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之名_赫赫之光贸易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6 0
  1. 炊烟袅袅怎么写作文
  2. 请介绍一下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
  3. 太阁立志传5 商人攻略
  4. 宋神宗时期,宋军五路大军征讨西夏,为何惨败而回?
  5. 历史上的著名商人,三国以后的
  6. 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7. 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以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世界名城之一: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一、香港简介。

香港,简称“港”,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珠江口以东,南海沿岸,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海市以及中山市隔着珠江口相望。

赫赫之名_赫赫之光贸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管辖陆地总面积1104.3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全世界第三。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

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二、香港的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香港已经有了人类活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中国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年6月30日结束) 。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1982年至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19***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

19***年9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香港举行。这次年会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承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年会 。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股市经历极***动。在中央***坚定支持下,香港特区***决定对国际炒家予以反击,香港金融管理局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成功击退炒家 。

2003年初春,香港暴发“非典”疫情。特区***带领社会各界全力投入抗疫行动,持续数月的疫情终被控制。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将香港从“非典”疫区中除名 ?。

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中央***随后推出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 。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为在香港办理4类个***民币业务(即存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的香港银行提供清算安排。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 。

2004年6月初,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内地9省区和港澳特区“9+2”区域经济合作正式登场 。

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迎客,这是全球第5个迪斯尼乐园。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办。

2009年12月,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在香港举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首次承办国际性综合赛事。

2011年3月,中央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港澳部分首次单独成章。纲要指出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成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

三、香港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海相对,距离为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6平方公里。香港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04.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50.64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习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

3、气候。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为22.8℃。夏天炎热且潮湿,温度约在27~33℃之间;冬天凉爽而干燥,但很少会降至5℃以下。5-9月间多雨,有时雨势颇大。夏秋之间,时有台风吹袭,7-9月是香港的台风较多的季节,但由5-11月期间都有可能受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吹袭。在北太平洋西部、东海及南海上,每年平均有30个热带气旋形成,其中半数达到台风强度,最高风速为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

4、水系。

香港地区处于潮湿的亚热带环境,泾流丰富,地表水系发达。但水系作用范围有限,无大河流。除作为香港与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主要有城门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锦田河等,绝大多数河流长度均不超过5英里,流速及流量与季节性降雨量密切相关,年中极不稳定。旱季难以维持水流或断流,河床毕露或部分露出,湿季则极易达到满岸水位,泛滥成灾。深圳河发源于梧桐山牛尾岭,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12.5㎞?,其中深圳一侧为187.5㎞?,香港一侧为125㎞?。香港境内的梧桐河是深圳河的主要支流。

炊烟袅袅怎么写作文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史记。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

3、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

4、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

5、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6、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8、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9、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10、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

请介绍一下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

1. 仿照袅袅炊烟写词语

嗷嗷待哺、哀哀父母、哀哀欲绝、昂昂自若、步步登高

步步高升、比比皆然、比比皆是、班班可考、步步莲花

步步为营、彬彬有礼、楚楚不凡、刺刺不休、侈侈不休

楚楚动人、察察而明、楚楚可爱、楚楚可怜、楚楚可人

草草了事、蹙蹙靡骋、草草收兵、察察为明、迟迟吾行

陈陈相因、超超玄著、超超玄箸、蠢蠢欲动、绰绰有余

绰绰有裕、楚楚有致、楚楚作态、咄咄逼人、喋喋不休

鼎鼎大名、旦旦而伐、咄咄怪事、咄咄书空、代代相传

多多益办、鼎鼎有名、恩恩相报、愤愤不平、忿忿不平

纷纷不一、泛泛而谈、泛泛之交、泛泛之人、泛泛之谈

格格不纳、格格不入、格格不吐、呱呱堕地、官官相护

官官相为、官官相卫、耿耿于怀、耿耿于心、呱呱坠地

衮衮诸公、高高在上、惶惶不安、忽忽不乐、 ***

花花世界、行行蛇蚓、花花太岁、好好先生、赫赫有名

昏昏欲睡、恢恢有余、赫赫之功、赫赫之光、矫矫不群

久久不忘、踽踽独行、戛戛独造、蹇蹇匪躬、九九归一

汲汲顾影、九九归原、斤斤计较、斤斤较量、岌岌可危

津津乐道、赳赳武夫、寂寂无闻、井井有法、井井有方

炯炯有神、济济一堂、井井有条、津津有味、井井有序

井井有绪、斤斤自守、眷眷之心、侃侃而谈、款款而谈

夸夸而谈、侃侃而言、夸夸其谈、空空如也、口口相传

硁硁之愚、恋恋不舍、荦荦大端、落落大方、荦荦大者

落落寡合、碌碌寡合、历历可辨、历历可见、了了可见

历历可考、历历可数、寥寥可数、落落难合、恋恋难舍

朗朗乾坤、累累如珠、琅琅上口、朗朗上口、栗栗危惧

寥寥无几、碌碌无能、碌碌无奇、碌碌无为、碌碌无闻

历历在耳、历历在目、绵绵不断、绵绵不绝、闷闷不乐

绵绵瓜瓞、脉脉含情、面面俱到、面面皆到、面面俱圆

芒芒苦海、茫茫苦海、蔓蔓日茂、面面厮觑、默默无闻

没没无闻、默默无言、面面相睹、面面相看、面面相窥

面面相觑、目目相觑、脉脉相通、面面圆到、靡靡之声

靡靡之音、靡靡之乐、念念不忘、呶呶不休、诺诺连声

喏喏连声、喃喃细语、念念有词、袅袅余音、喃喃自语

仆仆道途、仆仆风尘、翩翩风度、翩翩公子、仆仆亟拜

翩翩年少、翩翩起舞、翩翩少年、飘飘欲仙、切切此布

区区此心、拳拳服膺、戚戚具尔、茕茕孑立、谦谦君子

切切私语、窃窃私议、窃窃私语、拳拳盛意、区区小事

拳拳在念、切切在心、区区之众、拳拳之枕、***皆知

穰穰满家、***自危、生生不息、生生不已、善善从长

施施而行、 *** 俱全、姗姗来迟、珊珊来迟、丝丝入扣

滔滔不断、滔滔不绝、滔滔不竭、滔滔不尽、头头是道

途途是道、堂堂一表、亭亭玉立、亹亹不倦、娓娓不倦

恶恶从短、娓娓动听、娓娓而谈、唯唯连声、哓哓不休

小小不言、悬悬而望、栩栩如生、轩轩甚得、循循善诱

息息相关、欣欣向荣、息息相通、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栩栩欲活、休休有容、贤贤易色、欣欣自得、星星之火

惺惺作态、幺幺小丑、源源不断、源源不绝、怏怏不乐

悒悒不乐、郁郁不乐、鞅鞅不乐、依依不舍、怏怏不悦

泱泱大风、洋洋大观、洋洋得意、扬扬得意、源源而来

翼翼飞鸾、郁郁寡欢、遥遥华胄、龈龈计较、遥遥领先

盈盈秋水、遥遥无期、永永无穷、冤冤相报、依依惜别

遥遥相对、翼翼小心、牙牙学语、洋洋盈耳、燕燕于归

英英玉立、峣峣易缺、跃跃欲试、盈盈一水、奄奄一息

淹淹一息、摇摇欲坠、扬扬自得、洋洋自得、元元之民

芸芸众生、遥遥在望、惴惴不安、孜孜不辍、孜孜不怠

孳孳不倦、孜孜不倦、谆谆不倦、孜孜不懈、啧啧称羡

啧啧称赞、谆谆告诫、谆谆告戒、谆谆诰诫、谆谆教导

铢铢较量、凿凿可据、湛湛青天、蒸蒸日上、谆谆善诱

铮铮铁骨、铮铮铁汉、孜孜无怠、孜孜无倦、粥粥无能

铢铢校量、振振有辞、振振有词、凿凿有据、作作有芒

孜孜以求、铮铮有声、足足有余、沾沾自好、字字珠玑

昭昭在目、沾沾自满、正正之旗、沾沾自喜、沾沾自炫

字字珠玉

2. 仿写课文炊烟作文的文章

梦绕烟雨,情系乡愁。好久没有回到过家乡了,不知家乡的炊烟是否仍在冉冉升起。

我年少时模糊的记忆隐隐约约的告诉我,我有一个家乡,但自我懂事以来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在我脑海里总是时不时的浮现出淡然清雅的场景:长亭外,古道边,炊烟自屋顶升起,与天相接。余烟袅袅,一个小男孩坐在田间呆呆的望着炊烟的飘散。

于是我绝对追寻这段记忆,于是我向我的父母询问家乡的情况。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父母却茫然不知,难道我脑海中的一切真的是梦吗?我不禁颓然。但我仍然不想放弃希望,于是我默默的把他寄存在我的心中,企图在生活中寻求他的一丝一痕。不久后,我与久别的奶奶重逢了,我也顺势把我的疑问告诉了她,我慈祥的奶奶听到后不禁宛然一笑,把事实告诉了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有段时间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于是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其实是在奶奶家度过的,奶奶家地处偏僻,临近郊区,所以父母也很少来看我,于是我每天就只能跟风景做伴,每天除了眺望着风景就是等吃饭。而每当炊烟升起之时则是我一天最高兴的时候了,因为这象征着一天的结束,意味着我离见到忙于工作的父母又近了一天。随着奶奶的讲述,我的脑海里对这段记忆的印象越来越清晰,也印证了我对家乡炊烟的执着。

对于我来说,家乡的炊烟就象征着我对父母爱的希冀,希望炊烟可以永不停息,永远的冉冉升起。

补充:

这个呢。

3. 炊烟依依作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名句,后来被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化用,最终改写成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此内容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情节中,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的已经非常明白。对田园乡村的描写,袅袅炊烟,似乎成了最富特色的意象。

炊烟是什么?顾名思义,炊烟就是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气。有句话叫做“不食人间烟火”,那应该说的是神仙生活。

既然烟火属于人间,那么为何关于炊烟的描写,却常常表现为乡村呢? 应该说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所谓“城市”,“城”就是墙,“市”是买卖。

古代的城市大都是有围墙的,而且有的还有“池”,“池”又叫护城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城汤池”等成语可以见得。

当然,故宫也就是紫禁城更能说明。城市最初应该就是集市贸易的地方。

由此看来,城市一是没有强调生活做饭,二是即便有炊烟,高高地围墙也很难看到。乡村就不同了,它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它属于田园,简陋的茅舍,一日三餐,很远看到的就是升起的炊烟,炊烟作为乡村的标志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炊烟,常常是烧柴草而成。袅娜的烟雾,薄薄的,淡淡的,轻飘飘的,给人一种宁静安详而又温馨的感觉。

无风的日子,蓝天白云,炊烟袅袅;有风的日子,青山绿树,炊烟飘摇。炊烟既有纯朴敦厚温柔的一面,又有洒脱优雅狂放的一面。

乡村有了炊烟的映衬,幽静古朴的竹篱茅舍,袅袅升腾的缕缕炊烟,一静一动,巧妙而和谐地组成了一幅农耕文明的风俗画,反映出了老百姓繁忙与安闲的生活节奏,不经意间彰显了乡村流传万古的静穆与平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舒展写意的炊烟便成了人世间温暖而幸福的生活点缀。

人们常说,人烟人烟,有人的地方,才有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会有人。俗语说的好:人趁人,鸟趁林。

有了飘起的炊烟,有了同类的生活,人的内心就不会感到孤单与寂寞,就会觉得生活中有了依靠和底气。人们形容某个地方偏僻荒凉,常用杳无人烟或荒无人烟。

一个地方虽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有兽,但并不影响它给人的感觉是荒芜和恐怖的。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类生活标志的炊烟,这个世界才会让人感到生命的安全和家一般的温馨。

早年读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只感觉到“霜叶红于二月花”写的特好。它不但比喻新奇恰贴,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写出了诗人远山旅途疲劳顿失的 *** ,那“停车坐爱枫林晚”便是内心喜悦无法掩饰的表白。

不过我反复读来,觉得诗人敢在黄昏之时寒山石径之上“停车”的原因,除了喜爱霜红的枫叶之外,那“白云深处有人家”应该是他心中的安慰。只不过限于诗的篇幅,作者没有更直接说出炊烟而已。

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推测,不是作者看到了便是想到了那隐隐约约的飘动的缕缕炊烟。 离开乡村,游走于城市;离开故乡,流落他乡,这“依依炊烟”便成了乡愁和思念。

唐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据说连大诗人李白都很佩服。诗的最后两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情绪无以言表,却把目光停留在滔滔不绝滚滚东去的烟波江上。他乡没有温馨可亲的炊烟,有的只是冷冷的无情的让人生出万千愁绪的“烟波”或水烟。

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明显化用了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长烟”与“孤烟”绝不会是炊烟,它应该是烽火狼烟,与“依依墟里烟”正好相反,它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悲壮痛苦和愁怨。

其实,同是炊烟,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熟悉了炊烟,便会分出其细微的差别。

一般的家常便饭,使用的便是普通的软柴火,炊烟透亮,属于真正的炊烟依依;如果客来人到或过节日什么的,要蒸煮熬肉,就必须使用劈柴等硬柴火,炊烟便滚滚而上,大有迷漫之势。不过毕竟人们不可能天天过节,人来客去也只是特殊时候,所以炊烟给人的印象大体还是炊烟袅袅或炊烟依依。

记得小时候,一年四季,家家户户都烧柴火拾柴火,乡村的天空一日多次的炊烟缭绕不断。有时这家已经烟消云散,那家才开始“喷云吐雾”;有时则是一片烟雾弥漫。

但小伙伴们总能根据炊烟的方位、浓淡、气味等,来判定出自家做的什么饭,该什么时候回家,不待大人喊,便准时开饭。当然有时候玩得痛快,忘记了吃饭,但一听到有人喊,便会很快看一下自家炊烟的状况,一切就心中有数了。

当然,再美满的生活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一年四季不会一直刮东南风一样,总有刮西北风的时候。于是,在我们当地就有“谁家炉门不生火,谁家烟囱不冒烟”的说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做饭,做饭就要生火,生火烟囱就会冒烟。一般是指家庭矛盾实属正常现象,家家如此,没有必要去指责或挑剔谁,作为当事人,也不必太介意,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就是了。

因此,村里往往是谁家生了气或吵了架,床头没有隔夜仇,过不了多久,又会炊烟依依了。 炊烟属于乡村,炊烟意味着和平。

不要把炊烟变作了永久的乡愁,不要把。

太阁立志传5 商人攻略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大举入侵黎巴嫩南部,对驻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发起猛烈进攻,继而对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实施突然袭击。在整个入侵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不已的是,在贝卡谷地中,叙利亚萨姆-6导弹阵地全被摧毁,以至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不相信当年曾逞威一时的萨姆-6竟会输得这么惨。

策划与指挥以色列军队入侵行动的是国防部长沙龙,总参谋长埃坦。以色列为一举摧毁叙利亚导弹阵地,使用了“蜻蜓”式、“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灵巧”***、“小牛”空对地导弹、“百舌鸟”空对地导弹等十多种性能优异的空对空、空对地导弹、***以及卫星导航、电子侦察等系统。

“萨姆”飞机的克星

提起萨姆-6防空导弹,就不能不使人想起70年代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正是在这场战争中,萨姆-6大大地出了一番风头,从而才名扬世界的。

1***3年10月6日,以色列的士兵正饥肠辘辘地在赎罪日里守斋戒。下午2时许,埃及和叙利亚趁此良机,对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然袭击,从而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帷幕。

面对埃叙联军的突然袭击,以色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极端被动的情况下,以色列使出了它的杀手锏__空军,对埃叙两军发起反击,试图扭转乾坤。然而,这回以色列空军没有再现第三次中东战争那样的辉煌,它受到了苏制萨姆导弹的严重挑战。一队以色列飞机飞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突然,一道白线直奔1架F-4“鬼怪”式战斗机而来,瞬间便击中了它,于是一团黑烟坠落下去。

其他飞行员见同伴被击落,顿时紧张起来,连忙在胸前不停地划“十”字。惊恐之余,他们又觉得奇怪:在受到导弹攻击之前,为什么飞机上的电子黑盒子失灵了呢?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在每架作战飞机上都装了电子黑盒子,一旦飞机被苏制萨姆-2或萨姆-3导弹捕捉,它就会自动向飞行员告警,并同时引导干扰机对导弹制导雷达实施干扰,使导弹无法击中目标。这种电子黑盒子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可是,战争结束后,苏军总结了萨姆-2和萨姆-3失利的教训,很快又研制出一种***用新的工作频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防空导弹,这就是萨姆-6,并秘密地将其补充到埃及和叙利亚的防空导弹网中。

萨姆-6是一种安装在履带装甲车上、机动性非常强的防空导弹。1辆装甲车可装3枚。它的弹长6米,射程为30公里,能够击中高度低于100米的低飞目标。它的瞄准器能自动搜索敌机,哪怕是超音速飞行的飞机。它的两个雷达系统可提供定向脉冲的信号:搜索器发现敌机,并向目标发射定向波束,波束被目标反射回来;定向波束跟踪敌机,反射信号在几分之一秒内给发射架的电子系统提供关于敌机的高度、方向、速度的各种信号。电子系统自动发射火箭。发射出去的火箭以超音速飞行,一级火箭由固体燃料推动。火箭离目标最后几百米时是自己操纵的。弹头上的热探测器感受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气流,火箭便把方向对准这一热源,即使导弹不直接命中飞机,只是在附近爆炸,飞射出去的弹片一旦击中飞机的易损部位,也能将其击落。

对于萨姆-6导弹的这些特性,以色列一无所知,以色列空军仍拿对付萨姆-2和萨姆-3的办法来对付萨姆-6导弹,这怎能不吃苦头?

尽管以色列空军***取电子对抗措施,但对萨姆-6导弹来说毫无用处。仅在开战后几天,以色列空军就损失过半。

面对这种困境,以色列不得不向美国伸出求救之手。美国火速派专家到以色列研究对策。尽管美国特意发射了侦察卫星,并派无人驾驶飞机飞临埃及导弹网上空,引诱萨姆-6发射,好让侦察卫星测出它的工作频率和制导方式,但收效甚微。迫不得已,美国只好从国内紧急向以色列空运了5万箱干扰箔条,并向以色列提供了“百舌鸟”和“标准”反雷达导弹,才使飞机的损失率有所下降。

最后,还是沙龙将军率领的一支先遣队,从埃及部队的间隙插入运河西岸,捣毁了埃军后方的几个萨姆-6和萨姆-7导弹阵地,才最终扭转了以军的被动局面。

此次战争,以空军共损失飞机109架,其中大部分是被萨姆-6导弹击落的。这是以色列空军创建以来所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惨重的损失,使以色列当局对萨姆-6导弹恨之人骨,发誓要报一箭之仇。

苏制萨姆-6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大出风头,取得赫赫战绩,立即赢得世界各国军界的青睐,一股“萨姆”旋风席卷全球。一些国家的军事报刊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军队萨姆-6导弹把以军飞机打得落花流水的消息、特写、专稿,军事评论文章也纷纷见诸报端。有的军事专家甚至提出,飞机已经“过时”,可以“退役”,世界已进人“导弹”时代。

一些国际商也趁机大作文章,他们高喊:“萨姆!萨姆!飞机的克星!”为萨姆-6大作广告。萨姆已被他们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只要将萨姆系列导弹买去,胜利便垂手可得。

一时间,萨姆导弹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头号大“明星”,身价百倍,十分走俏,许多国家都想用萨姆导弹编织起本国的导弹防空屏障。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尝到萨姆-6导弹甜头的叙利亚,更是对萨姆导弹推崇至极,好像有了萨姆导弹这把保护伞,建立起“萨姆屏障”,就可以安稳放心地睡觉了。萨姆导弹成了叙军的“娇子”、“宠儿”。

为了建立起严密的“萨姆屏障”,叙利亚人不遗余力地发展萨姆导弹部队。他们将国防预算的75%用在地对空防御上,8年之内,他们将萨姆导弹连的数量增加了3倍。

十月战争所取得的成功,使叙军对萨姆导弹过分迷信,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把他们诱人了歧途,也为后来的贝卡谷悲剧埋下了伏笔。

找到了对付“萨姆”的秘诀

在世界战争舞台上,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可以在战场上永远保持“绝对优势”,它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武器及其使用战术又有其发展的连续性,一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它从此“隐退”,一旦稍加改进,充实以新的内容,仍能“死”而复生,重执战场之牛耳。

中东地区历来是苏美等军事强国的新式武器试验场和高技术竞赛场。苏制萨姆-6地对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打得以色列空军使用的美制飞机纷纷坠落,使高傲的以色列人和美国人在世人面前大出洋相,这不仅在以色列,也在美国五角大楼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研制的“黑盒子”电子干扰设备,曾使越南北方的“萨姆”导弹的效能降低了5倍。有一次,美军16架F-4飞机轰炸越南北方的龙江大桥,越军共发射了160枚萨姆导弹回敬来犯之美机,并起飞41架米格飞机进行拦截。经过一场混战,美军飞机一架也没有被击落。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美机上安装的“黑盒子”发挥了神奇的魔力。可是,仅事隔1年,“萨姆”导弹稍加改进,又东山再起,令人刮目相看。

尖端武器研制进展的砝码移向了苏联一边,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当然不会甘心被苏联甩下,尽快获取改进后的萨姆-6导弹的技术情报,成了美国和以色列情报机构的一项重要目标。

然而,苏联人贯于严守秘密,要想直接从他们那里搞到萨姆-6的情报,可能性极小。对于这一点,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机关首脑十分清楚,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突破口选在了第三国。

美国中央情报局选中了与苏联关系十分密切的埃及作为进攻对象。此时,在埃及的国土上共部署有40余个萨姆-6导弹连。

主意一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几个谍报老手频繁潜入埃及首都开罗,他们的使命是通过与埃及做一番“灰色贸易”,换取所需的情报。

一天,一位化名为L贝克尔的美国特工,在开罗一家高级酒吧间里结识了一名埃及军官。

“喏,我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特 帕卡德公司’的高级职员。”贝克尔一边自我介绍,一边将一张名片递交给埃及军官。

埃及军官看过名片后,会意地点了点头。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

随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第三次交谈……

不久,他们做成了这笔“灰色贸易”。埃及得到了美国提供的部分先进技术,美国则从埃及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萨姆-6导弹及相关设备。

没过多长时间,一种针对萨姆-6导弹的新型电子干扰设备问世了。1***9年,美国将这种干扰设备提供给了以色列。

与此同时,以色列无所不能的情报机构“摩萨德”在获取萨姆-6导弹情报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弄到了萨姆-6导弹的几乎所有技术情报资料。

1981年4月,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刚刚在贝卡谷地安家,就被以色列获悉。以军立即派出1架“猛犬”式无人驾驶飞机飞往贝卡谷地进行实地侦察。

“猛犬”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无人驾驶飞机,主要用于光学照相侦察。它体积小,机动灵活,其雷达有效反射面仅为0.1平方米,很不容易被发现。

不过,这架“猛犬”刚一接近贝卡谷地,还是被叙利亚的雷达捕捉住。还未等它完成使命,就被叙军的萨姆-6导弹击中。

损失1架无人驾驶飞机,对以色列来说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他们获取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情报。他们发现了萨姆-6的工作方法及叙军新雷达的性能和工作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实已获得的情报,又1架“猛犬”被派往贝卡谷地。这一次,“猛犬”不仅顺利完成了使命,而且还成功的躲过2枚萨姆-6导弹的攻击。

“猛犬”这次出击的成功,让以色列人欣喜若狂,他们感到已经找到了对付萨姆-6导弹的秘诀。

从这以后,直至空袭贝卡谷地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以军频繁地派出无人驾驶飞机飞到贝卡谷地上空,窥测叙军的秘密,从而对叙军的防空配系了如指掌。

贝卡谷地即将爆发一场恶仗

这是1981年的一天。在以色列境内的一片近似黎巴嫩地形的丘陵地带上空,1架双引擎美制E-2C“鹰眼”式空中预警机正懒洋洋地飞行着。午后强烈的阳光直射在它的机身上,然而没有舷窗的机舱内却是一片黑暗,只有红灯和1组电视荧光屏上移动着的青蓝色图像闪烁着微光。3个完全相同的电脑荧光屏上,各有几十个小小的几何符号在不时地改换着位置,其中有一些被线条串联着。3名以色列空军操作员并肩而坐,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荧光屏上的活动,同时用手指按动着键盘,并时而用“光笔”的笔尖指点着荧光屏上的符号。

荧光屏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着1架“参战”飞机。对叙利亚的飞行员来说,一旦被“光笔”指上,就意味着死亡的来临。

“鹰眼”机背上的24英尺的圆盘状旋转罩里的1对天线,以每10秒1圈的速度旋转,对空中、陆地和海面进行全方位扫描,迅速将战场情报输入大型高速计算机中,荧光屏随之显示出全部情况。“鹰眼”可发现400公里内任何高度上活动的敌机,可同时跟踪250个目标,并能指挥自己的飞机对30批敌机进行拦截。与此同时,“鹰眼”身上的计算机还可传送情报信息,不间断地与地面及其他“鹰眼”机上的计算机进行联络,并与以色列战斗机上的计算机以及飞行员和指挥官进行对话。由于“鹰眼”具有诸多特殊的本领,因此有人还送给它一个绰号:“空中指挥官”。

1队在空中巡逻警戒的以色列“鬼怪”式和“幼狮”式战斗机机群,接到“鹰眼”的指令,迅速根据它提供的敌机飞行线路和速度,选定最佳攻击角度,准确地截击了“敌机”。在某个空域,由波音707飞机改装的电子干扰机正对一敌军”的雷达和通信联络进行干扰。“敌军”的雷达顿时变成瞎子、聋子。

在另一个空域,以空军F-15和F-16战斗机发现了“险情”,机身上的电子干扰吊舱立即自动开机,施放欺骗干扰,解除了“险情”。

紧接着,1群以军战斗轰炸机飞临上空,雨点般地向下倾泻集束***和火箭弹。在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军”的萨姆导弹阵地和高炮阵地,顷刻间,硝烟弥漫,沙石横飞。

这是以色列空军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模拟演习,它严格按照入侵黎巴嫩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作战***,模拟攻击了叙军设在黎境内的防空阵地。这样的演习,以色列空军已组织过多次。每次演习过后,以军都根据演习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作战预案,从而使作战预案更趋完善和周密。

经过1年多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紧锣密鼓的准备,以色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82年4、5月间,两伊战火愈演愈烈,英阿两国在马岛也打得难解难分。这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这两处战火所吸引,以色列人感到他们盼望已久的战机终于来到了。

6月6日,以色列蓄谋已久的”加利利和平行动”***付诸实施。以军先头部队4个旅共2万人悍然越过以黎边境,气势汹汹地向黎巴嫩南部地区推进。

以色列名义上是打着消灭驻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旗号,实际上,让以色列人恨之人骨的叙利亚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阵地,才是以军预定的重要目标。

6月9日凌晨,以色列内阁会议大厅里灯火通明,以色列军政要员聚集在这里正在召开一个秘密会议。

国防部长沙龙首先发言,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动议:袭击驻黎叙军以及驻扎在贝卡谷地的萨姆导弹基地。

沙龙的话刚说完,立即遭到了几名议员的反对。由于意见存在分歧,内阁会议进行了5个多小时也没有定论。

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沙龙,以鄙夷的目光看着那些持不同意见的议员。为了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沙龙花了近3年的时间精心制定了攻打贝卡谷地的作战***。经过多次实兵演练,反复修改,这个***日趋完善、周密。以色列空军也为此在内格夫沙漠地区专门进行了数月的攻击训练。他决不能放弃这个***。

为了说服议员们,沙龙强压火气,耐着性子回答议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于这些爱挑剔的议员,只能如此。

“贝卡谷地部署着那么多的苏制萨姆-6导弹,我们有绝对把握降服它们吗?”一名议员发问。

“萨姆-6的确很先进,苏联的米格飞机性能也是一流的。在十月战争中我们吃了亏,这是事实。但是,事物是变化的,我们已掌握了它们的详细技术性能,我相信我们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我们勇敢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是能够对付它们的。”沙龙耸一耸肩膀回答道。

接着沙龙又回答了另外几个议员的提问。

在沙龙的耐心说服下,内阁会议终于批准了沙龙提出的袭击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导弹基地的动议。

其实,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沙龙已经开始对叙利亚军队下手了。根据沙龙的命令,以军地面部队已推进到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一线,袭击了一些孤立的叙军据点,并从南、西两面对贝卡谷地实施迂回包围。

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的一块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谷地,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驻黎叙军除在贝鲁特市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沿线部署了部分地面部队外,叙军地面部队主力和防空部队都部署在贝卡谷地以及与谷地相平行的黎叙边界线附近叙利亚一侧境内。以色列发动侵黎战争后,贝卡谷地以西的叙军一部撤到这里,叙利亚还从国内向这里增调了一些部队,以加强这一线的防御,防止以军把战火扩大到叙利亚境内。

以色列对贝卡谷地虎视眈眈,叙利亚人早有预感。叙军官兵明白,或迟或早,贝卡谷地总要爆发一场恶战。所以,自以色列侵人黎巴嫩以来,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军已进人高度戒备状态,所有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静候那即将来临的恶战。

惊心动魄的6分钟

1982年6月9日中午,贝卡谷地。一阵阵暖风从狭长的谷地吹过,四野静悄悄的。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一辆辆载着导弹的履带车静静地伏卧着,只有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萨姆-6导弹死死地盯着天空,悄然而又威严地对着以色列飞机可能来袭的方向。

在同一时刻,以色列埃齐翁空军基地。一架架美制F-15、F-16战斗机整齐地排列在被太阳晒得冒烟的跑道上。座舱内,驾驶员早已就位,他们在等候攻击时刻的到来。

下午2时14分,战斗警报声骤然响彻整个基地。

“第1攻击波,起飞!”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F-15和F-16一架接一架呼啸着飞上天空。它们的任务是担任空中掩护。

这两种战斗机是70年代美国为了争夺新的空中优势而研制出来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过了***国家使用的苏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

F-4和A-4飞机载着沉重的激光制导***,也慢慢腾腾地飞上了天。它们的任务是实施低空轰炸。

贝卡谷地拉响了凄厉的紧急战斗警报。叙军指挥官和士兵飞快地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密切注视着天空。

“以色列飞机!”一名担负望的士兵大声吼道。

“雷达开机!”指挥官下达了命令。雷达是萨姆-6的眼睛,只要目标被它盯上,纵有天大本事也难逃厄运。

然而,这一次以色列人是有备而来。叙利亚人看到的实际上是以色列放出来当诱饵的无人驾驶飞机,目的是引诱叙利亚发射导弹。

叙利亚人中计了。萨姆-6导弹相继发射,山谷里红光闪闪。

以色列“飞机”接二连三地被击中、坠地。

就在叙利亚官兵为他们取得的“胜利”欢呼雀跃的时候,以色列飞机的第1攻击波已悄悄地向贝卡谷摸来。

几个收缴“战利品”的叙利亚士兵发现坠落的飞机竟是塑胶制作的,而且没有找到1具以色列飞行员的尸体,连忙将这个怪异现象报告给指挥部。

指挥官立刻醒悟过来、这是中了以军的诡计。

“雷达关机”,指挥官命令道。这是他认为最先应该做的事。

可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以色列人已经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为以军充当“敢死队”角色、刺探萨姆-6秘密的是以色列自行研制的“侦察员”和“猛犬”无人驾驶飞机。它们率先飞临叙军导弹阵地上空,诱使叙军萨姆-6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制导雷达一开机,“侦察员”和“猛犬”立即把截获的无线电信号传给早已等候在空中的E-2C“鹰眼”预警机,“鹰眼”再把这一信息传给F-4“鬼怪”式战斗机。“鬼怪”获得信息后,便沿着叙军导弹制导雷达的波束,发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准确无误地摧毁萨姆-6的制导雷达,使萨姆-6顿时变成“瞎子”。与此同时,“侦察员”和“猛犬”还把截获的信息传送给埋伏在贝卡谷地西南部黎巴顿山脉背面山脚下的大量“狠”式地对地导弹。“狼式”则沿着“侦察员”和“猛犬”提供的萨姆-6雷达波束,“顺藤摸瓜”。这样,“狼”式和“百舌鸟”导弹双管齐下,萨姆-6自然更是无法招架。

除此之外,在这场大空战中,“侦察员”和“猛犬”还充当了战地“摄影记者”的角色。在冲天火光、滚滚硝烟、隆隆的爆炸声中,“侦察员”和“猛犬”加入无人之地,从容拍摄“战地风光”,并及时传送给后方指挥部,使以色列的军事首脑不用上前线,就可以在彩色电视大屏幕上,观看贝卡谷地的激战实况。

毫无疑问,“侦察员”和“猛犬”为以军空袭成功立下了头功。

在“百舌鸟”和“狼”式导弹打瞎了萨姆-6的“眼睛”之后,几十架F-16战斗机恶狠一般地向导弹阵地猛扑。喷气机大声吼叫着,山谷的回声加重了隆隆的机声,与爆炸声交汇在一起,撼天动地。1颗***下去,白色的山头立刻爆起一团烟雾。片刻工夫,贝卡谷地己被团团烟雾所笼罩。

以军飞机的第1攻击波刚过,第2攻击波接踵而至。不待叙军稍稍喘息,黑压压的机群又在天边出现,那是第3攻击波。

贝卡谷地变成了血与火的海洋。可怜叙利亚人苦心经营10年、耗资20亿美元才建立起来的19个萨姆-6导弹连、228枚导弹,在6分钟之内就不复存在了。

以色列人打得干净利落,6分钟就结束了空袭行动。然而,叙利亚人并不甘心失败,当他们得知多年引以为自豪的萨姆-6导弹阵地遭到攻击,立即起飞60架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向贝卡谷地上空的以机发起反扑。

以色列空军对此早有防范,由F-15、F-16、E-2C和波音-707改装的电子战飞机组成的混合作战机群,在叙机可能来袭的方向已建立了一道空中屏障。

叙军的飞机刚刚滑入跑道,就被“鹰眼”牢牢地捕捉到了。在几秒钟内,电子计算机就将飞机的航迹诸元计算出来,并算出飞机的距离、高度、方位、速度和其他资料。“鹰眼”迅速将这些情况通知给自己的同伴。

叙机临近贝卡谷上空,率先遭到以军电子战飞机的强电子干扰。叙机机载雷达荧光屏上看不见以机,半自动引导装置也不起作用,耳机里听不清地面指挥口令,空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一名叙利亚飞行员看见1架F-15迎面飞来。他猛拉机头,企图绕到以机背后开火。因为米格-23携带的“尖顶”空对空导弹是寻热导弹,需要对着敌机的尾喷管发射。他才爬了一半,只见F-15机翼下闪出一串嫣红色的火花,他的飞机猛地一抖,随即燃烧起来,一顶降落伞又挂在空中,他跳了出来。

后来他才知道,以色列不仅对美制新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加以改良,使之能够迎头发射,而且还使用了也能迎头发射的自制“蜻蜓”式导弹。这种空对空导弹吸取了美、苏红外线寻导的导弹优点,对热源十分敏感,甚至可对因敌机表面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热量进行跟踪。

1架F-16在完成轰炸任务后加速返航。突然,座舱里的频闪灯不断闪出强光。飞行员明白,他被叙机“咬”上了。这是以色列新研制的一种传感系统,一旦飞机被敌机雷达探测到,它便会自动报警。

又过了一会儿,传感系统发出了急促的“笛笛笛”的声音、它提醒飞行员:米格-23发射导弹了。他不慌不忙地按下了燃烧火箭按钮,射出1枚燃烧火箭。不过,这不是攻击火箭,而是引诱敌方导弹的。叙机射出的“蚜虫”空对空导弹一下子就被它所发出的强大的热流吸引了过去。

这是中东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空战。叙利亚出动60架战斗机,而以色列以90余架飞机迎战。150多架飞机,像蝗虫一般在贝卡谷上空穿梭往来,以超音速的速度互相追逐,恰如一场“车轮战”。导弹不时地从飞机的机翼下发射出来。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导弹的吼叫声、飞机中弹的爆炸声混在一起,使人弄不清飞机在哪里飞以及飞往哪里去。加上飞机和导弹施放的白烟,空中乱成一团,无法辨认谁在攻击谁。面对空中穿梭飞行的飞机,叙利亚的高兵不敢贸然开火,他们害怕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误击40架己方飞机的悲剧在贝卡谷重演。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空战。空战结果,叙利亚损失飞机30架,而以色列没损失1架飞机。30比0,以色列获得大胜。

叙军宣布进人“最高戒备状态”。

叙军最高司令部发出新的命令:不能让以军的战火烧入我们的边境,立即向贝卡谷地增派部队,尽一切力量阻止以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4个萨姆-6导弹连和3个萨姆-8导弹连,趁着夜暗,绕过弹坑和飞机残骸进入贝卡谷地。

然而,天一亮,在以色列92架飞机的一阵狂轰滥炸之下,新部署的7个导弹连又荡然无存。

52架叙利亚飞机再次奉命出击。然而,这一次,它们的命运更惨。竟没有1架能够突破以色列的空中屏障安全地飞回来。空战结果:52比0。以色列又无一损伤,大获全胜。

叙利亚再也承受不了这样惨重的损失,空军停止出击。6月11日,叙利亚宣布停战。

当年曾威风一时的萨姆-6导弹,如今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苏制米格飞机在美制F-15、F-16战斗机面前也甘败下风,这场空战在全世界引起极大震动,苏军最高统帅部更是如坐针毡。当晚,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并决定派防空军副司令叶夫根尼 尤拉索夫上将到叙利亚实地勘察。最后的考察结果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

以色列人终于出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憋下的一口恶气。

胜利属于用心者

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叙利亚导弹阵地,大获全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色列当局能够接受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教训,用心组织研究萨姆-6导弹,找出克敌制胜的办法。

宋神宗时期,宋军五路大军征讨西夏,为何惨败而回?

1、首先进入游戏后发展到总店老板让你独立的剧情,在他那儿能拿到去吕宋国的出国文书,你就可以出国了。当然其他三个外国地区(釜山、宁波、那霸)的文书也要偷到手。?

2、这时可以建分店,只能在15个商业圈里建,总数有15个分店。在哪建看你喜欢吧,最好在大的町建,投资会少点。这时可以建立贩路了,但我认为连接吕宋与日本的贩路会更有赚头。一边去海外投资、一边和海盗打交道、还可以赚钱,贩路最多应当是19条。我最多可以月赚70多万,钱多了,可以去争霸商业圈了。

3、先讲一下商人的结局,最快的就是统一全国15个商业圈,钱多了就要去争霸商人司(全部15个)。之前起的分店有15个,对应15个商业圈(每圈一个,每个圈能不能多起分店就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有分店。然后要争商业圈里的商人司必须要成为该商业圈里大名的御用商人。这个比较难了。?

4、查看“情报”选项的“势力”,明确每个商业圈的大名是哪个,在哪个居城,别走错浪费时间。去大名外交捐钱、交手打架、送东西、喝茶。然后去这个居城的武将宅找家老,送他最喜欢的东西。最好就是一送就三颗星好感,不够的话就交手。

如果怕送了痛心或者送错了没加好感可以先存个档。当家老好感好了再送一个保险,此时他会一定机会提出向大名提出让你当御用商人。别吝啬你的礼物,多点调查送出去。我基本上每町的7级和6级礼物全买了。?

5、当上御用商人后还要外交捐钱,选第二项纳矢金。一次交1万,分开几次交。看“情报”选项大名的资料,了解你是否在三个御用商人中贡献度最高。当你比其余两家的份值多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6、回家先存个档,进入会议室,就多了个“锁定商业圈”的选项,选它,由电脑安排你去哪里争商人司,然后带上你能力最强的三个人去那边商战了。这里的能力是各项能力数据,当然修业的技能也要高才行。去到那个町,由参谋说怎么干就选那一项,然后开战。?

7、先存个档,再出町找最近的里,委托忍者头目对竞争对手搞破坏。有时不一定头目在里,可能出去了,或者他不想帮你做(你外交捐钱他又帮了)。所以出町前要存档,最好就是町和忍里的距离近点,这样来回的时间少。

一直到忍里头目说两家商店都破坏成功了,才离开忍里回到你的町去。然后继续投资一万再工作5天。三十天很快就过了,所以决定入会议室去竞争商人司前一定要身怀八九万、体力全满(中途工作是可以停止吃药的,带上几个药)。

扩展资料:

游戏背景

《太阁立志传》的主人公是日本历史上的***人物——结束战国乱世、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木下藤吉郎),同时他也是出身最寒微的权臣,从家奴到家臣,从织田家的大将一直到官居正一位摄政关白,位极人臣,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人。

这段辛苦的奋斗史,再加上风云变幻的日本战国时代以及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使玩家能够在历史的沧桑分合中,感受小人物的坎坷经历。

历史上的著名商人,三国以后的

西夏立国以来,就与宋朝的战争不断,西夏李元昊时期更是打出了西夏的威风,西夏人数虽然不多,鼎盛时期人口不过300万。但西夏的体制可是全民皆兵,除了女人,男子15岁~60岁的男子遇到战争都要应征入伍。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遇到战事西夏便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与宋朝永乐城之战更是调动了多达50万大军。西夏初期精锐部队更是令宋辽胆寒,?步跋子?、?铁鹞子?曾杀得宋军横尸遍野。

宋朝前期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宋军惨败。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败。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定川寨之战,宋朝又是败战。宋朝本以为西夏是青铜,没想到李元昊却是王者。

宋朝历代皇帝无论谁在台上,都把灭亡西夏作为一项使命任务。为什么这样恨西夏?首先西夏抢占了宋朝的灵州,让宋朝没有养马地,无法大力发展骑兵部队。西夏还切断了丝绸之路,让宋朝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断,让宋朝不得不将贸易重点放在海上,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

西夏立国不断骚扰宋朝,宋朝屡次出兵攻打西夏,损兵折将又打不赢,搞得劳民伤财,于是就与西夏和谈,给钱买和平。西夏本就贫瘠,常年的战争对它的经济打击更大,于是乐得其成。

不过西夏在实力恢复后,又恢复掠夺的本性,时不时骚扰一下宋朝,要求更多的好处令宋朝恼怒不已。西夏毅宗李谅祚死后,7岁的儿子李秉常继位,但权力掌控在母亲梁太后手中。梁太后是凉州***大族出身,在位期间,没有制定出一件利国利民的政策, 内部争斗不断,经济情况一团乱麻。

梁太后在党项族为统治主体的西夏中,为了得到党项贵族的认可和支持,缓解内部利益争夺,巩固统治地位。她拼命淡化自己的***身份,废除汉礼,恢复党项的蕃礼。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她借口宋朝种谔占领西夏重镇绥州不还和不允许宋夏私市为名,数次发动对宋朝的的战争。

而对宋朝的战争也加剧了西夏内部的不稳定,搞得民不聊生,经济凋敝。西夏李秉常十六岁本应亲政,梁太后仍然不放权,和其弟梁乙埋掌控着西夏***。

李秉常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单靠自己的力量显然做不到,西夏***将领李清建议借助宋朝的力量削弱梁氏的势力,李秉常派李清跟宋朝联系。可不想此等机密遭泄露,梁太后发动***,李清被杀,惠宗李秉常被囚禁。皇帝居然被囚禁了,西夏国内顿时大乱,支持皇帝的势力忙于自保。这个消息传到了宋朝,宋神宗大喜,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一举捣灭西夏。

宋神宗何来的勇气和力量要灭亡西夏呢?要知道宋朝初期军力也不弱,宋真宗、宋仁宗时候都灭不了西夏,只能委曲求全,花钱来买和平。但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就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经过改革后的北宋经济发展向好,承受战争的能力更强了。军队也经过一番改造,淘汰老弱病残,剔除不能打仗的一些军官。

尤其是王安石的保甲法,效果非常显著,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必须出一人农闲时进行军训,为宋朝储备了百万级别的后备兵源,随时可以征调入伍。王安石还精兵简政,将宋军数额从?凡一百十六万二千?减为?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裁军力度非常之大,放在现在也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既节省了大量军费,还令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战斗人员充足,战马粮草,宋神宗也舍得下本,千方百计养马和买马,强壮骑兵部队。为防御游牧民族的侵袭,宋朝加固了沿边防御设施,大量增加战略物资粮草和武器储备。而且神宗也对军事非常重视,积极学习兵法,命国子监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统称《武经七书》,作为考选武举和教学之用。正因为有这些作为保障,神宗对对与西夏作战信心满满。

神宗要征伐西夏,宰辅大臣孙固、吕公著等人却并不支持,认为不可大举用兵,只可局部用兵削弱西夏分裂其国土即可,避免重蹈覆辙。神宗不听,决意征伐西夏,并亲自部署指挥作战。令鄜延、环庆、泾原、河东、熙河五路大军50万人待命出征,但不设大帅,由太监李宪统一协调指挥。

神宗这个部署体现了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之前有宋朝大将不听他的诏令,根据战场实际情况临机处置令他很不爽,对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他非常反感。所以这次出征,他重用他所信任的、能忠实执行他命令的李宪、王中正、高遵裕各负责一路或二路大军,李宪、王中正都是宦官,李宪还有些才能,王中正则是完全不懂军事,仗着皇帝的恩宠爬上高位。高遵裕也是无能之辈,嫉妒成性,不配做方面军司令,不得不说,宋神宗打仗用人糟糕透顶,为战争失败埋下了巨大隐患。

1081年,北宋王朝西北精锐几乎倾巢出动:熙河路经略使李宪领兵出熙河;鄜延路总管种谔领兵出鄜延;环庆路经略使高遵裕领兵出环庆;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领兵出泾原;河东路经略使王中正领兵出河东。将士加上民夫组成的五十万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围攻西夏。

西夏方面闻宋大军来攻,梁太后向群臣询问如何应对。西夏多数将领主张正面力战,名将嵬名令公则认为应避宋军锋芒,诱敌深入,引宋军到兴州、灵州纵深,坚壁清野,切断宋军粮草,日久宋军自乱,梁太后听取了他的建议,后来战争的结果也证明了嵬名令公的老辣。

宋军方面,东线宋军最先出击。鄜延路总管种谔,招降愿意归顺的羌人部落,怕延误时机不等圣旨到,就出兵接应归顺的西夏部族,西夏骑兵狙击,种谔斩首西夏兵1000多,首战告捷打退西夏骑兵。种谔的果断作为让神宗再次不安,他不允许不听他指挥擅自行动,下诏令五路大军必须分别向李宪、王中正、高遵裕汇报统一行动。

种谔虽然受王中正节制,却极度反感太监,更不要说跟他合作了。 九月种谔围攻米脂城,西夏八万援军到来,种谔率军伏击,将西夏军斩为三节,首尾不能相顾,宋军从两山的高处冲下来,杀得西夏人仰马翻,几十里的山谷散落着西夏士兵的尸体,银水河都被染红了。此战西夏五千多人被杀,宋军缴获战马五千多匹,牛羊草畜铠甲数以万计。神宗皇帝非常高兴,派遣宦官谕示奖赏,同时解除王中正的职务。

神宗为什么要解除王中正的职务呢?王中正干得那些事简直荒唐之极。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王中正率军出征,大言不惭号称代皇帝亲征,六万士兵,加上六万民夫(一说征调了11万)的征讨大军行走了数里就在白草坪扎营,快马禀告神宗,已进西夏羌贼国界。

出征20多天后,10多万大军只杀了30多个西夏人,粮草已尽,看到种谔立下大功,自己却寸功未立,无法向皇帝交差。王中正于是杀良冒功,杀进宥州将城中居民五百余家,全部***。10几万人粮草将尽,他派兵去挖掘西夏藏匿的粮窖,却没得到一粒粮食。

王中正带领10多万大军在宋夏国境线上绕圈圈,吃不上饭又跑回宋境内。气得宋神宗直骂娘,东路大军的脸都让他丢尽了。不会打仗也就罢了,他还不敢与西夏交手,只会呵斥辱骂转运司官员,催促粮草,运粮的士兵和民夫冻僵在路边还没有死去,他手下一些士兵就已经急不可耐,像野兽般割肉分食。

王中正这次可彻底在众人面前现眼了,深入敌境,不找向导也不派出侦骑去侦查敌情,漫无目的的寻找敌人。他胆小如鼠,为防止西夏人袭击他的驻地。一到晚上二更,就让大军不许再烧火,敢动明火的一律杀无赦。好多士兵只能吃夹生饭,害得闹肚子。连军中驴叫也不行,怕暴露给西夏人。

最后王中正这一路,没打一场像样的仗,粮草耗光,十多万大军未战溃败,士兵死亡二万多,民夫死亡一万三千多人,四千匹战马,只剩两千,三千多头毛驴,一头也没回来,估计都被宰杀吃了,气得神宗才将他撤职了事。

东路的种谔9.3万大军,虽然攻占了银州、石州、夏州、等地,但粮草接应不上,加上一路天寒地冻,饥寒交迫,溃不成军,非战斗减员高达三分之二,撤退时只剩3万人。

东路大军算是废了,中线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是员猛将,率领五万人马进至磨脐隘,大战夏国相梁乙埋10万兵马,斩首3000多人,生擒西夏首领统军20多人,攻占鸣沙州,得西夏存粮一百万石。刘昌祚率军敢打敢拼,迅速杀到灵州城下,进军速度之快令西夏措手不及,灵州城门此时还未关闭。

刘昌祚正欲攻城,却接到了高遵裕的暂停攻城命令,说是西夏人已经和谈,等他大军到后再做计议。刘昌祚本想一鼓作气拿下灵州,但无奈受高遵裕的节制。而且高遵裕还是皇亲国戚,他是武烈王高琼之孙,神宗母亲高太后就是他的亲侄女,可见地位非常显赫。

刘昌祚只能委屈求全听从命令。高遵裕不让刘昌祚攻城,完全出于妒忌。此人气量狭小,眼看刘昌祚一路过关斩将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作为一路主将寸功未立,如果再让刘昌祚攻下灵州,他的脸面何在,这个功劳他要抢过来,却没想到正是由于他的狭隘无能,一招臭棋导致整个征伐西夏行动满盘皆输。

刘昌祚停下来等待高遵裕大军的到来,西夏灵州守军得以喘息,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西夏援军也向灵州赶来。

高遵裕率领番汉步骑八万七千,民夫九万五千人,浩浩荡荡来到灵州城下,西夏***意和谈,其实是拖延时间,做好守城的各方面准备,宋军傻傻等了5天,错失最好的进攻时机。刘昌祚建议攻打灵州***的西夏军集结的东关镇渡口,消灭灵州***的据点,敌人援军失去依托无力增援,灵州就变成一座孤城,粮草耗尽不攻自破。

但高遵裕不听忠言,一意孤行,缺乏攻城器械,就命军士负土堆积攻城,包围灵州18天毫无进展。对于攻城任务,高遵裕也只让本部兵马攻城,好将功劳据为己有,刘昌祚部忿忿不平。

刘昌祚以大局为重,将一路缴获的战利品进献给他,反被他认为是羞辱,恼怒让刘昌祚交出兵权,让姚麟接任,姚麟坚决不受才作罢。面对如此蛮不讲理不听良言,心胸狭窄的主将,刘昌祚也被气得病倒了。

宋军攻城不下,天气转寒,粮草也被西夏切断,西夏又坚壁清野,宋军就地搞不到粮食,天降大雪,饥寒交迫、将士士气低落。此时西夏这边使出一招毒计,梁太后下令掘七级渠,洪水灌淹宋营。七级渠高出地面丈余,连着黄河,源源不绝的黄河水倾泄而下,灵州城外顿成一片汪洋。宋军慌忙撤退,宋军逃出去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人,冻死、溺死者不计其数。高遵裕撤退时也不忘坑刘昌祚一把,让其断后,并将战败的罪责扣到刘昌祚头上。

西线主将李宪率领的熙秦七军和吐蕃兵三万,共计10万大军,攻克兰州,焚西夏南牟会行宫内殿及馆库,攻占完谷(今甘肃省愉中县境),获得大量窖藏粮食及武器,打败夏军统军仁多零丁,擒首领三人,斩首领20多人,杀西夏兵2000多人,夺取战马五百多匹,攻占西市新城。

虽然出征有功劳,但李宪缺乏大局观念,神宗命令他火速驰援灵州,与环庆、泾源两路回合,夺取灵州,他则忙于在兰州造帅府,对增援灵州毫无兴趣,在宋神宗严厉叱呵下,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动身救援灵州,路上遇到西夏人阻击行动迟缓,还没等到达灵州,高遵裕、刘昌祚两路大军就已经兵败,宋廷只得急令李宪的熙河路军返回。

自此,声势浩大的五路大军征伐西夏行动全线溃败,将士加上民夫损失40余万人,多数死于冻死、饿死、累死、淹死等非战斗减员,战场上一篇凄惨景象。宋朝诗人张舜民参与这场西征,作《西征诗》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

五路大军征伐西夏,之所以失败有几大原因:

其一就是宋神宗用人不当,所托非人,不用精通军事,富有战斗经验的军事将领为主将,反而以自己的喜好任人为将,用他所信任的宦官李宪、王中正为主将,即使王中正毫无军事经验,只要听他的话就行。中路主将高遵裕妒贤嫉能,神宗母亲高太后就曾劝谏过神宗,说他这个叔叔气量狭小,不容别人功劳超过他,不宜作为一路主将,神宗不听还是让高遵裕担当这个重要的职位。

其二不设主帅,五路大军各自为战,不仅不配合还互相掣肘,神宗虽然让李宪节制诸路,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五军统帅,而李宪也不是善类,没有大局观,只想着自己立功。实际上真正的统帅是神宗自己。说到底还是重文轻武的体制问题,怕武将功高盖主。宋朝不是没有名将能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帅才,皇帝却不敢用。其实不设主帅,枢密副使孙固出征前就进言神宗:?重兵五路并进,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五路伐夏失败后,宋神宗才后悔没有听孙固的建议。

其三就是宋神宗的亲自指挥毫无意义,宋神宗虽然学习了兵法,但也是纸上谈兵,在地图上指挥作战还可以。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古代通讯又落后,不能实时掌控战局,他的一些诏令下发到前线的时候就已经不合时宜了。宋军虽然规模庞大,但多数是步兵,行动缓慢,辎重众多,而西夏骑兵行动迅速,在宋军五路大军中穿插迂回,随时可以打了宋军就撤,而宋军却追赶不上,找不到西夏主力决战,只能被动应战。5路大军打下西夏一些城池,西夏虽然损失很大,但西夏主力部队,尤其是30万骑兵损失轻微。

其四、就是后勤准备不足,这也是伐夏战争失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除了西线李宪率领的熙秦七军和吐蕃兵三万,获得大量窖藏粮食,暂时不受困于后勤粮草的不足,其他四路大军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败于粮草的枯竭。尽管战前宋朝上下做了大量准备,光是民夫就征调了超过20万从军。

西征路途艰险,要越过高山、戈壁、沙漠数百里,转运庞大笨重的辎重非常辛苦,大雪冰冻,寒冷天气折磨着西征大军,饥寒交迫疾病,令士兵和民夫大量减员,很多人倒毙在路上,大量的民夫逃亡。宋朝廷只能不断补充人力转运粮食,但还是捉襟见肘,无奈中甚至征调女子上阵运粮。

天气原因还不算,西夏诱宋军深入兴州、灵州腹地,***取坚壁清野的政策,让宋军无法就地取粮。利用优势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切断宋军的补给线,几十万大军在贫瘠的西北就地征粮也完全行不通,只能无奈撤退。单是这一条就注定了宋军无法快速灭亡西夏,一不小心就陷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可见,宋枢密副使孙固坚决不同意大举西征,而是劝告神宗***取分裂蚕食西夏,压缩西夏生存空间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打了败仗,自然要追责。1082年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高遵裕贬为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再任用,种谔、刘昌祚、王中正受到降职处罚。王中正带领十几万人马到西夏瞎逛,不仅毫无建树,还杀良冒功罪大恶极;没有同西夏军进行像样的战斗,却造成宋军民夫3万人多人伤亡,百官唾沫星能把他淹死,神宗对他只是降职处理处罚太轻了。

对于李宪,虽然保住了本部兵马,但枢密副使孙固认为李宪没能按时与环庆、泾原路、二路大军会师灵州,按律当斩;李宪上疏神宗,说自己开发兰州、会州有功,只是由于中途受到西夏兵的阻截才没能按时到达灵州,事出有因,神宗偏袒李宪,判其无罪。

这几路刘昌祚最为冤枉,受高遵裕牵连,刘昌祚当了替罪羊,被贬***。连他手下的将士也非常不服气,通过各种渠道,反应他们在西征途中立下的战功,神宗经过调查发现刘昌祚确实有突出战功,是自己冤枉人家了,于是诏令加恩补发赏赐在磨脐隘立功的刘昌祚将士,刘昌祚也得到了***,恢复了原职,命令泾原路镇戎、定川等四寨各驻一军,由刘昌祚统领。

此战后,神宗也终于明白与强悍的西夏骑兵对抗,深入敌境不是良策,用城堡的战术层层推进,一点点挤压西夏的势力范围才是最佳方案,于是在泾原、环庆两路大兴土木,建立十几座城堡,逼近西夏的灵州兴州,对西夏形成压制之势。虽有永乐城惨败,但最终在宋哲宗时期,名将章楶将这种战术发扬光大,大破西夏50万大军,这是用40万宋朝军民的伤亡,换来的惨重经验和教训。

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1、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

2、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

3、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

4、王炽:字兴斋,云南弥勒人,另一个‘红顶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创设“同庆丰”,并改组“天顺祥”,富可敌国。

5、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

10、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

11.商业巨族——乔致庸(1818--1907)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乔家大院》主人公乔致庸是乔家经商第三代人,乔家商业从第一代乔贵发起家,到第三代由乔致庸大手笔经营,使乔家成为商业巨族,故致庸可谓乔家殷实家财的奠基人,人称他为“亮财主”。他经商既有雄才大略,又多谋善断,是位商场高手。乔家在包头开办的复盛公商号,在他的策划下发展为庞大的复字号商业网络,基本上垄断着包头商业市场,故包头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之说。光绪十年(1884),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了汇通天下的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在他的经营下,乔氏商业遍及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业务繁荣,财多势旺,成为商场巨贾。

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以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 历史 中。

华夏 历史 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

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 历史 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

也就是说:“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

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

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名录。

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

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

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

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 历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 历史 远比西周王朝久远。

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

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

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

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 科技 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

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

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

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

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用。

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

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 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

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

当 历史 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

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

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

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

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

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 社会 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

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

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

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

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

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

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

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

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

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 社会 阶级。

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

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

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

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

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

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

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

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

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分为两段。

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

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赏给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这样一块地盘,怎么能没有人呢?

于是伴随土地,周王还赏赐了克大批男女奴隶和基层官吏,当时贵族的生活里离不开音乐,还送了他一支乐队。

在大克鼎这本青铜之书上,这些铭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会 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制度、礼仪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以想象,钟鼓齐鸣的雅乐,养尊处优的生活,克的贵族人生,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特权,无需在意现实生活的风雨。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贵族的形态,注定让一些人活在了云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当克悠然享用着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没有抬起过眼帘,看一眼窗外忙碌终年却仍旧一无所获的奴隶呢?

如果看不见,不知他是否曾听见奴隶内心的呐喊:

无论如何,后来的 历史 验证了,西周建立的礼乐并不能实现想象中的永恒。

在大克鼎铸成之后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入西周都城镐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国等诸侯国保护下东迁洛阳。

曾经的周天子换了新家,天下也彻底换了主人。

诸侯并起之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时代正式来临。

争霸的烽烟里,信奉的是强者为王。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贵族礼乐被一次次破坏,最终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克鼎当然不能幸免。

应该是在西周末日来临前的某一天,战火烧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乱之下,克的族人将大克鼎等家族珍宝埋入地下,随即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逃难之路。

在当时,像克这样埋下珍宝流落他乡的,一定还有很多其他贵族家族。

因为时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当这些贵族走向逃难时,也许曾想过有一天他们还能重返故乡。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消失在了 历史 的深处。

就这样,大克鼎沉入黄土下的黑夜,直到将近3000年后,与另一位“真正的贵族”重逢在人间。

“慢点抬,当心啊!”

1937年的中秋节,苏州城里一点灯光也没有。

远方炮火隐约,毗邻的上海淞沪战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飞机却先行一步,这天把苏州城的电厂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苏州潘家的这片小院。

能看见几个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奋力往一个土坑里搬着重物,原来是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还有几个家里的亲戚和木工。

而他们奋力藏匿的庞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宝,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苏?

事情缘起于几十年前的光绪年间,这一年在陕西扶风的法门镇,一处遗忘近3000年的青铜窖藏破土而出。

据说发现时,这处窖藏十分丰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还有一套克钟在内的1000多件青铜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乱岁月,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后,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卖给了洋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国内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后辗转流入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日本书道博物馆等等,再也无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贵显眼的大克鼎,自然让更多人惦记着它的归宿与命运。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北京城里流传出了一条新闻,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海内三宝”!

一时之间,无数人艳羡不已。

所谓的“海内三宝”,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极品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历经3000年风霜、重放光芒的国之重器!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潘祖荫是何来头呢?

潘祖荫,出自苏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的说法,也就是说潘家以经营酱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苏州之后,除了传统的酱料业务,还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比如当时的清***常购买东洋铜料铸造铜钱,潘家与对日贸易就曾联系紧密。

如此几世积累下来,潘家成为苏州巨商,积累财富无数。

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贾而好儒、富而好礼”,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个“礼”字,也道尽了潘家几代人的追寻与坚守。

首先,潘家历来重视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虽然商贾起家,但走出了好几位政坛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荫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他的爷爷潘世恩当年也曾高中状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代半个多世纪,被称为四朝元老,显赫一时。

其次修身齐家,酷爱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动荡岁月里耗尽家财,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

因此,当潘祖荫偶然之间发现了大克鼎的踪迹,立刻耗费巨资买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将所有收藏归属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宝贝的潘祖年,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坚持着家门的教诲,这些珍贵的青铜器没有丢失一件。

并且,眼见当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形势越发吃紧,潘祖年历经挣扎,带着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宝辗转回到苏州。

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啊!”

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潘达于记了一辈子。

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接踵而至的战火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一个女子,不但要抚养子女、撑起一个家,还要时时刻刻守着国宝,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潘达于无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离不弃守护着这些国宝,从不曾想过抛弃或变卖。

事实上,当时各路势力都打过国宝的主意,形形的政客、掮客和骗子,络绎不绝登门造访,但都被潘达于巧妙地应对过去。

30年代中期,***派人带话给她,说在苏州盖了楼,想要“借”宝贝展览。

潘达于听出里面有诈,于是直接婉拒,后来面对威胁利诱,她也始终不为所动。

也许在她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丈夫临走前的嘱托:我要守好这些宝贝啊!

但更大的危险很快降临了。

1937年刚入秋,日军侵略踏过上海,眼见即将吞噬苏州。

十万火急之际,这年的中秋节,柔弱的潘达于带着家里亲戚和木工,赶紧在后厢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装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够隐蔽,埋下大克鼎后,她小心地把方砖铺在了上面,还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这样过了7年安然无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里人赫然发现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块,她心里一惊,赶紧让人悄悄挖出宝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无损,只是木箱子腐烂。

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地下没法再藏,怎么办呢?

潘达于想来想去,又心生一计:事已至此,最危险的地方也许最为安全。

于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厢房的一角,让孩子找来一大堆破衣烂衫,把鼎身遮盖得严严实实。

这样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杂物堆,和家里的陈旧正好融为一体,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虽然每天提心吊胆,但外面兵荒马乱,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办法了。

大克鼎暂时安全了,可事实上更难的是,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潘家,昔日财富如流云飘散,早已不是从前贵族一般的生活。

这些年来,除了避难,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苏州城南石子街的旧宅里,艰苦维系着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经富贵,生活于重压之下,只要看到墙角里静静卧着的大克鼎,尽管听不见鼎身上3000年前的贵族颂词,潘达于的心里还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这件宝贝,还是保住了啊!

对着潘达于的“命根子”,渐渐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着这座鼎,是要留给谁呢?

面对这些疑问,潘达于虽没有回答,但很快他们等来了答案。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正是来自潘达于。

原来,潘达于决定,将毕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国宝级青铜器,统统捐献给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

随后大盂鼎1959年转入中国 历史 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潘达于的慷慨捐赠,收到稀世珍宝的文物部门备受感动,很快给她送来了两件东西:

2000万元(当时流通的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

出人意料的是,潘达于退回了奖金,后来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

在退钱的信里,潘达于还写道:“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

对于她的义举,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看鼎时,有人好奇地问她:

苦苦守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继续留着这些宝贝呢?

对此,潘达于只淡然地说:

“放在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无怨无悔的她,一直教导着自己的子女:

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无论是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还是承载 历史 信息的珍贵铭文,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与此同时,与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达于,则让我们看见:

3000年前的西周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青铜,而3000年后的精神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了心里。

如果说潘达于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礼”,拼尽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宝物。

那么她的后半生,则守住了家国的“礼”,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铜上的礼,也许会被 历史 遗忘,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礼,在 历史 上永远闪耀生辉。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分享连载中,查看往期可点击:

别羡慕日本茶道,这座中国古塔的倒塌,复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隋朝结束了三百年的南北分裂,重建丁统一的帝制国家。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三***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尚书省最高长官因权力太

大,又因下有六部,唐初以后基本不设,只有副职代领此职,而且逐渐没有实权。三***官议政之所称政事堂,唐太宗以后宰相的成员增多,不限于三***官。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大臣专权。三省制的门下省掌封驳,有对皇帝诏书审定、驳回的权力,这一点历来为后人所赞许。

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整顿魏晋以来地方行政机构的混乱局面。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以下还有乡里组织。为加强中央集权,从隋文帝起,废除了两汉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属官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均由吏部任免。积极作用是减掉了不少冗员,节省了国家开支;消极作用是导致地方行政长官权力过轻,难有积极作为,遇有非常情况则不利应付。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如何使中央与地方权力达到均衡,,既保证统一又不失活力,始终是古代中国政治一大难题。此外,为控制地方,唐还划分了十大监察区,称为道;朝廷随时派官员巡察地方政治。

另一项事关文化发展的新制,是科举制的确立。科举制大致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宰低,中举后前程又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有所谓“缙绅(指官僚阶层)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之说。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其最大的优越处是公平,读书人都可以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决定于出身门第。因此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汉武帝立经学,两汉培育出一个以经术起家的士流,隋唐则是用科举培育了一个新的土流。科举士流与经学士流在精神气质上不尽相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正统高层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北方文化背景与唐朝开国

(1)尚武精神

开放的胸襟是唐代立国的基本气象。唐代展开了比秦汉更大规模的开边拓土,最强大时疆域东到朝鲜半岛,西与今天的伊朗接壤,南到越南,北逾大漠而人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唐朝所以有这样强劲的军事实力,完成这样大的开拓,一句话,在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传统为背景。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相沿不改。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但关中(今陕西、甘肃东部)地区最多,数量几乎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要注意的是,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是自备的。《木兰辞》中木兰从军前到各市场买骏马长鞭的叙述,也是唐代府兵参军准备的写照。如果是普通的农民,这样的情况是难以想象的。世代习惯农田耕作的农民,仅有农隙的短期训练,无论如何都不会马上成为驰骋沙场的能手。只有—种解释,唐朝早期之所以***取府兵制,依仗的是北方尚武精神。对马匹的热爱又是初唐时代的普遍时尚,画家喜欢画马,有杜甫诗歌为证;马球及骑马射猎在上层社会特别流行;***对马政特别注意,马的品种是经过杂交改良的,而且价格便宜;在府兵集中的陕西、甘肃的适宜地带,则有饲养近百万马匹的军马场。唐朝若没有它从北朝带来的尚武精神和能征惯战的习性,其赫赫武功是不可想象的。

(2)开放的民族政策

不论是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太宗曾颇为自许地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与其说是唐朝皇帝思想境界高,不如说他的北方文化传统赋予他这样一副心态。早就有学者指出唐朝皇室汉族血统不纯,这倒不关紧要,重要的是其北朝关陇贵族胡汉共处的文化经历,使他们不会有那么强烈的“严夷夏之防”一类的狭隘族群观念。唐对异族心态的开放,可以由文成公主出嫁***一事看出。汉对匈奴也曾有“和亲”,但那是在国力不足时;能击溃强大突厥的唐太宗肯把女儿嫁给与唐修好的松赞干布,绝非鄙视“夷狄”的人所能行。这样的事情在唐太宗及其他皇帝还不止一次。心态开放决定着唐王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取宽松的方式。与秦汉时期不同,唐朝对边地异族除那些侵扰边境者,如强大一时的突厥汗国进行军事打击外,一般都***用“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广阔的境域内必然含有众多的部族人群,“全部落、顺土俗”的含义是让这些部族自治。在边疆地带,王朝或设都督府,或立羁縻州县,但基本都用部落族长为首脑。而数量众多的边地贵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唐朝特有的现象。这不限于境内,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唐王朝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各部落族长可以在本族群区域内称汗称王,并得到唐朝的策封。边地民族纷纷效仿唐朝制度,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体系,并热情地学习着中原的一切文明生活方式。唐人也在热心地向他人学习,胡服、胡床、胡乐等等,在长安特别流行;著名的玄奘取经及其试图建立原汁原味的佛家教派的努力,与唐人特有的对异域文明的热爱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不久走向衰落,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首都长安堪称世界文化的融会场和集散地,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亚洲各国的人员、文明、物产,也可以看到来自边地、异国的留学生和遣唐使;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欧洲。

(3)崇佛教与重诗文

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教、摩尼教、景教、袄教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信众。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种以儒学治国(表现是以儒家经典选拔政治人才),以宗教治身并允许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其中尤以佛教最盛,最盛的原因与王室的北朝背景大有关系。从总体上看,唐人对宗教抱的不是南朝时代“偏于理”,而是北朝的“偏于教”。早期的皇帝都热衷于佛教,武则天夺取唐室最高权力据说是得到僧侣的帮助,她本人甚至编造佛教的授记,诡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化身,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这样的欺骗手段,不是偶得的灵感,而是来自她宗教的虔诚和迷信;这样的手法能够奏效,也正是普遍信仰佛教的结果。北朝式的宗教信仰,使佛教在唐代达到了极盛的局面。佛家的高僧们受着中国宗法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建立各种宗派。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纷纷成立。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禅宗能够大兴于世的文化机制,至今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它“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旨趣,与中国人尚简明不喜欢烦琐的思维倾向有关;更重要的可能是它所标举的出世方式,“佛是世间法,不离世间党” 及“劈柴担水,无非是道”的修道主张,将出世与人世打成一片,与印度僧人到森林去躲避世俗的方式大相径庭,而更合乎中国人的生活理念。真正发展了印度佛教的是禅宗,如果没有唐代虔诚的宗教精神为背景,禅宗的出现当然是不可想象的。

北朝贵族对南朝文化的羡慕心态,在唐代初期仍然以强劲的势头沿袭着。唐太宗曾命高士廉编定《氏族志》,貌似打击山东(即太行山以东地区)贵族,实则唐太宗此举一如当年北魏孝文帝定姓氏,“说明他本人并没有从根本上同门阀士族划清界限”。讲究谱牒本来就是南朝士族的风尚。武则天时代也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山东贵族,但胡如雷先生说得好:“武后集团与其说是出于政治考虑打击士族,不如说是垂涎三尺,企羡与士族攀姻,达不到目的

后恼羞成怒,转而大力压制旧姓。”不论是太宗还是武后,贵为皇帝而“企羡”做一个高门或与高门攀亲,典型反映出他们尚没有摆脱孝文帝式的心理。诗歌、文章在唐代的大兴,亦未尝不是同样的北朝心态起作用。唐太宗、唐玄宗都好舞文弄墨,唐太宗做秦王时开学士府,延揽十八学士,直接承续的是南朝诸王结交文士的风气。公认的上官仪、沈俭期、宋之问等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们都是宫廷诗人,聚集在一起吟风弄月是他们的常科。北周朝廷因为对南朝诗歌的酷爱扣留过诗人庾信,现在***不须这样做了,***国里有的是才子,只消把他们拢聚在一起就可以尽情风雅了。连国家选拔政治人才的科举考试,都加上考试诗赋内容,如果没有王室北朝心态下对诗赋文学的狂热,是不可想象的。选拔政治人才,吟诗作赋并非必要,但在皇帝心目中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如此,南朝文人留下的诗文传统,就重新被振作起来,成为一代读书人的大事,并终于繁荣成一个伟大的诗文时代。不仅是诗文,书法、绘画、佛理等一切南朝土子的擅长之物,无一不被唐朝人接续并且赋予自己时代的精神气质。

3.唐代边疆政策对北宋的决定性影响

唐代的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的艰难。强盛时,唐王朝作为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带动着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共同进步。一当中原***在晚唐五代变得衰弱时,那些早就享有较高自治权力的边地民族,则乘机内迁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北方的辽、西北的夏无不如此。两汉时边地民族的内迁是以部落的形态杂居,而北宋建国时,发育于唐代的北方异族***已经在那里等着与它较量。西晋边地民族的举事。是因为***措置失当;北宋则另有难题,它必须面对历史的结果,北宋开国规模前比不上汉唐,后也比不上明清,它的边疆压力却十分沉重。为防御北方***的南下,它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常备军队,养兵开支的耗费前所未有。但养兵千日,未必能用在一时,对付北国兵马,宋军几乎是屡战屡败。因为北宋建军思想过分借鉴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而陷入严重的局限。唐代之所以有藩镇的尾大不掉,也是起源于它的边疆政策。唐玄宗因受奸相李林甫的愚弄,执迷不悟地信任杂胡出身的安禄山,以致造成安史之乱及随后的藩镇拥兵自重。这给北宋开国者印象太深了,致使皇帝对将领极端猜忌。北宋一建国,马上“杯酒释兵权”地解除战将的指挥权。平时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将军得照着由皇帝事先制定的方案作战,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忌讳武人,北宋王朝转而大力任信文臣。宋代基本延续了隋唐科举制度,并多加改进,使之日趋严密。每次开科取士的人数较盾代大大增加,考试及格马上录用,不及格者,则可以由皇帝“恩赐”进士出身。对士大夫的优礼,也空前隆重。首先是俸禄优厚,在职及退职的官员都有厚禄;其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丁孙补官的特权,称为“荫子”之制,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姓亲戚。凡此种种,造成了一个待遇丰厚、养尊处优的庞大的官僚阶层。外有并立的敌对***,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忌讳武将,又养就了一个庞大的利禄阶层。两者及其他奢侈浪费,造成北宋财政的极度困难。这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并激起士阶层剧烈的党派之争。这一切,追溯其源,都与唐朝开放的边疆政策有着直接的链条般的联系。现实上,北宋不能不面对唐朝崩溃后的局面;观念上,又不能不注意唐朝的经验教训。两方面都促成着——种情况,就是北宋立国艰难。***文明是开放的、浪漫的,宋代文化则显得内在而含蓄。有唐的开放浪漫,就有宋的含蓄内在,其间存在着必然的历史因果。

二、唐宋间社会文化的变革

1、两税法实施的关键作用

唐初继承北魏的均田制,并实施租庸调制。经过隋农民大起义及长时期的内战,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上述内容即租庸调制,其精神仍然是秦汉以来重小农的经济制度的变种,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其实施的条件是战争造成的大量荒地。小农经济脆弱,天灾人祸、征敛无度,都可以使之破产。这又为豪富人家的兼并制造了机会。小农的破产,即意味着国家财政来源的枯竭。到唐太宗***的“盛唐”时期,土地兼并、农民逃亡已经十分严重。安史之乱更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所以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其中计亩征税与把田亩列人资产项目及对商业的征税等内容,沿袭的是南朝时的成法并作

了一些调整。

两税制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从而严厉打击的旧做法。尽管它并没有表现出保护工商业及大地主利益的积极性,因而存在着很大局限,但***现在已经初步懂得以经济的手法管理国家经济的道理,因此无意间也承认了一切私人的赢利活动是合法的,从而引起所有制观念的更新。这放开了一条缺口,使地主阶级、工商业者放开手脚去兼并土地、经营产业,贫苦的社会阶层也因此获得了一点自由。要知道,在按户口人头纳税服役的时代,破产的小农只有取消自己的户头和独立,完全依附到富人家里去,才能免除朝廷的征敛,现在他们可以不那样做了。清贫可以少出或不出赋税,他们就可以用契约的方式向地主租赁土地,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多了。社会矛盾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唐朝中期以前,人民起义的矛头多指向朝廷,中唐以后则更多地指向地主,北宋初年王小波提出的口号是“均贫富”,以后造反甚至是要“替天(“天”指

皇帝)行道”。

凡此种种都表明着社会的变化,重要的特点是两税法的实施,为社会的富人和穷人都不同程度地松了绑(富人受惠当然更大)。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2.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涨

中唐以后到北南两宋社会方面的变革,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其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实则很难说明问题。科举只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上进开了门路,但旧贵族也一样可以经由科举致身通显,这样的冢族很多。有人说是武则天以科举打击旧关陇势力所致,更不足以说明问题。一个势力强大的阶层,不是某一位皇帝打击就垮得掉的,充其量也只是抑制一下而已;况且武则天大力打击关东、关陇旧势力别有内情呢?旧贵族衰落的原因应当从中唐以后整个社会制度特别是两税法实行造成的变化寻找答案。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祝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其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此外,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看史书,唐代的读书人总好以自标郡望来显示一下家世,到宋代文人,这样的习气基本消失,人们更愿意表明的是自己如何努力。

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于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这都是社会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结果。

3.社会经济的高涨与文化现象的更新

社会经济在唐宋间的高涨在南方和北方是不一样的。北方因战乱,社会经济发展时断时续。同样与战乱有关,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魏晋南北朝开发南方的历史意义,至此展露出来了。需要指出的是,向南转移并不意味着北方已经全面落后,北宋时期,北方的山东河南一带农业手工业经济并不落后,在宋代经济全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总体上看,是北不如南;而这样的重心南移,到南宋才基本完成。

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进入全面开发耕地的时期”,显示着实行新税法对农业开发的***作用。中唐以后水稻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人们大兴水利,促进着稻作农业向集约化方向扩展;曲辕犁也被广泛使用于水田了;插秧技术得到推广,早熟的品种被引进到那里:这一切促使着稻米产量大幅度提高。“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的稻米对减轻全社会生存压力有重要意义,也是唐宋时期国脉所系。粮食产量提高了,丘陵旱地也被开垦出来了,有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茶叶在唐代就成为包括一般平民百姓在内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在全国贩运茶叶是有利可图的事业。茶树、桑树、漆树、竹子广泛栽植。经济作物的发展即手工业的发展,南方人以特有的灵秀(其实是生产经验累积的结果)制造着漆器,编织着竹器,纺织着精美的丝织品。在过去是北方出绢帛,南方产麻布,现在南方也有精湛的制造技艺。陶瓷制造业唐代前期中心在北方,以后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变为天下瓷都。而陶瓷制品也在唐宋之际成为百姓一般性日用品。此外像盐业、矿冶业,南方都有长足进展。

生产的高涨一定带动商业贸易和都市文明的发展。唐宋两代南北经济交流十分活跃,陆路交通之外,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沟通着当时的关东与关中,东南与西北;长江庞大的水系,更是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经济交流的大动脉。由于联系东、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中断,商人们把注意力投向海上贸易。在许多交通要道,集市贸易空前发展,大运河和长江沿岸及东南沿海大都市纷纷出现,十分繁荣。“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长安、洛阳、开封、扬州、成都、广州等都是当时著名都会,而且扬州、成都、泉州、明州等城市,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育而发达起来的,是富甲一方的经济中心。就是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大。如长安,在一开始建设规划是市区、作坊与居民区严格分开的,中唐以后,店铺沿街鳞次而立的趋势显著加强;宋的都城开封,从《清明上河图》上看去,简直就是一个商业都会。城市建筑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城市中的经营者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即行会;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比重增大,“僦柜”和“飞钱”出现了,北宋纸币“交子”也流通起来了。

城市不仅累积着财富,也荟萃着人文。市井文化方方面面,其中适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新文艺的兴起,最能观察当时社会文化之一斑。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有了行会并在南宋进入“黄金时代”。记录“说话”的文章叫“话本”,是后来白话***之祖。戏剧的发达同样令人瞩目。一种被称之为“宋杂剧”的戏剧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并且已经商业化。以温州为发祥地的南戏与杂剧南北相应。此外还有滑稽戏、傀儡戏、影戏等等,都在市民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宋代伎艺商品化的……突出特点是,从京城到地方,从宫廷到民间,不论帝王、官僚还是士子、商贾,都可以出资雇用乐户艺人,随时演出。”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把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如此密切地联结在一起。当然新的文艺表现着新兴市井阶层的思想意识,但在说话人的讲古说今中,在戏剧搬演着历史的故事时,民众更接受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道德***和生活观念。这不仅沟通着古今,也沟通着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对一般民众的“教化”作用,甚至要比国家办学来得还要普及和深入,它们促进着民智的开发。

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民力发展的时代,除上述的表现之外,是科技方面的发明。让中国人自豪的四***明,除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及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指南针的再发现最能说明问题。据载战国时中国人就懂得了磁石的特性,但是在宋代它重新被注意利用,直接的原因就是航海的需要。创造性的生产生活实践激发科学技术的高涨这条规律,在指南针的应用上得到印证。对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逐渐落后于西方这样一个老问题,由此也可以获得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们的社会生产在唐宋以后,没有继续更深更广地拓展前进。有一项小发明的遭遇很能说明科技与生产需求的关系,宋代有一种“走马灯”的游戏,透明的灯笼里点上蜡烛就可以自动旋转。英国人瓦特受沸水顶起壶盖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走马灯的游戏实际利用的是热气的动力学原理。但是由于没有英国那样的产业革命做背景,在那时就只是把它当成游戏了。社会文化的日益高涨的需要,却***了印刷术的革命性变化。民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使得原有雕版印刷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它的发明者是—位制版工平民毕异。记载生产和科技进步的文献多了起来。晚唐的文学家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述了各种农具,其中就有曲辕犁。“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耒耜经》和《梦溪笔谈》都成于文人雅士之手,农具和一般科技的进步,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可见其势头之大。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每个时期都是生产开发的高涨期。

三、民族传统复归下士大夫的文化振作

安史之乱引起唐王朝的衰落,这个巨大的变局激起了—种华夏种族意识的觉醒运动。在当时,人们把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唐,视为夷狄对中华的祸乱,“夷夏”观念因此而起。而唐代的中衰,同时伴随的是回纥(回鹘)人在中原的横行,吐蕃人对唐的掠夺及在西北的长期盘踞,都使唐朝越发衰败,种族意识越发高涨,以至演变为仇视一切外人。唐末田神功领导的曾杀死扬州的波斯商人数千人,黄巢起义也在广州攻击过胡商。种族意识的觉醒在五代随着北方异族的侵害及两宋时期与夏辽金元的对峙,变得更加激烈、深入和牢固。

这激发了唐宋由科举而形成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振作和以变法为中心的改革运动。唐代***、天宝以前的读书人,因身处太平盛世,又遇上皇帝的重诗尚文,精神是昂扬的。但那时的昂扬多系念于一己的功名事业,或关注自己的精神家园;前者如边塞诗的高歌,后者如田园诗派的吟唱。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所系明显变化。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中唐思想界、文学界代表人物是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思想两方面的变化在这些人身上分别表现出来。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揭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与此相辅相成,他又打出了“攘斥佛老”(主要是佛)的大旗,把佛教及道教视为“夷狄”之教、思想异端而欲加以排除。他的学侣李翱,则以对儒家学说中的“心”“性”内涵的初步发挥,应和韩愈的“道统”之说。柳宗元、刘禹锡一方面参与现实革新,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如《封建论》、《非国语》、《天论》、《天对》等文字,或着意于从历史的阐释解决现实问题,或立意打破思想上的精神迷误。白居易则代表的是诗歌创作向传统的回归倾向。他所领导的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的“***府运动”,实际有意恢复着《诗经》、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韩愈到孟子那里汲取精神魄力的源泉,白居易则皈依经学一脉。中唐时期儒家经典之学也形成一时风气,如啖助、赵匡、陆淳的《春秋左传》之学。文化的道统意识和强烈的现实感,发之而为文章为诗歌,韩柳等中唐士人的思想、学问及文章,基本就是宋代文人精神的基本范围和规模。

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概;心性内容则由深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发展为理学、道学。北宋实行的文官政治,士大夫集政治家、诗文家、学问家于一身,本着各自的道德学问及对现实问题不同的理解为政,宋代士大夫出现类似后世“党派”的政治群体。唐代有所谓“牛李党争”,但基本是在暗弱皇帝的朝廷里争权、闹意气;北宋有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等为首的“旧党”。试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属于新党,以“扰民”、“生事”、“与民争利”为理由反对这种变法的为旧党。新党代表土大夫积极有为的精神,旧党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两派的分歧产生于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旧党认为,现有政治体制及种种政策本身并无问题,问题出在官员们不能正确执行,而且与其像新法那样向民众开财源,不如从皇帝及朝廷的节约做起。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