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空间政治_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7-09 0
  1. 美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2. 美国自1776年来的历史
  3. 跪求高二(上下)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提纲
  4. 美国的简约发展史!
  5. 用界开头的四字成语
  6. 二战时候,如果美国不参战,现在会是什么样?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一)布什***时期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空间政治_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展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经模式的同时,更加突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称只有“参与”才能“扩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July 1994.)“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提出,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这几年中,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取了以下步骤:

第一,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克林顿称:“美国及其盟友从冷战时代继承下来的安全关系对推进冷战后的议程是个关键”,“头等大事必须是加强和适应美国的伙伴关系来应付冷战后的挑战”。但同时强调,“美国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国家。有时候,美国,也只有美国,能在战争与和平、自由与压迫、希望与恐惧之间起决定作用”。

第二,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克林顿***明确提出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为此,美国不但从战略高度重视对外出口,专门成立了“提倡出口办公室”,提出“新兴大市场”战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对外经济政策,而且还积极推动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

第三,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项原则中,安全是第一位的,从而改变了克林顿***在执政的头一年把经济问题置于对外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克林顿***上台之时,恰逢冷战结束、“历史终结论”躬逢其盛之时,于是正好继承老民主党人的衣钵,明确地将“全球民主化”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这表明美国决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规模在全世界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经模式。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缺乏战略意识,左右摇摆,前后不一,过份重视近期利益,美国成了对敌对友都既不可靠又难以预测的国家。兰德公司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缺少一个得到广泛同意的大战略,许多方面遇到困难。美国的主动性受到削弱,经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在众多的威胁和挑战面前,更加难于分清轻重缓急并形成前后一贯的对策;许多问题上的方针往往自相矛盾、动摇不定或不能持久”。

(三)克林顿***第二任期

这一阶段,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这充分表现在美国先后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当中。如:19***年5月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与前几年的报告相比,未使用“参与和扩展战略”名称,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再次,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超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

最后,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所谓“不对称威胁”,是指那些绝对军事实力与美国极不相称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势力利用非常规手段给美国带来巨大危险的种种威胁,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新的形势下,美国全球战略的动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应—准备”(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强调维护当前利益与应付未来挑战相结合。19***年5月,美国发表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全球战略新构想。“塑造”意味着不是要消极地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应更积极主动地去改造国际环境,使之不断朝对美有利的方向发展;“反应”是指按照对美国利益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危机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准备”是指立即着手为不确定的未来作准备,以确保21世纪成为一个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的美国世纪。(注: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co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塑造—反应—准备”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过程中推出的一个重大举措,它既是对“参与和扩展战略”的有力补充,更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已完成了“冷战后”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转型,将着眼于21世纪,以更加灵活多样和富于进攻性的手法参与国际斗争。

2.加强对各地区事务的参与,进一步扩展美全球战略优势。在欧亚大陆西端,加紧改造和更新北约,大力推动北约东扩,着力推动建立一个“统一、民主,并且在维护和平与繁荣方面与美合作的欧洲”。世纪之交,美国在各主要地区的重大步骤,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就是要通过推行从东西两翼齐头并进的两洋战略,控制欧亚;通过加强在欧亚边缘地带的存在,掌握中东的石油***,策应其两洋战略,对欧洲和俄罗斯等形成战略箝制和掣肘。“东扩”、“西进”和“北拓”遥相呼应,是美国在欧亚大陆强化其优势地位的重要战略步骤。此外,美还不断加强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响。近年来,美国一改冷战结束之初对这两个地区有所忽略的倾向,明显加大了对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顿在第二任期曾几次前往访问。

3.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加强对“潜在对手”的防范和牵制。面对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美为保持主导地位,更加注意运筹大国关系。针对欧盟自身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的情况,美国有意在一些问题上作出一定让步,使美欧联盟关系得以维系。美国也注意多方缓解美日矛盾,加强与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制定,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还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对手。这表明,美国对俄、中两国的判断逐步趋于严峻,对两国的防范和牵制力度明显加大。

4.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和“炮舰政策”。冷战时期,美国以主义作为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对外干涉的理由。近年来,美国又极力鼓吹“人道主义灾难”、“***高于***”和“国家***有限”等谬论,不断为新干涉主义寻求法理基础。美国为推行新干涉主义,还更加倚重军事力量。国防部长科恩表示: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不只是为了对正在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反应,而且还为了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塑造这个环境”。(注:《科恩称美安全政策重点将从应付冷战结束转向塑造新时代》,新华社华盛顿19***年1月22日英文电。)据美方统计,从1990年至19***年,美军对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3次对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轻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间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冷战结束初期,美国曾较为注意借重联合国的作用,但近年来绕开联合国加紧推进西方价值观念的霸气明显上升。1998年12月美国绕开联合国,联合英国对伊拉克进行打击,试图弱化联合国在解决地区危机中的作用。特别是1999年3月推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是美国安全绕开安理会,操纵北约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进了另一常任理事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国甚至声称要重新考虑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运作和决策程序。美国对联合国用则取、不用则弃的实用主义态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在国际社会创下了非常恶劣的先例。

在美国历史上,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大变动而对全球战略进行较大调整多是在战争结束后进行的,冷战后始于布什***而由克林顿***加速进行的全球战略调整则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新旧国际战略格局过渡期将经历较长的时间,中间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布什***和克林顿***所提出的战略目标、指导原则及政策构想也不断发生变化。总的来看,这次调整,涉及面广、幅度大、影响深远,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的调整,在战后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时期是从冷战转向冷战后的大转变阶段,国际局势风云际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格局激烈冲撞,虽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但该战略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克林顿***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年的“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留给小布什***的最大的外交遗产,小布什***的全球战略将在这项遗产的基础上发展下去。

美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和萧条期各是什么时候?

1、经济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而且应该为国家建设的大目标(或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它认为民族国家是个人和团体(公司、利益集团)最大的现实***单元。因此,经济民族主义把掌握本国经济命运、自主行使经济***看得至关重要,并认为由此方可达成民族国家的勃兴。

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最初突出的表现在拉美国家。拉美地区作为天主教的移民殖民地,各国有共同的语言(巴西除外),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无法区别的混血血统。自19世纪"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直到现在,拉美的民族主义情感主要是针对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对其内部事务的控制,带有一种自卑又自强的烙印。A·赖丁就曾经论述过,"墨西哥的民族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8]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拉美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和经济命运的企图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它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经常抱怨的那种看法,他们虽然取得了政治***与独立,但是在经济上仍然是殖民地。"[9]

这种经济民族主义论调与依附论紧密相关。依附论者认为,在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之中,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就是因为它们严重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以至于A·阿明提出了如下著名论断:"不应为国际合作与相互依存高唱赞歌。最好还是劝告第三世界国家***取孤立政策。"[10]

实际上,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在发展阶段上各个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必然产生的结果,即一个民族在完成自己取得独立的历史任务后,必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济才能使自己真正地站起来。近来,已经有学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包含了经济优先、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的巧妙结合、倡导儒家传统文化等要义的东亚发展战略统称为东亚经济民族主义,并把它当做东亚经济成功的奥秘所在。[11]

可以认为,这种强调在经济发展中追求民族利益的经济民族主义包含了发展中国家对现存国际秩序无奈与抗争的双重心态。在遭遇19***年夏季以来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发展中国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取自我保护的经济政策,避免过快和过于被动地卷入不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不均衡的全球化进程,才能免遭灭顶之灾。经济民族主义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接受和使用。

2、政治民族主义

我们把具有强烈政治目的性(主要是分解或构建新的独立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纳入这一范畴。显而易见,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初衷与出发点。自欧洲体系形成以来的五百年中,民族主义曾持久地服务于"追求国家身份"这一政治实践的目标。

发展中国家由于处于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政治民族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也就不尽相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争取独立的挽救民族危亡式的应急型政治民族主义在各国都已经基本结束。拿二战后期与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两次政治民族主义浪潮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主要是殖民地国家反抗宗主国争取民族解放,而后者则集中表现为多民族国家内部非主体民族争取主体地位或平等权利的抗争,它使得若干曾经统一甚至强大的多民族国家(如前苏联)从内部裂解。

应该说,存在于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冲突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代化的进程起步较晚,资本主义发展明显不足,严重阻碍着这些国家形成统一的社会体系和社会意识,缺乏强有力的粘合剂将国内各族体凝聚在一起,使民族国家构建与族体发展之间产生尖锐矛盾。[12]这些矛盾尖锐到国家无法调解的地步时,就会产生破坏性很强的民族主义运动。

具体来讲,前苏联、东欧地区的民族主义浪潮既有本国政策失误的原因,也有大国干预或操纵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对原有民族中心主义的。在战后半个世纪里,苏联、捷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都极力强调主体民族的作用,导致大俄罗斯主义、大捷克主义、大塞尔维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的抬头,从不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逐渐滑到同化主义的深渊。显然,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相应水平,片面推行民族同化,是促发民族分离的主要原因。借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可以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在一个较大的地区共同体内,某些地区先发展起来,形成"中心",后发展地带就成为"边缘"。中心与边缘常常发生改变其从属和受剥夺地位的努力。如果"边缘"的处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其谋求独立、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就会不断增强,而在这个过程中,当"边缘"的不满和破坏性力量超过体系的承受力时,就常常表现出民族或国家的裂解。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平等互利、共同进步的合理要求,但它的暴力倾向也给世界尤其是当事民族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当居于主体地位的民族充分认识到族际冲突的危险,并致力于政策的调整修正,使这种不平衡有所缓解,从不同走到同,民族间的分裂和对抗才可能被缓和所取代。

在非洲,大多数"民族国家"不是生长出来的,而是殖民主义的产物,其疆界的划定完全是按殖民者的利益来决定的一个个"制图学单位"[13]。在几何线条的边界版图上,纵横交错着跨部族的国家和跨国家的部族。国家对社会与民族的整合能力非常虚弱,起主导作用的是强大的部族。非洲国家的部族化,已到了"把国家这块糕切成片片"的程度[14]。非洲的悲剧在于人们对部族的忠诚远超过对国家的忠诚,没有一种足以把各个部族凝聚起来的民族文化,政治民族主义于是变态为部族或种族主义。近来非洲中部的一些国家(如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安哥拉、利比里亚、索马里)不断发生各种族之间的大规模,就是这种"人造国家"的后遗症的显现。在国家独立以前,只靠对压迫者的仇恨就足以动员起民众解放的热望,但以此来管理一个独立的国家却显得远远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洲国家的政治民族主义中,完全要求建立独立***国家的并不多,其具体的指向和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可能连当事者自己也不十分清楚,因此,这类冲突也就愈演愈烈,而问题的解决似乎也就遥遥无期。

在中东,政治民族主义冲突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石油***等经济利益等为支撑点。"80年代和90年代,***国家的整个趋势是反西方的。这部分地是***复兴运动,以及对所谓的西方毒化***社会作出反应的自然结果。"[15]民族主义与宗教情绪之间,由于***原教旨主义的实践而显出其深刻的联系。民族主义一旦插上宗教狂热的"翅膀",其来势就十分猛烈。宗教和种族问题的复杂交错,加上美国等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使中东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制造了不少恐怖主义的***,并给中东的和平进程营造了障碍。

在中国,自80年代以来,当原有意识形态作为国家与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功能淡出之后,政治***也开始注重从民族主义中汲取更多的国家凝聚力***。[16]一些排斥和敌视中国的做法,激活了中国人近代以来"自卫-应激型民族主义"的历史情结。但是,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还远未成形,一位美国学者的看法可以作为参考:"只要经济发展顺利,只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未来看上去光明,开放将占主流,反常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能在中满足一些情感需要,而在实际生活中无甚吸引力。如果正好相反,当下的经济扩张情况恶化,如果中国人的抱负成为泡影,全套的高度民族主义情绪随时可供做更严肃的考虑。"[17]

3、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要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主张以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传统为纽带,强化族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有学者给出文化民族的三个特征:①文化民族以文化整合、文化标识而显形;②文化民族是一种非暴力、非军事扩张的民族;③文化民族具有推崇文化的内涵。由此衍生的文化民族主义"反映了一种认为本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精神高于优于别人的居高临下的态度。"[18]

在当代,主流话语"现代化"其实就是"西化"的代名词,强大的民族也多数是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的西方政治民族,因此,文化民族主义的主张与实践,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阿帕杜莱睿智地指出,"今天,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19]

面对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冲击,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强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个性,避免被文化霸权吞噬,已经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生存的重大问题,连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有被"文化殖民"的深切忧虑。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不得不做的必然选择,但在具体的道路上却常常面临或者放弃民族传统文化以跟随潮流,或者固守传统对抗西化的两难处境,文化民族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复兴,并且表达着东西方文化冲突与抗拒这一持久不衰的主题。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精英和思想家们试图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培植起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禀赋,来挑战日益嚣张的西方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诸如"好莱坞化"和"可口可乐化"),以保持或恢复民族自尊心,获取政治号召力。与经济民族主义反对经济侵略相似,文化民族主义者反对的是"文化殖民"。在这里,"作为***的'道德成分',民族主义象征提供了一个政治话语的核心。"[20]纠缠了中国人一百多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命题当然也贯穿了文化民族主义的主线,而90年代以来在东亚掀起了对"新儒家"的重视也可被纳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范畴。

虽然在缺乏政治、经济吸引力的情况下,首先从文化上确立起民族的认同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民族主义因为几乎抵挡不了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和没有边界的大众传媒而显得有些虚弱和矫情。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成为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根源,是发展中国家基于理性做出的选择。但由于当代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缺陷,它更趋向于保守而不是开放,趋向于回顾过去而不是前瞻未来,趋向于破坏而不是建设,趋向于民族自利而不是全球共荣,这样一种意识形态显然不能长久地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

面向新的世纪和新的世界发展趋势,只有积极参与,勇于创新,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最终走上国家繁荣和民族兴旺之路。

美国自1776年来的历史

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国崛起和迈向世界超级强国

美国历史可以分为早期、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现当代(1898年至今)。区别三个时期的界标是1776年美国的独立和1898年美西战争。

1.美国早期发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

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由原始的氏族社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并伴有前资本主义形态的跳跃。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并不是依次过渡的,它没有经过奴隶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为主的发展阶段。就生产关系的主导形态而言,它是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的时期。就社会和政治生活状况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为主要居民转变为以英格兰人为主要居民的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其基本原因在于已经处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英格兰人来到美洲的影响。

期美国又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 印第安人开发北美时期(1492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陆的最早原始居民。它们长期以来是开发北美的主力。它们的活动构成了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历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开发北美的历程是非常缓慢的。如果不是15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白人在北美的陆续探险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将左右着北美大陆历史的演变。

2) 欧洲列强在北美探险、发展和殖民时期(1492——17世纪初)

这时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陆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陆命运的却是欧洲白人。欧洲列强,主要是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格兰人,它们先后闯入了北美大陆建立了各自的殖民点。一般说来,西班牙人和法国人在北美的殖民带有浓厚的封建掠夺色彩。英格兰人和荷兰人在北美的殖民则主要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3)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时期(1607——1775年)

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1756-1763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在此期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从1607年的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佐治亚前后持续了126年时间。在这前后法国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拥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则控制了佛罗里达和墨西哥地区,荷兰人控制了纽约地区。1756-1763七年战争后英国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这一时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兰人为主体的WASP即欧洲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族中的清***;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来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约佣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第二,殖民的英国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拓殖,后者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商业掠夺。

第三,殖民地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带有依附性和前资本主义残余的资本主义社会。整个说来,它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在北美特殊条件下的移植,可以说具有北美特色。

2. 美国近代史(1776——1898年)

这一时期,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时期。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土开拓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美国巩固地建立和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逐步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快速发展了国民经济,在短期内成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业大国,同时在19世纪的后30年开始了向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并在完成了大陆扩张后,开始走向了海外扩张。近代美国大体上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发展阶段:

1) 两次对英战争阶段(1776——1815年)

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革命,推翻了英国在北美殖民的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近代美国的开端。

从1783-1812年的30年间,巩固地建立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体制,其中包括确立了共和制、联邦制、总统制和稳定的联邦宪法。1812-1815年的第二次对英战争在主要方面是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反对欺压它的世界工业大国的战争,其结果促成了联邦***的巩固、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外部威胁、开始了工业革命和长期的和平建国时期。

2) 西进运动、领土扩张和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发展激化时期(1815——1860年)

西进运动在北美独立革命和南北战争之间的近百年内,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独立革命的结果,又是南北战争的前奏。它早于领土扩张,活动内容比领土扩张更丰富,时间更持久。这种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迁移活动,对于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对于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领土扩张的过程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它既有殖民掠夺和争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义上由殖民地转变为自由领地的另一面。

从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区的购买到1867年购买阿拉斯加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万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价累计只有5,555万美元。显然,美国经济大国的形成、自然条件的优越是同美国的领土急剧扩张分不开的。

在这期间美国在对欧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门罗主义”的主张,她反对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预,而对美洲则充当美洲国家利益的保护人,不过“门罗主义”的提出和“门罗主义”的扩张是有区别的。

在美国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及早期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即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农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国内市场、限制奴隶制发展、补充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实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种植园奴隶制利益的南部主体力量要求扩大种植园经济,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的商品棉花,实行低关税,并从英国输入廉价的工业品。

南北两种经济势力在政治上的争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还是扩大奴隶制的问题上。美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限制和反对奴隶制的统一战线。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协案,1854年堪萨斯内战,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两种力量斗争的反映。186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当选总统,使南方扩大奴隶制的迷梦破灭。

这样,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南北战争成为不可避免。在这以前,美国确立了近代的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度。

3) 南北战争和战后南方重建时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由于林肯***在1862年实行了解放奴隶、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战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发生了有利于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变化。其最终结局是资产阶级战胜了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从而排除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最大内部障碍。从此,美国经济走上了迅速发展的崭新阶段。

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时期。这是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取资产阶级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斗争的继续。它经历了林肯、约翰逊两任总统和国会激进派的三个重建方案阶段,尽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两种势力的妥协而告终,但是,南方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向着资本主义的农业缓慢地转化,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发生了相应的重要转化,即代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政治势力矛盾转为代表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派别争斗。

整个说来,战后的南方经济制度和社会政治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变化,但是这种妥协也使美国保持了美国南北两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隶制的残余形式和势力。

4) 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877——1898年)

这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开始了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在世界当时的最高水准上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上了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与此同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典型的现代化企业组织、托拉斯国家,出现了普尔、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现代化组织,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在政治领域,美国形成了主要代表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资产阶级两党制,随着近代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兴起,以及工农运动的高涨,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思想领域,这一时期无***主义、社会主义、进步主义、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思潮流行。

在外交领域,美国开始结束了早期孤立主义外交,奉行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的转变。

整个说来,这是一个世纪之交的大转折时代。它开始了由自由竞争为主的时期向以垄断为主时期的转变;由近代农业国为主到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由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转变;由早期技术革命向近代新技术革命的转变;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时期和部门的国家干预的转变;以及由大陆扩张到开始海外扩张的转变。

3. 美国现代史(1898——当今)

1898年美西战争以来的美国现代史已经整整100年了。这是美国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也是美国人民和进步人士反对寡头统治,争取民主和进步与社会平等的斗争历史。又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不断改革和调整的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由世界工业大国迅速发展为1945年的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整个说来,这一时期美国的发展和比较快速的发展是主要的。现代美国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898——1929年)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也是划分美国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界标。美西战争的结果使美国名副其实地步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走上了对外经济扩张的道路,在远东美国制订了“门户开放”政策。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战争财,并于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战后的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峰。由于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政策、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以及20年代美国经济的自由放任,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在这同时,也孕育着潜在的严重危机。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随后参战,这时在经济和政治实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个羽毛未丰的新兴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她企图称霸但是力不从心,在巴黎和会上受挫。战后,美国在巩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时,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争夺经济霸权的斗争。

2)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赫伯特·胡佛总统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实行新政。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严重恶果,保护了劳动生产力,避免了美国走上***主义的道路,并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准备的物质条件。

罗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进步改革举措,它的全面强化国家干预政策使垄断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的新阶段,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成熟,对于现代美国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的爆发,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战争。美国在经济上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作用;在军事上通过组织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上推动了国际反***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保证了世界反***战争的胜利。这次战争的结果,使美国成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3) 战后最初25年称霸资本世界的鼎盛时期(1945——1969年)

美国在这一时期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高峰。由于以原子能技术、宇航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推动美国经济高度现代化的发展。加上美国现代企业组织的新发展,国家和国际垄断组织的新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国成为高度现代化的超级大国,并开始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化。

6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美国由海外扩张走向全球扩张,奉行对苏冷战和对华遏制政策,也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发生尖锐对抗,还与愿意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的西欧与日本发生矛盾。在对内政策上,战后初期,美国一度强化了主义的麦卡锡主义反民主政策,不过整个说来,美国依然实行扩大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政策。

在经济上,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都在新的条件下不同程度地继续推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尔的折衷路线的“现代共和党主义”,也没有改变强化国家干预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轨道。

4) 继续超级大国地位的时期(1969年以来)

70年代以来,美国仍然保持全球超级大国地位,90年代起美国更成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它的整体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保持超强地位。尽管美国经历经济滞胀和1***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美国经济仍然在发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来经济发展出现少有的好势头。不过为了适应滞胀经济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在国内经济政策上美国面临控制***干预规模和重点,强化市场经济机制的重大调整,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反滞胀政策”、里根经济学的振兴经济政策、以及克林顿新民主党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都证明了这一发展趋势。

在外交政策上,美国实行了比较现实主义路线的重大调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明显强化。

二. 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在美国历史发展中,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明显的特点。

1.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大国

美国迄今建国历史只有222年,远较其他大国年轻。美国是世界上快速发展的大国。她有三个快速发展期:

1607-1775年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由土著印第安人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过渡为带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地。

1815-1894年的80年间,美国又从一个发展中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大国。

而1898年以来的一百年间,美国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物质和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作为实力最强的大国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1894年以来已整整104年了。1916年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各个经济领域占有全面的优势, 20年代美国成为汽车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8年 美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36%。二战后的1948年,美国占54.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53年里美国一直是超级大国。整个说来当代美国的经济处在历史上继续***展的时期;尽管和西欧、特别是日本、德国相比70 年代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的发展差距一度相对缩小;作为超级经济大国的,美国的经济霸权虽然一度相对衰落, 但是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使美国的经济超强地位得到巩固。

国富有活力表现在美国私人经营和国家、集团、私人垄断所有制兼顾;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干预。

美国是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以垄断资本民主为主体的利益集团化,政治民主化趋势)。

实行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共和主义为主体的思想多元趋势)。

推行向全球开放的吸收外来移民政策;推进美利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以***教新教为主体的世界各教派林立趋势。

以WASP文化为主体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

2.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

3.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

在资产阶级国家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它是资产阶级的主体民主,钱袋民主。神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把它说成是唯一优越的制度,显然是一种偏见。而认为这种民主完全是子虚乌有,甚至十分,也是一种偏见。

美国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联邦制、成文宪法、两院制、总统制、两党制、司法制、选举制等特色。在国家***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资产阶级共和制,而不是像英、荷、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

在中央和地方***的相互关系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二元联邦制,而不是像英、法、日那样的单一中央集权制,它比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联邦制更典型。

在宪法形式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以修正案作为补充形式的稳定的成文联邦宪法,而不是像英国那样的不成文宪法或者像法国那样几经更替的成文宪法。

美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在立法机构方面,美国实行的是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制,而不像英国那样的上院和下院,也不像联邦德国那样上院由州任免,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在行***力方面,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而不是像英国、日本那样的首相或总理的内阁制,也不像法国那样由总统任命总理的组阁制。

在司法权力方面,实行的是逐级***制和专项***制度。

在政党制度方面,美国实行的两党制,而不是像法国和意大利等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的多党制,或日本那样的名义上多党制实际上的自民党的一党制,以及英国那样的工党和保守党的两党制。在美国还以第三党作为两党制的补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党执政的可能性。

在选举制度方面,美国则实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的直接选举制。

美国还是统治集团内部民主争论的主体民主制。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上,在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范围内允许存在各种倾向的争论。例如在***职能上的大***和小***之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之争等。

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在特定时期还以非民主的***手段为补充。在本世纪30年代出现过***思潮的泛滥,在50年代初期出现过麦卡锡主义的横行,但是,它们不是统治阶级维护长治久安的明智之举。

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扩大有一个过程。例如独立和自由权力的扩大,由契约佣仆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权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参***问题上,选举权的限制逐步缩小和取消,参政人由少数政治活动家参政到某些中下层代表人物的参政, 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妇女。还有经济平等权力的扩大,表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竞争法规的制定,还有通过社会***保障机制实行财富的再分配等。

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改革传统。它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殖民地自治议会和1620年的外来移民的“五月花号公约”。

从1776年的独立宣言到1878年的联邦宪法和1791年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从杰斐逊民主思想到杰克逊的民主政治。

从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关于“民有、民治、民亨”的***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说,到1866年的给黑人以充分民***利的宪法第14条修正案。

从19世纪末的平民党主义到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

从西奥多·罗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罗·威尔逊的“新自由”,再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四大自由”。

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林登·约翰逊***的“伟大的社会”政策,直到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争取民***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

美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典型;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典型;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可以这样说,作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国家,美国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组织相同步,认为美国的商品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性质从而需要加以排斥,显然把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资本主义的性质相混同,但是认为这种发展没有美国特色,不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的利益也是不对的。

5.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

这个问题可以概述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人口流动的王国;第二,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第三,门户开放的国家;第四,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国家。从北美殖民地时代起,美国就和对外开放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有开放,北美大陆不可能在17世纪早期就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开放既不会有美利坚共和国的诞生,也不会有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北美大国的形成是和美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分不开的。在现代史上,没有开放也就没有20世纪美国的***展。

美国不仅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国内居民频繁流动的王国。它是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连续不断的外来移民潮的产物,又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流动中的北美大陆表现为居民迁移分布的不断变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农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剧变化。它反映了美国人口重新分配的迁移率。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为高迁移率提供了客观经济前提;西进运动和大陆扩张是高迁移率的强大动力;近代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又有力地推动高迁移率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先导又为高迁移率创造了有利环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美利坚民族的创新精神都是高迁移率的推动因素。美国良性的人口频繁流动有利于美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美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合理布局和整体发展;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作为从贸易立国到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没有对外贸易就没有美利坚共和国的建立;就不会有美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超级大国的形成。在贸易大国的进程中,美国***取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兼顾和交替的政策。作为开放型的美利坚共和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20世纪以来,美国基本上推行门户开放式的外交政策。从对华门户开放到全球门户开放政策,充分显示了在全球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这种政策对于国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

至于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我们将在后面几讲中详细阐述。美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内,从荒原发展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得力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国特色。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改革开放执西方世界之牛耳。

跪求高二(上下)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提纲

美国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份位于北美洲

的中央。面积 93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个州,一个直属区(哥

伦比亚特区)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州组成。人口为

2亿3930万人(1985),其中白人为18820万人,黑人为2850

万人,讲西班牙语人为1760万人(其中60%为墨西哥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种为 360万人,印第安人为 140

万人。宗教信仰以信奉***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为主,

***共 14217万人,新***为7870万人,天主***为5228

万人,犹太***为405万人,其他***714万人。通用英

语。首都华盛顿。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

人。北美独立战争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取剥削、压制

政策。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

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

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七年战争前,英国虽

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航海法、贸易法、工业法,限

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但当时英法矛盾甚于英

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国还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

力来抵抗法国,因而执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过与

西、法所属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贸易,获利甚巨,促进

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发展。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

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

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

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活动。18世纪60年代中,英国颁布糖

税法、印花税法(见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等法令,

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

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

相抗衡,1765年 9个殖民地举行***印花税大会,掀起

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

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

***。1774年颁布了 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

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

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

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

讯委员会,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

召开了第 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

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

同时向英王呈递***书。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顿附

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

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

召开。次年 7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

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

行了 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

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

黎和约。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的殖

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它是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

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

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建成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

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

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它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

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通商。1786年爆发的谢斯起

义,使资产阶级和奴隶主震惊。他们决心强化中央***,

保护有产者的经济利益。1787年,在费城秘密地召开制

宪会议。在会议期间,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

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资产

阶级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

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

3/5 的人口计算,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

1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

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

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不附载任何

权利法案感到不满,掀起***运动,由此增加了宪法前

10条修正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其中,

以“权利法案”著称(见美国1787年宪法)。

1789年联邦***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

统。1792年连任。1789~1791年间,在国内外政策存在

分歧的政治斗争过程中,由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

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

府的权力。国务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

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

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取中立政策。1794年

11月,联邦***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的杰伊条约。

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

野。在内政方面,联邦***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

定经济,但实行不利于贫苦人民的偿还国债、州债的办法,

并征收国产税。当西宾夕法尼亚农民因抗缴国产酒税而

举行起义时,汉密尔顿亲自率领部队前往镇压。1798年

联邦党人J.亚当斯***颁布了 4项摧残人民民***利的

法令,其中“客籍法”是为了驱逐来自法国和爱尔兰的

侨民而制订的,“镇压煽动叛乱法”规定对总统或国会

以言论、文字“意图中伤”或“加以轻蔑诋毁”***的

人予以惩处。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慨。联邦党由

此声誉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任总统。杰斐逊政

府废除了上述 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了

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

达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

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

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

行了第 2次对英战争(见美英战争(1812))。除海战外,

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 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

焚烧总统府及国会。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

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

制,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

美国内战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 从19世纪初到内

战前,美国领土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美国

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北部、南部经济沿着

不同方向发展。美国北部资产者,在长期对印第安人进

行欺诈性皮货贸易和土地掠夺,进行贩奴贸易以及在西

部从事土地投机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欧洲各国间战争的

机会,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

积累。在北部,早于1790年在罗得岛就建立了第 1座

使用阿克莱特式纺纱机的棉纺厂。此后,其他工厂陆续

出现。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资本

主义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

时,鼓励创造和发明。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

部生产。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在南部,以奴隶劳

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

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奴隶制作为资本主义机体上的

赘瘤而发展着。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

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

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

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平息。

美国内战前的外交和政治 1823年,美国总统J.门

罗发表了“门罗宣言”(见门罗主义)。反对欧洲列强

干涉西半球事务,为美国日后在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干

涉提供了依据。1844年,美国胁迫中国清***签订不平

等的望厦条约。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

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

1851~1864年,参加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并胁

迫日本开放门户。

在政治方面,联邦党在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

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

解。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

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时期,它代

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

时期”。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1828

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西部边疆农

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联盟的美国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

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1834

年美国辉格党成立,它代表工商业者和部分种植园主利

益。杰克逊***以诱骗和武力方式,将印第安人驱逐至

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借口高关税法

而掀起的分裂危机。杰克逊***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

到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

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工人争取十小时工

作日的斗争十分活跃,纽约、费城等城市具有专业技术

的工人组织了工人政党,参加了地方选举。1828~1856

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除1840年和

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

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

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美国废奴运动广泛开

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

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分子组织

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1850

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1850年妥协案,同年国会通过

严峻的逃奴追缉法(见1850年妥协案)。1854年国会通

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

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

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

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

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

高***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

模推向全国。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

被镇压(见约翰·布朗起义)。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

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

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

隶制的南部同盟。

美国内战以及重建时期 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

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 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

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

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

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

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

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作战。美国马克思

主义者和广大工人,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作战。K.马克思

和F.恩格斯的战友J.魏德迈转战密苏里等地,为保卫边

疆各州作出了贡献。欧洲各国工人,尤其是英国工人反

对本国***对联邦***进行武装干涉的斗争,有助于联

邦的军事胜利。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

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

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

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总

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

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

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 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

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

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缺少 1票未通

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

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

(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

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

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

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制订了民主的进

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

员。北部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力图和南部种植园主势力妥

协,恢复南部战后初期的旧秩序,以便全力对付全国日

益兴起的工人、农民运动。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

民主重建的结束。1877年黑人在经济上成为谷物分成制

的佃户,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见重建时期)。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由

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大

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

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

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

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

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

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

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

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

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

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工业的北部,表现为农业日益

***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农场数字逐

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 1/6的大

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

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

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

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

用于工业,导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

美国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

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

美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美国人民群众的斗争 随着生产的聚积和

资本的集中,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迅

速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大阶级。产

业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大大增强。内战后全国劳

工同盟和劳动骑士团两大工人组织先后成立,都以争取

八小时工作日为运动目标。全国劳工同盟还提出“同工

同酬”的进步口号;劳动骑士团最初是秘密组织,到1881

年公开,成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组织、并吸收

非技术工人、妇女、小业主和农民参加。1884年美国与

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美国劳联的前

身)成立,曾经通过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实现八小时工

作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促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见美国劳工组织)。1877年

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举行大***,随

即波及全国各重要铁路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 1次大

规模的全国性***。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

小时工作制举行******,5月3日晚,发生了芝加哥秣

市惨案,因此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上,通过决议,规

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降低工

资,激起霍姆斯特德钢铁工人的***。1894年退伍军人

J.考克西率领失业军向华盛顿进军;7月,因普尔曼公司

拒绝工人合理要求,工人举行***,中西部铁路陷于瘫

痪。上述***和“进军”都遭到镇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多来自东南

欧各国,他们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兴基础工业充当非

熟练工人。劳联不顾工人结构的这种重大变化,仍坚持

只组织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执行和企业主妥协政策,漠

视未组织起来的广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个

新型的按产业原则组成的左翼工会——世界产业工人同

盟成立,组织了非熟练工人、西部的流动工人和东部的

新移民工人,包括妇女、黑人和华工;该同盟的战斗力

很强,多次领导了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斗争。

由于它不断遭受镇压,并逐渐浸染了无***工团主义思

想,20年代初解体。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虽有巨***展,但由于工

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危机,多数农民陷于困境,

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农民先后进行农民协进会运动、

绿背纸币运动、农民联盟运动,展开反对垄断组织的剥

削与中介商人压榨的斗争。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农

民为骨干的全国性的第 3党——平民党组成,要求进行

经济、政治改革,并参加了总统竞选。1896年平民党和

民主党联合参加总统竞选,它的政纲部分由民主党吸收,

至1900年,平民党解体。

城市中产阶级中进步人士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

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运动,对推进美国民主化起了

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同工同酬,举

行***和***,博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广大妇女的支持

和响应,次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决定将3月8日定为国

际劳动妇女节。美国延至192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9条修

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19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备受压迫和种族歧视,从

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惨死者平均每年达156人。

1905年,著名黑人学者和活动家W.E.B.杜波依斯领导了

尼亚加拉运动,对此提出***,这一运动成为现代黑人

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7年美国***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

1924年给予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权。

美国曾廉价招募华工到西部,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

华工对开拓西部,历尽艰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

开发工作大体告成时,暴行不断发生。1902年,排

华法通过后,华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见美国运动

(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代表

先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内战前即已在

美国传播。内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加深,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在1873、1883、1893年

周期性危机过程中,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

突出。1867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纽约组成第一国际美国支

部,1872~1876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设在纽约,由马克

思、恩格斯的战友F.A.左尔格任总书记。1876年,成立

了美国工人党。在其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尔

分子的斗争。1877年,美国工人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工党,

由***尔,F.派把持。90年代,D.德莱昂掌握了该党的

领导权,强调在选票箱上争取多数议席,脱离广大工人

群众。优秀的社会主义者E.V.德布斯1898年创建美国社

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1912年美国马克

思主义者人数很少,始终未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的

工人政党,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给予正确领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内外政策 美国是后起的

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

和势力范围方面急起直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

争夺活动。1889年美国召开了泛美会议,向拉丁美洲渗

透。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击败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

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

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在T.罗斯福和W.H.

塔夫脱执政时期,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

外交”。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渗

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财政的控制权。1903年美国

策动巴拿马***,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

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中国的

势力范围,并运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扩大贸易。1900年,

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领土***,并取得在北

京等地驻兵的特权。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

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因争夺中国东北市场

矛盾激化,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

协定,双方同意维持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国辛

亥革命后,美国对华积极进行经济渗透。

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由于共和党分裂,民主党总

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

召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

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

税(见反托拉斯法)。在对外政策上,他在门罗宣言的

掩饰下,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

提供,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

迎合选民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心理,赢得选票,当选连

任。1917年,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协约国方面的经济利

益,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1917年威尔逊***对内实施惩治间谍

法和镇压煽动叛乱法,对社会主义左派、富有战斗性的

世界产业工人同盟的成员以及反战的人民进行镇压,被

捕者达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镇压工人***。大战期

间由于国外向美国移民的中断,黑人大量北移,补充了

北方急需的劳动力,黑人入伍出国作战,也开拓了视野。

威尔逊当政期间,黑人遭私刑者达 425人。战后黑人反

对私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趋激烈。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

在中国的山东、东北、内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

国参加14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

军(见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

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

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 100亿美元

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战争使一般垄断资

本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同年12月,威尔逊亲自率领代

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建议以威尔逊十四点***,作

为缔结和约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默认了日本

利用欧战的时机,在中国攫取原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

并进行幕后活动,准备承认日本提出的独占中国的“二

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运动”,迫使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又企图通过建立国

际联盟插手称霸世界。美国新兴的中西部财团主张美国

重点应向亚太地区扩张,要求避免卷入欧洲***,因而共

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对国联盟约提出十四项保留条款,实

际上***了国联盟约。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建立后领

导权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

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对

内实行政策,迫害进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国共

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1921~1922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

盟,取得建造主力舰吨数与英国相等的权利,并在“门

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旗帜下,缔结了九国公约,造

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在对欧政策方面,

1924年美国制订了道威斯***,贷款给德国以恢复德国

经济。

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美

国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建筑业的兴起,汽车和钢铁工

业等的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激增,1923年美国工

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 2次企业“合并

浪潮”,亦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

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

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

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的畸形发展与

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

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

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

~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见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

机)。共和党人H.C.胡佛******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反

危机措施失效。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

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

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

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

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

对拉丁美洲***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

度出现。1938年罗斯福***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

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

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美国***于1929年清除了J.洛夫斯通等机会主义

分子,由W.Z.福斯特任美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经济危

机期间,美共领导了反饥饿、争取就业的运动,在“新

政”期间,对左翼工会运动起了很大影响。1938年,由

于左翼和中派的联盟,按产业原则组成的产业工会联合

会(简称产联)成立,把从未被劳联组织起来的非熟练

工人组织起来。在左翼工会运动的影响和广大人民要

美国的简约发展史!

专题十二 世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二.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三.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

重大***: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四.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五.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

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与反***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六.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

1、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

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Ⅱ.经济的工业化

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确立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丧失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二)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大量***用新技术。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横财。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倔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四)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三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第一次:19世纪中期

1、原因

(1)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影响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东方从属于西方。

(3)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4)三大进步潮流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位而生。

(二)第二次:1870年~1913年

1、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3)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4)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3、影响

(1)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三)第三次:1923年~1929年

1、原因

(1)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

(2)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2、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掘起。

3、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

(四)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

(3)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2、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影响

(1)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2)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

(3)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Ⅲ.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民主主义政治体制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

2.法国民主共和政体:1791年确立君主立***体;1792年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又重行君主专制;民主与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3.美国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南北战争后,废除黑人奴隶制,共和政体相对完善.

二.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俄德日等国,虽然在19世纪中期相继走上新郎官展的道路,但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政治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

Ⅳ.思想的多元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

一.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二.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三.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引发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四.社会主义----以《***宣言》发表为标志

五.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

六.凯恩思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为核心

Ⅴ.国际关系的近代化----由欧洲中心向多极化发展

一、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

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二.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国家与反***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的斗争。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三.、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评价

(1)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2)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雅尔塔体系(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3、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4、维护工具:联合国。

5、评价

(1)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2)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3)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倔起。

2、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3、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四.重要国际组织

(一)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二)国际联盟

1、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4、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6、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三)***同盟

1、形成

(1)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德日签订《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3)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2、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四)世界反***同盟

1、原因:随着***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2、过程

(1)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2)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3)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4)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同盟形成。

3、意义:大大增强了反***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五)联合国

1、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2、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3、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4、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5、原则:《联合国***》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6、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六)欧洲共同体

1、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2、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理解

3、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理解)

4、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5、实质:国家垄断资本的联合。

6、影响

(1)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五.几个大国间的关系

(一)英法关系

1、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

2、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3、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5、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6、30年代,英、法对***的侵略扩张都***取了绥靖政策。

7、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联盟。

8、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9、1986年后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二)法德关系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2、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3、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4、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5、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6、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7、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8、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9、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三)英美关系

1、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2、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3、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4、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5、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6、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四)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2、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3、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4、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5、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国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6、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7、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8、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五)美苏关系

1、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2、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3、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和战后合作问题。

4、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5、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六)英德关系

1、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5、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6、30年代,英国对***德国***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8、二战后,英国同美法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

六、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以欧洲为中心)

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1)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2)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3)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4)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5)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

(6)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3、原因

(1)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2)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3)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日本的大陆政策(以亚太为中心)

1、制定原因

(1)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2)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3)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2、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3.实施:

(1)对朝鲜

(2)对中国

(3)对东南亚国家

(4)对美国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以反苏为中心)

1、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国家***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3、“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4、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1)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2)“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3)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在***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4)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制造的***象。

(5)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5、绥靖的表现

(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人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

(2)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

(3)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取不干涉政策。

(4)美国对德意***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

(5)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

6、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

7、绥靖的恶果

(1)“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四)美国的中立政策

1、中立的背景

(1)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

(2)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人欧洲或国际***,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3)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2、中立的演变

(1)1933年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

(2)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

(3)1939年,由于感受到***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4)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

3、中立的影响

(1)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

(2)助长了***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4、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

用界开头的四字成语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称美国,旧称花旗国,是一个位于北美洲的联邦共和制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共和立宪制国家。

美国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湾。其首都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源自于1776年从英国统治下脱离而出的北美殖民地,13州的殖民地代表们一同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英国签订了巴黎协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土不断拓展,37个州陆续加***邦旗下,目前有50个州,1个联邦直辖特区,以及若干海外领地。美国国土超过了370万平方英里(95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国土面积的国家,加上领海面积,美国的面积排在世界第三。美国拥有3亿居民,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建国以来200多年的历史里,美国曾经历过内战(1861—65年)和经济大恐慌(1930年代)两次严酷考验,仍坚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为宪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庞大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同盟国一同获得胜利,并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后终于拖垮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今美国在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都是无人能比的

历史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余年。欧洲从15世纪末开始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个英格兰人殖民区成功地在维吉尼亚州建立。接下来二十年里,一些荷兰殖民区也陆续建立,包括位于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殖民区。在17世纪和18世纪里,英国逐渐占领荷兰人和其他欧洲殖民者的地区,并在美国东岸广泛开垦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区。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国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个美洲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引发了革命战争,殖民地的代表们在1776年7月4日签下了《美国独立宣言》。在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中,乔治·华盛顿领导13个殖民地组成的大陆军团对抗英军。殖民地在76年的大会中创立了大陆军团,但未授权他们征收税赋和制定联邦法律。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纳邦联条例,建立了一个联邦的***国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联邦***,并批准了美国宪法。经历艰苦的独立战争后,大陆军团终于击败英军,英国于1783年签下了巴黎条约,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从1803年至1848年,新成立的美国的面积几乎扩大了三倍,殖民者们胸怀新的共和国“注定扩展至整个大陆”的理想,朝广阔无际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纳购地”之前便已深入内陆。这种扩展在1812年战争时遭到了短暂的阻挠,但很快随著战争的胜利而继续进行。1848年美国赢得了美墨战争,更增强了殖民者们扩展国土的理想。

随著国家的不断扩展和发展,一个新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北方掌控的联邦***与南方的州***在蓄奴问题和州权上产生分歧:北方州反对奴隶制度的扩展;而南方州反对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为他们的棉花经济产业是全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在亚伯拉罕·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后,冲突彻底爆发,南卡罗来纳州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联邦的州,六个南部州也相继分离,于1861年成立美利坚联盟国以对抗联邦***。美国内战以联邦在1865年取得胜利告终,同时终结了奴隶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权脱离联邦的争议。这场内战成为美国历史的主要分水岭,联邦***的权力从此大为增加。

内战期间的科技发展,加上来自欧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国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前无人开发的区域开创了许多社区和城市,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发展以及迈向国际强权的进程。接著,美国在海外进行了许多帝国主义的冒险,包括在美西战争胜利后吞并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列强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美国最初保持中立;由于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击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国船只,造成许多美国平民的无辜死伤,激怒了美国大众。在战争最后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对抗同盟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大众对于英国和法国较为同情,虽然有部分德裔和爱尔兰裔反对介入。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和联邦***在欧洲的大量投资也是美国参战的主因之一。在美国于1917年参战后,战局随即扭转,使协约国在1918年获胜。战后,担心过度卷入欧洲事务,美国参议院并未批准协约国制裁同盟国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国***取了孤立主义政策。

战争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却带给美国带来大量财富和声望。在几乎整个19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美国经济发展得异常繁荣。这波经济成长还被信贷上升和股票市场的兴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大恐慌。为了复苏经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实行新政,大幅增加***对经济的干预。然而新政却没有完全生效,美国经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彻底复苏。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同盟以对抗轴心国。接下来的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代价最高昂的一场战争,然而前线和大后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机会、以及军工产业带动的生产复苏,使美国经济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阴霾。美国妇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职场

在战争胜利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逐渐浮现,美国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而苏联则代表共产主义和***经济,苏联的崛起和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开始的冷战。两国在许多地区和国家进行一连串代理人战争,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

由于警觉到与苏联的太空竞赛上的落后,美国***开始大力培养数学和科学的精英人才,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努力下,于1969年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在美国国内,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完成,美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持续经济扩展。同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南方。从1950年代开始,这些歧视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权运动的挑战,最后终于废除了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法律。

经历1***0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后,美国经济于1980年代开始茁壮的复苏。苏联在1991年彻底垮台,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依然继续派兵参与海外的战争,例如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在1990年代,拜数字化革命以及因特网制造的大量工作机会和技术变革之赐,美国经济展开了史无前例的繁荣成长,新兴的硅谷成为世界资讯产业的龙头重镇。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重创了新兴大国德国和日本,同时也使传统大国英国和法国失去了对世界格局的支配权。当时的世界,除了美国和苏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风光不再。美国在战后的工业总产值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它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独一无二的综合实力,使美国摆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企图安排世界秩序却无果而终的尴尬,开始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主导国际秩序,并最终在20世纪后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在21世纪开端发生的九一一袭击***,使美国的外交政策集中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美国***开始了反恐战争和行动,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后,又在2003年发动了美伊战争,并推翻了萨达姆***,但伊拉克临时***的后续发展及其战争合法性的争议至今仍无定论。

政治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宪法》。在《宪法》授权下,***通过国会运作代议民主制。***分为***架构:联邦、州和地方***。******中的官员由选民进行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或者由民选官员任命。行政长官和立法机构官员从单一选区多数制选举产生,司法系统和内阁官员由行政长官任命并经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

联邦***本身有三个分支,互相监督和制衡:

立法机关:即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组成;

行政机关:即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司法机关:即最高***和较低级别的联邦***,法官由总统提名并参议院批准。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任期2年。众议院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个州最少都会分配到1个众议院席位:目前有7个州只有1个议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高达53个议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加起来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对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经过宪法授权的领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的权力由州***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国宪法以及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和财产权。虽然美国所珍视的西方意识形态追求***,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才立法禁止种族歧视。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手中。这包括了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的管辖权有重叠。

最近几年,联邦***在医疗、教育、***、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和***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美国的联邦和州***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中间偏右的共和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社会保守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偏左的民主党通常在社会议题上属于自由派、在经济议题上属于进步主义。美国人一般会倾向支持两党中的其中一个,不过一些人也会支持独立的小政党和候选人,包括了自由党、绿党、改革党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党在参议院暂时占多数外,共和党自从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院的多数优势,目前的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属于共和党籍,而在2006年中期选举后,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民主党取代共和党成为参众两院的多数党。

行政划分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两个州外,其余48个州位于美洲大陆,并彼此相连,这些州又称美国本土。一些人将阿拉斯加也视为“本土”州,因为虽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间被加拿大隔离,地理上她仍是北美大陆的一部分。所有这些用词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个州夏威夷州则位于太平洋的群岛上。

美国也占有其他土地、地区、和占领区,最特别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但本身却没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岛屿领土包括美属萨摩亚、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巴尔米拉环礁是美国唯一的合并领土,但目前并无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则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许多无人居住的岛屿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国在古巴的关塔纳摩湾拥有一个庞大的海军基地。

之前由美国占领的地区包括巴拿马运河区域,自1903年至1***9年一直属于美国领土。另外,菲律宾群岛从1898年至1935年间也属于美国领土,美国在那里建立了菲律宾国协作为转型至完全独立的国家前的过渡形式,最后在1946年菲律宾正式独立。

除了美国的实际州和领土外,有数个国家自愿加入为美国的联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来)、帕劳(1994年以来)、以及马绍尔群岛(1986年以来),这些国家都保有国际法的***以及对于国土的最高控制权力。不过,这些国家的***都允许美国提供防卫和金融协助,美国也给予这些国家特殊待遇,提供许多加入美国国内政策***的机会,包括灾害防治、救灾、和重建等***。这些自由联合邦都依赖美国提供的金融协助以维持***运作和资金需求。

外交

美国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美国的外交关系规模是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驻大使。以色列、英国、加拿大、和日本被视为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只有少数国家没有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包括古巴、伊朗、北朝鲜、索马里和苏丹。

美国革命期间,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说服了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协助对抗英国。在接下来的开垦年代里,美国一直在亲法或亲英两个选择间摇摆不定。当时美国对欧洲事务不愿插手,专注于北美的疆土开拓。后来以门罗主义削弱欧洲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以确保在美洲地区事务的支配权。美国的扩张政策陆续引发了与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战争,两战均以美国的胜利告终。在南北战争中,美国指责英国和法国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坚联盟国、并试图占领墨西哥,但在内战结束后,美国在北美洲的主导地位就再未受过挑战。

随著国力渐增,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海外,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开拓。为此,美国占领了太平洋的许多领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宾,迫使日本开放贸易,并与欧洲列强竞争在中国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联合国的创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名永久会员之一。

冷战期间,美国最初试图限制苏联于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为了遏制苏联,美国、加拿大和10个西欧国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联合盟国对抗任何向北美和欧洲的军事入侵,后来又有14个欧洲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共同防御联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以及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出于政治上的现实考量,美国也与对抗苏联的共产主义国家结盟,例如中苏分裂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年来,美国专注于自身的边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进入国内—尤其是针对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国家。美国也致力于对抗恐怖主义和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但其主要目标仍为保护在国内外的国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军事

美国军队分为四个军种: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全都由国防部管理。海岸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由国土安全部管辖,战争期间归海军部。

美军虽然在20世纪到今天这100多年来经历过了一战、二战,韩战,越战,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大小战争,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如在海湾战争中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但美军因为这些战争、维和行动阵亡的士兵人数加起来的总和也不足50万人,而美国本土几乎没几个美国平民在1900年以来因战争原因死亡,可见美军对内的保护和对外的科技军事实力。

在苏联垮台后,美军的军事力量之强大,在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比。美军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迅速将军事力量投射至全球。虽然法国和英国也有一定的军事投射力量,但美军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角落进行大规模区域战争的军队。美国也拥有世界上能够使用的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经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末期在日本的广岛市、长崎市投下两枚。

美军的军事潜力也表现在物流管理上,在这方面的庞大优势使美军能够迅速集结部队应付战争。美国空军有C-5、C-17等巨型空运载具,并且装备世界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斗机。美国海军有12艘现役大型***,配合军事力量投射的原则,使美军能对任何可能的威胁作出迅速反应。美国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区性军事防卫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使美国本土有了一层除美军外的军事保护屏障。

美国军队目前有现役军人140万,另有几十万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兵员。美国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在战时曾实施过义务兵役。美国的军事开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军费超过紧随其后的14个国家的总和。然而,美国的军事预算仅占其GDP的4%。美国在全球有七百多个军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古巴也有军事基地,遍及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

比起冷战期间,由于政治制度内部的军事思想变化,美国对军事上的开支和态度已经改变许多。单纯以物质***衡量,美军目前的开销小于20年前的规模。然而,美军依然被世界视为训练有素、装备最为先进的部队。与潜在的敌手相比,美军在科技上拥有绝对优势,这种优势是经过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资所累积的。与国防相关的研究促成了许多技术突破,包括太空探险、电脑、因特网、超文本系统、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统、低可侦测性、防弹背心、甚至是微波炉,以及近来致力开发的雷射武器。对美军而言,这些在科技研究经费通常高于战斗人员开支。军事技术与民间经济保持了紧密的连结,促成了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经由技术转移,其他国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经济

纵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从成功的殖民地经济于20世纪过渡到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

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网相对较小,***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虽然美国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财富相对集中,与西欧相比,40%的人口相对更为贫困,而前20%的人则更富裕。自1***5年以来,社会流动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流向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这种差距是因为相对而言更高的经济自由所产生的。不过,如同基尼系数显示的,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仍远高于绝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而且在联合国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中的美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美国最穷的20%的人的人类发展指数也与自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产主义国家古巴的人类发展指数相同。

自从1980年代隆纳·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经济大恐慌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派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在社会***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

科学和科技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人类工业史上许多最重要的发明,包括了轧棉机、通用零件、生产线等都是源自美国,其中工业的生产线尤其重要,它使得工业的大量生产从梦想变为真实。其他重要的发明还包括飞机、电灯泡、电话。美国还在20世纪策画了著名的曼哈顿***、阿波罗登月***和人类基因组***。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将人类科技带入原子时代的新纪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美国为计算机与因特网发展史上贡献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国国防部创办的ARPA网是网络技术的先驱。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业已完成人类基因组***,使人类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愈研究进入重要阶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运输

由于汽车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相当早(比较起其他西方国家),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提前顾虑到了将城市和住宅区搭配道路网络的设计。为了连结广阔的国土,美国设计并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这些高速公路网。当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经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权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美国虽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自美国从英国独立后,因美国想与前宗主国英国划清界线,加上“右上左落”(左驾右驶) 的法国间接支持美国独立,所以不跟随英国的“左上右落”(右驾左驶) 的原则,而将道路通行方向定为“右上左落”(左驾右驶),这个规划亦影响其他国家,例如加拿大和中国。

大城市里也有建设公共交通的系统,纽约市的地铁网络是当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载客量最为沉重的捷运网络之一。而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则延伸至长岛、纽约上州、新泽西州、和康乃狄克州,都成为了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交通网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人们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车。

美国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48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也横贯了48个州中的46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国铁路的客运并不如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国国土的辽阔;若要到达数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飞机会比搭乘铁路还要省时。美国***的分析便认为空中客运是导致客运铁路公司在1***0年代接连倒闭的主因。

空中运输是长途旅行的更好选择。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机场中就有17个位于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运货量而言,在同一年里,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就有12个在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国际机场(MEM)。

许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于美国;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港和长堤港,以及纽约港,它们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许多船运交通,每大湖都与密西西比河的河网络广泛连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个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伊利运河(Erie C***)则促成了美国中西部的快速农业和工业发展,并使得纽约市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二战时候,如果美国不参战,现在会是什么样?

1. 界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共找到18个带界的成语,没有界开头的成语

蜚声世界:

清平世界: 清平:安定,太平;世界:这里是世道的意思。指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开阔眼界: 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河沙世界: 指多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

黄金世界: 形容美好完善的境地。

花锦世界: 指繁华之地。同“花花世界”。

放眼世界: 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登界游方: 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此疆尔界: 指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此界彼疆: 指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半间不界: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半间半界: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不间不界: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花花世界: 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也泛指人世间。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大开眼界: 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2. 界开头的四字成语

没有哦,界限分明什么的不是成语。带界字的成语就是以下15个:

大开眼界: 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花花世界: 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也泛指人世间。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不间不界: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半间半界: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半间不界: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此疆尔界: 指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放眼世界: 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花锦世界: 指繁华之地。同“花花世界”。

黄金世界: 形容美好完善的境地。

河沙世界: 指多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

开阔眼界: 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清平世界: 清平:安定,太平;世界:这里是世道的意思。指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蜚声世界

3. “界”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1、开阔眼界[kāi kuò yǎn jiè] 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2、大千世界[dà qiān shì jiè]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3、大开眼界[dà kāi yǎn jiè] 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4、宏观世界[hóng guān shì jiè] 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构造领域的物质世界。

常用以指行星、恒星、星系等巨大的物质领域。 5、放眼世界[fàng yǎn shì jiè] 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

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6、花花世界[huā huā shì jiè] 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 也泛指人世间。

7、森林界线[sēn lín jiè xiàn] 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8、异界大陆[yì jiè dà lú] 另一个平行空间,它是一个由作者自己完全想象出来的世界。

9、临界深度[lín jiè shēn dù] 临界深度指:水体中单位体积24小时内藻类的总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的水层深度,即净生产量等于零的深度。 10、此界彼疆[cǐ jiè bǐ jiāng] 指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11、蜚声世界[fēi shēng shì jiè] 在世界扬名。 12、真实世界[zhēn shí shì jiè] 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世界,被认为是真实的世界。

13、安乐世界[ān lè shì jiè] 佛教中指西方极乐世界。是 阿弥陀 佛所居住的国土。

14、享誉世界[xiǎng yù shì jiè] 享誉世界的意思是在世界的范围里很有名气、誉满天下。形容在世界上很有名。

15、大同世界[dà tóng shì jiè] 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敬老,***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6、繁华世界[fán huá shì jiè] 形容纷纷扰扰的世界。

17、佛界六道[fó jiè liù dào] 即佛教通常所说的六道,其为佛教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

18、界首彩陶[jiè shǒu cǎi táo]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是指安徽省界首市的一种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 19、半间半界[bàn jiàn bàn jiè] ①不彻底,不深透。

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

④谓平庸。 〈名〉 (会意。

从田,介声。本义:边垂,边境)同本义 界,境也。

——《说文》。按,田畔也。

界,垂也。——《尔雅》 田边谓之界。

——《急就篇·顷町界亩》颜注 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墨子·号令》 去门十里以为界。

——《韩非子·五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公孙丑下》 至燕南界。

——《战国策·燕策》 迎公子于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境界危恶。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界分(分界处;地界);界约(两国为明定疆界的界址而缔结的条约);界贼(扰乱国境的盗贼);界至(指边界)界限;范围 是非之封界,分职名象之所起。——《荀子·正议》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荀子·礼论》 奢俭之中,以礼为界。——《后汉书·马融传》 又如:界说(逻辑名词。

即定义);界身子(北宋开封的一街巷名,为当时的商业区);界程(界限和范围);界墙(作为分界的墙壁)指某一特殊的境域 蓬莱仙界海门通。——刘沧《宿题天霁寺诗》 又如:境界;上界;下界;外界;租界职业、工作或性别等相同的一些社会成员的总体 。

如:各界;知识界;新闻界;教育界自然界物质的三大基本分界之一 。 如:植物界;动物界地层系统分类的最高一级,相当于地质年代中的代。

界以下为系 。 如:古生界书纸上的行格,上下框为栏,直行为界 。

如:界方(用以压纸的条状文具,也叫“界尺”);界行(纸或绢上的直行格);界笔(一种用于划直线的画笔) 〈动〉 毗邻,毗连;接界 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急。——《战国策·秦策》 又如:东界黄海;界边(边界相接);界天(接天)划分 瀑布飞流以界道。

——孙卓《游天台山赋》 又如:界破(划破);界别(划分;区别);界朱(用红笔划成行格);界路(交叉路口);界断(划断;分开)离间 [范雎]界 泾阳,抵穰侯而代之。—— 扬雄《解嘲》隔开 。

如:界断(分隔开);界稻(农历十一月播种,次年四月收获的一种界于两年之间的稻);界隔(隔开);界障(界隔的屏障)。

4. 界开头的成语

成语大全没有哦!是不是你弄错了。

界字结尾的倒是有不少:

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半间不界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

不间不界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同“不尴不尬”。

成何世界算作什么社会。用来指斥社会风气不良,***不堪。

此疆彼界此:这个;疆:疆界,边界。这个和那个之间的界限。

此疆尔界指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楚界汉河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大开眼界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登界游方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

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封疆画界疆:边疆;界:领土的界线。在边疆设置标志,或在国境线上布防以划分领土的界线。

放眼世界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花花世界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也泛指人世间。

黄金世界形容美好完善的境地。

花锦世界指繁华之地。同“花花世界”。

河沙世界指多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

极乐世界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开阔眼界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齐梁世界齐、梁是六朝时的两个王朝,因为政治***,故统治时间短暂。比喻国家衰弱混乱。

清平世界清平:安定,太平;世界:这里是世道的意思。指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世界大同大同: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指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自由的社会景象。

三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包括“三”种“千”数的大千世界。后泛指处处,即全世界的意思。

天王下界天王:迷信中的一种天神;下界:从天上来到人间。比喻极其威严的吏役。

微微之界微:微小;界:边界,界限。极其细微的界限。

先说结论,二战时期如果美国不参战,那么不论苏联还是德国获胜,美国都将陷入被孤立的局面。美国参战,才能攫取最大的利益,并顺利主导战后局势走向。

一战前后的国际地缘格局

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尤其是铁路交通的发展,依托于海上霸权的老霸主大英帝国的地缘优势被逐渐消解。即便获得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依然无法改变德国、俄国和美国这三个陆权国家的崛起。

同时,启蒙运动和民族解放思潮开始逐渐影响到亚非拉殖民地人民,一战后期的威尔逊主义更在国际场合提出了民族独立原则(十四点和平原则之一)。整个19世纪下半叶到一战后期,英法两国殖民地众多的列强对殖民地的统治成本越来越大(镇压、兵力补给等),越发得不偿失了。

正因如此,自拿破仑战争后期开启的百年“不列颠治世”步入到了尾声,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和欧陆大国法兰西持续衰落,德国、沙俄和美国,再加上一个地理位置距离遥远、且已经通过攫取朝鲜半岛完成海陆结合的日本。

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按理说英国才是全球地缘形势最糟糕的,但问题是俾斯麦下台之后的德国政策一塌糊涂,滑落到了德意志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桎梏之中,成为欧陆地缘形势最糟糕的国家。

德国本就因普法战争与法国结怨,又在威廉二世手中断了与俄国的关系,促使俄国感到遭受孤立,最终促成欧洲协约国形成。当时的欧洲是世界强国聚集地,这就缓解了英国的困局。一战爆发,美国最终决定入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德国崛起并控制欧陆(不含俄国),则美国在旧大陆必将遭到排挤,被孤立在美洲。

一战和二战之间的国际地缘格局

美国的地理优势是南北无强国、东西无领国。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确是美国天然的屏障,但却也是其对亚欧非大陆鞭长莫及的缘由。这样的地理位置,导致美国很容易遭受孤立,最终真的变成门罗主义中阐述的美国不干涉美洲以外事务、专注于美洲的情形了。

问题是,如果亚欧大陆被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阵营掌控,则美国必然被围堵在一个“O”型包围圈中,其发展将渐渐被遏制。

一战结束之后,巴黎和会签署《凡尔赛和约》,英法老牌殖民国家对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毫不留情,极力确保自身的利益和殖民体系的稳固。然而美国人却抛出了威尔逊主义,并得到了战败国、亚非拉国家和殖民地民众的广泛赞扬。英法顺势而为,披着“十四点原则”道德外衣,出炉的却是对战败国苛责的惩罚。最终,美国国会并未批准条约,世界其他国家对巴黎和会也大失所望,即便是英法国内民众也愧疚万分。

一战之后,美苏两国迅速崛起。在此背景之下,德国的地缘环境大为改善。如果英法能获得德国的支持,则无惧于美苏;如若苏联获得德国的支持,则无惧于英法;如若美国能获得德国的支持,则可在欧洲杠中开花无惧于英法和苏联。德国如此抢手,但法国却依然忌惮无比,并曾联合比利时出兵德国鲁尔区,意图将鲁尔工业区和莱茵区变成协约国永久驻扎地。德国以退为进,迫使英国插手干预,鲁尔危机化解。此后德国的地缘战略空间骤然增大,只需解决军事和经济问题即可。

德国***外长施特雷泽曼先是打破国家理念的壁垒,与苏联展开合作,苏联甚至利用本国疆域来训练德军。紧接着他又与美国合作,在美国的支持下获得大量优越贷款,一战赔款的限制也被逐渐放宽。美国、英国、苏联,争相对德国献媚,而德国却正好左右逢源、借力打力。最终在苏联的帮助下,德国军事规模再度搭建起来,两国针对英法和波兰(一战后初期,波兰频繁挑拨苏德)的共同利益颇多;在美国的帮助下,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二战时期的国际地缘格局

从提出门罗主义开始,美国就始终利用大英帝国海权盾牌,在基本没有欧洲列强干扰的情况下发展,并发起西进运动。19世纪下半叶陆上西进运动结束以后,美国于1893年排挤日本后控制了夏威夷,开启了海上西进运动的进程。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日本通过控制台湾岛获得南下的通道,却被美国于1898美西战争中占据的关岛和菲律宾封锁住了。太平洋长期被英国所忽视(主要还是距离太远,缺乏可以图谋的利益),却正好成为美国的战略方向,他所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只有一个,日本。

一战中,日本借助亚太地缘空隙,在日俄战争胜利的基础上疯狂攫取大量利益,其海军水准已经超过了英国。美国当时需要考虑的是,其工业生产总值虽然早已是世界第一,奈何距离亚欧大陆太远(它是唯一一个不在亚欧大陆上的强国),始终面临被孤立的风险。事实上,不论是英法、德国还是苏联成为霸主,美国都将毫无机会。问题是苏德是兴起国家,英法是衰落国家,战争尚未发生之时自然应当与德国合作,但战争一旦爆发却需要依据战场形势来判定。

最终,股市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苏联的优势更加明显、美国底子雄厚,依托于美国资本发展的德国和英法就遭了秧,其中德国遭受的冲击最为剧烈。社会动荡之下,激进民族情绪笼罩下的德国重蹈一战前的覆辙,再度陷入狭隘德意志的思维泥潭之中。德国统一于1871年,它作为现代国家毕竟太年轻了,外交和内政底蕴不够深厚。

此时的英国同样陷入了一战前的危机四伏之中,苏联与自己不对头、日本在远东蚕食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复仇心切、美国伺机取代自己的霸主地位。环顾四周,似乎只有更加衰落的法国是自己的盟友。英国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避免率先被卷入冲突之中,绥靖政策和要塞政策开始。

鲁尔危机后的法国对英国人并非全心全意的信任,他们修筑了精美的马奇诺防线,却在比利时驻扎一些零散防御工事和人员部署,并迫使英军一同协防。这其中当然有比利时自身原因以及地理条件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如此才能迫使长期重视低地国家的英国被法国死死地捆绑在一起。一战和二战中,当德国为绕过法德边境而不得不进攻低地国家时,英国总能被卷入战争。

另一方向,英法共同出卖捷克斯诺伐克的利益,祸水东引、促成苏德冲突的最后一步棋应当是砸碎波兰这个苏德之间的缓冲国,奈何肢解捷克斯诺伐克后,英法内部民意汹涌,张伯伦辞职、丘吉尔上台,保证波兰、罗马尼亚和希腊的呼声占据上风。苏联和意大利彻底倒向德国一方,一个硕大的苏德陆权同盟隐隐出现,美国只得对日妥协以谋求建立英法美日海权同盟。

此时的英国一方面在欧洲祸水东引,当苏德夹击波兰之后来了一场***战;另一方面则修筑新加坡要塞,意图将日本势力隔绝在马六甲海峡以东,让美日两国大打出手。问题是英国低估了内燃机革命后德国装甲部队的机动速度,德军闪击北欧、西欧列国,英国在欧洲仅剩下本土和地中海的少数据点;英国同样低估了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实力,新加坡要塞沦丧,英军退守印度,转而以孟加拉湾为地缘边界。此时法国战败、日本攻伐,英国在亚欧大陆彻底被孤立了,美国在考虑是否援英,1941年8月《大西洋***》确定援助英国。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一方面与日本保持蒙满谈判,另一方面又大肆军援中国以牵制日本,最终日本冒险北进,却在诺门罕战役后掐灭了北进念头,这是日本拒绝加入美国海权同盟的因素之一。苏德联手夹击波兰对日本的震动让它认为自己加入的是一个不赔的战车,却不知道新的变局正在酝酿之中。美国军方以马歇尔为首的人士认为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应当将有限***放在构筑大西洋堡垒上。但罗斯福力排众议,执意援助英国,意图以英国为抓手离间苏德。

美国人明白,此时自己必须入局,因为如若英国战败则美国将被阻隔在大西洋之外,援助英国却只需要克服浅浅的英吉利海峡。最终在苏德谈判在柏林陷入僵局之时,获悉情报的丘吉尔决定动用仅有可以自由出入欧陆的空军部队轰炸柏林。斯大林因此不断抬高要价,却激怒了本就瞧不起斯拉夫人的,他决定转攻苏联。

德国认为,苏联与自己的漫长联盟谈判是英国不愿妥协的重要原因,巴巴罗萨***开始。苏德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松了一口气、美国也无需继续推行美日和解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一步步加大。由于误判了苏联和日本的力量,美国人大肆援助苏联牵制德国,却忽略了日本的力量。此时的日本,决定先发制人,袭击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斯大林和丘吉尔都送了一口气,最后一个在棋局外悠闲落子的棋手被卷了进来。美国加紧对中国抗日事业的援助,苏联却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欧洲。德国伐苏之后发现,肃反运动虽然对苏军造成很大影响,但却凭借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基数恢复了基本建制,抵御强度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德国败局已定。

二战后期美苏英对战后秩序主导权的争夺

和德国低估苏联类似,日本同样低估了美国。1939年苏德夹击波兰之时,美国陆军只有十几万部队,自然被德国所轻蔑;但此时美国海军已经不亚于日本海军,却依然被日本军方所忽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些日方明眼人就已经看出美国的战争潜力,日本败局已定。只不过,日方许多人期翼于依然处于和平状态下的苏联前来调停,却不知战场的失败已经将自己变成了大国博弈的筹码。

斯大林对日俄战争的失利耿耿于怀,却在二战前夕不动声色的接待了日方外交人士。当时正处于苏德蜜月期,拉拢日本牵制美国和援助中国抗衡日本并不矛盾。然而时过境迁,到了二战后期情况大变。丘吉尔迟迟不愿意协助中美在缅甸的抗日行动,也不愿意过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想要进一步耗损苏美德日的力量,为英国在战后秩序中的领导作用铺平道路,为此他还疯狂扶持包括法国戴高乐、波兰、希腊、挪威等流亡***和抵抗力量。奈何,罗斯福和斯大林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很清楚轴心国倒台之后的下一个对手是谁。

共同肢解世界霸主英国,这是美苏之间在二战期间就已经达成的默契。此时,美国再度误判了日本的实力,误以为日军依然能保持瓜岛战斗力,处于减少自身战损的考虑,罗斯福决定在雅尔塔会议上出卖中国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当时的美国已经处于研发核弹武器的尾声,愈加迫切的希望结束战争。美苏两国联手否决了丘吉尔提出的南欧开辟第二战场的***,苏联人知道这是英国拖延的伎俩、美国人清楚这是将自己兵力损耗在南欧山区的计谋。虽然由于意大利的反水,盟军得以深入进驻南欧部分地区,但第二战场还是从法国开辟。

二战结束前夕,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了。

当战争结束之时,美军占据了西欧和日本,为了防止再度面临陷入孤立的局面,改变此前的孤立主义政策,开始长期驻军,以防止出现鞭长莫及的可能。

苏军同样占据了东欧,意图借助地理位置的便利,在下一轮美苏争霸中占得先机。可是问题是核弹的出现,导致大国核均势下只能维持冷战。冷战比拼的是经济底蕴,而这恰恰是美国的强项,这是主要依托于战时军工产业的苏联难以比拟的。为了防止老霸主的死灰复燃,即便丘吉尔转换立场的站在美国一方鼓吹了铁幕概念,美国依然选择与苏联人联手继续遏制英法。苏伊士运河战争,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被美苏压得喘不过气来,英国从此依托于“特殊关系”跟随美国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