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恭敬_百般欣慰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8 0
  1. 有关于佛的故事
  2. 关于德孝的古诗
  3. 关于孝敬母亲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4. 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哪些?
  5. 为何古时候人们不敢得罪灶王爷,年底还要烧香磕头,恭恭敬敬请他升天?
  6. 传承的作文

小人可说是“防不胜防呀!”

做事严禁点,别让别人抓到把柄就OK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最好找位知心朋友让他帮帮忙!

百般恭敬_百般欣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人我也遇到过,其特征是虚伪***、自私卑鄙、手段恶毒、造谣诽谤,如果知道被

你抓住把柄便会对你恭恭敬敬***意奉承百般讨好,一旦事情过去了就开始对你疯狂报复。

不要跟这些人讲理讲义讲情,也不要妄想帮了他会有回报,在他们眼里只有个人名与利。

公司里对付这类人的办法:

一、把自己的工作干好;

二、与领导搞好关系;

三、让他觉得你挺友好但不要让别人觉得你们很友好――一般同事关系就行;

四、时时提防被其利用;

五、有意识但不虚情***意地逐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包括和他有矛盾的人;

六、把握分寸层层递进地通过自己或借助他人之口(看对象)在圈里慢慢宣扬开他的虚伪

和卑鄙(要有实例不能光是主观评价);

七、大部分人观点达成一致,同仇敌忾;八、等待时机(比如你可以挑拨他和你讨厌的某

人产生一点矛盾),一举扳倒;

九、他还不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

十、对付这种小人一定要靠集体力量,不要讲仁慈,未必要光明磊落。 ――祝你早日成功。

有关于佛的故事

一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二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三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四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五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六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七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八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九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十一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十二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三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十四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十五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十六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十七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十八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十九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二十一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二十二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二十三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二十四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关于德孝的古诗

找一个关于佛的故事

凡是信佛的,念经的,开口说话总要先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什么原因呢?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阿弥的小男孩,十岁便没了爹娘,好在阿弥十分懂事,又勤劳又聪明,时常干点零活挣饭吃,加上外乡舅舅和好心邻居的接济,生活倒也勉强过得去。

阿弥十三岁那年,正逢舅舅大寿。这天,阿弥左思右想:明天就是舅舅的生日,该送些什么去孝敬他呢?自己实在穷,还是挖一担树兜给他当柴烧,也算是尽了外甥的一片心意吧。

第二天一早,阿弥挑粪箕、带镢头上山了。到了山上,就拼命地挖起来。挖着挖着,突然眼前金星迸发,虎口也震麻了。定睛一看,“啊,金砖!”阿弥顿时来了精神,举锄奋力挖去,一直挖到七七四十九块金砖。这可把阿弥乐坏了。要知道阿弥长这么大了,只听人说过金子银子的,还从来没摸过金子呢。他赶快把金砖挑回家,还拿出些金砖送给贫困的邻居和乡亲,然后带上两块金砖,兴冲冲地往舅舅家走去。

再说,阿弥的舅舅见到客宾盈门,热闹非凡,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甥到来。正想派人去叫,只见阿弥笑嘻嘻地走来,恭恭敬敬地送上一个红包,当舅舅的心中好不喜欢,打开红包一看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心想:这是哪里弄来的呢?可当着众多客人的面又不好细问。为了显示自己的外甥有用,他干脆把金砖拿给大家看,把那些客人都惊呆了。入席吃饭时,舅舅还特别让阿弥一个人吃一桌酒席。

阿弥独自坐着正吃得有味,忽然传来一阵吵骂声,扭头一看,原来一个满身脓疮头发散乱的叫化子正在乞讨,众人嫌他又难看又难闻,不但不给吃的,反而打骂起来,阿弥本是个穷苦的孩子,如何看得惯这等场面?于是,他干脆把叫化子叫来坐在自己桌上吃,要什么吃什么。众宾客一看阿弥这样不懂事,就都嘲笑起阿弥来。有人说:“阿弥,如果把他撑死了,就要你驼掉去。”谁知语音未了,那叫化子真的倒在地止,乱伸一阵手脚,不一会儿就死了。众人知道不好,一个个呆若木鸡,阿弥却顾不得多想,连衣褂也没穿好,就驼起叫化子的尸体往外走。忽然,他觉得背上动了一下,接着自己的身体了也轻了许多,后来竟飞了起来。众人仔细看时,哪里还有什么叫化子,只有阿弥和一位神仙在空中徐徐上升。原来这是如来佛特意前来托阿弥成仙的。从此以后,信佛的人都把阿弥陀佛这件事情传为佳话,所以开口说话总要先说一句:“阿弥陀佛。”

有关佛祖的故事

随喜,在哪转来的?很好。

有关如来佛祖的经典故事

孔子和如来

如来佛祖的额心有颗红包,右手食指伸开中指与拇指相抵呈半握拳状,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如来佛祖的那颗红包是怎么来的?右手又为何呈半握拳状?这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相传孔圣人带领***们周游列国时,这天来到了西方极乐圣界。

孔子被这里的景致所吸引,被这里浓郁的佛法所感染,不由得感慨万分,脱口念出了“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六字佛语。

这时如来佛祖正在雷音殿内与众佛菩萨罗汉等说法讲经,忽然听到了这句佛语,微微有些嗔怪,“这是谁在外面念白字呢?”于是便差人到外面查看。不多时那人回来禀复说是东方的孔圣人与众***在殿外游览。

如来佛祖一听,心想,这圣人也能念白字?可见人是不能不学习的。

如来佛祖率众佛***来到殿外,一是出于礼数,二就是想要纠正一下孔圣人读音。

礼过三巡,话归正题。

如来佛祖对孔圣人说道:“圣人刚刚的佛语念错了,不是‘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而应念为‘南(nà)无(mē)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

孔圣人回说:”不对不对,是佛祖您念错了,应念‘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才对。”

二人争执不下,最后两人打赌说道:“这样吧,我们去问一下别人,看这究竟应该如何念!输了的,要让嬴了的人打上一下。”

协议达成,佛祖就说:“圣人远道而来,就由圣人先问吧。”

于是孔子便问向身边的***,这应该怎么个念法?众***一致回答,就念“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

如来佛祖一看,既然都说是应念“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那看来是自己念错了?

愿赌服输,如来只好对孔圣人说:“好,我认输,你打吧。”然后就闭上了双眼………

正当孔圣人准备在佛祖额头敲上一下的时候,旁边的子路把圣人拉到一边说,“老师,有事***代其劳,让***来!”

子路在一旁运了运气,抡了抡胳膊,然后用力朝着如来的额头捶了下去……

大家都知道,子路是武将,他这用尽全力的一下,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很见效的,佛祖的额头立刻就肿起了一个红包。

佛祖这个不痛快,怎么都觉得不对劲。这时,旁边的菩萨轻声对佛祖说,“佛祖,您怎么让他问他的***呢?他的***都是由他教出来的,当然跟他的念法一样。您也问我们一遍。”

“对啊!”如来佛祖恍然大悟。

“圣人,现在应该轮到我来问了。”说罢,佛祖便向身后众人问道,“这句佛语应如何念法?”。

可想而知,众人自然说是念做“南(nà)无(mē)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

佛祖暗喜,对孔圣人说道:“看来不是我念错的,还是你念错了。”

孔子见状,也无他办法,想着,打就打吧,反正就一下……

如来佛祖在那边微闭双眼,右手食指微伸,中指与拇指相抵呈半握拳状,暗暗运气……

这边厢子路一拉孔子说道:“老师,我们快走吧。您看他那手指,比您的拳头还要粗,您哪禁的住他这一下啊?!”

孔圣人睁眼一看,可不是么,如来佛祖的那根中指,足有自己的拳头粗细,想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先走为妙……

当如来佛祖准备好睁开双眼时,才发现孔子一行早已没了踪影,不由得气愤万分,“好好好,我就等你再来的时候再报这一拳之仇!”

关于佛祖的故事

关于佛祖的来故事自有两种,一种是佛经中直接记载,如贫女供灯,一种是各类书籍所说,所说都是佛陀的智慧。这一个后者也说的故事:

一个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若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故事有哪些

《佛说兴起行经》,东汉康孟详译,二卷,收录十个本生故事。故

事中的提婆版达多的前身全是权正面人物,而释迦佛的前身为反面人物,以此

说明佛陀今世所遇到的困难源于前世所作的坏事。

该经见《大正藏》第四册,“本缘部下”。

巴蜀书社2008年出版标点注释本,弘学居士校注,收入《佛典丛书》。

十个本生故事如下:

佛说孙陀利宿缘经第一

佛说奢弥跋宿缘经第二

佛说头痛宿缘经第三

佛说骨节烦疼因缘经第四

佛说背痛宿缘经第五

佛说木枪刺脚因缘经第六

佛说地婆达兜(提婆达多)掷石缘经第七

佛说婆罗门女栴沙谤佛缘经第八

佛说食马麦宿缘经第九

佛说苦行宿缘经第十

有关于佛教的故事吗

一天早晨,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食堂用餐,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地对***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泉州古称)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们听着法师的话,也都泣不成声,悲痛异常。在这之后,他每有开讲,座位后面的墙壁上,都挂起一幅由其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后有跋语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讲演中,又往往触景生情,感时伤乱,勉励佛***们对国家、对民族应有爱护的热忱。

1939年(己卯年)农历9月初一,时逢圆明讲堂莲池念佛会成立纪念之时,正当圆瑛***在殿堂上供礼佛,日本宪兵突然包围了圆明讲堂,以抗日的罪名逮捕了圆瑛***等人,押往上海北四川路日本宪兵怀念部进行刑讯,企图威逼圆瑛***承认并声明抗日有罪。圆瑛法师大义懔然面对侵略者的刑具,毫不屈服,高声念佛。随后,日寇又将他押往南京的日本宪兵司令部,由日本的所谓佛学专家进行刑讯。这些专家被圆瑛***高深的佛理驳得哑口无言。理屈词穷的日寇恼羞成怒,对圆瑛法师进行百般肉体折磨,每天都折磨至深夜不止,几度使其昏厥不省人事,企图迫其就范。但圆瑛***已进入无我境界,他心系民众,深信自身的痛苦可以减免众生的痛苦。最后,日寇无计可施,又因圆瑛***名播中外,众望所归,在日本也有很高的声誉,最后,只好将他释放。脱离虎口的圆瑛***,仍然不改初衷,为抗敌救灾而奔走呼号。

关于佛教的小故事

佛经中的故事也不是说都没有实际来源,只是一些实际来源不可考,有一些是通过神通看到的。

不打妄语,是指无中生有,是事说非。

若有人讲,此事如果如此做了,可能会有何种后果,虽然这种后果尚没实现,(也可以说是编的,毕竟没实现嘛),但却不能说全是妄语。否则,医生都是说谎者了。

佛经中的故事是通过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没有妄语。而故事是真实性,若有神通,看看那么多的过去世,基本上可能都有真实发生过的。

关于一个佛教的故事

<四十二章经>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内。复问一沙门容: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名叫《四十二章经》。

佛教传说,东汉时,有一次汉明帝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神人,浑身闪闪发光,在殿前飞行。第二天便把这个梦告诉大臣。有一个学识很渊博的大臣叫傅毅的回答说:“我听说印度有佛,能发光,能在空中飞行,陛下梦见的也许就是他.于是汉明帝就派人到西方去寻访,派去的使者在大月氏遇到了高僧摄摩腾,便带摄摩腾一起返回洛阳,并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汉明帝下令把《四十二章经》收藏在朝廷专藏图书的兰台中,并在洛阳城西雍门修了一座佛寺让摄摩腾居住。由于摄摩腾等人是乘骑白马抵达洛阳的,所以就把这座寺庙叫作“白马寺”。

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关于佛的故事··

有个年轻的一无所有的女孩,没有家人没有感受没有欢喜更没有悲伤的独自生活着。日子过得还好。

媒婆也快把她住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人。

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

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

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祖说:“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女孩说:“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你的自由和自主。”

女孩:“我能放弃!”

佛祖:“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于是这女孩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

最后一年,一个***石队来了,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

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他。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佛祖再次出现

佛祖:“你满意了吗?”

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祖:“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的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

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

来了!他来了!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的走过,因为,天太热了。

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

他走到大树脚下,靠着树根,微微的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

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她只有尽力把树荫聚集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他抬头看了看这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佛祖:“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

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

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

另外还有这么首诗,席慕容写的: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那么,我要用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席慕蓉)

前世,我频频回眸

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

多少相思 多少离愁

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

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

跋山涉水 走进你的眼中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

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

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

像飞蛾扑向火

可以不计后果 可以不要理由

回眸 再回眸

千次万次 你在我眼中 也在我心中

我频频回顾着 期待你的温柔

我频频回顾着 渴望长相厮守

前世 我在舟中回眸

莲叶一片一片 连成我眼中的哀愁

今生 佛成全我的思念

让我走进你的眼中

我寻觅了很久 累了

只想在你怀中停息

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

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

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我没有喝孟婆汤 心中牵挂着你

不要问我为何哭泣

我没有喝孟婆汤 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

说我喜极而泣吧

泪落在你的襟上

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

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

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

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

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

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

有关放下的佛理故事

一个和尚带着徒弟下山,讲了一大堆清规戒律最后反复强调,告诉他徒弟最版重要这一条你权一定给我记住不准近女色,清掉了好几遍他徒弟说我记住了,结果一下山正好走到一个河边,一个漂亮的女孩就在那求救她说:我晕水,不能趟河。谁能背我过去,那个和尚说我来背你过去,他往那一放这个女孩就趴在他的背上,两个人聊着天过了河。过了河之后这个和尚把女孩放下,走了。他徒弟气坏了,下山之前你告诉我那么多遍,见着女孩不准进女色,你见着女孩怎么就背呢...还不敢问,结果走了十里地了,憋坏了,实在憋不住了。他说:师傅再不问憋死了。师父说:什么事把你憋成那样。徒弟说:你告诉我不准近女色你怎么见着女孩就背呢?师父说:“我过了河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走十里路还放不下呢?”

关于孝敬母亲的故事和名言警句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哪些?

『壹』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和成语孝敬父母的名言和成语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萨克雷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美)马克·吐温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仁爱和***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和弗莱彻

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美国)罗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家庭的基础无疑是父母对其新生儿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罗素

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尊重他人的、有责任感的孩子,产生于爱和管教适当结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亚

黄昏,你把清晨驱散的一切收集回来;羊群归棚,孩子回到母亲身边。——萨福

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罗斯福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法)罗曼·罗兰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狄更斯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恼的事莫过于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苏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巩固家庭的力量——是爱情,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的忠诚的、纯真的爱情。——苏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

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

成为母亲之后,女性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焕发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谅青年人寻欢作乐,却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有的儿女使我们感到此生不虚,有的儿女为我们留下了终身遗憾。——纪伯伦

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德莱塞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池田大作

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热爱和尊敬的父亲和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传统有助于家庭成员相互尊重,有助于家庭建成一个友爱的、生气勃勃的集体。——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罗斯·坎贝尔

我们有谁看到从别人处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从父母处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诺芬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小路实笃

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瓦普察洛夫

一个高尚的人,如果有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儿子,其乐一定不亚于他自己生命的延续。——斯梯尔

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

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阿斯杜里亚斯

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贰』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古诗句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叁』 有关与孝顺的名言警句

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法国莫泊桑《项链》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春秋孟子

白话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以运行在掌管天下。

3、事亲以敬,美过三牲。——西晋挚虞《族姓昭穆》

白话文:侍奉父母以敬,美超过三牺牲。

4、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 希腊伊索克拉底《全希腊盛会献词》

5、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现代老舍《四世同堂》

6、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 法国拉法格《思想起源论》

7、母爱胜于万爱。—— 英国莎士比亚《奥赛罗》

8、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清代李毓秀《***规》

白话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现代林语堂《宇宙风》

10、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英国罗素《西方哲学史》

『肆』 孝顺母亲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惠特曼

4、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7、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8、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0、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1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12、仁爱和***都先自家中开始。——鲍蒙特

13、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14、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5、父母惟其疾之忧。——孟武伯

16、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17、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19、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康德

20、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21、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22、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23、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24、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25、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6、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

27、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28、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9、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

30、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

『伍』 关于孝敬长辈的名言警句

1、敬你的父母和亲族。——〔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金言》

简介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受到俄耳甫斯的影响,具有一些神秘主义因素。从他开始,希腊哲学开始产生了数学的传统。毕氏曾用数学研究乐律,而由此所产生的“和谐”的概念也对以后古希腊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

2、对上帝,要敬仰;对父母,要孝顺。——〔古希腊〕梭伦:《梭伦传》

简介梭伦,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先秦〕孔子:《论语·里仁》

白话文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如果父母的身体需要照顾,而自己又需要外出就必须安排好照顾好父母的方法。

简介孔子,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4、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古希腊〕伊索:《致德谟尼克》

简介伊索(约前620年-前560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可能是埃塞俄比亚人,后做过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5、—个人对生他养他的亲人所欠负的一切,必须尽其所能地加以回报。——〔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

简介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三十僭主上台执政。

『陆』 关于孝道的名言和故事

百善孝抄为先。谁言袭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柒』 关于孝敬父母的格言警句,名言,故事传说,诗歌等

故事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格言、名言警句

* 儿行千里母担忧

* 河里孩子岸上娘

* 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

*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

* 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

*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 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

* 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

* 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

* 女是娘的罗裙带

* 娘挂闺女,记在心里,闺女挂娘,急断肝肠

* 十朵菊花九朵黄,十个女儿九个像娘

诗歌

《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捌』 有关孝敬父母的格言谚语、名言警句、故事传说、诗句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版:如何权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意思是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玖』 与孝敬母亲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3、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4、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5、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6、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7、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8、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9、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

10、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2、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

13、母亲的心灵是子女的课堂。

1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15、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

『拾』 百善孝为先·写一写关于孝顺的名言警句。如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一《礼记》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为何古时候人们不敢得罪灶王爷,年底还要烧香磕头,恭恭敬敬请他升天?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二十四孝_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传承的作文

因为害怕得罪了灶王爷,他会在玉帝面前信口胡说,招致玉帝的惩罚。那么,玉帝会怎样惩罚百姓呢?据晋朝道学家葛洪的记载,玉帝的惩罚是?大者夺纪,小者夺算?。所谓?纪?就是300天,所谓算,就是100天。也就是说,玉帝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减去百姓100天至300天的阳寿,这样的惩罚是老百姓所无法承受的。那么,灶王爷是谁呢?灶神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我国古代先民信奉的古老神灵之一,也是?一家之主?。关于灶王爷是谁?民间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灶王爷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传说玉皇大帝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专门派出王母娘娘下凡,到民间视察民情。哪知道,王母娘娘前脚刚出天宫,小女儿后脚就悄悄地跟了出来,想跟随母亲到人间游玩。玉帝虽然生气,但想到有母女同行,也就放心地由她去了。不曾想,这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儿在凡间碰到了一个小伙子,虽然他只是一个替人烧火帮灶的长工,但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玉帝的女儿居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玉帝得知消息后,雷霆大怒,将女儿贬为凡人,诏令永世不得回天庭。王母娘娘十分可怜女儿,在玉帝面前百般求情,最终唤醒了玉帝的舐犊之情,诏令赐封那个穷小子灶王的职位,掌管天下人的饮食。

传说二,灶王爷是个平头百姓。传说从前有张姓兄弟,哥哥是个泥水匠,特别擅长替人家修建灶头,人送外号?张灶王?。弟弟则沉迷于写诗作画,尤擅画各种人物画,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张灶王?患病去世,整个家族落在了弟弟的肩上。但弟弟从小只会作画,根本无力支撑整个家庭的重担。这下全家可乱了套,嫂子吵着要分家,眼看一家人即将分崩离析。危急时刻,弟弟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预先画好哥哥生前画像,贴在堂屋墙上,半夜里叫醒家里的所有人,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哥已被玉帝封为灶王爷,回到了家里后,得知家里不和睦,正在闹分家,他准备将情况上报玉帝,等到除夕之夜时,玉帝自会惩罚。当众人来到堂屋后,在昏暗的灯光下,果然见到了大哥?本人?,众人再也不敢提分家的话,一家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张灶王?的故事由此传将开来,后来演变为?灶王爷?。除了民间传说外,在历史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灶王爷的记载。

先秦时期,《庄子?达生》中就有?灶有髻 ?的记载。西晋时司马彪注说:?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这些记载都清楚地表明,灶王爷是一位身着赤衣、貌似美女的男神。

也有史籍说,灶王爷是帝王出身,死后才被封为灶神。《淮南子》有?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的记载,《周礼》也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的说法。到了清朝,汪汲葵的《事物原会》认为?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等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现代化的灶具早已替代了土灶,灶王爷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祭灶仪式更是难得一见了。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传承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承的作文1

 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能够流传至今真的不容易。而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这样一群人的守护。

 山塘河畔,雨水滴落在青石板上,仿佛滴穿了千百年的时光,诉说着历史变革的沧桑。在这样一个细雨迷蒙的时节,我遇到了一位绣娘,听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山塘河上,有一位小女孩在乌篷船上嬉戏,她是河畔上苏绣店老板的女儿。她从小就对苏绣异常着迷,便缠着母亲教她苏绣。母亲拗不寸她,便开始教她。谁知,她对于苏绣的异于常人的天分使母亲大吃一惊。从那以后,她每天都练习苏绣,无论有多么不容易。河上的乌篷船上再也不见她的身影。她的手指不知被针扎过多少次,起了多少的茧子。

 长大后的她接手了这家苏绣店。她精巧的绣功和奇思妙想的创意,使得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山塘河上,一只只乌篷船穿行着,泛起的阵阵涟漪仿佛从未停止过。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工业的发展,现代化的工艺品层出不穷,她店里的生意日益冷清。店里的绣娘纷纷辞职,去找其他的工作。乌篷船变得几乎没有了,河面上几乎再无涟漪泛起。有的人经过苏绣店,看到大门开着,门上朱红色的漆早已褪去了原本的光泽。跨过被大雨冲刷的早已斑驳的青石门槛,只见店里的绣品琳琅满目,而店里的顾客却寥寥无几。那人便劝她早点放弃吧。她却摇了摇头,继续手上的针线活。

 当我遇见她时,她已经绣了近半个世纪的苏绣了。这几十年走得竟是这样快,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但不变的,是她的初心。尽管守护苏绣的过程是真的不容易,但她依旧保持着对苏绣的坚守,将这份情怀延续至今。

 她的脸上浮现出淡淡的微笑,说道:“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将这手艺传承给下一代。"

 当我走出苏绣店,静静地看着远方,雨水滴落在青石板阶上,泛起淡淡的雨雾,我的耳畔不停地萦绕着她的那句话·......

 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历风雨变迁,在那薄如蝉翼的破旧宣纸上,即使是一阵微风吹过,也是那么容易灰飞烟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就算守护的过程是真的不容易,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使其不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传承的作文2

 自炎黄至明清,几千年来以农为本,重视饮食,“民以食为天”便是写照。中华民族无论是对于饮食的重视还是对食物的虔诚,皆是世界上鲜有民族能够比拟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无不显示出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传承。

 在超市的肉类柜架上,你可以看到通脊肉,后腿肉,前腿肉,五花肉,前肘,后肘……如果再换一个柜架,你又会发现牛肚,牛腩,牛小排,牛脊,牛腿……这时你会不禁赞叹:能把一头猪,一头牛划分的这么有学问,这么有水平,这么讲究,这可真不简单!

 何止是不简单!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有了石磨后,便有了面食的食用;再后至周朝,人们已经掌握了肉食的烹饪技巧;从春秋战国到秦王统***,现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苏菜,粤菜,川菜也已相继形成。可以说,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天赋绝对是冠绝古今的。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无与伦比地维持社会平衡,长期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确,对于生产力低下,却拥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古中国来说,饮食一直是个问题。于是人们想方设法地令食材物尽其用,尽可能地让最少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但中国的人们会通过创新来改善生活:同样都是吃,为什么不吃得美味点呢?于是便形成了美食文化,继而传承至今。

 然而,中国几千年悠久的美食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在苦中作乐、大胆创新、渴望美好的民族精神。如果不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饥饿中渴望温饱与美味并存,不是他们的大胆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是怎么可能把一棵***做成八道菜品!是怎么可能烹饪出民族的盛宴,得到世界赞誉的满汉全席!又是怎么可能穿越千年时空,把几千年前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承下去,也要把这份苦中作乐、大胆创新精神传承下去,是它使我们的中华美食昌盛,因为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没了它,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必将不再完整。让我们珍惜食物,感谢食物,让这份蕴含着古老历史及精神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

传承的作文3

 孝,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化。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家庭和睦,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是教育我们要孝老敬亲,从小就要对父母、亲人百般孝顺和爱护,我们几乎就是背着这些名言名句长大的。

 幼时,我们一定想:长大后一定要对父母和亲人好,可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动作令人发指。我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又令人发指的新闻: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抚养大,她的儿子长大了,竟然觉得母亲很碍事,便将母亲扫地出门。无论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人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看完后,我愤怒了:怎么可以这样?有这样的儿子还不如没有,简直冲破了做人的底线。这名男子的做法简直有辱我们这个一直以来以孝闻名于世界的中华民族!当然,世界上也不缺乏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欣慰多了。孙朋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因为她的一片孝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山东人。她刚嫁给丈夫时,丈夫就经常生病,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也愈渐年迈,从此,家庭中一切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她每当干完农活就赶紧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肯定会很担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料着年迈的婆婆和多病的丈夫,风雨无阻地撑起一个家。

 如今,她把婆婆照料地很好,丈夫的病也有所好转,在接受记者***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笑容。这笑容,这孝心,有谁能不感动呢?孝老爱亲,也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美与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量为父母做什么:比如帮他们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不要让他们操心……这是我们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孝老爱亲,用实际行动去传承,传承一份份美与爱,传承这一种伟大的传统民族文化,唤起每一个人的孝心!

传承的作文4

 明亮而又散发着点点彩光的水晶灯高悬于头顶的波浪形天花板上,四周没有过多的奢华装饰而是被古色古香的木制品所包围。一家人有说有笑等待着精挑细选的美食上桌,今天大家都抽出时间一起吃顿饭,算是弥补一下原本应天天拥有的团圆气氛。

 饭桌上,拾起筷,细细品,不尽洋溢起满足的笑容。我们边吃边聊,我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了父亲,只见他浓黑的眉毛皱起眼睛紧盯着我,并扬起下巴朝我努了努嘴,在众人的嘈杂声中他显得颇为烦躁,“怎么又开始犯老毛病了?告诉过你多少次,吃饭一要手扶碗,二不能吧叽嘴!”父亲大概是因为在公众场合没有显出生气的样子。他将小巧的酒杯端起,轻呡一口浓酒,用筷子随手夹住一粒花生米丢入口中,往往这是他发愁的表现。果然,父亲微微摇摇头用不足以让别人听到的声音叹到:“哎,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什么时候才能长点记性呢?”

 我本以为由于自己不在意犯的一次错误,父亲应该不会看得太重,可不知这一次算是触碰到了父亲的底线。

 回到家,我坐在地毯上静静聆听父亲的教诲:“孟子的《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遵规守矩不仅仅是在吃饭时,而是做每一件事都要这样。”那天晚上窗外下起了沥沥细雨,父亲的话也像这下落的雨滴,不断地点醒着我的灵魂。此时的他将“守矩”的家风传承给了我。

 从那以后我每次吃饭都会想起父亲的话,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行为。

 几年过去,我和母亲出去聚餐,听见小孩子吃饭时的口中“奏乐”,不禁皱起眉头,这声音太破坏就餐心情了,想起父亲当年的教诲很是感激。他教导我守规矩更多的是出于为他人着想,这些规矩虽小,却总是能无影无形地影响着他人,人们总以为细节不会影响什么,没有必要去在意它,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少一个螺母会导致一个航天器发射的失败;少一根钢筋会造成一幢大楼的倒塌;少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会使一个人一生不再完美。

 “五寸之矩尺天下之方”,天之大,地之广,家之脉,因得以传承而长存。

传承的作文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传,而如今,又有谁堪摘?

 一个人宁可物质匮乏也不可精神的空虚。若精神一旦空虚便会导致灵魂的游离。没有精神的人是可怕的,一味追求金钱名利而无任何思想,犹如木偶伶俜地游离于人世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名人故居屡遭被拆厄运。对历史建筑的野蛮***是一种“文化***”。国家文化局局长单霁翔多次指出,在“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口号下,很多城市已面目全非。于是,改造后“千城一面”的请款日益严重。许多城市连纪念品上也有体现有时满街都是***牌,鼻烟壶。缺乏对当地文化***的开发和历史要素的选取。使地域性,差异性难以表达。城市如人失去记忆,将无法辨清未来。旧城是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文化,建筑物里的故事,承载着很多历史记忆,是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我们追求发张,却不应毁灭记忆,忘掉过去,失去了四合院,胡同,北京不再是完整的北京。”拆掉”的园林,苏州就犹如断了吃的鸟儿,难以快作乐自由飞翔。一味地追求“时尚化”,扼杀原有的精华,无疑是舍本逐末。真正震撼人们心灵的不是雄伟建筑,往往是文化和精神。所以,留住旧城,留住记忆,留住人们的心!

 为此,人们应传承中国文化!

 为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于1月11日上午在北门广场举行孔子塑像落成仪式。此举动体现了国家对儒家思想的重视,对孔老先生的尊重。从某种程度上,在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下,立孔子像有助于弘扬传承中国文化。但同时,传承中国文化不仅靠立孔子像可以轻易解决,需我们通过更多的途径去弘扬和传承。其次,中国文化元素之多,不能以儒家文化以偏概全而忽略其他。因此,传承中国文化应全方面,多渠道进行。

 传承,理应是中国人民美好传统。将好的精神文化一代传一代,一代影响着一代,即传承之意义。

 为了避免汉字汉语没的寂寞,冷眼看国学热的情况愈加严重,中韩端午申遗之争韩国胜出的悲剧发生。

 请全国人民共同携手传承中国文化!

传承的作文6

 那时我初一,她初三。整个声部里只有她一个初三的,当首席,但我不太喜欢她,不像同级乐团里的别人,把她当作偶像。

 原因有二:其一:不认真排练,合排常常睡着,还靠着琴杆打哈欠,好在有演奏任务时她能像兔子一样从凳子上“腾”地坐起,好似睡着时耳朵始终是醒的;其二:排练迟到,无论多重要的排练,她总要在五点左右拖着书包满头大汗走进早已安静下来的排练厅,或是在中阮柳琴与打击乐S010中间冲进来,或是在老师训话训得兴起时在门口冷不丁喊一声“报告!”其它种种令我恨她到咬牙切齿,仿佛大我们几岁,就可以排练又迟到又睡觉,又批评老师。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乐团首席呢?于是与她暗暗较上了劲,天天多加了几小时的练习。

 那时初一的教室在操场的这一边,初三在那一边,平时课间也都碰不上面,于是对初三所知甚少,她也不常与我抱怨学业上的事,使我直到初三才设身处地地明白了她的苦衷。

 初三了,我如愿以偿地接替了她的位子。然而一天的繁重学业与长跑使我在排练时眼皮打架。常常地,我因贪图靠在琴杆上再闭几秒钟眼,而误了好几个小节的演奏。回想那时与困意对抗,即使闭上双眼肌肉也时常紧张准备着的她,我突然有了向她学习动力,于是强打精神,像那时的她一样强撑着奏完一曲又一曲。月考完,下课时间拖到了下午五点,没吃饭集中早已迷离的眼神,像那时的刀子一样强撑着奏完一曲又一曲。月考完,下课时间拖到五点,没吃饭,我也和她一样用最快速度穿过操场,尽早到位,一直练到晚上七点,我捂着发疼的肚子,明白了她那时的不易。但作为乐团的一员,我和那时的她一样空着肚子一天又一天的坚持。

 上了初三,我才明白了做到她的那种程度是多么的不易,坚持下来的她又是那么的伟大。有时候排练、结束、背着琴回家时,也总听到初二的学妹留在排练室练琴,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我在心中默念“加油!你一定能行!”

 愿我毕业之后,还会有人,有乐团的后辈能在忙碌的初三也可以尽力做到最好,像我,像我的学姐,将这样的拼搏传承下去。

传承的作文7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传承的作文8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这样的一个民族战士,他只用了短暂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却谱写了一段伟大的历史之歌——他就是雷锋。

 雷锋,这个原先不起眼的名字,却有着一段惊天动地的感人故事,他曾经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一句话,来告诫自己要默默无闻地服务人民。他的精神被后人尊称为“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许多人都学习他那伟大的精神,他们不愧为我们现实社会中的“活雷锋”。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和雷锋一样。就说前一段时间播出的新闻吧。这个新闻和一群年轻女护士有关。当天,这几位姑娘从公车上下来,就看见一群人在围观什么,她们就立马奔上前去,当他们拨开人群,正中间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虽然大家都看到这位老人躺在地上挣扎,也都知道老人需要帮助,但却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帮忙,他们都远远地站在一旁,冷漠地看着地上那急需帮助的老人,生怕被老人讹上。我想,此时此刻,老人的心肯定被人世间的冷漠所吹凉了吧。不过,这几位年轻姑娘看见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冲上前,对老人进行救治。就在这时,旁边的路人也叫入了救助的队伍,有的掏出手机拨打120;有的上前帮助护士抢救;有的则呼吁周围的人过来帮忙。不一会120救护车便赶来了,把老人抬上车。就在大家想看看那几个热心人时,那几位护士却走了。之后,当新闻电视台***访她们时,她们对大家说:“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并不算什么。”但是,尽管是这些举手之劳,在当今这冷漠的社会中,做的人也是少见的,大多数人都选择默默地旁观,那些有意识帮助别人的人,也已经屈指可数了。

 雷锋精神,这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字眼,激励着我们后人在思想和道德的道路上前进,我们绝不能让雷锋精神消失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让雷锋精神,世代传承。让我们的泱泱中华,走上富国强民之路;让我们的百姓,过上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传承的作文9

 一个民族流传百年的文化,常常印刻在一代家族的灵魂之中,伴随着民族的延续一代代传承下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千秋万代的人们前行的道路。

 我的父亲常和我谈起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他是个辛勤的农民。虽然说做了一辈子农民,但他却有一种传统的优良品质——与人为善

 父亲指了指后山上的一片梯田,告诉我那里曾经全是祖父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来的,后来它被送给了几个穷苦的邻居。

 我常常惊叹于我父亲给员工的待遇,一对比,便发现其他同类企业给他们员工的待遇要低不少。父亲告诉我,要为别人考虑,人家也要生计。

 我难以理解这对父子的这些行为,就像那时我难以理解我是怎么来的一样。而后我又发现了我的几个叔叔伯伯也有这样的特点。

 为什么我没有把它传承下去呢?我想。

 那一天放学和同学坐公交车。车都很挤,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有地方能站”的车,车站里的人的都蜂拥而上。那个同学撞开了其他试图抢位置的人抢先上去了,并高叫着:“你快点!”我刚苦笑了一声,看着旁边的老人颤巍巍地用拐杖推开了我,白领急匆匆地用公文包顶开了我,工人则好像永远保持工作的那份拼劲,用满是泥水的手推开了我,却没有向前一步。等到周围的人全被塞进了车里,我才缓慢地挤了进去,被压在车门前的狭小空间里。

 “你怎么那么惨啊!”下车后他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位置那么靠前,结果最后一个上车。”“站车门前省得和他们挤,多轻松,可换做别人兴许就受不了这个位置,还不如我站在那儿。”我下意识地说。

 那一瞬间,我发现我做了类似于我祖父和父辈的人们所做的事。与人为善好像也就是这样,牺牲自己本可以拥有的利益来成全他人。看来这个家风还没有断绝,它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并在今后继续指引着我的一言一行。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前人时刻谨记的家风家训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不知不觉中,它就被传承了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就成为了心中一盏常亮着的明灯。

传承的作文10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也继承着先辈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中国也有很多传统仪式,有的人认为内容十分复杂,有的人认为应该丢掉繁文缛节,但有的人也认为应该传承下去。

 首先,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该传承,因为这是老一辈给我们的财富。我们丢了财富还怎么生存?

 其次,我说的继承并不是完全照旧。前人没有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们的思想守旧,而我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我们可以在先人的思想上加上我们的想法,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强求他人接受自己改编后的想法。比如,现在的结婚仪式,有些人保守选择了古代的拜堂仪式,而有些人开放选择了西方的宣誓仪式。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将中西婚礼结合起来,这样即有保守的观念在里面,又有开放的原素,这样不更吸引人的眼球吗?还有现在每个学校星期一都会举行的仪式——升旗仪式。

 它就传承了古代的上早朝,虽说它并不是每天都升,但它的形式和上早朝一样。都是说近期国家发生的大事或学校发生的大事。现在我们有感恩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一系列的节日。而我们在这些节日中却没有做过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重视这些节日,重视这些节日仪式。很多人认为无所谓,导致了本该属于我们国家的端午节成了日本的。注重节日并不是指在节日当天去吃个饭,唱个歌什么的,而是指注重此类节日的仪式。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所具有的潜力远远不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它还等着我们的后辈去发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可能不能为它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是我们该做的就应该完成,不要每天沉迷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等。一种仪式,它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节日,它还代表一个国家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如果本国人自己都不重视,让别人如何重视。所以说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做一位弘扬传统文化,仪式文化的宣传者,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力量,为仪式传承尽一份力量。

传承的作文11

 凡是传承下来的传统,便有它存在的理由——题记

 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规》开篇写道:“***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不浪费,戒奢以俭,方累万贯家财。

 为人清白,不收非仁不义之财。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古人两袖清风,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也不应该被金钱蒙蔽双眼。取之有道,生财有方,这才是我们想要的。

 家风,其实就是我们的传统,将中华民族文明精神融铸于其中,是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而我们,也就是靠着这样一种方式来将文化、文明传承下来,在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改善,摒弃,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社会,国家不丧失原本的内涵并且稳步发展,继续流传着千年炎黄华夏文明。

 家风与传统踏过历史长河,走过时空的烟尘,带着古老的意志,来到现在。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