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矢遗镞的遗_亡矢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10 0
  1. 秦亡矢遗镞之费的亡什么意思
  2.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遗失什么意思
  3. 带有遗字的成语有哪些?
  4. 遗、当、存、顾 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5. 带遗字的成语
  6.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两汉贾谊的《过秦论》上篇中,有以下文言现象:

一、通***字:

1、“衡”通“横”

亡矢遗镞的遗_亡矢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约从离衡。

释义

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

2、“振”通“震”

威振四海。

释义:

威风震慑四海。

3、“衡”通“横”

外连衡而斗诸侯。

释义:

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4、“从”通“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释义:

***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5、“何”通“呵”缉察盘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6、“倔”通“崛”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释义:

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7、 “景”通“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释义:

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8、“有”通“又”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释义:

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9、“没”通“殁”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释义: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

10、“櫌”通“耰”

锄櫌棘矝 。

释义: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二、一词多义

1、因

(1)、因遗策(沿袭,动词)

释义:

沿袭前代的策略。

(2)、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释义: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3)、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释义:

依据黄河为城池。

2、之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释义: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2)、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3)、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释义:

商鞅辅佐他。

(4)、聚之咸阳(到,动词)

释义:

集中在咸阳。

3、及

(1)、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释义:

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2)、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释义:

到始皇的时候。

4、北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2)、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

释义:

追赶逃走的败兵。

5、制

(1)、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释义: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3)、履至尊而制***(控制,动词)

释义:

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

6、兵

(1)、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释义:

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行军用兵的方法。

(2)、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收缴天下的兵器。/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砍下树木作武器。

7、亡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

(2)、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释义:

追赶逃走的败兵。

(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使动用法。)

释义:

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8、举

(1)、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释义:

像包包裹一样包走***。

(2)、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释义:

向西攻取巴、蜀。

9、利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形作名)

释义: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10、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

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2)、固守以窥周室/自以为关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

释义: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

释义:

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释义: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释义:

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释义: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释义:

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释义:

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倒装句

(1)、定语后置:

伏尸百万。

释义:

百万败兵横尸道路

(2)、铸以为金人十二。

释义:

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3)、金城千里。

释义:

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

2、宾语前置: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释义: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释义: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3)、崤函之固,自若也。

释义:

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

3、介词短语后置:

(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释义:

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

(2)、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

释义:

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3)、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释义:

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

(4)、余威震于殊俗。

释义:

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3、省略句

(1)、委命(于)下吏。

释义:

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2)、身死(于)人手。

释义: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

(3)、威振(于)四海。

释义:

威风震慑四海。

(4)、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释义: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5)、聚之(于)咸阳。

释义:

集中在咸阳。

(6)、以(之)为桂林、象郡。

释义:

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7)、蹑足(于)行伍之间。

释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

(8)、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释义:

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4、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释义:

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释义:

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扩展资料:

原文

《过秦论》(节选)两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释义: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着像卷席子一样卷走天下,像包包裹一样包走***,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吞并八方荒远之地的意图。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百度百科——过秦论

秦亡矢遗镞之费的亡什么意思

亡矢遗镞翻译为:损失箭和箭头。

亡矢遗镞,汉语成语,拼音是wáng,shǐ,yí,zú,意思是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出自《过秦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一、出处:

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二、例子:

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若其军士不战,城门不闭,敌无亡矢遗镞之费取之者,则宁波之与上海也。”

三、亡矢遗镞成语接龙:

亡矢遗镞、祖舜宗尧、摇摇摆摆、百载树人、人间地狱、寓情于景?、井养不穷、穷兵极武、五步成诗、失张冒势、视下如伤、伤天害理、李下瓜田、恬不知耻、尺山寸水、水土不伏、福寿齐天、天随人愿、愿受长缨、鹰击毛挚。

镞的释义:

战国后期武器,通长5.3cm。 镞之横截面作三角形,狭刃,十分锋利。

青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发可射向远处。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已出现,属最早出现的青铜兵器之一。其形制较多,主要有双翼、三翼与三棱三类,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战国时期,远射的三棱矢镞已改成铁铤。

《唐韵》《集韵》《韵会》作木切,音。《说文》利也。《玉篇》箭镞也。《书·禹贡·砺砥砮丹传》砮石中矢镞。《释文》镞,子木反。《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集韵》或作鉃。

又《集韵》《正韵》千木切,音蔟。

又《集韵》侧角切,音捉。

又千切,音凑。义同。

又《集韵》昨木切,音族。与锉同。

又《集韵》测角切,音娕。锄也。谚曰:欲得谷,马耳镞。贾思勰说:或作鋜。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遗失什么意思

亡:有失去的意思。亡矢遗镞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意思是不费一兵一卒,征服天下诸侯。

逐字解释

矢:箭

镞:箭头

亡:有失去的意思

遗:与亡同义,也是失去的意思

就是说,不费一兵一卒,征服天下诸侯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节选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秦亡矢遗镞之费的亡的解释,感谢阅读。

带有遗字的成语有哪些?

翻译为: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出自西汉贾谊《过秦论(上篇)》,原文选段: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文章主旨:

《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此为上篇,讲述了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百度百科-过秦论

遗、当、存、顾 古文中的所有意思

暴露无遗、一览无遗、不遗余力、不遗寸长、不遗巨细、举无遗策、乐道遗荣、亡矢遗镞余业遗烈、余风遗文、养痈遗患、养虎遗患、复鹿遗蕉、巨细无遗、弃情遗世、弃智遗身弦外遗音、归遗细君、手泽之遗、扫地无遗、拾掇无遗、拾遗补阙、放虎遗患、断简遗编易于拾遗、楚弓遗影、殆无孑遗、沧海遗珠、流风遗迹、涓滴不遗、父母遗体、甘棠遗爱策无遗算、算无遗策、纤悉无遗、细大无遗、蠹简遗编、补过拾遗、补阙拾遗、覆鹿遗蕉谋无遗策、谋无遗谞、越凡遗世、路不拾遗、路无拾遗、轶事遗闻、轶闻遗事、遁世遗荣道不举遗、道不拾遗、道不掇遗、道无拾遗、遗世忘累、遗世拔俗、遗世独立、遗惠馀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遗世绝俗、遗世绝俗、遗世越俗、遗休余烈、遗休馀烈、遗俗绝尘遗俗绝尘、遗华反质、遗名去利、遗哂大方、遗声余价、遗声坠绪、遗声馀价、遗大投艰遗孽余烈、遗孽馀烈、遗害无穷、遗寝载怀、遗形去貌、遗形忘性、遗形藏志、遗德休烈遗德余烈、遗德馀烈、遗恨千古、遗恨终天、遗恩余烈、遗恩馀烈、遗惠余泽

带遗字的成语

◎ 遗

遗 wèi

〈动〉

(1) 给予;馈赠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邶风》

(7) 另见 yí

基本词义

--------------------------------------------------------------------------------

◎ 遗

遗 yí

〈动〉

(1) (形声。从辵( 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hand down;le***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org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词性变化

--------------------------------------------------------------------------------

◎ 遗

遗 yí

〈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当 dāng

〈动〉

(1) (形声。从田,尚声。本义:两块田相当、相等)

(2) 对等;相当于 [equal;be equal to]

当,田相值也。——《说文》

必当其位。——《吕氏春秋·孟夏纪》

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朱也当御。——《国语·晋语》

当之者戕焉。——《国语·晋语一》

(3) 又如:旗鼓相当;门当户对;当才(才能与所任之事相当);当匹(匹敌;对等);实力相当

(4) 面对着 [face;turn towards]

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5) 又如:当户(对着门户);当风(正对着风);当着矮人,别说短话(面对着某种有缺陷的人,不要说有关他短处的话,以避影射之嫌);当头对面(面对面)

(6) 担任;充当 [work as;serve as]。如:当辕(驾辕);当槽的(店房伙计、酒保一类的人);当值(值班);当御省禁(值班于官禁之内)

(7) 承担 [bear;undertake]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衍。—— 元· 关汉卿《窦娥冤》

(8) 又如:当不起(谦词。表示担当不起他人的夸奖或款待);当不得(奈何不得);当不过(受不住;受不了)

(9) 主持 [manage;take charge of]

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管子·五行》

北邀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张居正当国。——《明史·海瑞传》

(10) 又如:当室(主持家事。今称当家);当家之事(理家立业);当家三年狗也嫌(主持家政的容易得罪人,讨人嫌弃)

(11) 阻挡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 [block]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庄子·人间世》

(12) 又如:螳臂当车;别当道站着;当拦(阻拦)

(13) 看待 [regard … as]。如:他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14) 用武力抵敌 [withstand]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资治通鉴》

(15) 又如:万夫不当之勇;当关(守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6) 应当 [ought]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17) 又如:当用的还得用;当立之年(指三十岁);当断不断(该做出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

(18) 判决罪人,断狱 [hear and pass judgment on a case]

臣知欺大王罪当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词性变化

--------------------------------------------------------------------------------

◎ 当

当 dāng

〈名〉

(1) 过去的某一时间;以往 [just at a time;past]。如:当天(指过去);当时(指过去);当下(此时);当口(事情发生或进行的时候)

(2) 空;空当 [gap]。如:插当;这里还留着一个当子

◎ 当

当 dāng

〈介〉

(1) 在 [when]

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当堂(当场,在现场);当出(当初);当来(向来;当初);当便(即便;即就)

◎ 当

当 dāng

〈代〉

(1) 本,这 [the same]

[兄子彦询]病卒, 豹取急,亲送柩还乡,悲痛伤惜,以为丧当家之宝。—— 唐· 李延寿《北史·房豹传》

(2) 又如:当家(本家);当晚;当夜;当境(本境);当坊(当方。本地);当港(此港,本港)

◎ 当

当 dāng

<象>

铿锵声 [clang]。如:每座教堂的尖塔开始欢快地发出当当响声

◎ 当 dāng

<连>

(1) ***使 [if]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 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2) 另见 dàng

◎ 存 cún

〈动〉

(1)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live;exist]

存,存在也。——《尔雅》。注:“存即在。”

有天子存。——《公羊传·隐公三年》

虽存乎人者。——《孟子·告子上》

以其存心也。——《孟子·离娄下》

召寇则无以存矣。——《吕氏春秋·应同》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而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存济(存活;活命);存殁(活着的和死去的)

(4) 恤问,劳问 [comfort;console;soothe]

存,恤问也。——《说文》

无一介之使以存之。——《战国策·秦策》。注:“劳问也。”

(5) 又如:存候(存问,问候);存问(安慰,问候);存抚(存问安抚);存养(安抚养育)

(6) 访问;问候 [visit;express regards and concern for]

存问长老。——《汉书·文帝纪》。注:“省视也。”

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又如:存见(探望慰问);存访(探望问候);存谕(存问、慰谕)

(8) 抚育;保护 [foster;nurture;protect]。如:存神(存养精神);存孤(恤养孤儿)

(9) 思念;怀念 [miss]

五曰存爱。——《礼记·大传》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又如:存眷(思念,关注);存想(考虑,思索,想像);存注(意念,注意力);存追(追念,追慕)

(11) 关心;关怀 [concern]。如:存神(留神);存顾(关心照顾);存覆(关怀爱护);存润(关怀接济)

(12) 储存;保存;保全 [store;preserve]

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存志(保全志向);封存(封闭起来保存);存安(使之保全)

顾 gù

〈动〉

(1) (形声。从页( 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 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16) 又如:顾倩(雇用);顾募(雇佣征募);顾唤(雇请)

词性变化

--------------------------------------------------------------------------------

◎ 顾

顾 gù

〈名〉

商店称来买货的人 [patronage]。如:惠顾;主顾;顾客

◎ 顾

顾 gù

〈副〉

(1) 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only]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

(2) 反而,却 [on the contrary]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战国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顾荷(反而受到[恩惠])

人教版《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

带遗字的成语

轶事遗闻、遗风余***、遗臭万年、遗闻逸事、遗簪脱舄、遗害无穷、

遗恩馀烈、遗簪败履、道不掇遗、流风遗韵、赏不遗贱、扫地无遗、

路不拾遗、放虎遗患、靡有孑遗、手泽之遗、遗物忘形、流风遗俗、

纤芥无遗、遗迹谈虚、遗世拔俗、举无遗策、遗编坠简、遗风馀象、

遗恨终天、遗德余烈、道不拾遗、易于拾遗、算无遗策、除疾遗类

原文: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原文: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原文: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译文: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原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译文: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原文: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译文: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原文: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译文: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原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

原文: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

原文: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译文: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滴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译文:况且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滴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

原文: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二、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百度百科——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