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遇时的故事有哪些_生不逢时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7-12 0
  1. 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故事
  2. 求几个古今中外怀才不遇和怀才得遇的例子
  3. 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
  4. 怀才不遇的故事
  5. 古今中外的交友故事成语

(一)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生不遇时的故事有哪些_生不逢时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

(二)生死之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贤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时有左伯桃,乃西羌积石山贤士。幼亡父母,奋发攻书,义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遂赴元王处,值雍地,于竹林间茅舍,求宿于羊角哀。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结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长,角哀为弟。后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风雪连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决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见元王。封后,即辞王回梁山树洞寻伯桃尸。卜地葬于蒲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极佳。为伯桃建享堂,塑仪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于荆轲之墓相近,故轲鬼逼伯桃。伯桃灵魂无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战荆轲,裂其坟,抛其骨。此二人义交侠举,遂为千古美谈。

(三)管鲍之交

昔,齐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自幼以贫贱相交。后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终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四)割席断义

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故事

A. 辛弃疾怀才不遇的故事100字左右

辛弃复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制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

B. 历史怀才不遇的人的故事三则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陶渊明 李白

C. 古代怀才不遇刻苦求学的人的故事

1, "闻鸡起舞”,这是东晋著名爱国将领祖逖与刘琨自勉奋发的故事,出自《晋书 祖逖传》。

2, 立雪程门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3,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他家以种田为生,他却酷爱读书,昼夜不停。有一次,妻子下地干活,让高凤在家看护凉晒着的小麦。突然,天降暴雨,而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妻子从赶回来一看,啊呀!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丈夫却一点也不知,仍沉浸在书中。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后来,人们用“高风流麦”称赞读书专致人。

4,临池学书

古代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他家中的衣服上 都写上字,然后再到池中洗净。反复地这样做,竟然将池中的水都染黑了。他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后人用“临池学书”形容人刻苦学习书法。

5,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一天,父亲与朋友们谈到左思时,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看到后非常难过,便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年复一年,左思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用十年时间潜心研究、精心撰写的文学巨著《三都赋》受到惊人的好评。人们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大幅度上涨。

6,妙笔生花

李白小时候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所使用的笔头上开了一朵鲜艳的花。只见一张张白纸从他的面前飞过,李白极为兴奋,抓起这支笔就飞快地写起来,笔墨落在纸上就变成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后来,李白刻苦学习,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诗,成为千古流芳的伟大诗人。

7,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年青时,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在吴主孙权的再三劝说下,他学习汉武帝,无论什么时间,手中总拿着书,有空就读,并坚持不懈。他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人们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勤奋读书。

8,割席分坐

汉朝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坐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仍然静心读书,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把席子割断,两人分开就坐。管宁后来终于事业有成!

9,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10,隔篱偷学

贾逵出生于公元30年,是西汉名家贾谊的第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喜爱读书。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经常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由于勤奋苦学,最终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D. 历史怀才不遇的人的故事100字

1.屈原,眼见楚国上层***,无能为力,忧愤跳江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很明白了。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

2.李广,镇守边疆,劳苦功高,至死未能封侯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

3.王安石,主张变法,变法失败,抑郁而终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仁宗(1023-1063)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榜眼王珪、探花韩绛)。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E. 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故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F. 想要关于怀才不遇的人的事例及其他的经历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时,居崇义里,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得有诗句,即写投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一生体弱多病,27岁逝世。死前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嘱杜牧写了序。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李商隐《李贺小传》及张读《宣室志》)。昭宗时,韦庄上奏请追赐李贺进士及第,赠补阙、拾遗官职。但因宫廷发生事变,所奏被搁置。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G. 古今中外怀才不遇的事例

这样的人有很多,自然也有很多事。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虽然有着满腔热血,但由于朝廷***,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的诗中更是数不胜数。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些诗里都有诗人的怀才不遇心情

H. 古代怀才不遇的人有哪些(求五个短故事)

多了多了,你了解的,

大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中晚期.郁郁不得志.

春秋,孔子回.鲁国人.周游列国而不答被中用.主张仁爱,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

三国,争论比较大的,魏延.在诸葛亮手下也是郁郁不得志.

宋朝,岳飞.不多说了吧...

清朝,周培公.因自身为***.被康熙排斥.收集中华五千年之地图残本.根据自己的走访.绘出了中国第一张最完全准确的地图.

I. 屈原怀才不遇的典型故事100字左右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他提倡要团结其他国家,来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国,但是偏偏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坏话,不肯听从屈原的劝告,结果被骗到秦国,关了起来,最后并死在秦国。 继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误信屈原有很多坏处,不但没有听从屈原明智的劝告,还把它从楚国放逐了。 心怀大志,一直为国家大事担心的屈原,因为眼看着国家急难而无法拯救他的国家、无法实现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忧愁,常常独自在江边徘徊叹息。有一天,一位在江边钓鱼的渔夫问他为什麽这麽失意落魄,屈原叹气的说:“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心中的感叹和无奈,在这两句话中都说得很明白了。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罗江***了。 楚国的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赶到江边来,想找寻他们所敬爱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这就是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屈原投汨罗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五日。大家为了怀念这位诗人、纪念他的爱国精神,并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与忠贞志士说的话;因此,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都会举行划龙船、包粽子的活动。

J. 怀才不遇的事例

这样的人有很多,自然也有很多事。著名爱国诗人屈原虽然有着满腔热血,但由于朝廷***,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诗人的诗中更是数不胜数。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些诗里都有诗人的怀才不遇心情

求几个古今中外怀才不遇和怀才得遇的例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

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

1、陈子昂怀才不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得心情。

2、韩愈《马说》讽刺怀才不遇

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3、王维《不遇咏》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不遇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4、姜太公助力周文王

姜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

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5、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百度百科-姜太公钓鱼

百度百科-诸葛亮

百度百科-王维

百度百科-韩愈

百度百科-陈子昂

怀才不遇的故事

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

 作为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是啊人,李白为什么就是怀才不遇呢?我为大家分享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但李白在政治上却失意重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倒也映衬得恰如其分。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与追捧。《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李白生活在政治相对比较开明的唐朝初年,以诗人的身份走进皇宫,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草堂集》记录了唐玄宗见李白的情形。唐玄宗坐着轿子的,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步行到李白跟前来接见他。这是很隆重的礼遇。李白成为皇帝的嘉宾,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宫廷中的翰林院供职。李白走进长安当做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机会,当做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

 然而,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一个陪着皇上,进行诗文的翰林待诏,也就是说李白手里这支笔不是用来起草诏书的。而是用来写诗文,用来润色鸿业,是用来佐佑王化的。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没有什么政治责任。这是一支散心的笔,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笔。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李白从事的跟政治不搭界。虽然跟皇上的关系很密切。但他根本是个没有品级的官,他连个官都不是,是一个诗文待诏,待诏里边最优秀的人,能发展成为翰林学士,但是数量很少,他们可能有时候帮皇上起草一点一般性的文书,翰林待诏就是陪皇上玩的。说雅一点就是陪着皇帝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这么一个御用文人。李白跑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里边。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却反而倍感怀才不遇。无法帮助他实现政治抱负。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怀才不遇的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白是有着伟大纵横家政治才能的人,但为何他的才能不能施展?郁郁而终呢?

 李白的思想深受儒道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道家主张归向自然以求行精神自由的隐逸之志,驱使李白直向山林,因此李白既想见于世又不愿意丧失人格的独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以不肯真的弃世归隐,因此一生始终处于既非仕亦非隐的特殊地位。为什么说特殊?中国历代诗人,或仕,或隐,或先仕后隐,或先隐后仕,或仕隐交错,或亦仕亦隐,总不出这么几种情况,每种情况都能举出若干例证。可以,像李白这样始终念念不忘于仕,又不忘于隐,实则既非仕亦非隐的诗人,恐怕再也举不出第二位了。处境之尴尬,他自己不是没有意识到:?仙官两无从,人间久摧残,?他在辞别朝廷十年之后讲这两句肺腑话,实可视为其一生经历的概括。不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而是入世与出世都没有出路。他是那样高傲自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故不为世所容;而热烈用世之心又使他难寂寞,?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世外桃源或仙山琼阁毕竟都不是栖身之所,这种由主客观双重矛盾所引起的痛苦,既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白的?仙官两无从?的双重痛苦,双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在隋未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建立了自己的***的唐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初期***取了一些比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措施,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元宝以前一百二十多年的唐代社会,基本上是处于和平安定的状态的,阶级矛盾也有了暂时的相对缓和,但统治阶级的一切措施,无非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到了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侯,他们就会失去初年那种?开明?的精神,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就会随着尖锐起来。历代王朝都不例外,到了天宝年间,阶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这些矛盾表现在土地上,制度上,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但课役和地租的负担却完全在农民身上。其次,官府、地主、商人还乘农民的穷困,一齐向农民施放***,农民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渐渐严重起来.此外,阶级矛盾尖锐还表现在兵役问题上,唐代是对外用兵相当频繁的一个朝代,这里必须把唐初的基本上的自卫性质的战争,同后来的侵略战争区别开来

 唐初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上日,诸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但当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统治阶级已经腐化,已经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皇亲贵宦当权的黑暗时代了,当时的政治情况也可以从一些史料中看出点眉目:?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子服,颇极鲜华。自不学无术,仅能听从上的诏令,有才名于时者,甚忌之。?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君燕适,沉蛊衽席、、、、、、附离都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相若九龄、李适之皆被贬,至杨慎矜、张琮、庐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李白的怀才不遇就是这样造成的。

 李白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诗人,他有着纵横家的雄才伟略,却不幸遇到一个由盛转衰的朝代,未逢圣主,奸臣当道,其性格又是那样的遗世独立,不肯同流合污,其才能又怎能施展呢,最后只郁郁而终,呜呼唉哉,我心悲痛不已。

;

古今中外的交友故事成语

有一位年轻人感觉自己很失败,职场不顺,连连碰壁,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却没人重用,前途暗淡无光 ,决定一死了之,准备往深处走,葬身于大海。

在他往海里走的时候,被一位老者拦住了,于是问他:年轻人,这么年轻,为何选择轻生?于是年轻人便把自己不幸的遭遇跟老人说了。

老人对年轻人说:在你死之前帮我做件事吧?年轻人说:可以。

于是老人从沙滩上捡了一粒沙子,又扔在了沙滩上,帮我捡起我刚才扔的那粒沙子。年轻人很生气,这不是耍人玩,怎么能找的到?

于是老人又从怀里掏出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对年轻人说:帮我把它捡起来?年轻人轻松就捡起来了。

捡完之后,年轻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之所以怀才不遇,是因为自己是一粒沙子,太普通了;如果自己是珍珠的话,自然会受到重用或赏识,于是年轻人不再轻生。

(一)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

(二)生死之交

春秋时,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贤人闻其风而归者,不可胜计。时有左伯桃,乃西羌积石山贤士。幼亡父母,奋发攻书,义成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遂赴元王处,值雍地,于竹林间茅舍,求宿于羊角哀。二人彻夜长谈,十分投机,结成生死之交。伯桃年长,角哀为弟。后一同赴仕,不幸中途因风雪连日,二人因衣食故不能同往,伯桃决然以死以助角哀前往。角哀不可拒,遂一人得见元王。封后,即辞王回梁山树洞寻伯桃尸。卜地葬于蒲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环抱,风水极佳。为伯桃建享堂,塑仪容,立牌匾。不料此墓恰于荆轲之墓相近,故轲鬼逼伯桃。伯桃灵魂无奈,夜告角哀。角哀大愤,自刎而赴以助兄共战荆轲,裂其坟,抛其骨。此二人义交侠举,遂为千古美谈。

(三)管鲍之交

昔,齐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自幼以贫贱相交。后鲍叔先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终始如一。管仲曾有言道: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四)割席断义

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4、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与平常一样,华歆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启示:

我们应该像管宁一样,不受世俗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一意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淡泊名利,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成大器。

联系文言文意思的内容想想,管宁为什么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

答:因为管宁看到华歆的为人处事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便断然绝交了。

5、刎颈之交

典 故: 出 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 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 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 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 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6、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为世再无之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 和琴弦断绝关系,一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鸡黍之约

秀才张劭,字元伯,乃汉明帝时人,汝州南城人氏。自幼奋志读书。有弟张勤同在家务农耕种,以供六旬老母。时到东都洛阳应举,于客店遇秀才范式正危于时疫之中。式字巨卿,乃楚州山阳人氏,年四十岁。元伯扶救巨卿于垂危之际,二人结成生死之交,式为兄,伯为弟。

二人已误考期,时值重阳节,临别,相约于明年今日,巨卿到元伯家相会,元伯言设以鸡黍相待。

到明年,巨卿因家中衣食所累,忙苦之中,到日邻舍俸酒插萸,方想起鸡黍之约。其心慌极已碎,盖因相隔千里之遥,非一日可至。闻‘人不能日行千里,魂行千里’之说,特以死而赴。元伯是日终日伫立而待,至夜半方迎来巨卿,乃魂魄也!后元伯急赴山阳,半月至。见兄棺,亦自刎而求同葬,以死相报耳。

盖义约之重,过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