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玉振是哪位名人,金声玉振的出处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09 0
  1. 孔圣人旧居有怎样的发展和演变?
  2. 曲阜市孔庙内牌坊的起点“金声玉振”有何寓意?
  3. 孟子曾用“金声玉振”来形容孔子的思想:“金声(奏乐开始)也者,始条理也;玉振(奏乐结束)之也者,终
  4. 名人庙·孔庙·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5. 金声玉振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6. 金声玉振的介绍

曲阜市孔庙牌坊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奉祀孔子的庙宇内,庙内共有门坊54座,其中有6座著名的古牌坊。在这些古牌坊中,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起点。“金声玉振”是孟子对孔子的形象比喻。

《孟子·万章下》对孔子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也。金声也者,试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这里的“金生”和“玉振”表示奏乐全过程,钟代表“金生”,磬代表“玉振”,以击钟开始,以击磬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其寓意是很深刻的。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邪”,俗称“朝天吼(犼)”,以避除群凶,慑乱镇邪。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

金声玉振是哪位名人,金声玉振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牌坊明间坊额上刻4个红色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在金声玉振坊后面是棂星门牌坊,它是孔庙的第一座大门。棂星门牌坊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建筑,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改为铁梁石柱,为三楹四间。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4根圆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4位天将坐像。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上层绦环花纹,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两旁皆有额坊一层,次间额枋雕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棂星门里建两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相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个字,1729年改为“圣庙坊”。

在太和元气和至圣庙两坊中间,也就是孔庙的第一进院落的左右两侧,有两座互相对称的木质牌坊遥遥相对,是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东题“德牟天地”,是说孔子之德与天地齐;西题“道冠古今”,是说孔子之道古今无二。这8个字赞美孔子学说在古往今来都是至善至美的,极言孔子学说对中国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无与伦比的。

此两坊建立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13间,稍间9间,中夹小屋顶5间。

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孔圣人旧居有怎样的发展和演变?

一般认为“、”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

金声玉振坊石刻,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但是奇怪的是“金声玉振”之“玉”字的一“、”却居中放在中间一横处(右)。有人说,一“、”在中间,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还有人说表示声音适度、最好听。

曲阜市孔庙内牌坊的起点“金声玉振”有何寓意?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即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到孔子出生时,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纂修《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被葬在鲁城北的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就将孔子生前所居住的堂室封为“寿堂”,又将孔夫子平生的衣冠、琴、车、书等保存在寿堂中。

据《孔氏祖庭广记》第二卷记载:“鲁哀公十七年立庙于旧宅,守陵庙百户。”

孔子的旧宅也称故宅门,里面有御赞碑亭一间,据说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作为最初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庙里到处可见后来的历代皇帝、文人墨客以及达官贵人的踪迹。通过这些名人踪迹,可以反映出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前195年的冬天,汉高祖刘邦来阙里孔庙,并“以太牢祀孔子”,同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这是帝王祭祀孔子的开始。

从哀公立庙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300多年里,是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社会形态经过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奴隶制相适应的思想理论更替为与封建制相适应的儒学思想理论。

在这一重大转变的过程中,历经了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初霸王道杂之等一系列的思想运动。

儒家思想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曾子、子思、孟子及汉初儒生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在政治上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社会的思想需要。

特别是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神学的有机结合,并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的神学目的论之后,儒学第一次在理论上论证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儒家的这一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故而被推上了独尊的地位,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上了圣人的地位。随着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庙宇也就越来越受到当朝皇室的重视。

到唐初,曲阜孔庙已经颇具规模。960年,宋太祖“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962年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

1008年,宋真宗:

赐孔子庙经史,又赐太宗御制御书一百五十卷,藏于庙中书楼。二年,春二月,诏立孔子庙学舍。三月颁孔子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夏五月,诏追封孔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1010年,颁释奠仪注及祭器图,建庙学。

金朝从1142年至1195年,修孔庙8次,元朝修孔庙13次,明朝23次,其中因1499年突发大火,孔庙遭受重大火灾,烧毁殿庑各房123间。浙江道监察御史余廉奏请修孔子庙,历时4年功成,初步形成规模。

万仞宫墙原名为仰圣门,是明朝时曲阜城的正南门。1512年,明武宗下令建城卫庙,并“移城卫庙”,开始建设曲阜砖城,历时10年,在明嘉靖年间完成了以孔庙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功能齐全的曲阜县治的建设,使曲阜庙城的功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变迁。

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并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与孔庙对应,相映成趣。

后来,清代的乾隆皇帝到曲阜来拜祭孔子,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就亲笔书写了“万仞宫墙”4个字镶于城门之上。

金声玉振是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这里的“金声玉振”的4字还是有来历呢?据说,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

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击钟则金声开始,击磐则玉振告终。因此,孟子此语是以此象征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后来,人们就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有四楹,石鼓夹抱,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

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

桥后东西各有一通石碑,立于金明昌二年。石碑上刻有“官员等人至此下马”,因此,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马而进,由此可见孔庙的地位。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为木质门,到了后来的清代,孔子的第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将其改为石质。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四根圆石柱中缀有祥云,顶上雕怒目端坐的天将。

棂星门的额枋上雕有火焰宝珠,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有后来乾隆皇帝手书的“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

棂星门后有一坊,为至圣庙坊,上有题刻篆字,为“宣圣庙”3字。后来改为至圣庙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了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发生的深远影响,就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为孔子的主张是最好的。

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两坊具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建筑为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13踩,稍间9踩,中夹小屋顶5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的名称是由后来的清代皇帝命名的,据《孟子》记载: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所以雍正皇帝钦定孔庙正门名为“圣时门”。

圣时门始建时为三间,后来扩为五间,中设拱门三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得名,称“壁水桥”。

桥南有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自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中的“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

这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从仰高门进庙。

壁水桥北面有一门,名为“弘道门”。门修建很早,而弘道门之名始于清代,取《论语》中“人能弘道”之意,用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门门下有元碑两通,东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后来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中和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扩建庙时改称大中门,以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

大中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五间,大中门左右两旁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是为了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

角楼有三间,平面做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的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同文门有五间,两侧有回廊。同文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

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

门屋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大门为以前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3字为后来的清代乾隆皇帝亲手书写。

过了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3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名为藏书楼,奎文阁中的“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结构合理,坚固异常,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仍然无恙,岿然屹立。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

阁前廊下石碑两通,东为“奎文阁赋”,是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通御碑。每通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刻作龟形的碑座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以尊崇孔子为主。

东南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俗称“成化碑”。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其中有“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之句。字为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

院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为“斋宿”,在祭祀孔子之前,祭祀人员要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相传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在祭祀孔子之前曾在此沐浴。后来,东院被开辟成孔子生平事迹展览。

西院是从祭祀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被废弃。清道光年间,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的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通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

这里的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蔚然大观。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六进庭院,院落狭长,里面罗列矗立着13座碑亭,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鳞次栉比。

这13座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造的,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通,分别是唐、宋、金、元、明、清等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满文等多种文字刻写。

道北五座碑亭建于后来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八座亭中,四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代所建,第四、五座为元代所建,其余四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为“赑屃”,据说是它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

碑亭中最早的是两通唐碑,一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年间的“***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是立于唐玄宗时期的“鲁孔夫子庙碑”,两通石碑都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

在孔庙内1372通碑刻中,如果按重量来说的话,最重的一通碑应数清代的康熙御制碑,康熙御制碑位于大成门东侧。通碑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65吨重。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

碑亭院两侧,东建有毓粹门,西建有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门,名为“大成门”,它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门初建之时名为仪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后来因建造了大成殿而得名大成门。

原门三间,重新之后改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的雕刻。

大成门可以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院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门并立,东西各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及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

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故名“先师手植桧”。

这颗桧树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书中写道:

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

据说,手植桧树原本有3棵,在309年晋怀帝永嘉年间的时候枯死,在隋朝大业年间复生,唐代又枯,宋康定年间再生,在后来金贞佑年间毁于兵火。到此,相传原孔子手植的桧树绝迹。

1294年,三氏学堂的教授张闿将原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到这里,才得以存有第四代手植桧。后来屡次遭遇大火,只剩下了约有半米高的树桩。

院内石栏内保留的是第四代树的树根,上面高耸的桧树是清代雍正年间复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亲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树。

手植桧树高大劲拨,围有两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15米,树头向南倾斜。清代复生的手植桧树的形状,竟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有人认为这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人说这是孔子庇佑这方土地。

先师手植树历来都受到当权者的重视,自古就有“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的说法。因此,人们经常将它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宋代诗人米芾还曾将手植桧与帝王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诗为证:

矫龙怪,挺雄质,

二千年,敌金石,

纠治乱,如一昔。

树东立有一碑《先师手植桧》,字体酣畅,浑厚有力,是明代杨光训手书。

曲阜孔庙城墙

孟子曾用“金声玉振”来形容孔子的思想:“金声(奏乐开始)也者,始条理也;玉振(奏乐结束)之也者,终

曲阜市孔庙牌坊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奉祀孔子的庙宇内,庙内共有门坊54座,其中有6座著名的古牌坊。在这些古牌坊中,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起点。“金声玉振”是孟子对孔子的形象比喻。这里的“金生”和“玉振”表示奏乐全过程,钟代表“金生”,磬代表“玉振”,以击钟开始,以击磬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其寓意是很深刻的。

名人庙·孔庙·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A

试题分析:。《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古代奏乐,用敲击比较雄浑的金属乐器(主要是钟)开始乐章,而用比较悠远的石质乐器(主要是磬)来结束乐章,乐章各小节也是“金以发声,玉以收韵”。?在孟子看来,孔子之所以是“集大成者”,是因为他能够“金声玉振”,也就是能够善始善终。不管哪一个时代,“始条理”的聪明者都不缺乏,很多人都会信誓旦旦地“开始”或“开创”某一件事情,然而,大多数的人都是半途而废,最多也是小有成就,只有“集大成”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圣人”。因此选A。

点评:高考是多种能力的考查,为了体现出区分度,命题者也可谓“煞费苦心”。增加一些文言材料到选择题一方面增加了试题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试题内容给考生设了一个“障眼法”。换句话说,有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式上看是在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考的就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即使文言内容看不懂,只要基础知识牢固,题目照样可以轻松解决。不过,这些材料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起到解题***作用,让考生更顺利的解题。

金声玉振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名人庙·孔庙·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衢州市区新桥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家孔氏家庙之一,素称“南宗”(北宗为山东曲阜)。

据史载,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衍圣公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据传为孔子学生子贡所刻),离开山东曲阜南来,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敕建孔氏家庙,为南宗。衢州孔庙曾经三迁三建,十多次修葺。现址的孔庙为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所建,位于衢州城区东隅,占地约二十亩,基本上按照山东曲阜的规模建造,分孔庙、孔府两个部分。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庙前设有“金声”、“玉振”、“棂星”、“大成”四门。金声、玉振两门之外,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两块牌坊。进内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佾台。紧接佾台的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殿。建筑雄伟壮观,重檐歇山式结构,双重飞檐中立有“大成殿”竖匾,原为清朝雍正皇帝御书。殿内正中是孔子坐像,两旁侍立着其子伯鱼及孙子思像。横梁上悬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书匾额。殿前通道的东西两侧为“两庑”,各有九间房舍;东庑有中兴祖玉像,西庑有孔端友像。

金声门左,是家塾所在,内进为崇圣祠,祠后是圣泽楼,旧称御节楼。祠前稍西为报功祠,祀官绅之有功于南宗者。玉振门右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像。孔子长袍大袖,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碑高2.07米,宽0.85米。相传为孔端友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稿本摹刻。

金声玉振的介绍

注音一式 ㄐㄧㄣ ㄕㄥ ㄩˋ ㄓㄣˋ 汉语拼音 jīn shēng yù zhèn 出处 《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孟子称赞孔子才德兼备,学识渊博,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 释义 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例句 ~,寥亮于区寓。(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相似词 金声玉应

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