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使是什么官职_黜陟使是干什么的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25 0
  1.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分别排列是怎样的?
  2. 中国古代朝廷官职
  3. 狄仁杰 宋慈 包拯 官位大小。 ps 同凤阁英台平章事 、 江南道处置使和行军大总管死什么官职。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具体如下: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黜陟使是什么官职_黜陟使是干什么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或省辖)。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或省辖市)。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古代地方官职概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分别排列是怎样的?

狄仁杰的黜置大使,有点相当于满清时期的八府巡抚,现在的中国是没有任何一个官职可与之相比的。因为现在中国的省级以上即使国级。而狄仁杰的黜置大使,前缀是某某道,这个道在古代相当于某某地区。崇山道就是崇山地区,他可能包含很多个省。如果在现在中国的中国非要造一个跟狄仁杰黜置大使相同的官职出来,那就是华中区临时区长。他比省级和部级都要要大,但是比国级又要小。

狄仁杰的这个黜置大使是一个临时的官职,每次有大案要案的时候,皇帝任命狄仁杰去办案,都会给予狄仁杰黜置大使的官职,这个官职是一个临时行拟定的官职,他不是当时朝廷的正式编制里边的。同时这个官职,还身负皇命,可以说他是钦差大臣,但是钦差大臣仅仅是针对某一件事。比如赈灾活动,皇帝命令某某人做钦差大臣,那么他就相当于代替皇帝办理赈灾的事情,他所在区域内的地方官员跟这个钦差大臣之间是配合关系。

但是狄仁杰的这个黜置大使可不仅仅是办案,他还有统辖那个道的地方官,这可不是要别人配合,而是他直接下令让别办事,相当于上下级关系了。同时狄仁杰,这个黜置大使大使,权利非常大,从他那个黜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字是罢官的意思。也就是说看你不顺眼,直接让你卷起铺盖回家种田。

神探狄仁杰第四部里边,武则天给了狄仁杰两道黜置大使大使,说大周的天下一半交给你管了,可见这个黜置大使权利可管辖的范围,不是一般的大。

中国古代朝廷官职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列具体如下: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或省辖)。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或省辖市)。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古代地方官职概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狄仁杰 宋慈 包拯 官位大小。 ps 同凤阁英台平章事 、 江南道处置使和行军大总管死什么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至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三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二十二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伺候,三公便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

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

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唐代官职是九品中正制。唐代的正一品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虚衔,荣誉称号而已。

唐初,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综理政务(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二省地处宫内,尤为机要,故常联称。三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唐初,除三官为当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同三品”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贞观十七年(643),李绩为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号第一次出现。其后,以此衔为参政标志,虽本官品级高于三品者也要加此衔才得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即有在中书门下处理政事的职责。史载贞观四年,戴胄以民部尚书同平章国计;八年,左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令其病稍痊愈,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都是此衔出现的早期记录。至高宗永淳元年(682),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始成为四品以下知政事者的头衔,其位在“同三品”之下。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职事官经过皇帝授权即可充任,不受资历限制,这便于皇帝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同三品”一衔,高宗、武后、中宗时期使用最多,玄宗时已逐渐减少。肃宗至德二载(757)李麟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此衔最后一次授任。“同平章事”则自永淳以后逐渐增多,至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后,成为以他官知政事者的唯一头衔。而原为当然宰相的三官之中,尚书仆射的相权自贞观末年即已开始削弱,到玄宗时,已完全被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中书令、侍中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常用来加授给元勋、上将,也逐渐变成虚衔。于是唐代后期及五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此外,以节度使等而兼中书令、侍中或同平章事的也是虚衔,被称为使相。“同平章事”虽通常自五品以上官员中选拔,但拔充此职时,多转为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这是因为中书、门下两者始终是枢要机构之故。

五代时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那时枢密使权重,“同平章事”的实权被侵夺。北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枢密院事(或枢密使)主兵,称为“二府”或“两地”。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革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后,除南宋孝宗时期外,不再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代的尚书省和元代的中书省、尚书省均置平章事,位在两省丞相下。

《新唐书 狄仁杰传》里面写着狄仁杰曾“拜鸾台侍郎,复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将中书省改名为凤阁,门下省改名为鸾台。

“黜陟使”,唐朝官名,其职务是巡察全国各地、调查官吏的行为,以施赏罚。是钦差大臣。“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降。从无“黜置使”一职。行军总管是代表朝廷的监军,相当于现在的政委。司令当时叫节度使或者元帅。行军总管:

官名。

(一)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隋及唐初也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惟统兵出征之将帅称总管。北宋之“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总管由各级地方长官兼任,掌管路、府或州的兵马。辽金各总管府的马步军总管,兵马都总管或总管都兼管军民。

(二)为军事长官。隋及唐初有★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宋钦宗时曾设东、西、南、北道“都总管”,分统四方勤王兵,以抗击金兵。清代的盛京(今辽宁沈阳)、吉林等处的“驻防总管”,是地方驻防长官。

(三)为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元代中央和地方设各种名目的“都总管府”或“总管府”,如管理全国工匠的“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负责守护行宫及皇帝游猎事务的“尚供总管府”,都设有“达鲁花赤”及“总管”等官。清代内务府设“总管大臣”,专掌宫廷事务。又宫内的宦官首领称“总管太监”,俗称“总管”。