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昌破镜重圆,破镜重圆 乐昌公主的诗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12 0
  1. 破镜重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是在哪个朝代和时间发生的?
  2. 寓意美好的“破镜重圆”,究竟从何而来?
  3.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典故,还有成人之美的含义
  4. 成语"破镜重圆"里的镜子是铜镜,古人怎么轻易就破之为二,"人执其半"了?

夫妻在离散或决裂之后的团聚或和好 常被称为“破镜重圆”。为何会这样说呢?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唐人孟粲的《本事 诗?情感》一书。据书中记载,南北朝末期, 北周的宇文***已经被隋朝的杨氏***架 空了。

在隋文帝杨坚的经营下,隋朝的实力 日益强大,而骄奢*逸的陈国***统治者 陈叔宝却浑然不觉。?隋开皇九年,隋朝以五十万大军从东 西两线对陈***发起了强大攻势。

在国破家亡之际,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与他的妻 子乐昌公主将一南如I镜一分为二,每人各 持一半,并相约如果他们在战乱中失散了, 就在正月十五京城的集市上叫卖半面破铜 镜以期重逢。

乐昌破镜重圆,破镜重圆 乐昌公主的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争中,乐昌公主被俘并被赏赐给破 陈有功的越国公杨素。战后,乐昌公主虽然 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一直心事重重。徐德言在战乱中幸免于难,孑然一身, 流落荒村。他拿出半面铜镜,想起了曾经的 约定,就盼望着正月十五能早点到来。

很快 这一天就来了,徐德言抱着最后的希望,来 到京城的集市上叫卖半面铜镜,果然遇到 了一个同样叫卖半片铜镜的人,但这个人 不是乐昌公主,经交谈得知此人是她的仆 人。

徐德言用自己的半面铜镜与仆人的那 半面铜镜一对比,它们刚好能合在一起。虽然破镜可以重圆,但夫妻二人别说 团聚,就是见上一面也是难上加难,恐怕此 生此世都不能再见了。徐德言只得题诗一 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 影,空留明月辉。”请仆人代为传递Q乐昌公主得诗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 终日荼饭不思、以泪洗面。

杨素得知后,便 将徐德言找来,把乐昌公主还给了他,并让 他们偕归江南终老。此后,人们便把夫妻重又团聚或和好 称为“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是在哪个朝代和时间发生的?

这个由将军灭了一个国家,又占有了敌国公主为妾,后来又把这位敌国公主还给一位官员的事情演变成了后来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破镜重圆。这个破镜重圆成语的典故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出来的。

在古代美丽的女子总是身不由己不管是不是公主

这个灭了一个国家的将军叫做杨素,他灭到的国家就是南朝的陈国,没错,这个陈国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隋炀帝杨广率军灭掉的,其实不然陈国其实是隋炀帝杨广借用了这些老将的胜利果实,用来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实际上灭掉陈国的确实是杨素。

也正是因为杨素参与了此次灭陈的战争,所以才被他俘虏了一名沉鱼落雁的公主,这位公主就是乐昌公主,可能这样说大家还不太了解,其实她就是陈叔宝的妹妹。

乐昌公主被杨素请进府中纳为了妾室

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位陈国公主也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她被杨素所俘虏按照当时的惯例她就成了杨素的所有物,但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杨素兴冲冲的把乐昌公主安排进了自己的府邸。为了博美人一笑,还特意盖了一所大房子用来安置这位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前期一直不想做杨素的妾室,她有过一位丈夫叫做徐德言,只不过因为陈后主的昏聩无能才导致夫妻劳燕分飞。不过他们有过约定,如果双方能逃出生天就会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用破损的铜镜重聚。

就在乐昌公主准备认命的时候,府上却突然来了一位老人,还带来了一首诗和半块铜镜,“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这下乐昌公主知道是自己得丈夫来找自己了,于是苦苦哀求杨素能够放自己和丈夫相聚。

只能说杨素还算得上是一个英雄豪杰,他并没有强行纳娶乐昌公主。反而他在听了乐昌公主的哀求后决定成全这对苦命鸳鸯。杨素把乐昌公主的丈夫叫进府中,借用他的名义把乐昌公主送给了这个徐德言。于是就诞生了一个成语,破镜重圆。

寓意美好的“破镜重圆”,究竟从何而来?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故事是由华阴人、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而来的。

杨素,字处道,在辅佐隋文帝杨坚结束割据,统一天下,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风流倜傥。在朝野上下都声势显赫,颇著声名。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素与文帝杨坚的两个儿子陈后主叔宝的嫔妃、亲戚,其中有陈叔宝的妹妹枣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陈国的乐昌公主。

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宠爱,还为乐昌公主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原来,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备言两心相知,情义深厚。陈国将亡之际,徐德言曾流着泪对妻子说:“国已危如累卵,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分离已成必然。以你这般容貌与才华,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宅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求日后相认重逢。”说完,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之时,虽然劫后余生,却受尽了离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终于赶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泪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吃喝已罢,徐德言向老者讲述一年前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颤索索两半铜镜还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声……卖镜老人被他们的夫妻深情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让他们夫妻早日团圆。徐德言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诗这样写道:

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更是大放悲声,终日容颜凄苦,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府中上下都为徐陈二人破镜重圆和越国公杨素的宽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叹不已。在欢庆的感激之情。宴罢,夫妻二人携手同归江南故里。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典故,还有成人之美的含义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破镜重圆?这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是来自一本古书中,这本书是由唐朝的韦述所编写的《两京新记》。?破镜重圆?这个词语到现在是有很好的寓意的,它是比喻一对夫妻失散或者分开很久之后又重新团聚在一起,而这个词语是出自古代隋越国公杨素。下面本人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些这个故事。

首先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的男主角杨素,杨素是隋朝的弘农华阴人,他在隋朝时也是一个大官,而且还是一位诗人、军事家,在隋文帝时期帮助隋文帝立下了赫赫战功。杨素这个人不仅很有才华,而且他的颜值也是很高的,所以他在朝廷中的名声也是很高的。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当时的乐昌公主,在当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美女,后来乐昌公主嫁给了徐德言,而且这位乐昌公主还是陈叔宝的妹妹,而陈叔宝就是南陈后主。

在公元589年的时候,隋文帝下令攻打陈国,并且在击败陈国之后将宫中很多人都抓捕了,其中就有乐昌公主。因为杨素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所以隋文帝就将乐昌公主赏赐给了杨素,因为杨素也非常的喜欢乐昌公主,所以乐昌公主就成为了杨素的小妾。因为乐昌公主在被抓之前和徐德言有一个信物,也就是一面镜子,两人将镜子打破,一人一半。而这件事就是?破镜重圆?中的?破镜?。但是在乐昌公主成为小妾之后并不高兴,因为乐昌公主一直都在想着徐德言。

机缘巧合的是徐德言在战争中活了下来,之后他在大街上看见有人在卖一块破镜子,而这块镜子就是乐昌公主的那一块。之后徐德言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联系到乐昌公主,之后乐昌公主将这件事告诉了杨素,杨素并没有阻拦,而是将徐德言接到了府中,让两人团聚。这就是所谓的?破镜重圆?。

成语"破镜重圆"里的镜子是铜镜,古人怎么轻易就破之为二,"人执其半"了?

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和好。但是你知道吗,这个成语的典故还内涵一层成人之美的美意。 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才貌双全,举国闻名。后嫁太子舍人徐德言。后来隋文帝派兵灭陈,杨素与文帝的两个儿子南下灭陈,俘虏了陈后主叔宝及其嫔妃、亲戚,其中就有乐昌公主。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不仅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而且文武双全。由于杨素破陈有功,加之乐昌公主才色绝代,隋文帝就将乐昌公主送给杨素。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乐昌公主的美色,专门为乐昌公主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其实,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夫妻感情深厚,心心相印。在陈国即将灭亡之际,徐德言满含热泪对妻子说:国家即将消亡,小家安岂能保全,你我必然分离。以你的才貌,国亡后必然会被掠入豪门之家,我们夫妻长久离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梦中神会。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断我们今世的这段情缘,你我今后定会有相见之日。所以我们应当有个信物,以便日后相认重逢。 于是,徐德言把一枚铜镜一劈两半,夫妻二人各藏半边。徐德言又说:如果你真的被掠进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将你的半片铜镜拿到街市去卖,***若我也幸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会赶到都市,通过铜镜去打问你的消息。 一对恩爱夫妻,真的就分散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徐德言历经艰难赶到都市大街,只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这是公主派老仆来见徐德言。徐德言见此情景,知道妻子还活着,禁不住泪如雨下。他赶忙把老人领到自己的住处,讲了他们夫妻的往事,并题诗一首,托老人带给乐昌公主: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咫尺天涯,难以相见,痛苦无比,终日以泪洗面,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两人感慨万千。杨素决定成人之美,把乐昌公主送给徐德言,并赠资让他们回归故里养老。 杨素宽宏大度的胸怀、成人之美的品性以及徐德言和乐昌公主散而复聚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人间留下了传扬古今的佳话,也就有了破镜重圆的这个内容丰富、感人至深的成语。

铜镜“易破”的原因为:轻薄、铅锡铜合金。

中国古代铸镜,各地有各地的风格,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需要大量的青铜原料来制造兵器,青铜镜只能为一些达官贵族所使用,又由于当时的雕塑技术还处在一个萌芽状态,所以,战国镜不论南方北方,其镜背纹饰起伏都不大,其剖面的几何形状除缘与钮以外,其余部位基本都属平板。西汉以后,政治相对稳定,青铜镜的使用逐步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铜镜的背纹艺术很快从战国镜的那种青铜器底纹式的艺术中脱变出来,发展成一般铸镜工匠很容易制作的几何纹饰,如西汉的昭明镜、日光镜、星云镜等,继而又发展成为流畅的线雕,如一些带乳钉的禽兽纹镜、四神规矩镜等,随着民间雕塑艺术的不断提高,一些浮雕式的镜种逐渐被工匠制造出来,如龙虎镜、神兽镜、画像镜等。在镜背艺术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青铜范铸技术必须得与其同步发展,如果一直停留在战国的铸镜技术上,是不会有汉以后的镜种被制造出来的。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到镜背纹饰及镜体剖面的几何形状与合金配比之间有什么关系,专家通过对古代青铜镜范铸技术的研究,以及长期对其进行的复原***实践发现,其合金的配比与各种几何形状的铜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制约关系;如果将出土的古镜稍加改动其剖面的几何形状,***出的铜镜就很容易造成废品;如果在***铜镜的过程中,只按照一种合金配比值来***各个时代的铜镜,其结果是只能铸制好其中一种适合其合金配比的铜镜。***如在烧制的一窑中、小型镜范里,有战国镜和东汉的半圆方枚神兽镜各一半,当熔炼青铜时,如果都按照战国镜的合金配比来熔炼及浇铸,虽然铸出的毛坯都是完好的,也看不到铸造缺陷,但当镜面经磨削加工至可映照时,其中战国镜大都完好,而神兽镜的镜面中心与钮对映的部位,就会出现一片缩松,宏观上可看到镜面中心有一片麻点。如果用中、小型镜的合金配比来浇铸大型铜镜,如用四神规矩镜的合金配比值来浇铸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就很容易造成海兽葡萄镜坯局部收缩裂逢的产生。造成上述铸造缺陷的直接原因,是合金里的铅含量,与所铸铜镜的大小及其几何形状不相适应所至。古代青铜镜为Cu-Sn-Pb三元合金,如果只用铜来铸镜,制出的镜子为红色,使用时,映照效果会很模糊;随着锡含量的不断增加,合金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而逐渐至白色,当含锡量增加到24%左右时,铸制出的铜镜就如今天的玻璃镜一样的映照效果了。早期的齐家文化镜至殷虚文化镜,都属于我国铜镜铸制技术的起始阶段,该时期的铜镜合金配比还没有形成规范,进入西周中期以后,我国的铸镜合金配比逐步有了规律而趋于成熟,春秋至战国,我国铜镜合金的配比及铜镜的范铸技术已完全成熟。经过两汉、三国、六朝至隋唐,一直保持着高锡青铜工艺技术至唐代晚期。宋代以后,铜镜合金里加入了大量的铅,明代铜镜合金里加入了一定量的锌,已不属于高锡青铜,所以,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战国至晚唐之间,高锡青铜镜的合金成分与各时代铜镜的剖面几何形状的关系。一个批量铸镜的作坊,总会产生大量的回炉料,如铸件的水口、冒口、浇注时漏底的铜料、披逢、跑火料及浇注不完的剩余料等,这些回炉料的重量一般都会超过铸件本身的重量,因此,熔炼青铜时,如果按新金属料与回炉料对半的话,回炉料的数量还是会逐渐增多的,考工记》里记载:“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为镜,燧即阳燧,为日常取火之器物,即凹面镜,《考工记》将鉴与燧列入一个合金配比,说明两者在铸制工艺上完全相同,且镜背与燧背都具有纹饰与钮,区别只是镜面平或凸,而燧则全为凹面而已,往往铸镜的作坊也兼铸燧。如1966年7月7日在鄂州市出土一枚黄武六年重列式神兽镜,其铭为:“黄武六年十一月丁巳朔七日丙辰,会稽山阴作师鲍唐镜,照明服者也。宜子孙,阳燧,富贵老寿,臣先牛羊马,家在武昌,思其少天下命吉服,吾王干昔囗囗”,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通过这枚镜的刻铭得知,这位称作“鲍唐”的铸镜师在铸镜的同时,也兼铸阳燧,而且将有关阳燧的广告作到了铜镜上。所以,一个批量铸燧、镜的作坊,在熔炼青铜前配料时,须得新、旧料对半装炉熔炼。由于青铜燧与青铜镜的回炉料早已成为合金,其熔点低于红铜,较红铜易于熔化,熔炼时,如新旧料对半,就可缩短熔炼的时间,减少合金在熔炼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氧化及吸气的机会。新青铜料按比例配制好后,在熔炼的过程中,至少会有1.5%以上的锡及2%以上的铅被烧损,配制新炉料时,须考虑加大锡与铅在熔炼过程中的烧损量。而回炉料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熔炼,其含锡量与含铅量都很难准确判断;这就要求历代的铸镜师必须具备会看合金断面的技能,根据断面呈现的色泽,来判断 其含锡量与含铅量的多少,从而决定回炉料再回炉熔炼时应补加的锡量与铅量,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先进的化学成分分析设备,所以,造成了古代铜镜的锡、铅含量在百分比中有些差异。但是,在原始作坊的条件下,大多数铜镜的含锡量能保持在23%~25%左右,说明古代的铸镜师大都能从合金的断面来判断其含锡、铅量的多少,从而决定再熔炼时应增加的锡量及铅量,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战国至晚唐约130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青铜镜的背纹虽千变万化,但其合金里的锡含量却始终保持在平均值为23.8%数值范围。通常情况下,铜镜合金的金相组织是由α固溶体、(α+δ)共析体及颗粒状铅组成;α相是Cu-Sn固溶体,具有面心立方晶格,它的含锡量最高只能达到16%;δ相是金属间的化合物,其化学组成为Cu31Sn8,其最高含锡量为32.6%,二者的结构均为立方体晶格。古代青铜镜合金的最佳含锡量应为23~25%之间。在实践中,当合金里锡含量达到23%左右时,其断面呈银白色,细腻而光滑,用眼睛就可看到酷似现代的镀锌铁皮表面的冰花纹,这些无规则的冰花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些冰花纹为高锡青铜液以树枝状结晶后的晶界,宏观上与出土的古代青铜镜的断面完全一致。如果合金里含锡量高于含锡23%含铅4%这个数值,(α+δ)共析体在铜镜基体里的相对量就会增加,α相的相对量必然会减少。δ相性质脆,常会造成铸件在凝固、收缩期内就断裂在范腔里,没有断裂在范腔里的镜坯,在铸后的磨制加工过程中,也是很容易破碎的。如果合金里锡含量小于正常数值,必然会导至增高熔炼时的温度及延长熔炼时间。高于正常熔炼温度会加速锡与铅的大量烧损,延长熔炼时间会增加金属氧化与吸气的机会,浇注时铜液的温度也必然需高于正常含锡量的温度,浇注时温度越高,范面粘结越严重,增加了铸件表面的粗糙度,磨制出的铜镜在使用的过程中,较之正常含锡量的铜镜容易发黄。一般认为,合金里加入铅后可提高浇注时的充型能力,从而可铸出那些微妙微俏及较精细的纹饰来。不含铅,只含24%Sn左右的高锡青铜合金的充型能力本已远超过纯铜,合范浇注时,尽管范面合得很紧,但还是常常会有跑火现象发生,而跑火的合金厚度有时仅0.1~0.2mm左右,就足以将已浇满范腔的铜液漏掉一半以上或者漏完。铅在古代铜镜合金里,对陶范起到提高冲型能力的作用属多余。铜镜铸件产生气孔的原因有两种因素可造成,一种是由于合金在熔炼过程中温度过高,且熔炼时间又过长,使金属液在高温下吸收了空气中水分里的氢;第二种是发生在浇注时,由于陶范在窑里没有将泥范里的结晶水彻底分解完,或者是烧制好的陶范在浇注前吸了潮,浇注时,由于铜液的高温作用,使得范腔发气。前一种吸入氢气的铜液浇铸后造成的铸造缺陷全部在铸件皮下,铸件表面是完好的,当毛坯层磨掉以后,发亮的气孔都暴露出来遍及整个镜体,而气孔全部在镜体的横截面之中;由于这种气孔产生于熔炼过程中,金属液在高温下吸入了氢(H2)而不是氧(O2),因此,铸件皮下或横截面里的气孔全部为没有经过氧化而闪闪发亮的气孔。后一种属浇注时范腔发气,气孔大多在铸件表面,由于气体占居了一定的范腔空间,造成铸件表面纹饰模糊不清,但铜镜基体横截面里的气孔却较少见到;由于浇注时范腔因受热释放出的气体里有氧(O2)存在,氧与高温铜液发生氧化反应,所以,范腔发气产生的气孔几乎全部在皮外,其颜色也与铸件表面相当或浅于铸件。铅在古代高锡青铜镜合金里真正起的作用有两条,其一,是因为高锡青铜合金里δ相的相对量多,且性质较脆,在铸后的镜体刮磨开光加工过程中很容易破碎;加入铅后,正是由于铅不与合金溶解及化合,而是以球状或不规则形状分散于合金之中,才给铸后的加工创造了条件。笔者在长期及大量的对***铜镜进行加工过程中,对镜体含铅量问题较敏感;如果含铅量小,加工过程中镜体很容易破碎,但较容易磨削,如果含铅量大,虽然镜体不容易破碎,但也不容易磨削加工。其二,是加入铅以后可延迟镜体自身的凝固时间。高锡青铜合金是以树枝状晶呈三维方式沿范壁向中心结晶生长,铅以球状分散于合金,客观上阻止了合金的结晶速度,从而给水口延长了给镜体补缩的时间。铅的这一特性,对战国以后,特别是对东汉以后的青铜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浇铸镜体时,合金处在1000℃左右的高温熔化状态下,因金属普遍存在热涨冷缩的性质,高锡青铜不在例外,所以,浇注到范腔里的铜液,属已经澎涨了体积的铜液,注满范腔的镜体在冷却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收缩过程。镜体的收缩需要镜体以外的铜液来补缩,图一及图二的镜缘上方压着的水口,浇注时称之为水口,浇注工序完成以后就成为冒口,正是这个冒口起到了镜体以外补缩铜液的作用。战国镜最厚的部位都在镜缘,镜背中心的镜钮虽高出镜背纹饰,但因战国镜钮绝大部分为弦纹钮或桥形钮,其体积都较小且又较溥,凝固收缩时,基本能达到先期于镜体或同时于镜体收缩、凝固,不存在补缩不到位的问题,镜缘给镜体的补缩空缺,只需从冒口直接得到,就可以维持战国镜体的缩、补平衡。所以,战国镜的含铅量一般都不大。西汉以后,镜体的背纹及镜体剖面几何形状较之战国那千篇一律的剖面几何形状有了较大的变化。西汉镜的缘部一改战国镜那种较薄的内凹式弧形缘,而成为又宽又厚的平缘;战国镜的弦纹式钮也被改变成了半圆钮。由于西汉镜体剖面几何形状的改变,造成了汉代镜体铸后收缩、凝固期的不平衡,再不可能如战国镜体那样能够同时进行收缩、凝固,而是按照薄处先凝固、厚处后凝固的自然规律来进行。致使在一个镜体中,浇铸后的收缩、凝固分出先后,相对造成了补缩量的增多;如果此时还保持战国镜的合金配比不动的话,就会出现显而易见的铸造缺陷了。因增加镜体的补缩量并不能通过加大或加高冒口来解决,镜体的凝固时间有限,镜面薄于镜钮与镜缘,自然最先收缩凝固,镜缘有冒口压在上面可以直接得到补缩,而镜背中心的镜钮的补缩途径却被周围先期凝固的镜面限制了,在这种情况下,以钮为中心的部位必然会出现铸造缺陷,轻者,磨出的镜面中心会出现一片缩松,严重者会造成缩孔,镜背钮座上也会出现缩孔。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调整合金里的铅含量。金属锡的熔点为232℃,金属铅的熔点为327℃,铅的熔点本高于锡95℃,但人们在配制焊锡的时候,因钝锡不容易被熔化,往往在纯锡里加入40%的铅成为焊锡以后,反而比纯锡更容易被熔化开,其原因是铅与锡生成了低熔点的固溶体。当铅加入到锡青铜里以后,铅的这一特性并没有改变,青铜液的凝固速度会随着含铅量的增加而减慢。当含铅的合金铜液充满范腔后,镜体较薄的部位与较厚的部位,在凝固速度上会形成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是随着含铅量的增加而缩小,含铅量越高,凝固时差越小。东汉以后的铜镜合金里增加铅含量,主要是为了解决铜镜背纹中越发展越大的镜钮与镜体在凝固期中的时间差,但如果铅含量太大会造成镜面发乌,这就迫使东汉的铸镜师们在不大量增加铅含量的条件下,通过增高增厚镜缘,解决铅多发乌、铅少缩孔的铸造缺陷,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东汉出现了一些剖面类似三角形的镜缘,如盘龙镜、龙虎镜、画像镜等,这些镜种的镜钮都较大,加高加厚的镜缘,起到了延长镜钮***收缩、凝固时间的作用,使镜钮对映镜面部位的收缩、凝固过程能得以先期进行,这样的剖面几何形状维持了镜体的缩、补平衡。从汉代铜镜的化学成分来看,中、小型的半圆钮镜如昭明镜、四神镜、云雷连弧纹镜等,这些镜种的外径尺寸一般都在12~16cm之间,较少有超过20cm的,这些镜种的镜钮还没有发展到东汉后期的镜钮那么大,所以,这些中、小型镜的铅含量一般可保持在3~5%左右,就可铸出正常的镜体。凡属大钮的镜种如东汉至三国时代的半圆方枚神兽镜、三角缘禽兽镜及画像镜等,其合金里的含铅量一般都会超过6%以上,其中画像镜的含铅量多在7%以上,而神兽镜因没有设置画像镜那么高、厚的外缘,所以,其含铅量更需大于画像镜。出土的历史遗存证明,汉代的铸镜工匠们认识到了铅的这些特性,而且在充分地利用了铅的这些特牲,使得铜镜铸件达到了设计的质量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进入西汉中期以后,各种几何形状的纹饰被搬上镜背、并发明了半圆钮以后,汉代的铸镜师们又开始了艰苦的合金配比摸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设计出的镜体几何形状需符合高锡青铜的收缩、补缩及凝固的秩序,在试铸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合理的剖面几何形状,以及不合理的合金配比值,才能逐渐创造出一个个新的镜种。对于每个新镜种而言,那些含锡量、含铅量大于或小于相应数值的青铜合金铸制出的铜镜,都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先民们在摸索合金配比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锡含量越高,合金就会越白,但在铸后的加工过程中也越容易破碎;锡含量越低,越不容易破碎,但却不白亮而容易发黄;而铅的含量须与镜体的大小及其剖面几何形状相适应,否则,不是铜镜发乌或发黄,就是出现缩松或缩孔。通过长期、大量的铜镜铸造与铸后加工,先民们得出了各个镜种各自正确的合金配比值,这种根据镜体剖面几何形状来决定合金配比参数的工艺技术,从战国一直延用至晚唐。唐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青铜镜的合金配比起了变化,锡含量逐渐减少;明代以后发明了炼锌(Zn)术,锌在铜镜合金里的含量逐渐增大,已不属于高锡青铜合金了,所以,唐代以后的铜镜品种再没有了大钮镜,镜体自然再不需要高、厚的镜缘或三角形的镜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