四大臣辅政。孝庄也教导玄烨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要求玄烨“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时刻谨慎,勤于朝政,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逐渐使玄烨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由于辅政四大臣中的鳌拜思想顽固守旧,且独断专横,擅自弄权,康熙显然不满,终于在康熙八年,智擒鳌拜,结束了辅政时期,由康熙正式亲政。

康熙亲政之后,有关军国大事,仍常常向孝庄请教商议,正像《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中所说:“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孝庄在世时,康熙朝前期发生的许多重大***,孝庄多参与谋划决策。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当三藩作乱时,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康熙十分忧虑。孝庄则适时向康熙推荐说:“图海才能出众,盍任之”,康熙即诏图海“授以将印”,领兵前往,很快平定布尔尼叛乱,使局势转危为安。

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对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几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庄那里请示问安。当孝庄病重时,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孝庄病逝后,康熙几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有所为的封建君主,与孝庄的精心培育辅佐密不可分。

关于“太后下嫁”

的历史疑案在电视剧《孝庄秘史》及一些清代宫廷轶闻、野史演义、笔记***中,都曾绘声绘色,十分具体地描述了有关太后下嫁于多尔衮的传说,而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应该说这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至今在清史学界也仍然是肯定者有之,持怀疑否定者亦有之。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有所据,何况多尔衮于顺治五年已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中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当与太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似乃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其四,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嫂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道德

但老一辈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然而,孟森先生之说并未成为定论,胡适先生读过孟森的《太后下嫁考实》后,曾致书诘难,认为孟文“未能完成释皇父之称的理由”,“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仲父、尚父一例”。此后,无论是1949年之前,或者是新中国成立后,仍不断有学者对“太后下嫁”之说,发表持肯定性的看法,不过却也没有摆出更确凿的实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太后下嫁”之说,似仍可作为历史疑案存疑。但不管此说能否成立,都不影响孝庄文皇后作为一代杰出女性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