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杨是多少米_古代百步穿杨是多少米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02 0
  1. “百步穿杨”是真的假的?有一个皇帝为此“杠”上了!
  2. 百步穿杨射的是树干还是树叶?古人真能150米外射中目标吗
  3. 百步穿杨到底是形容什么的?
  4. 古人真的人做到“百步穿杨”吗?

1,150米的射程已经够远了,古代的百步穿杨已经是神射手概念了,100步大概是120米的样子,现代韩国传统弓比赛距离就是120米,沿用的就是百步穿杨理念,古人计量一步是指左脚右脚各迈一步,古人平常走路迈步单脚为60厘米,双脚各走完一步为120厘米;

2、古时地广人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似现代圈养动物家禽,草原上鹰和雕都是常见食肉猛禽,遇到猛禽袭击牛羊,不可能拿刀过去砍吧,游牧民族世代弓马娴熟,因此遇到弯弓射大雕的情况都是猛禽低捕猎时被射下的;

3、最后这个射住阵脚是防御用词,所谓阵脚,就是军队的队列,作战队伍的最前方,射住阵脚是射击敌人,不让敌人冲击到自己军队的队列,因为在古代,队列一乱基本上就败了;战阵是士气所在、军心稳定才有战斗力;按照你的问题所述,射住两边阵脚,该阵型布置为雁行阵,两翼扎阵远程固守,待敌军只能冲击中军,短兵相接后三面合围,这是其一;另外,短兵相接之前,100步可提供三轮箭雨,距离完全够用了!

百步穿杨是多少米_古代百步穿杨是多少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百步穿杨”是真的***的?有一个皇帝为此“杠”上了!

所谓的“百步穿杨”“五十步笑百步”中的“步”到底是多长?网上大致有这么两种说法:

第一种:一步就是1米4,其实就是现在的两步,现在的一步是古代的一跬(好大的步子) 一百步=140米!

第二种:秦尺1尺 = 23.1cm,五尺一步,一步115.5cm 一百步=115.5米!其实这没什么意义,知道一百步比50步多就可以了,古代人的文学作品中很多数词都是虚数,没必要那么较真。

百步穿杨射的是树干还是树叶?古人真能150米外射中目标吗

“百步穿杨”这个成语***皆知,其当事人是战国时著名的将军养由基,这个人也是中国史料记载当中第一个将箭头射到石头里面的人,并且还曾射穿七层皮甲,将射穿的皮甲献给楚王,表达自己的善射。

然而对于这句成语,却有一个相当大的争议——养由基到底是如何百步穿杨的?

在古代,两跨为一步,这样的一步大约要1.5米。“百步”就大约是150米外,使用古代弓箭准确命中一片杨树叶子,真的可能吗?

二百多年前,有一个皇帝对此也曾经无比好奇,当起“考据党”,其让自己侍卫中最为善射的人实地尝试“百步穿杨”,甚至亲自上场,但最后无一人命中。于是这位皇帝满足地题写一扇《穿杨说》的屏风,认为这个实验已经证明“百步穿杨”并非射中树叶,而是射穿树干的意思。这位“好事”的皇帝,就是乾隆皇帝。

《穿杨说》屏风 清乾隆

篇幅有限,这里简单总结一下《穿杨说》屏风上的内容:有一天我(指乾隆)读《战国策》上“百步穿杨”的故事,说用红墨描红一片杨树叶,养由基在百步外准确命中了它。但是我叫人亲自试了试,二十步(30米左右)时,叶子已经基本看不见了,更是无一人命中,何况百步之外百发百中?所以我认为“百步穿杨”指的其实是射穿杨树干的意思。

顾绣围猎图轴 清康熙

乾隆所怀疑的关键点,其实非常合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弄明白这一点,首先要考虑乾隆皇帝所代表的历史射箭水平。咱们都知道,满清八旗军队入关以前,确实是骁勇善战,尤其善骑射。然而入关以后,八旗子弟得天下的功夫也逐渐荒废。

到乾隆时期,清朝的常备军力中,弓箭手只占很少的部分。这样轻视弓箭的历史时期,无法和春秋战国时的射手相比——乾隆所处时代的“大 *** 箭高手”,放到战国时期,也许只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通弓箭手水平。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忽视的重要一点是——战国时期的箭与清朝的箭设计的区别。

清代的箭多用于骑射,要求箭头小巧轻便,翎羽较短,追求更高的射速,便于骑手快速发矢;而战国时期的箭头,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穿甲箭头”,翎羽也非常长,这样的箭,都是用于站立的弓箭手,在阵地战中的齐射,重量比较重,射程远,威力大,飞行稳定性强。

而这样长铤而且沉重的箭头,在清代未见出土。清《皇朝礼器图式》成文的时候,连穿甲的箭头都没有,只有一些用以对抗轻甲的梅针箭等。

齐梅针箭 清

在这个背景下,乾隆皇帝和他的侍卫们,用自己的时代去揣测春秋时代最强的弓箭手水平,导致得出“百步穿杨不可能是穿的树叶”这一结论。如同今天的城市人根据身边的人都不会做农活,就说农村里不可能***都会种田一样荒谬。

《乾隆皇帝一箭双鹿图》轴 清乾隆

其实以今天来说,“百步穿杨”并非不可能——韩国的弓箭运动还有145米的项目,今人能做到,古人自然也能做到,只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的困难,要不然,养由基也不会以“善射”之名垂千古。

百步穿杨到底是形容什么的?

编者按:“百步穿杨”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句形容古人善射的成语,却有一个相当大的争议,那就是成语的主角养由基用弓箭射穿的到底的是杨树树干还是杨树叶子?因为古代两跨为一步,一步大约要1.5米。150米外,使用弓箭准确一个杨树叶子,真的可能吗?

对于百步穿杨到底是穿树干还是树叶这事,感到好奇,并且想一探究竟的不光现代人,古人也是如此。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那个集天下段子于一身的大清乾隆皇帝。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读战国策时考据癖犯了,对“百步穿杨”的说法产生怀疑,便召身边善射侍卫试验,结果无人成功射中树叶。于是他,作《穿杨说》一篇以抒己见,还做成了《穿杨说》屏风。

古人真的人做到“百步穿杨”吗?

百步穿杨形容一个人的箭法或者枪法非常精准。

在《史记》中有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意思是说楚国的一个神射手名字叫养由基,他和另一个射手潘虎比武,潘虎能在五十步外射中靶心。而养由基却能在一百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故称“百步穿杨”,此神技也令潘虎自叹不如。

ng>

扩展资料:

古代的百米计算方式

古人所说的一步,并不是现在我们所指的抬腿往前走一步,而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两步,也就是左右腿都往前一步,这样才叫一步。

而只是一个脚迈一步,却应该叫半步,半步者为跬,所谓: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古人的步,一步两硅,要按现代的步子距离80厘米来算,应该是八十乘以二,也就是160米。

据《续文献通考》卷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但二者却是是相等的。

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约等于0.23米,由此推算出一步为1.38米那么一百步就是一百三十八米。

百度百科-百步穿杨

乾隆是一个文物爱好者我们都知道,有“盖章狂魔”的外号,留存至今的书法字画大多难逃乾隆的“毒手”,那么今天我们就看看乾隆还当过考据家,起因就是他在读《战国策》的时候,看懂一篇关于“百步穿杨”的记载,他想自己大清就是凭借着骑射打下的天下,我都没听说谁能做到百步穿杨,这个肯定是***的。

百步穿杨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将军养由基的杰作,他曾经把一副被射穿的七层皮甲送给楚王,用来显示自己的牛气,他还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个把箭射入石头中的人,但是关于他的百步穿杨,乾隆皇帝就认为不可能,他认为穿的不是杨树叶子而是树干。

要知道古代的百步大约现在的150米左右,所以乾隆皇帝就很好奇的考据了一番,他让自己宫里最擅长射箭的侍卫,上场验证百步穿杨的准确度,结果没有一个能办到的,所以乾隆皇帝就认为百步穿杨射的是树干的意思。

为此他还专门的写了篇《穿杨说》,里面说:“我今天特意命人尝试百步穿杨,但是到了三十步外,那还能看到标记的树叶?结果没一个能射中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是不可能做到的,养由基肯定射的是树干。”

乾隆这么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不可否认八旗精锐骑射了得,水平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了乾隆的时候,八旗早就废了,更别说这些在宫里当差的侍卫了,他们一天就是站岗放哨,晚上回家喝酒吃饭,弓箭水平还能好到哪里?

所以说乾隆皇帝的求知态度还是很难得的,还能怀疑下书本,但是我怀疑他是可能太闲得慌的,毕竟他可是当了那么多年皇帝,江南也玩过了,啥都见识过了,可能是比较无聊才搞出这个幺蛾子。小伙伴们,你们认为百步穿杨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